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見小路尺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花見小路尺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山本文緒(YamamotoFumio)寫的 自轉公轉 【直木獎得主山本文緒三大獎最後遺作;新海誠、林真理子、村山由佳等名家感動推薦!】 和山崎亮的 《山崎亮的社區設計指南》精選套書(社區設計+社區設計的時代+引路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灣製的好鞋:花見小路也說明:為什麼想介紹這家鞋子呢? 因為我是身高不高但腳很大還大小腳,又容易被磨腳的人... 連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木馬文化 和臉譜所出版 。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陳永銓所指導 林弘晉的 商用電動車設計與實作 (2020),提出花見小路尺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微型電動車、學生方程式賽車、底盤機構設計、應力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研究所 倪晶瑋所指導 劉芳祺的 以「場所精神」為導向的楊梅「老樹伯公」場域活化規劃設計 (2014),提出因為有 楊梅區、老樹伯公、場所精神、場域活化、地景敘事的重點而找出了 花見小路尺寸的解答。

最後網站花見小路雨靴尺寸的運費、客服和退貨,DCARD、PTT和網友 ...則補充:花見小路 ・手製鞋hanamikoji ... 福利品好康|挑戰全年度最低價把握機會帶回家小花獨家|NG雨靴. ... 雨靴為舒適寬版~歡迎直接按照腳長選購尺寸,無須大半號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花見小路尺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自轉公轉 【直木獎得主山本文緒三大獎最後遺作;新海誠、林真理子、村山由佳等名家感動推薦!】

為了解決花見小路尺寸的問題,作者山本文緒(YamamotoFumio) 這樣論述:

書店店員最想賣的書!2021本屋大賞TOP5 ❖榮獲中央公論文藝獎❖ ❖榮獲島清戀愛文學獎❖ 直木獎、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得主 ──睽違七年全新長篇傑作──   工作、家庭、戀人全都搖搖欲墜   人生只想躺平的我錯了嗎?   腦袋裡只想著自己不行嗎?   最擅長描寫女性心理的直木獎暢銷作家   寫給這世代的溫柔物語   焦灼、不安,彷彿孤獨地活在人生的半裸狀態   原本在東京服飾公司任職的與野都,為了照顧生病的母親回到茨城縣老家,在地方商場當起了約聘人員。32歲的小都每天看著當地名勝大佛通勤,可是生活對她一點也不佛系:好友一個個結婚、找到好歸宿,自己卻得繞著身體出狀況的雙親打轉;公司

複雜的人際互動及對職涯的迷惘也讓她疲憊不堪。   這時,在壽司店打工的男子羽島貫一走入她的生活。貫一擅長料理、性格坦率溫柔,但小都對於工作和收入不穩定的男友缺乏安全感,婚姻生活似乎愈來愈遙不可及。與此同時,家裡經濟出現危機,小都面臨得搬出老家的窘境。   「我的人生遇上了一場行星和地球的大碰撞!」   陷入感情、親人照護、職場等多重困境,沒有倚靠又滿懷不安的她,彷彿孤獨地活在人生的半裸狀態。   腦袋裡只想著自己不行嗎?   為別人忙得團團轉時,又該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   明明只是想談場很棒的戀情,然而生活的焦頭爛額卻讓她只想躺平……       ❋ ❋ ❋   山本文緒的小說如成

名作《戀愛中毒》、《有家可歸的戀人們》等已是國民暢銷小說,而她書寫自己擔任編輯、經歷父親與愛貓過世、得獎後罹患憂鬱症及再婚生活的散文也相當膾炙人口。   她常在作品中透過女性的告白,逐一撿拾審視隨著年紀逐漸剝落的苦澀回憶與自尊。而這樣的「山本文緒式」撫慰,總帶著一絲揭開瘡疤後碰觸空氣的警醒:   ──總是耽溺在比較同世代女性的糾結與自卑?   ──因為對現狀與伴侶的不安全感,而保有讓別人趁隙而入的空間?   ──與其說想結婚,不如說只是害怕生老病痛和一個人的老後?   ──由老公賺錢養家、孩子也順利長大的自己真的感到幸福嗎?   山本文緒從不明指現實人生之惡,而是以溫柔而寬容的筆觸,細膩

