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 林 氏 海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花蓮 林 氏 海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謝金河寫的 老謝的台灣紀行:有時走路,有時吃喝 和上田信的 海與帝國:明清時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花蓮吃過推薦的海鮮餐廳 - Mobile01也說明:花蓮 吃過推薦的海鮮餐廳- 這個月計畫到花蓮旅遊,大家有沒有推薦的海產 ... 新鮮推薦可以點泰式烤肉鹽烤雞翅烤鮮魚蝦醬空心菜或高麗菜泰氏炒飯(記得跟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今周刊 和臺灣商務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鄭麗榕所指導 許玉欣的 傳說、利用與保育:近代臺灣海洋史中的鯨豚 (2021),提出花蓮 林 氏 海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鯨豚傳說、捕鯨、漁業史、海洋史、海洋文化、海洋保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 葉欣誠、蔡慧敏所指導 詹佳和的 海洋書寫中的海洋觀點形塑:以異托邦概念探討 (2019),提出因為有 海洋書寫、海洋文化、異托邦、敘事分析、文本空間的重點而找出了 花蓮 林 氏 海產的解答。

最後網站美崙海產 - 大桃園露營帳篷出租則補充:幫你記得; 雲林縣四湖鄉崙南村延平南路五七之一號一樓; 出入管制 ... 由花蓮美食達人宅男帶路的美崙海鮮料理,是有自家漁船,每日供應新鮮現撈海鮮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花蓮 林 氏 海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老謝的台灣紀行:有時走路,有時吃喝

為了解決花蓮 林 氏 海產的問題,作者謝金河 這樣論述:

  步道祕境 ╳ 歷史風情 ╳ 山珍海味   在地情懷 ╳ 趨勢觀察 ╳ 投資視野     三不五時走路賞景,三天兩頭吃喝嘗鮮!   財經趨勢專家謝金河第一本暢談寶島美好山林及飲食生活之作。   從山林步道與美食,笑談人生體驗、投資與在地經濟   從情感與土地文化,深究這座島嶼的迷人之處     財經趨勢專家謝金河,極其熱愛與珍惜台灣在地的蓬勃生命力。     本書集結老謝60多年來有時走路、有時吃喝下,真性情暢談寶島美好山林及飲食的作品,精選出最能帶領你我感受台灣特殊魅力的37篇文章。     一起隨著老謝笑談人生的腳步,窺見在地經濟的新契機;一起從台灣人獨有的情感與土地文化,重新愛上這

座島嶼,品味彼此共享的最美風景。      ◤走吧!探索寶島新風貌◢   跟上老謝的捷兔快腳,走進台灣蔥鬱絕美的山林步道。     ◤吃吧!嘗試寶島新風味◢   緊隨老謝的老饕嘴,嘗遍台灣每個角落的私房珍饈。     ◤看吧!推敲寶島新發展◢   追蹤老謝的銳利鷹眼,解析台灣投資趨勢與社會發展。     ---北中南東、山林海景,哪裡最有台灣味,哪裡最對味!---     ➤向北:上七星山,下北海岸,一日山海生活圈達成!   不管是台北市第一高峰、露天溫泉,還是綿延的海岸線,   不需舟車勞頓都能抵達,最適合輕鬆享受慢活的生活態度。     ➤中道:登合歡山、涉濁水溪,每一步都是思鄉尋根!  

 無論是日月潭、合歡山,還是遠東第一大鐵橋西螺大橋,   台灣山水有美景、有故事,等著你我找回它獨特的美感。     ➤之南:吃巷弄美食,看企業轉型,品嘗濃濃人情味!   除了老饕珍饈展現的台菜底蘊,還有從風災中重生的優美景致,   國境之南的城市行銷高手各出奇招,打造結合深具特色的在地經濟。     ➤東行:走花東縱谷;離島登澎湖,享受神清氣爽的美景!   見見瑞穗乳牛、看看龍田綠色隧道、聽聽奉獻一生的感人故事。   激盪在地文化與原民風情,人人都是守護台灣的天使。   本書特色     財經趨勢專家謝金河的真情告白   第一本暢談寶島美好山林及飲食生活之作   名人推薦     小野(《走

路‧回家》作者、編劇),真情專文推薦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陳彥博(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   賈永婕(抗疫女神)   劉克襄(作家)   賴清德(中華民國副總統)   ──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我平時在工作和生活中和老謝幾乎沒有任何交集,他的專業是財經事務,我最不會的便是理財,近乎白痴。但是為什麼當我讀到這本書時,忽然覺得我們非常熟悉?(……)後來我明白了,是因為如梭的歲月,更因為這片美麗的群山之島、眾神之地,拉近了我們彼此原來陌生又遙遠的距離。──小野(《走路‧回家》作者、編劇)     在這變動莫測的時代,三十多年來在財經趨勢的預測上,始終屹立不搖的老謝

,來自於其全面的視野及敢與眾不同的獨到眼光。不過令人佩服的是,老謝在金錢數字外,示範了理財是為了過好生活的生命態度。     這本書不該只是讓我們按圖索驥之用,而是要學到老謝的精神,即使面對熟悉的景致還能如孩子般興高采烈地欣賞,並且跳脫價格的標籤,從日常中體現,用心就有美食,用心就能過好每個日子。——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真確切實,熱情懇切。   與老謝認識多年,少見他如此浪漫動人的抒發。我感動於他親自踏遍台灣蔥鬱的山林古道、嘗盡在地的美味珍饈、互動可愛的友善人民,更動心於其文字傳達出深愛這塊土地的真摯之情。   這本書是精采且充滿溫度的作品,也是他對台灣這座島嶼的真情告白

。誠摯推薦給大家,更邀請大家一起共同看見台灣,愛惜台灣。——賴清德(中華民國副總統)

