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聯地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成功大學 台灣文學系碩博士班 游勝冠所指導 康毓珊的 論朱天心及其認同敘述與知識份子實踐 (2010),提出群聯地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認同敘述、老靈魂、漫遊者、知識分子、中年期、中產階級。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群聯地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論朱天心及其認同敘述與知識份子實踐

為了解決群聯地址的問題,作者康毓珊 這樣論述:

本文擬從朱天心自詡身為知識分子的立場出發,將時間點擺在她出現「裂變」後的作品與社會實踐,檢視在不同身分情境下所呈現的認同與記憶敘事,是否足以佐證她一路堅持的知識分子立場。別於以往談論認同與記憶建構時專注於朱天心本人成長背景(外省眷村經驗、黨國教育、國族認同)與時代社會遞邅變化下的相互影響,本文在討論文學作品裡的認同與記憶之外,再加以身為知識分子的特性對其作審視,從中整理出當朱天心把自己放在什麼位置時,各個不同記憶建構如何拼湊完整。首先必須釐清「認同」一詞的定義,對於朱天心之固有認同不予以評價,重點將放在敘述認同是否有流動的可能,以開放的立場理解朱天心作品偏好出現的歷史場景的重要性之外,仍需反

思當時她不喜歡的當代台灣社會果真如此不堪,認同是走向流動抑或是更趨於固著?其次分別討論朱天心的文學作品與社會實踐,在她不同身分觀察角度下(小說家、中年期、中產階級),她書寫當代社會或許會遺忘或已經被遺忘的人事物,她書寫的理由及期望得到的結果是希望我們能從她關注的焦點(畸零族群、時事針砭下的台灣、家庭與社會的公益……),看到一個她所謂不輕易納入「主流」集體記憶的當代台灣面向,這是一個以「不同的個人記憶」為訴求的作家,以將被遺忘及忽略的時光組成的歷史片段,企圖對抗當代集體意識的過程。但這樣的書寫企圖如果用她堅稱的知識分子去檢視,是否禁得起考驗、是否是普世價值所能認可?本文將以其近年所從事的社會實踐

回去檢視文學作品,自詡為知識分子的作家也應該明白,言行與文字會帶領讀者前往另一個領域,讀者感受作者所視所感,更或多或少意會作者在作品投注的思想情緒,知識分子必需做出宏觀、超越立場且經得起時間驗證的言論,才不枉所作的一切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