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躺椅推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老人躺椅推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鐘穎寫的 故事裡的心理學(上+下,全套共兩冊) 和艾瑪.里德.特雷爾的 討好陷阱:心理師的情緒解方-有些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滿意,那就別再嘗試討好他們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楓樹林出版社 和商業周刊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研究所 張謙允所指導 謝佩儒的 日間照護中心之觀察研究 (2012),提出老人躺椅推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環境行為、高齡者、日間照護。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老人躺椅推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故事裡的心理學(上+下,全套共兩冊)

為了解決老人躺椅推薦的問題,作者鐘穎 這樣論述:

  ~從故事啟航的內在探索之旅~   ★以奠基於榮格的深度心理學解析「愛麗絲夢遊仙境」、「小王子」、「黑貓」、「綠野仙蹤」等11個故事的象徵。   ★釐清「童年、青少年、中年、以及老年」4大人生階段的心靈任務。   ★心理師、書評家/陳立倫 專序推薦     (上集內容)   沒有人不愛聽故事。   在故事之中,我們跨越地域、種族與時間,   跟著主角踏上冒險之路,在經歷種種挑戰後得到智慧與寶藏。     「那些我們視之為童話或兒童青少年文學的故事至少向我們提供了兩座橋樑,   一座通往我以外的他人,一座通往內心的自己。」   我們能夠很容易地從故事得到向外的啟發,    而通往內在的途徑

,則能靠深度心理學來幫我們指認出來。     《故事裡的心理學》為「愛智者書窩」經營者.諮商心理師鐘穎,   以「愛麗絲夢遊仙境」、「小王子」、「黑貓」、「綠野仙蹤」等11個經典故事,   解讀【童年、青少年、中年、以及老年】這四大階段的心靈任務。     在上集,【夢與潛意識】、【永恆少年】這兩大篇章,   為我們指出「孩子如何跨越至青春期」,「青少年期的重要原型」等成長時期的重要主題。     ①夢與潛意識:   .《愛麗絲夢遊仙境》——童年的自我懷疑   隨愛麗絲跳下兔子洞,身體變得忽大忽小,思考在青少年這個令人困惑的階段裡,如何同時保有兒童的天真,又不畏懼面對真實世界的壓力?   .《

湯姆的午夜花園》——成長之路的人際關係   湯姆接受了午夜鐘聲的邀約,離家進入花園,揭示孩子走出家園,進入社交圈的種種心境,面對繁複的人際關係,孩子如何有安全感地長大成人?     ②永恆少年:   .《小王子》——追求獨特的永恆少年   從走出自己的星球、離開狐狸的小王子,看到永恆少年重自由而輕責任,慣性逃避、活在想像之中的內在課題。   .《彼得潘》——拒絕長大的孩子   居住在永無島,討厭大人的彼得潘,象徵以輕視現實來迴避自身的平庸,社會適應不良的迷路之人。     書中也以《浦島太郎》、《桃太郎》兩相對比,探討「青少年的網路成癮/拒學問題     浦島太郎潛入龍宮,象徵不願脫離母親的孩

子,也易在現實世界不戰而逃;   相對而言,桃太郎則是勇於離開父母,爭取自己的人生寶藏。     上集的6篇故事兩兩呼應,   為我們指出成長之路上,內心世界遇上外在現實的掙扎碰撞。   在故事之中,我們會與自己相逢,乃至與更大的整體相逢。   誠摯地邀請每個大人一起用深度及存在心理學的眼光重讀一遍書裡的故事,   在掩卷之後,走入自我的個體化旅程。     (下集內容)   沒有人不愛聽故事。   在故事之中,我們跨越地域、種族與時間,   跟著主角踏上冒險之路,在經歷種種挑戰後得到智慧與寶藏。      「那些我們視之為童話或兒童青少年文學的故事至少向我們提供了兩座橋樑,   一座通往我以

外的他人,一座通往內心的自己。」   我們能夠很容易地從故事得到向外的啟發,    而通往內在的途徑,則能靠心理學來幫我們指認出來。     《故事裡的心理學》為「愛智者書窩」經營者.諮商心理師鐘穎,   以「愛麗絲夢遊仙境」、「小王子」、「黑貓」、「綠野仙蹤」等11個經典故事,   解讀童年、青少年、中年、以及老年這四大階段的心靈任務。     榮格說:「那些被我們在前門拒絕的,會溜到後院來找我們。」   成為英雄常常是偶然,但年老卻是十足的必然。   人生的前半段我們用盡心力尋求自己的舞台,照料我們的家庭;   人生的後半段我們卻與死亡相遇了。     在下集,【陰影】、【個體化】這兩大篇