花蓮 林 氏 海產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01:21 台南安平海景度假飯店:台南大員皇冠假日酒店
17:34 小琉球異國風旅店:尊順祿藝術旅店
23:25 墾丁國家公園飯店:華泰瑞苑
33:42 墾丁視野最美飯店:墾丁H會館
40:21 花蓮無敵海景飯店: 花蓮遠雄悅來大飯店

金探號更多【台灣在地旅遊】資訊: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R6ae-jPwkQLTAfQtRZNOkqJAFHmoNDdd

#金探號飯店 #金探號評鑑 #金探號無敵海景
--
主持人:王軍凱 楊智捷
電視首播頻道:非凡新聞台
每週六日晚上:22:00-23:00

傳說、利用與保育:近代臺灣海洋史中的鯨豚

為了解決花蓮 林 氏 海產的問題,作者許玉欣 這樣論述:

鯨豚在現今作為海洋生態的指標生物,但除此之外,臺灣為一擁有豐富鯨豚生態的海島,在島嶼歷史中,人們對鯨豚的認識、互動與利用,同樣能作為海洋文化與觀念的展現。本論文欲於近代臺灣海洋史中加入非人動物的視角,檢視鯨豚在近代初期、日治時期與戰後的歷史脈絡下,所反映而出的傳說、利用與保育三種面貌,並以此透視長時間下,鯨豚、海洋觀念上的變化與意義。在日治時期以前,臺灣並無發展出商業性的捕鯨活動,不過作為一個海島,與鯨豚的相遇早在荷治時期,就已悄悄反映在鯨油貿易蹤跡當中。而至19世紀開始,地方志、遊記以及在臺西方人的紀錄中出現鯨豚的身影,並有如漢人對鄭成功與大鯨的傳說想像,以及原住民族中的鯨豚傳說,再再反映

了人們對巨大而神祕的鯨豚印象,以及寄託於鯨豚的海洋情懷。日治時期,隨著日本母國捕鯨文化與技術的帶入,臺灣的鯨豚資源被有計劃的調查與捕撈。自1913年起,南灣(大板埒)開展捕鯨業,鯨豚被視為經濟性動物,直至1943年,大板埒捕鯨結束,總共捕獲多達800頭的鯨豚。日本母國的捕鯨文化和技術,影響了臺灣對鯨豚與海洋的觀念,鯨豚成為可以大量捕撈的商業海洋資源,更從中可見捕鯨業與日本的關係,呈現高度仰賴母國的日本內地人漁業性質;再者,在大量被捕撈的座頭鯨數量中,也反映了臺灣的海洋生態史。戰後臺灣在漁業增產、地方經濟利益下,重新恢復捕鯨業,並持續將鯨豚作為經濟性動物來利用,分別在1950年代與1970年代開

展,前者為位於香蕉灣的沿海捕鯨、後者則進行遠洋工船式捕鯨。1980年代,隨著保育觀念以及美國壓力影響下,臺灣政府於1981年公布停止商業捕鯨,但直至1990年澎湖沙港事件後,鯨豚才正式納入保育法令當中。1990年代,在鯨豚保育觀念的開展,以及對本土的關懷下,鯨豚書寫興起,同時鯨豚成為了海洋國家的象徵,代表著保育與本土的觀念,重新定義了鯨豚對人、以及臺灣島嶼的意義。17世紀的鯨油、以及19世紀開始直至1990年代末之間,鯨豚在臺灣島嶼上的變化,作為檢視海洋生態與海洋觀念歷程的意義,與此同時,更反映了島嶼複雜而多元的海洋與海洋文化史脈絡。最後,從臺灣島上的鯨豚歷史,吾人也可再思臺灣與海洋、環境的關

係。

海與帝國:明清時代

為了解決花蓮 林 氏 海產的問題,作者上田信 這樣論述:

  在18世紀的工業革命之前,   位於東歐亞的中國,是全球貿易的主導者。   為何明清時代的嚴厲海禁,   會成為推動東歐亞圈貿易活絡的關鍵?   超越以往中國通史的朝代框架,   以「海洋史觀」x「全球體系論」首創東歐亞的區域概念,   重新評價這段五百年的明清帝國海洋史。   ★【專文導讀】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蔣竹山   一改歐洲觀點的霸道史觀,重寫征服、開發、文明化的西方論點,用鮮明的人物生平,重構五百年明清時代:   ‧一名船醫建立起百年老字號怡和洋行,更是讓英國在鴉片戰爭中獲勝的關鍵。   ‧失控的鹽制度和掃蕩沿海走私,明朝鹽商只能變身倭寇頭子。   ‧明朝承認與外國交易的互

市,讓努爾哈赤得以用毛皮交易打造大清帝國。   ‧鄭芝龍的海上霸權,源自十七世紀日本幕府頒布海禁。   ◎專制就是封閉?保守就是停滯?   歐洲優越主義已經崩解,大海洋史觀才是二十一世紀的論史主流!   一直以來,西方史學界對於中國明清時代的評論都不佳,從黑格爾的停滯論,到二戰後費正清的「衝擊─回應」論,甚至連接受馬克思主義史學體系的中國史學家們,本身也將明清所屬的十四至十九世紀歸類為「封建制度的末期」,是一個封閉又陳腐的時代。   然而以往的評論觀點,都是以「陸地」出發,如今,我們以海洋上發生的運輸、交流和貿易等層面,重新評價明清帝國,並發現在近代中國被評為負面遺產的「朝貢制度」,竟是當

時維繫東歐亞地區秩序的最佳經貿體系。   ◎從國家到地區,當帝國本身的制度跨區發展之後   作者上田信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進入中國進行實地田野調查的日本史學家,他從「交易」的基礎,解構中華文明自商周以來改朝換代的拓展過程,是不斷因「集中─分配」而集合,接著又因與新文化交流而破壞交易穩定度,導致王朝瓦解、重組。   這個拓展過程到了元朝之後,因蒙古帝國建立遍布歐亞大陸全區的交易機制,將中國納入其中的一部分。自此之後,要了解中國史,在只有包含日本與韓國的東亞空間的框架內來探討,並不完整,所以上田信在本書提出了涵蓋東南亞諸國和印度的「東歐亞」地區,才能更全面的綜觀「交易」這項商業行為如何影響

