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石油公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美國石油公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法)馬修·奧紮諾寫的 黑金:石油帝國的興衰與世界秩序的改變 和吳翎君的 美國人未竟的中國夢:企業、技術與關係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路透:OPEC與美國石油公司高層商討油價飆漲問題也說明:全球能源價格在供應疑慮下飆漲,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官員7日在美國德州休士頓的CERAWeek年度能源會議上與美國頁岩油企業高層主管會面。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和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邱榮舉所指導 李毓萱的 釣魚台列嶼主權爭議之評析 (2003),提出美國石油公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釣魚台、領土、主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會計學研究所 吳琮璠所指導 王瑄的 由財務資訊分析中油之競爭力 (1998),提出因為有 競爭力、財務分析、營運分析、生產力、因素分析、集群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美國石油公司的解答。

最後網站雪佛龍成為美國石油龍頭!埃克森美孚遭擠下寶座 - 自由財經則補充: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石油巨投雪佛龍(Chevron)在週三(7日)收盤後,市值正式超越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成為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這也是埃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美國石油公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黑金:石油帝國的興衰與世界秩序的改變

為了解決美國石油公司的問題,作者(法)馬修·奧紮諾 這樣論述:

本書講述了世界各地的黑金熱潮如何孕育了以標準石油公司為首的石油巨頭,他們通過與國家政治權力結合,實現行業壟斷,並進一步影響政府的經濟、外交策略,最終形成隱秘的商業帝國。黑金國家的崛起伴隨著石油巨頭的擴張之路,他們將觸角伸向各個角落,由此拉開了世界秩序深刻變化的大幕。從兩次世界大戰的走向到世界範圍內的解放運動,從兩次石油危機到兩伊戰爭與海灣戰爭,這些近代歷史的重大事件都有相同的背後推手。克列孟梭曾說“汽油在明天的戰役中像鮮血一樣必不可少”。   石油深刻影響著一個國家的工業、交通運輸業等,並徹底改變了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但從世界石油峰值以及環境問題被提出後,人類便要面對“石油枯竭”這一世紀問題,

深海鑽探與美國的葉岩油革命會是□後的救命稻草嗎?   Matthieu Auzanneau 馬修•奧紮諾   為法國籍自由記者,過去十年一直專注於調查經濟和生態的關係問題。《the Oil Man 》作者,過去曾多次在報紙發表如《五大石油巨頭原油產量創2004年以來新低》等關於石油行業、企業現狀的調查報告,解讀關於石油相關的歷史檔案等。 01. 種子種下 02. 約翰·D.洛克菲勒與石油的力量緊密相連,並展開了螺旋式的擴張 03. 荷蘭皇家殼牌發源地周圍,關於共用世界市場的早期嘗試 04. 汽車:美國石油對資本主義的革新 05. 坦克:美國的石油培育了第

一次世界大戰的決勝武器 06. 咆哮的20世紀20年代:鞏固新帝國 07. 一個石油帝國的誕生:伊拉克 08. 石油成為一門秘密規劃的工業:大企業參與其中,毫髮無損地度過大蕭條 09. 石油巨頭與納粹德國的堅固聯盟 10.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始作俑者 11. 雅爾達會議一周後,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形成牢固的聯盟 12. 華盛頓當局在美國石油公司之上建立的□高領導權 13. 石油巨頭隱藏的全球帝國和洛克菲勒家族的霸權野心 14. 石油巨頭才是華盛頓政治權力的基石 15. 沙特、加蓬,等等,石油寵兒的現狀 16. 卡特爾對卡特爾:歐佩克艱難的崛起 17. 青蛙逃脫了(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利比亞) 1

8. 石油人的黃金童年 19. 石油輸出國組織,美國製造的石油危機的替罪羊? 20. 石油美元:在新殖民主義之後,危險的共生 21. 第二次石油危機在波斯灣周圍激起了一團致命的權力漩渦 22. 在漫長的兩伊戰爭期間,雷根政府是不是把全世界都戲弄了? 23. 反石油危機:雷根時代的狂熱、蘇聯解體和BCCI的醜聞 24. 親愛(昂貴)的薩達姆:海灣戰爭,伊拉克人民的命運和山姆大叔的長期利益 25. 全球收穫,醜聞時刻 26. 石油-人類的偉大和沒落:極端的富裕和貧窮與人性的爆發 27. 未來石油價格下跌的趨勢已宣告,重新回到石油格局的中心:波斯灣 28. 2011年9月11日,歪曲的“珍珠港事件”

