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酸鈉分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聚丙烯酸鈉分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振海等(主編)寫的 分析化學手冊(8):熱分析與量熱學(第三版) 和李和平的 精細化工產品工藝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CAS:9003-04-7|聚丙烯酸钠 - 爱化学也說明:化工产品查询提供CAS号9003-04-7,聚丙烯酸钠,Sodium polyacrylate,(C3H3NaO2)n物理化学基本性质, ... 其粘度约为CMC、海藻酸钠的15-20倍。 ... 强热至300度不分解。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逢甲大學 纖維與複合材料學系 廖盛焜所指導 李杰穎的 通過溶膠凝膠法製備聚磷酸銨/海藻酸鈉/皂土阻燃疏水塗層棉織物之研究 (2021),提出聚丙烯酸鈉分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棉織物、溶膠凝膠法、聚磷酸銨、皂土、阻燃性、疏水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 王怡仁所指導 林秉逢的 感壓型免縫膠帶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感壓膠、靜電紡絲、生物可分解、免縫膠帶的重點而找出了 聚丙烯酸鈉分解的解答。

最後網站高固含量低黏度聚丙烯酸钠則補充:... 聚丙烯酸钠. 性能 1、白色粉末,无臭,无味。 2、缓慢溶于水,形成黏稠的透明液体。 3、加热处理,有机酸类对其黏性影响很小,碱性时黏性增大。强热至300℃不分解。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聚丙烯酸鈉分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分析化學手冊(8):熱分析與量熱學(第三版)

為了解決聚丙烯酸鈉分解的問題,作者劉振海等(主編) 這樣論述:

劉振海、張洪林主編的《分析化學手冊》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礎上作了較大幅度的增補和刪減,保持原手冊10個分冊的基礎上,將其中3個分冊進行拆分,擴充為6冊,最終形成13冊。 本分冊為《熱分析與量熱學》,在上一版《熱分析》的基礎上新增補了量熱學的內容。全書由兩篇組成,第一篇為熱分析與量熱分析基礎,全面闡述了熱分析和量熱學方法,包括發展歷史、基本定義、術語以及有關物質的轉變、反應和特性參數,熱分析儀器及方法應用的原理、實驗與資料處理,量熱分析儀器、測量方式、對各類物理化學性質及化學反應熱的測定;第二篇為熱分析、量熱分析曲線與資料集,匯總了聚合物、食品、藥物、礦物、含能材料等物質的具有代表性的熱分析曲線

和資料,以及量熱分析在各種領域的應用實例。 劉振海,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國際熱分析與量熱學協會教育委員,國際期刊《熱分析與量熱學雜志》編委,遼寧大學等五所大學的兼職教授;中國科協繼續教育中心編輯業務培訓講師團成員;應邀擔任全國高校系統熱分析培訓的主講。被中科院研究生院評為傑出貢獻教師。現在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給研究生講授《熱分析》和《中英文科技論文寫作》兩門課;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講中英文科技論文寫作,80學時/學年。 出版專著十余部,代表性著作: 1 熱分析導論.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1. 3 分析化學手冊 第六分冊 熱分析.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

4; Handbook of Thermal Analysis. Chichester: John Wiley﹠Sons, 1998; 分析化學手冊 第八分冊 熱分析.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聚合物量熱測定.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 第一篇 熱分析與量熱分析基礎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熱分析 一、熱分析發展簡史 二、熱分析術語 三、熱分析的基本特徵與資料包道 四、熱分析的溫度與熱量標準 五、有關熱分析的標準試驗方法 第二節 量熱分析 一、量熱分析發展簡史 二、量熱分析術語 三、量熱的基本原理 四、量熱分析存在的客觀物質基礎 五、量熱分析的特點 參考文

獻 第二章 熱分析儀器 第一節 概述 一、熱分析儀器的基本構成 二、商品熱分析儀器 三、熱分析儀器軟體功能 第二節 常用熱分析儀器 一、熱重法(TG) 二、差熱分析(DTA)與差示掃描量熱法(DSC) 三、熱機械法 四、熱膨脹法 第三節 光學、電學、聲學熱分析法 一、交變數熱法(ACC) 二、熱釋電流測量(TSC) 三、熱釋光(TL) 四、熱擴散的溫度波分析(TWA)測量 第四節 熱分析與其他分析方法的聯用 一、熱台顯微鏡法 二、X射線衍射  三、逸出氣分析(EGA) 四、光-熱瞬變輻射測量(OTTER) 第五節 自動進樣熱分析系統 第六節 儀器的安裝與使用 參考文獻 第三章 影響熱分析測量的

實驗因素, 熱分析動力學與資料表達 第一節 影響熱分析測量的實驗因素 一、升溫速率對熱分析實驗結果的影響 二、試樣用量和細微性對熱分析實驗結果的影響 三、氣氛對熱分析實驗結果的影響 四、浮力、對流和湍流對TG曲線的影響 五、試樣容器及其溫度梯度和試樣各部位的反應程度 六、裝樣的緊密程度對熱分析實驗結果的影響 第二節 儀器解析度的判別方法 第三節 熱分析動力學 一、熱分析反應動力學參數的測定 二、熱分析動力學新進展 第四節 熱分析曲線及反應終點的判斷 一、熱分析曲線及其表示方法 二、差熱分析曲線(DTA曲線)反應終點的判斷 三、DTA熱時間常數RCs及*小分離溫度L的測定 第五節 分步反應TG資

料的定量處理 一、含水草酸鈣分步失重過程的定量測定 二、五水硫酸銅(CuSO4•5H2O)失水過程的高分辨TG測量 參考文獻 第四章 熱分析技術對各種轉變的測量 第一節 玻璃化轉變的測量 一、玻璃化轉變溫度Tg的DTA或DSC測定法 二、PET/ABS共混物玻璃化轉變的MTDSC測量 三、高聚物玻璃化轉變溫度與增塑劑 四、聚合物玻璃化轉變溫度與分子量的關係 五、熱焓鬆弛 六、WLF方程中的分子參數C1和 七、高聚物玻璃化轉變區的鬆弛活化能 八、高聚物的轉變溫度T2、自由體積分數及其熱脹係數 第二節 結晶與熔融的測量 一、熔融溫度和結晶溫度的DTA或DSC測定法 二、結晶高聚物平衡熔點的測定 三

、共聚物、共混物的結晶平衡熔點,相互作用參數和相互作用能密度 四、用稀釋法和平衡熔點法測定結晶高聚物的熔化焓和熔化熵 五、用比容法測定高聚物的熔化焓和熔化熵 六、高聚物結晶過程中的介面自由能 七、高聚物的結晶區域轉變 八、高聚物結晶過程中分子鏈遷移活化能的測定 九、聚合物的等溫結晶 十、等溫結晶速率的測定 十一、用偏光顯微鏡測量高聚物過冷熔體等溫結晶的球晶徑向生長速率 十二、等溫結晶熱的測定 十三、聚合物熔融熱和結晶熱的測定 十四、聚合物結晶度的測定 十五、結晶高聚物原始試樣結晶度的MTDSC測定 十六、不同成型條件PET的結晶性 十七、聚乙烯的密度、熔融及其結晶度 十八、聚乙烯的多重熔融峰

