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攤平計算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股票攤平計算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HayashiNoriyuki寫的 大漲的訊號:全球最大主權基金經理人的股票K線獨門獲利密技 和山田英夫,山根節的 賺錢的日本企業,做了什麼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平均成本法的公式要怎麼算. - Mobile01也說明:手上有20張平均價格51元的股票, 目前該股已經到42元. 想要平均成本到45-44之間. 想要問有公式可以計算嗎? ... 真糟.. 算了一下, 發現居然要花不止2倍的錢投資才能攤平成本..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是文化 和先覺所出版 。

最後網站股票平均價計算機/9S1MDVL/. 虛擬貨幣均價計算機則補充:股票 平。 這是一個好用的股票計算|除權參考價|. Stability AI首席執行官Emad Mostaque在Twitter上表示,以市場價格計算,僅訓練模型就需要60萬美元,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股票攤平計算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漲的訊號:全球最大主權基金經理人的股票K線獨門獲利密技

為了解決股票攤平計算機的問題,作者HayashiNoriyuki 這樣論述:

  看新聞、聽解盤、讀四季報,你收到這些資訊的時候,已經太晚,   全球最大主權基金「阿布達比投資局」的傳奇基金經理人、   日本K線大師林則行,教你盯緊兩個指標:「創新高價」與「公司成長率高」,   教你一眼看穿陰陽K線裡頭的價量玄機,然後,   計算他的獨門發明「賣壓比例」,幫你每一次幾乎都能賣在最高點。   不花智力、不帶感情的機械性操作,投報率比大盤高出69%!   因此,他被稱為「傳奇」,縱橫日本、香港,無往不利。       ◎大漲訊號一:股價「創近年新高」,抓對走勢就大賺。   想「逮到底部」,下場通常是套牢。林則行專門挑「股價創新高」。這代表企業體質改

變、出現獲利、開始賺錢,這就是你進場的時間。   作者投資日本商船三井股票,低於200日圓時沒有早早進場,反而等到突破近期的高點380才來搶反彈,之後不到兩年時間股價一路上揚至1200日圓,大賺一個波段。   新高,要多高?近年,是幾年?不指望底部,那要等待多久?作者告訴你     ◎大漲訊號二:飆漲的能量,K線天天都在暗示你。只需觀察兩個指標:   1.這檔創近年新高的股票,是否已出現兩年的股票平穩期?   「高點三天,低點百日」,平穩期越長,主力已經換手,就會累積越多的潛在上漲能量。   2.創新高價的位置,要以下跌後反彈六成以上為目標,因為反彈力代表未來企業競爭力。

  反彈六成要怎麼看?作者用K線圖畫給你看。   ◎大漲訊號三:看三個獲利數字,飆股立刻現形(還能避免買到類似胖達人的投機公司):   最近1~2年的稅後純益成長率很高(多高?林則行提供他的經驗)   最近2~3季的營業額成長超過10%、獲利成長超過20%   這些數據怎麼找?只差2%就不能搶進嗎?作者示範給你看。   投資股市,最讓人垂涎的就是「賣在最高點」,作者破天荒分享他個人發明的獨門密技「賣壓比例」,精準推算出中長期的可能高點,比你用基本面或技術面分析,更能搶先一步做判斷(什麼RSI,精準度比賣壓比例差多了)。   除了技術面的賣壓比例,作者特地指出三種消息出現的時候

,你得快閃:   ◎ 出現「獲利惡化」與「發生傷害公司信用的醜聞、事故」等壞消息。別猶豫!   ◎ 價格已經突破歷史新高點了。下車吧,別貪心,留給別人賺。   ◎ 萬一股市突然急轉直下大崩盤,你要設立停損點,設定在7~10%之間最恰當,   記住,「停損」是最重要的投資規則,「攤平」是最愚蠢的。   懶得自己一支一支看?沒關係,本書特別附錄   「精選台股最具潛力的創新高價股」,讓你立刻掌握大漲的訊號! 名人推薦   縱橫台股超過25年的專業操盤人/廖繼弘   聚財網專欄作家/羅威 大力推薦!

賺錢的日本企業,做了什麼事?