勾勒出主人公在微暗生活中找尋出口的掙扎與思考。這是她自一九八七年執筆創作、出道近三十五年來,留給讀者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是她直扣跨世代女性心理,廣大讀者絕不能錯過的代表之作。 得獎紀錄   榮獲 ──   島清戀愛文學獎   中央公論文藝獎   2021本屋大賞TOP5   ★長踞日本亞馬遜暢銷榜,4.3顆星高分評價!   ★紀伊國屋、東販、e-hon、丸善&淳久堂各大書店熱賣榜,日本全國書店店員絕讚推薦!   ★「共感度100%!」「與其說戀愛,寫的是人生吧!」日本最大書評網站「讀書Meter」上千則好評熱議!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蔣亞妮(作家)   國內外名家傾力推

薦   吳曉樂(作家)   柯采岑(女人迷Sales Head)   張婉昀(女人迷主任製作人)   許菁芳(作家)   陳雪(作家)   趙又萱Abby Ch.(少女A)(作家)   鍾文音(作家)   簡嫚書(演員)   新海誠(《你的名字》動畫導演)   林真理子(直木獎作家)   村山由佳(直木獎作家)   窪美澄(作家)   南澤奈央(演員)   橫澤夏子(演員)   淺野真澄(聲優)   枡野浩一(歌人)   「山本文緒的小說猶如窺視人心的一扇窗。」──新海誠   「這本小說澈澈底底打中了我。」──林真理子   「無論面對人生的苦惱、停滯、繞道,這部傑作充滿了無盡的溫柔與包

容。」──窪美澄   「讀完最後一章時,面對不住哽咽哭泣的自己,我感到驚訝。這部作品既是戀愛小說、職場小說、親子問題小說及高齡化社會議題小說,但讀到終章,它又翻轉成有別於上述類型的小說,我更驚訝了。」──枡野浩一  

商用電動車設計與實作

為了解決花見小路尺寸的問題,作者林弘晉 這樣論述:

近年來全球暖化日漸嚴重,而如此嚴重的主因為工業的快速發展,大量的碳排由工業運輸汽車所造成,因此各國積極降低碳排量,發展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力發電、潮汐發電,並訂定相關時程逐漸讓燃油汽車退場或是不生產販售,如Nissan、Benz、Bmw、Audi等大廠目前積極開發電動汽車,而電動汽車目前最大的問題為鋰電池太過昂貴,因此電動車售價高居不下,如要降低成本則是開發微型電動車,由於車重輕、車體小、耗電量低,自然不需要大容量鋰電池組,並且整車零組件用量降低,整體成本大幅下降,消費者接受度高推廣更加容易,而微型電動車可做為家裡第二部車,應用於購物、都會區交通,整體車身嬌小路邊停車方便,透過充電取代加油,

整體使用週期成本更低。日本一直以來持續推廣的輕型汽車K-car為日本二戰後所開發的車型,目的為振興經濟,讓人民輕鬆擁有汽車而訂定的輕型自動車法規,車身最大長寬高限制於3.4公尺x1.48公尺x2公尺內,排氣量最大為660c.c.,馬力最大為64匹,相比普通汽車尺寸更小且最多可乘坐4個人,其優勢為價格便宜、稅金低、市區停車方便,容易進出狹窄巷弄,具備多功能用途可應用於輕度載貨、都會區交通使用,此種小型車於台灣市場具備了龐大商機。學生方程式賽車則是自1980年開始的競賽,透過學生組成一間公司,進行整車設計、實作、行銷,透過設計分析使車輛的過彎性能增加,並動手進行整車零件的製作,有效的控制整車的製作

成本,最終透過行銷將車輛推銷進行販售。因此本論文將對目前市面微型車與學生方程式賽車構造進行探討,並著手進行設計與最終將動手實作出兩台商用電動車,分別為微型電動車與學生電動方程式賽車,而微型車是以實用、輕巧為設計取向,適合外出、送貨多用途使用,而電動方程式賽車是以賽道競速取向設計,具備高性能、操控性設計。本研究所開發的兩輛商用電動車透過實際道路進行測試,測試內容包含:極速測試、煞車測試、避震測試、八字繞環測試、S型測試、續航力測試,透過實際測試能夠得出車輛的實際性能是否與設計的參數相近。

《山崎亮的社區設計指南》精選套書(社區設計+社區設計的時代+引路者)

為了解決花見小路尺寸的問題,作者山崎亮 這樣論述:

《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面對無緣社會,我們不是束手無策。」 22位台灣學者專家聯名推薦 讓我們借鏡日本經驗,共同審思形塑社會的未來樣貌   「不是打造出只讓一百萬人來訪一次的島嶼,而是規畫出能讓一萬人造訪一百次的島嶼。」   ──GDA、SD Review、Kids Design等多項社會創新設計大獎得主   ──日本社區設計界第一人「山崎亮」   ──12年間的軌跡+16個最具代表性的社區設計案+近200張珍貴影像圖表   ──帶你看見回歸到「以人為本」的社區設計能發揮的巨大力量   「幾年前花了xxx億稅收建造的xxx,