十九、類脂化合物的轉變熱 二十、三十二碳烷的多晶型 二十一、熱致性液晶 二十二、熱致性高分子液晶 二十三、潤滑油的蠟含量 二十四、油脂固體脂指數的測定 二十五、二元系相圖的測繪 第三節 聚合物共混物組成與相容性測量 一、聚合物共混物組成的測量 二、無規共聚物的玻璃化轉變溫度與共聚組成 三、部分相容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 四、相容性聚合物共混體系 五、含有結晶性聚合物的相容性共混體系 六、聚合物共混體系的液 液相行為 七、上、下臨界相容溫度 八、聚聯苯醯亞胺/聚硫醚醯亞胺共混體系相容性的DMA測量 第四節 熱機械分析(TMA)與動態熱機械分析(DMA) 一、用TMA測量高分子材料的各向異性性質 二

、補強劑對聚乙烯膜的抑制形變 三、聚合物膜TMA的針入與拉伸測量 四、由動態黏彈測量求解聚合物轉變的表觀活化能 五、動態黏彈測量組合曲線的繪製 第五節 水分測量 一、水-乙醇混合液的DSC測量 二、自由水、結合水的熱分析 三、二氧化錳的水分測量 四、水合氧化鋁的加壓脫水過程 第六節 金屬與合金的熱分析 一、金屬與合金相變熱力學參數的測定 二、金屬與合金相變動力學參數的測定 三、金屬與合金的比熱容測定 四、金屬和合金的抗氧化性能 五、非晶態合金熱脹係數測定與DMA測量 第七節 與轉變有關的其他測量 一、懸浮態冷凍細胞的DSC測量 二、聚合物轉變與其熱歷史 三、矽橡膠的熱分析 四、混合油脂的熱分析

五、食用肉的DSC測量 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介電分析 參考文獻 第五章 熱分析技術對各種反應的測定 第一節 熱穩定性的測定 一、高分子材料的相對熱穩定性 二、評定*緣材料溫度指數的Toop法 三、評定電*緣材料溫度指數的熱重割線法 四、有機材料氧化誘導期的測定 第二節 交聯、聚合反應 一、環氧樹脂的固化反應及其玻璃化轉變 二、等溫固化“3T”圖的內容、製作和含義 三、光聚合反應的熱測量 四、感光樹脂單體後聚合反應的測量 第三節 固體催化劑評價 一、金屬催化劑的評價 二、催化劑物相分析(DTA EGD法) 三、汽車尾氣淨化催化劑氧化活性的評選 四、催化劑製備方法的選擇 五、固體催化劑表面酸性

的測定 六、催化劑中毒效應及其再生性考察 七、催化劑的積炭與燒炭 第四節 木材熱分析 一、纖維素熱分解的TG DTA FTIR聯用測量 二、纖維素酸水解的測量法 三、松香氧化穩定性的測量 四、阻燃木材燃燒特性的測量 第五節 含能材料、煤的熱分析 一、含能材料瞬變反應的跟蹤 二、自身反應性物質的DSC測量 三、煤和焦炭的工業分析 四、 煤的含熱量的測定 第六節 礦物定量與類質同象的熱重測量 一、礦物定量的熱重測量法 二、物質類質同象成分含量的測定 第七節 與反應有關的其他測量 一、導熱油熱分解的測量 二、油脂氧化反應的測量 三、橡膠中炭黑含量的測定 四、石膏變為熟石膏程度的DSC測量 五、金屬與

氣體反應的測量 六、CaO與SO2反應的TG測量 參考文獻 第六章 物質特性參數的熱分析測定法 第一節 熱力學參數的測定 一、比熱容的DSC測定法 二、線脹係數的TMA測定法 三、熱擴散率的測定 四、熱導率的測定 第二節 純度的測定 第三節 孔度的量熱測定 參考文獻 第七章 量熱分析儀器 第一節 量熱分析儀的原理 一、*熱式量熱體系的基本原理 二、熱導式量熱體系的基本原理 三、流動型熱導式量熱體系的基本原理 四、熱傳導傳熱原理 五、對流傳熱原理 六、輻射傳熱原理 第二節 量熱分析儀的分類 一、按量熱物件的不同分類 二、按熱傳遞的特點分類 三、按量熱儀的操作類型分類 四、按測量原理分類 第三節

常用量熱分析儀 一、彈式量熱儀 二、等溫量熱儀 三、*熱量熱儀 四、熱導式量熱儀 五、跌落式量熱儀 六、脈衝式量熱儀 七、火焰量熱儀 第四節 幾種常見的微量量熱儀 一、TA公司生產的微量量熱儀 二、法國Setaram公司生產的MicroDSC Ⅲ微量量熱儀 三、美國Calorimery Science Corporation生產的CSC4400微量量熱儀 四、中國產RD496型微量量熱儀 第五節 影響量熱測量的實驗因素 一、溫度對量熱分析實驗結果的影響 二、氣氛對量熱分析實驗結果的影響 三、樣品對量熱分析實驗結果的影響 四、空間環境對量熱分析實驗結果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八章 量熱分析的各種測量

方式 第一節 各種物理化學性質的樣品池方式測量 一、標準池 二、液體(氣體)迴圈池 三、液體比熱池 四、混合池 五、焦耳熱效應檢驗池 六、安瓿樣品池 第二節 各種物理化學性質的流動方式測量 一、停流測量法 二、單流動測量法 三、混合流動測量法 第三節 各種物理化學性質的滴定方式測量 參考文獻 第九章 各種物理性質的量熱分析測量 第一節 固體可燃物燃燒熱的測定 第二節 可燃液體的燃燒熱和苯分子的共振能測定 第三節 溶解熱、稀釋熱的測定 第四節 中和熱、解離熱的測定 第五節 汽化熱的測定 第六節 冰的熔化熱的測定 第七節 吸附熱的測定 參考文獻 第十章 各種化學反應反應熱的量熱分析測量 第一節 化

學反應的基本類型和反應熱的測定 一、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 二、反應熱的測定 第二節 液相反應的反應熱及平衡常數的測定 一、液相反應的反應熱及平衡常數 二、反應熱及平衡常數的測定 第三節 固相反應的反應熱的測定 第四節 固體分解反應的熱力學函數 第五節 碳酸鈣的分解壓與分解熱的測定 參考文獻 第二篇 熱分析、量熱分析曲線與資料集 第十一章 高分子材料的熱分析曲線 第一節 通用高分子的熱分析曲線 一、聚烯烴及其共聚物的熱分析曲線 二、聚苯乙烯、聚氯乙烯以及丁苯共聚物、聚異戊二烯等彈性體的熱分析曲線 三、環氧樹脂、聚縮醛、聚丙烯腈、聚醯胺、聚酯及棉紗的熱分析曲線 第二節 特種高分子(聚四氟乙烯、聚芳

酯、聚苯硫醚、聚碸、聚醯亞胺、聚醚醚酮以及導電聚合物)的熱分析曲線 第三節 其他高分子材料(聚氨酯、纖維素、聚合物含水體系以及幾種共聚物、共混物、互穿網路聚合物等)的熱分析曲線 第四節 聚合物轉變溫度與頻率的關係圖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食品添加劑與食品的熱分析曲線 第一節 食品添加劑的熱分析曲線 第二節 酒、巧克力、食用固體脂、奶油、加氫大豆油的熱分析曲線 第三節 棕櫚油、椰子油的熱分析曲線 第四節 米、澱粉、明膠、蛋白、動物臟器以及茱萸烷的熱分析曲線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 藥物、生物體、木材及其成分的熱分析曲線 第一節 藥物的熱分析曲線 第二節 藥物綜合熱分析曲線 一、熱分析藥物應用一覽表 二

