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發育遲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胚胎發育遲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MariaMontessori寫的 蒙特梭利育兒全書:高層次服從、語言爆發期、潛意識活動、大腦潛能開發⋯⋯蒙氏獨特教育法! 和鄭忠政,劉百峯,鄭偉吉,邱淑芳,蘇俊源,蘇河仰,倪今峰,李俊儀的 都哈新觀念:培養最強DNA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懷孕] 胚胎發育遲緩-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也說明:老大已經滿4歲了, 想說既然還負擔的起,想給他添個伴, 確沒想到一波好幾折三月時,發現懷孕了,很高興, 去檢查胚胎大小都蠻正常的,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金塊文化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生物科技與產業科學系 洪健睿所指導 白世中的 證明磷脂醯絲胺酸受體基因能經由調控氧活性分子信號及細胞自噬作用來調節斑馬魚腦部發育 (2019),提出胚胎發育遲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磷脂醯絲胺酸受體、斑馬魚、胚胎發育、次世代定序、腦部發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盧國賢所指導 彭偉豪的 檳榔鹼對小鼠味蕾和斑馬魚胚胎體節的影響 (2014),提出因為有 檳榔鹼、味蕾、斑馬魚的重點而找出了 胚胎發育遲緩的解答。

最後網站常見小兒神經疾病問答 - 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外科衛教資訊則補充:神經系統的發展最早可追溯至胚胎發育初期,在第4週時,神經管就已完成第一階段的 ... 嬰幼兒因為還不會表達,因此若是有發展遲緩的現象,大多以神經功能發展延遲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胚胎發育遲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蒙特梭利育兒全書:高層次服從、語言爆發期、潛意識活動、大腦潛能開發⋯⋯蒙氏獨特教育法!

為了解決胚胎發育遲緩的問題,作者MariaMontessori 這樣論述:

孩子們的生命猶如繭中的蝶蛹悄悄蛻變為蝴蝶, 正一步步從內部開始慢慢發展並且完善   傳統教育是成人不斷教導兒童如何去做,兒童便「遵命式」服從; 蒙特梭利教育是讓兒童發揮自身的生命潛能,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本書被譯成20多種語言,全球2萬多所學校實施此教育法】 義大利心理學家瑪莉亞.蒙特梭利改寫成千上萬的命運, 每位父母及幼教工作者都必須讀過的幼兒教育經典之作!     【出生恐懼】兒童特殊心理能力   ──「我要回到媽媽肚子裡!」     ►如果嬰兒能說話,他一定大聲質問   「為什麼要把我帶到這個可怕的世界?」   「天啊!我要如何忍受這可怕的噪音?」     ►說實話,嬰兒可能超

討厭這世界   佛洛伊德認為「睡眠時間過長是失常的表現」,他說嬰兒睡眠是出於「逃避」。嬰兒睡醒後通常會大聲啼哭,這被認為是渴望回歸的另一個症狀——「他似乎難以獨自面對這世界並深感恐懼」。另外,嬰兒經常做噩夢,這種經歷很多人都有過,這也顯示出嬰兒不喜歡這個世界。     ►用一句話形容他們:「人,生而痛苦」   如果嬰兒在早期對周圍環境心存恐懼,勢必會影響他的成長。長大後會難以融入現實生活,無法正常地理解世界。這種人厭惡所有事物,他們的消化能力很差,連呼吸都覺得困難,他們所做的事情往往悖於常理。     ▎那些年我們做過的荒誕事   ◎培養兒童的意志力   ──我叫你不動,你就不動,這就是意志力

!   原本是為了培養兒童的意志力,結果我們卻扼殺了他的意志力。我們始終在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我們隨意命令孩子靜止不動或不停地動。我們還會代替孩子做選擇,給予他所需的一切主意。我們還會把偉人故事強行灌輸給孩子們。因為我們以為「只要孩子們效仿這些人的行為就能創造出奇蹟!」      ◎培養兒童的注意力   ──我告訴你!不喜歡也得喜歡,習慣就好!   許多教育專家的觀點是「兒童必須養成注意各種東西的習慣,就算是他們不喜歡的東西」。但是被如此控制的孩子如何擁有自己的想法?如何應對生活中的困難?另一方面,孩子因為在童年時期有很多難以被滿足的欲望,潛意識裡便會把滿足這些欲望當成最大的追求目標,等他

