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 安全帽 台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自行車 安全帽 台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小路幸也寫的 青春列車 和林胤宏的 單車好城市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語音聲控自行車安全帽,【聲援方位,首護安全】 - 嘖嘖也說明:麥克風聲控方向燈腳踏車安全帽,給求學的孩童、單車代步的長者、夜間騎乘習慣車有一趟安全平安的旅程,專利聲控方向燈,給您滿滿的騎乘安全保障。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楓書坊 和貓頭鷹所出版 。

逢甲大學 運輸與物流學系 葉名山所指導 姜博瀚的 臺北市自行車事故特性之研究 (2020),提出自行車 安全帽 台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行車、交通事故、綠色運輸、台北市。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李智明所指導 舒于真的 消費者選擇共享電動機車平台的關鍵因素 (2020),提出因為有 共享電動機車平台、層級分析法、關鍵因素的重點而找出了 自行車 安全帽 台北的解答。

最後網站世界名畫動起來!「會動的文藝復興」高雄接棒台北六月登場則補充:會動的文藝復興沉浸式光影藝術展」一開展便造成轟動,目前台北場已進入倒數計時階段,接下來南臺灣的朋友有福了,6月3日到9月11 將移展至高雄國立科學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自行車 安全帽 台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青春列車

為了解決自行車 安全帽 台北的問題,作者小路幸也 這樣論述:

  獻給最後一個夏日.北海道微碳酸系青春物語   「即使以後大家各奔東西,只要妳一直珍惜妳所愛的人就好。」      【這是我們相聚的最後一個夏季】   儘管在「出發」前夕滿懷不安、期待,卻閃耀著光芒,   列車的軌道,會將我們帶向更遠、更廣的地方,   而我,因為有你們,才有勇氣走向未來。      北海道的偏鄉,只有單節車廂的電車沿著海岸緩緩行駛著……   17歲的小遙,和友誼深厚的好美、步美,在乘車通勤的途中,   發現了一頂臨海搭建的紅色帳篷。   帳篷的主人,是從東京前來,如謎一般的俊秀男生。      他們以各自的觀點,敘述共同度過的最後一個暑假。   隨著視點的轉換,每個人的成長

故事徐徐鋪展,   深藏於心的秘密,也如微碳酸般,緩緩地擴散開來。   每個角色都在彼此身上,感受到無形而珍貴的羈絆。      列車的軌道朝未知一路蜿蜒,   帶領著他們,走向更寬闊的世界…… 名人推薦      「我很佩服一些日本作家,他們就是有辦法將一些平淡無奇的故事講得字句入心,好像一碗看似清淡的昆布湯,清澈透底狀若開水,但喝起來卻回甘不已……無味與回甘之間的寫作技巧與鋪陳拿捏,正是一個作者的功力之所在。」_作家黃國華 作者簡介     小路幸也   一九六一年生於北海道旭川市。曾在廣告公司工作,而後專事寫作。二〇〇二年以《望著天空哼著古老的歌》獲得第29回的「梅菲斯特獎」(

日本娛樂、神幻小說新人獎),以作家身分出道。   小路幸也擅寫青少年間友誼、冒險、戀愛交錯的青春之歌,文風纖細柔美。代表作《東京下町古書店 VOL.1 搖滾愛書魂》曾獲入選「二○○六年上半年度書雜誌BEST4」,深獲讀者以及書店店員喜愛,日本熱銷100萬冊,並於2013年改拍為日劇上映。   迄今的主要著作有《東京下町古書店》系列叢書(野人出版),《Coffee blues:弓島咖啡事件簿》(台灣東販出版)、《東京公園》(文經社出版),《高遠的天空唱著的歌》、《Q.O.L.》、《我們的聲音寄向他處》《HEARTBEAT》、《家鄉》(以上皆為暫譯)等。 繪者簡介 蚩尤   一九八三年出

生於台北,長期在插畫上耕耘,希望透過創作表述想說的故事,代表作品有《制服至上-臺灣女高中生制服選1》、《制服至上-臺灣女高中生制服選2》、《最強天后》。 譯者簡介 林馡如   現為專職譯者。在文字迷宮中千錘百鍊,引領書的靈魂找到出口。譯有《文•堺雅人》、《蓮花莊》、《不工作之蓮花莊物語》等書。 .從紅色帳篷處傳來了薩克斯風的聲音     山田遙 .一個人在異鄉                         宮谷光太郎 .從東京來的男生                       野島紗繪 .從東京吹來的風                       酒井良夫 .白色

