美國東岸港口有哪些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美國東岸港口有哪些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海瑟‧理察遜寫的 通往自由之路:美國共和黨的理想、墮落,及其如何被保守主義意識形態綁架? 和林秀穗廖健宏的 高雄左營:七日的青鳥(平裝)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四也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政策碩士學位學程(研究所) 謝立功所指導 盧俊惠的 基隆市海洋產業發展策略 (2021),提出美國東岸港口有哪些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基隆、海洋產業、海洋政策、觀光產業、海洋事務。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運籌管理研究所 陳彥銘所指導 王治菁的 複合式運輸下風險因子模式之建立-以美國經中國至外蒙古汽車轉售為例 (2013),提出因為有 中國與外蒙古、風險分析矩陣圖 &美國、風險因子模式、複合式運輸的重點而找出了 美國東岸港口有哪些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美國東岸港口有哪些,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通往自由之路:美國共和黨的理想、墮落,及其如何被保守主義意識形態綁架?

為了解決美國東岸港口有哪些的問題,作者海瑟‧理察遜 這樣論述:

解放黑奴、人人均富,原為共和黨創黨初衷。 為何如今淪為財閥企業、反智、白人至上主義的代言人!? 從林肯、羅斯福,到雷根與布希, 探索共和黨意識形態180度大翻轉的原因,從中透視美國的光明與黑暗。   在過去166年的歷史裡,共和黨的精神與主張經歷了180度的大翻轉。小政府、減稅、刪減社會福利、鬆綁企業監管等等,今日我們所熟知的共和黨的主張,正是1854年共和黨創黨時致力於掃除推翻的。   南北戰爭前夕,建國不滿百年的美國已經積弊叢生。南方的棉花田主雖然僅占全國人口的1%,卻憑藉畜養近四百萬之眾的黑奴,累積了90%以上的財富,且牢牢控制白宮與國會。他們堅持美國《憲法》對財產權的保障,反對

國會採取《憲法》明言授權之外的措施,以此阻撓改革。1854年,不滿邪惡的「奴隸力量」與財閥壟斷的北方人團結起來,創立「共和黨」。1861年,步入政壇多年的林肯在大選中獲勝,帶領剛成立不久的共和黨入主白宮,南方邦聯退出聯邦,內戰旋即爆發。林肯等共和黨人一面為了實踐理念,一面為了應付戰爭,展開了永遠改變美國的重大改革。   林肯發動的共和黨改革基於兩個精神:第一,高舉《獨立宣言》承諾的「人人平等」,美國不該容許奴隸的存在,也不該容許一個剝奪弱勢的經濟體制。第二,為了實踐平等,聯邦政府應該承擔起更積極的角色,大膽介入疏濬河川、清理港口、開闢公路等公共建設。具體而言,共和黨推動了以下的改革:   

★開徵所得稅:由全民出資承擔政府財務,從此政府不需再低頭向華爾街金融家借錢。   ★發行貨幣:以政府信用為後盾,支付所有公私部門的債務,以籌措戰爭經費,並避免銀行倒閉。   ★公地放領:開放願意耕種的移民認領西部土地,獎勵民眾追求經濟自主。   ★撥地興學:政府出資在各州成立農業學院,不只給農民土地,還要授予技術。   ★成立「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興建東西橫貫鐵路,讓想去西部拓荒的移民能有一條安全的路。   顯然,最初的共和黨的政治理想是不分階級與種族的全民政府,而且是積極有為的大政府。其崇高的理念不但從此改變美國政府與人民的關係,更奠定了共和黨執政的霸業:從1861年林肯即位,一直到19

33年小羅斯福當選,16任總統當中有13任屬共和黨籍。   然而,種族歧視的偏見仍然根深蒂固。1877年共和黨與民主黨達成骯髒的妥協,為了讓海斯贏得總統寶座而犧牲南方黑人的權益,成為美國民主史上最黑暗的汙點。劇烈的權力鬥爭、既得利益的誘惑、盲目的反社會主義、反政府干預意識形態的羈絆,也讓共和黨的理念不斷受到黨內黨外的挑戰。隨著新興工業鉅子累積富可敵國的財富,共和黨再度淪為財閥代言人,背棄底層勞工大眾。儘管如此,忠貞的共和黨人仍前仆後繼地效法林肯精神。1901年當選總統的羅斯福猛烈整頓大企業的壟斷。1953年入主白宮的艾森豪痛心疾首批判軍事工業複合體對美國中產階級的戕害,力圖重振林肯全民政府、