開幕時大張旗鼓,現在卻又成為了另一座『蚊子館』……」   沒有人使用,不論花再多錢,設備、動線、地點再好的空間都是枉然。   小型店家規畫、大型場館的興建、都市更新、老舊街區再生、區域活性化……   不論大小、人數多寡,各種空間、場域的設計,都該從「人」出發。   「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的概念,   即是「不只設計看得見的空間,更要設計看不見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出發,   透過舉行工作坊、研討會、實地參訪等方式,   將參與式設計導入各類型空間、社區的規畫營造,   讓空間使用者進入設計過程、培養在地社群,並整合跨領域人才、建立公

私部門間的溝通管道……   以各種跳脫傳統思維的方式進行「設計」,   使人際關係更趨緊密,   讓各種「空間」能達到最有效且最長久的利用,發揮最大的價值。   1999年至今,範圍遍及日本全國,   從都市街區、高級住宅到人口外移的偏鄉、島嶼;   再到社區公園、大型森林公園、兒童遊樂場,   以及醫院、百貨公司,甚至水壩、木材加工廠,   還有抽象的「祭典」、「地震避難程序規畫」、「小學生的課後時間」……   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及詳實記錄,   值得建築、都市計畫、社區營造、空間景觀設計、街區再生等相關領域人士、學生,   以及每個追求理想社會的我們參考借鏡。 名人推薦   二十二位台

灣各界學者專家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文靜(商周集團執行長)   王志弘(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王耀東(華梵大學建築系講師)   李丁讚(清大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李取中(The Big Issue大誌雜誌總編輯)   林宜珍(財團法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秘書長)   夏鑄九(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陳東升(台大社會學系教授)   連振佑(中原大學景觀系專任助理教授)   許毓仁(TEDxTaipei策展人&TED亞洲大使)   黃舒楣(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鼎堯(土溝農村美術館創辦人)   黃聲遠(田中央工作群主持建築師)   黃

麗玲(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曾旭正(台南市副市長)   溫肇東(政大科管智財所教授)   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劉可強(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劉克襄(作家)   劉柏宏(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   戴伯芬(輔大社會系教授)   龔書章(交大建築研究所所長)   在書中看到的是山崎亮先生十多年來歲月經驗與專業智慧的結晶,具體提供想要或正在從事社區設計的人士,豐富多元的案例與精闢詳細的敘述。但就如同文本最後所言:不可忽視的社群龐大力量與行政職員缺乏行政參與之衝突,也正是台灣所面臨的困頓和轉機。──王耀東(華梵大學建築系講師)   究竟我們的社會需要的是甚

麼?而何者又能凌駕於物質、金錢等可見的價值之上,帶給我們更美好的生活呢?本書以平實有趣的文字,描述各種充滿溫暖人心的社會實踐案例,許多是我們立刻可以起而效尤的故事。從事社區總體營造,需要有不輕易放棄的纏人功夫、體貼又誠懇的說服能力,讓讀者了解硬體建設尚需要社區人們的熱情參與,因應民眾的需求而生,進而讓它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永續之道。──林宜珍(財團法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秘書長)   這是一本透過日本經驗學習社區設計與社會設計的精彩作品,選擇的案例非常有故事性,涵蓋的主題多樣豐富。對於讀者來說是友善閱讀的,整體的寫作風格和編排方式就是展現出社會設計的精神,值得大力推薦。──陳東升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社區設計》文筆平易近人,生動的故事背後有山崎亮對社會如何運作深刻地領悟。「設計」就是解決真實確切的問題的過程與方法,十六個案例直指「社區設計」是透過社群網絡串連、合縱連橫、存異求群地解決社區中各種課題,取代了專業分門分科、將社區去異求同的老路子,活靈活現勾勒了社區、環境、景觀、建築如何再現社群及其Networking。這本書為台灣過去已累積多年經驗之「社區總體營造」提供了進階、躍昇的柴火,值得跨界閱讀咀嚼!──連振佑(中原大學景觀系專任助理教授)   什麼是「設計」?作者山崎亮相信最重要的是「透過設計的力量凝聚社群」,尤其在這逐漸無緣的社會中。這一點說得簡潔