T恤與花                          山田遙 .住在異鄉的姐姐                       宮谷光太郎     .從東京搬來的女人                     野島紗繪 .回東京的朋友                         酒井良夫 .白色襯衫與蒸汽火車                   山田遙     .那一天的蒸汽火車                     宮谷光太郎   .解說      搭著通學電車,到遙遠的地方          淺野智哉 專文推薦        搭著通學電車,到遙遠的地方      高中時代我都是騎

自行車上下學,所以很羨慕搭電車通學的朋友。      我就讀的高中位於兵庫縣山上,全校大約有三成的學生搭電車上學。由於在鄉下地方,站與站之間的距離很長,搭三、四站到校就要花一小時左右。      上坡的區段有綿長的隧道,隧道兩側的風景全然不同。只有四節車廂的列車經過溪谷上方的鐵橋,進入幽暗的隧道。出了隧道,群山的輪廓十分清晰,望眼放去是母校的全景,以及遍地翠綠的田園景色。      對於平常搭電車通學的人而言,那風景不足以為奇。然而,在我們這些騎自行車上學的人眼中,他們每天早上越過溪谷與田園到校,就像是享受著奢侈的小旅行。      雖然有人認為,騎自行車上學也能感受旅行的氣氛,但其實不然。回

憶過往,簡直是艱苦的修行。      騎著學校的指定款自行車,如果沒有按照規定的路線或與朋友並騎,就會被體育老師訓斥,因此,放學後和女生邊聊天邊騎車回家,對我來說,如夢一般。不過,若有女生願意陪我一起回家,根本是天方夜譚。      另外,騎自行車上學的學生必須戴安全帽。為了受女生青睞,我冒著違規挨罵的危險不戴安全帽,而不想讓精心打理的髮型毀於一旦。      三年來,默默看著灰色的馬路,踏著腳蹬的回憶,就像被鬼附身的陰影一樣揮之不去,甚至以為自己念的是培育自由車選手的學校呢。      反觀搭電車最棒了。上下學途中與朋友在車上聊天,坐四人座的人互相分享甜點,或有人模仿老師,逗得大家開懷大笑。

剛交往的情侶檔扭扭捏捏的,邊眺望著被夕陽染紅的溪谷,邊眉來眼去,輕聲細語:「好美呀」、「對啊」。      總覺得那裡是天國、桃花源,而我們卻逃不了被體罰的命運。      明明讀同一所高中,有「通學差距」是怎麼一回事。雖然我不曉得是否有「通學差距」這用詞,但即使到現在,我還是無法忍受當時不合理的待遇,所以請恕我用此說法。      對騎自行車上下學的我而言,搭電車通學的朋友身上散發著青春的閃耀,他們是通學差距社會的勝利組。光是回想這段往事,就覺得分外眼紅。      我的前言有點長,《青春列車》是一部讓我看了,會更加擔心我的家人是否有煩惱的小說。      這個故事是以小路幸也的高中時代,一

九七O年代後半為舞台的小說,不過卻沒有顯著的懷舊氛圍。雖然當時沒有智慧型手機或SNS,但描繪這群高中生溫暖友情的情節,在現今看來也毫不唐突。整個故事充滿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暖意,令人既懷念又覺得新鮮。      《青春列車》的主角是四位高中生,分別是成績優異的學生會會長,個性驕傲,素有「國王」之稱的良夫、良夫的青梅竹馬,平易近人,天真爛漫,讀高二的小遙、乍看之下難以接近的冰山美人,實際上卻心地善良的管樂社社員的紗繪,以及從東京來到北海道搭帳篷度日的型男光太郎。他們以各自的觀點敘述這個共同度過的暑假,帶出了完整的故事。      全篇的主軸是尋找光太郎的姐姐。孩提時代與光太郎一起度過兩年的時光,大他

八歲沒有血緣關係的姐姐,似乎住在良夫等人的小鎮上,而僅有的線索是,她長得像女演員須藤理彩。在因緣際會下,光太郎認識了這群同伴,大家一起加入尋找光太郎姐姐的行列。      這群鄉下高中生潔白無瑕的心,觸動了東京來訪者的心扉,令我印象深刻。光太郎說道:「酒井〈良夫〉、野島〈紗繪〉,還有小遙,一定都是好孩子。倒不是說品格端正,而是說他們有鄉下小孩的純樸。雖然我知道這是一種偏見,但我從三人身上感受到此氣息。還有他們會直率地看待一件事。還是說,北海道的居民都是如此?」這段敘述十分傳神,但我想現實中像這般純真的人並不多見。在尋找光太郎姐姐的過程中,每個人懷抱的複雜故事一一浮上檯面,而帶有陰影、真實的人生

