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聯未來展望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群聯未來展望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白偉權寫的 赤道線的南洋密碼:台灣@馬來半島的跨域文化田野踏查誌 和曹暢的 算力網路:雲網融合2.0時代的網路架構與關鍵技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電子工業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成人及繼續教育系高齡者教育研究所 李雅慧所指導 許慧玲的 樂齡者參與美容化妝成效之研究-以kirkpatrick評估模式之應用 (2020),提出群聯未來展望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樂齡者、社會參與、美容化妝、學習成效、Krikpatrick。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吳美美所指導 潘玟卉的 新住民志工日常生活資訊行為探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新住民、資訊行為、資訊分享行為、資訊服務的重點而找出了 群聯未來展望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群聯未來展望,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赤道線的南洋密碼:台灣@馬來半島的跨域文化田野踏查誌

為了解決群聯未來展望的問題,作者白偉權 這樣論述:

「從台灣望向南洋,在南洋尋找台灣」 [台灣@南洋]書系,與您訴說屬於台灣的南洋故事。 透過歷史田野、文化踏查、文學故事的接引, 重新捕捉失落的歷史細節,呈現台灣跟南方的文化交織。 [台灣@南洋]書系,由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高嘉謙主編,主要出版跟台灣有連結對話的南洋文化人文書。 =書系精神= [台灣@南洋]書系,透過台灣的知識平台建立一個望向南海,探索島嶼、半島、海峽等海洋視野的人文視窗,連結南洋的歷史文化與政經線索,締造一個帶有田野現場,結合廣大歷史視角的跨域視野。台灣從遠古南島民族的跨洋遷徙,大航海時代荷蘭、西班牙的占據,明鄭政權的南海貿易,締造了十七世紀以降台灣在海洋世界跟南洋的

連結。爾後金門人落番南洋,日治台灣曾作為日本帝國的南進基地,在南洋作戰、受俘的台籍日本兵和戰犯台灣人,冷戰時代台灣作為第一島鏈往南延伸的反共陣線,這林林總總跟大時代脈動相連的遷徙和移動,使得跨境南方,既是地緣政治議題,也是歷史敘述、地域文化的線索。換言之,台灣其實早已擁有自己的南洋故事。那個帶有家國歷史想像,但也不乏人類學、地理學意義的族群遷徙和文化傳播,帶我們回到了一個又一個的歷史現場。 跨足田野,回到歷史線索裡的小故事,我們呈現台灣跟南方的文化交織,擴建一個知識生產的園地。書系的精神標舉「從台灣望向南洋,在南洋尋找台灣」,在兩個地域傳遞聲音,透過文學故事、歷史田野、文化踏查的接引,重新捕捉

失落的歷史細節,時代變遷裡形塑的文化元素,人文地理的地方風土。[台灣@南洋]書系,藉此為讀者指引路徑,展開南方旅程,在大歷史與小故事裡建立我們的軌跡,識別自我與他者,讓讀者獲得橫向跨界的知識洞見和靈光。 ——主編高嘉謙 =關於本書= 第一本以「跨域」的角度, 結合地理學田野誌的踏察方式, 扣連文化地景,多元的輻射視角, 回望過去、專注現在、眺望未來, 深刻書寫馬來半島、台灣及世界華人關係的大歷史 ▲ 「誰是馬來西亞的先住民?誰是外來者?」 台灣和馬來半島之間,又有什麼密不可分的連結? 作者藉由田野踏查,輔以專業知識,敘寫歷史人物事蹟掌故,勾連經貿、政治、物產、文教、風土的交織平台,

梳理箇中清晰的歷史、地理脈絡,既有宏觀視野,又不乏微觀細究。作者的知識引導像是說書人娓娓道來,為讀者建立大歷史視野下的小故事,兼顧趣味之餘,也不忘建立讀者的知識門檻。作者嘗試提醒我們,文章內的人物與事件,背後彰顯的局部視點都有其不可略過的勾連脈絡。這是由點及面的一種寫作嘗試,引入台灣接軌南洋的知識線索,試圖告訴讀者,從台灣認識東南亞,或從東南亞想像台灣的必要。 《赤道線的南洋密碼》強調的是地理意義的「發現」,因此帶有一個值得思考的視角:人物與地方的關聯,如何置於大歷史的體系裡觀照?這些跨域的地方菁英,在地方的影響力與效應,其背後的交遊、交際網絡,觸及了一個跳脫單一地方脈絡的歷史語境。換言之,歷

