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市7-11門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韋煙灶所指導 楊皓雲的 臺灣及其漢族移民原鄉之山體地名探討 (2021),提出苗栗市7-11門市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山體地名、族群、地名隱喻、地名詞、地名移植、移民。

而第二篇論文弘光科技大學 老人福利與事業研究所 詹火生所指導 王躍程的 城鄉高齡人口對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滿意差異之比較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城鄉、滿意度、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社區照顧、長期照顧的重點而找出了 苗栗市7-11門市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苗栗市7-11門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及其漢族移民原鄉之山體地名探討

為了解決苗栗市7-11門市的問題,作者楊皓雲 這樣論述:

在中國傳統定耕農業經濟下,山地丘陵在生活應用的強度不及平原,由於「山」超脫出社會的經濟物質基礎,易投射出許多居民的想像。臺灣及其移民原鄉皆為多山的環境,但在討論閩、客族群地名的移植與分布上,尚未見到以山體地名詞來解釋地理現象空間分布特性的系統性研究,因此本文選擇以山體地名作為標的,透過地理學的空間傳統觀點,運用接近普查及大數據的研究概念,蒐集臺灣及其移民原鄉之相關地名志與地名錄、電子或民間地圖上的山體地名。接著透過文獻分析法、語音與構詞分析、調查訪談以及地圖繪製等方法,將地名屬性統計轉化成百分比形式,來比較族群及區域間的用詞特性,而獲得有價值的成果。研究結果顯示:山體地名不論在專名抑或是通名

的構詞分析皆顯示強烈的區域與族群色彩,且地名隨著族群遷徙、互動而產生新生、消逝或融合的情況,使族群間及族群內慣用的地名詞,具有其各自的空間分布特色。而臺灣原住民族區的地名,除了晚近受華語影響外,也留有閩、客語、日語,甚至粵語的痕跡,在音譯的過程中亦融合了漢人、日人對於山體的認知意象,反映出地名與各族群互動留下的痕跡。透過此研究成果展現出:地名除了是人們對空間的情感連結,亦可讓人窺探出族群活動及區域發展的時序,因此以空間分布來建構地名意涵上,實屬空間自明性與脈絡化的過程,也展現強烈的人地互動色彩。

城鄉高齡人口對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滿意差異之比較研究

為了解決苗栗市7-11門市的問題,作者王躍程 這樣論述:

台灣高齡人口快速增加,社會及家庭結構也逐漸改變,同時家庭照顧的人力不斷減少,面對逐年增加長期照顧需求,除了機構式照顧,老人也需要社區式與居家式的照顧,因此,長照2.0的A–B–C照顧模式中,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成為重要的C級巷弄站的角色。然而國內尚未有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滿意度之城鄉相關研究,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1.比較城鄉據點服務滿意度是否有其差異2.分析城鄉據點是否因人口變項以及參加據點狀況影響其服務滿意度3.比較城鄉據點與各層面滿意度是否有所相關。因此,本研究採用面對面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城市型地區選定「台中市西屯區」,鄉村型選定「南投縣竹山鎮」,以結構式問卷,訪問八個評鑑甲等以上的社

區照顧關懷據點之65歲以上老人作為本研究對象,總計回收125位有效樣本。研究發現為以下三點:1.老人對據點之各層面環境與設備、服務人員、活動適當性、服務項目、身心方面、社會參與、整體方面服務滿意度皆感到滿意。2.城鄉社區據點服務滿意度在環境與設備、服務人員、活動適當性、服務項目、身心方面、社會參與、整體方面皆達顯著差異。3.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每月收入、身體健康狀況、是否收費、據點參與狀況皆會影響城鄉服務滿意度。針對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建議,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方面:1.多鼓勵老人參與志工活動2.針對特定族群設計相關的服務3.多舉辦動態活動4.多傾聽服務使用者意見以利提升服務品質5.考量城鄉差異

,提供更適切的服務;政策方面:1.對於經濟較弱勢者提供適當的補助2. 建立使用者付費觀念3.在鄉村廣設社區照顧關懷據點4.增加專職人力,提升據點專業化5.加速設置據點,提供交通車服務6.加強長照2.0宣導,輔導A–B–C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