積極有為的共和理想。   不幸,1950年代之後,一種結合反共、反社會主義與種族主義的保守主義綁架了共和黨,使之成為一個昧於現實、不容妥協的意識形態。美國優先、白人至上、極端的個人主義成為共和黨的註冊商標。共和黨的路越走越窄,兩黨惡鬥越烈,美國的未來也越來越晦暗。   在《通往自由之路》中,美國歷史學者海瑟.理察遜以夾敘夾議的筆法對主導美國政壇百年的大黨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內容廣泛,立論扎實。對於左右共和黨發展的各項政治與文化因素,本書也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包括:種族、階級、民族主義、企業力量、政黨競爭、基督教價值、西部個人主義的神話,以及反共意識形態。透過這本共和黨黨史,讀者將不只能更深刻地

理解美國歷史的發展與各種政治衝突,更能透過美國經驗去反思更深層的價值問題:究竟自由與平等孰輕孰重?政府在財產權保障與社會階級流動上應該扮演什麼角色?政黨又該如何在利益與理想的鋼索上永續前進?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聯合推薦──沈榮欽(約克大學管理學系副教授)、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教授)、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嚴震生(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 專業好評   「在《通往自由之路》一書中,這位最令我們敬佩的歷史學家探討了從古至今最重要的話題之一:共和黨160多年來的故事。從林肯到小布希、從

激進的共和黨人到保守主義運動,海瑟‧理察遜以無懈可擊的見解與簡潔生動的文字,敘述了共和黨充滿戲劇性的歷史。這個反奴隸制的政黨是如何成為代表『南方基地』的政黨?這個以老羅斯福為首的反托拉斯法的政黨是如何變成代表華爾街與右派遊說團體成長俱樂部?在她節奏輕快的敘述中,理察遜呈現了這段高潮起伏的故事背後的歷史意義──它日日都在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施泰爾斯(T.J. Stiles,普立茲獎得獎傳記《最初的大亨:范德比爾特的非凡人生》作者)   「在林肯領導的黃金時代,共和黨不僅偉大而且善良。在《通往自由之路》中,著名的政治史學家海瑟‧理察遜精彩地重現了共和黨的歷史,同時對它的興衰及它對林肯留下的

遺產的矛盾態度,提出了尖銳且常常令人出乎意料的解釋。」──西恩‧韋蘭茲(Sean Wilentz,《美國民主的興起:從傑佛遜到林肯》作者)   「海瑟‧理察遜講述了一個偉大且充滿非凡人物的故事,是一個關於共和黨如何在一個充滿窮人的國家取得非凡的政治成就,並同時為富人服務的故事。要了解美國保守主義的歷史本書是上乘之作。」──艾瑞克‧羅威(Eric Rauchway,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系教授)   「海瑟‧理察遜在這本簡明扼要的共和黨史中,展現了共和黨如何從曾將政府視為保障人人機會平等的政黨,蛻變成頑固地反政府、反稅收、反管制的政黨。理察遜旁徵博引證明,共和黨在其漫長的歷史中一直在機會平等

與保障財產權之間搖擺不定。對那些想要探索共和黨未來可能如何演變的讀者而言,這會是一本他們想要讀的重要著作。」──魯伊‧泰昔拉(Ruy Teixeira,《新興的民主多數》共同作者)   「一本精彩緊湊、立論大膽的著作,清楚指出究竟是哪些因素將共和黨帶往今日的混亂狀態。」──《紐約時報書評》   「對共和黨及其內部多種相互衝突的動力有著最全面的論述……本書對理解我們今天的處境有著重要貢獻。」──《洛杉磯時報》   「從林肯帶來的巨大改革,到雷根推動的保守主義崛起,本書對共和黨政治的多樣性提供了生動的考察。」──《華盛頓郵報》   「本書詳細描繪了共和黨創黨的時代,以及林肯和當時他的親密戰