章,   指出「中年危機的首要功課」,「人生下半場的最終追尋」等,   這些屬於成人的重要任務。     ③陰影   .《化身博士》——自我的分裂   傑奇博士因為囿於人格的光明面而使人生走向了悲劇,象徵如果我們一再地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陰影,卻渾然不覺那其實是我們自身的一部分,終將被陰影吞噬。   .《黑貓》——中年的認同危機   黑貓中的主人公卻放任自己完全成為黑暗,反映出自我所蔑視和逃避的那一面,會在潛意識裡伺機而動,最終會在中年的時候襲擊我們,將自大的人格面具徹底擊潰。   .《地海巫師》——青少年的成長心理學   從主角得踏英雄之旅,降伏惡龍的故事,了解惡龍不是別人,而是黑暗的自我,

唯有向陰影伸出雙手,讓原先分裂的彌合,我們才能因為理解了黑暗,而迎向光明。     ④個體化   .《哈比人》——男性的個體化旅程   哈比人前半生追求舒適安逸,中年後卻意外走向了一趟奇特的旅行,從成為英雄到成為自我,發現內在圓滿的自性。   .《綠野仙蹤》——女性的個體化旅程   從桃樂絲的返家之旅,了解如何整合內在的女性能量,回到「內在之家」,喚回本具的「女神面貌」。     在故事之中,我們會與自己相逢,乃至與更大的整體相逢。   誠摯地邀請每個大人一起用深度及存在心理學的眼光重讀一遍書裡的故事,   在掩卷之後,走入自我的個體化旅程。   本書特色     ◎以榮格深度心理學、存在心理

學角度,由東方視角解析「愛麗絲夢遊仙境」、「小王子」、「黑貓」、「綠野仙蹤」等11個經典故事的「原型」特質。      ◎以【夢與潛意識】、【永恆少年】、【陰影】、【個體化】四大篇章,釐清【童年、青少年、中年、以及老年】這四個人生階段的心靈任務。     ◎每個主題以兩個故事相互對照,設計「深度心理學小學堂」,內文故事在國內均有譯本,適合作為了解心理學的入門讀物。   專業推薦     ◎臨床心理師/方格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兼社區諮商中心主任/田秀蘭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 教授兼系主任/李佩怡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親職溝通作家與

講師/羅怡君   ◎諮商心理師、「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FB創立者/蘇俊濠     ◎每個人的一生,充滿了故事。只是,對其中角色的內心世界,卻是模糊、徬徨又迷惘。這本書,開啟了經典故事的大門,邀約你走進浩瀚的心理學知識殿堂。透過精準的切入點,讓我們看見了,如何成為一個完整又獨特的自己。——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故事是象徵性的迷霧森林,若是經過好的指引,當中的象徵性會順利脫出成為能夠被意識的生命吸收與轉化的營養。這本書呈現了與故事工作的方法,也示範了故事如何溫柔地導引生命,讓象徵性進入意識之中、為生命所用。祝福為我們這樣工作的本書作者,祝福讀到這本書的人,也祝福這

本書。——FB:阿梅.心的家、《與狼同奔的女人》讀書會帶領人」/黃詠梅     ◎古老的故事是進入我們內心深處的一條重要捷徑,我們常常在看到的故事的表象,而忽略了故事背後真正想要告訴我們的模樣。透過隱喻與原型的抽絲剝繭,我們有機會從不同角度來看一個故事,讓心裡的那個小孩,慢慢像毛毛蟲一樣,作繭、假死、破繭、然後成為一隻美麗而成熟的蝴蝶。——心理學作家/海苔熊     ◎「小時候,聽過很多童話故事。直到當了父親,給孩子聽童話故事的有聲書時,才有機會重溫孩提回憶。孩子在聽,我也在聽,越聽越入迷。不同的是,我會帶著心理學的角度去思考,故事中的寓意以及作者的心理狀態。於是,我不得不讚賞《故事裡的心理學

》的作者,對那些經典故事的解析,精闢又獨到。原來,故事裡富含這麼多的隱喻;而若能用來做為親子對話的素材,更能夠啟發思考,擴展思維,於是,故事就不只是故事而已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志恆     ◎榮格分析師馮.法蘭茲認為,那些重複傳唱的故事裡蘊藏著人類集體重要的心靈片段,心理學不只在實驗室裡,也在那些古老的童話、神話當中。作者長年深耕深度心理學與存在心理學,並在青少年輔導以及親職教育上有相當豐厚的實務經驗,本書從深度心理學觀點重新考察與解析許多經典故事,萃取出對人類發展重大議題的寶貴洞見,包括成長、愛、孤獨與意義等,我想不論是輔導人員或是一般民眾,在本書中一定能找到扣連你生命的故事

。——諮商心理師、臉書社團「榮格讀書會」創建者/陳宏儒     ◎印象中,求學過程裡,從來沒有上過任何理解自己的課。直到當了母親、上了父母成長班後,才開始認識自己,摘下盔甲與面具,全然接納自己的好與不好。鐘穎老師深度心理學的系列課程,不僅開啟了深入探索內在自我的大門,覺察到自己並不孤單,更看到叛逆的價值與意義。想要深度理解自己與他人的朋友們,千萬不要錯過這本好書!——人本基金會南部辦公室主任/張萍     ◎作者以溫暖且貼近受苦經驗的文風貫穿全書,透過童話的闡述,將榮格等人的深度心理學與實務案例巧妙結合。 本書為幽暗隠微的靈魂深處,燃起一盞明燈;同時也提供讀者在探訪安身立命的歷程中,有一處解心