為了解決股票攤平計算機的問題,作者山田英夫,山根節 這樣論述:

平價路線的Uniqlo與高級路線的伊勢丹,誰賺得比較多? 里程酬賓與紅利點數,得利的是ANA還是山田電機? NTT DoCoMo與Canon為什麼能「靠吃虧賺錢」? 技術革新讓產品壽命無法長久持續,吉野家、富士軟片如何因應? 經營策略的成果,在「數字」上見真章。 從日本知名企業實戰案例,學會用會計的犀利眼光透視經營關鍵! .區隔市場,走高級路線就能賺錢?──帝國飯店與東橫INN的淨利率之謎 .賣得那麼便宜有賺頭嗎?──「靠吃虧賺錢」的NTT DoCoMo與Canon .因為紅利點數賺錢的公司、苦撐的公司──開心的ANA、鬱卒的百貨公司 .產品壽命等於公司壽命?──失去本業的吉野家、富士軟片的因

應之道 .為什麼虧損公司可以買下有盈餘的公司──成長快速的A公司得以併購穩健經營的B公司的理由 .獲利如何運用?──買不動產的阪神、保留現金的任天堂 本書特色   再好的產品概念、再美妙的利基策略、再先進的技術,唯有化成數字顯出成效,企業才能不斷成長!   本書以Canon、NTT DoCoMo、伊勢丹、阪急控股公司、吉野家、富士軟片、山田電機等知名企業為例,解說日本近期重要的經營議題。   教你不被報章雜誌上的表面消息所惑,從「策略」與「會計」兩方面,掌握企業獲利的真正理由! 作者簡介 山田英夫(Hideo Yamada)   1955年生於東京都,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畢業,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

,早稻田大學博士。曾任職於三菱總合研究所等公司,現為早稻田大學商學院教授。 山根節(Takasi Yamane)   1946年生於東京都,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畢業,慶應義塾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博士。曾任職於等松會計師事務所,現為慶應義塾大學商學院教授、執業會計師。 譯者簡介 朱麗真   專事日文口譯及筆譯。輔仁大學化學系畢業,日本筑波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碩士。喜愛工作、旅行、閱讀。日文是年輕困頓時的一條線索,沿路走來意外發現許多生命裡的可能性,是做過的最好投資之一。   座右銘是「今日事今日畢」,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相信不管做什麼,都一定有它的價值與意義在。 序

前言 ?第1章?區隔市場、走高級路線就能賺錢? >> 帝國飯店與東橫Inn的淨利率之謎 何謂「高級」? 三個基本策略 如何做出差異? 高級路線vs.廉價路線—何種方式賺錢? 為什麼大家愛買優衣褲? 帝國飯店有高收入嗎? 拿高級飯店的「空房」做生意 大丸與三越的作業成本不同 大丸做了什麼改變? 低價經營高級品 降低看不見的部分的成本 表與裡 ●給有興趣精讀數字的讀者● 各種淨利與計算 美日對淨利的不同看法 ?第二章? 賣得那麼便宜,有賺頭嗎? >> 「靠吃虧賺錢」的DoCoMo與佳能(Canon) 價格下滑時 都科摩賺錢的內幕 都科摩的未來走向是? 松下與佳能哪裡不一樣? 新力是間怎樣的公司?

遊戲軟體真的賺錢嗎? 「吉列(Gillette)模式」—賺錢模式 微笑曲線為什麼上揚? 加工組裝賺錢不易的理由 售後服務要個別因應 「靠吃虧賺錢」的變形 擁有無限組合的貿易公司 ●給有興趣精讀數字的讀者● 何謂部門別損益? 軟體銀行是投資公司? 軟體銀行的股價 ?第三章? 因為紅利點數賺錢的公司、苦撐的公司 >> 開心的ANA、鬱卒的百貨公司 顧客滿意與顧客維持 紅利點數與股東福利就像兩刃劍 名為里程的負債 股東福利誰受惠? 收錢集客 靠紅利點數賺錢的公司、苦撐的公司 航空公司與零售業的不同 ●給有興趣精讀數字的讀者● 變動費與固定費 利量圖的用處 ?第四章? 產品壽命等於公司壽命? >>