百態也愈見立體。      良夫希望到東京念書是因為分離多時的生母在東京的緣故。小遙實際上是山田家的養女,她之所以個性親切、開朗,是出自於下意識去建立自己的容身之地。紗繪是女同性戀,她向小遙告白,坦承了暗戀近一年的事實。光太郎隱約知道姐姐離開家裡真正的理由,他煩惱著是否要求證。      他們的痛苦並不容易消弭。儘管對同伴開誠布公深藏的秘密,稍微減輕了心理負擔,但痛苦始終存在。      身懷痛苦的年輕人們,往遙遠的地方「出發」。      良夫等人經過數日的尋找,找到了在花店工作的光太郎姐姐夏實。她憑著一己的意志選擇了「出發」,並腳踏實地地走自己的路。      夏實的生存方式,讓他們察覺了

最重要的事。      無論是昔日往事,或是此時此刻,兩者都無法否定。深知自己生長的故鄉充滿美好的事物,與同伴一起重新認識這塊土地的好,並獲得勇氣,得以邁向更寬闊的世界。      《青春列車》是一個短暫的夏季故事,描述年輕人在展開新的旅程前明白,電車的軌道並非只侷限在學區內,而是聯繫到遠方的媒介。      雖然時光短暫,卻彌足珍貴。儘管在「出發」前夕滿懷不安、期待,但卻閃耀著光芒。      而在故事尾聲,小遙發表了對於人生,她所領悟到的事,正是成長的證明。洞悉人生的她與同伴,無論到了哪裡也沒問題。      目送決定未來出路的高中生,自己的心裡也滋長了往更遠的地方前行的念頭。這是一部精采

的青春小說,亦是成為大人的小路幸也自身體會了「出發」的意義,給予搭電車通學的莘莘學子的訊息。      姑且恕我一再重提,我真的很羨慕那些搭電車通學的人。      我覺得,長大了能邂逅像《青春列車》這般精采的小說,也算了卻當初「通學差距」的遺憾了。      下次搭電車返鄉時,也許我會對著在窗外田野小徑上戴安全帽,騎著自行車的高中生們露出一抹微笑吧。      淺野智哉 從紅色帳篷處傳來了薩克斯風的聲音  山田遙 在月台。 我與好美約在車站會合,因為遲遲不見她的人影,於是我越過車站來到月台,並塞了一顆FRISK喉糖在口中。清風徐徐,遠比在車站涼爽多了。我掏出手機,正要傳訊息時,就看到好美從

車站飛奔而來,向我揮手。 「小遙!」 我納悶她為什麼穿制服? 「早。」 「妳怎麼這麼晚才來!而且為什麼穿制服?」 「我的衣服沒乾。」好美連忙從袋子中拿出網球社的社團制服。 「笨蛋,妳該不會要拿出來晾吧?」 「沒錯。」 好美打開車窗,打算在到校前將衣物晾乾。 棒球社的人也常做這種事,只是時間不同而已。他們會在上完社團的返家電車上晾衣服,偶爾因為沾滿汗水的內衣散發出汗臭味,引起眾人不悅。 好像有學長任制服在窗外飄呀飄的,但我從沒親眼看過這情景。 「我要發訊息給步美,叫她拍下妳晾衣服的照片。」 「不要啦。對了,今天幾號?」 「八號。」 好美每天都在問:「今天幾號?」 她不是不聰明,只是少了一根筋。 

不過絕不會忘記假日,真不可思議。 「昨天是七夕祭啊。」 「對耶。」 「我們穿著浴衣,一起逛廟會呀。」 「啊,沒錯。」好美故意吐出舌頭,笑了。 好美很可愛,我覺得她就像松鼠一樣,而我是羊駝吧。 阿良說我像羊駝。我聽了一點也不開心。 雖然羊駝很可愛,但人若長得像羊駝,不是很可笑? 「好啦,發出訊息了。」好美說。 「再過十天,假期就結束了。」 「應該吧。」 暑假放到八月十八日。 「我們只去過海邊游泳一次。」 「對啊。」 小學時,我每天都與好美一起騎自行車到海邊游泳、嬉戲,反觀現在,過著社團活動滿檔的暑假。 「好熱。為什麼要上月台?」 「風吹過的時候很舒服呀。」 雖然艷陽高照、暑氣逼人,但心情愉悅,風

一吹,髮絲都飄了起來。我的頭髮太柔順,經不起風的吹拂。不過,這風讓人神清氣爽,而我環顧著月台。 好喜歡有海風吹拂的月台。 同校生各自站在自己喜歡的位置,聊天、戴耳機聽音樂、用腳打節拍、發呆、伸懶腰,或索性蹲著。 大家相約在月台集合,度過共同的時光,呼吸同樣的空氣,每個人都悠哉地享受當下。 我們的車站,總有海風吹拂。 只有單節車廂的電車沿海行駛著。 從車窗放眼望去,盡是一望無際的海。

自行車 安全帽 台北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這次的一日北苗歷經波折終於成行,沿途上果真是厭世到不行,看來如果還想挑戰雙塔或北高,還需要跟梁靜茹借一下勇氣呀!這次最主要的目的是ㄘ客家菜,身為半個客家人的我,絕對是舉雙手贊成這個行程的。

But下次有人說要吃彰化肉圓、台南鹹粥、高雄...我絕對會...