、藥物曲線集 第三節 生物體的熱分析曲線 第四節 木材及其成分的熱分析曲線 參考文獻 第十四章 礦物的熱分析曲線 第一節 天然元素的熱特性 第二節 鹵化物、硫化物和氧化物礦物的熱特性 一、鹵化物的熱特性 二、硫化物礦物的熱特性 三、氧化物礦物的熱特性 第三節 無機鹽礦物的熱特性 一、硫酸鹽礦物的熱特性 二、碳酸鹽礦物的熱特性 三、硼酸鹽礦物的熱特性 四、磷酸鹽礦物的熱特性 五、砷酸鹽礦物的熱特性 六、矽酸鹽礦物的熱特性 參考文獻 第十五章 含能材料的熱分析曲線 第一節 單組分**的熱分析曲線 第二節 混合**的熱分析曲線 一、兩種混合**的熱分析曲線 二、二元單質**混合系統的熱分析曲線 第三

節 一硝基甲苯、硝基氯苯和間硝基苯胺的熱分析曲線 第四節 起爆藥及鉬鉻酸鋇高氯酸鉀延期藥的熱分析曲線 第五節 ****和黑**的熱分析曲線 第六節 固體火箭推進劑的熱分析曲線 第七節 **相關物的熱分析曲線 參考文獻 第十六章 無機化合物的熱分析曲線 第一節 稀土溴化物與甘氨酸(Gly)/丙氨酸(Ala)配合物的熱分析曲線 第二節 過渡金屬席夫堿配合物的熱分析曲線 第三節 其他稀土配合物的熱分析曲線 參考文獻 第十七章 DTA-EGD-GC聯用曲線及資料 第一節 固體催化劑評價 第二節 石油抗氧添加劑的熱(氧化)穩定性 第三節 煤質熱特性評定 第四節 礦物鑒定 第五節 各類化合物鑒定 參考文獻

第十八章 微生物生長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一節 微生物概述 一、微生物的性質 二、微生物的生長過程 三、微生物生長量的測量方法 第二節 微生物群體生長的動力學方程 一、非限制條件下微生物群體生長的動力學方程 二、限制條件下微生物群體生長的動力學方程 三、微生物生長的Monod模型 第三節 微生物生長的熱譜功率 時間曲線 一、大腸桿菌等標準菌培養實驗 二、大腸桿菌的14個不同菌株培養實驗 三、癌細胞培養實驗 第四節 微生物生長的*佳生長溫度 第五節 微生物生長的*低生長溫度 第六節 微生物生長的*適酸度 第七節 微生物生長的熱動力學函數的確定 參考文獻 第十九章 藥物作用下的微生物代謝過程的

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一節 藥物作用下的微生物的生長模型 一、藥物抑菌的生長模型 二、藥物促菌的生長模型 第二節 合成藥物對微生物代謝過程的影響 一、合成藥物對弗氏志賀菌代謝抑制實驗 二、癌細胞培養抑制實驗 第三節 中草藥的抑菌作用 一、中草藥提取液的抑菌作用 二、中草藥有效成分的抑菌作用 第四節 補益中草藥的促菌作用 一、補益藥人參液促菌實驗 二、補益藥黃芪液促菌實驗 第五節 細菌耐藥性研究 第六節 中草藥的有機金屬配合物抑菌作用 第七節 中西藥物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第二十章 非線性化學振盪體系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一節 概述 一、化學振盪反應 二、化學振盪體系的研究方法 三、化學振盪反應

的特徵和條件 四、BZ反應振盪體系的類型 第二節 化學振盪機理 一、化學振盪反應 二、BZ反應 第三節 BZ化學振盪體系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四節 微生物振盪體系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五節 萃取振盪體系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一、伯胺 N1923氯仿萃取鹽酸和磷酸振盪體系實驗 二、伯胺N1923氯仿萃取乙酸振盪體系實驗 第六節 **振盪體系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七節 振盪體系的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第二十一章 萃取劑的性質及萃取反應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一節 溶劑萃取的基本原理 一、溶劑萃取熱力學的基本原理 二、萃取劑性質研究的基本原理 第二節 萃取反應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一、HEH[E

HP]從硫酸介質中萃取鈷的反應熱測定實驗 二、Cyanex 272煤油液萃取Co2+、Ni2+的實驗 第三節 萃取劑性質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一、P204Li在有機相形成反向膠束過程的實驗 二、HPMBP皂化鹽在有機相形成反向膠束過程的實驗 參考文獻 第二十二章 表面活性劑在非水溶液體系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一節 表面活性劑概述 第二節 臨界膠束濃度的測定方法 第三節 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在非水溶液體系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一、十二烷酸鈉、十二烷基硫酸鈉在DMA/長鏈醇體系中CMC和熱力學函數實驗 二、AOT表面活性劑在DMF/長鏈醇體系中CMC和熱力學函數的實驗 第四節 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在非水

溶液體系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五節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在非水溶液體系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參考文獻 第二十三章 酶催化及膠束酶催化反應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一節 單底物(纖維素、澱粉)酶催化研究概況 一、纖維素酶降解的研究概況 二、澱粉酶研究概況 三、影響酶反應速率的因素 第二節 酶催化反應的熱動力學基本原理 一、無抑制時單底物酶催化反應的熱動力學 二、競爭性抑制時單底物酶催化反應熱動力學 三、非競爭性抑制時單底物酶催化反應熱動力學 四、反競爭性抑制時單底物酶催化反應熱動力學 五、有抑制劑、無抑制劑存在時酶催化反應的rm與Km值 第三節 水溶液中澱粉酶催化反應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一、不同酸

度時澱粉酶催化反應的實驗 二、Ca2+ 、Li+、Co2+、Ni2+ 對澱粉酶催化作用的實驗[7] 第四節 水溶液中纖維素酶催化反應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一、纖維素酶降解纖維素的*佳酸度和*佳溫度的實驗 二、小麥秸稈酶降解反應的實驗 第五節 反膠束酶催化反應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參考文獻 第二十四章 蛋白質模型分子體系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一節 概況 一、蛋白質模型分子 二、蛋白質模型分子的溶液熱力學性質研究 三、溶液中焓相互作用的研究 第二節 基本原理 第三節 實驗儀器和方法 第四節 蛋白質模型分子體系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一、水溶液中氨基酸與單糖化合物間的異系焓相互作用的實驗 二、水溶液

中氨基酸與吡啶及甲基吡啶異構體的混合焓變及稀釋焓的實驗 參考文獻 第二十五章 複雜物質反應的熱力學資料的測定及部分應用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一節 多價金屬離子水解聚合作用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二節 複雜化合物標準生成焓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三節 金屬有機化合物的低溫熱容、標準燃燒焓、標準生成焓、標準溶解焓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四節 環糊精鍵合體的鍵合能力和熱力學參數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第五節 催化劑表面吸附熱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處理 第六節 種子萌發過程的量熱分析曲線及資料 參考文獻 附錄 一、標定物質的比熱容 (一)標定物質α 氧化鋁的比熱容 (二)標定物質安息香酸的比熱容 (三

)標定物質銅的比熱容 (四)標定物質水的比熱容 (五)標定物質氯化鉀的比熱容 二、固體元素的熱導率(λ/[W/cm•K)] 三、標定物質的熔點Tm和熔化熱Δ 四、ICTA檢定的溫度校正標定物質 五、基本物理常數值 六、常見礦物及其他無機物的熔點 七、常見有機化合物的熔點 參考文獻 符號與縮略語 主題詞索引 熱分析與量熱曲線圖索引