失去本業的吉野家、富士照相軟片的因應之道 產品的生命週期與壽命 五個競爭要素 根據五個競爭要素分析產品壽命 事業組合概念 只靠績優事業無法坐大!? 失去主力商品的企業的生存之道 技術革新讓本業消失! 結合全祿一起成長 改變本業求生存的公司 守住本業讓它更好 重視母公司的成長還是集團的成長? 青出於藍的子公司們 母公司與子公司地位不斷逆轉的古河集團 為孩子收拾爛攤子的父母 DNA能夠繼承? ●給有興趣精讀數字的讀者● 為什麼要合併財務報表? 合併結算的做法 ?第五章? 為什麼虧損公司可以買下有盈餘的公司 >> 成長快速的A公司得以併購穩健經營的B公司的理由 併購案增加的理由 為什麼併購的成功率低

? 日本併購案難成的主因 併購製造「新的敵人」 日本電產的併購與營業淨利率的提升 虧損卻能買公司? 你會買哪家公司的股票? 「布簾費」 布簾費的攤銷 A、B到底是哪兩家公司? 夢想的創投,生技與宇宙 綜效的陷阱—說近不近、說遠不遠 說近不近 說遠不遠 ●給有興趣精讀數字的讀者● 布簾費的攤銷魔術 會計規則競爭的時代 ?第六章? 獲利如何應用? >>買不動產的阪神、保留現金的任天堂 何謂經營資源? 賺到的錢要存起來?花掉? 名下有很多土地的公司如何賺錢 阪急集團的現況 東寶的經營模式 多金企業與多股票企業 多金的任天堂 多股票的日本易集網(Index) 經營者的職責為何? 資源如何持有? 智庫留

下怎樣的資源? DNA是專家的尊嚴 ●給有興趣精讀數字的讀者● 會計的基本結構 B/S與P/L的關係 結語   很多上班族都有心學會計,不過因此受挫的人似乎比較多。   「我一直從事業務工作,主管告訴我業務也要看得懂數字,我便去買了會計的書,但是始終無法讀完整本,感覺很挫折。」   「我告訴自己玩技術的人也要有會計知識,不過讀了之後還是覺得跟自己的工作無關。」   「我曾經在公司舉辦的研習課程中學過會計,不過只記得除法的計算,還是對工作沒有幫助。」   講經營、策略的書因為沒有會計書裡的複雜算式,大多都可以從頭到尾讀完。只是:「架構是懂了,但是怎麼讓業績更好呢?」「不知道改變策略對公司的獲

利有何影響」不少人還是一知半解。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那是因為會計與經營被分別寫在不同的書裡,大家都拆開來學習,不懂兩者之間的關係所致。但是工作上真正需要的是將兩者融會貫通的能力。   會計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企業一整年的活動的成績。企業做了什麼事情後鏡子裡會出現怎樣的影像,或者能否從鏡子裡的影像推測是因為施行了怎樣的策略,這才是經營所需要的數字敏銳度。   本書希望在兩者之間架起串聯的橋樑,不用空談的數字、策略,用的全是網路上也找得到的企業實際數字與案例。佳能、NTT Docomo、伊勢丹、阪急控股公司、吉野家、富士照相軟片、山田電機等,報紙、雜紙上經常看到的知名公司都將在本書登場。

  雖然我們舉實際企業的數字,但是書裡找不到會計書中經常看到的「貸方」「借方」等字眼。我們也不彙整經理人認為重要的會計原則加以解釋,完全聚焦在與企業的「賺錢結構」有關的重要題目上。   本書要讓讀者從經營的角度重新看待每天經辦的工作,理解自己的工作對企業的數字會有的影響。再好的產品概念、再美妙的利基策略、再先進的技術,唯有化成數字顯出成效,企業才能不斷成長。   本書「結合會計與經營」的嘗試是否成功,全由讀者判斷。請大家在做出判斷前,一定要讀完本書。   另外,本書是否是一本可以從頭到尾讀完的書,也仰賴讀者們的努力。 前言   本書的特色已在序中提及,這裡要介紹本書所設定的讀者、討論的主題、