從百姓生活乃至一國制度的全面影響。   ◎鄭和下西洋、女真崛起,讓我們從海洋的觀點重新看陸地上的歷史大事件   除了以截然不同的面相與論點,重新評析西方史學界口中的中國停滯時代之外,上田信更以民生經濟的角度,有別於過往提出的皇帝沉迷宗教、官員壓榨百姓、歉收造成飢荒等原因,提出元朝帝國為何敗亡的真正原因,和發生動亂的「地點」有關;也提出有別於史學家認為鄭和下西洋是巨額出超的「朝貢貿易」,而是運用不需成本的「里甲制」成品,去交換東南亞各國的珍稀物品,非常划算。   自元末至鴉片戰爭,一三五一年的紅巾賊之亂到一八五一年的太平天國,橫跨五百年,明清王朝在各種層面上承襲原生北方大地的蒙古帝國,超越了

自秦至宋的中華框架,無法單純用中國朝代史或歐洲開發史來定義,我們將從海洋對帝國的影響,重新評價明清時代在全球歷史中的地位。   作者簡介 上田信   一九五七年出生於日本東京都。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專攻東洋史學)。現任立教大學文學院教授,專攻中國社會史。於一九八三至八五年赴南京大學留學,並曾於農村進行田野調查。   從研究江南都市的無賴,之後進一步研究地區社會、宗族,近年來則致力於生態環境史與疾病歷史。二○○○年在七三一部隊細菌戰國家賠償請求訴訟中,以原告(中國細菌戰受害人)證人身分,向東京地方法院提出「鼠疫與村莊」鑑定書。   主要著作:《傳統中國》(講談社)、《森

林與綠色的中國史》(岩波書店)、《老虎講述的中國史》(山川出版社),以及《人與人的地方史》(合編,山川出版社)、《中國的社會》(合譯,平凡社)等。 譯者簡介 葉韋利   1974年生,水瓶座。   慣於跳躍式思考的隱性左撇子。   現為專職主婦譯者,熱愛翻譯工作。   享受低調悶騷的文字cosplay與平凡充實的生活。   譯者葉韋利工作筆記FB專頁:www.facebook.com/licaworks   【前言 大海環抱的兩個帝國】 海上女神「媽祖」/海洋的歷史/帝國的歷史/恣意的明朝/自制的清朝 【第一章 事件的時空】 大海與交易 大海與人類/交易的類型/中華文明的拓展過程

東歐亞代表的空間 東歐亞之海/大海與船舶/海上交易的歷史/中式帆船的問世/東歐亞的大地 往歐亞舞台躍進 南北分立的體系/分立體系結束/白銀與銅錢/波動的歐亞舞台/從商業時代到產業時代/全球舞台/東歐亞階段的五百年 【第二章 明朝的成立──十四世紀I】 元朝的弱點 支撐元朝的運輸路/元朝的海運 乞食僧人與富商 黃河改建工程/紅巾之亂/元朝為何會瓦解?/江南的富豪傳說/江北的乞食僧人 私塾的教師群 進軍徽州.浙東/中國東南部的盆地世界/私塾教師的人脈網/義塾的實際狀況 禮儀之邦 邁向建國/大明的成立/陸上的帝國 【第三章 海陸相剋──十四世紀II】 成為分水嶺的十四世紀 明朝的宏觀設

計/蘭秀山之亂/十四世紀的海域世界/黃海與海洋子民/十四世紀的倭寇/海禁政策的背景/明朝的朝貢政策/朝貢一方的狀況 帝國的變化 織工的生活/「空印案」與行政改革/胡惟庸之獄/與日本的關係 帝國與移民傳說 戶制與里甲制/里甲的功能/來自山西的移民/洪洞的大槐樹/攻打雲南的地緣關係/土司的統治/雲南的移民傳說 【第四章 海洋與陸地的交易者──十五世紀】 從馬和到鄭和 雲南的少年/進攻雲南與藍玉案/成了宦官的馬和/二代皇帝與叔父間的戰爭/靖難之役與永樂帝的誕生/宦官與皇帝/內廷與外朝 行走在海上的帝國 鄭和率領的艦隊/遠征的紀錄/遠征的目的/從海上世界看遠征/滿剌加王國與鄭和的遠征/鄭和與馬

和之間 蘇木環繞的海洋世界 從永樂到宣德/琉球王國的外交文書/琉球王國的成立/閩人三十六姓與久米村/東海、南海上的蘇木/日本的堪合貿易 以鹽建立的帝國 海鹽的生產/開中法與進攻雲南、越南/遷都北京/北方的交易者/戶制的矛盾/十五世紀的經濟體制 【第五章 商業的時代──十六世紀I】 新安商人的人脈網 商人傳記/新安商人的興盛/遍及全國的商圈/商人的類型 中國海商與日本 寧波之亂與越界者/日本銀的出現/走私貿易的據點/江南的國際貿易港/徽州出身的海商/從海商到倭寇 冒險商人與傳教士 葡萄牙人來到東方/冒險商人的世界/傳教士的出現/交易港澳門的形成 【第六章 社會秩序的變化──十六世紀I

I】 地區社會的形成 山區的流民/重建秩序的過程/推行政策的思想背景/自里老人到鄉約/徽州的鄉約/稅糧與徭役的納銀化/合縣公議/中央政府與地方官 士農工商的分界瓦解 農村手工業的發展/市鎮叢生/無賴這一行/市人及民變/知識分子的摸索 從海禁到互市 要求解除海禁/互市體系的雛形/越過太平洋的白銀/日本侵略朝鮮/戰爭與交易 【第七章 王朝更迭──十七世紀】 自取滅亡的明朝 傳教士與宦官/宦官與官員/官員與地區社會/官員與傳教士 毛皮與帝國 黑貂與交易/毛皮交易支持的新政權/邁向帝國之路/明朝的瓦解/因髮型而產生的糾葛/確立中央集權體制/與俄國間的條約 海上世界的終焉 海上的變化/倭寇的接

