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 講 記 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菩提道次第廣論 講 記 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至尊.法幢吉祥賢,永津央金噶維羅卓寫的 顯密地道建立:顯密修證階位 和法尊法師的 法尊文集:漢藏文化一肩挑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聖地文化 和全佛所出版 。

南華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黃國清所指導 董泰裕的 精進波羅蜜多之研究─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為主 (2021),提出菩提道次第廣論 講 記 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精進、波羅蜜多、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三士道、菩提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班 郝譽翔所指導 徐滋妤的 李欣倫身體書寫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李欣倫、身體書寫、疾病、行旅、母職的重點而找出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 講 記 五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菩提道次第廣論 講 記 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顯密地道建立:顯密修證階位

為了解決菩提道次第廣論 講 記 五的問題,作者至尊.法幢吉祥賢,永津央金噶維羅卓 這樣論述:

  本書包含三部著作,為修學解脫道及成佛之道者,提供了一個重要且完整的修行藍圖。其中的第一部《地道安立:智者頸飾》依大乘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觀點闡明了聲聞、獨覺及菩薩三乘各自的五道,而重點聚焦於波羅蜜多大乘五道或顯教大乘五道。   其次,第二部《密乘地道安立》依聖者龍樹菩薩所傳吉祥密集的密續地道,特別說明無上瑜伽密續的「生起次第」,而著重於詳述「圓滿次第」當中的「六次第」或將身遠離攝於語遠離而成的「五次第」,透由成就佛果法身的親因「義光明」與色身的親因「淨幻身」,最終成就無學雙運——佛果位。   而第三部《基位三身安立:明炬論》提及唯有具胎生六界的南贍部洲人類才能修習無上

瑜伽密續而「即生成佛」,其次說明死亡的八個階段,以及如何運用第八個階段的「死亡光明」,修習轉三有為三身之道。   如同本書封面所呈現的設計概念:「虛空瀰漫些許迷濛白霧的印度那爛陀大學問寺階梯遺址,象徵逐步上昇的三乘五道及顯密地道。欲臻達決定勝的行者,需登高自卑,而欲一窺究竟者則要更上一層樓。」一般,行者必須按部就班,由顯入密,方能登上三乘五道及密續地道進而現證究竟的決定勝果位。

精進波羅蜜多之研究─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為主

為了解決菩提道次第廣論 講 記 五的問題,作者董泰裕 這樣論述:

  所有成功之人,莫不需要勤奮不懈的力量,但是佛法中的精進定義比之於世間的勤奮不懈有著更深廣的內涵。佛法中的精進是勇悍喜悅、永續不斷的善法欲,精進行持的對象一定是善法,精進的目的是要解脫生死或成就無上菩提。本論文主要是以《菩提道次第廣論》之「精進波羅蜜多」為探討主體,分析精進的特性和種類,以及精進波羅蜜多成立的條件。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精進波羅蜜多」章節中,闡述的精進波羅蜜多必須具有六種殊勝的特質,及精進波羅蜜多必須與六波羅蜜多有互相攝持的關係。佛法中的精進波羅蜜多是有特別的規範。從相關精進波羅蜜多的文獻研讀中,發現多數文獻對精進波羅蜜多論述是依附在某個善法的修行而論,鮮少以精進波羅蜜多

為主角來研究如何精進。本論文嘗試透由《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精進波羅蜜多」之內容,探討以精進波羅蜜多為主的思想和修行進路。《菩提道次第廣論》之「精進波羅蜜多」的科判分為五科:精進自性、趣入修習精進方便、精進差別、正修行時應如何修、此等攝義。經過研究分析發現《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精進波羅蜜多」建構了精進波羅蜜多為主的修行法門,是精進波羅蜜多修行次第的論述。在這五個科判的內容中,有精進波羅蜜多實修的次第。本論文發現可以總攝精進波羅蜜多的修行次第為四項:第一、先了解精進的特質為何;第二、如何引發修行精進的欲求心;第三、認識障礙修精進的違品及學習對治違品的方法;第四、努力集聚修精進波羅蜜多之順緣。《菩提

道次第廣論》的「精進波羅蜜多」提供了清晰詳實的修行義理及修行之次第步驟,能幫助學者易於趣入義理的內涵,並能實修,欲修行者可覺察自己的狀態依次修行。

法尊文集:漢藏文化一肩挑

為了解決菩提道次第廣論 講 記 五的問題,作者法尊法師 這樣論述:

  ▌開創中國佛教研究新眼界的一代佛學大師:法尊法師。   ▌漢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二大經典之「當代玄奘」。   ▌收錄法師論著數篇、自述生平、書信、入藏經過等,親近當代佛教大師必讀之書。   廿世紀現代高僧,集佛學家、翻譯家於一身的法尊法師,廿四歲時不懼險難西行入藏學法,通達顯密,翻譯大量西藏佛教典籍,寫有不少論著、講記、釋論等,其龐大譯著中以宗喀巴大師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之漢譯,可謂是漢藏最重要的佛法與文化大事。法師亦精通漢譯藏,曾藏譯《大毘婆沙論》、《大智度論》,被譽為「當代玄奘」。   本書蒐集數篇法師論著,分為三篇。

西藏佛教篇詳述西藏佛教的興衰演變、學派源流,與兩篇《菩提道次第廣論》釋要,其一為法師於一九四九年於重慶漢藏教理院所講說。唯識篇針對大乘經典論書《唯識三十頌》做一懸論,另篇則是應他者對論典的誤解進行批駁。   自述篇收錄法師自述生平、書信、引人入勝的入藏經過。全書行文深入淺出,凝煉有力,流露一代高僧對佛法的真摯赤誠,讀來令人頓開茅塞、醍醐灌頂,不論是為藏學研究,或為親近當代佛教大師,皆為必讀之書。

李欣倫身體書寫研究

為了解決菩提道次第廣論 講 記 五的問題,作者徐滋妤 這樣論述: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李欣倫散文當中的身體書寫,以其五本散文作品作為研究對象。以出版年份及書寫主題作為分類,第二章探討身心疾病與身體感的相互關係,身為女性,李欣倫以細膩別緻的眼光敘述肉身的各種體感與特殊經驗,討論疾病與性別當中的多元關係。  第三章於書寫旅行的內涵,對照出走之於李欣倫的意義。其散文以女性眼光看世界,本章佐以異質空間理論,處理行旅時空的特殊空間觀,如同鏡像之虛實,相對於在日常生活中符合常軌的連續時間,旅人們更常獲得的體驗是片段而零碎的,這些正如異托邦定義所發生的交互作用;又以苦修角度切入身體的旅行與病苦的試煉。在用字遣詞上,李欣倫經常使用佛教的詞彙,作家的人格與信仰顯見於文本。

身體苦行是一場修練,整頓她的身心,磨練一切精氣神,在旅行的途中,她以慈悲之眼觀視眾生,進而追尋生而為人的真義為何。  第四章以育兒書寫作為探討母職的起點,文本除了書寫母親與自我的直接關係之外,更將「母親」的身分剝除,將母親拉出一個較為客觀的、召喚出其人性的一面去觀察,將人類的複雜面全體性呈現,這些書寫排除了傳統母親形象的「神性」(母愛的發揚光大將人神格化、完美化、絕對化);召喚出人性內建的各種私心,於是,「我」的角色追尋,即成了文本不斷討論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