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的設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船的設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英)安格斯•康斯塔姆寫的 日德蘭1916:勝敗攸關12小時 和曲寧寧的 海洋科考船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上海社會科學院 和上海科學技術所出版 。

國立中山大學 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學程在職專班 陳世哲所指導 陳良駿的 造船設計人力負荷分析之研究-以台船公司為例 (2018),提出船的設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造船廠、船舶設計、人力資源、人力負荷分析、造船設計人力。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莊錦農所指導 程彥豪的 台灣潛艦採購政策演變 (2017),提出因為有 潛艦國造、馬英九、蔡英文、國家認同、軍購、建構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船的設計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船的設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日德蘭1916:勝敗攸關12小時

為了解決船的設計的問題,作者(英)安格斯•康斯塔姆 這樣論述:

日德蘭海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海戰,也是歷史著名的海戰之一。1916年5月31日,約翰·傑利科指揮的英國大艦隊和萊因哈特·舍爾指揮的德國公海艦隊在丹麥白德蘭半島的以西相遇。此後的十二個小時裡,雙方大小兩百餘艘艦船在北海海面上展開了一系列規模宏大的戰事。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如鋼鐵巨獸般隔著遠距離相互噴吐著火焰,而成群的驅逐艦英勇地穿梭槍林彈雨,近身向敵方發出致命的魚雷。當北海上空的硝煙終於散去,近萬名水兵永遠地葬身海底。 同樣,日德蘭海戰也是個長久未解的謎團。這是一場參戰雙方都宣稱自己獲勝的戰爭,也是一場著實難以區分勝利者和潰敗方的戰爭。艦隊規模落於下風的德國公海艦隊給對手造成了極大打擊

,而英國大艦隊卻仍保持了對德的海上封鎖。精心謀劃的德國海軍並未達成預期中的“實力均衡”,而英國海軍作為老牌勁旅,也未能取得一場萬眾矚目的“特拉法爾加式”勝利。 一個多世紀後,北海的濃霧已然消散,而人們對這場戰役的好奇卻絲毫不減。具體而言,戰鬥過程究竟是怎樣的?T字橫頭、戰術大轉向、驅逐艦進攻……這些技戰術在當時何以實施?水兵們見證這場畢生難遇的激戰時是何等心情?宏觀而言,在那個推崇海權論的時代,英德兩國艦隊在交鋒之前經歷了怎樣的大規模海軍軍備競賽?這場在高潮戛然而止的戰役,又何以具有決定性的歷史意義? 安格斯·康斯塔姆(Angus Konstam) 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作家

和歷史學家。他對寫作充滿熱情,名下著作逾百本,既有魚鷹出版公司(Osprey publishing)出品的眾多軍事和海軍題材的小篇幅作品,也有大型歷史類書籍。所涉題材之廣泛,一如其知識面與興趣面。他最知名的研究領域是海盜史,代表作有《世界海盜全史》《世界海盜地圖集》等。 康斯塔姆出生於蘇格蘭的亞伯丁,在奧克尼群島長大,現居愛丁堡。他先後於不列顛皇家海軍學院和亞伯丁大學歷史專業就讀,後又取得聖安德魯斯大學碩士學位,方向為海洋研究。康斯塔姆曾是一名皇家海軍軍官,也當過水下考古學家和博物館館長。寫作之餘,他經常以海盜專家和歷史評論人的身份做客電視和廣播節目,也頻繁出席各類公開演講活動。 康斯塔姆

熱衷於以偵探般的方式進行歷史研究:收集碎片化的資訊,最終彙集成優秀的故事。正如他所述:“我堅信敘事歷史的力量:將事實與資訊整合起來,然後編織成一個可讀性和知識性兼備的故事。實際上,一段好的敘事歷史應該帶領讀者踏上回到過去的旅程,這段旅程在他們合上書後仍無法忘懷。”   序 關於距離、方向和時間的說明 引子 第一部分 決戰難免 第一章 無畏艦橫空出世 第二章 開赴決戰場 第三章 費舍爾的荒唐 第四章 首輪交鋒 第五章 誘敵出港 第二部分 泰坦交鋒 第六章 春季出擊 第七章 發現敵艦! 第八章 該死的船 第九章 向北撤退 第十章 傑利科介入戰鬥 第十一章 無畏艦上陣 第十二