棒人/交易基調的變化/從遷界令到展界令/明確建立互市體系 與異文化的接觸 白話小說的世界/出版文化的成立/思想家的自我省思/對基督教的接納/與傳教士的對話/傳教士與曆法/搏命的天文觀測 【第八章 產業的時代──十八世紀I】 稱為盛世的時代 清代的嬰兒潮/稅制改革/人頭稅的消失/景氣復甦/原產於美洲大陸的作物 商人與產業 瀏河港的故事/瀏河港的風景/瀏河港與商人/東北地方的產業/山區的產業 互市體系的開展 盛世的食材/俵物的出現/信牌管理/與日本的交易港口/琉球的變化/往東南亞的移民/廣州的英國人/朝貢與外交/英國使節的情報匯集 【第九章 傳統中國的形成──十八世紀II】 皇帝與帝國

皇帝的多面性/從西方角度看皇帝/清朝與準噶爾因達賴喇嘛權威引發的紛爭/掌握達賴喇嘛權威的清朝/清朝與中歐亞地區 官員與行政 邁向為官之路/皇帝與官員/清朝的統治機構/陳弘謀的簡歷/在雲南的工作/銅礦礦山的管理/開發與官員/開發的手法/福建與台灣/從泰國進口糧食 貨幣與糧食 銀兩與廣域流通/銅錢與穀物/銅錢與區域市場/廣域交易的發展/與明代的比較/歷史體系上的盛世 【第十章 全球中的中國──十九世紀】 南海的海盜 藏寶傳說/越南與海盜/海盜勢力擴大/清朝的對策/海上主角更換 鴉片與軍艦 兩部本草書/吸食鴉片的普及/金融革命與英國/匯款回本國及鴉片/港腳商/鴉片戰爭/情報與戰爭/白銀到哪兒

去了?/出國移居者的世界 蛻變的社會 移民社會/地區社會的裂痕/生態環境的極限/從大運河到海洋/太平天國與社會/南京條約與開港/馬克思的誤判 【結語 媽祖與明清歷史】 出現在雲南的海上女神/海上時代劃分與台灣的媽祖/東歐亞帝國內的麗江/媽祖的旅程 主要人物略傳/歷史關鍵字解說/參考文獻/年表   導讀 閱讀明清帝國的新視角:海洋、白銀、物與環境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蔣竹山   過去幾年,若要我推薦一本給一般讀者看的明清史著作,我一定會說卜正民的《維梅爾的帽子》,但現在,隨著上田信《海與帝國:明清時代》這書在臺灣商務印書館的出版,我終於有了新的推薦名單。   要理解《海與帝國

》的特色,我們首先要認識日本講談社「中國的歷史」這套叢書的製作動機。這套出版於二○○四年至二○○五年,是為了慶祝講談社創立一百週年而製作,至今已相隔十二年。   其實,類似的叢書,講談社此前已經出版過數次,在一九七七年刊行的「新書東洋史」系列中,臺灣曾經翻譯其中與中國史有關的四冊,合而為一冊《中國通史》,由稻鄉出版社於一九九○年出版,常被臺灣歷史系所當作中國通史指定教材,使用率相當高。這其實反映了臺灣的中國史閱讀,與最新的研究成果之間有不小的落差。另外一方面,從一九七七年到二○○四年,講談社的這兩套中國史,亦有不少變化的軌跡可循,例如,早期是將中國史作為東洋史的一部分而編入「新書東洋史」之中

,直到二○○四年這套,中國史才獨立出來,自成一個系列。   本書作者上田信是日本明清史學界青壯 派學者的其中一位代表人物,對於臺灣讀者來說,他的名字可能不如明清社會史或文化史的岸本美緒、大木康、松浦章等人來得眼熟,就連日本早期的海域史著作,也不見上田信的名字,但《海與帝國》出版之後,終於讓大家見識到這位史家的地域史與海域史結合研究的功力。   《海與帝國》的史觀與書寫特色   從「交易」的類型來分析歷史,是這是本書的視角。作者認為只有人類可以從完全不同的地區帶入物資消費,這種跨越穩定的生態環境進行交換物資的行為,在本書中稱之為「交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不一樣的交易類型,有掠奪、互酬、

納貢、集中再分配、以及市場。這本書探討的這五百年間的歷史,就是一種歐亞地區納貢、集中再分配的機制的興起與瓦解的過程,這之間穿插著掠奪的橫行,此外,歐亞地區萌發的市場制度,中國亦有參與。   其次,他提出了「合散離集」的史觀。本書和其他冊不同,作者提出了他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模式的看法。上田信首次提出這看法是在一九九九年的《森林和綠色的中國史》書中,借用日本成語「離合集散」,予以拆解重組,用這名稱來解讀中國史特色,這幾個字代表中國歷史的幾個階段循環。首先是交易機制穩定的階段「合」,接著開始動搖,整個體系出現明顯裂痕就是「散」,當產生許多新的可能,各個體系領導反目成仇、展開抗爭,就來到「離」,到最後

一個方案整合其他剩下體系就稱為「集」。作者認為在元以前,中國可分三個週期,每個週期都有「合散離集」,可在東亞的框架下討論,但到了第三週期循環還沒結束前,蒙古帝國建立起橫跨歐亞大陸的交易新機制,納入中國為其中一部份,此後,要理解中國史,就要在新的框架下來理解,因此作者創造了一個新的空間──「東歐亞」,要以此來釐清元明清的歷史。   不僅提出獨特的視角與史觀,上田信在講明清歷史時,是放在他所創「東歐亞」這樣的空間架構裡。這作法和杉山正明有些類似,是放在世界史的脈絡下來看遼、西夏、金、元的歷史。所謂東歐亞的空間,以海域來看,指的是日本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以及與這些海洋相連接的陸地或島嶼組成