長大以後就會無節制的想辦法索取。     •每一個兒童都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內在潛力」!   教育的任務是激發兒童的內在潛能,並使之獲得自然和自由的發展。   本書特色     本書從多方面向讀者闡述了新生兒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使我們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會經歷哪些關鍵階段,讓父母充分的去呵護孩子、愛孩子並妥善照顧。蒙特梭利教育目的是「使人成為人」,也就是指人格形成才能成為真正的人。

證明磷脂醯絲胺酸受體基因能經由調控氧活性分子信號及細胞自噬作用來調節斑馬魚腦部發育

為了解決胚胎發育遲緩的問題,作者白世中 這樣論述:

斑馬魚是一個研究基因發育及藥物測試的模式生物,基因與人類的相似度有87%,其快速的發育得以壓低成本和進行大量實驗,而且胚胎為體外發育而且透明易觀察,因此現今研究許多研究基因功能的科學家以斑馬魚作為實驗動物。細胞凋亡是一種計畫性死亡,能夠清除不必要或不正常且無法恢復的細胞,細胞凋亡後會產生凋亡小體由磷脂醯絲胺酸受體(PSR)清除。磷脂醯絲胺酸受體是一種位於巨噬細胞上用於辨認凋亡細胞上的磷脂醯絲胺酸來進行吞噬的受體。先前研究發現磷脂醯絲胺酸受體缺陷的斑馬魚之胚胎早期發育出現凋亡細胞堆積在體節的情形,並且發現到磷脂醯絲胺酸受體剃除斑馬魚發受精後 8 小時胚胎發育遲緩而且氧活性分子濃度提升,並在 2

4 小時腦部、眼睛、心臟及體節發育不正常的情形。本實驗以 CRISPR/Cas9 系統建立磷脂醯絲胺酸受體剃除的 F0 及F1 斑馬魚來研究細胞自噬作用及中腦後腦發育影響。接著利用次世代定序來觀察基因的變化,分析數據後挑出氧活性分子相關基因、細胞自噬基因以及中後腦發育基因,以 qRT-PCR 做表現量確認與次世代定序結果一致。西方點墨法中細胞自噬活動明顯降低,像 ATG5-12 及 Beclin-1 表現相對對照組降低。透過顯微注射補足 PSR mRNA, ROS 的應激反應和自噬相關基因下調被阻斷,腦部發育相對正常。綜合結果發現磷脂醯絲胺酸受體能夠藉由調控凋亡小體來克服氧化壓力,進而能讓細胞

自噬系統正常運作使中腦以及後腦能正常發育。

都哈新觀念:培養最強DNA

為了解決胚胎發育遲緩的問題,作者鄭忠政,劉百峯,鄭偉吉,邱淑芳,蘇俊源,蘇河仰,倪今峰,李俊儀 這樣論述:

生命的前1000天,決定寶寶一生健康,改變人類未來!     「都哈」理論強調從受孕到新生兒2歲之間的1000天,是身體組織、器官、系統發育成熟的關鍵時期,做好這段黃金期的營養照護,就能讓孩子長得好、智商高,且能減少成年後罹患慢性病的機率;可以說,女性在孕期攝取均衡完整的營養,是幫助胎兒健康成長的第一步。     「都哈」理論近年得到愈來愈多的醫學佐證,證明生命的前1000天是多麼重要,它幾乎可以決定我們一生的健康。這在高齡社會已然來臨的現代,對預防成人疾病、提高餘命生活品質,具有關鍵且正面的意義;更宏觀地說,「都哈」理論將改變人類的未來!     聰明的媽咪,只要觀念轉換,你就能決定寶寶

一生的健康,趕快跟上世界潮流,加入「都哈」的行列吧!今天,你「都哈」了嗎?     生命的前1000天,決定一生的健康!     你給我1000天,我給你一輩子!全球生育新觀念「都哈理論」,講的是從受孕到新生兒出生懷孕期的270天+嬰兒出生後第1年的365天+出生後第2年的365天,合計1000天,也就是人類「生命初始的1000天」,這段時間是人體組織、器官、系統發育成熟的關鍵時期,影響著新生兒對宮內環境的記憶和出生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     科學家提出這個概念,是希望通過早期干預來預防成人疾病的發生,建立生命全程慢性疾病風險控管模型,從孕前檢測及風險評估、懷孕早期營養保健、孕期疾病篩查和積

