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搜集公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蒐集搜集公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渡寫的 澎湖灣的荷蘭船:十七世紀荷蘭人怎麼來到臺灣 和汪精衛何孟恆的 汪精衛與現代中國套書全六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公文寫作注意要點/ 陳憲仁 - 明道大學MDU也說明:公文 書寫,應包含「發文日期」、「發. 文字號」、「速別」、「密等」、「 ... 「2300004號」代表今年第4號公文. ▫. (23為通識中心發文代號 ... 蒐集(不用「搜集」).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南方家園 和時報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 陳昭揚所指導 何昱璇的 南宋中央與地方的軍事訊息傳遞──以高、孝兩朝為中心 (2019),提出蒐集搜集公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訊息蒐集管道、文書傳遞、遞鋪制度、南宋前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職能治療研究所 毛慧芬所指導 曾翊庭的 成人中重度腦性麻痺患者之家庭照顧經驗探討 (2018),提出因為有 腦性麻痺、成人中重度腦性麻痺者、照顧經驗、紮根理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蒐集搜集公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110 學年度教育部人工智慧競賽與標註資料蒐集計畫徵件作業說明則補充:(一) 申請補助單位須配合辦理或參與計畫辦公室規劃之相關. 會議、巡迴課程、競賽活動與成果宣傳推廣等活動,且應. 負責相關行政事務,包括但不限於發送公文通知全國大專.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蒐集搜集公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澎湖灣的荷蘭船:十七世紀荷蘭人怎麼來到臺灣

為了解決蒐集搜集公文的問題,作者楊渡 這樣論述:

  1604年秋天,三艘荷蘭克拉克大帆船來到澎湖灣,和明朝對戰、在東亞劫掠,從此改變了澎湖與台灣的命運。   大航海時代開啟,歐洲人相繼東來,交織成無比複雜,精彩萬分的悲喜劇。   海盜與海商勾心鬥角,日本豐臣秀吉想征服世界而征戰朝鮮,明朝大將帶領水師對戰荷蘭紅毛船,歐洲崛起大國將內部戰爭延伸至海外殖民地。   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場戰爭、每一次交易的背後,都有著曲折豐富、精彩無比的故事,在此時此刻,交會於澎湖。   故事,必須先從澎湖說起。 本書特色   ◆繼《有溫度的台灣史》、《1624,顏思齊與大航海時代》,再一次透過島嶼視角出,發書寫台灣起始之作   ◆以

東亞為主體,重新看待大航海時代   ◆李其霖|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江柏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徐泓|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及暨南國際大學退休榮譽教授)  聯合推薦

南宋中央與地方的軍事訊息傳遞──以高、孝兩朝為中心

為了解決蒐集搜集公文的問題,作者何昱璇 這樣論述:

本研究將時間限縮在南宋前期高、孝兩朝,探討中央與地方間訊息傳遞的體系,並聚焦在邊區與軍政方面。藉由研究中央與地方訊息往來的組織和參與的群體,觀察傳遞體制的實際運作狀況以及訊息蒐集處理的細部過程。透過戰爭時期與承平時期的比對,略窺訊息傳遞制度的內部層次變化與時間階段演變。進一步從訊息傳遞的角度切入,分析政權的運作、南宋皇權的升降以及中央對地方控制力的變化。南宋形成一套具有明確速度等級劃分與遞鋪法律規範的體系,但在內部官僚制度與外部戰爭動盪的影響之下未能達到預期的成效。邊境管理上的鬆散,促使人與訊息的跨界流動極為頻繁,形塑多元複雜的訊息蒐集管道。參與訊息處理、傳送與接收環節的群體,憑藉職權的行使

對訊息進行控制與影響,進而促使訊息的內容被再製或扭曲。在這樣特殊的背景之下,訊息傳遞制度發展出南宋獨有的特色,而這個模式對後世影響深遠。

汪精衛與現代中國套書全六冊

為了解決蒐集搜集公文的問題,作者汪精衛何孟恆 這樣論述:

  我的革命決心,固然始終沒有改變;而我對人對事的態度卻不免時有改變。但所以改變的理由,我無不講出來。至於理由的對不對,則我願接受現在和後人的評論。—汪精衛   《汪精衛與現代中國》系列全六冊叢書匯集從未公諸於世的汪精衛手稿,內容包括自傳、信件、詩詞、政治論述。本系列伴隨汪氏身邊至親的收藏與回憶,描繪出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政治人物之一。各書更以註釋附上補充史料以及相關人物簡介,又在書末加設人物索引,讓汪氏的話與客觀史料能夠相互印證。   本系列出版目的並非在於另闢蹊徑,開創「新」汪精衛研究,而是立足於原始資料,由歷史人物「自己的聲音」,再現民國時代的複雜與多樣性,以供讀者撇開歷史偏見,自

行判斷是非對錯。   我覺得拿生平的演講和論說,當做自傳是最真實的   —汪精衛   《汪精衛與現代中國》套書全六冊‧分冊簡介   01《汪精衛生平與理念》(560頁)   本書為汪精衛女婿何孟恆根據未完成的「自傳草稿」所編撰。該稿始於清末截至1927年底,是汪精衛自述的親身經歷及其所見所聞的獨有見解。本書順序記述汪精衛的一生,並列舉其已發表的政治寫作、演說,也同時把從未刊登的55封私人書信穿插其中。書中更請與汪精衛有着密切接觸的後輩寫出他們與汪氏的回憶,並介紹汪精衛鮮見於其他史料的親人、密友與同僚,藉此顯示汪氏的人際關係。   02《汪精衛政治論述》(480頁)   本書120篇為《

汪精衛生平與理念》內所提及的汪氏寫作,當中包括已發表過的政治文章、演講、書信及電報。從辛亥革命前的〈民族的國民〉,企圖行刺攝政王被捕後的〈供詞〉、〈革命之決心〉,以至關於中日和平建議的〈舉一個例〉,陳述和平建議的原則與態度的〈艷電〉,逝世前十年寫的〈自述〉,這書由何孟恆挑選,收錄了最能代表汪精衛一生政治理想及懷抱的作品,並於書末附上搜集到的手跡複本,讓讀者更易了解一九○五至一九四四年間汪精衛的抉擇。   03《汪精衛詩詞新編》(272頁)   內有《雙照樓詩詞藁》全部詩作、從未面世的134張詩詞手稿,並增補了13首未收入「雙照樓」的作品。更是汪氏詩詞出版以來,首度於目錄羅列出每首詩詞題目,又

把「雙照樓」作品與何孟恆編撰的讀後記上下併陳展示,讓讀者在同一頁下,既可細閱作品,同時能取得字彙的註釋、汪詩創作背景,是迄今為止,最接近汪氏內心和本意之集大成者。   04《汪精衛南社詩話》(184頁)   首次公開汪精衛以「曼昭」署名的《南社詩話》手稿,共計132頁掃描,與謄錄文字併陳展示,讓備受猜測的「曼昭」身份,隨鋼筆手稿面世而塵埃落定。《南社詩話》收集了汪精衛的舊有詩作,以及他對當時文壇風格變化的看法,也詳細記錄了社員之間的互動、軼事及革命經驗等,是研究民國時期文學社團、知識分子網絡及革命文學不可或缺的史料。   05《獅口虎橋獄中作品》(392頁)   本書彙集了抗戰後與汪精衛政

權有關連,而被囚於南京老虎橋和蘇州獅口監獄中的眾人所撰寫的文學作品,由何孟恆所收藏,包括詞學大家龍榆生與陳璧君的詩詞創作、私人通信原稿、《雙照樓詩詞藁》手抄本;龍氏於獄中寫成的《倚聲學》,即後來出版的《詞學十講》之最初稿本;江亢虎、韋乃綸、高齊賢等數十人的獄中之作;最末更附上汪精衛與龍榆生批註的陶淵明詩集。   06《何孟恆雲煙散憶》(280頁)   汪精衛女婿回憶錄。生於民國初年,何孟恆在一個世紀的漫長人生中,所見所憶,不啻是整個當代歷史的一角。從民國初年廣州風景,到求學北京的童年趣事;從汪精衛遭遇黨部暗殺、河內暗殺,到名古屋汪氏去世,他都一直跟隨在側,細記見聞;從汪氏去世後他移居香港,到