友的思想……敏銳且非常有說服力。閱讀理察遜所寫的共和黨史,可以清楚地理解為什麼該黨最後會與林肯的理想背道而馳。」──《華盛頓觀察家報》   「理察遜針對共和黨歷史的三起三落所提出的理論非常獨特。」──《新共和》雜誌   「一針見血,讀來津津有味。」──《每月公開信書評》   「理察遜提出了一個大膽且中肯的論點……這是一份非常有說服力的研究,定能讓當下努力重振共和黨的人士心有戚戚焉。」──《科克斯書評》   「本書對共和黨的好惡非常鮮明……在本書結尾,理察遜非常好奇,今天的共和黨在未來是否能繼續堅持其創黨精神?」──《出版者週刊》

基隆市海洋產業發展策略

為了解決美國東岸港口有哪些的問題,作者盧俊惠 這樣論述:

地球表面積為五億一千萬平方公里,陸地表面積為一億四千七百萬平方公里,僅占了地球面積不到三成。若再扣除不宜居住的地形,如高聳山地、冰天雪地、大汗沙漠等,想當然可以使我們利用的土地就更少了。 這時海洋的重要性不可言喻。海洋龐大的量體,擁有許多各式各樣生物及非生物的資源,也提供了不同海洋產業發展的機會,依賴海洋的經濟活動及產業包羅萬象,對於國家的經濟發展相當重要,在環保觀念日益高漲的現代,要如何在兼顧經濟及環境永續發展的情況之下,來推動海洋產業,是各個國家及海洋城市所面臨到的問題。近年來,依賴港埠維持城市運作的基隆市遇到了發展瓶頸。身為基隆發展核心的基隆港,90年代後因為腹地過小等因素,敵不過鄰近

地區港口的大型化競爭而逐漸衰退,連帶使得基隆的都市建設發展開始遲緩,並嚴重影響了基隆的城市競爭力。而隨著民國97年台北港的啟用,更將使基隆港未來營運發展的情勢更加嚴峻。但是另一方面,因為與台北的交通便捷,近年來外地人口大量移入,使基隆市成為了台北都會區重要的衛星都市之一,而位處台灣北部海岸風景帶的中心優勢,也促使基隆市的觀光產業開始蓬勃發展。

高雄左營:七日的青鳥(平裝)

為了解決美國東岸港口有哪些的問題,作者林秀穗廖健宏 這樣論述:

自明鄭時期三百餘年的古城風華, 加入眷村、海軍、高速鐵路後, 究竟譜出多少「舊」城「新」事?   《青鳥》是M.梅特林克的代表作,自1908年在莫斯科藝術劇院首演成功,「青鳥」就成了幸福的象徵。但幸福快樂究竟從何而來? 《七日的青鳥》就從夏天最燦爛的那一日,小可發現一隻闖進高鐵左營站的麻雀開始。小可媽媽說:「那不是麻雀,是青鳥呦。」「如果是的話,真是太好了」小可立即相信:「能許願嗎? 希望趕快搬家。不要住在跳過馬路和圍牆就是鐵路的家,不要遇到討人厭的鍾小建………」平淡無奇的日子,開始起了變化。被誤會的清潔員阿霞姨、拖著行李箱不敢回家的旅客小左、在男友和最好朋友間為難的朵美等等,青鳥有可能也落

在他們的肩上,讓困住他們內心的遺憾消失嗎?   「福爾摩沙冒險小說」系列   以歷史的筆跡,冒險的基調,挖掘這一座美麗小島的神祕故事;   不管是日本統治時期下的九份神祕少年故事,   還是西班牙統治下的淡水奇航,   或是國共對峙砲火不斷的金門故事……   讓我們跟著書本的主角,一起跌入冒險的歷史故事,   藉此記住每一個值得珍藏的土地故事。   *適讀年齡:10歲以上   *無注音 作者簡介 林秀穗(Cookie Lin)& 廖健宏(Chien-Hung Liao)   圖畫書創作夫妻檔,喜愛圖畫書、漫畫、電影和散步,擁有多樣共同興趣,在文字與圖像創作上各自發展,兩人也合作多本

得獎作品,曾獲陳國政兒童文學獎、信誼幼兒文學獎圖畫書類首獎、信誼圖畫書獎佳作、波隆那兒童書展,東方小美人臺灣館推薦36位原創童漫繪者之一、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評委推薦獎、第38屆金鼎獎等,著有《小丑、兔子、魔術師》、《癩蝦蟆與變色龍》、《進城》、《稻草人》、《神探狗汪汪》、《九色鹿》、《死神與男孩系列》、《飛天小魔女系列》、《謎霧島系列》等書。 繪者簡介 王淑慧   曾任商業平面設計師,   喜歡貓、喜歡鳥,   喜歡單純的過日子,   喜歡坐公車看人,   喜歡寫出心裡的話,   喜歡畫出心裡的畫。   曾獲信誼兒童文學獎第24、16屆佳作。   已出版圖畫書作品《晴子的黃色爸爸》、《