極治療、以飲食干預預防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早產等的防治,改善生命最初的狀態,並通過把握2歲之內嬰幼兒成長黃金期的餵養及照護,降低成年後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通過「早期干預」來預防成人疾病的發生   A.孕前檢測及風險評估   •懷孕早期營養保健   •孕期疾病篩查和治療   B.飲食干預/產前預防   •降低妊娠糖尿病、子癇前症、早產等生產併發症的發生(改善生命最初狀態)   •產後加強:0〜2歲嬰幼兒成長的餵養及照顧(降低成年後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改變人類的未來   在這高齡社會已然來臨的現代,對預防成人疾病、提高餘命生活品質,「都哈理論」具有關鍵性的正面意義;更宏觀地說

,這個理論將改變人類的未來。     都哈理論的主要論述包括:   1.生命的前1000天,決定你一輩子的疾病和健康!   2.環境和營養會改變基因表現,影響你一輩子的疾病和健康!     第一責任守護人(孕媽咪)的責任   所以,受孕期及(0〜2歲)兒童期,也就是生命前1000天的營養照護非常重要!在這關鍵的1000天,孕婦成為新生兒生命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守護寶寶一生的健康要從孕婦做起,你必須有完整的孕前準備,並在這段黃金照養期提供自己及寶寶適當且足夠的營養,才能夠為寶寶奠定健康成長及良好學習的體質基礎,而這也正是先進國家以優生優養來提升國民素質的根本策略。     孕婦在孕期若有營養不均衡

或營養不良的情形,對於胎兒未來的成長與發育具有長遠且不利的影響。因為,當子宮內的胎兒無法獲得足夠且適當的營養,不只會直接影響寶寶出生後的健康情況,且非常有可能造成寶寶未來智力及身體上的缺陷;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若發生營養不均衡或營養不良,結果會特別嚴重,除了可能導致不可逆的生長及認知發展遲緩,影響智力潛能發揮外,同時也可能增加成年後肥胖的風險,而肥胖已被證實與許多慢性病,如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息息相關。因此,藉由適當且充分的營養提供,在這關鍵的1000天給寶寶最適宜的成長發育條件,就是幫助寶寶擁有更健康茁壯的未來。     孕期營養與免疫力   被稱為「西醫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曾說過:「食品就是

醫藥(Let food be thy medicine and medicine be thy food.)」,他相信經由食物來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是最好的方法,缺乏足夠的營養素或營養不均衡,都會影響人體維生系統的發展及分化,長期的營養不良及感染也會進一步弱化人體的免疫反應。     營養及基因表現的關聯   母親在孕期攝取均衡完整的營養是幫助胎兒健康成長的第一步。「都哈理論」指出,胎兒的營養狀況會對未來的生長、發育及代謝產生影響,許多動物研究結果也支持該假說的論點,也就是母親妊娠期的營養不足或營養過剩,都可能對寶寶未來的健康狀態產生負面影響。     英國研究團隊在一項對於生活在非洲的農村婦女的

研究發現,孕婦的飲食習慣會因當地季節氣候(雨季或旱季)而改變,研究結果證實,飲食習慣不同及孕婦身體質量指數(BMI)與寶寶DNA的變化有關,且孕期中母親的飲食確實會影響胎兒的基因表現,對寶寶可能產生長遠的影響。     孕婦飲食內容如果不均衡,或攝取的營養素種類較少,免疫力就會降低,使得流產的風險提高,胎兒發育不正常的機率也會提高;所以,孕媽咪在孕期的營養補充很重要,吃對了,就能提升孕媽咪的免疫力,只有免疫達到平衡,才能維持母體與胎兒的健康,強化寶寶一生的免疫力!     營養門診――孕婦最迫切需要補充的營養素   懷孕0〜3個月   1.葉酸:懷孕期間多吃綠葉蔬菜,能幫助寶寶神經系統的發育與

