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論 目的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義務論 目的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何乏筆寫的 修養與批判:跨文化視野中的晚期傅柯 和羅正的 教育哲學(高考、三等特考、地方三等、身心障礙三等、原住民三等考試適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6)倫理理論—目的論-周偉航老師 - YouTube也說明:(6)倫理理論— 目的論 -周偉航老師. 2,229 views2.2K views. Mar 5, 2018. 42. Dislike. Share. Save. 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影音頻道.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志光教育科技所出版 。

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蕭文高所指導 柯伯函的 日間照顧中心社會工作人員之專業倫理困境與因應策略 (2020),提出義務論 目的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日間照顧中心、社工人員、倫理兩難、因應策略。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哲學系 黎建球所指導 李惠美的 論學用合一:基於札格澤博斯基德行理論的視角 (2020),提出因為有 德行、以德行為基礎的知識論、實行者、理智德行、實踐智慧、整全之德、學德合一、模範者論者德行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義務論 目的論的解答。

最後網站目的論義務論 - Hyzzk則補充:當然,目的論的更主要的代表是功利主義,而義務論則主要源自康德。目的論和義務論對在評價一個行為道德上的正當或錯誤時,對構成這種評價標準的東西是什麼的問題有不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義務論 目的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修養與批判:跨文化視野中的晚期傅柯

為了解決義務論 目的論的問題,作者何乏筆 這樣論述:

  當代法國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晚期由知識、權力、倫理三角度切入「自我修養」(culture de soi, self-cultivation, Selbstkultivierung)的主題,對精神修養的觀念提出反省,並且藉由「通古今之變」,探尋修養哲學的困境與潛力。傅柯串連批判精神與修養實踐、美學與創造性,敞開人生修養的跨文化視野,對傳統的修養觀提供了批判性反思的獨特契機。     「自我修養」本是古代歐洲哲學的主要領域,而傅柯晚年特別著重「修養」與「美學」的關係,對於修養哲學提出革新和現代轉化。這樣思想的轉折,在1978年前後已可見端倪。他先是以「治

理性」的概念補充,甚至取代「權力」;再則透過基督教「牧師權力」的分析,切入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探索。     何乏筆教授以深入歐洲古典哲學研究等方式,檢驗傅柯晚年思想的諸多論說,企圖弔詭地以投入傅柯思想的方式,擺脫傅柯所代表的「現代性」牢籠。他也將「美學修養」視為當代跨文化哲學的共同問題,把傅柯思想與當代漢語哲學熟悉的本體、工夫、境界等概念加以連結,以展開晚期傅柯修養觀的內在批判。     在何乏筆教授的論述中,自我修養(以及「修身」、「修己」等)的相關話語和實踐,已成為穿越古今東西之間的重要文化通道。《修養與批判》表面上探索歐洲哲學的問題,深層處卻已貫穿跨文化的混雜交織,一方

面藉由中國文人美學的資源,豐富歐洲文化在同一面向的貧乏;另一方面則探究傅柯式美學修養的長處,以界限經驗的概念突破中國哲學及美學研究的刻板觀念,以實際的哲學工作,展現出當代漢語哲學的跨文化潛力。  

義務論 目的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今天我在交通委員會質詢NCC,關注前瞻預算中的「縮短數位落差」執行情形。這項預算的編列目的,是為了弭平過去偏遠地區因人口稀少,電信公司因財務考量而不願設置基地台的情況,由國家出面改善偏鄉的收訊品質。

前陣子有養蜂的農民被蜜蜂叮了以後,急於打電話求援,卻發現手機在偏僻的地方沒有訊號,只好一路跑回家打電話。由此可見,對於居住在偏遠地方的民眾而言,手機訊號強不強不只是速度快慢的問題,有時候更攸關到性命安全。

主委跟我們分享了一個小知識,下次如果遇到緊急情況手機沒有收訊的話,可以試試看撥打112。不論手機有沒有SIM卡,所有電信公司都有義務傳送訊息,雖然要等候較長的轉接時間,依然可以聯絡外界,緊急時非常好用。

雖然有這個應急的方法,數位落差仍然需要解決。在現代社會,資訊就等於競爭力,讓所有人都有同等機會接觸資訊,也是21世紀台灣應該追求的平權指標之一,我們繼續努力!