與寬心的好所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臺灣沙遊治療學會理事長/黃宗堅     ◎自童話的從前從前,看人生的現在與以後——推薦給在各個生命階段蟄伏與探索的您,本書由深諳心理知識的鍾穎老師,深入淺出又深入地引領,用深化的理論為核心,以淺顯週知的故事娓娓深入人生的脈絡,讓我們一起從童話面對自己、生命與關係的難題,追尋人生的方向、尋獲兼具童真與成熟的自我!——蛹之生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譚慧蘭所長     ◎作者不僅是編織者,亦是沖印者,既能把心理學縫進經典文本,亦能將心理學從情節裡顯影還原。原本冷硬的知識,在故事之間往返穿梭,最終磨平了稜角,成為溫潤的指引。 ——臨床心理師、作家

/劉仲彬     ◎作者是任職本市的高中輔導主任,推廣親職教育多年,在處理親子問題上非常用心。他的講座內容常以知名的文學作品為藍本,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層層分析,一直以來都很受到家長與民眾的歡迎。書中內容更是有趣深刻,原來這些經典故事可以被這樣理解,非常值得關注教養的朋友來閱讀,相信每個打開本書的老師跟爸媽都會跟我有一樣的想法!——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局長/謝文斌

日間照護中心之觀察研究

為了解決老人躺椅推薦的問題,作者謝佩儒 這樣論述:

由於雙薪家庭的增加,使得家中並無充足人力照護高齡者,以至於高齡者必須進入長期式照護機構,度過晚年生活。這樣的情形其實對高齡者來說打擊甚重,導致其身心靈皆無法獲得平復,進而產生之自卑心理而充斥其餘生,同時認為自己是被遺忘的過去,被遺棄的未來。行政院主計處98年底登記全台接受日間照顧服務的高齡者數量為615人,99年底增加為898人, 截至100年6月人數已達1,023人。而日間照顧服務機構也從97年的31間增至為100年的69間。從機構數量與服務人數增加的現象來看,「日間照護」可能成為今後產存學界必須面對之課題,以實現「在地老化」作為前提,藉此延緩高齡者進入長期照護機構的時間。本研究從實地觀察

高齡者使用日間照護空間之實質情形,進一步探討其空間使用偏好,以及與他人互動和活動參與程度之狀況。最後提出高齡者在日間照顧機構時,其使用行為於不同空間需求之具體發現。例如在空間情境模擬上面發現日間照護的分組照顧空間當中,廚房、餐廳、客廳這三個空間類型不斷被重組與融合,不論是大尺度的模擬還是小尺度的借景,都可以在單元照顧空間裡看到這三個空間的影子出現。

討好陷阱:心理師的情緒解方-有些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滿意,那就別再嘗試討好他們

為了解決老人躺椅推薦的問題,作者艾瑪.里德.特雷爾 這樣論述:

停止討好行為,就算稍微不討人喜歡 你還是能照常過生活,甚至過得更好     ★各界感動讚譽:「如果能早點知道這個道理就好了。」   ★授權巴西、中國、德國、荷蘭、義大利、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台灣等9國版權   ★英國亞馬遜生活風格、放鬆治療、青少年教養類暢銷書     你是否因為   →拒絕別人的請求會有罪惡感?   →讓別人失望的時候會感到不自在?   →極力避免發生爭執的場面?   →對他人的意見很不耐煩,索性全部拒絕假裝不在意?     或許你發現自己不論怎麼做都徒勞無功…   那麼,你也落入了討好的陷阱中。     本書告訴你該怎麼做才能繞開討好陷阱!   作者艾瑪身為心理師,分享

多年臨床實務和無數次治療服務, 帶你看穿討好的真相:討好不是體貼周到,討好只是一種策略!一種掌控別人反應的策略,一種避免被討厭的策略。然而,當討好成為情緒的困擾、壓力的根源時,便落入了討好的陷阱中卻不自知。     她歸納出四種討好側寫:   A. 典型討好者:能夠把事情辦好,對圓滿達成這些任務感到自豪,從他人的肯定來獲得滿足。   B. 影子型討好者:認為有些人的重要性更高,受他人的地位與成功吸引,是狂熱的追星粉絲。   C. 安撫型討好者:以不激怒對方為原則,會安撫、平息他人的強烈情緒,以免引發不愉快的感覺。   D. 抵抗型討好者:刻意偽裝自己假裝不在乎,以反對、否認、拒絕來保護自己其實