活化。孕婦在懷孕期間若缺乏葉酸,可能引起自發性流產及胎兒神經管缺陷。以1993〜2002年國內通報神經管缺陷之出生人口統計發現,十年間新生兒神經管缺陷發生率為0.4‰〜1‰,平均發生率約為0.7 ‰ ,也就是說,大約每1萬個新生兒有7個出現神經管缺陷的情況。   依據美國實證研究顯示,孕期攝取足夠的葉酸,可減少50%〜70%胎兒的腦及脊髓先天性神經管缺陷情況發生;孕婦飲食中葉酸攝取不足,孕婦也容易發生疲倦、情緒低落、暈眩、貧血等症狀。   從懷孕初期開始,孕婦每天應增加攝取200微克(約0.2毫克)的葉酸,可多吃全穀類食品、綠葉蔬菜、動物肝臟、瘦肉、黃豆製品等。   2.DHA:它是一種多元不

飽和脂肪酸,孕婦每天攝取的DHA如果低於150毫克,即每天吃不到15公克的魚類,就會有較高的風險生下早產兒。而孕婦攝取足夠的 DHA除可降低早產的風險,對孩子長期的發展也很有好處,研究發現,如果懷孕婦女每週吃足夠的海鮮,那麼生下來的孩子的語言能力、手眼協調分數都會比較高。   但不是任何海鮮都適合孕婦,因為海洋污染的關係,魚類不免受到各式化學物質的影響,其中對胎兒腦部傷害最大的物質之一就是「甲基汞」,它會傷害發展中的腦部,所以要盡量避免吃甲基汞濃度高的海產,如鯊魚、旗魚及鯖魚等,如果懷孕婦女不吃海鮮,那麼可考慮吃含DHA的營養補充品,WHO建議每天至少補充200毫克。     懷孕4〜6個月

  隨著寶寶成長及母體變化,孕婦的體重在懷孕中期會明顯上升。為避免孕婦過度補充營養,使得體重過重導致孕期風險增加,從懷孕4個月起,建議體重每周增加0.5公斤,整個孕期約增加10〜14公斤,以所需熱量來說,每天需要比懷孕前多吃300大卡。     為了媽媽和寶寶的健康,建議孕婦可以這樣吃:   1.多吃全榖雜糧類、蔬菜及水果,這樣可均衡得到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   2.一天喝1.5杯牛奶,或喝原味、無糖優酪乳;多吃高鈣豆製品,如傳統豆腐、五香豆乾等可獲取身體所需的鈣質。     這時期是寶寶的骨骼發育期,如果孕婦飲食中缺乏鈣質,便會由母體的骨骼、牙齒中游離出鈣質,供給寶寶成長所需,所以

坊間流傳「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就是這個道理。另外,懷孕期間因血液量增加,易使孕婦血壓上升,而鈣質與血壓的恆定有關,因此孕期要多攝取含鈣質的食物,如牛奶、小魚乾等,以維持媽媽的健康及寶寶成長發育所需的營養。     懷孕7〜10個月   鐵質是製造母體及胎兒血紅素所需,這時期加強鐵質攝取是一定要的,因此建議所有懷孕及哺乳期的女性需要補充鐵質!在懷孕階段,母體會因生理變化而增加血液體積,分娩時也會因大量失血而使鐵質的耗損增加;在寶寶部分,因為在懷孕後期胎兒要預先儲存出生後至4個月大前體內所需的鐵質,所以孕媽咪這時期補充鐵質真的很重要。     一般人每日膳食中每1000大卡熱量約僅含6毫克鐵,而

孕產期每天需要的鐵含量為45毫克,所以要由日常飲食中攝取足夠的鐵質,需要費心攝取含鐵量高的食物。如果孕婦由飲食中攝取的鐵質嚴重不足,可在醫師的指示下適當補充鐵劑。懷孕初期補充鐵劑可能會出現噁心反應,加重害喜的不適感,因此除非孕婦貧血,否則一般建議懷孕7個月以後及哺乳期才使用鐵劑。     嬰兒期:養出健康寶寶,我該怎麼做?   人類大腦的重量和結構70%是在胎兒期和嬰兒期發育完成。在出生後12個月,腦部發育比起出生時增長175%。     促進寶寶大腦發育的關鍵營養素   1.脂肪酸:ω-3脂肪酸EPA和DHA是嬰幼兒腦細胞成長、神經髓鞘發展的關鍵營養成分。   2.蛋白質:讓大腦從事複雜智力

