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栽培管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草莓栽培管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韓柏明等(主編)寫的 圖解設施草莓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中興大學 園藝學系所 謝慶昌所指導 吳岱融的 延長草莓果實貯藏壽命之研究 (2017),提出草莓栽培管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草莓、成熟度、可食性覆膜、脂肪酸蔗糖酯、貯藏壽命、育種。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植物醫學碩士學位學程 林乃君所指導 湯恩聖的 應用芽孢桿菌及木黴菌對促進草莓生長及防治炭疽病與萎凋病之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草莓炭疽病、萎凋病、芽孢桿菌、木黴菌、生物防治的重點而找出了 草莓栽培管理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草莓栽培管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設施草莓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

為了解決草莓栽培管理的問題,作者韓柏明等(主編) 這樣論述:

近年來,以草莓反季節種植已成為農民增收主導產業。為有效助力草莓栽培從產量向產量和質量並重方向發展,本書從草莓產業背景入手,介紹了草莓新近推廣的主栽品種、栽培設施、種苗繁殖、設施草莓栽培管理技術、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方法等。同時安排了草莓早熟繁苗技術實例作為典型案例供讀者參考。 解振強,草莓實訓基地主任,從事果樹生產管理及實踐性教學工作10余年,先後建立建設多個草莓實訓基地,推廣草莓新技術、新品種千余畝。

延長草莓果實貯藏壽命之研究

為了解決草莓栽培管理的問題,作者吳岱融 這樣論述:

‘桃園1號’為臺灣草莓產業的主流品種。不同成熟度的桃園1號果實其果實重量、貯藏品質顯著不同。低成熟度的果實4℃下貯藏壽命較長,但果實重量與糖度較低。轉色程度40%的果實雖然貯藏壽命最久,但果實重量與品質較100%轉色的果實顯著較低。若以提早採收方式延長果實貯藏壽命,考量果實重量與品質,60%轉色至80%轉色時採收較佳,其果實重量比起100%轉色的果實減少8%至17%,但可延長貯藏壽命27%至79%。 對於完全轉色果實的採後處理,以食品添加劑—脂肪酸蔗糖酯進行覆膜處理的最適濃度為0.5%,該濃度處理過的果實,有最低的失重率、腐敗率與較長的貯藏壽命。處理後的果實具有顯著較高的果實硬度,也較

能維持果實的紅色程度。處理後的果實因表面氣體通透性改變,果實內部二氧化碳濃度顯著較高。 桃園1號等10個草莓種原之調查結果顯示,葉片鈣含量、果實鈣含量無法作為貯藏壽命的指標。經由種原貯藏特性調查可知,種原E0在整體貯藏期中,表現出顯著較低的失重率、腐敗指數,與較長的貯藏壽命,但其在果實表面顏色、硬度、糖度、糖酸比與桃園1號呈現顯著差異,與產業熟悉的果實品質不同,無法直接利用,因此本試驗以果實品質近似桃園1號且具更久的貯藏壽命為育種目標,以桃園1號為親本選育新品種。經流式細胞儀檢測得知,桃園1號與種原E0之染色體分別為八倍體與六倍體,因此雜交時須以桃園1號為母本,E0為父本,才得以產生後代

種子。桃園1號與E0雜交後,經過篩選得到E03、E05兩個後代品系,貯藏壽命分別為9.9與10.9日,顯著多於桃園1號7.8日的27%與39%。兩後代品系的果實顏色比親本E0更接近桃園1號。E03在果實重量、果實硬度、糖度、酸度顯著低於桃園1號。E05在果實長、果實寬、果實重量、果實硬度、糖度、酸度、糖酸比與桃園1號沒有顯著差異。因此,本試驗育成之E05品系具有與桃園1號相近的果實品質,卻有比桃園1號更久的貯藏壽命,是為可供產業應用之潛力新品種。

應用芽孢桿菌及木黴菌對促進草莓生長及防治炭疽病與萎凋病之研究

為了解決草莓栽培管理的問題,作者湯恩聖 這樣論述:

草莓是臺灣具高經濟價值之水果之一,主要產區位於苗栗縣大湖鄉和獅潭鄉一帶, 其育苗及本田初期歷經夏秋兩季高溫潮濕的氣候,病害問題嚴重,尤以 Colletotrichum sp. 引起之炭疽病,以及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fragariae 引起之萎凋病為甚。炭疽病病勢發展快速但已有推薦藥劑,而萎凋病是近年日趨嚴重的病害,尚無推薦藥劑可使用。病害不僅增加農民在育苗期及本田初期的補植成本,產季期間由於草莓為連續採收作物,藥劑的安全採收期難以掌握,也使得農藥殘留風險提升,故開發安全防治的資材需求迫切。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本土分得之二株Bacillus sp. 595 和

376 及二株 Trichoderma sp. ML1和ML56 促進草莓植株生長之潛力。此外,除上述四株微生物外,也加入 Serendipita indica 以了解其對於預防草莓炭疽病及萎凋病之效果。將 595 及 376 二菌株以 gyrB 引子對增幅之片段進行定序分析並比對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資料庫後得知 595 應可能為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而 376 則最近似於 Bacillus subtilis。將 B. amyloliquefaciens 59

5 和 B. subtilis 376 分別以 OD600 = 0.05、0.1 和 0.2 三種濃度,而木黴菌分別以 1 × 105、1 × 106和1 × 107 conidia mL-1 三種濃度,搭配泥炭土或赤玉土兩種栽培介質,每週澆灌或隔週澆灌兩種施用頻率等四種模式,並以葉面積及植株重量作為生長評估指標,測試最適合之施用濃度與頻率。經過比較後,B. amyloliquefaciens 595 和 B. subtilis 376 之推薦施用濃度均為 OD600= 0.1, Trichoderma sp. ML1和 ML56 之推薦施用濃度分別為 1 × 105 conidia mL-1

及 1 × 107 conidia mL-1。比較不同組合處理對植株生長之影響,595+376+ML1 有助於增加植株葉面積,而595+376+ML56則是促進根系發展。;而預防草莓炭疽病之能力,以 S. indica、, Trichoderma sp. ML1 及 ML56 具有較佳之趨勢;預防草莓萎凋病之能力,以 595 及 ML56 有較佳之趨勢效果,但預防病害感染試驗結果在統計上並不顯著。綜觀上述數據根據本研究結果推薦之使用方法為育苗期接種 S. indica 並澆灌 ML56以預防作為炭疽病及萎凋病,本田初期澆灌 595+376+ML56 以促進根系發展後,再於生育期澆灌595+3

76+ML1 增進植株葉面積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