各章的組成等。 設定的讀者 我們希望以下人士能夠閱讀本書: .感覺有必要懂會計的業務、開發人員。 .希望從經營的角度來看經辦業務與公司數字的關係的人。 .希望對管理上的數字更敏銳的人。 .對「何謂賺錢策略」有興趣的人。 .希望從策略與財務報表來理解兩者關係的人。 慎重起見,這裡也列出以下可能無法對本書的效果抱持期待的人: .打算參加簿記檢定考試的人。 .剛分發到會計部門的新人。 .會計學權威。 本書的組成 .讀者可以從感興趣的章節開始閱讀,為了吸引讀者閱讀所有的章節,我們在各章穿插介紹有趣的案例與事件。 .在此概略介紹各章內容。我們討論以下主題,各主題都融合經營與會計。 .第1章「區隔市場、走

高級路線就能賺錢?」 經營教科書上都說,區隔市場就能賣得比別家公司貴,應該能夠賺錢…… .第2章「在價格混亂的業界,賺錢公司的祕密是?」 在價格混亂的電子業界,為什麼佳能這些公司能夠賺錢? .第3章「集點卡正流行,企業占到便宜了嗎?」 發行集點卡,有企業成功聚集客戶,會不會也有企業反而賠錢? .第4章「當本業成熟、消失時,企業的未來是?」 當吉野家沒有了牛肉蓋飯,富士照相軟片的軟片滯銷時,企業該如何自處? .第五章「為什麼虧損的公司可以併購賺錢的公司?」 大公司併吞小公司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創投公司以及虧損的公司為什麼能夠買下大企業呢? .第六章「賺錢之後應該持有哪些資產?」 有人說現金最安全,

泡沫經濟時期大家推崇股票與土地,但是股東們卻不這麼認為?   我們挑選出這幾年的重要經營議題,比較「大家以為的常識」與「經數字佐證的事實」,寫成易懂易讀的內容。書裡舉的都是發生在真實企業的案例,我們同時也使用財務報表上的數字加以說明。 各章的組成 六個章節的內容組成如下: 1 提問(每章的開頭)──用一個簡單問句點出該章的主題 2 從策略的觀點──解說標題的基本思維 3 從會計的觀點──解說企業的策略如何反映在財務數字上 4 給有興趣精讀數字的讀者──從會計的角度介紹與本書標題有關的深層概念與案例   也因為本書的目的,我們刻意不使用「策略的觀點」「會計的觀點」這類標題。 閱讀本書所需要的物品

  不需要電子計算機與圖表計算軟體,也不需要在身旁擺本會計辭典,只要有一、兩個小時(有時可能需要五、六個小時)便已經足夠。在閱讀的同時回想報紙等媒體曾經如何報導那些案例,對內容的理解會更有幫助。 撰寫本書的動機   本書源起於在早稻田大學商學院教授經營策略論的山田,與在慶應義塾大學商學院教授會計管理論的山根共同的危機意識。   他們都認為「策略的成果最終將表現在數字上」,就是這麼簡單。對企業而言,如果無法從數字看到具體轉變,即使產品再具話題性、技術再先進都沒有意義。因為如果無法提高數字、無法賺錢,企業連生存都有問題。   但是序文裡也提到,我們一直把經營與會計當成各自獨立的學問加以學習。我們

的大學、商學院也助長這種游離現象。商學院的每個科目都由不同的老師負責,學校將它們分成會計管理、行銷、生產策略、經營策略等科目,很多老師只鑽研其中一科,懂得解釋該科的重要性,卻不提與其他科目的關連(當然也有例外)。   在那種環境下學習的學生自然習慣將經營問題的思考予以切割,所以行銷是行銷,會計是會計。   企業舉辦的研習也是,在會計、財務課上,學習用電子計算機與Excel做財務分析,但是上經營策略的課時,卻只看策略的好壞,而不管代表經營成果的數字。發現兩者不同調的企業會在會計與策略的課上分析相同案例,盡可能著眼於企業整體,但也只是分析的對象企業一致罷了,還是不管策略可能帶動的財務數字改變。  