日間照顧中心社會工作人員之專業倫理困境與因應策略

為了解決義務論 目的論的問題,作者柯伯函 這樣論述:

隨著醫療與科技的發達和普及,台灣人口結構也隨之轉變,正式邁入 WHO 所定義之「高齡社會」門檻,帶來的整體衝擊不容忽視。為此,以「在地老化」為目標的 社區照顧漸成為主流照顧型態,提供日間照顧、家庭托顧等多項服務內容。身為一名 日間照顧中心社工人員,需頻繁與長者、家屬與跨專業同僚合作,當服務涉及倫理議題,決策會受到個人文化背景、價值判斷或立場而有相異標準,加上實務場域具有高度變化與非預期因素,雖有社會工作倫理守則得以參考,但作為一項指標性通則,實難應用於所有實務場域,其仍存在著無法解套所有倫理困境的盲點。因此,本研究目的臚列如下:1.了解日間照顧中心社工人員於實務過程中曾面臨之倫理困境;2.探

討日間照顧中心社工人員面臨倫理困境時的因應策略;3.整理研究成果供日間照顧中心社工員於實務工作面臨倫理困境時之建議與參考。並採質性研究典範之深度訪談法,徵求 8 位社工人員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受到服務對象照顧特殊性、家庭照顧難題、照服員人力資源有限,與擔任第一線照顧所衍生的壓力等難題影響,使社工人員會面臨與服務對象之 1.自決權與干涉衝突;2.自主權與介入衝突;3.隱私守密與違反兩難;4.不同服務對象的權益保障兩難,以及 5.不同對象忠誠等倫理困境。在家屬部分,將面對 1.家屬想望與機構實務兩難;2.家庭紛爭與倫理責任兩難;3.政治人物介入與資源分配兩難;4.情感與利益之雙重關係等兩難。在專

業同僚部分,其不僅陷入家屬與照服員之 1.服務效率與照顧品質兩難;2.照顧期待與案家照顧需求兩難,以及 3.多重關係衝突以外;更需要解決與職能治療師和護理人員等跨專業人力之照顧責任與倫理價值衝突。研究亦發現,社工人員面臨倫理兩難,會有下列因應策略與態度:1. 依序以義務論、目的論和德性論為倫理決策層次;2.積極爭取服務對象的最佳權益;3.最小傷害原則為處遇主要考量。針對家屬方面,以 1.公平原則回應家屬人情請託;2.扮演協調角色,重視積極與雙向的溝通歷程為主。總體而論,雖以機構的整體利益為導向,卻仍希望面面俱到,在機構與社工專業等不同角色矛盾之間,找到決策平衡。最後,綜合上述的研究發現,研究者

提出了數項建議與限制。

教育哲學(高考、三等特考、地方三等、身心障礙三等、原住民三等考試適用)

為了解決義務論 目的論的問題,作者羅正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掌握廣義架構,後深入微觀重點─   ●第一部分先以「字義」與「意義」進行分析與界定。   ●第二部分再以時間發展脈絡介紹西方思潮之主要起源,及歷史發展次序,探討知識論與倫理學,再論價值哲學、邏輯學。   ●第三部分論社會科學方法論,也就是如何追求知識或如何判定知識是否為真的研究方法之要旨。   ●第四部分則以當代重要哲學思潮與教育觀點的探討。   ●第五部分以教育現場的重要、特有議題出發的探討,方為最狹義之「教育哲學」。   *精讀觀念重點,後練筆考古題─   ●依各章節所整理之問答(申論)考古題,實際練習,以利思考架構之建立;最後可以練習筆者揀選之教師甄試與教師檢定相

關的哲學測驗題,幫助釐清細微的迷思概念。  

論學用合一:基於札格澤博斯基德行理論的視角

為了解決義務論 目的論的問題,作者李惠美 這樣論述:

本文以Linda Trinkaus Zagzebski (琳達・特林考斯・札格澤博斯基)的德行論視角作為論述之理論基礎。Zagzebski提出在知識論中運用以德行為本作為理論架構,本文認為她所採取的實行者為本的純粹德行論立場,可作為思考「學用合一」的參照,合一在實行者,也就是學習的主體自身之上。「學用合一」之「用」的意義不是人成為「被使用」的工具,而是人能「實踐」所學、成就自身。更進一步來說,若將「德行」作為學習的目標:「學以致『德』」,相信將較以「學以致『用』」作為教育目標來的更加適宜。從Zagzebski對於德行本性的研究與討論,可讓人掌握「學以致德」之真意。而從她對於德行的定義,我們可

以從引發學習動機、提高可靠成功實現自我目的之可能性與達成度,兩方面學習與養成德行。透過「整全」此一高階德行對人的功能性合一進行肯認與整合,理智德行與道德德行可合一於實行者主體之上,達成自我的合一。另外,Zagzebski提出強化phronesis(實踐智慧)的理論面向,無論在道德德行上、理智德行上、以及理智德行與道德德行之間,發揮其理論面的功能以及實踐面的作用,將有助於具體落實「學德合一」的教育目的。基於Zagzebski實行者為本的德行論與模範者論的立場,我們可透過模範者的德行所呈現的身與心、知與行的實踐過程,學習與效仿模範者,據以成人、成聖。「學德合一」在於學習成為整全合一的人,進而「學以

成聖」,學習模範者做為德行的典範與楷模。Zagzebski認為品格倫理學可以闡明行動的道德性和信念的道德性之間的合一。而採取敘事文學、實證研究、心理分析等取向,描述道德主體生命的細節,將可作為道德理論研究與道德教育學習的基礎。故本文認為「學德合一」較「學用合一」更適宜作為人的教育目的,以學習成己且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