,實踐起來卻不容易,需要認識思考的持續檢討,更要「慢慢磨」的社群經營。很高興有這一本書,集結了精彩有趣的實踐案例,經驗中有青年專業團隊的誠懇反省,讓我們看見「設計」的關鍵不在於風格姿態,而是締結關係的社會關懷,去締結人、城鄉、生態系統之間的良善關係。──黃舒楣(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不只設計看得見的空間,更要設計看不見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如果你厭倦圖桌前的日以繼夜,如果你關心著空間背後的人群,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線索,接下來請您起身走進人群,因為答案必須自己找尋。──黃鼎堯(土溝農村美術館創辦人)   山崎亮的社區設計實為「社會設計」,其目的不在於空間設計本身,而是透過參與

過程,將使用者轉化為積極的「社群」,讓他們著手於空間規畫、經營管理、活動設計、甚至地方產業活化、永續發展等方案。因此社區設計有引動想像、開展對話、凝聚力量、發展潛能等社會目的。山崎亮的十六個案例有如日本各類型空間矛盾的處方籤,它反映了深刻的社會課題,但也樂觀地提出「社群」做為關鍵答案。──黃麗玲(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對任何一個社會而言,談論社區營造的書永遠都不嫌多!台灣亦然。社區營造鼓勵居民參與,因著居民參與,也讓許多專業變得更不一樣。社區空間設計就是最好的例子。社區空間改造有賴空間專業者(建築師、景觀設計師等)協助,但專業者如果未能改變心態,大多數都會在社區鎩羽而歸。二十五年

前我們成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時,就一再提倡參與式設計,也累積了一些經驗,可惜並未有人加以整理出版,日本的經驗反而先漂洋過來了。本書的確是專業者、社造幹部以及政策執行者最好的參考。期望它除了豐富我們的視野之外,也可激發台灣更多案例,終有一日也出版台灣的社區設計!──曾旭正(台南市副市長)   在一次創意城鄉的研討會中,有人爭辯城鄉本身不會有「創意」,只有「人」才會有創意。當有人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時,你的畫面是什麼?宜居城市、可愛的城市,我們想到的畫面是什麼?我覺得應是居民的笑容。我非常同意作者的副標題「要設計人與人而不是硬體的建設的聯結」,問題不在空間設計的尺寸,而是人與人

的實體及心理距離,會創造出多少笑容?本書想傳播的理念和這些想法不謀而合,值得大家品味。──溫肇東(政大科管智財所教授)   境化,透過與環境的對話,讓人從環境中,得到生命的養分,是社區設計的境界。如何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在參與的過程,增強人與環境的互動,引發認同、愛惜的情愫,如此的空間會形成一股無形的正能量,令人喜愛,也會吸引更多人的付出。這種結合有形與無形的社區設計,是提升生活品質與推動社區治理的重要方法,在作者的經驗中,見證了這個觀點。──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未來將是以使用者趨向的世代,而山崎亮看到了這個可以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社區設計(在台灣稱為參與式設計)。城市緊縮

帶來的挑戰,如何突破藍圖式規劃思維,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納入時間面向的設計,這是最難的,而山崎亮做到了。社區營造在台灣受到政治經濟的影響,許多空間環境仍百廢待舉。各地方建設應使「行政參與」趕緊跟上「居民參與」的腳步,以「社區設計」方法重新定位地方發展。相信本書是所有企求革新的空間專業相關領域工作者期盼的解答。──劉柏宏(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   從聆聽民眾心聲開始,設計者化身孩子王,從遊戲中建造人性互動公園,在田野中尋找善用公共空間的人,組織醫院園藝治療、帶領島境探訪,重建人、生活、環境、產業的社區網絡,化解水庫、高層住宅爭端,綠化市民百貨公司、再生木材加工廠。景觀建築師山崎亮分享了社

區設計如何牽起人際牽繫,對抗無血緣、無地緣社會的疏離孤獨,活絡人口凋零的偏鄉、療癒網路成癮的城市,是所有關心臺灣高齡化、少子女化社會者都值得閱讀的一本書。──戴伯芬(輔大社會系教授) - 《社區設計的時代:用「不造物的設計」概念打造二十一世紀理想社會,全面探究社區設計的工作奧義、設計總體方針,以及如何與社群團體培養合作默契》 「人改變,地域就會改變。」   社區設計師該如何用「不造物的設計」,重新牽繫起「私人」與「公共」? 再建人際連結之外,更要回復凋零社區的生命力!    ──GDA、SD Review、Kids Design等多項社會創新設計大獎得主,日本社區設計界先行者「山崎亮」,

