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泓襯套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李貞德所指導 施厚羽的 邇於戎事:晉唐之間女性的戰爭參與 (2017),提出萬泓襯套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古、戰爭、女性史、性別越界、歷史書寫。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研究所 邱燮友 先生所指導 劉淑娟的 馮夢龍纂評時調民歌美學研究 (2003),提出因為有 馮夢龍、時調、民歌、掛枝兒、山歌、美學、俗曲的重點而找出了 萬泓襯套評價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萬泓襯套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邇於戎事:晉唐之間女性的戰爭參與

為了解決萬泓襯套評價的問題,作者施厚羽 這樣論述:

一般認為,戰爭由男性與陽剛氣質主導,婦人不應該干預、介入軍國之事。不過,從史書的蛛絲馬跡,依然可以發掘女性介入戰爭的實例。本研究以漢唐時期,特別是四至八世紀女性的戰爭參與為核心,梳理其參戰模式、背景、評價,並帶出戰爭與軍事文化中的性別課題,及歷史書寫的時代變化。女性參與戰爭的模式,涵蓋戰鬥與領導、守備與雜務等後勤工作、散財助軍、提供建議等四大方面。事例不多,但是最奪人眼目者當屬戰鬥或號令兵民的女性,她們臨陣殺敵或統帥軍隊,表面上是男性成員缺席所致,實際上則映射其權力與能動性。至於最常見的方式,即後勤、出資、建議。女性參與戰爭的背景,除了統治者徵用勞動力、基層防禦設施、非漢族群社會組織等背景以

外,亦不能忽視階層、父系家族中的倫理角色與社會風俗的影響。性別氣質方面,雖然在現實中有不少女性涉入戰爭,但是士人與軍事領袖的態度相當曖昧。他們擔憂政治、社會秩序產生動盪,因此極力祛除軍事文化有關「女性」的因子。是故,干涉軍事與戰爭的婦女容易招致批評、被視為災異。從陰陽觀念與男性氣質來看,女性會侵蝕軍隊的陽剛氣質。因此,將領皆須嚴肅看待,能夠擺脫婦人誘惑者自然為人稱道,不過驅遣女子作戰,反而能夠襯托將帥的軍事才能。對女性自身來說,部分參戰婦女,特別是破壞既定社會秩序的叛亂者,關於其性別氣質與體貌特徵的書寫,往往迥異於同時代其他女性。歷史書寫方面,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參與戰爭成為女性個人生命中值得被

記錄的一筆。秦漢時期不見因戰功而入史者,魏晉以後由於列女傳記編纂,以及朝廷對於忠之提倡,參戰女性作為獨立個人,其故事得以見諸史冊,成為朝廷標舉的模範。命婦制度也提供女性榮耀己身的機會,有時亦可讓親屬受惠。而魏晉南北朝參戰者形象亦通過士人歷史書寫、詩文傳頌等途徑流傳,進一步成為唐人定義當朝參戰女性的典範。本研究通過考察漢唐之間參與戰爭的女性,藉由父系家族、階層及社會結構、地域文化所賦予的資源與權力介入戰爭,同時展現其形象的傳衍,以及士人態度的曖昧性,呈現她們作為個人與概念的複雜面貌。

馮夢龍纂評時調民歌美學研究

為了解決萬泓襯套評價的問題,作者劉淑娟 這樣論述:

馮夢龍所纂輯之時調民歌,是其纂編眾文學作品中研究較弱的一環,亦是明代俗文學領域中,較被忽略者。要全面認識和評價馮夢龍的地位和成就,不能忽略其時調民歌之纂評。本論文「馮夢龍纂評時調民歌美學研究」,以朱光潛所論「表現」一詞的意涵為思考路逕,以美學中審美的活動、美感等角度,探討馮夢龍纂評時調民歌在美學上的意義,包括纂評的心理原因、歷史原因與纂評之作品美感方面等探討。全文凡分八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前賢研究成果、範圍、材料與方法步驟。 第二章「馮夢龍之生平與著述」,凡分三節:第一節「生平與性格述要」,簡要概括馮夢龍的一生,並從其一生行事勾勒