通過溶膠凝膠法製備聚磷酸銨/海藻酸鈉/皂土阻燃疏水塗層棉織物之研究

為了解決聚丙烯酸鈉分解的問題,作者李杰穎 這樣論述:

近年來,棉織物引發火災時,容易嚴重的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大量的財產損失,因此賦予棉織物足夠的阻燃性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意義和應用價值。 本文系使用溶膠凝膠法以四乙氧基矽烷(TEOS)當作矽烷前體,加入聚磷酸銨(APP)、海藻酸鈉(SA)、皂土製備阻燃疏水塗層棉織物進行可行性研究,並通過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能量散射光譜儀(EDS)、傅立葉紅外線光譜儀(FTIR) 、接觸角量測儀、熱重分析儀(TGA)、極限氧指數測試(LOI)、垂直燃燒測試等分析棉織物經塗層處理前後和塗層棉織物燃燒前後的表徵形態和阻燃、疏水等各項性能之差異。 實驗結果顯示:通過溶膠凝膠法製備的聚磷酸

銨/海藻酸鈉/皂土塗層,成功的均勻塗佈並沉積鍵結在棉織物上。綜觀來說在添加3克APP/3克皂土時擁有最佳表現,經過FTIR分析,對應官能基的特徵峰均有出現,證明塗層的沉積鍵結;經過SEM、EDS分析,纖維表面觀察到塗層及顆粒並且均勻的分布;水接觸角角度來到約133.2∘,證明其優異的疏水性;經過TGA分析,T5% 初始裂解溫度明顯降低,殘炭率明顯上升,證明其優異的熱穩定性;經過極限氧指數分析,其LOI值來到29%,屬於難燃材料;垂直燃燒測試分析中的炭長僅有4 cm,沒有餘焰、餘燼現象,防焰級別屬於1級;燃燒後的SEM、EDS分析中,纖維表面佈滿炭保護層及小氣泡,纖維間隙有結塊炭層,並保持纖維經

緯向的形態結構,證明其優異的阻燃性能。

精細化工產品工藝學

為了解決聚丙烯酸鈉分解的問題,作者李和平 這樣論述:

本書系統介紹了精細化工產品的生產原理與工藝,全書共分10章,主要內容包括:精細化工概論,表面活性劑,香精與香料,食品添加劑,化妝品,膠黏劑,塗料,化學合成藥物,功能高分子與智能材料,其他精細化工產品(包括日用洗滌劑,飼料添加劑,氣霧劑與噴霧劑,電子信息化學品,混凝土外加劑,有機染料與顏料,水處理化學品,皮革化學品,造紙化學品,紡織工業助劑,印刷油墨)等。全書編排系統完整,工程實踐特色鮮明,資料翔實,既適合國情,又跟蹤工程實踐需求,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知識創新、工藝與工程創新,具有一定的理論性與適用性。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化學工程與工藝、精細化工、應用化學、石油化工、制藥工程、輕化工程、高分子材料科

學與工程等專業或方向的本科教材;亦可供精細化工、化學工藝、石油化工、應用化學、日用化工、有機化工、高分子材料、醫藥與食品等相關行業中從事研究開發或生產的技術人員參考。李和平,桂林理工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化學工程與工藝、精細化工、高分子材料、應用化學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近年來先后參加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1項;並主持或參加數十項省部級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攻關項目或企業合作(橫向)開發項目。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60余篇,SCI、EI等收錄論文30余篇。著有《現代精細化工生產工藝流程圖解》、《膠黏劑配方工藝設計》、《膠黏劑配方工藝手冊》、《膠黏劑生產原理與技

術》、《木材膠黏劑》、《含氯精細化學品》、《含氟、溴、碘精細化學品》等著作。 第1章 精細化工概論1.1 精細化工產品的定義與范疇11.1.1 精細化工及其產品的定義11.1.2 精細化工產品的范疇21.2 精細化工產品的特點與效益評價21.2.1 精細化工產品的生產特點31.2.2 精細化工產品的商業特點41.2.3 精細化工產品的投資效益評價51.2.4 精細化工與高新技術的關系61.3 精細化工產品的研究與開發71.3.1 新產品的分類71.3.2 產品的標准化及標准級別71.3.3 信息收集與文獻檢索81.3.4 市場預測和技術調查91.3.5 精細化工產品的研發科

研課題的來源101.3.6 科研課題的研究方法111.3.7 精細化工新產品的發展規律111.3.8 精細化工產品開發試驗及程序121.3.8.1 實驗室研究(小試)131.3.8.2 中試放大131.3.8.3 工業化生產試驗141.4 精細化工產品剖析原理與程序161.4.1 精細化學品剖析的特點161.4.2 精細化工產品剖析程序161.4.3 精細化工產品剖析實例171.4.4 合成驗證與性能測試17第2章 表面活性劑2.1 表面活性劑的結構與性能192.1.1 表面張力與表面活性劑192.1.2 表面活性劑的分子結構特點192.1.3 表面活性劑的分類192.1.3.1 陰離子型表面

活性劑202.1.3.2 陽離子型表面活性劑202.1.3.3 兩性表面活性劑202.1.3.4 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202.1.3.5 新型和特殊類型表面活性劑222.1.4 表面活性劑的理化特性222.1.4.1 親水—親油平衡值222.1.4.2 表面活性劑在溶液中的性質與作用222.1.5 表面活性劑的主要原料來源232.2 陰離子表面活性劑232.2.1 羧酸鹽型陰離子表面活性劑232.2.1.1 肥皂232.2.1.2 多羧酸皂類242.2.1.3 N—酰基氨基羧酸鹽242.2.1.4 聚醚羧酸鹽類242.2.2 磺酸鹽類表面活性劑252.2.2.1 直鏈烷基苯磺酸及其鹽(LAS)2

52.2.2.2 α—烯烴磺酸鹽(AOS)262.2.2.3 仲烷基磺酸鹽(SAS)272.2.2.4 琥珀酸酯磺酸鹽(MS)282.2.2.5 高碳脂肪酸酯磺酸鹽(MES)282.2.3 硫酸酯鹽類陰離子表面活性劑292.2.3.1 脂肪醇硫酸鹽(FAS)292.2.3.2 高級肪醇聚環氧乙烷醚硫酸鹽(AES)292.2.4 磷酸酯鹽型陰離子表面活性劑302.2.4.1 高級脂肪醇磷酸酯鹽302.2.4.2 高級脂肪醇聚環氧乙烷醚磷酸酯鹽312.3 陽離子表面活性劑312.3.1 胺鹽型陽離子表面活性劑312.3.2 季銨鹽陽離子表面活性劑322.3.2.1 長碳鏈季銨鹽322.3.2.2

咪唑啉季銨鹽342.3.3 雙季銨鹽陽離子表面活性劑352.3.4 氮雜環類陽離子表面活性劑362.4 兩性表面活性劑362.4.1 甜菜鹼型兩性表面活性劑362.4.1.1 羧基甜菜鹼362.4.1.2 烷基甜菜鹼372.4.1.3 磺基甜菜鹼372.4.2 咪唑啉型兩性表面活性劑372.4.3 氨基酸型兩性表面活性劑382.4.3.1 β—氨基丙酸型兩性表面活性劑382.4.3.2 Tego型兩性表面活性劑382.4.4 兩性表面活性劑氧化胺382.5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392.5.1 聚環氧乙烷醚型非離子表面活性劑402.5.1.1 脂肪醇聚環氧乙烷醚402.5.1.2 烷基酚聚環氧乙烷醚

