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注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艋舺注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伊能嘉矩寫的 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 和施炳華蕭藤村張屏生的 台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 研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艋舺怎么读 - 汉语拼音与读音也說明:艋舺. měng xiá 点击蓝色小图标可播放拼音的发音. 词语:艋舺. 拼音:měng xiá. 艋的声调:měng 上声(ˇ) 舺的声调:xiá 阳平(ˊ). 发音:meng3,xia2,. 注音: ㄇㄥ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家出版 和施炳華所出版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臺灣語文學系碩士班 方耀乾所指導 吳嘉芬的 梁松林《周成過臺灣》的語言風格研究 (2021),提出艋舺注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梁松林、周成過臺灣、語言風格、頂仄下平、歌仔冊、唸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 許長謨所指導 費陽的 「廿二韻」對臺灣閩南語文體用韻之適用性研究─以歌仔冊為主要論例 (2019),提出因為有 臺灣閩南語、押韻、廿二韻、臺語韻文體、歌仔冊的重點而找出了 艋舺注音的解答。

最後網站三個小注音則補充:... 個結合韻,共59張PPT,素養x創意x遊戲,讓孩子輕鬆學注音、快樂學素養三小[] 最為著名的俗寫法,以2010 年電影《艋舺》之台詞:「意義是三小?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艋舺注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

為了解決艋舺注音的問題,作者伊能嘉矩 這樣論述:

首部以「地名」為主題的「辭典式」臺灣史書 也是一部「空間」向度的臺灣開發史     回到日本遠野的伊能嘉矩,於1908年5月獲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坪井正五郎教授推薦,負責撰寫吉田東伍博士主持的《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篇》臺灣篇。他以其歷年蒐集的龐大史料及累積的豐富知識為基礎,於1909年2月編寫完成此部以地名為主題的臺灣史書。本書為首度中譯出版,書名為求簡潔,即直接定名為《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   本書蒐羅近600個臺灣地名辭條,在每一地名辭條條目下,匯集該地相關的史料,重建該地的歷史沿革,每一辭條即為臺灣各地的發展簡史;若將全書合而觀之,也就是一部臺灣史,特別是一部以「空間」為向度

的臺灣開發史。     伊能嘉矩在寫作本書時,不僅大量引用清代臺灣地方志與清帝國治臺官員的文集、筆記,以及日本治臺初期總督府與專家的調查書,更高度重視田野調查中所獲得的資訊。相較於漢字書寫的建制性之地名,經常因字義之牽引而發生意義上的「質變」;以音聲存在的生活者之地名,雖也有可能變化,但仍可能保留著原有的痕跡。因而,伊能在本書採集保存的地名「音聲」,正是我們重新考察臺灣地名的重要線索。     這部「辭典式」的臺灣史書分為「汎論」與「各論」兩大部分。汎論綜述「臺灣地理總說」、「臺灣地名考」、「臺灣政治沿革總說」、「臺灣住民總說」、「土地慣行一斑」。各論則分述「臺北」、「宜蘭」、「桃園」……,以

及「恆春」、「澎湖群島」各地之地理與風土。書末並附有「地名索引」,便利查考。     本書並收錄譯者與審訂者撰寫之兩篇導讀,幫助讀者理解本書之學術價值以及在今日的意義。 名人推薦     陳偉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黃清琦╱青刊社地圖工作室負責人、歷史地圖研究者

梁松林《周成過臺灣》的語言風格研究

為了解決艋舺注音的問題,作者吳嘉芬 這樣論述:

論文摘要 梁松林是唸歌先,也是歌仔冊的編輯者,閣較是臺灣有史以來上有原創性、編輯歌仔冊數量上濟的作者。本論文以梁編《周成過臺灣》做主題,研究伊的語言風格特色,佮伊編寫歌仔冊的特殊性、對歌仔冊發展的影響。 頭先紹介梁松林的生平佮伊編著歌仔冊的情形。紲落是梁編《周成過臺灣》佮竹林書局《周成過臺灣歌》(竹甲本)內容佮語言的比較,證明後者是抄改前者。第三章分析梁編《周成過臺灣》的音韻。艋舺人梁松林的語言是泉州腔,有-ir、-er 的韻跤佮語詞;梁編押韻 tsiânn 嚴格,攏是一葩四句押仝韻,鼻化韻袂參口元音押鬥陣;尤其強調「寫歌仔冊就是咧作曲」、「頂仄下平分會清」的音樂組織。第四章是梁

編詞彙佮鬥句的分析歸納:詞彙方面,梁松林使用一寡古義、泉腔詞、特殊語詞、自造字;鬥句方面,分拆一葩四句的意義單位的內容表現、一葩四句按怎鬥句佮押韻的技巧。 歌仔冊是台語的活化石。筆者向望透過對梁編《周成過臺灣》的語言風格研究,呈現出梁松林的語言風格佮價值。關鍵詞:梁松林、周成過臺灣、語言風格、頂仄下平、歌仔冊、唸歌