太在意的情緒。     停止討好他人,允許討好自己,你可以找到情緒最佳解方:     不再討好父母 》》》 我們可以走出一條新路,擔任自己小時候所需要的那種家長。我們希望家長對我們說什麼,那正是我們必須對自己說的話。傷心是自然的治癒過程,能幫助我們逐漸接受世界的混亂,以及人生的高低起伏。     不再討好伴侶》》》如要追求真正的平等,那我們既可以表達自主,也要能展現脆弱。外頭還有很多宜人的池塘,如果強迫自己忍受滾燙的熱水,你就永遠無法轉換到更適宜的環境,讓自己感到自在、成功。     不再討好朋友  》》》朋友不必一輩子綁在一起,彈性也是友誼的美妙之處,我們隨時可以主動畫下句點,這樣才能騰出空

間,讓合適的人走進我們的人生。有時候,我們得拒絕別人對我們的要求,承擔令對方失望的風險。不用擔心別人會怎麼想,因為他們幾乎不會想到你。     不再討好老闆、同事  》》》只要讓別人知道你也有利齒,你就會發現其實不常需要用到它們。你不一定要採取行動,因為你的界線已經很明確,別人自然會予以尊重。     你需要討好自己》》》我們本來就應該不斷成長、改變,傳統不該把我們禁錮在過去,而是應該與我們一同與時俱進。為今天的自己創造新的傳統,依自己的需求調整傳統。     閱讀這些案例故事,都能引起你的共鳴,並汲取對自己有所助益的建議。每個章節提供反思問題、見解與技巧,幫助你深入瞭解自己,認清討好的陷阱,

為人生指引一條更好的路。     本書教你如何向願意珍惜你的人付出關心,而這,就從你自己開始。   本書特色     1.  實際案例提問、反思   依臨床實務經驗,從案例中提問、討論,讀者可能在各種側寫中認出自己,進而反思,從案主治療的經驗中學習如何停止討好別人,轉而討好自己。     2. 具同理心且實用的建議   提出的討論與建議深具同理心且有實質幫助,沒有高高在上的價值判斷,不責怪每個人不同的選擇,讓人可以安心閱讀。     3. 智慧金句俯拾即是   探究討好者心理真相一針見血,只要一個轉念情況便會有所不同,有同樣情況困擾的人很能引起共鳴,找出打動內心的一句話。   好評推薦    

 阿滴|YouTube 頻道創作者   周慕姿心理師|心曦心理諮商所   陳之華|作家   雪兒Cher|作家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   各界讚譽     倘若二十多歲看到這本書,我大概會視為救命恩人,不必轉身遠行也可以找回自己,書中許多的案例,告訴你依循感受,才能掙脫討好他人,傾聽自己的感受才是討好自己的關鍵。──雪兒Cher(作家)     這本書裡很有意思的談論了許多人際相處裡的主題與關係,剖析了人們對於與不同關係互動時,可能擔憂恐懼的結果與反應。若能理解書裡的解方與分析,必能在自我與周遭的人際與

環境中,取得更完善的平衡點和愉悅的生活。──陳之華(作家)     透過本書引導,可以重新看見、理解成長路上累積的某些傷口,並一步步試著採取行動、做出改變。期待有一天,我們都不必戴上討好的面具,而能用自己真正的模樣來與他人相會。──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本書說明不同討好者該如何停止討好、適應被討厭、引導療癒的練習──但願它能討好你,去學會理所當然的討好及愛惜自己,這是心理治療工作者由衷期盼的利益!──蘇俊濠(諮商心理師)     這本書的每一頁都隱含真相炸彈,每一句話都是智慧金句。如果你是一個總想討好別人的人,那麼本書將改變你的生活。我唯一只婉惜一點,那就是這本書沒有早日問世,否則它就

可以免去我──和每一個人──很多的麻煩。──伊莉莎白.德依( Elizabeth Day,《慶祝失敗》作者)     這是一本很有幫助且令人放心的書,讓你發現你的拒絕比接受更要有價值,過程中你將發現你更喜歡你自己,而別人同樣更喜歡你。──茱莉亞.山繆(Julia Samuel,心理治療師、作家)     即便你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討好者,但事實就是你全部的生命都是在討好別人。請為家庭的真相和生活改變的建議做好準備。──柯夢波丹雜誌(Cosmopolitan)     實際、不做價值判斷,且是真正有幫助的:讓你挺起脊椎的單程票。我花了十年時間去學著討好別人,然後再停止這麼做。感謝艾瑪.里德.特雷爾,

讓你不需要等這麼久。──珊曼.貝克(Sam Baker,作家、雜誌編輯)     身為一個總是落入討好陷阱的人,我絕對喜愛這本書,不只訊息量豐富,也很適合做為休閒讀物。──艾瑪.甘儂(Emma Gannon,英國暢銷商業書作家) 作者簡介   艾瑪.里德.特雷爾Emma Reed Turrell      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英語文學學士,現居英國溫徹斯特。在職場工作十年後,艾瑪開始走向心理治療與諮商的道路,目前為私人機構The Therapy Loft臨床治療所的心理治療師與臨床主管,為個人和團隊提供治療諮詢和指導。是英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協會(BACP)的