史的瑣細、片段的細節與線索,往往重構了地理意義上的一個歷史視角。 ——高嘉謙(本書主編‧台大中文系副教授) 宋鎮照|成大政治系特聘教授、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阿潑|轉角國際 專欄作者 房慧真|作家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陳國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名譽教授 康培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 張貴興|作家 張錦忠|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 黃錦樹|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小說家 廖雲章|天下雜誌獨立評論頻道總監 ——各界好讀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跨域視角,綜觀多面: 結合東南亞國家,展望全世界,討論廣義與狹義的族群、文化、經濟、地理等領域,並以台灣的角度書寫,讀者更易進入

馬來西亞的田野調查現場。 ▲圖文相襯,文獻扎實: 以具備故事性並且文獻資料充沛的內容,搭配且考究的圖照,引領讀者走入馬來半島的大歷史洪流中,挖掘出你我不曾瞭解的南洋地誌。 ▲地緣政治,過去未來: 那麼近又那麼遠的馬來半島,台灣人真的都瞭解嗎?從源頭梳理馬來西亞和台灣的雙向連結,從中延伸觸角至全世界。 馬來半島的過去從來就是一部講述季風、貿易與移民的歷史。來自東亞、南亞、歐洲等不同文明圈的移民、航海者、貿易商,因為季風的關係,經常會來到這塊熱帶土地進行停留、交易……這裡是物產豐富的,前來這裡的人都能找到各種農、礦及山林資源。——白偉權 ▲▲▲▲▲▲ 位於海上要塞的馬來西亞,夾在南中國海

和馬六甲海峽之間,擁有絕佳的戰略位置;族群、文化和語言繁雜,幾種元素相互交融之下,構成精采豐富的歷史內涵。 本書議題包含殖民政治、移民與政經局勢、產業變遷與歷史事件等面向,分成三大部分,從歷史、人物、家族和地景入手—— 「歷史的基因圖譜」以全覽式視角觀看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由族群經濟活動談起,從「農業南馬,礦業北馬」的甘蜜、胡椒、橡膠及錫礦經濟為框架,解讀半島多元族群的社會紋理。 「跨域的社會菁英」選擇十九世紀以降締造近代馬新印歷史的重要人物為主角,包括畢麒麟、康有為、板橋林家、棉蘭客家張氏兄弟、鄭景貴、陸佑等人,探討當時社會菁英的跨域、跨國經驗,且看這些人如何從台灣、中國或西方,千里迢迢來

到馬來半島,對當地政經環境產生何種影響。 「橫向跨界的歷史」講述台灣人熟悉或似曾相識的事件,但它們發生的地點卻是在馬來半島,例如台灣有天地會,大馬也有;台灣有三五公司開發農場,在馬來亞則投資橡膠種植;台灣有國父孫中山,新馬也有國父以及他的革命夥伴蹤跡。此部分聚焦在人與人的互動,探討他們所造成的歷史現狀,或特殊的歷史結果。 全書以翔實的田野地景調查,探討跨「族群、國家、地域」的人文網絡和現象,這是關於馬來半島議題的書寫,最獨特的觀看視角。 =精選段落= 馬來西亞史上最嚴重的華人社會衝突之一——為了爭奪礦區的拿律戰爭 拿律是十九世紀馬來半島最重要的錫礦產區,這裡自1840年代開始便因錫礦資源

的發現而吸引大量華人湧入,逐漸形成以礦業為基礎的華人社會。 1860年代開始,當地兩個具有會黨性質的採礦集團:義興和海山兩黨,前者由惠州客家人和新寧、新會、肇慶的廣府人所組成,後者則是以增城客家人為首,加上番禺、南海、順德、東莞的移民所組成。兩大集團開始因為錫礦資源的爭奪,而各自擁立不同的馬來領袖,爆發了長達十年的「拿律戰爭」。該衝突在英國的介入下結束,拿律華人社會也在英國的治理中朝向穩定發展,華人幫群間逐漸呈現相對整合的狀態。 拿律戰爭是馬來西亞史上最嚴重的華人社會衝突之一,這場衝突導致英殖民勢力全面介入馬來半島,在馬來西亞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爭。 馬來版的土地公——華夷交融的拿督公信