系列(TX、NP或OP)412.5.2 多元醇型非離子表面活性劑412.5.2.1 甘油脂肪酸酯422.5.2.2 蔗糖脂肪酸酯432.5.2.3 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432.5.3 烷醇酰胺442.5.4 烷基葡糖苷442.5.5 烷基葡糖酰胺452.6 新型與特種表面活性劑462.6.1 元素表面活性劑462.6.1.1 氟表面活性劑462.6.1.2 含硅表面活性劑462.6.1.3 含硫表面活性劑472.6.1.4 含硼表面活性劑472.6.2 聚合物表面活性劑482.6.3 生物表面活性劑482.6.4 冠醚類表面活性劑492.6.5 松香類表面活性劑492.6.6 雙長鏈精氨酸陽離子

表面活性劑492.6.7 雙生表面活性劑492.6.8 反應性表面活性劑502.6.9 分解性表面活性劑50第3章 香精與香料3.1 概述513.1.1 香料與香精的定義513.1.2 香與分子構造的關系513.1.3 香精的分類與應用523.1.3.1 按形態分類523.1.3.2 按香型分類523.1.4 香料的分類533.1.5 香料化合物的命名543.1.6 香氣的分類和強度543.2 香精配方設計與生產工藝553.2.1 香氣設計原理553.2.2 香精的組成和作用553.2.3 香精的調配與生產工藝553.2.3.1 香精配方設計與調香553.2.3.2 香精的生產工藝563.3

天然香料583.3.1 動物性天然香料583.3.2 植物性天然香料593.3.2.1 水蒸氣蒸餾法603.3.2.2 浸提法603.3.2.3 壓榨法613.3.2.4 吸收法633.4 單離香料643.4.1 凍析法643.4.2 化學處理法643.4.2.1 亞硫酸氫鈉加成物分離法643.4.2.2 酚鈉鹽法653.4.2.3 硼酸酯法653.5 半合成香料663.5.1 以香茅油和檸檬桉葉油合成香料663.5.1.1 檸檬桉葉油催化氫化制備香茅醇663.5.1.2 合成羥基香茅醛663.5.2 以八角茴香油合成香料673.5.2.1 大茴香腦的異構化673.5.2.2 大茴香醛的合成6

73.5.3 以丁香油或丁香羅勒油合成香料673.5.3.1 異丁香酚的制取673.5.3.2 異丁香酚合成香蘭素683.5.4 以松節油合成香料683.5.5 以山蒼子油合成香料693.6 合成香料693.6.1 合成香料的定義與種類693.6.2 合成香料的生產原理與工藝703.6.2.1 紫羅蘭酮703.6.2.2 桃醛71第4章 食品添加劑4.1 食品添加劑分類與使用734.1.1 定義與分類734.1.2 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原則744.1.3 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評價744.2 食品保藏與保鮮劑754.2.1 防腐劑754.2.1.1 天然防腐劑754.2.1.2 苯甲酸及其鈉鹽764.

2.1.3 山梨酸及其鉀鹽774.2.1.4 對羥基苯甲酸酯784.2.1.5 丙酸及丙酸鹽794.2.1.6 其他防腐劑804.2.2 抗氧化劑804.2.2.1 天然抗氧化劑及其生產工藝814.2.2.2 丁基羥基茴香醚(BHA)814.2.3 食品保鮮劑824.2.3.1 水果保鮮劑824.2.3.2 隔氧保鮮劑824.2.3.3 脫氧保鮮劑834.2.3.4 禽蛋保鮮劑834.2.3.5 蔬菜保鮮劑844.3 食品賦形劑844.3.1 乳化劑844.3.2 增稠劑854.3.2.1 果膠854.3.2.2 瓊脂864.3.2.3 黃原膠874.3.2.4 明膠874.3.3 膨松劑87

4.4 營養強化劑884.4.1 氨基酸類營養強化劑884.4.1.1 L型賴氨酸884.4.1.2 色氨酸894.4.1.3 蛋氨酸894.4.2 維生素904.4.2.1 維生素B904.4.2.2 維生素C914.4.2.3 維生素E(生育酚)934.4.2.4 維生素A944.4.3 礦物質944.4.3.1 含鈣類礦物質944.4.3.2 含鐵類礦物質954.4.3.3 含鋅類礦物質964.5 增欲類添加劑974.5.1 酸味劑974.5.1.1 乳酸974.5.1.2 檸檬酸994.5.2 甜味劑1004.5.2.1 糖精與糖精鈉1004.5.2.2 木糖醇1014.5.2.3 甜

味素1024.5.2.4 羅漢果甜素1034.5.2.5 甜菊糖苷1044.5.2.6 甜蜜素1044.5.3 鮮味劑1044.5.3.1 L—谷氨酸鈉(MSG)1044.5.3.25′—鳥苷酸二鈉(GMP)1054.5.3.3 水解植物蛋白(HVP)1064.5.4 香味劑1064.6 食用色素1074.6.1 合成食用色素1074.6.1.1 胭脂紅1074.6.1.2 檸檬黃1084.6.2 食用天然色素1094.6.2.1 食用天然色素的生產工藝1094.6.2.2 姜黃素1094.6.2.3 葡萄皮色素1104.7 其他食品添加劑1104.7.1 發色劑1104.7.2 酶制劑111

4.7.2.1 胃蛋白酶1114.7.2.2 木瓜蛋白酶1114.7.3 漂白劑1124.7.3.1 還原漂白劑1124.7.3.2 氧化漂白劑1124.7.4 品質改良劑1124.7.5 消泡劑1134.7.6 凝固劑1134.7.7 抗結劑113第5章 化妝品5.1 概述1145.1.1 化妝品的定義與作用1145.1.2 化妝品的分類1155.1.3 化妝品的安全性1155.2 膏霜類化妝品1155.2.1 膏霜類化妝品的組成與分類1155.2.2 膏霜類化妝品的通用生產工藝1155.2.3 雪花膏類化妝品1175.2.3.1 雪花膏1175.2.3.2 粉霜1175.2.4 潤膚霜類化

妝品1175.2.4.1 配方設計原理1185.2.4.2 常用配方實例1185.2.4.3 生產工藝過程1185.2.5 冷霜類化妝品1195.2.5.1 配方原理設計1195.2.5.2 生產工藝過程1195.3 香水類化妝品1205.3.1 分類與賦香率1205.3.2 組成與要求1205.3.3 香水與花露水1205.3.3.1 組成與配方設計1205.3.3.2 生產工藝1215.3.4 化妝水1225.3.4.1 化妝水的成分1225.3.4.2 化妝水的配方設計1225.3.4.3 化妝水的生產工藝1235.4 毛發用化妝品1235.4.1 洗發香波1235.4.1.1 組成與基

礎配方設計1235.4.1.2 生產工藝1245.4.2 整發劑1255.4.2.1 護發整形劑1255.4.2.2 固發劑1265.4.2.3 燙發劑1265.4.2.4 染發劑1275.5 美容類化妝品1275.5.1 胭脂1285.5.2 唇膏1295.5.2.1 組成和配方1295.5.2.2 生產工藝1295.5.3 面膜1305.5.3.1 液狀面膜1305.5.3.2 糊狀面膜1305.5.3.3 粉狀面膜1305.5.4 指甲化妝品1315.6 香粉類化妝品1315.6.1 香粉1315.6.1.1 組成與配方1315.6.1.2 生產工藝1315.6.2 粉餅1325.6.2