的空間。若從我們一般常用的世界地理角度來看,這部分包括了東北亞、西藏與蒙古高原在內的中亞、東南亞以及印度一部份。   在這樣的觀念下所書寫的明清歷史,果然各章的重點和以往通史著作截然不同;過往以皇帝、宮廷及事件為主的政治史架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以「交易體系」為內容的世紀變化(見目錄)。除了「交易體系」的核心觀點外,本書另外有四個特色環繞著明清帝國:海洋、白銀、物與環境,這在其他明清通史著作中是較為少見的。   海洋的視角   在前言中,上田信以一段「花蓮媽祖在昆明」的趣味經驗,將讀者的視野帶到海洋的課題,這章的標題叫「大海環抱的兩個帝國」。上田信在一個近年來田野調查的重要地雲南昆明機場

遇到台灣媽祖進香團,為何這群觀光客會帶著媽祖來麗江旅行?媽祖是誰?為何台灣東部會有這樣的媽祖廟?而麗江為何會成為知名景點?要將這些故事聯繫起來,作者告訴我們,得從歷史上來解開謎題。   要談這樣故事,以往都從明末的政治史談起,但書中卻從元朝為開端。作者引用杉山正明的說法,元朝就是透過集中至再分配的交易機制,將勢力拓展到歐亞全區的帝國,這個時期發展出來的機制是白銀的大循環。但到了蒙古帝國瓦解時,歐亞大陸東部失去核心體系,轉到與次體系並存的狀況。到了明代時,雖然承繼的不是唐宋的模式,但也無意願及能力取代元朝創立,此時十四至十五世紀的中國退到一個次體系的位置。   這段故事,我們不僅在過往通史著

作未曾聽過,也沒在《維梅爾的帽子》裡提到。上田信擅長將明清帝國內部的變化放在蒙古帝國建立起來的白銀交易體系脈絡來檢視。因此,十六世紀貴金屬的精鍊技術提昇後,來自日本與美洲大陸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市場,一度退到次體系位置的現象開始重生,此後,商業時代開始出現,建構出一幅新的核心體系。   簡單來說,作者一再強調,明朝是十三世紀在歐亞地區產生的白銀體系瓦解之後,於東歐亞產生的帝國。環繞著這樣的體系轉換,《海與帝國》每章都提到了海洋。看這本書,你不能從以往教科書灌輸給你的內陸帝國腦袋去看明清;反而從海洋來看帝國,我們會看到另外一種景象。不僅如此,我們還能看到日本學者才有的獨特解讀觀點。例如在〈第五章

 商業的時代〉中,上田信提到以往兩岸的中國史學者較少提到的「寧波之亂」,從這條故事,上田信帶出「日本銀」的問題,並做出一個關鍵的結論:「就在寧波之亂後續處理的同時,日本出現了即將席捲整個東歐亞地區的變化。」   在〈第六章 社會秩序的變化〉中,提到十六世紀後半出現有別於朝貢機制的交易方式──「互市體系」。隨著海禁到互市的開展,原本被舟山群島雙嶼港搶走光彩的福建漳州月港,再度躍上歷史舞台,這現象一直持續到十七世紀。   同樣的故事,我們在《維梅爾的帽子》也看得到。卜正民在〈秤量白銀〉這章提到,一夜之間,海盜成為商人,違禁品變成出口貨,地下交易變成了將馬尼拉等東南亞港口和泉州、漳州連成一氣的商

業網絡。大批貨物從月港出口,白銀從月港流入,把中國和世界連成一塊。此後,我們看到的是大家所熟悉的跨越大平洋的西班牙勢力與美洲白銀的故事。 白銀與銅錢的雙重架構   從〈第一章  事件的時空〉開始,上田信就點出,從歐亞大陸東部這個框架下來看,白銀流通體系在蒙古帝國時期是核心體系,其周邊使用銅錢的經濟圈則形成次體系。白銀與銅錢在空間上的雙重架構,成為自一三五一年以來,長達五百年的交易體系。   上田信還補充了過往講解中國史教科書都沒提到的問題:這些白銀到底去了哪裡?他的回答是,由於十八世紀繁榮的麻六甲港口變得沒落,曼谷、西貢等新的交易中心崛起,根據推測,從中國流出的白銀多半是進入了新加坡。英

國商人用這些白銀購買東南亞各地的物產,或是招攬來自中國的勞工。   對於這種世界史的動向與明清的關係,白銀的故事相當重要。我們或許可以模仿《國家為什麼失敗》的作者批評《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戴蒙(Jared Diamond)所說的「笨蛋!問題在制度!」(頁十四),說出「笨蛋,關鍵在白銀」這句話。的確,此後的明清歷史的確與白銀有密切關聯。雖然上田信談了這麼多的白銀故事,但直到十九世紀這部分,他才描繪出這幅全球史的圖像。他認為從十九世紀中葉之後,中國裔民眾的活動開始跨出東歐亞的框架,開始往美洲大陸、澳洲、非洲等地拓展,他將從那時到現在稱之為「全球舞台」。   事實上,已經有許多學者從全球視角解

析十七世紀以來的貿易流通。若要說起這種觀念轉變的源頭,一定要提到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那本於二○○○年得到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的重要著作《大分流》,這本書跳脫以往的歐洲中心論,不再以西方的擴張為分析的視角。他主張一八○○年之前,中國與歐洲基本上在經濟發展的方向是大致相同的,此後,才有了分流。最主要的關鍵,不在於以往的技術的創新論點上,而是一種偶然性的因素,也就是所謂地理上的好運帶來的能源革命,以及海外人力資源的特權。這種論點,著實影響卜正民寫《縱樂的困惑》、《維梅爾的帽子》,甚至近來的《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   主導這場歷史變遷的,就是在明中葉以後成為民間主要流通貨幣