仰 走在馬來西亞的街道或是華人住宅區,經常能夠在街頭巷尾、住宅前、大樹下,抑或是大樓後方的角落見到類似台灣鄉間的小土地公廟。這些小土地公廟設計簡單,與其說它是小廟,倒不如說它是簡單的小神龕。它的屋頂沒有過於華麗的龍雕,較多的是像馬來西亞普通平房的那種倒「V」字型的屋頂。沒錯,它確實是為了供奉土地神而設的神龕。然而走近一看,裡面所供奉的神祇雖然看起來與我們一般所見的土地公相似,但在穿著打扮,甚至長相上,卻與我們熟知的土地公有些許出入。這尊神明便是馬來版的土地神—「拿督公」。 拿督公源於馬來語的Datuk或Dato, 為爺爺之意,馬來人會用以稱呼祖父以及尊稱男性長者。此外,Datuk也是馬來貴族及

領導階層中的一種尊稱…… 在現今,Datuk(拿督)也成為一種勳銜,擁有拿督頭銜的人,多半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在每年馬來西亞各州蘇丹華誕時,也會冊封勳銜予州內的有功人士,而拿督便是其中一個冊封的項目。當然,在拿督之上,還有拿督斯里(Datuk Sri)、丹斯里(Tan Sri)、敦(Tun)等等。拿督之下,也還有許多不同的名目。 郭雪湖《南街殷賑》裡的南洋猛虎——永安堂 畫家郭雪湖所繪製的《南街殷賑》,描繪日治昭和時期台北大稻埕繁華景象的寫實作品,裡面人頭攢動,招牌林立,街屋樓上晾曬的衣服也還隨風飄動,十分生動。然而,若是有仔細閱讀裡面的招牌和商號,便會發現左邊建築上有個熟悉的招牌,那就是今

天廣為人知的虎標萬金油了。換句話說,來自南洋的虎標萬金油,竟然也出現在昭和時期的台灣。 看到萬金油之所以會讓筆者感到驚奇,主要原因在於台灣在清代時,雖然與南洋一樣是個移民社會,但卻仍處於清廷治下。而進入日治之後,台灣雖然轉化為「海外」,但卻與華人所在的「南洋」屬於不一樣的政治氛圍。總體而言,在筆者腦海中,台灣和南洋始終是不同的個體,因此南洋萬金油的猛虎招牌成為了台北街頭上的特殊風景。本章就來梳理虎標萬金油如何在永安堂主人胡文虎的經營下,成為南洋第一藥品,以及日治時期它在台灣的發展。 畢麒麟:從台灣實習生到南洋大佬 畢麒麟在台灣雖然僅僅7年,但這裡卻是他人生經驗的試煉場,畢麒麟在台灣不僅習得閩

南語,還在擔任稅務司、買辦以及處理羅妹號事件通譯時期,培養出能夠利用本身的語言天分,而穿梭於華、洋、原住民之間,運籌帷幄的本事。另一方面,沃德總督所治理的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 新加坡、檳城、馬六甲),算是本區域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當地在人口上又以閩粵地區的華人移民為大宗。特別是,福建人(閩南人),他們又是其中的優勢族群。當時的海峽殖民地社會浮動,華人會黨林立,其紛亂程度與清代台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何與華人共處,如何治理華人社會,一直是英殖民政府所關心的重大議題。因此畢麒麟的才華備受賞識,很快便被當成知華派,而被延攬到海峽殖民地去。  

樂齡者參與美容化妝成效之研究-以kirkpatrick評估模式之應用

為了解決群聯未來展望的問題,作者許慧玲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樂齡者參與美容化妝學習成效之探究。本研究目的有:(一)瞭解樂齡學習者參與學習美容課程的動機及參與反應。(二)探討樂齡者參與美容課程的學習內涵。(三)分析樂齡者參與美容課程學習的成效Kirkpatrick評估模式行為的改變的情形。未達此目的,本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使用半結構式一對一訪談的方式,針對樂齡者參與美容化妝學習課程之學習成效評估。研究結論歸納如下:一、樂齡者對美容化妝課程學習的學習動機:外型變美引起興趣,紓解生活壓力,可以獨自完成彩妝。二、樂齡者對美容化妝課程學習的參與反應:化繁為簡,簡單易學、提供輔助教具,增進學習效能、內容即學即用,自信增能。三、樂齡者對授課