其性格大要;第二節「時調民歌之纂評」,完整認識馮夢龍纂評時調民歌之工作,包括《掛枝兒》《山歌》之搜集、編纂與成書概況,馮夢龍評點之內容與特色;第三節「其他著作」,簡要羅列馮夢龍在史學、經學、筆記小品、詩文方面之著作,以及通俗文學領域小說、戲劇、笑話之成果。 第三章「馮夢龍纂評時調民歌之背景緣由」,凡分四節:第一節「情的追求」,以馮夢龍一生特殊的遭際與性格思想,探討其心理層面之原因;第二節「市井風尚」,就其青年時期長期混跡的市井環境,探究其編纂時調民歌之歷史背景,包括市井的文化意涵、市井形成的關鍵因素、市井的特色等探討;第三節「文藝思潮」,就晚明特殊的文藝思潮「惟情惟真」與「

引古證今」加以分析其纂評之時代文藝思潮背景;第四節「民歌價值觀」,歸納解析明人眾聲喧譁的民歌觀點,如「真詩在民間」等,以明時代觀點的影響。 第四章「馮夢龍纂評之時調民歌形體美」,凡分三節:第一節「詩樂體式」分別探討《掛枝兒》與《山歌》在體制、體式上之特色,如格律、押韻、音樂曲調等;第二節「語彙模式」,就《掛枝兒》與《山歌》所使用之語彙類型加以歸納、分析,包括「新詞新義」之使用,方言、市語、熟語--成語、諺語、歇後語之運用;第三節「篇章結構」,分析歌者主觀內在節奏之律動與外物之客觀節奏交感後所外現之情感結構模式,包括「篇」結構--「起開合、起承轉合」、套句起句,「章」結構--

重章疊句、視覺轉換等。 第五章「馮夢龍纂評之時調民歌情思美」,分析馮夢龍所纂評之時調民歌在思想及情感方面所呈現之光環。凡分三節:第一節「情愛所鍾」,分析馮夢龍所纂集的歌謠以男女情愛為主的情歌占大宗,即所謂的「私情譜」,並進一步剖析市井兒女們鍾於情愛、渴情慕愛的種種心緒;第二節「女性自主」,在清新健康的情愛觀下,《掛枝兒》與《山歌》中有著市井兒女們大膽衝破禮教樊籬的自主意識,包括愛情自由與婚姻自主,顯見女性自我意識覺醒與禮教重壓下對於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與節烈之反動;第三節「世情嘲謔與寫真」,計有妓業與狎妓之諷、反「以華為美」之侈靡風、反山人之偽道學、纏足與守節之謔等世情內在揭露

與嘲謔,藉此等揭露與嘲謔反顯真理,從醜的反對以見其美的一面。 第六章「馮夢龍纂評之時調民歌審美意趣」,總合明人所言與時調民歌之藝術特色,分析馮夢龍所纂評之時調民歌不同的接受對象所擁有之不同審美意趣。凡分四節:第一節「情與真」,此是詩歌之本質,亦是明代文人在理、欲衝突之下,審美情感之最佳出口;第二節:「意與象」,解析「意象」意涵,並具體分析《掛枝兒》《山歌》中意象之運用,承繼著〈風〉詩歌比喻之傳統;第三節「俚與俗」與第四節「諧與隱」,分項詮釋「俚俗」與「諧」、「隱」之意義與趣味釐析。 第七章「馮夢龍纂評時調民歌之美學價值與成就」,就明代文藝界談論不已的「真

詩在民間」議題以及「尊情」的張揚,探討馮夢龍對於時調民歌的纂評,所具有的美學價值與成就。凡分二節:第一節「確立真詩意涵」;明代馮夢龍之前李夢陽等復古派與革新派等理論與實質創作得失互見,而馮夢龍的輯錄工作與思想認識,在晚明美學上有「確立真詩意涵」之價值與成就;第二節「建構情教體系」,說明馮夢龍對於滿篇「私情之譜」的時調小曲編纂成輯並賦予「藉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偽藥」編纂旨趣,是曾經傾心追求愛情的他,以曲折的方式、變相的寄托,於生活中大量收集情歌〈掛枝兒〉詞與〈山歌〉,繼續其對「情」與「真」的追求;爾後《情史》的編輯,「情教說」理論成立,聯繫其相關處,《掛枝兒》與《山歌》之纂評是馮氏情教體系建構的

開始。 第八章「結論」,綜括研究成果,以呈現馮夢龍纂評時調民歌美學研究之成果與價值;檢討研究過程,並預擬馮夢龍研究與美學研究未來進一步的開拓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