成員。    譯者簡介   林怡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譯有《監控資本主義時代》、《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直覺行銷》等書。譯文賜教:[email protected]。  |推薦序| 依循感受,不用轉身也可以掙脫討好魔咒──謝雪文(雪兒 Cher) 在討好與反抗中間,存在著一個平衡點──蘇益賢 用心感受,才能無懼地掙脫「陷阱」──陳之華 沒甚麼理所當然──但討回自我的好,理所當然!──蘇俊濠 |前言| 討好的原因/討好的陰暗面/關心重質不重量/討好的眾多面向 第1章 四種討好側寫 早期討好者/埋下討好的種子/長期討好者的養成/依循感受

,掙脫討好/重拾自己的感受/依循感受,採取行動/為什麼裹足不前?/碧昂卡的討好側寫/討好者的復元之路/你身為討好者的誕生 第2章 討好家長 「把外套穿上」/過度服從/去蕪存菁,只保留家長觀心中符合現況的部分/理解家長的環境背景/抵抗型討好者的反抗/感受埋藏的情緒/你時中的「孩子」有何感受?/祕密與謊言/保護與接納的回應/神奇的話語/聽取其中的一絲道理/論平衡,如何拿捏分寸?/關於被討厭 第3章 討好朋友 朋友不是家人/共生友誼/我們人生的電影/注意一再上演的劇碼/播放預告片/結束友誼/友誼中的嫉妒/嫉妒的討好者/永遠最好的朋友 第4章 討好伴侶 吐露真相,卸下重擔/異性相吸/當異性開始相

斥/雙贏局面/放下僵持不下的繩子/一個故事,兩種說法/全然接受,而後回歸理性/揪出自我破壞者/不執著在「良好」的關係/草叢中的騷動/保護自己 第5章 職場中的討好 職場不是學校/當個職場成年人/溫水煮青蛙/測量鍋中水溫/百分之五十的責任/討好的對價關係/區別過去與現在/你沒有幫助任何人/苦撐錯誤的關係/強化負面行為/消極的討好/發現自己的消極行為 第6章 為人家長的討好 未能討好其他家長/家長的薄臉皮/創傷與討好者/重新踏上復元之路/討好子女/當家長分居時/說到做到的原則/後見之明、自知之明與先見之明/漠不關心的傷害/因為關心,所以拒絕/符合現狀的教養/面對青春期子女,你害怕什麼?/悲傷與

討好者/教會自己面對失去 第7章 特殊時刻的討好 精心規畫的佳節/記取節慶疲憊的教訓/訂製聖誕節/聖誕節的陰謀/罪惡感與討好者/收拾行李,踏上愧疚之旅/人生中最快樂的一天/討好貴賓/兩家規範的碰撞/合適的積極選擇/預防討好的前置作業 第8章 網路上的討好 討好者在網路中遭遇的問題/社群媒體動機/幻想與現實/取消追蹤之前/投射自己的缺憾/感到挫折的動態/戒除網路有用嗎?/無聊與焦慮掩護了深層的感受/潛藏的需求是什麼? 第9章 女性的討好 溫柔友善的制約/女性的維京之道/把自己置於優先地位/遵從女性教養/別怕惹麻煩/認清自己的想法/看清暴力關係/憤怒是改變的動力/憤努是益友/女性謬誤 第1

0章 討好與男子氣概 把一切藏在心中/害怕失敗/關於身為男性/羞愧與隱瞞/羞愧感與討好者/感受的許可/完美紳士/當心廣告不實/你如何宣傳自己?/自以為的自由/建立親密關係 第11章 被討好的壓力 「被討好」的問題/無條件的接納/壓力與憂鬱/述說故事與排解厭力/不在乎對方是否認同/你可以獲得接納/保留稱讚/收起光明面/稱讚的牢籠/練習討好自己的關係圖 結論:討好你自己 不拋棄感受/健康的警告/真相有時令人難受 致謝 推薦序   依循感受,不用轉身也可以掙脫討好魔咒 謝雪文(雪兒 Cher) 作家     你是個討好者嗎?必須說,三十歲前,我是典型討好者,索取別人眼光而活的奴才,卻從來沒發

現「我根本不需要這麼卑微」。     《討好陷阱》根本就是命中討好者紅心的字典。我幾乎能在四種討好類型中尋找到過往生活的痕跡,例如學生時代討好老師、職場工作討好主管、家人相處討好母親的期待,感情中討好另一半到失去自我。     過度的討好,是壓垮靈魂最後一根稻草。尤其當一再被喜歡的人否定時,你又無法從長期討好者脫身,最後對未來失去目標,對生活失去熱情,就像失去水的魚兒,每一口呼吸都感覺刺痛。逐步進入憂鬱想死的階段,認為生活再也好不起來。     倘若二十多歲看到這本書,我大概會視為救命恩人,不必轉身遠行也可以找回自己,書中許多的案例,告訴你依循感受,才能掙脫討好他人,傾聽自己的感受才是討好自己