教師教學內容感覺:親切活潑風趣,經常讚美學員、善用多媒體教學,課程有趣又有用、學會美容化妝的新知識與技能。四、知識的學習成效:學習到簡易,有趣且有用的化妝保養知識、擺脫舊思維、審美態度轉變、關注國內外美容化妝相關知識、不斷精進。五、技能的學習成效:反覆練習基礎按摩保養技能、經由老師教學引導、依樣自行操作技能、持續練習美容化妝技巧、肌膚狀態獲得提升。六、吸收化妝保養新知成效:改變舊思維,體會化妝提升身心 狀態、認同化妝是一種禮貌、體會化妝有療癒效果、減低憂鬱情緒。七、樂齡者參與美容課程學習後行為改變與應用情形:知識的應用: 知識改變自我、增能、從中體會新觀念並成長。行為的改變:培養美容概念、結交

知心好友、人際關係正向改變。II依據上述之研究結論,分別對辦理樂齡學習相關單位、樂齡教學者、樂齡學習者、以及後續研究者提出下列之研究建議:一、對辦理樂齡學習相關單位之建議:(一)、課程活動教師個性宜開朗活潑又有親和力,善用教具教學。(二) 、提供好的教學環境,營造快樂氛圍,避免外界干擾學習。(三) 、推廣辦理樂齡者參與美容化妝課程,身心保健核心課程可提升樂齡學習者自信心、避免憂鬱、延緩身體機能衰退。二、對樂齡教學者之建議:(一)、必須了解高齡者的學習特性、身心狀態的需求。(二)、時時關注每位樂齡學習者的反應,與學員互動並且記得讚美。(三)、課程設計要簡單易學增進學員自信心,內容要有趣又有用。三

、對樂齡學習者之建議:藉由學習吸收新知識及技能,增進個人社會資本,人際關係的拓展促進身心健康,成功邁向活躍老化。四、對後續研究者之建議:(一)、研究對象: 蒐集,該課程中更多參與課程者的資料與學習經驗,亦可擴大至其他異質性樂齡學習者與其他樂齡教育相關單位。(二)、研究方法;建議質性與量化資料的佐證,獲得更多數參與美容化妝的學習者的資料,,更貼近研究目的的客觀性(三)、未來研究: 針對第四層次-結果層次做完整的評估及研究實證。

算力網路:雲網融合2.0時代的網路架構與關鍵技術

為了解決群聯未來展望的問題,作者曹暢 這樣論述:

在計算與網路發展緊密結合、技術相互促進、產業協同合作的背景下,我國率先提出了“算力網路”的概念,中國聯通研究院作為國內算力網路研究開展較早的科研機構之一,專門組織多位專家撰寫了本書。   全書分為9章,第1~2章回顧了雲網融合的發展歷程,算力網路提出的背景、技術內涵與業界研究進展。第3章論述了算力網路架構與技術體系。結合該技術體系,第 4~7章分別從算力網路的控制與轉發、編排與調度,算力建模與交易及其他關聯領域方面闡述了相應的關鍵技術。第8章對算力網路主要應用場景進行了闡述。第9章面向未來演進,從機遇和挑戰兩方面對算力網路的產業發展進行了預測。   全書條理清晰,針對性強,既適於對雲網融合和算

力網路技術感興趣的科研人員閱讀,也可作為高等院校電腦、通信、電子工程等專業研究生的專業課參考書。 曹暢,博士後,高級工程師,現任中國聯通研究院未來網路研究中心高級專家,智慧雲網技術研究室主任,第七屆中國通信學會資訊通信網路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網路5.0技術標準推進委員會”架構組副組長,主要專業領域為IP網路寬頻通信、SDN/NFV、新一代網路編排技術等,已發表論文30餘篇,獲得專利授權10余項。   唐雄燕,中國聯通研究院副院長,首席科學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北京郵電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工業和資訊化部通信科技委委員兼傳送與接入專家諮詢組副

組長,北京通信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通信學會理事兼資訊通信網路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國際開放網路基金會ONF董事;主要專業領域為寬頻通信、光纖傳輸、互聯網/物聯網、SDN/NFV與新一代網路等。   張帥,工學碩士,中國聯通研究院未來網路研究中心工程師,主要從事新型IP網路技術、雲網融合、未來網路架構等創新領域的研究工作,目前擔任CCSA TC614網路5.0技術標準推進委員會需求組副組長。   李建飛,工學碩士,現就職於中國聯通研究院未來網路研究中心,長期從事算力網路、確定性網路、AI演算法應用以及智慧邊緣計算等相關技術的研究,發表論文多篇,獲授權專利10余項。何濤,工學碩士,現就職於中國聯通研究院

