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漯沙丘成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草漯沙丘成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貴三,葉志杰寫的 福爾摩沙地形誌:北臺灣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福爾摩沙地形誌: 北臺灣| 誠品線上也說明:3 ∕ 地質成因與年代4 ∕ 火成岩體與礦床5 ∕ 火山群附屬地景:黃金瀑布和陰陽海6 ... 圍繞「風」與「水」的地方傳說與信仰14 ∕ 草漯沙丘群:古大漢溪的遺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林宗儀所指導 劉俊旻的 桃園草漯沙丘沉積構造研究 (2020),提出草漯沙丘成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岸沙丘、沉積構造、風成作用、粒徑分析、透地雷達。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史地學系研究所 李佩倫所指導 范惠然的 彰化地區「崙」地形分布與土地利用之研究 (2008),提出因為有 「崙」地名、砂丘、粒徑分析、土地利用變遷的重點而找出了 草漯沙丘成因的解答。

最後網站草嶺地質公園 - Inmobiliariaferrol則補充:... 地質公園Lieyu Geopark 草漯沙丘地質公園Caota Sand Dunes Geopark 東部海岸富岡地質公園East Coast Fugang Geopark 雲嘉南濱海地質公園Southwest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草漯沙丘成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福爾摩沙地形誌:北臺灣

為了解決草漯沙丘成因的問題,作者楊貴三,葉志杰 這樣論述:

  臺灣面積雖小,但各種地形均具備且相當精彩     早在十六世紀大海行時代,福爾摩沙臺灣地形之美,已名聞遐邇。綜觀臺灣地形的豐富性,分以南北探查,北臺灣共計25區:     1.北海岸西段:火山的遺物∕2.北海岸東段:海嘯來過嗎?∕3.東北角海岸:海上工藝師∕4.基隆火山群:從黃金礦場到緩慢山城∕5.大屯火山群:崇岡湧沸泉、丹山草欲燃∕6.五指山山脈:科學與風水∕7.基隆河:流路之謎∕8.南港山、伏獅山兩山脈:把水平變歪斜∕9.臺北盆地:從神啟到科學∕10.新店溪:誤闖水的地盤∕11.大漢溪:搶水大戲∕12.山子腳、清水坑兩山塊:層階地形、通谷、襲奪∕13.林口臺地:狂風、飛霧下的古新

店溪扇洲遺跡∕14.桃園臺地:旱地-祈雨、埤塘、大圳∕15.竹東丘陵:土地的古老意志∕16.苗栗丘陵:矮山迷宮∕17.大安溪:歌唱自然與人文共生的溪流∕18.后里臺地:被斷層與河階撕裂之地∕19.大甲溪:乘著魔毯飛天的河流∕20.雪山山脈北段:逃離與寄情的地理∕21.宜蘭平原:吳沙的抉擇∕22.蘭陽溪:線與面的地理組合∕23.中央山脈北段:邊坡潛移-未被人類馴服的大自然課題∕24.蘇花海岸:虛線的空白地理∕25.立霧溪:橫過古老-鋸切峽谷的壯麗與隱憂     本書前後歷經5年撰寫,初以《臺灣全志•地形篇》為本,攜帶地圖、相機、空拍機等工具,進行田野踏查、增補、修改。同時參考多種文獻,除了核查富

田芳郎、林朝棨、石再添等前人研究的成果外,多有新的發現,期能說明各地形區的地形特徵、成因與演育等,瞭解其來龍去脈。因此,本書可當作認識臺灣這塊土地以及知性之旅的參考,擴增地理科普知識視野。   本書特色     1.有別於台灣地理教科書或學術書之靜態地貌介紹,本書以實地考察的方式進行地形、地景的現地踏查,並考掘地形地貌古今變遷,以空拍輔助,圖文呈現各類型的地形,並以人類所見所得的視角呈現觀察所得,讓地理知識不枯燥,適合一般無科普基礎的讀者,也適合各級老師教學,以及準備升學的一般生。     2.面對氣候劇烈變遷,屬海島地形的台灣,更能強烈感受氣候所帶給在地的影響,斷層、土石流、地層下陷、水災等

,地形地貌的改變也相對快速,在在影響民生,若能從地形變遷的角度認識這塊土地,不論防災、開發與建設,思慮及政策就能更周延,也因此,對台灣地形現實現地的了解,就極具重要性。

