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碳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自然碳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安永碳中和課題組寫的 一本書讀懂碳中和 和康曉明等的 全球變化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循環的影響--觀測、控制實驗與模型模擬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機械工業出版社 和中國農業科學技術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 邱祈榮所指導 花瑄鴻的 以自然為本於永續土地利用規劃模式建立之研究 —以關西幸福林為例 (2021),提出自然碳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永續土地利用、氣候變遷、碳交易、可食地景。

而第二篇論文銘傳大學 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碩士班 洪啟東所指導 陳姿聿的 原住民傳統領域與再生能源開發衝突之探討:以臺東縣知本濕地光電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光電再生能源、原住民傳統領域、知本濕地、利害關係人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自然碳匯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自然碳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本書讀懂碳中和

為了解決自然碳匯的問題,作者安永碳中和課題組 這樣論述:

什麼是碳中和?為什麼要耗時40年之久?   實現碳中和,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大到跨國貿易,小到細胞呼吸,碳排放無處不在,與我們息息相關。氣候變化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面臨的z大威脅,任何一個個體都無法逃避全球變暖的現實。 為應對這一巨大挑戰,各國正在開展一場大規模合作行動。基於此,我國提出“30·60”雙碳目標(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對全球減排的戰略意義重大。 本書將從碳中和的提出背景開始,逐步為你講解究竟什麼是碳中和,實現碳中和的關鍵要素有哪些,我國各行業碳中和的實現路徑與轉變機遇是什麼,以及、企業、個人該怎麼做。 讓我們一起,

探究中國經濟社會未來40年的發展脈絡,揭開碳中和的神秘面紗!  

以自然為本於永續土地利用規劃模式建立之研究 —以關西幸福林為例

為了解決自然碳匯的問題,作者花瑄鴻 這樣論述:

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嚴峻的環境問題,近年來與農林之氣候行動最為相關的自然為本解決方案( 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 )越來越受到關注。然而NbS屬於一套較新的概念,理論到操作尚未健全。因此,本研究希望能將此理念應用至達到環境、社會、經濟兼顧的土地利用模式的可能,以NbS建立永續土地利用模式與評估方式,期待NbS在應對未來環境保護與資源挑戰上有有更明確的應用方法。本研究嘗試將永續土地利用規劃模式帶入現今國際趨勢與實地規劃,並評估其永續性成效。研究依據基地資源盤點結果做發展潛力分析,將基地分區並擬定經營規劃,最後以NbS全球標準自我評估。經分析後計畫擬定以能夠兼具實現氣

候效益與生產的可食地景及林木經營為兩大目標,並於基地中保留部分土地維持原有狀態作為生態保護區,作為基地中動物棲息地、減少土壤擾動與保護有機農作免受污染。可食地景栽植作物選擇上以當地適宜栽植、具有發展潛力的植物為主;林木經營的樹種選擇以固碳能力高且具經濟價值的樹種,未來計算碳匯投入碳權市場。NbS全球評估標準本研究以「高度符合3、基本符合2、部分符合1、不符合0」4個情況自評每項指標的相符程度,最後加總各項指標分數換算百分比評估整體干預措施符合NbS的程度。評估結果顯示本研究之經營策略規劃上以生態為主,社會與經濟面向考慮較少,僅以規劃為主,執行與監測並未考量。未來執行此規劃方案,仍須有其他更詳盡

與多面向的研究分析,以期能夠有提出更周全的規劃。

全球變化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循環的影響--觀測、控制實驗與模型模擬

為了解決自然碳匯的問題,作者康曉明等 這樣論述:

泥炭地生態系統是全球陸地碳庫的重要組分,它以僅覆蓋陸地總面積3%的比重,貯藏了全球土壤碳庫的15-30%,長期以來扮演著“氣候冷卻”的角色,在調控地球氣候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東北隅的若爾蓋高原泥炭地是世界上海拔高、面積大的高原泥炭沼澤分佈區,也是全球氣候變化□敏感的地區之一,在全球碳迴圈研究中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然而,近年來由於氣候暖幹化、極端乾旱事件頻發和大規模挖溝排水的多重作用,導致若爾蓋泥炭地逐漸萎縮、退化,並引起泥炭地厭氧好氧條件的改變,由此對泥炭地碳收支動態產生影響,使其碳源匯功能的轉換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已有研究工作也很難為提出切實有效的減源增匯措施提供足夠的科學理