繼暢銷書《社區設計》後,帶你實際深入理解社區設計概念,以及該如何真正實行、達成最大效果。 各界學者專家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李丁讚(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榮譽退休教授) 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 吳俊毅(不完美原創工作室創辦人)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林靜娟(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理事長) 邱翊(臺北城市散步執行長) 洪德仁(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夏鑄九(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連振佑(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助理教授) 張基義(臺灣創意設計

中心董事長、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許毓仁(立法委員、TEDxTaipei創辦人) 陳東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黃偉茹(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助理教授) 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 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 龔書章(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教授)   在充斥著「孤獨死」、「無緣社會」、「少子化」、「農村高齡化」、「區域發展不均」等問題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日漸嚴重,面對這樣的社會演進,我們真的束手無策嗎?其實,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裡,我們更該靠自己的雙手重建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連結,讓地區重生、活化為獨

一無二的社區。要達成這個目的的方法,就是「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 本書作者社區設計師山崎亮,自2005年創立社區設計組織Studio-L、推廣以人為本的社區設計,至今已二十餘年。2011年,他將過去的案例集結出版成《社區設計》一書後獲得廣大迴響,社區設計這個概念也開始拓展至日本以外的其他國家,特別是在臺灣,近年已在臺灣各地舉辦過多次工作坊,臺東縣政府更聘請山崎亮擔任「點亮南迴」計畫的國際顧問。 而在《社區設計》一書出版後,許多讀者看過書中的數個案例,會進一步好奇:這些案例背後是否有一個較有系統、理論性的方法,能讓未來想要進行社區設計的後進者們依循操作?《社區設計的

時代》就是將社區設計的方法完整闡述的一本書。除了社區設計的概念與理論,以及是如何演進至今之外,山崎亮在本書中首次完整公開居民參與、思考型活動的手法與實務經驗,從如何傾聽居民心聲、如何舉辦工作坊、打造團隊,到如何支援居民進行活動──以多年從業經驗為基礎,作者整理出一套設計的執行要點與方法框架,也拋出幾道關鍵提問:   ◎「私」的概念是什麼?「公」和「共」又是什麼?社區與社群一旦緊密熱絡起來,一定會犧牲個人在私領域的自由嗎? ◎有鑑於「長住人口」減少、「短期居留人口」來去不定;何不考慮刺激「活動人口」的增加?「活動人口」又是什麼概念? ◎「地緣型社群」v.s.「主題型社群」各是什麼團體?從事社

區設計時,分別該如何經營這兩種社群? ◎討論社區經營時,居民與專業人士(社區設計師)的參與及主導比例,該如何拿捏? ◎與居民或社群成員進行社區設計的討論工作坊時,該怎麼帶動氣氛?討論的前、中、後又該做好什麼功課?社區設計師平日應有哪些累積與素養?   以這類核心問題為出發點,作者就「二十一世紀社區的理想樣貌」提出建言,也分享社區設計在操作上有哪些竅門、可能的難點與因應辦法。透過本書,有心從事社區設計者可學到行家的獨門工作技巧與經驗心血,更能讀到詳盡的方法闡述,並搭配豐富的設計案例、作者犀利的點評,深度了解社區設計究竟該如何實踐。 「看著本書,一方面想起自己還保有多少小時候對於生長地方的記

憶,是清明時節才出現的凌晨(或黃昏)時分的潤餅皮小攤、是戲院亦或田埂旁的灌溉溝渠、是幾年一度的廟會建醮活動、是走在鄉間小路上望去那些不知名的遠山、是暗眠時抬頭仰看的星空,這些場景輕易地走過我們的歲月,卻沒能讓我們札根,沒能讓我們記住季節的味道、水的源處、神的顏色、山的名字,以及星星的方向,於是當我們失去生活的本質與能力時,我們也找不到那條回家的路。或許,不造物的設計師,喚起的是人們重拾生活的能力,也是重拾人與地方、自然相處的能力。」——《大誌雜誌》、《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李取中 「本書作者山崎亮先生不僅以親身實踐的案例,整理出社區設計精神、推動步驟與過程中獲得的智慧,並

將社會發展脈絡、趨勢及社區設計的重要性,整理得相當清楚。由於自己也從事相關領域事業十多年,看到本書時非常感動與敬佩。這本書將提供每一位想要投入,或已投入相關領域的夥伴更開闊的視野,非常值得為自己買一本細細閱讀與收藏。」——不完美原創工作室創辦人,吳俊毅 「現代城市過去百年全球迅速蔓延,也造成所謂『非城非鄉』的諸多病態狀態。山崎亮先生以『社區設計』提出的認真思考與務實對策,尤其強調對於『人』本體的重新關照,直接回應了此一問題的核心,不僅令人欣賞與目光一亮,更是值得此刻臺灣認真去研讀思索的好書。」——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阮慶岳 「隨著環境轉變,都市人際連結將從過去的地緣認同,逐漸轉變為主