.1 組成與配方1325.6.2.2 生產工藝1335.7 特種化妝品1335.7.1 防曬類化妝品1335.7.1.1 防日曬化妝品1345.7.1.2 曬黑化妝品1345.7.1.3 日曬后修整化妝品1345.7.2 抑汗、祛臭化妝品1345.7.2.1 抑汗化妝品1345.7.2.2 祛臭化妝品1355.7.3 中草藥化妝品1355.7.3.1 人參系列化妝品1355.7.3.2 蘆薈系列化妝品1355.7.3.3 胎盤系列化妝品1355.7.4 脫毛化妝品136第6章 膠黏劑6.1 概述1376.1.1 膠黏劑的分類1376.1.2 膠黏劑的組成1386.1.3 膠黏劑的應用和選用原則

1416.2 膠黏劑種類的鑒別方法1426.2.1 燃燒法1426.2.2 膠黏劑基料的熱分解鑒別法1446.2.3 溶解試驗法1446.2.4 化學顯色法1456.2.5 紅外光譜鑒別法1466.3 天然膠黏劑1476.3.1 天然膠黏劑的特點與分類1476.3.1.1 天然膠黏劑的特點1476.3.1.2 天然膠黏劑的分類1486.3.2 植物膠黏劑1486.3.2.1 普通淀粉膠黏劑1486.3.2.2 氧化淀粉膠黏劑1496.3.2.3 糊精膠黏劑1506.3.2.4 木質素膠黏劑1516.3.2.5 豆蛋白膠黏劑1526.3.2.6 纖維素膠黏劑1536.3.2.7 單寧膠黏劑155

6.3.2.8 其他植物膠黏劑1556.3.3 動物膠黏劑1566.3.3.1 骨膠與明膠1576.3.3.2 皮膠1576.3.3.3 酪素膠黏劑1576.3.3.4 血朊膠黏劑1576.3.3.5 蟲膠1586.3.4 礦物膠黏劑1586.3.4.1 瀝青膠黏劑1586.3.4.2 輝綠岩膠黏劑1596.3.4.3 地蠟與石蠟膠黏劑1596.3.4.4 硫黃膠黏劑1596.4 脲醛樹脂膠黏劑1596.4.1 脲醛樹脂形成的基本原理1596.4.2 間歇式合成脲醛樹脂車間工藝及設備1636.4.3 自動化合成脲醛樹脂車間工藝及設備1646.4.4 液體脲醛樹脂膠的生產工藝1646.4.5 粉

狀脲醛樹脂的生產工藝1656.4.6 脲醛樹脂膠的調制和使用1666.5 三聚氰胺樹脂膠黏劑1666.5.1 三聚氰胺樹脂形成的基本原理1666.5.2 對甲苯磺酰胺改性三聚氰胺甲醛樹脂膠黏劑1676.5.3 改性脲醛樹脂膠黏劑1676.5.3.1 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樹脂膠黏劑1676.5.3.2 三聚氰胺—聚乙烯醇改性脲醛樹脂膠黏劑1686.6 酚醛樹脂膠黏劑1696.6.1 熱固性酚醛樹脂膠黏劑1696.6.1.1 合成原理及產物結構1696.6.1.2 生產工藝1706.6.2 水溶性酚醛樹脂膠黏劑1716.6.3 醇溶性酚醛樹脂膠黏劑1726.6.4 酚醛樹脂的改性原理與方法1726.7

環氧樹脂膠黏劑1736.7.1 環氧樹脂膠黏劑的分類與組成1736.7.2 環氧樹脂的合成原理與工藝1746.7.3 環氧樹脂的配制和使用1766.7.3.1 環氧樹脂的助劑1766.7.3.2 環氧樹脂的配制和使用1766.7.3.3 環氧樹脂膠黏劑調配工藝實例1766.8 聚氨酯膠黏劑1776.8.1 聚氨酯膠黏劑的組成與分子設計1776.8.1.1 軟段結構設計1776.8.1.2 硬段結構設計1786.8.1.3 擴鏈劑結構設計1786.8.2 聚氨酯(PU)合成與交聯反應原理1786.8.3 雙組分聚氨酯膠黏劑1806.8.4 單組分聚氨酯膠黏劑1816.8.5 水性聚氨酯膠黏劑1

816.8.5.1 水基聚氨酯膠黏劑的合成方法1826.8.5.2 水基聚氨酯膠黏劑的合成原理與工藝技術1826.9 聚醋酸乙烯及其共聚物乳液膠黏劑1836.9.1 聚醋酸乙烯乳液膠黏劑1836.9.1.1 聚醋酸乙烯乳液合成機理1846.9.1.2 聚醋酸乙烯乳液生產工藝1856.9.2 改性聚醋酸乙烯乳液膠黏劑1866.9.2.1 內加交聯劑改性聚醋酸乙烯乳液膠黏劑1866.9.2.2 外加交聯劑改性聚醋酸乙烯乳液膠黏劑1876.10 丙烯酸酯類膠黏劑1886.10.1 丙烯酸酯類膠黏劑的分類與組成1886.10.2 聚合原理和單體選擇1896.10.3 溶液型丙烯酸酯系膠黏劑1896.1

0.4 乳液型丙烯酸酯系膠黏劑1906.10.5 反應型丙烯酸酯系膠黏劑1916.10.6 氰基丙烯酸酯膠黏劑1916.11 橡膠膠黏劑1926.11.1 橡膠膠黏劑的分類與性能1926.11.2 復配型橡膠膠黏劑的基本生產工藝1946.11.2.1 塑煉1946.11.2.2 混煉1956.11.2.3 切片和溶解1966.11.3 氯丁橡膠膠黏劑1966.11.3.1 氯丁橡膠膠黏劑的分類與組成1966.11.3.2 通用溶劑型氯丁橡膠膠黏劑的生產工藝1966.11.3.3 接枝型氯丁橡膠膠黏劑的生產1986.11.4 丁腈橡膠膠黏劑1996.11.5 天然和改性天然橡膠膠黏劑1996.1

1.6 丁基橡膠和氯化丁基橡膠膠黏劑1996.11.7 丁苯橡膠膠黏劑2006.12 壓敏膠黏劑2006.12.1 壓敏膠黏劑的分類2006.12.2 丙烯酸酯壓敏膠黏劑2016.12.2.1 溶劑型丙烯酸酯壓敏膠黏劑2016.12.2.2 通用乳液型丙烯酸酯壓敏膠黏劑2016.12.3 橡膠型壓敏膠黏劑2026.12.3.1 溶液型橡膠壓敏膠黏劑2026.12.3.2 接枝型橡膠壓敏膠黏劑的生產工藝2036.12.3.3 壓延型橡膠壓敏膠黏劑2036.12.3.4 交聯型橡膠壓敏膠黏劑2036.13 密封膠黏劑2036.13.1 密封膠黏劑的分類與性能2046.13.2 環氧樹脂真空膠黏劑2

046.13.3 氯丁橡膠密封膠2046.13.4 聚硫橡膠密封膠黏劑2046.13.4.1 單組分聚硫密封膠2056.13.4.2 雙組分聚硫密封膠2056.13.5 聚氨酯密封膠黏劑2056.13.6 硅烷封端聚醚密封膠黏劑2066.13.7 厭氧性密封膠黏劑2076.14 無機膠黏劑2086.14.1 無機膠黏劑的分類與組成2086.14.2 硅酸鹽類膠黏劑2096.14.3 磷酸鹽類膠黏劑2096.14.3.1 氧化銅—磷酸鹽膠黏劑2106.14.3.2 MgO—磷酸鹽膠黏劑2106.14.3.3 磷酸的金屬鹽2116.14.4 硼酸鹽及金屬類無機熱熔膠黏劑2116.14.5 硫酸鹽膠