的白銀。沒有白銀,十六世紀後期及十七世紀初期,就不可能出現中國商品的全球出口現象。有關這點,我們不妨找出包樂史的名著《看得見的城市:全球史視野下的廣州、長崎與巴達維亞》,不僅引領我們看到這些白銀流通帶領的影響,更將三座城市的歷史與當時的跨國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聯繫在一起。   中國與歐洲的需求,創造出白銀的大量流通,從而促使日本和南美成為兩大供應來源。十七世紀的全球經濟,基本上是圍繞著這個供需結構而形成。到了明中後期,白銀已經是通行全國,位居貨幣流通的主導地位。當明代的白銀儲存量與銀快開採量不足以應付民間日益擴大的白銀需求的日益擴大時,海外的資源自然成為探尋的焦點。此時,舊的對外貿易模式——朝

貢貿易已不能滿足國內需要,私人海外貿易蓬勃發展,直接刺激了日本銀礦的開採。在此同時,葡萄牙人於一五四○年代到達日本,他們發現中日間的絲銀貿易可以獲得巨大利潤,遂開始積極扮演中介的角色,並將貿易範圍擴大歐洲。   西班牙人到亞洲後,也發現了這項商機。一五七○年代起,西班牙大量開採他們在南美洲波多西(Potosi)的銀礦,再經由墨西哥的阿加普科(Acapulco)轉運至他們在菲律賓馬尼拉的基地,以購買中國出口到此地的商品。其中,絲綢與瓷器是最主要輸出至歐洲的商品。有些白銀是經由葡萄牙人之手,經由澳門流入中國。   因而,白銀的故事將我們對於明清歷史的認識,擴大到全球史的脈絡下來觀看,唯有如此,

才能看到海洋與明清帝國的關係。   物的流通   用「物」來寫歷史是《海與帝國》的另外一大特色。上田信這樣的物質文化的書寫特色,也反映在明清史的研究新趨勢上。近來的明清史有些新的研究課題,像是:「物質與消費」、「身體、醫療與社會」、「城市、空間與日常生活」、「感官與飲食文化」、「文化相遇」、「閱讀與出版」、「旅遊與書寫」、「雅俗與士庶文化」、「視覺與圖像」、及「記憶與歷史」,這些課題除了以往的文化史取向外,許多研究是採取物質文化的視野。   《海與帝國》中有好幾個小節就是直接以物當作標題,像是:「蘇木環繞的海洋世界」、「以鹽建立的帝國」、「毛皮與帝國」及「鴉片與軍艦」。這些一個個看起來頗

不起眼的物品,在上田信獨特的敘事筆法下,既微觀又宏觀。   其中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蘇木與毛皮,這或許也與我本身是研究清代的東北人蔘有關,對於這些談貿易打造的世界史特別敏感。上田信提到自永樂到宣德的十五世紀前半的海洋世界交易狀況時,他舉的就是琉球國尚氏中山王的例子。透過《歷代寶案》的史料,我們會看到一四一九年時,受命出訪的使者搭乘三艘外洋船,攜帶禮物,抵達暹羅國(阿瑜陀耶)後呈上禮物。根據出訪回國後的報告,對方的官府稱禮物太少,要官員購買瓷器,而且還搬出禁制條例,表示不許在當地任意購買蘇木。在往後的幾年,每年都會有琉球船派到阿瑜陀耶進貢。這批《歷代寶案》中收錄六年後的阿瑜陀耶給琉球國王回禮的書

信,從中就可以看到贈禮清單中有三千斤的蘇木。   過往少有史家這樣寫這段歷史,尤其將焦點集中在蘇木上。上田信卻提醒我們,在解讀這些史料的同時,也能看出十五世紀前半期的海上世界。除了要瞭解最初製作這些文件的琉球王國外,也要特別留意在東南及南海上的蘇木交易。   蘇木在中國很受歡迎,當時除了琉球、阿瑜陀耶外,滿刺加及日本都會帶蘇木到中國。一來航行過程不佔空間,處理容易,量少也可交易,重點是很值錢,因此成為東海與南海航行者常攜帶的交易商品。   「毛皮與海的帝國」那部分也相當精采。上田信從晚明的《萬曆野獲編》談起,提到晚明每年在宮廷需要分發給大臣的貂皮有一萬張,狐狸毛皮約六萬張。這些皮是從哪來

的?又怎麼取得的?從這則筆記資料,他將這複雜的中國東北的毛皮貿易網抽絲剝繭地展示給讀者。當時皇帝賜給大臣的毛皮中,最珍貴的就是黑貂皮,而講這項商品帶如中國和朝鮮的就是女真人。作者還提到,十六世紀,透過海洋有大量白銀流入中國都市,造就了一批富人階級,對於黑貂皮的需要也越來越高。這種需求與其說是禦寒,倒不如說是成為北京有錢階級的身份地位象徵。上田信說這些故事當然不是只是談時尚、消費文化而已,他要談的反而是點出這樣的皮毛貿易需求對於建州女真勢力崛起的影響。因為掌握這些交易的政治集團,就是活動區域離中國最近的女真。   不只是中國,這種毛皮與帝國的故事還延伸到俄國政府。滿州人在統治中國後,毛皮需求大

增,俄國政府為與中國交易,從一六七○年後,持續派使節團到北京交涉,從西伯利亞運到北京的黑貂皮一年高達一萬多張。事實上,當時的這種毛皮貿易已經是全球史的故事中的一環了。俄羅斯帝國此時轉向中國銷售毛皮,背後反映的是北美洲也開始出產毛皮,使得俄國市場萎縮,不得不往其他國家。   有關這部份,《維梅爾的帽子》有較清楚的交代。早從十七世紀開始,美國人、法國人與原住民彼此就為了皮毛一事,交戰不休。卜正民的這本全球史名著就有許多篇幅提到海狸皮的重要性。   然而,不只東北的毛皮與帝國的發展息息相關,其實人蔘也是。這部份上田信就完全沒有著墨,僅在第一章提到當從商業時代到產業時代時,產業化的方式之一,就是以