台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 研究

為了解決艋舺注音的問題,作者施炳華蕭藤村張屏生 這樣論述:

  歌仔冊是兩百年來閩南語、台語的唸歌藝術的書面文學,不管在語音、詞彙、文學技巧、戲劇、社會、宗教禮俗、歷史各方面,都有很高的價值;尤其它的語言是生動活潑的口語書寫。歌仔冊是研究台灣文化、文學、語言、說唱各學門的重要資產。   梁松林(1890~1974)是台灣最有原創性、編歌仔冊數量最多的歌仔先。他編寫的《台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總共12集,是將台灣傳說人物廖添丁(1883~1909)完整敘述印書出版的第一部書。廖添丁是真有其人,而在傳說中,隨著台灣不同時空的演變,人民賦予他不同的形象(也是精神的寄託):義賊、俠盜、台灣英雄──都是對統治政權的反抗。   本書由三位對歌仔冊、台語有深入研究

的作者合作編寫,經過多年的反覆討論、精校而成書。本書的特色是在語言方面「深入字詞內涵的研究」,逐字注音,字詞註解,並作有系統的音系研究──這是一般研究歌仔冊者所不敢碰觸的。   本書內容分做三部份:   1.施炳華對文本的注音、註解,使讀者唸得出、讀得通,不只欣賞歌仔冊文學,更可進一步作深入的研究,同時對台語文的寫作也有很大的幫助;在緒論裡也有廖添丁一生的研究說明,使讀者能明辨傳說與真實的廖添丁。   2.蕭藤村對《台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的用字方式的分析,使讀者了解用嘴唸唱、用耳聽的歌仔冊是如何運用漢字來書寫台語的語音──本書是台語中的泉州腔。   3.張屏生分析《台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

》所呈現的音系,並作音讀對照表、同音字表,使讀者了解艋舺腔的音系與特點。   什麼是歌仔冊?如何研究歌仔冊?梁松林何許人?廖添丁是個怎樣的人?唸讀本書,會讓讀者得到滿意的答案。   作者簡介 施炳華(1946~  )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退休。台灣歌仔冊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   現任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兼任教授。   著作:《台語入門教材》、《荔鏡記音樂與語言之研究》、《行入台語文學的花園》、《泉腔目連救母匯釋》、《逐家來學台語.基礎篇》附CD四片、《台灣歌仔冊欣賞》附CD三片、《歌仔冊欣賞與研究》、《荔鏡記匯釋》附VCD。   網站:   1.文化部「台灣說唱數

位典藏」(taiwanopera.moc.gov.tw/index/zh-tw/words)   主持人,2006年開播,介紹南管、南管教學、指套、散曲曲文欣賞及念讀。《荔鏡記》(1566年出版的閩南南戲白話劇本)全文註釋及泉州梨園戲老師以古泉州音唸讀。   2.國立台灣文學館「台灣民間說唱文學歌仔冊資料庫」主持人,2011年開播。(koaachheh.nmtl.gov.tw/bang-cham/thau-iah.php) 廣泛、深入地呈現台灣說唱藝術「唸歌」及歌仔冊的歷史、特色、內容、價值、注音與註釋;建立一個有關唸歌、台灣文學語言,以及教學的資料參考平台。 蕭藤村(1948~  )  

 嘉義女中教師退休、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兼任講師、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編輯委員、台灣歌仔冊學會常務理事。   著作:《本土文化--嘉義篇》(合編)、《閩南語文學教材》(合編)、《嘉義縣方言志》(與張屏生、呂茗芬合編)、《臺灣話俗諺語典》、《馬偕中西字典新編與論述》。 張屏生(1960~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教授兼客家研究中心主任。   著作:《臺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冊一論述篇・冊二・語料篇一・冊三、冊四;語料篇二・臺灣漢語方言詞彙對照表、《嘉義縣方言志》(與蕭藤村、呂茗芬合編)   序 《臺灣

義賊 新歌廖添丁研究》序說(董序)    V 行入歌仔冊這條路(施序)    XIII 甘心做歌仔冊的義工(蕭序)    XIX 壹、論述 緒論(施炳華撰述)    1 壹、《臺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的作者及版本    1 一、作者梁松林(1890~1974)介紹    1 二、梁松林著《臺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12集,鉛印本    6 三、歌仔冊其他有關廖添丁故事的版本    11 四、《臺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的創作背景與動機    12 五、歌仔冊(唸歌)的教化作用    18 六、歌仔冊是民間說唱文學的書面文學    20 貳、《臺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的故事情節    22 一、廖添丁其人

其事    22 二、歌仔冊中的廖添丁故事與真實故事的比較    26 三、《臺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的敘事技巧    38 參、作者梁松林與本書的語言屬性    54 一、臺北泉州腔的演變    54 二、《臺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的語言特色    60 三、古泉州音字對照表    70 解讀《臺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的用字方式(蕭藤村撰述)    75 一、同音借用    77 1.不明正字    77 2.不拘正字    83 3.習用字    84 4.誤用    84 5.避免讀者誤讀    85 6.誤置    87 二、音近借用    87 1.不明正字    87 2.不拘正字  