未來網路研究中心,長期從事IP網路及算力網路研究工作,已發表論文6篇,授權專利5項。   李銘軒,工學碩士,現就職於中國聯通研究院未來網路研究中心,長期從事雲計算領域前沿技術和標準的研究工作,已發表論文20餘篇,授權專利10余項,牽頭發佈國家及行業標準10余項。   劉瑩,工學碩士,現就職於中國聯通研究院未來網路研究中心,長期從事資料通信轉發面研究工作,已發表論文2篇。   張傳彪,工學博士,現就職于中國聯合網路通信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創新部,主要研究方向為下一代光網路、先進光纖光學器件等,已發論文10篇,參與多項國家自然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課題研究。   屠禮彪,工學碩士,高級工程師,現就職于中國

聯合網路通信集團有限公司網路部,集團資料網專業專家人才,長期從事IPv6/IPv6+、智慧都會區網路、IP都會區網路專業領域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已發表論文8篇,曾獲信產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聯通集團科技創新進步獎一等獎、第十七屆通信行業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二等獎。 第1章 雲網融合技術發展回顧 1 1.1 雲網融合發展的背景與趨勢 1 1.2 SDN技術的發展歷程 4 1.2.1 學術研究與互聯網引入期 4 1.2.2 技術推廣與開源標準發展期 7 1.2.3 運營商試點與規模應用期 11 1.3 NFV技術的發展歷程 18 1.4 雲網業務的發展趨勢 22 1.5 本書結構

25 本章參考文獻 26 第2章 算力網路與雲網融合2.0 29 2.1 電信網路發展階段分析 29 2.2 算力網路的定義與內涵 33 2.2.1 雲、邊、端算力資源多級分佈 35 2.2.2 算力網路的服務模式 37 2.3 算力網路與雲網融合的關係 39 2.4 算力網路產業化進程 41 本章參考文獻 43 第3章 算力網路架構與技術體系 45 3.1 算力網路架構 45 3.2 層間介面說明 53 3.3 算力網路技術體系 55 3.3.1 算網協議控制 55 3.3.2 算網轉發設備 57 3.3.3 算力編排與調度 58 3.3.4 算力資源建模 59 3.3.5 算力服務與交

易 60 3.3.6 其他關鍵技術 61 3.4 算網技術體系與現網技術的關係 62 本章參考文獻 63 第4章 算力網路控制與轉發關鍵技術 64 4.1 SRv6技術 64 4.2 APN6技術 72 4.3 算力資訊交互技術 77 4.3.1 交互的必要性 77 4.3.2 分散式交互技術 79 4.3.3 集中式交互技術 81 4.4 確定性網路技術 83 4.5 資料中心網路技術 93 4.6 可程式設計晶片技術 101 4.7 網路作業系統技術 109 本章參考文獻 116 第5章 算力網路編排與調度關鍵技術 118 5.1 雲原生技術概述 118 5.2 資源調度和服務編排技術

架構 123 5.3 資源調度層協同機制 125 5.4 服務編排層功能解析 132 5.5 服務編排技術實現 133 5.6 基於Serverless的服務編排機制 134 5.7 面向FaaS的服務能力開放 137 本章參考文獻 138 第6章 算力建模與交易關鍵技術 140 6.1 算力資源建模技術 140 6.1.1 算力度量 142 6.1.2 算力分級 144 6.1.3 面向業務體驗的算力、存儲、網路聯合服務 145 6.1.4 不同業務場景服務能力需求分析 146 6.2 算力服務與交易技術 151 6.2.1 可信算力交易平臺 151 6.2.2 可信算力交易流程 153

本章參考文獻 154 第7章 其他關聯技術 156 7.1 雲光協同 156 7.2 超低時延與高可靠性 161 7.3 網路安全 167 7.3.1 網路資訊安全的必要性 167 7.3.2 網路資訊安全防護體系 168 7.3.3 安全技術 170 7.3.4 鑒權及管理系統 173 7.4 網路AI與智慧運維 174 7.4.1 自動駕駛網路技術 174 7.4.2 智慧運維技術 175 7.5 IT支撐技術 179 7.5.1 多雲管理 179 7.5.2 集群聯邦 183 7.5.3 Prometheus統一監控 186 本章參考文獻 187 第8章 算力網路主要應用場景 189