的關鍵。     給想分手,卻分不了手;想離職,卻離不了職;想離家出走,卻怕回不了家的人。此書會告訴你為何裹足不前,卡在泥沼裡的困惑。正因為沒有人告訴你該如何為自己挺身而出,並察覺憤怒,復元之路或許艱難,但不去了解過去的缺憾,就不會明白現在應該追求什麼。     其中針對討好朋友這個章節,我特別有感觸。裡面文章一段敘述「結束友誼需要勇氣,但如果這段關係已經自然而然走到盡頭,或是出現無法化解的衝突,結束友誼並不代表失敗。就像蛻皮,如果友誼像是不再合身的外殼,你可以蛻去這段關係。」     大人活到一定的年紀,最害怕失去。失去親人、失去愛情、失去友誼,但一定的年紀後你會發現,某些人會自動消失在生命

裡,永遠最好的朋友可能是在過去,但絕對不會出現在一輩子裡。     感情、職場都一樣,你必須離開某個地方或結束某段關係,才能真正面對自己。如果你都把重心都放在他人身上,剝離自我的期待,就像走在鋼索上的人,每一步眼神都望向他人,沒有掌聲就無法前進,一旦被責備就宛若世界末日般黑暗降臨。     《討好陷阱》剖析了討好者許多無助都來自擔心別人怎麼想,唯一解脫就是認清自己的想法,而且排除別人對你的情緒勒索或是暴力相向,不要因為希望獲得接納,而失去了原本的初衷,更不要否定自己的存在。反觀你若是被討好者,也別依賴著掌聲而活,允許自己把情緒說出來,不要害怕被質疑或否定。     曾經,我活在網路評論的恐懼中

。畢竟身為半公眾人物,醒來就會被酸民所包圍,也為評論區中的負評耿耿於懷。看完此書真的有種找回自己的感動,真實離開稱讚的牢籠,並開始練習討好自己的關係圈,希望《討好陷阱》能幫助你解脫人際關係中難受的情緒,重要的是,開始討好自己吧!      (本文作者著有《生活中,選擇留下合適舒服的人》等書)   在討好與反抗中間,存在著一個平衡點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打開教育部國語辭典輸入「討好」二字,映入眼簾的釋義是「迎合人意,以博得他人歡心。」頁面上還放著幾個相似詞:巴結、逢迎、奉承⋯⋯不知道這樣的解釋與讀者們的印象是否一致?對多數人而言,討好一詞時常會被貼上負面的標籤。     儘管如此,這種人

際互動現象,卻時常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中。翻開《討好陷阱》一書,你會看見這類現象廣泛存在於親子、伴侶、職場,即便在「虛擬」的人際場域,也就是網際網路上,也十分常見。     在逃出討好這種陷阱並做出改變前,做為導讀,本文想邀請讀者先來認識一下「討好」行為最初的本質──其實,討好是我們小時候必須學會的一種生存技能。     故事回到我們呱呱落地,剛來到人間的那時候。剛出生的嬰兒以「唯我獨尊」的姿態和父母互動,父母耐心地回應嬰兒的所有需求,從吃喝拉撒睡到情感上的撫慰,無一不包。     但這種狀態會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而有所改變。長大的孩子開始能夠透過父母的語言、非語言等線索發現,原來我並不是「獨尊」的。

不僅如此,我其實還必須順從爸媽的教養與規則來行動。不然,爸媽可能不會回應我的需求;我很可能會失去這個讓我感到安心的所在。     透過這一來一往的過程,我們變得懂事與聽話,也逐漸內化了這樣的人際歷程。聽從父母指示的同時,我們也逐漸理解怎樣的行為是可以的、怎樣的行為是不好而會遭受懲罰的。從人類發展的角度來說,這種順從與討好,其實是我們必須習得的任務。     然後,在我們來到青春期,稍微意識到自己有些「能耐」的時刻,我們又會想要去挑戰自己過去習慣的討好模式。這也是青春期孩子常被貼上叛逆、愛挑戰父母的原因。     理想上,當一個人走過動盪的青春期,慢慢成為「大人」之後,他應該要能將這一路上所學到

的人際互動歷程進行「整合」。作者舉了一個「穿外套」的例子,是個很好理解的隱喻。在我們還是小孩時,天冷時會聽從爸媽指示把外套穿上(這樣的「順從」會獲得父母的鼓勵與增強)。來到青春期時,為了爭取自主權、控制感,我們時常選擇唱反調,即便外面天氣很冷,還是不想用穿外套來「討好」爸媽。     那麼,「整合」是什麼意思呢?它是指,你既不刻意討好,也不故意反抗。你理解到「爸媽的好意與出發點」(關心你、擔心你感冒),也同時考量到「自身需求」(依據自己對身體的了解、客觀評估現在的天氣)。完整參考這些資訊之後,替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並在過程中,同時顧慮到對方以及自己的感受。讀完本書,你會發現,極端的討好與不討好