活動的基本物質。   3.維生素A:可促進腦部發育,維持免疫力及促進視覺發展。   4.鈣:可使大腦持續工作,協助骨骼肌正常收縮。   5.醣類:大腦活動能量的主要來源,具有刺激大腦活動能力的作用。   6.維生素B群:可預防精神障礙,維持營養素順利吸收及代謝。   7.維生素E:具有保護細胞膜的作用,避免自由基攻擊細胞,減少氧化壓力帶來的傷害。   8.維生素C:充足的維生素C可使腦功能敏銳。      寶寶最好的食物--母乳   母乳是嬰兒最佳營養來源,它為寶寶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全面的營養供給。母乳的優點包括安全、低致敏,還含有益生菌等保護因子,能幫助寶寶腸道黏膜發育成熟,且母乳含有微量來自

母親飲食中的食物抗原,可幫助以溫和的方式訓練寶寶的免疫系統。     母乳的營養成分   1.蛋白質成分以乳清蛋白為主,寶寶容易消化,也比較不會過敏。   2.豐富的維生素E是寶寶腦神經、視網膜發育必需的物質。   3.母乳中的鐵,寶寶很容易吸收,長大後比較不會發生缺鐵性貧血。   4.鈉與鈣含量較低,不易造成寶寶腎臟負擔。   5.含有許多免疫球蛋白及一些特殊白血球,可避免寶寶遭到細菌病毒侵害。   6.含有豐富的生長因子及生長激素,對新生兒腦部、中樞神經系統及視力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還能幫助新生兒腸道及呼吸道的成熟與發育。     哺餵母乳對寶寶的好處:   1.減少中耳炎發生的機率。   

2.減少罹患I型及II型糖尿病的機率。   3.降低腸胃道感染及其帶來的腹瀉、嘔吐等不適症狀。   4.降低呼吸道感染及罹患流行性感冒的機率。   5.減少尿道感染的發生率。   6.降低過敏性疾病,如濕疹、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的罹患率。   7.減少早產兒罹患壞死性腸炎的機率。   8.減少某些兒童期癌症的罹患機率,如淋巴癌、白血病等。   9.新生兒長大後血壓及血膽固醇含量較低。   10.減少寶寶猝死的機率。     給寶寶添加副食品   當寶寶逐漸長大,給他添加副食品一方面能提供奶類不足的營養,另一方面也能訓練寶寶咀嚼和吞嚥的能力,為日後攝取更多的營養作準備。     何時開始添加副食品

?   理想添加副食品的時機是寶寶出生後4〜6個月,並且持續出現以下情況時可考慮開始添加:   1.媽媽奶水量明顯降低,無法提供寶寶足夠的營養。   2.寶寶出現厭奶,但沒有生病或其他原因。   3.寶寶有主動要求其他食物的表現,例如看大人吃其他食物時很有興趣,伸手來抓、抓了放進嘴巴。   4.寶寶的頭可以自主抬起來穩住,可將食物從湯匙移動到自己的嘴巴,或是有吞嚥取代吐出的動作。     營養好、人健康,就不易過敏   根據統計,近年來國內學童過敏的人數呈倍數成長,要減緩兒童過敏,食物是一個可以很好自我控制的過敏原,因此原本就有過敏家族史的媽咪,最好從懷孕時就避免接觸過敏原,孕媽咪在孕期營養好

、人健康,寶寶長大後就比較不會過敏。     另外,0〜2歲的寶寶攝取能抗過敏的食物,並加強環境減敏,都可幫助過敏體質不敢來。這也就是「都哈」理論強調的,「營養好、人健康,就不易過敏」。     醫學界近年已經證實過敏基本上是一種與多重基因遺傳有關的慢性過敏性發炎反應,如果父母親一人有過敏基因,小孩有1/3的機率會過敏;如果父母兩人都有過敏基因,小孩過敏的機率更高達2/3。     預防寶寶過敏從胎兒期開始   要預防寶寶有過敏體質,以下為孕期的應注意事項:   1.若寶寶的一等親(如父、母或兄弟姊妹等)已有過敏症狀,建議孕婦於懷孕第4個月開始,要避免食用已證實會令其他家族成員過敏的食物。  