29. 佔領下的伊拉克:2008年危機帶來的衝擊和短缺 30. 凜冬將至?   通過事物的力量 長久以來,進步被認為是一件不言而喻的事情。我們一直在體驗著它的矛盾性與局限性。進步的源泉是什麼?當然是智慧。但還有什麼呢? 某樣事物的能量在於它改變其周圍事物狀態的能力,撼動或鞏固世界秩序。每當我們運行某個事物時,每當該事物的狀況以某種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改變時,都關係到諸多能量。何現象都有關能量:這是一個消耗能量的過程。經濟也不例外,技術進步所需的能量更多。“經濟”是商業秩序,而秩序是一種不穩定的狀態。為了進步,又或僅僅為了延續下去,能量的物理來源就成為必需。因此,能源是一種

最大的通用價值,通過這種價值,一切得以支付:時間、勞動以及金錢。一條道路,如果不維護就會毀壞。郵寄的包裹越重、越快、越遠,支付的郵資也就越貴。喬治·巴塔耶(GeorgeBataille)在 1949 年概括道:“財富的本質就是能源,能源是生產的基礎與結果”。沒有合適的能量來源,創造受到限制,創造的成果也就無從談起。 化石燃料給我們提供了所需能源的五分之四。自蒸汽時代以來,一直都是如此,在這段時間裡,驅動重要經濟機械的能源總量增長了數十倍。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在所有的化石能源中,石油是技術人類的、主要與最珍貴的碳氫燃料:萬能、多形態、普遍存在。 很顯然,這些物質的偶然性在探索不可能的邊

界,並為可能性賦予形態。這種顯而易見的事情一被表述出來,就經常遭到摒棄:自發明進步起,人類思想就樂於相信自己處在舞臺中心。只需觀察就可知道:“能量吸收事物的結構,又構成了這些結構”。 本書探索迄今為止人類早期的物質能量來源所經歷的途徑,以及這些途徑決定人類主要力量之間聯繫與動力的方式。石油能源正是在我們人類飛速發展的關鍵時刻出現的。2013 年,從地下石油提煉的工業貿易的數字高出其他工業近十倍。“黑金”在一個半世紀裡仍然是最能保證利潤的行業:石油的能量借用合適的形式,使得我們的經濟、軍事能力以及生活方式中一些至關重要的方面得以革新。 那些最強大的工業國家的命運與石油緊密相關,先從美國來說,這

個石油國家所擁有的天然原油井比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都多。我們被“美式生活”這個近乎普世的欲望所吸引,儘管有著諸多不幸,卻還是成為歷史上人口最多也最富裕的一代。現在的我們何去何從? 技術時代人類社會的模式受到復仇的威脅。風險是雙倍的。化石能源的燃燒產生溫室氣體,以不可逆的方式改變著地球氣候。這種危險在目前無法克服,同時隱藏著第二個更直接、有可能更迅速的危險。能源在機器中一旦耗盡,會以熱量的形式消失、並且無可挽回地分解;之後它對我們幾乎無用。所以,在毫無節制的消耗之下,這些化石能源會枯竭。有限儲備能源的歷史就是一系列的衰竭史,再以新開發的能源儲存進行補償。但是,由於缺乏足夠補償上個世紀發現的大量油

田自然衰落的可用儲存量,在 2030 年之前、甚至可能到 2020 年為止,一個劇烈的斷裂期將擺在我們面前。無論怎樣,從原油田發展起來的人類工業社會要能夠和諧相處,學會在永遠缺乏原油的社會裡和平生存,這段時間無疑太短了。 這些危難自工業革命以來就存在了。它們時不時地被提到,而在現今仍然是主要現實。為了闡釋這個疑難並預測其代價,我覺得有必要講一講,石油帶給我們的能源豐富性是如何通過其本身改變了這個世界:講述能加速生命漩渦的條件的歷史;被深度捲入這個漩渦的社會的歷史;以及投身風暴中的人們的歷史;以及公司、國家等盡一切力量嘗試在旋風之眼中堅持下去、自信能夠改變漩渦方向或者穿越漩渦界線的人與機構的歷

史。  

美國石油公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美國汽車品牌道奇在本次的紐約車展當中推出了瘋狂的直線加速肌肉車挑戰者SRT Demon,但是同時美國石油公司Pennzoil並不希望大家遺忘另外一個道奇品牌的傳奇車型-毒蛇Viper。由于許多因素, 原廠決定于今年八月正式將Viper車系停産。雖然未來依舊會有後繼車出現,但是其設計理念以及現有的元素可能會因應市場潮流而改變,也就是說,下一代的Viper可能會不怎麽Viper。

釣魚台列嶼主權爭議之評析

為了解決美國石油公司的問題,作者李毓萱 這樣論述:

1972年,美國將釣魚台列嶼之「行政權」交給日本,引發了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強烈抗議;美國雖表示主權問題應由相關國家解決,其不承認亦不支援任何國家對釣魚台列嶼的主權和主張,然而隨著國際局勢的演變,日本逐漸以實力控制了釣魚台列嶼,並以各種方式排除我國行使任何權利。日本不肯與我方談判、討論或合作,釣魚台問題遲遲未獲解決,我國的權益亦無從保障。有鑑於此,本論文選擇釣魚台問題為研究主題,期望能藉由前輩學者們的學術成果,創思出一些新的觀點,以作為未來解決釣魚台問題之參考。 釣魚台問題雖為中、日、台三方之爭,但美國卻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故本論文先由歷史研究途徑與法律研究途徑切入,除從事

歷史性的回顧外,並檢驗各方論據是否合乎法理;再引用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分析與釣魚台問題最為深切相關的國際政治面向(包含美國因素),以對釣魚台列嶼主權爭議之過去、現狀及未來作更為宏觀的思考。 在章節安排上,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陳述,所採取的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以及文獻評論。第二章為釣魚台列嶼主權爭議之過程,以歷史分期的方式將釣魚台問題作歷史性的回顧,以便釐清其前因後果。第三章為釣魚台問題之國際法理分析,由法律研究途徑切入,首先探討國際法之領土取得理論與原則,並藉由對過去國際上領土糾紛相關的兩個成案之分析,檢驗日本與中國所主張的論據是否符合國際法理;最後,討論釣魚台問

題和平解決的可能性與我國必須面臨的困境。第四章為釣魚台問題之國際政治分析―以社會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以國際關係中溫特之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分析釣魚台問題。溫特將國際政治中的無政府文化區分為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及康德文化,恰可分析19世紀以來釣魚台問題的過去與現況,以及中、台、日、美之間的四角關係;而對於21世紀後釣魚台問題的發展或更進一步的解決,則是溫特的理論較無法解釋的,本論文因此提出「共生文化」的構想,在共生文化中釣魚台列嶼將不再具備戰略的重要性價值,其蘊藏的天然資源也得以為全人類所共享,此為最釣魚台問題最妥善的解決方式。第五章為結論,先對研究過程與結果作一簡潔扼要的說明,其次指出主要的研究發

現與可能貢獻,最後為研究限制及筆者對於未來研究所提出之建議。

美國人未竟的中國夢:企業、技術與關係網

為了解決美國石油公司的問題,作者吳翎君 這樣論述:

考察近代中國在國家治理上的內外策略, 吳翎君將近代中美關係的政治、經濟、商業團體、 工程技術和國際組織等元素融於一爐, 細膩且全面性的探討, 研究中美關係的必讀之作!   《美國人未竟的中國夢:企業、技術與關係網》從1870年代開展自強運動不久後的革新中國,對應一個從南北戰爭結束後進行國家重建(Reconstruction Era)的美國,自此歷經20世紀兩次全球大戰的過程中,中美兩國如何在企業、技術及環扣相連的多元網絡中,拉近互惠的利益或各持一執,並向世界展示一個新的自我定位和國際參與的角色。   中美知識產權之爭、美國在華商會、中美工程師協會、石油與太平洋戰爭、1946年中美商約等

重大議題,貫穿了大歷史與事件所形成的網絡互動。這些跨越政府與非政府的議題,如何形塑了近代中美兩國的交往歷程,乃至於美國與戰後台灣發展的淵源,吳翎君更著意於兩國雙邊關係中的合作共榮,而非一面強調衝突與競爭。在全球化相互依存的時代中,我們更需要從共有歷史(shared history)的視角來看待中美關係。  

由財務資訊分析中油之競爭力

為了解決美國石油公司的問題,作者王瑄 這樣論述:

油品市場自由化及國營事業民營化的趨勢,使得獨佔國內石油市場長達近50年的中國石油公司,不得不認真思考其未來的生存發展。本研究以美國石油公司做為中油的比較對象,探討中油的財務和營運之競爭力是否可與美國石油公司並駕齊驅,並試圖找出中油可改進的方向。 由於中油的營業主力在於煉製和銷售,因此本研究由美國COMPUSTAT資料庫中選取主要營業項目是煉製和銷售的48家石油公司22年之財務資料進行分析,並計算18個財務比率。隨後進行因素分析,將十八個比率萃取出四個共同因素,再依四個共同因素將49家石油公司(含中油)進行集群分析,找出與中油營運性質最相似的十

七家石油公司進行比較。 為了去除油價售價的差異,本研究以1995年台灣和美國的石油零售價格為基準,將中油的銷售額調整為美國石油價格下應有的銷售額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經調整石油價格後,中油過去20年幾乎是年年虧損。由此可得知,在面臨自由化的壓力下,如何有效降低石油產品之營運成本與費用乃為中油未來勢在必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