📍閒人居茶坊
地址:苗栗縣苗栗市府前路59號

👍歡迎追蹤:
FB ► https://reurl.cc/p2xR8
IG ► https://reurl.cc/GdYa2v

騎行裝備:
單 車|TCR ADVANCED 1-KOM 2020
輪 組|DT Swiss PR 1400 Dicut OXiC
外 胎|Goodyear Eagle F1 Super Sport
安全帽|KPLUS NOVA冰川藍
小 帽|Montt
車 衣|MIS Sport競賽阪隊服
車 褲|WARSAW CYCLING
卡 鞋|LAKE CX176
襪 子|Montt
風 鏡|POC Aspire
器 材|GoPro Hero 9/Insta 360 ONE X2

#厭世西濱 #單車日記 #公路車

臺北市自行車事故特性之研究

為了解決自行車 安全帽 台北的問題,作者姜博瀚 這樣論述:

  近年環保意識抬頭,節能減碳、省電省能源已漸漸成為全民共識,政府相關政策亦朝此方向邁進,而不用加油的「自行車」,既可運動亦可達到運輸目的,又符合綠色運輸宗旨,慢慢為國人喜愛,自2009台北市政府設置YouBike站點,使用人逐年上升,足見國人對於短程點對點間,使用自行車的意願頗大。  根據警政署統計,自行車政策推廣以來,自2010年至2014年之間,自行車之事故發生件數逐年增加,死傷人數連年提高,因此,為研究自行車事故特性,俾利自行車事故防制,本文之研究係以台北市為例,就2013到2019年間自行車涉入之交通事故,可用資料共計9387筆,研究自行車事故特性,歸納自行車事故最常見之肇事原因,

參考公用自行車使用率進行研究,並以卡方檢定運算事故因子與自行車駕駛死亡之相關性,研究顯示6年間自行車事故呈線性成長,自行車駕駛是否死亡與對造之車種、發生時段、駕駛年齡、發生地點有顯著相關,冀以本研究提供後續自行車相關政策參考。

單車好城市

為了解決自行車 安全帽 台北的問題,作者林胤宏 這樣論述:

單車是最環保、最健康的交通工具,為什麼要等到假日才騎?   沒錯,我們很喜歡騎單車,享受微風輕拂的速度,享受那份自在與悠閒。可是為什麼我們卻很少騎單車上班逛街,以單車作為日常通勤的交通工具呢?   如果有騎車上路的經驗,你一定非常明白背後的原因:身後的汽車喇叭不斷鳴叫、公車靠站逼得你一隻腳踩上人行道、左右摩托車夾擊讓你緊握龍頭一刻不敢放鬆、前方突然一輛違規停車讓你不得冒著生命危險擠進車流之中;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你早已渾身是汗、滿臉髒污……   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城市對單車族一點也不友善。   幸福的單車城市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它真的可以實現!   本書作者林胤宏旅居德國多年,他在那裡看到單

車完全融入民眾的生活之中——假日的捷運站,到處是牽著單車準備到郊外旅遊的乘客;而在他的研究室,百分之九十的同事都騎單車通勤。單車不只是假日的休閒工具,更是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林胤宏把握每次通勤或出遊的機會,仔細觀察歐洲的交通設計,用照片和文字記錄下來。他在本書中詳盡地分析德國的自行車道設計,以及自行車和整個都市交通的連結關係(與大眾運輸系統的結合、停車轉乘的設施、公共自行車等)。書末他更以荷蘭為例,實際地呈現一幅美好的單車城市願景。   原來,幸福的城市藍圖已經展開在我們眼前,歐洲可以做到,台灣當然也可能實現。如果你希望讓單車進入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城市更幸福、更

美好,你應該從這本書開始! 作者簡介 林胤宏   台中市人,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交通工程組碩士,德國柏林工業大學軌道工程與鐵路營運研究所博士。曾任職於台北市政府交通局、中華顧問工程司(現為世曦工程顧問公司)交通工程師,德國畢業返台後,現於台北參與捷運系統設計工作。   主要涉獵領域為軌道工程、鐵路營運、輕軌系統、交通工程、號誌設計等項目,德國就學期間曾於《GREEN綠雜誌》專欄發表文章。   個人部落格「柏林進修交通中」榮獲二○○八年全球華人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推薦優格,新的部落格網址為:chumacher.pixnet.net/blog 推薦序 從單車西北雨談新城市文藝復興