題認同的社群經營。山崎亮先生從日本社群發展歷史及個人工作經驗,從各種議題的空間規劃與社群經營,提出社群、個人參與及社區設計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鏡參考,期待發展出適宜臺灣社會的實際作法。」——臺北城市散步執行長,邱翊 「臺灣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已經超過二十年,近年來更邁向公民審議,以營造嶄新的公民社會。但是我們面臨一個很大的瓶頸,就是社區總體營造的實用性、創新活力、跨專業整合及永續性,常常有不同的窒礙之處。簡單講,社區營造是要落實生活的改善、環境的提升,山崎亮先生著作的《社區設計的時代》書中很多的論述和案例,正好提供給我們反思和學習的機會,對臺灣社區營造的發展一定有正面和深遠的影響。」——中華民國

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洪德仁 「從日本看見臺灣!山崎亮對於工作方法、社會脈絡的回顧與整理,與臺灣近年自『社區總體營造』邁入『社群協力營造社區』的趨勢相近呼應,因此讓我們讀起書來倍感親切、特別有共鳴。近年山崎亮本人及其所著之書可以說是與臺灣產生了共伴效應,從地球是一個大社區來看,由於對社會共同的想望建立起了網絡連結,並且在臺灣和日本透過相仿方法,長出各個屬於在地的、社區設計的甜美成果。本書值得推薦做為臺灣在地社區工作者的一面鏡子!」——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助理教授,連振佑 「我們現在身處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究竟為什麼我們需要開始重新學習『自己的城市自己打造』?原本為造物專業的山崎亮,又經歷什麼樣

的心路歷程,將自身專業轉變為『不造物的設計師』呢?本書中,山崎亮透過一篇篇有系統、平易近人的散文,揭露他那些讓人津津樂道的社區設計專案執行的細節、原則與背後的思考邏輯,相信可以給那些不滿足於只是聽故事,準備躍躍欲試的準社區設計師們,一個更為具體的操作想像。」——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助理教授,黃偉茹 まちづくり是日本生活中的用語,まち是指人群聚集的地方,可以是街、社區或是都市。づくり是「造」,「作」,接近於making,也涵括經營管理等等。也是臺灣「社區營造」一詞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參考。山崎亮教授從戰後現代社會人與環境疏離的處境下到日本的真實工作經驗,使用「社區設計」作為實踐論述,同時也關注

於「生活參與」與「動手做」的恢復普遍的人的樂趣。 山崎亮教授在這本書給的方法並不複雜,但是將每次的工作中的觀察與審思寫成文字,具有啟發。也就是說不管是用社區設計、社區營造或是地方創生來說明我們要去做的事情,日本的工作者對於真實經驗的「實踐論術」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除了山崎亮教授的「社區設計」,也來過臺灣的木下勇教授關注於城市的「自明性」,或是嚮廷伸教授所討論「縮收時代的社區營造」等等。 面對臺灣將近三十年的動人的社區工作經驗,我們需要如何一個個案一個個案的去盤整,基於臺灣城鄉與都市過程中,居住價值與生活經驗的對話,在整理個案的同時關注於人的一般處境,從個案實踐到整體社會發展的思考。——淡江大

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黃瑞茂 「本書呈顯山崎亮深刻地看出社會發展進程的問題,他用社區設計縫補人與社會的斷裂,讓環境更加地生態化。面對社會問題,山崎亮集觀察、分析與行動,他像醫治社會的醫師一樣,背後顯現其哲學思考、態度和實踐的勇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 - 《引路者:導引山崎亮走上社區設計的大師們,探究英國社區設計如何發跡,重新回復工業社會所剝奪的人性與尊嚴》 暢銷書《社區設計》作者山崎亮最新力作.收錄大量彩圖 山崎亮與十九世紀英國七位重要社會改革家的對話 透過工業革命後的英國,窺見當代亞洲面臨的都市問題; 從七位先賢、大師的思想,看見社區設計發展軌跡,並找到將現代社會變