爺爺的寶盒》、《開出ㄧ朵花》等。   推薦序 「換個角度,青鳥也不一定是青色羽毛的鳥」——屬於臺灣的青鳥故事   葛容均 推薦序 我也看到青鳥了 褚士瑩 作者序 幸福其實很簡單 林秀穗、廖健宏 1我家住在鐵路邊 2媽媽的一日青鳥 3鍾小建 4二日的幸福 5朵美 6咖啡店裡的三日祕密 7阿霞姨 8第四日騷動 9別針與香香 10遠方來的五日旅人 11小左的旅行箱 12禽流過敏症 13第六日的吶喊 14我是鳥人 15飛吧,七日青鳥 附錄  新舊交錯的城區──左營   推薦序1 「換個角度,青鳥也不一定是青色羽毛的鳥」——屬於臺灣的青鳥故事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葛

容均 助理教授   光是書名《七日的青鳥》聽來就帶有令人難以抗拒的魔力。部分魔力正發散自關於「青鳥」的傳說,而「傳說」這概念本身已夠迷人;既為傳說,即暗示著一定程度的感染力、傳染力,同時意味著版本變異的趣味感,或者使用《七日的青鳥》文中出現不只一次、開啟那「被封印的想像力」的可能性。更別提是關於青鳥的傳說或故事!青鳥帶來幸福,尋得青鳥即尋獲幸福,如此這般關於青鳥的傳說誰不愛聽,根本可說是人類集體潛意識裡的渴盼——幸福。   在歐洲文學史上,至少有兩則關於青鳥的故事,且皆以「The Blue Bird」直接做為作品標題。一是產自十七世紀末葉法國沙龍文化背景下,由一位貴族女士杜瓦諾夫人 (Ma

rie-Catherine D'Aulnoy) 所寫的童話故事 “The Blue Bird”,這則童話被安德魯‧朗格 (Andrew Lang) 稍加修改,收編於其《綠色童話》 (The Green Fairy Book,1892) 中。另一則更加膾炙人口,為比利時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 (Maurice Maeterlinck) 的戲劇作品The Blue Bird (首演於1908年,爾後被改寫成小說、翻拍成電影等)。   杜瓦諾夫人的童話是則關於公主與王子的真愛故事,故事中公主受到繼母皇后及其女兒的迫害,王子亦遭設計被迫在娶繼母女兒或是變形為青鳥且須長達七年之久二者間做選擇,王子因執著

於真愛而選擇變為青鳥。故事以大歡喜收場,公主與王子得以在萬民擁戴下成婚,確實為一個「從此過著幸福快樂日子」的古典童話故事。梅特林克的六幕劇《青鳥》饒富中世紀道德劇 (如Everyman) 以及班揚《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1678) 的色彩,同時結合經典童話的指涉。劇中一戶貧窮樵夫家的兒女在聖誕節前夕,被看似鄰居樣貌的仙子要求離家尋找能為她病著的女兒帶來快樂的青鳥。在幾番周折與歷險過後,這對兄妹非但沒有尋得仙子想要的青鳥,還發現一覺醒來人又身處家中,然而一切都不同了——兒童主角們歷經這趟追尋青鳥的奇幻歷程後,回看現實世界的視野不同了!屋裡屋外的人事物看起來都更

加悅目,男童主角懂得割愛分享的道理,並持有繼續尋求青鳥的信心。   不論是杜瓦諾夫人的童話、梅特林克的劇作,或這部由林秀穗與廖健宏所著的《七日的青鳥》,這些青鳥的故事皆是關於愛或充滿愛的故事。但這麼輕鬆快意的解讀不免有些俗氣,更重要的是,簡化了「追尋」這歷程本身,以及歷程當中予人的情感體驗、對快樂生活的省思、對幸福人生的領悟。幸福快樂究竟從何而來? 為何青鳥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敘事想像中總難以被人捕獲? 青鳥真的象徵著幸福快樂的拾得嗎?   若我說,青鳥的故事在根本上 (in essence) 是關於「信念」呢?「相信」(to believe、belief) 並沒有我們以為的容易,尤其對於