 王比利推薦序 不只是一本書,更是一顆啟動單車革命的種子 廖桂賢作者序 讓騎自行車不再只是假日的休閒運動 PART Ⅰ 移動,從單車開始1 推廣自行車不只是蓋自行車道2 台灣的交通環境準備好了嗎? PART Ⅱ 打造安全又順暢的自行車道3 正確的型式決定執行的成效——自行車道型式的選擇4 安全與否的關鍵——路口的設計5 不著痕跡地融入既有環境——自行車道與其他交通設施的界面處理 PART Ⅲ 悠遊城市,除了單車你還需要……6 讓你騎得更遠——自行車與大眾運輸的結合7 下了車再上車——車站的停車轉乘設施8 借你一台車騎騎——公共自行車系統9 是車還是人?——自行車的法規與管理 PART Ⅳ 夢想

中的單車城市10自行車的烏托邦——荷蘭的自行車城 致謝 推薦序1 從單車西北雨談新城市文藝復興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參與前兩三年的單車熱潮?   在那兩年之間,整個台灣好像過去對蛋塔一樣,對單車投注了無比高度的關懷與熱情,參與的人數之多,史上罕見。原本已經走入黃昏的單車零售業,在一夕之間成為當紅炸子雞。甚至連單車通勤這種原本只是少數人關注也力行的使用模式,都曾經躍上檯面,成為各級政府意欲推行的交通政策之一。   也許曾經有那麼一剎那,對綠色交通充滿期待的人,會以為台灣城市的新貌,已經從單車轉動的兩個輪子上,慢慢開步走,迎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不過很可惜,這波單車熱潮,壽命只比蛋塔稍微長了

那麼一些。末端銷售市場的消退,快得像是潮水般,轉瞬間排隊買單車的人已經不見蹤影。原本每個假日都擁擠的河濱單車道,也漸漸地愈來愈順暢。   在這場來得快去也急的單車西北雨之後,還在騎單車的朋友,只剩下幾類,一種是單車競賽的愛好者,他們的熱度有增無減。其二是單車熱潮之前,就騎著單車到處跑的人,也許是旅行,也許是城市中的行走移動,別人騎單車與否,原本就不相干。其三是在單車中發現新世界的人,他們當初可能因為健康因素,需要一個緩和的運動,也可能是因為發現某個類型的單車太具有個人魅力,所以不離不棄,例如被暱稱為Fixier的固定齒單速車騎士。   至於所謂的單車通勤,跟這場西北雨有無關連?老實說,那就像自

然界中的微量元素一樣,有,但是非常稀少。   對於生長在台灣的四、五年級生,甚至更老,或者稍微小一點的族群,單車通勤曾經不過就是上班、上學的選項之一,再自然不過。但是隨著社會富裕,城市生活以美國為範本傾斜發展之後,老實而安靜的單車逐漸消失在街頭。我們於是成為一個以各種私人機動車輛為主的國家。伴隨著表面上的方便而來的,是平常日城市中總是塞車不斷,嘈雜不堪。到了假日,相同的戲碼移到高速公路上和郊區,完整重演。   願意騎單車移動的人,當然多少抱怨機動車輛帶來的空氣污染和噪音。開車的人又何嘗幸福愉快,他們也得忍受交通尖峰時刻的種種不便,污染和噪音當然也隨身攜帶。城市中的交通問題,看似無解。   且慢

,讓我們再回到那一場單車西北雨。   就在那陣單車熱潮中,台北市推出了第一條為通勤而設置的單車專用道。在為時頗短的單車專用歷程中,這條鋪著綠色塗料的單車道,罵聲不斷。不管是想騎單車通勤的單車人,要開車接送小孩上下學的家長,每天巡邏街頭的小黃駕駛,還是一路要上下公車的乘客,無一不罵。   這罵,當然有名堂。具體揭示了城市多數居民的觀點與看法。最重要的是,這代表著這個城市還未做好準備迎接這一切。還沒準備好的不只是習慣使用機動車輛,然後為自己的家裝上隔音隔氣窗的住民,也包括推動這項政策的執政者。   如果我們說單車通勤是交通問題,那就太小看它了。單車通勤其實是社會結構的問題,甚至是國家整體經濟政策的