得更好的靈感 ◆專業人士共感推薦 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李丁讚(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榮譽退休教授) 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 阮慶岳(小說家、建築師) 林靜娟(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邱翊(臺北城市散步執行長) 洪德仁(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連振佑(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助理教授) 黃偉茹(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助理教授) 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 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龔書章(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教授) 面對高齡化、少子化、城鄉差

距、區域轉型衰退, 如何透過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解決這些問題,已然成為近年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社區設計」的概念,即是「不只設計看得見的空間, 更要設計看不見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出發,透過舉行工作坊、研討會、實地參訪等方式, 將參與式設計導入各類型空間、社區的規畫營造, 讓空間使用者進入設計過程、培養在地社群, 並整合跨領域人才、建立公私部門間的溝通管道…… 以各種跳脫傳統思維的方式進行「設計」, 使人際關係更緊密,讓各種空間能達到最有效且最長久的利用,發揮最大價值。 作者山崎亮,即是提倡「社區設計」這個概念的先驅。 從1999年開始,他以

「社區設計師」的身分至許多地方協助進行社區設計 除了日本之外,他也頻繁前往世界各地,至今已協助過無數案例。 從工業革命後的英國,他察覺當代亞洲也同樣面臨到的都市問題, 並試圖從維多利亞時代社會改革家身上,學習力抗工業凌駕人性的方法。 而社區設計很可能正是社會面對人心分離、都市絕緣冷漠的病狀之解藥。 《引路者》是山崎亮挑選出影響他最深的七位大師, 整理其思想及著作精華彙總而成。透過本書,可以回顧這些人物, 了解從十九世紀至今社區設計、社區營造相關概念的演變, 以及其中最重要的根本思想及要領。 此外,山崎亮也會在書中穿插說明、提出實際案例, 和讀者分享前輩們的思想如何影響他、他又怎麼將其表現在社

區設計的構想與實施中。 七位重要英國社區與社會改革大師分別為-- ◆約翰.羅斯金 作者尊為師父的羅斯金建議捨棄對擁有許多金錢與物質的「富有」的追求,他提出重視人與物品既有價值的「富足經濟學」 →推動社區設計不能靠一幫「為錢聚集的人」;地區營造之所以成立,是一群人共同思索該建立何種生活方式與人際連結,始能促進社會達到真正的富足 ◆威廉.莫里斯 強調應把美感帶入生活與工作中:只要運用創意,枯燥的工作也能昇華為藝術、帶來富足的精神與生活 →社區設計的要旨也有類似之處:藉由親自參與家園設計,並試圖在每天生活的街區創造美,如整修場所、烹製美味特產,小市民也能成就美麗的設計,與地方產生有意義的互

動 ◆阿諾爾得.湯恩比 睦鄰運動先行者湯恩比眼見工業革命下惡劣勞動環境與貧富差距,深感地方上須有進行勞工教育、提高居民意識的設施,重點有三R:Residence居住、Research調查、Reform改良 →studio-L也落實三R原則:設計師曾親至地方居住兩年、組成團隊進行調查,在深入當地後摸索出社區改善方針,最後成功活絡原已凋零的商店街,也振興離島觀光業 ◆奧克塔維婭.希爾 作者從同樣承繼羅斯金理念的師姐希爾身上發現女性的力量;她擅長教育事業以及與民眾對話。希爾一家創立諾丁罕廣場學校,舉辦社區課程教育民眾,並關懷地方上貧困者 →女性社區設計師格外擅於放下身段與居民溝通,能更快突破

民眾心防,用柔軟的姿態來對話──值得所有社區設計師效法 ◆埃比尼澤.霍華德 工業革命造成倫敦市中心惡劣的居住環境,霍華德思考著理想都市應是什麼樣貌?他提出職住一體的「田園都市」:兼具完備生活機能與綠地保留,也強調此種都市規畫應以三萬兩千位居民為規模上限 →社區設計的範圍也應設定在三萬人口左右的地方,以進行每一次規畫。這樣無論是與地方政府或居民,都能更有效地對話,也更易催生出有特色的設計 ◆羅伯特.歐文 合作社之父歐文認為合作社並非以人人獲得巨大利益為目的,而希望公平分配資源、以合作為基礎,同時藉有趣的活動(慶典、演講或舞會)建立起具社區意識、互助互信的社會 →為街坊打造活動必須既有價值

