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 師資認證考試 用 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中國文化大學 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周敏潔所指導 林誼辰的 兩岸華語文師資認證的比較研究— 兼論華語教師勝任力 (2020),提出華語 師資認證考試 用 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國際中文教師證書、華語教師勝任力、比較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方麗娜所指導 李戎峴的 華語文師資教育之規劃與分析──以臺灣與美國為討論範圍 (2011),提出因為有 華語文教學、師資教育、美國華語文教育、國際華語文教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華語 師資認證考試 用 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華語 師資認證考試 用 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兩岸華語文師資認證的比較研究— 兼論華語教師勝任力

為了解決華語 師資認證考試 用 書的問題,作者林誼辰 這樣論述:

全球對華語文學習需求不斷増長的情況下,為確保華語教師的教學品質,臺灣與中國大陸各建立其華語文師資認證制度與系統,即「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與「國際中文教師證書」。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三:(1)透過Bereday(1957)比較教育分析法比較兩岸華語文師資認證考試之差異。(2)藉由比較「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評核標準、中國大陸「國際漢語教師標準」以及獲全美師資培育認證審議會(Council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Educator Preparation)核准的「語言教師職前培訓計畫標準」三項標準,探討建立「對外華語教師(能力)標準」對臺灣華語教學領域的重要性。(3)探

究「華語教師勝任力」的內涵,並透過針對華語教師的問卷探討具備勝任力之華師須具備哪些勝任特徵,以及華師們對「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之意見。 比較結果發現,兩岸認證從考試資格、科目、標準至證書年限皆有不同之處。「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評核標準著重於知識考察,「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及「語言教師職前培訓計畫標準」兩項標準相似度達9成,且評測教師的方式均有試教,臺灣的華師認證可依循並作改革之參考。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教師們認為本研究中「華語教師勝任力模型」內含的31項勝任特徵均為華語教師必須具備的特質。而教師們對「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的回覆意見顯示,其中61%的教師認為臺灣應頒布「對外華語教

師(能力)標準」;56%的教師認為以「對外華語教師(能力)標準」作為考試依據不一定能有效評測教師;71%的教師認為應當增加試教與面試,才能知曉應試者是否具備實際教學能力。期望本研究提出的建議,能夠提升「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的評測效能,進而提升台灣華師之勝任力,給予華語教師未來出路和專業發展實質的幫助。

華語文師資教育之規劃與分析──以臺灣與美國為討論範圍

為了解決華語 師資認證考試 用 書的問題,作者李戎峴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與美國兩地區華語文教師專業知能的差異。論文以PCK(學科教學知識)和MI(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在研究過程中,首先透過內容分析法針對臺灣與美國華語文師資教育的課程架構,找出兩者的異同;再輔以臺灣與美國從事華語文師資教育的教師的半結構式訪談問卷,進行較深入的調查,以彌補內容分析法之不足,以及研究者主觀認知產生的問題。其次,以臺灣和美國從事華語文師資教育的教師對臺灣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學生在語言能力、教學能力等方面的意見暨建議。本研究期能作為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在課程設置之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美國7所華語文師資教育單位在課程比例上,雖然最多的是華語文學科知識課程(41%),但漢

語本體與文化文學的比例比較平均,第二是華語文學科教學知識課程(34%),第三是選修課程(14%),第四是實習課程(8%),最後是研究課程(3%)。臺灣6所華語文教學研究所也是在華語文學科知識課程(41%)最多。隨著華文教育的發展,美國越來越注重教師的教學能力,但是臺灣在華語文學科教學知識課程(22%)與實習課程(3%)都較美國少;相反的,在研究課程(16%)與選修課程(18%)的比例較高。研究建議:臺灣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未來的發展應該多增加華語文學科教學知識與實習的課程,同時,為了因應美國華語文教育在學習者年齡逐漸下降的趨勢,應該開設針對不同年齡教學對象的培育課程,才能真正與國際華語文教育的發展

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