(反抗),都不是最佳解。     理想是這樣,但說實在的,整合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在學習「討好」、「反抗」的過程中,很可能受過一些傷。因此,有人長大之後成了「不敢反抗」的討好人,又或者是「總是反抗」的要求者。在閱讀書裡不同案例時,相信讀者能慢慢看見所謂的「舊傷」是如何在「此刻」隱隱作痛,而影響到了一個人成年後的人際關係。     在修復這些傷口前,看見它們的存在,理解它們「其來有自」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對於討好議題深感共鳴的讀者,可以透過本書引導,重新看見、理解成長路上累積的某些傷口,並一步步試著採取行動、做出改變。期待有一天,我們都不必戴上討好的面具,而能用自己真正的模樣來與他人相會。     

 (本文作者為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   用心感受,才能無懼地掙脫「陷阱」 陳之華 作家     多年前一場演講會,家長問我有關於「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概念。我當場回覆,若說規、矩為輔助工具,缺少它們,確實難以畫出方、圓。但教養與成長中的規矩養成,在方、圓形塑前,若能讓孩子理解到更多的所謂「規矩」,知道背後因素所為何來,知其所以然,才能打從心裡而為之,並非因為規定而一味遵守與被要求,那「規矩」將更顯其意義,也更能被珍視與認同。     我總以為,做為大人,我們不該為了規定而規定,為了要孩子遵循所謂的行事標準與原則,用嚴厲、恐嚇、嚇阻、威脅、利誘的方式對待,而應以溫和

、理性、堅定、誠懇、尊重的態度說明,跟孩子講述為什麼有這些規矩,你們可以共同去理解,如果沒有這項規則,會產生什麼狀況?如果大家沒有遵守規定,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如果大家沒有準時到來,那事情又會如何?如果人家從你面前搶走你專屬物品,你當下會有何反應與感受?     成長中,總會遇到許多不同的外在壓力與要求,如同本書作者所舉的「把外套穿上」為例,再日常不過的實際狀況;很多大人總以自己認為的好,執意要求晚輩、孩子、學生等接受命令,在雙方未充分溝通與理解下,必然會不時引發爭執與衝突,尤其是面對成長中的生命。     沒給對方足夠時間、空間去思考為什麼?或容許對方一個能選擇要或不要,或能依自己感受做決定

的機會。     被迫要求與毫無溝通、選擇的接受,瞬間自我感受被隱藏,久而久之,自我認知薄弱便成慣性,隱約中成為某種形式的「討好者」,在逐漸失去自我中,綑綁於難解的各式關係中。許多強勢要求的主導方,多數不會在乎你的所謂感受,也極少樂見任何衝突的發生,因為他們多數未有這樣的成長經驗,或自我檢視的機制。他們以為,反正你以後就會懂、會知道了,或說,事情就是這樣子,我們依循的就是一種傳統、規範,一種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的好。     養育生命過程中,若輕忽了溝通與諒解,一個未能被足夠理解的童年,其青春期的衝突與反叛,必然可見。但衝突與叛逆不足以懼,因為勇於面對關係裡的任何狀況,不僅是親子間的課題,更是孩子

成長後,足以面對不同關係的勇氣與能力。     這本書裡,很有意思的談論了許多人際相處裡的主題與關係,分析了各種不同類型的討好模式,剖析了人們對於與不同關係互動時,可能擔憂恐懼的結果與反應,不論是身為父母、朋友、伴侶、女性、男性等,書裡都有很深刻的著墨,同時也對面對特殊節慶、職場工作、網際網路與面對自己等,眾多現代人容易被迫接受的情感綁架狀況的解說與分析。     很認同作者說的,做自己和討好自己,是一種不為反抗而反抗,不為服從而服從。不討好他人,並非胡作非為,也不等於觸怒對方;也就是討好自己,和討好別人,不一定是對立的。作者也提到,面對建議,必須要有自主判斷的自由,才能挑出具實用價值的建議。

過度服從、規矩行事,會讓自己困在服從的階段中。此外,你可以表現悲傷,傷心是很正常的,傷心將會消逝等的概念與認知。     這些看似難度不高,卻讓人們裹足不前,難以真正全然體認到的內心感受與觸及達成的各種良好微妙關係,這本書都有解答,為你提供反思與提示,書裡提及的面向很廣,得由大家閱讀後一一檢視。若能理解書裡的解方與分析,必能在自我與周遭的人際與環境中,取得更完善的平衡點和愉悅的生活。      (本文作者著有《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預習世代:無懼未來的青春教養故事》等書)   沒甚麼理所當然──但討回自我的好,理所當然! 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     我們為何要討好他人呢?討好

必然是為了得到某種利益。從最直接的金錢和名望,到渴望在關係裡被看見與認同、避免被他人討厭,乃至使互動維持在特定的樣態、控制反應以防止不悅感的產生等。     以討好行為換取利益,人類在生命之初早已學會。做為觀察者,小孩觀察著身邊的大人正在觀察自己、對自己感興趣;可以說,是由於察覺到自己被觀察的同時,「我」的概念才正式誕生。因此,人類最先學會的是觀察別人的反應,把反應與現象作關聯,繼而調節「我」的行為,以印證他人對此的反應。而別人對我最初的反應,總是與喜不喜歡、高不高興相關,小孩內攝(introject)這些批評態度,由此猜想及檢視對方希望我怎樣做/我怎樣做能夠影響對方──討好,一項生存的必備能