又有樂趣,否則居民會缺乏持久且足夠的動力投入改善與營造。光就理念高談闊論不是辦法;做正確的事,是否有趣也很重要 ◆湯瑪斯.卡萊爾 卡萊爾在他生活的時代,衷心企盼「英雄」出現,來拯救惡劣環境中生活與勞動的人民;他強調英雄特質應具備「堅定信仰」、「誠實的心」、「解決社會問題的意願」、「強大領導能力」 →studio-L在社區設計時,以這四種特質自我期許,也試著從地方上挖掘具類似特質的「在地英雄」,以期漣漪效應令居民相互影響;在設計師離開後,社區經營方能長久 面對失衡社會,總有走在時代前緣的先行者,足跡歷久而彌新。 跟著山崎亮回顧英國社會改革的發展軌跡、師法七位先賢,從中看到社區設計未來的可能

性。 ▍好評推薦 山崎亮引領我們回溯英國十九世紀以降,藝術與工藝運動、睦鄰運動、國家名勝古蹟信託、田園城市及合作社運動先驅者的深邃洞察和身體力行,令社區設計的當前努力隨此歷史迴響而不顯孤單。書中不時以studio-L團隊的經驗相互印證,使得本書不只是歷史掌故,更是確切可行的實用指南。山崎亮拓展了吾人請益效法的視野,也勾勒了宜居生活的願景;他批評零碎分工和機器生產的侷限,倡議全程負責、現場實作,以及平等互助的行會精神,提示了社會改良的可能方向。 ──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山崎亮透過對十九世紀後期、以羅斯金為核心的七位英國知識分子,提出他個人的致意及詮釋,除了藉此深化了「社

區設計」與現代性發展間的歷史脈絡外,也透過這七人對工業革命後社會現狀的積極批判,以及其各自帶有理想色彩的作為或論述,來重新提醒對於人的本體價值的尊重,依舊是此刻設計界不可迴避的責任與挑戰,也是現代性在繼續滾動過程裡,必須被嚴厲檢視的重點所在。 ──阮慶岳/小說家、建築師 反璞歸真回到社區生活。 日本山崎亮先生是一位有心的作者,在社區營造、社會設計的專業中,看到了普世共同的議題,包括:工業化、都會化、高齡化、少子化、資訊化等等,加上環境汙染、地球暖化等嚴峻的問題,顯示出便利和舒適的背後,代表著過度的消費和資源耗竭,更重要的是人心的墜落。山崎亮先生這本專輯,從英國社區設計如何發跡,反思重新回復工

業社會所剝奪的人性與尊嚴,簡單說就是回到社區、回到生活,反璞歸真,重新探索生活的設計、價值的重建和環境的營造,讓地球和人類有機會永續發展,是以樂於推薦。 ──洪德仁/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本書筆法自然、輕盈、流暢,介紹的不止七位「引路者」,更在字裡行間穿插重要的社會意識與歷史演進、勞動工作與美學愉悅概念、都市計畫重要理論與實施經驗……等。《引路者》提供的不僅是社區設計或地方創生的引子──這些從各方面開展的故事,毫無疑問可做為都市再生、社會改革、生活革命,或環境規畫設計等領域工作者重要的反思與參考。 ──連振佑/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助理教授    

以「場所精神」為導向的楊梅「老樹伯公」場域活化規劃設計

為了解決花見小路尺寸的問題,作者劉芳祺 這樣論述:

「伯公」是最貼近人們生活的神祉,其分布極廣,密度也很高,廟前空間,儼然已是人們聚會的場所。現今,「伯公廟」的存在,不僅是祭拜的場所、也是離家最近的古蹟、更是聚落歷史的線索。研究者憑藉著對「伯公」的好奇,透過指導教授的介紹,接觸了楊梅地區的「伯公」。參訪了245座「楊梅伯公」後,發現楊梅現今仍保留59座的「老樹伯公」,不僅經歷楊梅庄過去在日治時代開採樟腦的威脅,也經歷楊梅鎮過去工業區進駐的困境,能存留至今,迎接升格的楊梅區,實屬難得。本設計論文以田野調查、史料分析、文獻分析、輿圖與航照圖比對及耆老與專家訪談等研究方法與設計操作,調整「老樹伯公」場域內空間元素的型態、質感及顏色,使環境的「場所精

神」再現。並將地景敘事作為「引」,把本來就富含精彩歷史的土地,重新被「挖掘」、「展現」,促使人們探索家鄉、探索自我並重懷感激之心,珍惜環境與土地,將老一輩「食米飯拜田頭,食果子拜樹頭」的美德延續。不僅想重燃楊梅人的土地信仰,期許也能讓造訪此地的外地人能回望自己居住的城市,讓感恩的美德擴散。關鍵詞:「場所精神」;「老樹伯公」;楊梅區;場域活化;地景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