 2.避免暴露於塵蟎、貓狗等有毛寵物、灰塵、空氣汙染物等過敏原環境中,可使用除濕機、防蟎套及定期消毒洗衣機等方式來協助減少生活周遭的過敏原。   3.避免在產前及產後吸菸或吸二手菸,對於他人在室內吸菸後遺留的三手菸也應迴避。   4.避免飲酒,酒精會加劇過敏現象,引發母體不適。   5.食用益生菌及乳酸菌。研究顯示,產前4個月服用乳酸菌,可同時降低母親的過敏機率(由50%降到23%)及嬰兒罹患濕疹的機率(由30%降到13%)。   6.補充富含膳食纖維及維生素B群的深色蔬菜、水果及全穀類。   7.補充富含DHA、Omega-3的魚油及食用小型的深海魚類,可降低體內發炎物質的產生,有助改善及預

防過敏及氣喘病。   8.避免外食,但即使在家自行烹煮食物也要避免過度調味,還要少吃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   9.飲食要均衡,確保胎兒能健康正常發育。      孕婦的飲食會經由胎盤傳遞給胎兒,有過敏體質者,應避免攝取會引發過敏的食品,如花生、松子等核果類,蝦、蟹等海鮮類,這兩類食物最常引發過敏。沒有過敏體質的孕婦,懷孕時飲食禁忌較少,但也必須避免過多食用這些食物。     另外,孕婦如果能於懷孕期間多食用低過敏奶粉、益生菌與魚油,可進一步降低新生寶寶一出生就產生過敏體質的機率;居家環境過敏原與空氣污染物濃度也會促發寶寶過敏的機率,若家裡養貓,那麼嬰兒體內產生貓過敏抗體的機會也會相對增加;

另外,胚胎時期或嬰兒時期暴露於充滿塵蟎的環境中,寶寶出生後體質也會有致敏化傾向。   本書特色     超專業──本書作者為榜生婦幼聯盟總院長,長期耕耘產科醫療專業,更時時跟進全球最新母嬰營養照護資訊,近期以導入都哈觀念又帶領國內產科醫療向前邁進一步。     超實用──本書內容涵蓋懷孕期到寶寶2歲之間母嬰醫療照護的全面資訊,如孕期營養如何改變胎兒基因、孕媽咪的營養門診、營養好過敏體質不會來、2歲的營養決定終生身高、妊娠糖尿病飲食計畫等,幫助孕媽咪培養寶寶最強DNA。     易理解──本書採圖文搭配,簡明的文字加上清晰活潑的插圖,讓專業的醫學說明變得淺顯易懂,孕媽咪一看就懂,一試就上手。

檳榔鹼對小鼠味蕾和斑馬魚胚胎體節的影響

為了解決胚胎發育遲緩的問題,作者彭偉豪 這樣論述:

檳榔鹼 (arecoline)是檳榔 (betel quid) 中含量最多的生物鹼 (alkaloid),嚼食檳榔會引起口腔之發炎、疾病及癌症,對於懷孕婦女更會造成早產及胎兒發育不良、體重過低等問題。檳榔鹼或嚼食檳榔對口腔之影響,已有甚多之研究,但口腔中的味蕾,是味覺的感受器官,若味蕾受到影響,可能會引起味覺異常,但鮮有研究指出檳榔鹼對味蕾的影響,故本論文之第一部分是研究檳榔鹼對味蕾的影響。另外,雖有甚多以不同動物針對檳榔鹼對懷孕的影響進行研究,但均做長時間的檳榔鹼接觸;因此本論文之第二部分選用斑馬魚為實驗動物,作短時間的檳榔鹼接觸,以模擬孕婦懷孕初期接觸檳榔鹼的影響。實驗一:味蕾 (t

aste bud) 位在口腔舌頭表面乳突下的味覺接受器,若味蕾受到影響就有可能會影響味覺,但鮮有研究指出檳榔鹼對味蕾的影響。實驗一係將雄性小黑鼠(C57BL/6)分成接受檳榔鹼1、2、3、4週的實驗組以及未接受檳榔鹼的控制組。將檳榔鹼2 mg/kg 一天兩次以腹腔注射方式給予各組之實驗小鼠;觀察 (1) 輪廓狀味蕾外形、大小、數量和內含味蕾細胞數;(2) 味蕾細胞超微結構分析;(3) 免疫螢光染色分析味覺接受器 (T1R1、T1R2、T1R3和T2R)以及味覺相關蛋白 (α-gustducin, PLCβ2 和 SNAP25) 的表現;(4) 在動物飲用含1%蔗糖之飲水後,統計孤立束核和味覺皮