 90 3.習用    91 4.誤用    92 5.避免讀者誤讀    92 三、異體混用    92 四、近義借用    93 五、民間習用    95 六、合音字..    96 七、形近誤植    96 八、形似誤用    97 九、疑是錯字    97 十、擬音造字    98 十一、用字不一致    99 十二、小結..    102 《臺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的音系及其相關問題(張屏生撰述)    103 一、聲母方面    103 二、韻母方面    104 三、聲調方面    106 附錄一、《閩南音系基礎例字音讀對照表》    109 附錄二、梁松林《臺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

》同音字表    121 貳、解讀 凡例    211 《臺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一集    217 《臺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二集    247 《臺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三集    269 《臺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四集    289 《臺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五集    311 《臺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六集    333 《臺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七集    353 《臺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八集    373 《臺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九集    391 《臺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十集    409 《臺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十一集    427 《臺灣義賊 新歌廖添丁》十二集    447 引用辭書簡

稱及參考書目    465 一、簡稱......    465 二、參考書目    465 附錄一、本書1~12集部份影本    471 附錄二、本書字詞索引    480 附錄三、歌仔先梁松林出身來歷(杜建坊撰述)    508 附錄四、重視歌仔冊講述研究中的連貫和銜接(董忠司撰述)    510 編後記(張屏生撰述)    537  

「廿二韻」對臺灣閩南語文體用韻之適用性研究─以歌仔冊為主要論例

為了解決艋舺注音的問題,作者費陽 這樣論述:

在現存之臺灣閩南語文學中,韻文體甚多,而當我們對韻文體之押韻情形進行說明、分析或教學時,所使用的工具多半為閩臺傳統韻書如《彙音妙悟》或《彙音寶鑑》之五十或四十五字母。然而字母之數量相當可觀,因而在臺語用韻之分析、教學與應用上較不實用且難以記憶。再者,臺灣閩南語韻文中往往有不同韻母互押之情況出現,此時藉由傳統韻書之字母進行說明分析即更加麻煩。臺灣已有學者如董忠司教授及臧汀生教授曾自行歸納出新韻部,但其數量與分韻情形與傳統韻書之字母大同小異。另有廈門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周長楫教授曾為閩南語創作了一個稱為「廿二韻」的韻部系統。「廿二韻」相當簡便,將往往互押的韻母合併於同一個韻部,因此其韻部數量僅有

傳統字母之一半。但周教授未曾以大量押韻語料為「廿二韻」進行過實證,因此未知此系統有無實際根據,且應用於臺灣閩南語之情形亦不明。基於此情況,本文運用枚舉歸納法以建立一個在數量、文類及方言腔具有代表性的臺灣閩南語通行韻文體語料庫,並藉由對各種文體用韻之分析與歸納,進而檢視「廿二韻」對臺灣閩南語文體用韻之適用性。語料庫之文體包括歌仔冊、俗諺語、謎語、歇後語、歌仔戲、流行歌詞及現代詩,另亦包含屬古典韻文之《唐詩三百首》近體詩。由於歌仔冊語料多且臺語方言腔仍較分明,因此就語料數量方面本語料庫以歌仔冊為主軸,而以其餘七種文體為輔助。經過本研究對所選用韻語料之用韻分析與歸納,即發現各種韻文體之間的押韻習慣與

要求不同,亦即有嚴有寬。如俗諺語與謎語通常僅有相同韻母互相押韻;歌仔冊大致與此相同,但喉塞音韻尾方面頻繁互押;歌仔戲與歇後語在介音、鼻化與喉塞音韻尾方面之相押情形較為常見;而流行歌詞與現代詩之於用韻要求則相當寬鬆,不但有其他文體亦所見之互押情形出現,甚至不同韻類之韻母偶爾亦能相押。雖有上述不同用韻習慣,然「廿二韻」因其韻部設計而能將其中較普遍的用韻情形全然涵蓋在內並加以說明。此外,臺語漳腔與新泉腔之音韻體系無別於「廿二韻」所據之廈門新同安腔,因而此二方言腔之相關用韻亦能無障礎地包含在「廿二韻」韻部內。唯有老泉腔之音韻特徵,亦即央元音韻母無法由「廿二韻」兼顧。本研究透過押韻語料分析及對「廿二韻」

之適用性檢驗,指出「廿二韻」不但能涵蓋多類韻文體之用韻特性,且包含文白音韻母以及將近所有臺語漳泉腔音,甚至說明古典韻文之近體詩的臺灣閩南語讀音時亦可應用「廿二韻」。基於如此涵蓋性與共通性,「廿二韻」可做為建立一個臺灣閩南語韻部系統的重要參考工具,甚或在進行少量適當調整後,本身即可當做臺灣閩南語的韻部系統。另一方面,本研究藉由不同文體之用韻分析及「廿二韻」之檢驗,從另一個角度為臺灣閩南語之韻部設計提供了正反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