抽象概念諸如「愛」、「正義」、「幸福」的信任感。沒錯,我們是得生活得「(很)實際」,《七日的青鳥》中總是拖著藍色行李箱的小左即是這種生活態度的代言人,能夠務實的工作與生活值得肯定 (小可母親、阿霞姨、朵美都是很正面的例子),但不代表當我們抱持著務實的生活態度或生活哲學時,就更能夠悅納「真的可以(更加)美好」的信念。是什麼阻擋著小左去相信闖入高鐵站裡的那隻鳥可以是青鳥,不只是隻麻雀? 或許,有時,「相信」本身確實需要點「特別」(該詞彙在小說中也重覆出現),那「特別」向我們索求著不被封印的「想像力」。   主角小可從母親那兒第一次聽到闖入高鐵站的「不是麻雀,是青鳥呦!」,小可立刻興奮起來且樂於相

信,「如果是的話,真是太好了」。當下,小可願意立即相信那鳥兒為青鳥,其實是基於十分「實際」的理由:   能許願嗎? 希望趕快搬家。   不要住在跳過馬路和圍牆就是鐵路的家,不要遇到討人厭的鍾小建,不要繼續聽到他的歌唱、怪異到不行的舞蹈,最重要的,小可不想當『小鐵怪』!   小可這些願意相信青鳥的理由固然實際,卻是在消極的因應搬家加轉學生活體驗的挫折。青鳥被當成「許願」的對象,相信青鳥是為著有所求的動機。在日日放學後到高鐵站與媽媽相聚的同時,小可關心的對象與世界範圍擴大了。原本想著能夠藉由青鳥逃脫、改變自身不滿現狀的小可,開始關心鳥兒本身,以及車站中所遇見或經媽媽轉述而聽聞的人們。很快地,

小可對青鳥的關心大過於對己身遭遇及環境的負面情緒,她開始熱情地相信青鳥,青鳥成為小可生活中能夠有所企盼的樂觀念想,而這份熱情樂觀的心靈力量輔以想像力的釋放,逐漸感染身邊人,最後甚至扭轉了青鳥的命運。   《七日的青鳥》也見證了青鳥作為「釋放」(release) 的象徵意涵,不論是壓抑的內在自我的釋放 (如小左和香香),或對於幸福人生的追尋力與實踐力的釋放。青鳥的故事似乎總環繞著追尋與想望,但如何從追尋與想望當中領悟(回歸)生活實踐的重要,尤甚者,學習放開、放手,向青鳥說再見,最終釋放容易淪為人類執念載具的青鳥,讓青鳥與我們的內在自我獲得自由——這些皆是更加難為的課題,而《七日的青鳥》做到了。

青鳥也來到臺灣,由臺灣作家為它與我們譜寫故事,現在正等著讀者加入人生行李箱上停駐著青鳥,於其中盛有「海豚、鯨魚、鹹鹹的風、燦爛陽光的大海」那更廣大的世界。 推薦序2 我也看到青鳥了 公益旅行作家   褚士瑩   閱讀《七日的青鳥》時,我剛好在沿著太平洋的東岸航行,時序是秋天,阿拉斯加的天氣開始變冷了,這也意味著阿拉斯加的夏天旅遊旺季已經結束,郵輪公司的船隻就加入遷徙的鯨魚行列,一起沿著北美洲的西岸一路往南,要前往加勒比海,開始準備冬天旺季的到來。   我們作為船公司的員工,要協助船隻從即將冰封的阿拉斯加,開到溫暖的加勒比海去,這段有如候鳥般的航程,在水手的行業術語中,叫做“re-pos

itioning”,也就是「重新定位」的意思。   離開阿拉斯加,我們會先到加拿大溫哥華,然後跨過國境到美國西雅圖,經過華盛頓州的波特蘭,再到北加州的舊金山,南加州的洛杉磯,經過墨西哥,最後通過巴拿馬運河,進入加勒比海,這段「重新定位」的航程,有時候要花三個禮拜的時間。   當我們離開每一個港口,海鷗跟其他的海鳥都會稍微尾隨一段時間,因為船尾會翻動海水,許多魚群就會現身,這是海鳥跟在船後面覓食的好機會,但是都按照規定,我們的船必須駛離陸地十二英里以上,距離陸地太遠了,所以海鳥們都很快就離開我們回到陸地上。   但當我們離開波特蘭,駛向舊金山的那天晚上,我發現甲板上多了一位不速之客,是一隻