黏劑2116.14.6 氫氧化鉀耐火膠黏劑2116.14.7 高強度的骨骼粘接膠黏劑2126.14.8 牙科專用膠黏劑2126.15 功能與特種膠黏劑2126.15.1 熱熔膠黏劑2126.15.1.1 熱熔膠的工藝配方設計2126.15.1.2 熱熔膠黏劑的生產工藝2136.15.2 導電膠黏劑2136.15.3 光敏膠黏劑2156.15.4 醫用膠黏劑2156.15.5 結構膠黏劑2176.15.5.1 酚醛—丁腈結構膠黏劑2176.15.5.2 環氧—酚醛結構膠黏劑2176.15.5.3 尼龍—環氧高強度結構膠的生產2186.15.6 厭氧膠黏劑2186.15.7 耐鹼膠黏劑2186.1

5.8 耐高溫膠黏劑2206.15.8.1 耐高溫膠黏劑的種類與性能2216.15.8.2 耐高溫膠黏劑的合成原理與工藝221第7章 塗料7.1 概述2237.1.1 塗料的分類2237.1.2 塗料的作用2247.1.3 塗料的命名2257.1.4 塗料的基本性能要求與固化機理2257.1.5 塗料的組成與成膜物質2257.1.5.1 塗料的組成2257.1.5.2 塗料的成膜物質2257.2 着色塗料2277.2.1 顏料的選擇2277.2.2 配色2277.2.3 色漆中顏料與漆料配比設計2287.2.4 着色塗料(色漆)的生產工藝2297.3 聚合物乳液2307.3.1 聚合物乳液的構

成、性質及其配方設計2307.3.2 乳液聚合工藝2327.3.2.1 間歇式聚合工藝2327.3.2.2 半連續乳液聚合工藝2327.3.2.3 連續式乳液聚合2327.3.2.4 種子乳液聚合工藝2337.3.2.5 無皂乳液聚合工藝2337.3.2.6 核殼乳液聚合工藝2337.3.2.7 微乳液聚合工藝2337.4 建築塗料2337.4.1 建築裝飾塗料的分類與選擇2347.4.2 內牆塗料2347.4.2.1 內牆塗料的種類與組成2347.4.2.2 內牆塗料的生產工藝2357.4.3 外牆塗料2377.4.3.1 外牆塗料的種類與組成2377.4.3.2 外牆塗料的生產工藝2387

.4.4 靜電植絨塗料2407.5 乳液塗料2407.5.1 乳液塗料的配方設計與生產工藝2407.5.1.1 乳液塗料的配方設計2407.5.1.2 乳液塗料的生產工藝2417.5.2 乙酸乙烯系乳液塗料2427.5.2.1 乙酸乙烯均聚乳液塗料2427.5.2.2 乙酸乙烯共聚乳液塗料2437.5.3 丙烯酸酯系乳液塗料2447.5.3.1 全丙烯酸酯乳液塗料2447.5.3.2 純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純丙乳液)2447.5.3.3 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苯丙乳液)塗料2457.5.3.4 有機硅改性丙烯酸乳液(硅丙乳液)2467.6 環保塗料2467.6.1 粉末塗料2467.6.2

防火塗料2477.6.3 LIPN塗料2477.6.4 輻射固化(光固化)塗料2487.6.5 高固體分塗料249第8章 化學合成藥物8.1 概述2508.1.1 定義與分類2508.1.2 化學合成藥物的審評2508.1.2.1 原料藥合成工藝審評2508.1.2.2 規格設計審評2518.1.2.3 配伍穩定性試驗與要求處方合理審評2518.2 抗菌與抗生素類藥物2528.2.1 喹諾酮類抗菌藥物2528.2.2 磺胺類抗菌藥物2538.2.3 抗生素類藥物2538.2.3.1 青霉素類抗生素2548.2.3.2 先鋒霉素(頭孢菌素)類抗生素2558.2.3.3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2558.

2.3.4 四環素類抗生素2568.3 心血管系統藥物2568.3.1 降血脂藥2568.3.2 抗心絞痛藥2578.3.3 抗高血壓藥2588.3.4 抗心律失常藥2588.3.5 強心藥2598.4 抗精神失常藥2598.4.1 抗精神病藥2598.4.2 抗抑郁藥2608.4.3 抗焦慮藥2618.4.4 抗狂躁症藥2618.5 解熱鎮痛及非甾類抗炎藥2618.5.1 水楊酸類2628.5.2 苯胺類衍生物2628.5.3 吡唑酮類衍生物2638.5.4 吲哚乙酸類2648.5.5 非水楊酸鹽類2648.6 抗過敏藥與抗潰瘍藥2658.6.1 抗過敏藥2658.6.2 抗潰瘍藥2668.

6.2.1 H2受體拮抗劑2668.6.2.2 質子泵抑制劑2668.6.2.3 前列腺素2678.7 其他化學合成藥物2678.7.1 抗感冒藥2678.7.2 抗病毒藥2688.7.3 鎮靜催眠藥2688.7.4 抗腫瘤藥2698.7.4.1 烷化劑2698.7.4.2 抗代謝抗腫瘤藥2698.7.5 麻醉藥2708.7.6 血液系統藥物2718.7.7 解毒藥2728.8 化學合成新藥的研究及其開發過程2728.8.1 新藥的定義和類型2728.8.2 新藥的研究過程2738.8.3 新藥設計的基本原理2738.8.4 新藥研究選題的思路與方法2748.8.4.1 選題的創新意識2748

.8.4.2 選題的原則和領域274第9章 功能高分子與智能材料9.1 概述2769.1.1 功能高分子材料2769.1.2 智能材料2789.2 化學功能性高分子材料2789.2.1 離子交換樹脂2799.2.1.1 離子交換樹脂的合成原理與方法2799.2.1.2 離子交換樹脂的合成實例2799.2.2 高分子催化劑2809.2.2.1 高分子金屬催化劑2819.2.2.2 高分子相轉移和高分子膠體保護催化劑2819.2.2.3 固定化酶2819.2.3 高吸水性樹脂2829.2.3.1 淀粉類高吸水性樹脂2829.2.3.2 纖維素或半纖維素類高吸水性樹脂2839.2.3.3 合成樹脂類

2849.2.4 功能性螯合樹脂2849.2.5 高分子分離膜2859.2.5.1 離子交換膜2869.2.5.2 氣體分離膜材料2869.2.5.3 選擇性分離溶液高分子膜2879.3 光功能高分子材料2879.3.1 塑料光導纖維2879.3.1.1 纖芯材料2879.3.1.2 包層材料2889.3.1.3 光纖聚合物的合成2889.3.1.4 塑料光纖的制備2889.3.2 光致變色高分子材料2899.3.3 高分子光致抗蝕劑2899.3.3.1 光刻工藝與光致抗蝕劑2899.3.3.2 負性光致抗蝕劑2909.3.3.3 正性光致抗蝕劑2929.3.4 光降解高分子材料2939.3.