8.1 新媒體 189 8.2 車聯網 191 8.3 智能安防 193 8.4 CDN 194 8.4.1 CDN簡介 194 8.4.2 CDN的應用場景 196 8.4.3 CDN的發展趨勢 197 8.5 工業互聯網 199 8.5.1 發展背景 199 8.5.2 算網融合分析 200 8.5.3 應用場景 201 8.6 智慧家庭 202 8.6.1 發展概述 202 8.6.2 應用場景 203 本章參考文獻 204 第9章 算力網路發展展望 205 9.1 算力網路在業界的發展展望 205 9.2 電信運營商相關工作介紹 207 9.3 算力網路的發展新機遇 208 9.4

算力網路面臨的挑戰 209 9.5 全國一體化算力網路發展規劃 211 本章參考文獻 214 縮略語 215

新住民志工日常生活資訊行為探究

為了解決群聯未來展望的問題,作者潘玟卉 這樣論述:

在現今全球化社會之下,因工作、婚姻、求學而移民成為常態,而移民除了適應當地社會外,也將故鄉文化融入當地,塑造多元的文化環境,台灣社會將移入台灣的移民稱之為新住民,並且因其逐年的增長至台灣第五大族群後,多元文化的議題也開始廣受討論。過去有不少論文都以這些不同國籍的新住民入手,探討他們在台生活時的資訊需求跟資訊行為,甚至是接受資訊服務機構的服務狀況,其研究多以新住民的國籍背景來討論新住民間的資訊需求。新住民的資訊需求因為生活現況的改變呈現階段性的需求,處於適應中與適應之後的新住民在資訊需求上面也有不同(Wang等,2020)。本研究希望了解新住民在滿足日常生活需求之後,已融入當地社會、開始社會參

與後可能會有哪些相關的資訊行為,本研究有三個研究問題:(一)、新住民志工的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為何?什麼原因會影響新住民志工資訊需求類型與資訊尋求行為?;(二)新住民志工的資訊分享行為為何,與在使用不同資訊分享管道的行為有何差異?;(三)新住民志工的使用資訊服務經歷為何,什麼原因會影響到他們參與資訊服務的意願。研究方法採質性取向,使用訪談法,採立意取樣共邀請十位新住民志工為受訪者。研究結果發現新住民志工的資訊需求與行為:(一)、資訊需求在多種原因影響下產生。除了與新住民解決生活問題有關外,也與本人的工作經歷、志工服務、生活經歷等環境中會接觸的資訊主題息息相關,且也會受到新住民志工個人特質中的

性格、興趣的影響,進而促使新住民志工進行資訊尋求,且新住民期盼精進自我能力、改善現況的心態會促使資訊需求的產生;(二)、在資訊尋求行為方面以網路、社群與課程為主,部分受訪者還有個人愛用的資訊來源來進行資訊補充。新住民志工普遍都會透過人際關係之間的資訊分享、主動尋求網路資源甚至是藉由參加課程的方式來獲取資訊,並且根據自己的偏好與資訊來源的便於取用程度,來選擇性地來使用書籍、電視節目、廣播、官方機構等資源尋求資訊;(三)、當新住民志工們進行資訊分享的時候,則會依據他們對於該訊息的目標觀眾的認知來選擇使用的管道。因為大多和在台的社群聯繫的關係,因此在社交軟體上偏好使用Line、Facebook等台灣

常見的社交軟體,且由於Line提供的群組功能可以使受訪者挑選特定社交圈進行分享,所以經常把Line當作主要的資訊分享管道,但在聯繫故鄉親友時,就會使用當地常用的軟體;(四)、新住民將服務當作資訊尋求的管道之一,而受訪者曾參與過的類型以有課程、集會、同樂活動三種類型為主,在選擇服務內容上跟資訊尋求行為有類似之處,即受訪者在選擇服務類型上也會受到環境與個人特質的影響,但在新住民實際是否參加資訊服務的決策上,更多是受到服務舉辦時間、交通等活動安排的細節影響。這研究結果有助於了解新住民在社會參與的過程中資訊行為,並且表明了資訊服務也是新住民滿足資訊需求的管道之一,他們會藉由參加資訊服務服務來獲取能解決

生活與工作上遭遇難題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