章 戰術大轉向 第十三章 再逢良機 第十四章 哈托格的死亡之行 第三部分 舍爾脫身 第十五章 光線趨暗,希望漸微 第十六章 黃昏對決 第十七章 夜幕掩護 第十八章 偵察敵陣戰線 第十九章 一支驅逐艦隊的覆滅 第二十章 突破重圍 第四部分 取勝無望 第二十一章 空蕩的海面 第二十二章 宣傳戰 第二十三章 孰為勝者? 第二十四章 縱觀全域 後記 附錄 參加日德蘭海戰的大艦隊 參加日德蘭海戰的公海艦隊 參考文獻 注釋   日德蘭海戰是個謎團。這是一場參戰雙方都宣稱自己獲勝的戰役——但它也是一場難以區分勝利者和潰敗方的戰役。當天北海海域彌漫在一片大霧之中,這似乎也給事實蒙上了

一層神秘的面紗。一個世紀後的今天,事情已經變得明朗一些。儘管當年參戰的水兵已不復在人間,沒有誰能跟我們說說他們的故事,但許多人記錄下了自己的經歷,使我們不乏第一手資料。實際上,資料數量太多了——其中許多描述相互矛盾,甚至乾脆就是錯誤的。不過這也不足為奇,鑒於這場戰役戰線拉得太長,情況過於複雜,沒有哪位親歷者能夠盡覽全域。我們還掌握了其他豐富的、更官方的記錄,而且就在近期,人們又發現了日德蘭戰役中許多戰艦的殘骸,並對其進行了考察。這團迷霧終於開始漸漸消散。 我第一次聽說這場戰役時還是個孩子。在奧克尼(Okerney)就能夠看到大艦隊戰時所用的廣闊錨泊地,如果在這裡長大,一想到斯卡帕灣(Scap

a Flow)曾經滿是戰艦,在1916年的5月轟隆著駛出這片寬闊隱秘的錨泊地去參加戰鬥,你就不禁會心馳神往。最早瞭解到關於這場戰鬥的資訊時,我還處於少年時代,當時我就被一排排在戰鬥中膠著的無畏艦及成群快速出擊的驅逐艦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於我而言,毫無疑問是英國贏了。畢竟,德國失敗的確鑿證據從我的臥室視窗就能看到。它俯視著德國投降後公海艦隊被扣押的地方,一年之後,德國海軍就在這裡將整個艦隊鑿沉,從而不令其落入協約國手中。後來,我甚至潛到那3 艘仍躺在這片水域的德國無畏艦旁——它們像是一座座鏽跡斑斑的水下紀念碑,提醒著人們德國曾試圖從英國手中奪走制海權。這3艘戰艦全都參加了那場在白德蘭半島附近展開的

戰役。 由於生長在奧克尼,我還知道另外兩位參加過日德蘭海戰的“老兵”,它們也長眠於斯卡帕灣底,這更加令我心痛。1917年,“前衛號”無畏艦在其停泊地爆炸了,這是一場由彈藥庫意外爆炸造成的悲劇。它的殘骸現如今還散落海底。其次是“皇家橡樹號”,帶著它的834名船員沉入海底,從我的臥室視窗幾乎就能看見它沉沒的地方。它雖然在日德蘭一役中倖免於難,但卻在1939年另一場戰爭爆發伊始便被德國U型潛艇擊沉在斯卡帕灣的錨泊處。後來,我加入了皇家海軍,這一經歷讓我有幸讀完了大學,並使我越來越癡迷海軍歷史。幾年的海軍經歷讓我對參加過日德蘭海戰的水兵當時可能過的生活有了一定的瞭解,儘管他們的海軍生涯與我的全然不同

。不過,關於這5 艘沉船的記憶從未從我腦中消失,對他們象徵意義的思考也一直縈繞在我腦際。 今天,無畏艦時代似乎早已被人們遺忘在記憶深處。跟一個世紀前相比,如今的皇家海軍簡直連它的影子都不如,當時的英國海軍力量可謂如日中天。帝國的勢力也是如此,盛極一時,因為海軍和帝國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將它們聯繫在一起的正是“海權”(seapower)——日德蘭一戰正是為爭奪這一極為重要的資產而打響的。英國依賴其對海洋的控制,如果沒有艦隊,它的帝國勢力就會像一堆枯枝落葉一樣土崩瓦解。而海權的真正裁決者是戰列艦隊——一國的無畏艦部隊。如今看來,這些用鋼鐵打造的龐然大物可能看起來像是從20 世紀初“蒸汽朋克式