 本書跟上班族學英文會話不會從文法開始,而是直接與補習班的外籍老師對話的方式很像。我們不從會計原則、財務分析的手法切入,希望帶領大家從數字了解我們身邊的企業的經營情形。希望讀者能夠因為本書知道策略的結果如何表現在財務報表上,或者可以從財務報表的數字看出企業所採取的策略。 賣得那麼便宜,有賺頭嗎?「靠吃虧賺錢」的DoCoMo與佳能(Canon)最近的電子等業界,新產品一推出就面臨激烈的價格戰,企業不賺反賠。數位相機、薄型電視、DVD錄放影機、行動電話等的競爭特別激烈,即使是市場占有率高的公司,在嚴苛的價格競爭下,成本降低速度往往趕不上實際價格的滑落,使得利潤越來越少。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還是有

企業勝出。除了產品好之外,似乎另有訣竅。觀察賺錢的企業,發現都不靠單品勝負,而是結合複數的產品與服務來增加獲利。這類經營模式如何建立起來的呢?價格下滑時一直到最近,日本的經濟都不很景氣。對消費者來說,不景氣應該是值得高興的,因為物價下跌,以往買不起的高貴商品不再遙不可及。但是製造商卻不這麼認為,怎麼禁得起商品與服務價格的持續下滑。對企業來說,提升產能才有餘力調降價格,也才能增加銷售量。如果降價不是因為產能提高,而是為了與對手競爭不得不的結果,就是在削利競爭容易淪為消耗戰。如果消費者都看緊荷包,廠商還是得以低於成本的價格賣出,或者開始裁員,甚至賣掉工廠、店面,以減少開銷支出、付給員工的薪水。那麼

,勞動人口的收入會減少,代表消費人口的收入減少,就會讓經濟陷入衰退的漩渦。雖然景氣開始回升,習慣了特價品的消費者還是不肯輕易多付錢。特別是家電類,消費者已經習慣價格的快速調降,都會等降價再買。數位家電業者有人意氣風發,有人灰頭土臉。讓我們從賺錢企業的財務報表試著找出他們致勝的原因。DoCoMo賺錢的內幕過去10年,領導日本經濟的商品當屬行動電話。圖表2-1是日本行動電話龍頭NTT DoCoMo的毛利狀況。過去NTT DoCoMo的損益表淨利標示不清,看不出來為什麼賺錢。自從2003年度改採美國會計準則,整個變得清楚。DoCoMo的手機營收約4700億日圓(2005年度),但是手機的進貨成本在1

兆1300億日圓左右。也就是說,DoCoMo以進貨成本的一半價格賣出手機,或者說,DoCoMo以兩倍以上的價格跟廠商進貨。因此,產生6430億日圓的毛損(不是毛利喔!)(請看圖表2-1的「手機毛損」),是很大的損失,而且金額每年持續增加。走在路上滿街都是通訊行,店頭經常貼有「手機10日圓!」甚至是「0日圓!」的傳單。這樣怎麼賺錢呢?很多人一定都猜想是靠「服務費賺錢」。通訊服務費用的毛利(這裡的毛利指「通訊服務費收入-服務成本-折舊費」)確實如大家所想,金額相當大,達2兆8130億日圓(2005年度)。通訊服務費的收入在4兆3000億日圓上下,成本加上設備的折舊大約1兆5000億日圓即可攤平,所

以有2兆8000億日圓的毛利。扣除手機的毛損,還有2兆2000億日圓。即使手機完全免費,都還有將近1兆7000億日圓的毛利,獲利相當可觀。不過,近2兆2000億日圓的毛利減去1兆4000億日圓的管銷費用後,營業淨利大約是8000億日圓。圖表2-1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相對2004年度手機的毛損有若干增加,通訊服務費的毛利竟然減少了近3000億日圓。事實上,兩個會計年度的成本沒有太大變動,但是營收卻短減了3000億日圓。通訊服務費的收入減少多少毛利也就減少多少,直接就影響到營業淨利。一般產業營收差時可以減少進貨,雖然營業額減少但是成本也減少,所以在零售業與製造業,不會有營業額短少多少營業淨利也減少

多少的情形發生。為什麼DoCoMo減少的營業淨利正是短少的營業額呢?那是因為DoCoMo提供的是設備服務,服務所需費用幾乎就是人事費用與相關的設備費。提供設備服務時,人事費與設備費都是固定花費,無法因為營收不佳輕易刪減。除非調降員工薪水,或者與下包廠商商量降價,否則成本不會減少(排除特殊原因後,2005年度的營收及成本與前一個會計年度相差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