國產化的方式製作寶物,或寶物的替代品,人蔘就是一例。他舉的例子是德川吉宗時代的日本,獎勵種植竹節人蔘來取代過去的朝鮮人蔘。   當時整個東亞的人蔘都有相當頻繁的流通,不僅是人蔘藥材,還包括有與人蔘知識有關的各種專書。我在《人參帝國》一書中提到,十八世紀中葉以來的東亞,出版過許多人蔘專書,當時的朝鮮、日本及中國約有四十幾部這方面的書籍,可見這些東亞國家的醫藥知識與博物學的交流相當密切。唯有透過這些書籍的出版文化與醫學知識互動的研究,才可以讓我們了解當時東亞間的藥物知識與博物學交流的實際面貌。明清時期,東亞的中日朝鮮地區,經由人蔘消費的流通,彼此無論在消費知識與醫療知識上,都有頻繁的交流。  

 當然產業化的不只是人蔘、生絲,另外還有以出口商品的方式進行,像是日本出口到中國的海產,以及英國走私到中國的鴉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第八章「產業時代」提到的裝在草袋中的海產「俵物」的出現。當時在中國盛世的榮景下,對於乾燥海產出現了強烈需求,在一七一五年的「正德新制」下,鮑魚乾、海參、魚翅大量流入中國,成為宴會料理不可或缺的食材。   環境與地理   上田信過往在中國大陸做了相當多的田野調查,研究地域社會與環境史,因此本書在寫作上除了上述三個特點外,還特別強調環境與地理的因素。   在提到明朝初期有許多因政策而起的移民傳說,除了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外,貴州、雲南也有。上田信舉了明初朱元

璋攻打雲南的地緣關係的例子說明這件事是打造完整帝國的一大工程,以往很少有人以環境的角度來看雲南的重要性。雲南在歐亞大陸上有著非常重要且特別的位置,雲南南部與東南亞之間構成文化圈,西部則是自古就藉由「西南絲路」這條交易要道與南亞連結;與西藏高原之間則有著名的茶馬古道交易路線。此外,雲南是好幾個文化圈交集的地區,有人以「東歐亞的臍帶」來比喻。上田信在談明朝在此建立的政權統治體系時,還提到由於雲南有高山、溪谷,構成了複雜的地形,是由多個民族分居共存,因此在統治時並不容易。   上田信不僅在論述國家權力的擴展或海外移民,處處都提到了環境的特色與限制所帶來的各種影響與人文景觀形塑,本書還繪製了許多詳細

的地圖讓讀者更容易有地理概念與空間感。這或許與上田信的訓練與田野調查特色有關,雖然這特色其他冊也有,但並未如本書繪製的地圖這麼多且如此精細。例如圓仁的旅遊路線圖、倭寇猖獗的地區圖、鹽城周邊地圖、南海貿易據點、東南亞的日本人街、利瑪竇的旅程、江戶時代對中國交易的四條路線、美洲大陸原產作物傳播世界圖、十八世紀互市體系下的中國沿海都市、江西商人交易分布圖……等等,讓人印象深刻。   《海與帝國》的延伸閱讀   《海與帝國》出版後十年,儘管這種透過海洋看明清中國的研究已經越來越多,本書還是這些專著中最深入淺出,既有觀點又有故事的好書。這本書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書末列有參考文獻,若要進一步參考當代研究,

可以延伸閱讀的書有哪些。   然而,畢竟已出版超過十年,讀者若還意猶未盡的話,倒是有幾本進階的書可參考。日本近來的這方面研究已經形成「東亞海域史」研究群,其中最顯著的研究成果,就是東京大學小島毅教授主持的日本文部科學省大型計畫:「東亞的海域交流與日本傳統文化的形成」,一般俗稱為「寧波計畫」。在這個計畫下成立了東亞海域史研究會,成員以歷史學、文學與哲學為主,二○○七年舉辦了第一次研討會,計畫期間出版好幾套叢書,展現出研究成果,像是「東アジア海域叢書」及「東アジア海域に漕ぎだす叢書」。   據東大教授羽田正的說法,這些叢書的書寫有幾項特點,一是海域概念的引進與開闢新的世界史方向,二是時間序列史

的相對化與歷史的模式化;三是團隊合作的研究,所有的議題及書寫都是共同討論出來的,而非以往的會議論文式地各寫各的。簡單來說,就是較以往更為強調,全球史的取向是近來的新趨勢。   在這些研究中,若想要很快地掌握東亞海域史方面的研究趨勢,首先我的建議還是從研究入門著手。桃木至朗編的《亞洲海洋史研究入門》(《海域アジア史研究入門》,岩波書店,二○○八年)是其中首選。這本書的作者不限於中國史或日中交流史領域,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中島樂章,他最早的研究課題是明清徽州商人,之後參與「東アジア海域叢書」的計畫,撰有《寧波と博多》。這之間又曾與藤田明良、鹿毛敏夫、岡美穗子、山崎岳合作參與了「東アジア海域交流與日本

傳統文化的形成」。之後中島樂章二○一三年又編有《南蛮・紅毛・唐人―一六・一七世紀の東アジア海域》,結合了日本史與東洋史學者共同探討亞洲海洋史,這在過往較為少見。《海與帝國》中所提到的幾個重要觀點,本書都有進一步的深入探討,相當值得一看。   此外羽田正編的《從海洋看歷史》(廣場,二○一七年)也是一本重要的入門書。這書算是「東アジア海域に漕ぎだす叢書」的首卷,將這套書的東亞海域歷史發展特色做基礎的介紹。監修的小島毅對這套書的描寫是:「本系列叢書是以這一千年的時間跨度,觀察到東亞區域內即使幾乎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但是經過多采多姿和豐富多元的交流活動,並且對於催生日本本國的『傳統文化』具有關鍵性的