4.1 光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種類和降解原理2949.3.4.2 光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生產2949.3.5 高分子液晶材料2969.3.5.1 主鏈型高分子液晶的合成2969.3.5.2 側鏈型高分子液晶的合成2979.4 電磁功能高分子材料2989.4.1 導電性高分子材料2989.4.1.1 結構型導電高分子材料2989.4.1.2 復合型導電高分子材料2999.4.2 高分子磁性材料3009.4.2.1 復合型高分子磁性材料3009.4.2.2 結構型高分子磁性材料3019.5 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3019.5.1 醫用高分子材料3019.5.2 高分子藥物3029.5.2.1 藥理活性高分子藥

物3029.5.2.2 高分子載體藥物3029.6 智能材料3039.6.1 智能高分子膜材料3039.6.2 智能型高分子集合體3049.6.3 刺激響應性高分子凝膠3049.6.4 形狀記憶高分子材料3059.6.5 形狀記憶合金305第10章 其他精細化工產品10.1 日用洗滌劑30710.1.1 洗滌劑的分類與組成30710.1.2 日用液體洗滌劑30810.1.2.1 液體洗滌劑的通用生產工藝30810.1.2.2 液體洗滌劑的配方工藝30910.1.3 日用粉狀洗滌劑31010.1.3.1 粉狀洗滌劑的生產工藝31010.1.3.2 粉狀洗滌劑的配方工藝31110.2 飼料添加劑3

1210.2.1 營養性添加劑31210.2.1.1 氨基酸添加劑31210.2.1.2 礦物質添加劑31310.2.1.3 維生素添加劑31310.2.1.4 單細胞蛋白與非蛋白氮31410.2.2 生長促進劑31410.2.2.1 抗生素31410.2.2.2 合成抗菌素31510.2.2.3 益生素31510.2.2.4 酶制劑31510.2.3 增色添加劑31610.2.4 驅蟲保健劑31610.2.5 飼用香料31710.2.6 飼用調味劑31710.3 氣霧劑與噴霧劑31810.3.1 氣霧劑與噴霧劑的基本概念和分類31810.3.2 氣霧劑的生產工藝31810.3.3 氣(噴)霧

劑的配方與生產工藝31910.3.3.1 殺蟲及消毒氣(噴)霧劑31910.3.3.2 化妝品氣(噴)霧劑32010.3.3.3 家用化學品氣霧劑和噴霧劑32110.3.3.4 醫用氣霧劑和噴霧劑32210.4 電子信息化學品32210.4.1 電子信息化學品的定義與分類32210.4.2 高純超凈特種氣體32310.4.2.1 品種及質量要求32310.4.2.2 生產工藝特點32310.4.2.3 生產工藝實例32410.4.3 金屬有機化合物(MO源)32410.4.4 超凈高純試劑32410.4.5 液晶材料32610.4.5.1 液晶材料的分類與分子結構特征32610.4.5.2 液

晶材料的合成原理與工藝32710.4.6 磁性信息記錄材料32910.4.6.1 g—Fe2O3磁粉32910.4.6.2 Co—Fe3O4磁粉33010.5 混凝土外加劑33010.5.1 混凝土減水劑33010.5.2 減阻劑(分散劑)33110.5.3 混凝土早強劑及早強減水劑33110.5.4 混凝土引氣劑33110.5.5 其他混凝土外加劑33210.6 有機染料與顏料33210.6.1 染料與顏料的分類及命名33210.6.2 直接染料33310.6.3 冰染染料33410.6.4 分散染料33510.6.5 功能染料33610.6.6 有機顏料33710.7 水處理化學品3381

0.7.1 緩蝕劑33910.7.1.1 鎢系緩蝕劑33910.7.1.2 雜環類緩蝕劑34010.7.2 殺菌滅藻劑34110.7.3 混凝劑和絮凝劑34110.7.3.1 無機混凝劑34110.7.3.2 有機高分子絮凝劑34210.7.4 阻垢消垢劑34210.8 皮革化學品34310.8.1 鞣劑34310.8.1.1 礦物鞣劑34310.8.1.2 植物鞣劑34410.8.1.3 合成鞣劑34510.8.2 加脂劑34510.8.2.1 天然油脂加工品34510.8.2.2 合成加脂劑34510.8.3 塗飾劑34610.8.3.1 酪素塗飾劑34610.8.3.2 聚氨酯塗飾劑34

710.9 造紙化學品34710.9.1 造紙化學品的分類34710.9.2 制漿用化學品34810.9.3 抄紙添加劑34810.9.3.1 功能性添加劑34810.9.3.2 過程添加劑35010.9.4 塗布助劑35010.9.4.1 基料35010.9.4.2 其他塗布助劑35210.9.5 功能紙用化學品35210.10 紡織工業助劑35210.10.1 紡織助劑35310.10.1.1 油劑35310.10.1.2 上漿劑35310.10.2 印染助劑35410.10.2.1 勻染劑35510.10.2.2 分散劑35510.10.2.3 固色劑35610.10.2.4 塗料印花助

劑35610.10.2.5 熒光增白劑35610.10.3 紡織整理劑35810.10.3.1 柔軟劑35810.10.3.2 防水劑35910.11 印刷油墨36010.11.1 油墨的分類36010.11.2 油墨的組成36010.11.3 液狀和漿狀油墨的生產工藝36110.11.3.1 液狀油墨的生產工藝36110.11.3.2 漿狀油墨的生產工藝36110.11.4 墨粉的生產工藝36210.11.4.1 聚合法36210.11.4.2 粉碎法36210.11.5 印刷油墨生產工藝實例36310.11.5.1 膠印油墨36310.11.5.2 絲網版油墨36310.11.5.3 柔性

版油墨36310.11.5.4 紫外光固油墨363參考文獻364

感壓型免縫膠帶之研究

為了解決聚丙烯酸鈉分解的問題,作者林秉逢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為製備感壓型免縫膠帶,共分為三層,上層使用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 succinate),Bio-PBS)與羧甲基纖維素(Carboxymethyl Cellulose ,CMC)混摻,利用靜電紡絲技術,主要探討不同的CMC添加量,對BPBS-CMC複合纖維膜之熱性質、相容性、黏彈性、表面結構及崩解度的表現。中層使用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 succinate),Bio-PBS)與木質素磺酸鈉(Sodium Ligninsulfonate,SLSF)混摻,利用共溶劑法,主要探討不同的SLSF添加量,對BPBS-SLSF抗拉纖維束之熱性質、相

容性、黏彈性、表面結構及崩解度的表現。底層使用丙烯酸(Acrylic acid)、消水甘油丙烯酸甲酯(Glycidyl methacylate)及丙烯酸2-乙基己酯(2-Ethylhexyl acrylate)等單體所合成的丙烯酸系感壓膠(PSA),主要探討不同的丙烯酸(Acrylic acid)添加量,對丙烯酸感壓膠之黏性、剝離黏合力及剪切強度的表現。免縫膠帶(三層)主要探討崩解度測試的表現。 實驗結果顯示,上層BPBS-CMC複合材料利用靜電紡絲技術,能有效地提升BPBS-CMC複合材料的崩解度,當CMC添加比例愈高,黏彈性及崩解度會得到較佳的性能,但熱穩定性會隨之下降。中層的SLS

F添加比例愈高,雖有聚集情況發生,但黏彈性及崩解度也會得到較佳的性能,但熱穩定性也會隨之下降。底層之丙烯酸(Acrylic acid)含量添加愈多,會導致消水甘油丙烯酸甲酯(Glycidyl methacylate)添加比例減少,進而導致分子間作用力減少,而黏性及剝離黏合力會隨之下降,剪切強度上升。免縫膠帶(三層)之上層使用BPBS-CMC5纖維層,中層使用BPBS-SLSF10抗拉纖維層,底層使用PSA-5丙烯酸膠進行測試,可得崩解度在84天達到99.2%之崩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