論支撐。   基於此,本書選擇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為研究物件,從大氣-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統綜合研究全球變化對高原泥炭地碳迴圈過程的影響機制並進行模型類比,能夠為高原泥炭地的碳庫保育、碳分配的準確估算、碳匯功能管理及提升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支援,對於高原泥炭地的保護和恢復及應對氣候變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康曉明,博士,中國林科院濕地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濕地與全球氣候變化團隊首席專家,中國林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三屆委員會委員,中國林業百科全書-濕地卷編委。近年來聚焦高寒泥炭沼澤濕地生態系統,跨尺度研究了高原泥炭地碳收支對極端氣候、長期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機制。先後主持國家

自然科學基金、GEFUNDP、國家重點研發、科技部科技專項、中國林科院優青等專案10余項,發表論文90餘篇,出版專著1部,獲專利5項。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梁希林業科技進步三等獎、梁希論文一等獎等獎勵18項,獲國家高級訪問學者項目1項。 第一章高原泥炭地碳迴圈與全球變化 第一節 高原泥炭地生態系統碳迴圈及重要 第二節 若爾蓋高原泥炭地面臨的全球變化問題… 參考文獻 第二章水位變化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的影響 第一節研究背景 第二節野外觀測與研究方案 第三節 基於控制實驗研究水位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的影響 第四節 基於樣帶調查研究水位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的影響 參考文

獻 第三章乾旱事件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的影響 第一節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樣地及觀測方法 第三節若爾蓋高原泥炭地氣候特徵分析 第四節乾旱事件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的影響 第五節乾旱事件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環境因數的影響 第六節 乾旱下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與環境因數的關係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氣候變化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組分的影響模擬 第一節研究背景 第二節研究區域概況及觀測類比方法 第三節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模型類比結果驗證 第四節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生態系統碳分配定量類比 第五節乾旱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的影響模擬 參考文獻 第五章氣候變化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初級生產力和物候的影響

模擬 第一節研究背景 第二節研究區域概況 第三節 觀測方法及模型概述 第四節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及植被指數動態變化 第五節若爾蓋高原泥炭初級生產力模型類比優化驗證 第六節氣候變化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初級生產力和植被物候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六章 若爾蓋高原泥炭初級生產力時空格局動態類比及其驅動機制 第一節研究背景 第二節若爾蓋高原泥炭初級生產力點位尺度模擬與驗證 第三節研究方法 第四節 若爾蓋高原泥炭初級生產力時空格局模擬及驅動機制分析 參考文獻 後記

原住民傳統領域與再生能源開發衝突之探討:以臺東縣知本濕地光電為例

為了解決自然碳匯的問題,作者陳姿聿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臺東縣知本濕地與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傳統領域上之「太陽能光電教育及示範專區開發計畫」(簡稱:知本濕地光電案)為案例探討,釐清案例的法規與程序衝突,分析利害關係人之間的權利與互動關係;並從中探討「知本濕地光電案」的衝突起因,以及後續帶來的影響與改變。本研究認為濕地開發、再生能源建置與原住民傳統領域諮商,都有各自的爭議機制,而與三者有關的「知本濕地光電案」會有更多利害相關人與交互的衝突。因此,本研究基於文獻蒐集、田野調查及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輔助個案研究法與利害關係人分析法;發現:(1).司法與行政的衝突:《原住民族基本法》、《諮商取得原住民族部落同意參與辦法》與《濕地保育法》的競合,導致

「知本濕地光電案」在選址、諮商的行政程序產生衝突;(2).利害關係人的權利與關係:參與決策程序的利害關係人多為立場一致且高影響力,導致權利集中;但,非參與決策的外部利害關係人,透過緊密合作提升在「知本濕地光電案」的影響力,並加以牽制立場不同的利害關係人;(3).空間規劃與選址評估:不同利害關係人對土地價值認知差距導致選址爭議,如何透過溝通與土地適宜性評定是再生能源在原住民傳統領域開發要解決的問題。本研究貢獻在於期望能作為其他同樣涉及濕地、原住民傳統領域的再生能源開發案的參考,避免同樣的爭議再次發生,達成環境、原住民權益與再生能源共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