桃園草漯沙丘沉積構造研究

為了解決草漯沙丘成因的問題,作者劉俊旻 這樣論述:

沉積構造分析,有助於理解沉積作用,並藉由沉積作用的解釋推斷沉積環境。台灣對於海岸風成沙丘的沉積構造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希望藉由觀察分析現生沙丘之沉積構造,解釋在海岸沙丘環境下所呈現的沉積構造與其沉積作用之關聯性。並使用透地雷達,觀察草漯沙丘地層結構,推測草漯沙丘的堆積方向的變化,與現生沉積構造的分析相呼應。本研究的沉積構造調查分析顯示,草漯沙丘為一在豐富河川供砂與盛行風作用下,結合小尺度風向變化、人工結構物(攔砂籬)設置、季節性風向等作用,形塑成的海岸前列沙丘。本研究根據不同的沉積方式作用、型態,將沉積構造進一步細分為水平紋理、平行紋理、顆粒流紋理、顆粒沉降流紋理等4種,並整理出沙丘不同位置

沉積構造特性,沙丘前坡以板狀交錯紋理與平行紋理為主,沙丘頂為水平紋理及楔狀交錯紋理,沙丘後坡則為板狀交錯紋理、平行紋理與少量水平紋理分布。草漯沙丘的沉積物顆粒以細砂為主,具有淘選度良好、負偏態、尖頂峰等特性。沉積物因為離岸遠近而呈現不同特性,沙丘前坡處因接近海灘,而呈現海灘砂特性,沙丘頂與後坡則呈現風成砂特性,具有淘選度與偏度差異。透地雷達觀測發現,沙丘沉積方向以向內陸向南發育為主。整體而言,沙源豐富的海灘砂在向岸風作用下,經由沙丘前坡、沙丘頂、沙丘後坡向南內陸搬運堆積,並在季節性風向變化與人工結構物影響下,呈現上述的沉積構造分布與沉積物顆粒特性。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發現除了向岸風作用外,人工

結構物也是影響沉積作用的關鍵外來因素,對海岸沙丘的影響不僅呈現於沉積構造,也可透過沙丘地形進行檢視而呈現不自然的增高增陡現象。

彰化地區「崙」地形分布與土地利用之研究

為了解決草漯沙丘成因的問題,作者范惠然 這樣論述:

  臺灣地名中大多都以其外顯特徵為命名依據,表自然景觀地名的「崙」,多數均出現在西部平原的縣市裡,特別是彰化、雲林、嘉義三縣,據統計又以彰化縣「崙」地名個數最多。因此,本研究針對彰化地區表「崙」微起伏地形地名,探討其在空間分佈的特性,及分析其形成原因,亦嘗試藉由地貌及地名的標記,恢復隨歷史的演變而被改造或破壞之原地形景觀,並記錄微起伏之地形現今利用情況,以提供土地規劃與開發的參考。  由本研究得知彰化平原「崙」地名共計49個,並將其分為五類,分別為相對位置、規模型態、與人文有關、直接命名和植物等類別。而起伏地名數量較多的為「崙」及「坑」,「崙」多數分布於八卦臺地以西的平原區,而次多者「坑」地

名主要有集中於東側的八卦山地區。  在彰化地區砂丘粒度分析上,幾乎50%以上粒徑含量比多集中在0.25mm -0.062mm的範圍內,屬於細沙-極細沙的質地;其次的2mm -0.25mm屬於粗沙、中沙等級則較為少見,而在砂丘黏土方面的含量比例則是最少。而透過Pearson相關係數分析,得知風速與沙丘粒徑大小在顯著值上皆4mm粒徑的情況,其似乎與該地的地質構造較無直接關係。  透過1926年與1996年之砂丘比較古今砂丘變遷情況,近70年的時間,突起地形演變甚劇,舊時期的砂丘要比現在來的廣大且眾多,而在自然侵蝕與人為破壞下,反觀現今,砂丘已見低矮消失,不僅數量銳減,空間上亦呈現零星分布。而砂丘的

利用,多以防風定沙的樹種為主的林地,以及墓地使用為主,其餘尚有以聚落、公路建築為主的建地,和大河沙洲的草地,與沿海或河岸旁的垃圾掩埋場等土地利用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