不知道為什麼沒有來得及在港口下船的麻雀。   「真糟糕,在我們到舊金山之前,牠是不可能離開了。」有經驗的老水手說。   顯然嚇壞了的麻雀,一直躲在甲板避風的牆角,但是每隔一陣子,就試圖飛起來,很快就又會被海上的強風吹回來,而且牠一定也發現了,牠小小的翅膀是沒有辦法支撐飛回到陸地上的,每一次回到甲板的角落,可以明顯看得出牠變得越來越虛弱。   「希望牠有足夠的力氣,撐到下一個港口。」另一個水手說。   船上受到海防嚴格的規定,我們是不可以餵食野生鳥類的,為了公共衛生因素,食物當然也不可以出現在甲板上,理論上我們不能讓牠留在船上,但是所有人都決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連船長都假裝沒有看到,每個

人經過甲板的時候,也都會隨時特別注意那隻走失的麻雀,是不是還安好。   這時正好新聞傳來,北加州的森林間發生大型野火,失去控制,造成了許多的傷亡,加州政府甚至因此宣布進入緊急狀況,空氣中佈滿了黃色的煙,甲板上也像下雨般落下無數的灰燼,所以船艙都必須緊閉,加上風浪變得越來越大,除非必要,我們都不到甲板上。   「說不定麻雀留在船上,因此逃過火劫也說不定!」   聽到新聞的水手說,牠可能是最幸運的一隻鳥。   雖然沒有食物,但是甲板上有消防用的水,在第三天時,有水手看到麻雀終於鼓起勇氣,從角落飛出來,到船舷上的消防水箱喝水,就放心了一些:   「雖然沒有食物,但是只要有喝水,牠的體力應該

可以撐得到舊金山。」   終於,我們的船在一個清晨,看到舊金山著名的金門大橋,出現在煙霧瀰漫的前方,海鷗們也來迎接我們,跟在船後面翻攪的水面捕魚,疲倦而驚恐的麻雀,這時抖了抖身子,恢復了蓬鬆的羽毛,趁風停止的那一剎那,奮力飛出船舷,往最近的岸邊飛去。   老水手們停下手邊的工作,目視著麻雀安全離開,面無表情的回到繁忙的工作中。 雖然只有短暫的幾秒鐘,但是我知道,每個人的心裡都鬆了一口氣,也為牠的幸運覺得高興,似乎這不速之客的好運,也成為我們命運的一部份。   閱讀著以高鐵站一隻迷途的麻雀為主角的《七日的青鳥》時,我在船上也有著一隻青鳥,圍繞著每一個來自世界各地、充滿奇妙人生故事的水手。

  「我也看到青鳥了!」我這麼告訴自己。   這個美好的巧合,讓我永難忘懷。 作者序 幸福其實很簡單 林秀穗、廖健宏   當編輯告訴我要交書序時,我才驚覺,對呀,書序,動都還未動筆,那該寫些什麼?這對長年窩在電腦前書寫的我來說並不困難,但也沒那麼簡單,有許多事情可以寫,但思緒相當混亂,需要經過一番整理。   我想,既然這本書名叫《七日的青鳥》,就從青鳥談起吧,《青鳥》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是M.梅特林克的代表作,六幕十二場的童話劇,1908年在莫斯科藝術劇院首演,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執導,從此遍傳世界,青鳥就成了幸福的象徵,偶爾當我們祝福別人時會說,「我看見青鳥就停在你的肩膀上!」,

感覺就像幸福落在那個人的身上。   幸福是大家終身汲汲營營追求,沒有人不想要吧?但對每個人來說,幸福的定義卻有著極大不同。那麼,到底什麼是幸福?從青鳥的故事裡告訴我們,經歷了尋找青鳥奇幻旅程的兄妹,最後卻在自家找到了青鳥,並且把青鳥送給了鄰居,為鄰居的女兒治病,善良、同理、友愛、慷慨和悲憫,才是這故事探討的真諦,對幸福下了更廣泛的定義,而這種定義其實就在每個人身邊,這也是當初我書寫這個故事時,所想表達的。人生的不幸福,有時是來自於內心的遺憾,解決了內心的遺憾,幸福很自然會在心裡發芽,快速成長。   如果大家閱讀了《七日的青鳥》,不難發現故事裡每個小小人物,都似曾相識,這些角色並不特別,更不