”幻想中走出來的,但它們卻代表著那個時代的工業和技術力量。無論這些艦船是英國的還是德國的,它們都集雄偉、優雅與破壞力於一身,而這破壞力比之前任何軍艦都強得多。 我對這些巨艦的癡迷從未衰減,反而日漸強烈。關於它們的故事,尤其是那場偉大的考驗,我瞭解得越多,就越對日德蘭著迷。關於這場戰役的書都能裝滿幾個圖書館了——有些支持這一方,有些贊同另一方,而更多的是對戰鬥進行刨根問底的分析。自從艦隊班師回港以來,關於這場戰役各個方面的爭論一直鋪天蓋地,從艦船的設計,到運用艦船的方法和策略,再到更偏技術層面的敵對雙方火控系統。跟希佩爾和貝蒂一樣,傑利科和舍爾也都做出過各自的評論。我對這一切研究得越多,越覺得

自己的看法在不斷地改變。我開始感到自己越來越敬重傑利科和舍爾了,他們在使用沒有參戰經歷的艦船和長炮進行戰鬥的同時,還得應付新的戰爭要素,如魚雷、潛艇、飛機和無線電。我要向他們脫帽致敬。 最重要的一點是,我覺得日德蘭海戰還跟一個世紀以前一樣,今天的人們對它仍然知之甚少。許多人用“非決定性”(indecisive)一詞形容這場戰役——一場全無成就的戰役,對戰局的決定性意義更是寥寥。其他人則將其視作英國的勝利,因為它依然保持著絕對的海上優勢,而德國人已經倉皇逃回港內,而且日德蘭一戰之後,他們似乎不願再駛出港口。另有少數人將雙方艦船損失和人員傷亡數量加以對比,作為例證,聲稱是德國人贏了。當然,跟一個

月後索姆河戰役中的流血相比,這點兒傷亡顯得無關痛癢。但儘管如此,索姆河一戰也不是決定性的——雖然人員傷亡超過100萬,但這場大屠殺對結束戰爭仍沒有起到多大作用。相比之下,日德蘭海戰中的傷亡雖不及索姆河戰役的百分之一,但在最終確保德國戰敗這方面,卻比西線上任何數量的死亡所作的貢獻都大。總之,日德蘭海戰的關鍵不在於取得成功而在於不容失敗——奪得勝利的桂冠固然可喜,但海上的失敗則無異於輸掉整場戰爭。這也是為什麼說日德蘭海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具決定性意義的戰役之一,以及一個世紀之後,它為什麼應該得到人們更多的瞭解。   安格斯·康斯塔姆 2016年於愛丁堡  

船的設計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恆星少女》遊戲故事描述,22 世紀末在面對人類存亡的危機時,主角他們收到了從地球外傳來的宇宙船設計圖,當數年後宇宙船建造好時,不知為何只有主角踏上了宇宙旅程,此時在孤獨的主角面前出現了恆星少女。在與她們相遇後,主角開始投身於與未知敵人的爭鬥,而這宇宙船的設計圖到底是從哪裡寄來的?這未知的敵人又是誰?人類的存亡又是怎麼回事?充滿謎團的宇宙之旅就此展開了!

造船設計人力負荷分析之研究-以台船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船的設計的問題,作者陳良駿 這樣論述:

台船公司將商船、國艦國造及離岸風電並列為三大業務發展方向,惟造船設計人力資源有限,故如何建立一套造船設計人力負荷分析之模式,善加評估設計人力負荷情況,以提供管理者研判調整設計人力或改變業務接單策略,是個值得探索的研究領域。本研究採用次級資料分析,藉由台船歷史船的設計工時統計資料,經縝密的迴歸分析後,獲致一甚具參考價值的人力負荷分布曲線,並成功建立一套設計人力負荷分析模式與工具,可供未來人力負荷的模擬分析使用。經使用本研究所開發完成之人力負荷分析模式與工具,嘗試進行台船設計人力負荷模擬分析,已獲致合理的預測分析結果,證明本研究成果可做為現況設計人力負荷分析的工具,判斷負荷高峰發生的時機;並可依