問題。汽車工業受到政策鼓勵,多數的公路、停車場,也都是為了汽車而蓋。大多數的城市居民,假日開車去大賣場,在停車場外面的馬路排隊,千辛萬苦擠進賣場,再辛苦地排隊開車離開。這是一個三萬六千方公里的小國,正過著九百萬方公里大國的生活。這是形似神離的美式汽車生活。   如果這個社會,願意從另外的角度來思考,勇於面對問題,也許從單車再出發,能夠給城市的發展有展現新貌的機會。這是現代汽車城市解構之後,重新建構的開端,也是城市新生的第一步。   在《單車好城市》這本書中,作者林胤宏以旅居德國的實際生活經驗,加上他自己在交通上面的專長,以單車作為切入點,鉅細靡遺地描繪了西歐幾個主要國家大眾運輸系統的現況。書中

沒有空泛的理論,完全是實際的使用經驗和實地勘查。是的,魔鬼就在細節中。要讓一座積累數百年塑型的城市重新翻盤,就得從細節中重新建構,而《單車好城市》誠然是目前中文世界對此最完整的論述。   再回到單車西北雨。環保意識,對於美好城市,甚至美好國家的願景,是不是可以成為一個領先民情的新交通政策支撐點?這本書無法給你答案,但是幫你看見了可以作為的願景。 王比利 《小摺快跑》系列作、《單車慢慢騎》作者 推薦序2 不只是一本書,更是一顆啟動單車革命的種子   真是本精采、易讀的好書!   不管是為了節能減碳或只是追隨潮流,自行車熱潮在台灣已開展了好一陣子。但儘管自行車休閒蔚為風尚,今天,自行車通勤在台灣還

是阻礙重重。機動車輛仍然是城市交通的凶狠老大,行人和自行車仍然是備受欺壓的弱勢族群,台灣城市仍然是「車的城市」。放眼世界另一端的歐洲大城,例如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丹麥的哥本哈根,以及德國的柏林等,其城市交通過去也獨尊汽車,強調行車速度與車流順暢,但經徹底改造後,現已脫胎換骨為單車天堂,有著舒適的自行車環境。良好的自行車環境不僅止是單車騎士的福音,而是整個城市居住品質的提升,對所有市民都有益:因為大多數人捨汽車而就鐵馬,城市少了汽車廢氣排放的污染、少了車輛嘈雜的噪音、少了危險的高速車流,自然成了更為宜居的城市。   大概沒有台灣人不羨慕歐洲高品質的城市生活。但台灣人注定只能在國外參訪時羨慕,回到國

內卻嘆息嗎?我相信絕非如此!更希望台灣不要自暴自棄、什麼都不做!國外見識到的好經驗不該成為對自己家鄉的打擊,而該成為進步的動力,不是嗎?林胤宏先生的《單車好城市》透過成功的歐洲經驗肯定地告訴我們,歐洲可以,台灣當然也有可能!自行車通勤是台灣應該要努力的方向,是可以實現的願景。   《單車好城市》詳述自行車通勤環境的設計,是一本值得品嘗的好書。這樣一本專業書籍的出版令我十分雀躍,不只是因為本書提供了寶貴、詳盡的相關知識,更是因為作者以親切平實的文字、輔以大量的照片,將看似硬邦邦的交通規畫專業,轉化為好讀易懂的知識。這樣的「專業翻譯」正是台灣當前最欠缺的。要改造台灣的交通環境,我們迫切需要的不是鎖

在學術論文期刊中的新知識、新觀念,而是將知識與觀念正確地轉譯給社會大眾。因為,正如本書作者所強調,人性化交通環境的實現,必得仰賴交通系統中最重要環節——也就是你和我——的交通觀念革新,而非期待政府自動由上而下為人民啟動改造。   我自己曾著書介紹過國外正面的城市經驗,也曾在作者居住過的柏林生活了好幾個月。和本書作者林胤宏先生一樣,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我深刻體驗過國外經驗的美好,也同樣有著將好經驗介紹給台灣的熱情。光是《單車好城市》書中大量關於自行車環境設計的細節照片,就讓我看到了一個認真專業者的敏銳觀察,更看到了這本書背後隱藏的心血和熱情。所以,我看到的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顆充滿生命力的種子,植

入你我心中後,將為台灣城市啟動一個單車環境革命。 廖桂賢 《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作者,華盛頓大學建成環境博士候選人 作者序 讓騎自行車不再只是假日的休閒運動   到德國念書之前,我曾在一家工程顧問公司任職,準備離職手續的那段時間,聽到公司剛標到了一個自行車道的規畫設計案,那時聽到只覺得:「喔?蓋自行車道要幹嘛?台灣機車那麼多可行嗎?」   到歐洲之後,我才發現自己不管是對於交通的管理概念,還是自行車運動的認識,生長在台灣只知道美國交通文化的我,對於世界的認識有多麼地貧乏。站在柏林的街頭,第一次看著身旁紅色的自行車道,到路口之後往內偏到車道,下降到柏油路面後以兩條虛線通過路口,之後再重新爬上