陌生,似乎在我們生活周遭,隨時可見,也因為如此,就像閱讀了我們身邊周圍朋友的故事。在某個點,伸出友善的手,改變就由此開始,困住內心的遺憾就消失了,青鳥才可能落在肩上。   再來,我想談談創作的靈感,就像有學生常常問我:「老師,你的故事是真實的?還是幻想、虛構的?」我常會回答,一半一半。以《七日的青鳥》來說,故事裡的青鳥是真的(不是說真的看見了青鳥),而是真的有隻鳥,一隻麻雀,高鐵左營站裡的一隻麻雀,故事由此開始。   不知大家是否和我一樣,注意到高鐵左營站大廳裡有麻雀?還記得,大約是兩年前,有一次我和健宏搭高鐵上台北,進了閘口,在休息區等車,然後我們一起發現了一隻麻雀。牠是怎麼飛進高鐵大廳

的?當初這個想法一起浮現在我們腦海,接著,牠能飛出去嗎?如果出不去的話,該怎麼辦?吃些什麼?還有……接二連三的問題,一個個跳出來,然後就是我們想像力飛翔的時刻,青鳥的故事大概就是這麼來的。也許大家會感到好奇,那隻麻雀後來怎麼了?是否如書裡寫的,最後在大家幫助下,拆了窗,順利飛走了?當然不是。但,也請別擔心,我相信麻雀是很好的,不信如果有機會到左營高鐵站大廳,大家可以找找,麻雀仍然自在地在大廳裡飛翔,而且現在不只是當初我們發現時的一隻,麻雀不孤獨,已經有許多朋友一起出現在高鐵大廳裡,當然是牠們自己找到了來去之路。   而,這是一個和左營有關的故事,不免來談談左營這個新舊交錯、歷史悠久的城區,何

況以身為一個高雄在地,土生土長的我來說,左營有著特別的意義。不管是否到過左營,一提及左營,蓮池潭畔的龍虎塔絕對是代表左營、令人印象深刻的景點之一,對我來說,那也是唯一的一張照片,對不喜歡拍照的父親來說,在龍虎塔前和我還有弟弟一起留影,是童年時期唯一的一張照片,所以我才說左營對我來說,有個特別的意義。   另外,如果到過左營一遊,見過左營的古城牆,聽過舊城文化協會的導覽,就會知道在清代,左營被稱為鳳山縣城,就是鳳山縣舊城,而我居住成長的鳳山,是鳳山縣新城,新舊兩座鳳山縣城充滿了歷史故事,往來兩座城之間的古道,又各經過哪些我們所熟悉的地方呢?還有,左營不只是座古城,眷村文化更是不可錯過的一環,龜

山、蛇山、半屏山和蓮池潭畔許許多多廟宇的有趣故事,就算說上幾個日夜,也說不完。   新左營的繁華和舊左營的韻味,融合出如今的左營,如果大家有機會翻開這本書,不妨從書裡淑慧所繪的美麗圖畫,慢慢發掘,還有哪些左營之美。 1我家住在鐵路邊 小可的家住在鐵路邊,打開門,跳過大馬路,就能看見圍牆、和圍牆裡的鐵路。所以,不只一次,小可這麼問媽媽: 「媽,為什麼我們要搬到這個鐵路邊的家?」 「不能再搬一次家嗎?」 已經半年了,從搬家轉學後,每天早上,媽媽會陪著小可一起走路,步行到學校,在校門口和小可道別、揮手,然後各自轉身,小可進到校園裡,媽媽則轉往高鐵車站上班。 今天,和往常一樣,又有那麼一點點不同

