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萊芬多交誼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慈濟大學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余德慧所指導 釋宗演(梁心蘭)的 體膚之慰—觸摸陪伴之反身性理解的探討 (2011),提出葛萊芬多交誼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觸摸陪伴、反身性、膚慰、臼井靈氣、布布手、身體感。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葛萊芬多交誼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體膚之慰—觸摸陪伴之反身性理解的探討

為了解決葛萊芬多交誼廳的問題,作者釋宗演(梁心蘭) 這樣論述:

本研究所探討的陪伴路徑,以臼井靈氣的技術為平台,展開其觸摸陪伴的膚慰過程,而靈氣於坊間的定位,強調是一種自我照護的技術,和可以緩解病友症狀的方法,故以「觸摸是否可以讓陪伴成為可能」的探問著手進行研究。初始,筆者以靈氣宣稱的作用著手進行陪伴,卻發現強調療效的方式是無法與病友相處,甚至產生困境,於是,筆者反省自身,修整將靈氣錯認為治癒的心態,而轉換施做的態度,重新出發。以身體感的呈現做為觸摸陪伴的方式,不以解決病友問題為出發點,卻讓膚慰的位置顯現。一般以為陪伴的助人知識與方向,是從陪伴者出發幫助病友。而這是意識層面所運作的助人行為,當筆者窺見自身的陪伴困境時,才恍然大悟。陪伴者若不放棄既有的助人

意識,則會在陪伴過程中感到困難重重。藉用莫比斯環的原理,呈現內裡外翻的內心轉變,從助人者的位置退位,轉而成為病友所「給予」的領受者,體「認」抵達病友狀態的不可能,而重新認識陪伴真正的意涵。在陪伴的過程中,筆者一次次的返回探問自身,從「我怎麼了」的狀態著手,而在這來來回回的探問中,進行反身性的運動。卻發現本研究的過程,是藉由身體觸摸為平台,進入心理觸摸與自我的相遇,又在返回探問自身的處境狀態中,發現膚慰的可能性,而重新看見陪伴的位置,使得陪伴真正成為陪伴,而研究結果卻發現,原來觸摸陪伴,最後陪伴的竟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