角色。」   前後呼應的「花蓮媽祖」   儘管《從海洋看歷史》選出了三個「百年間」,具體描繪各自的時代特徵與多樣性,和以往的歷史敘述相當不一樣,算是此書最具特色的一點,不過就整體而言,《海與帝國》以中國為主體,從海洋的角度看整個明清帝國,對一般讀者而言,更能看出這跟以往教科書所學的中國史有何不同。因此,儘管已經距今十多年,《海與帝國》還是目前坊間最完整也最好的一本明清通史讀本。在如今出版市場上全球史當道且不斷強調全球視野的主流趨勢下,這書的出版更加凸顯了從海洋看歷史的重要性。   為了行文方便,這篇導讀將《海與帝國》的四種書寫特色:海洋、白銀、物及環境分別論述,但這不代表作者在寫作時是分

開思考問題,相反的,本書處處可見這四種特色的影子。直到結論〈媽祖與明清歷史〉時,作者再度展現敘事的功力,將這四部分整合在一起,又回到了前言中所提到、在昆明機場遇到花蓮媽祖進香團的故事以及他的疑問,並用以下這段話總結本書:「如果花蓮的神像中確實附著著媽祖的靈魂,在跟著鄭和橫跨歐亞海域,於南海及印度洋看過無數港灣的她,對於眼前麗江的風景又有什麼感想呢?聽完隨行信眾的說明後,當我再次凝視著端坐在機場長椅上的媽祖容顏時,明清五百年的歷史瞬間化為一道閃光竄過腦海——那正是媽祖遍歷歐亞大陸及海洋的旅程。」   看到這裡,我們終於明白一開始作者所鋪的梗的用意何在。的確,媽祖的故事就是明清帝國與海洋的五百年

故事。當讀完這整本《海與帝國》,相信你的世界觀一定會有改變!   【第七章 王朝更迭──十七世紀】 海上世界的終焉 ◎海上的變化 自古以來的港口都市泉州,在附近的安南縣,有個叫石井的小漁村。登上後方的小山丘,可以眺望村落的全貌。幾乎沒有農地,村子的南方是一片連接到臺灣的海洋,東側則是白沙灘,凝視著大海;沙灘北側停了幾艘遠洋船,像是守護著這個港口不被南側的強風吹襲。走下山丘,道路兩旁有許多鄭姓墓碑,這幅光景跟四百年前沒什麼兩樣。 萬曆三十二年(一六○四),一名叫鄭芝龍,後日又名鄭一官的男孩,誕生在這個村子。他在十八歲時搭乘遠洋船出海,在耕地稀少的泉州一帶,這是非常自然的選擇。 鄭芝龍面對的東

歐亞海域,已非王直活躍時的十六世紀海上世界,海洋一直在變。首先,提供倭寇活動據點的日本,在豐臣秀吉時統一後,十七世紀由德川家康繼承。以日本為主的海上世界,接受豐臣、德川之後的統一政權統治。 過去由九州領主負責的海洋交易,到了十六世紀末,豐臣政權企圖插手掌控。豐臣政權直接控制日本國內的銀礦,掌握了從日本出口到中國的最大宗商品—白銀。將這些白銀投資海外貿易,成為經由東南亞與中國交易的最大贊助者;此外,豐臣政權還掌握了全國的領海權,從如何因應漂流到海岸的遇難船,可看出這些變化的端倪。 日本在中世紀時對於漂流物的所屬權認定,原則上歸給在漂流處發現的沿岸居民。十六世紀,這塊土地的領主為了占據漂流物,遇難

船隻上的船員經常被視為奴隸。然而在一五九六年,一艘西班牙的船隻漂流到高知,豐臣秀吉派了奉行去沒收船上的貨物,並分給船員糧食,幫他們修好船隻後讓他們回國。 這也顯示了中世紀的慣例到此結束,海洋轉變為由統一政權管理的公共空間。豐臣政權封鎖了原先在日本沿海到中國、朝鮮半島這片廣大海域上活動的海盜,同時在一五九二年,對於日本赴海外的船隻發放相當於許可證的朱印狀,提出了允許特定商人對海外進行交易的方針。後來德川政權也延續這項政策,估計從一六○四年到一六三五年之間,光是能確認發放的朱印狀,就有三百五十六份。由於明朝不認可日本船隻進港,朱印狀上的前往地點多為馬尼拉、臺灣,以及印尼半島的港口城市。

海洋書寫中的海洋觀點形塑:以異托邦概念探討

為了解決花蓮 林 氏 海產的問題,作者詹佳和 這樣論述:

  台灣最近期一次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學「復興運動」至今已二十餘年,今天的台灣究竟擁有什麼樣的海洋文化?在何種面向仍有不足?本研究藉由傅柯(Michel Foucault)的異托邦(Heterotopia)概念,爬梳台灣出版市場中國內外的海洋文學文本(包含小說、散文、科普、社普、報導),以此為材料找出海洋環境與人類的交互作用。由於異托邦是人類生活區域中的特殊空間,具有不易進入、與主流空間不同等特質,但此空間對人類而言具有特殊意義,人類可能因為進出其中而產生不同的認知,因此本研究將海洋視為人類社會的異托邦,並參考異托邦的六項原則做出分析主軸。  本研究認為,當海洋成為人類社會的異托邦,對人類社會

發揮的影響主要有三:促進人類認知領域發展、產生變動的意義、形塑人類的認同與自覺。以此軸線透過內容分析找出三大主軸下數個文本所涉及之海洋元素,再以論述分析探討相關元素如何於作品中呈現,並輔以書評、讀者訪談擴充文本之社會意義。最後於眾文本中,發覺海洋觀點在社會中可能呈現之樣貌包含:各式探索與紀錄之技術,以及隨之而生的科學、產業之累積。亦包含人類基於海洋不同的了解,所產生的各式想法與行動,在內心層面有恐懼、征服與欣賞;物質層面則有利用與破壞。海洋也促成個人的自我認同、對生活地區的認同,以及所屬人類群體的自覺。本研究的文本選擇大致反映了台灣近年海洋書寫的產出狀態,純文學仍偏少,科學主題仰賴翻譯,但文史

社會類書籍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