,但小可說不出來,到底是哪裡不一樣,或許是高高在上的太陽特別明亮,散發著可以把人烤焦的熱度,總之在媽媽轉身的剎那,小可是想開口喊住媽媽。 但,媽媽已經放下道別的手,她的背影看起來像一團被烤得冒出蒸氣的烏雲,烏雲上撐起了一朵小花傘,小花傘在燄陽下張著笑臉。 小可嘆了一口氣,轉身走進校門裡,鍾聲像啟動魔法的鑰匙,噹噹噹響,想像力必須被封印起來,小可把它藏在校門外,在被太陽烘烤得冒汗的柚子樹上、在紅豔的小麒麟花蕊裡、在直挺挺立正站好的路燈背後、在騰騰冒著熱氣的行道磚下。 「嘟、嘟嘟,嘟、嘟嘟,我家住在鐵路邊,嘟、嘟嘟,嘟、嘟嘟,鐵路小孩,小鐵怪!」誇張的歌唱聲從小可的左手邊傳來。 小可很想摀住耳朵,

用力往前跑。但,她的速度不夠快,所以討厭的歌聲、討厭的人,像影子一樣緊緊纏著她。 「小鐵怪、小鐵怪,啦啦啦,啦啦啦!」 那個討厭的人開始扭起了屁股,像隻竹節蟲一樣的擺動腰肢,唱著會讓人起雞皮疙瘩的討厭歌曲,又唱又跳,像發瘋了一樣,也或許是某一種神祕的儀式、祈求春神早點降臨被冰封的大地。 「你在做什麼?你很討厭耶,鍾小建!」另一個聲音像打雷,轟隆隆,從小可的另一邊傳來,氣勢磅礡地落在討厭的人背上。 沒錯,討厭的人名叫鍾小建。他歌唱的聲音停了,奇怪扭動的舞姿也停了,痛得彎腰,張著嘴,雙手不斷抓背。 晶晶亮亮,晶晶亮亮的光照在像天使一樣突然降落在人間的人影上,有幾秒鐘,真的,小可以為自己真的看見天使

了。 但屏氣凝神一看,她沒有天使捲捲的頭髮、白皙的皮膚、天籟的嗓音,相反的,那宏亮的聲音聽起來比較像打雷的聲音。 「鍾小建,下次你再欺負小可,我就去報告老師!」

複合式運輸下風險因子模式之建立-以美國經中國至外蒙古汽車轉售為例

為了解決美國東岸港口有哪些的問題,作者王治菁 這樣論述:

摘要複合式運輸的形態所需操作的程序繁瑣,再加上涉及的相關業者很多,企業對供應鏈風險的衡量評估產生著實的重視度。釐清哪些風險因子是跨多國複合多式聯運常見的風險源成為首要步驟。本研究模擬其相關系&;#63900;的風險事件以及歸&;#63952; 16 個可能會影響風險事件強&;#64001;的變&;#63849;。藉由前往中國大陸專家訪談、魚骨頭(石川圖)解構供應鏈中各風險事件的連動關係,以及透過問卷調查使用 SPSS (多變量) 的均數分析與分群矩陣圖進行分析印證問卷回收之數據,探討傳統二因子風險衡&;#63870;方式和四因子風險衡量方式的差&;#63842;為何。 使用本研究結果『

風險分析矩陣圖 - 二因子與四因子風險模式合併型』衡量運輸承攬業的案例以美國經中國至外蒙古汽車轉售,並做為研究問題路徑評估中國際物流決策者該如何因應供應鏈裡風險評估之議題。研究結果第一項是得知一般性與人為造成的風險事件,以二因子風險分析模式進行評估研究後,足以印證其風險值與風險事件情況。而屬於特殊性、自然因素之不可抗力預期以及模稜兩可的風險事件,則必須使用四因子風險模式分析法取得精確的決策資訊,以供國際物流的相關決策者以及相關實務操作者參考。研究結果第二項是套用本研究所建立的風險分析矩陣圖,亦即二因子風險模式與四因子風險模式的合併型,進行風險評估放在從美國東西岸主要港口安排海運貨櫃運輸到中國的

轉關港口,天津新港與江蘇省的連雲港運輸路徑中,再搭配鐵路系統的複合式運輸前往外蒙古的烏蘭巴托。為因應天津新港之港口壅塞所造成的時間延誤與成本浪費,決策者可以選擇鐵路系統發達的江蘇省連雲港為第二路徑方案,以達規避供應鏈斷鏈風險。 因此,適當的執&;#64008;風險評估,選擇適合其規模及特性的方法&;#63789;執&;#64008;風險評估績效,可協助事業單位建置完整且適當的供應鏈作業生產管&;#63972;計畫或國際物流配置管&;#63972;系統,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或後果嚴重&;#64001;,有效預防或是控制供應鏈斷鏈及其相關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