力便應運而生。     由此可見,討好既是發展的生存能力(不會討好大人的小孩可能也是生病的),又是焦慮感無所不在的印記。從潛意識的角度思考,討好行為的核心「成為別人喜歡的樣子」,其實是與存在感(being)綁定的。這種原初定義的討好,在不夠健康(如精神官能症)的個體身上尤其明顯。若是不演出他人喜歡的樣子,焦慮感便隨時要沖毀自我的存在感,教自己不能定義自己、自己也否定自己。     在諮商裡,總會看到早期家庭的教養與關係問題,引發人們的存在焦慮而不得不去討好。不慎踩到情緒地雷,媽媽便暴走式發怒;要是沒準時備好晚餐,爸爸便不斷臭罵小孩的品性和能力;一天沒有用力撒嬌和搞笑,父母的臉上便只剩下恆常的憂

愁與死寂。無論父母有意或無意,他們的情緒都「理所當然」地讓小孩來處理,又只有處理後,父母的反應才是安全可預測。     「理所當然」是最傷害人的!帶著這個潛意識創傷,人們理所當然地滿足別人而犧牲自己、扛下別人推卸的爛攤子、當一位好好先生或小姐,然後像我的案主所說:「我好像只能一直做別人喜歡的那個自己,因為我連自己是誰也不曉得,但我覺得沒有被聽見、沒得到尊重,我心中忍受很多的憤怒,不知道怎樣表達。說到底,也許是我不夠愛惜我自己……」──「理所當然」不是一個能安身的「位置」,如僅有一個選項,又有何自由?討好者不只失去了安放真我的內在位置,還喪失了自重、自憐、自愛的能力,卻變成自己討厭的人。    

 最後,理論地說:討好他人,在原初意義的目的,亦是要討好自己。我們把好的自我(溫柔、體貼、愛慕)投射出去,期待對方以預期的方式回應(讚美、認同、保護);但在理所當然的關係裡,投射成了沒有回報的日漸掏空,不只討不回「我」的好,甚至被當作情緒垃圾的掩埋場。久而久之,人格中形成某種攻擊與受虐態度及複雜的防衛機制,以保護有所求卻啞口的真我。     我的專長是精神分析治療,它探究人性幽微,理解潛意識慾望,照料未言的情感,卻不太給予人們該如何生活的建議。恰好本書作者從伴侶、親友、職場、性別、社交網路等方面,說明不同討好者該如何停止討好、適應被討厭、引導療癒的練習──但願它能討好你,去學會理所當然的討好及

愛惜自己,這是心理治療工作者由衷期盼的利益!      (本文作者為「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創作者,「女人迷womany.net」專欄作家) 前言 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人:他們忍不住要討好別人,他們可能難以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或是不願意特立獨行;就算沒做錯事,也可能會道歉;變更計畫時會懷有罪惡感;他們覺得與其要解釋為什麼沒辦法,不如直接答應。也許他們兼有以上行為,也許你就是如此? 我以前也總愛討好別人。守時是我的一貫作風,我在母親預產期當天早上準時出生。我從小就擅長討別人開心。每當我父母舉辦派對,我一定會把握娛樂賓客的機會;我也心甘情願拜訪老人家,為他們唱聖誕頌歌。我就像一隻變色龍,擅長融入任

何社交場合,施展取悅別人的能力,滿足他人的期望。成年之後,在職場上或和朋友相處時,我還是情不自禁討好別人,把別人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優先要務,似乎欠缺拒絕他人的能力。我想方設法避免別人討厭我(事實上,我更不想要討厭自己),不過討好的行為妨礙我依照自己的想法真誠過活,使我身心俱疲。我現在很少討好別人了,也因此身心都舒暢得多。 在我擔任心理治療師的臨床實務中,我每天都看到在這種複雜的兩難局面中苦苦搏鬥的人:他們沒辦法討好每一個人,卻又不允許討好自己。我會與案主合作,協助他們認清一個令人寬慰的事實:有些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滿意,所以祕訣就是別再嘗試討好他們。 討好者康復之後就能看清過去,他們感嘆:「真希望我

以前就知道這個道理。」討好自己不等於「事事以我優先」,只是「凡事也要為自己著想」。 本書的目的是幫助你現在就瞭解這個道理。 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討好的行為……好嗎? 討好的原因 你可能以為,討別人開心是周到、體貼、親切的作法。事實上,這是因為你渴望掌控別人的反應,避免被討厭的感受讓自己心裡不舒服。討好是一種策略,目的是讓自己安全地握有掌控,並以慷慨或隨和的假象包裝。 討好者禁不起別人的失望,被討厭更是無法忍受。我們害怕被批判、被認為有所不足。被需要的感覺就和被愛一樣令人滿足。我們討好是因為害怕失去對方,但在此過程中,討人歡心不僅徒勞無功,我們還失去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