質區c-fos的表現量;(5) 紀錄動物的體重、攝食和飲水以及雙瓶喜好度行為。另外,要了解檳榔鹼對味蕾細胞更替率的影響,在各組實驗小鼠接受設定的檳榔鹼後,將BrdU 50mg/kg以腹腔注射方式給予,標定味蕾新生細胞,(6)統計在接受檳榔鹼後,味蕾內第1、3、7和14天被BrdU標定細胞數;(7)並且以RP-PCR測定舌頭上皮cyclin B2、E2F1、p53和bax味蕾更替相關基因的表現量。結果發現,實驗小鼠接受檳榔鹼後,(1)小鼠味蕾的數量、大小及內含味蕾細胞數不會改變;(2) 味蕾第二型細胞內之粒線體、內質網明顯腫脹,低密度不規則顆粒變多,雙環小泡和密心顆粒結構腫脹且不規則,自噬小體數

量明顯增加;(3) 免疫螢光染色之味蕾切片顯示甜味接受器 (T1R2和T1R3)表現量減少;(4) 含1%蔗糖之飲水實驗結果,顯示孤立束核和味覺皮質區c-fos的表現量降低;(5) 減少食物的攝取量導致體重沒有增加,並改變對甜味覺的喜好度。另外,(6)減少輪廓狀味蕾新生細胞數並縮短新生味蕾細胞的存活週期;(7) cyclin B2、E2F1表現量隨接受檳榔鹼時間的延長而減少,p53和bax則相反隨接受時間的延長而上升。本研究顯示,長時間接受檳榔鹼會影響味蕾的超微結構,並改變味覺辨識能力及味蕾新生週期,這些可能會導致味覺異常或營養不足,進而影響發育生長。實驗二:近年來,利用不同動物模式的研究,證

實檳榔鹼能造成胚胎發育遲緩,現有已知的研究結果亦證實,長時間接觸檳榔鹼的斑馬魚胚胎,其發育過程也會受到影響。本實驗亦選用斑馬魚作實驗動物,但做短時間的檳榔鹼接觸,以模擬嚼食檳榔婦女在懷孕初期未能警覺懷孕而短暫接觸檳榔鹼對胎兒發育的影響。將斑馬魚的受精卵在受精後4小時 ( 4hpf,hours post fertilization)內將其分組,各組受精卵分別以0.001%、0.01%、0.02%、0.04%的檳榔鹼處理20小時,並於24、48、72、96、120 hpf收集其胚胎,記錄 (1) 胚胎存活與孵化率;(2) 觀察胚胎發育外形的變化;(3) 紀錄胚胎魚泳游功能;(4) 並利用免疫螢光染

色及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骨骼肌生長情形;(5) 利用RT-PCR及JC-1的方式釐清骨骼肌內的粒線體是否受到影響。結果顯示,當斑馬魚胚胎接觸之檳榔鹼濃度提升時,各組斑馬魚之存活率、孵化率降低,外形明顯異常、體長縮短,且運動功能游泳距離縮短;免疫螢光染色可見體節(somite)內原本緻密排列的骨骼肌纖維,隨著接觸之檳榔鹼濃度的上升而顯得越不整齊;超微結構的觀察中,隨接觸之檳榔鹼濃度的上升,肌小纖維(myofibrils)間出現明顯的空泡狀、粒線體也受到嚴重破壞;透過RT-PCR觀察與粒線體相關的基因如sdhb、coxI、cox4i1、atp5a1、atp5f1在48及96hpf各基因的表現量,皆

隨接觸之檳榔鹼濃度的上升而下降;此外,JC-1檢測結果顯示,隨接觸之檳榔鹼濃度的上升,粒線體膜電位受到影響的比例也會增加。由以上之研究結果,吾人得知:檳榔鹼會造成胚胎的存活率下降、游泳活動能力受限、胚胎發育遲緩、骨骼肌發育受損、粒線體結構及功能受到破壞。由此觀之,雖短時間之接觸檳榔鹼,亦可能對受孕、早產及胎兒之發育造成嚴重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