新船業務複雜度,進行人力負荷模擬分析,以預測承接業務之設計人力需求;且在超負荷條件下,亦可提供設計人力負荷資訊,提供預警機制,以尋求及時的因應對策。

海洋科考船

為了解決船的設計的問題,作者曲寧寧 這樣論述:

趣味性和專業性兼備,圖文並茂地介紹了科考船的起源、分類、性能、系統,以及國內外科考船發展的歷史和現狀。特別是介紹了我國科考船研製取得的輝煌成績,鼓舞人心,催人奮進,與讀者一起暢想未來,激勵青少年朋友奮發圖強,投身到科考船的設計建設中,放飛青春的夢想。 邢文華,叢書主編,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上海市船舶與海洋工程學會理事長,世界海事技術大會候任主席。長期從事國防預研、科研工作,專業功底深、涉及領域廣,在船型總體設計與研發、船舶特種裝置等方面有較高的學術造詣,成功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獲得眾多科技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韓龍,工程碩士,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

0八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技術管理工作,曾參與多型工程船、油輪、科考船的研發設計。 第1章 人、海、船 / 1 海洋 / 2 人與海洋 / 7 探索海洋的歷史 / 13 科考船的出現 / 18 第2章走進科考船 / 21 第一眼的感覺——噸位和外觀 / 22 標緻的面容——艏部線型 / 26 強健的體格——船體結構 / 29 有力的心臟——推進系統 / 31 麻利的腿腳——推進器 / 33 互聯互通——網路和通信 / 39 忙忙碌碌——科考作業與日常生活 / 41 第3章 科考船的分類 / 51 全能多面——綜合科考船 / 52 術業專攻——專業科考船 / 54 特

殊本領——特種科考船 / 60 第4章 科考船的功能與系統 / 71 大氣調查 / 73 水體調查 / 75 海底調查 / 80 深海調查 / 87 聲學調查 / 91 遙感資訊調查 / 92 支撐系統 / 93 科考工作處所 / 102 第5章我國海洋科考船 / 111 起步 / 112 發展 / 115 創新 / 129 第6章 世界海洋科考船 / 149 早期階段 / 150 快速發展 / 159 第7章 放眼未來 / 171 協同作戰——立體觀測 / 172 精兵強將——船型升級 / 173 開疆拓土——深入兩極 / 178 參考文獻 / 180 後記 / 181

台灣潛艦採購政策演變

為了解決船的設計的問題,作者程彥豪 這樣論述:

  潛艦在大海中的隱匿與戰略性,對中國犯台具有極大嚇阻效果,而台灣至今只有兩艘作戰潛艦、以及兩艘訓練用潛艦,水下戰力嚴重缺乏。為改善此種情形,中華民國海軍於2017年3月1日,正式與台船簽約,啟動潛艦國造計畫;隔年川普政府同意以商售方式,給予台灣國造潛艦相關系統的「行銷核准」。  在此之前,台灣致力籌獲潛艦30年,希望能循軍購方式獲得潛艦,但始終無法如願;雖然小布希總統時期一度曾同意軍售台灣八艘潛艦,卻因為台灣政局因素遭到擱置,引起美方對台灣自我防衛的質疑。馬英九總統任內、國民黨完全執政的 8年內,因為與中國交流密切,不願軍購觸及中國紅線,對潛艦採購案持消極態度,使台灣海軍對美採購潛艦無法成

功。蔡英文總統上任後,改變昔日政府「傾中」策略,與中國保持距離,力求國家安全,推動國防自主,堅持潛艦國造政策,明確訂出2025年第一艘國造潛艦成功下水的目標,以國造潛艦的方式,打造台灣的水下艦隊。  潛艦具有高機敏性,以及採購動輒千億預算的昂貴價格,台灣採購潛艦更觸及美中台三邊之間的敏感神經。在台灣從沒有製造潛艦經驗,潛艦國造更需要主要武器輸出國、尤其是美國同意支援。本研究藉由對馬英九政府時期潛艦對外採購政策失敗,到蔡英文政府改為潛艦國造等過程之分析,進一步探討兩位元首對軍事採購觀念不同,其中包含兩位總統的國家認同差異,對國防安全認同與軍購政策的落差,與中國之間互動的改變等因素對台灣籌獲潛艦之

影響;以及台灣如何重新獲得美方對台灣信任,協助台灣潛艦國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