人行道,接著偏向道路外側貼著路邊停車繼續往前延伸,我看著看著,心裡有一種感覺:「德國人怎麼想得出這種自行車道的設計?」   後來我開始試著用三腳貓的德文能力,從教科書、期刊雜誌中,找出這些自行車道設計背後的發展過程,才發覺從二十年前起,德國就開始在做類似的研究。德國自行車運動起源很早,因此很多地區都有自行車道的存在,當他們發現某個路口經常發生事故時,他們會去分析這些事故發生的原因,然後在報告中提出具體的改善建議,這些建議一方面會經過德國交通工程師協會的討論與研究,整理之後以「設計指南」的型式出版;另一方面縣市政府如果有經費,也會根據研究報告的建議,將該危險路口予以改建,並且在改建一段時間之後,

透過警政機關的事故統計資料,去比較這樣的改建是否有達到功效,並且在德國交通工程師協會所舉辦的研討會或新版設計手冊討論會中,提出實務界的應用心得與見解。   隨著實務經驗的累積與研究成果的擴充,德國交通工程師協會將趁著設計指南改版的機會,將「設計指南」往上提升到「設計建議」的層次,這時實務界的交通工程師將有更明確的設計原則可以遵循,交通事故判定也會開始參考一部分設計建議的內容。隨著設計與實務經驗的持續累積,交通工程師協會的負責小組能夠更清楚哪些設計是「必須」的要求,哪些是可以給予現場「彈性」調整的項目,而進行「設計建議」的改版,並將其再提升到「設計規範」的層級,這時交通工程師必須依照設計規範的內

容,在規範允許的彈性範圍之內,進行自行車道的標準設計。截至目前為止,德國的交通工程師協會正在進行將自行車道的「設計建議」提升到「設計規範」的改版研究。   了解了德國這一套嚴謹的交通研究與設計規範架構之後,自己再看到這些經過深度思考所設計出來的自行車道,也就沒那麼驚訝了。   在德國念書的那段時間,台灣似乎也趕上了歐美國家推動自行車的風潮,不管是在國外打開台灣的電子報,或是每年放寒假回到台灣打開電視,都可以發現台灣的自行車道正在各地一點一點地竄出來的趨勢。   根據我個人的觀察追蹤,一開始許多縣市政府都很有心地要推廣自行車通勤,所以選擇了幾條市區道路,作為示範性質的通勤自行車道,像是板橋的縣民

大道、台北市的新生南路、信義計畫區內的幾條主要道路、高雄捷運上方的博愛三路等,都是屬於市區的通勤自行車道,同時間台北與高雄的捷運系統也因應自行車騎士的需求,解除了搭乘捷運攜帶自行車的限制。   不過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各縣市政府推動自行車道的方向似乎進行了調整,將興建自行車道的重點,改放在郊區的休閒旅遊自行車道,像是台北市、新北市的河濱自行車道、台中的東豐自行車道、花東的濱海自行車道等,而市區自行車道的部分,則是很巧妙地避開了市區的主要道路,而選擇像是綠園道、廢棄的台鐵、糖鐵軌道、高架道路下方的空間等等,來作為市區自行車道的路線。   儘管如此,台灣的自行車運動還是熱絡了起來,販賣自行車與周邊用

品的商店陸陸續續開張,許多人的家中多了輛自行車,網路討論區上一大堆人興致勃勃地在請教,要買哪一台自行車來上班通勤兼減肥最適合呢?而捷運攜帶摺疊式自行車不需要額外收費的規定,更間接地在台灣形成一股「小摺」風潮,在當時想買還不見得馬上買得到呢。這時打開新聞或旅遊節目常常看到自行車道的介紹,書店裡有關自行車維修與旅遊的書籍,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這些休閒自行車道的確提供了台灣民眾在假日旅遊時的另一項選擇,可是自行車運動發展到這裡,我們不禁要思考,下一階段的目標是什麼呢?   除了少數的市區自行車道之外,政府這些新建的自行車道,多半是沿著河岸走的防汛道路、繞湖一圈的湖濱步道,或是沿著以前火車走的路

線的鐵道,這些路線不是位於都市的郊區,不然就是經過平常很少去的地區,都不是大部分民眾上下班或上下學通勤會經過的路線,因此這種自行車道給民眾觀光休閒的功能,其實是遠大於改善市區交通的功能。   而且要到這些自行車道還得費一番功夫,所以自行車旅遊變成了「開車去騎自行車」,至於堅持要騎自己家的自行車的民眾,可能就得在車上裝個車架,或是在車內騰出個空間,放置簡易拆卸後的自行車,然後開車到自行車道去騎自行車。如果堅持一定要從家裡騎自己的自行車到郊區自行車道的話,那就得冒著生命危險,先騎在重重的車陣之中,想盡辦法抵達遠方那個有休閒自行車道的地方,或是趕快殺出車陣,騎到汽機車比較少的郊區公路上。這些困難重重

的限制,澆熄了很多人騎自行車的熱情,有些人決定將自家的自行車賣掉或束諸高閣,至於一開始騎自行車通勤健身的想法呢?一個禮拜一次騎出去到郊區自行車道郊遊都不肯了,又怎麼可能天天騎著自行車在街頭瘋狂地玩命呢?   現在在台灣,騎個自行車似乎得先大陣仗地把自己包得跟銀行搶匪一樣,才能夠安心上路,而由於騎在市區的過程一路驚心動魄,搞得有些有心人開始得花大錢去買些高級的配備升級自己的車子,目的是要因應瞬息萬變的車流情況。騎自行車一開始輕鬆、自由的感覺不見了,追根究柢最大的原因,就是你牽了車出了家門,望著遠方的目的地,你不知道要怎麼安全地騎過去。   於是,台灣的自行車運動,和日常生活愈來愈遠了......

  回歸自行車運動的初衷,絕對不光只是讓民眾在假日多個休閒旅遊的景點而已,自行車運動的目的,是要徹底改變我們在城市內移動與通勤的方式,放棄容易造成噪音、空氣污染、交通事故與塞車的汽機車,多使用大眾運輸配合自行車與步行,使我們居住的城市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然而這一切不能只靠休閒自行車道的興建,也絕對不光只是努力地興建市區自行車道就能達成,必須透過交通觀念的改變、都市空間與道路架構的調整、細膩的市區自行車道設計、加強自行車與大眾運輸的合作,以及明確的自行車法規管理,才有可能逐漸達成,這也是這本書想要表達的重點。   我們現在要出門買個早餐,通常是戴上瓜皮安全帽,摩托車一發動騎了就走,期待有一天,騎

了就走的變成是自行車,讓台灣也能像德國、荷蘭的城市那樣,將自行車真正地融入交通環境,成為你我日常生活移動過程的一部分。

消費者選擇共享電動機車平台的關鍵因素

為了解決自行車 安全帽 台北的問題,作者舒于真 這樣論述:

近年來,許多關於共享經濟的調查報告指出,全球共享經濟市場產值將快速成長,加上網際網路與手機的普及,使得許多產業走向電子商務的趨勢,造成消費行為有所改變。目前空氣污染日趨惡化造成生活品質極大困擾,也使得環保意識的提升。在台灣機車密度高,也是多數民眾必備的交通工具,為了降低資源浪費與污染,出現將共享及電動機車結合的商業模式,由於台灣的共享電動機車屬於新興產業,各業者之間的競爭激烈,如何吸引消費者並維持其忠誠度,成為共享電動機車業者非常重要的一項挑戰。本研究經文獻整理後,找出影響消費者選擇共享電動機車平台之關鍵因素,建構出五個構面及二十三個關鍵因素之層級架構。藉由問卷調查,並使用層級分析法來進行問

卷分析。本研究問卷結果顯示,影響全體受測者選擇共享電動機車平台的構面排序為:產品、應用程式、服務、電池及行銷構面;而在前四項關鍵因素分別:「續航力」、「車輛狀況」、「安全措施」、「易用性」。另外,本研究在性別分群檢定結果中發現,男性和女性兩群體,在平均每次使用共享電動機車行駛時間與對於主要共享電動機車平台業者的平均滿意度上,有顯著差異;在年齡分群檢定結果中,未滿 30 歲和 30 歲及以上兩群體,在平均每星期使用共享電動機車天數、平均每次使用共享電動機車行駛時間及平均每星期使用共享電動機車金額上,有顯著差異。接者,本研究分別就男性和女性受訪者做構面與因素排序差異分析,在男性和女性受訪者 Spe

arman 等級相關檢定顯示,兩群體可合併;此外,還將有經驗及無經驗者之構面與因素排序差異分析,在有經驗及無經驗者 Spearman 等級相關檢定也顯示,兩群可合併。最後,本研究依重要性排序前四名因素與分群檢定有顯著結果給予建議,期望共享電動機車業者在經營業務時,可針對這些因素進行產品研發或平台經營策略的制定或改善,以提高消費者使用共享電動機車平台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