晚年的生活點滴,這些場景歷歷如繪,如同親見。   作者簡介 汪精衛   (1883-1944),原名兆銘,字季新,廣東番禺人。自留學日本時認識孫中山,於反清革命擔任重要角色,1910年更因行刺攝政王被捕,獄中寫下的「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家喻戶曉。民國成立,國民黨政綱及宣言多出其手。孫中山逝世後,出任第一任國民政府主席,努力不懈推動三民主義。晚年主張和平運動,公開對日談和。 何孟恆   (1916-2016),本名何文傑,筆名江芙,廣東中山人。妻子汪文惺是汪精衛的長女。南京國民政府期間擔任陳璧君的祕書。抗戰後在老虎橋監獄待了兩年半,及後與妻女赴港,並進入香港大學植物系任實驗室主任

。二○一○年與妻子創辦了汪精衛紀念託管會。是次系列得以出版,有賴何孟恆書寫、謄抄、分析、研究及整理的資料,其著作還有《何孟恆雲煙散憶》以及《汪精衛生平與理念》。   引言 何孟恆 序   許育銘 編輯前言 一、    留日與革命(1904-1911年) 民族的國民(其一) 民族的國民(其二) 與漢民書 再與胡漢民書 與南洋同志書 留別孫中山先生書 論革命之趨勢 革命之決心 庚戌年被逮第一次親筆供辭 庚戌年被逮第二次親筆供辭 二、民國成立到孫中三逝世(1912-1925年) 致南洋同志書 巴黎和議後之世界與中國緒論 三、國民黨權力鬥爭與國民革命(1925-1927年)

國際問題草案 復張靜江書 4月6日寄李石曾的一封信 夾攻中之奮鬥 寧漢合作之經過 與南京代表團商榷恢復中央黨部之經過 武漢分共之經過 關於廣州12月11日事變之宣言 個人引退之電報 四、南京十年(1928-1937年) 覆駐法總支部 函一個根本觀念 致中央黨部電 關於最近黨務政治宣言 本黨總理孫先生逝世日感言 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監委員會討伐蔣中正宣言 黨治之意義 致海內外各黨部各同志東電 9月19日精衛致電張學良 汪精衛錄中央黨部秘密決議案 擴大會議閉幕宣言 汪精衛上中央黨部條陳四點 汪精衛上中央黨部建議 對胡漢民被囚事宣言 汪精衛先生對於最近時局之主張 一面抵抗一面交涉 對軍事外交的

方針和決心 汪精衛致胡適 又十一月二十二日致胡適 總理逝世九週年紀念 破落戶與暴發戶 充實與犧牲 救亡圖存之方針 關於中日外交方針之報告 六中全會的使命 歸國途中之談話 對於僑胞幾句話 怎樣救亡圖存 論民主政治 安內與攘外 關於最近時局之談話 大家要說老實話 大家要負責任 五、離開重慶,發出〈艷電〉(1938年) 何使用民力 抗戰期間我們所要注意的三要點 最近外交方針 為什麼誤解焦土抗戰演講詞 致中央常務委員會國防最高會議書 艷電 六、河內暗殺事件(1939年) 答問 致日本近衛公爵函(一) 舉一個例 覆華僑某君書 重要聲明 我對於中日關係之根本觀念及前進目標 兩種懷疑心理之解釋 怎樣實現

和平 答問(一) 答問(二) 對沈次高先生殉難在滬談話 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致海內外諸同志東電 歐戰與中國之前途 致重慶諸同志篠電 致日本近衛公爵函(二) 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之解釋     艷電書後 七、從和平運動到組織政府(1939-1940年) 共同前進 和平運動之前途 銑電 在青島會談各次談話        「和平奮鬥救中國」的心理建設     和平宣言 國民政府還都的重大使命     和平反共建國運動之新階段     在北平演說和平反共     實現和平實施憲政     罪己的精神     蔣介石的磁鐵戰     民族意識與建設東亞新秩序     對於事變三週年之感

想及期望     因紀念「八一三」而展望全面和平     向美國記者闡明國府之施政綱要     紀念孔子的意義     調整中日國交會議閉幕後重要談話 致蔣介石感電 民族主義與大亞洲主義 致日本近衛公爵函(三) 八、「和平反共建國」(1940-1943年) 所望於民國三十年者 中央儲備銀行開幕訓詞 反共與民食 國府還都週年紀念對朝日新聞社記者談話 國民政府還都一年 清鄉工作之意義 國民政府還都宣言     與近衛首相共同宣言 返國抵京談話 在東亞新聞記者大會訓詞 怎樣拓展和平 致日本近衛公爵函(四) 東亞戰爭之意義與我們的任務 新國民運動綱要 政工會議開幕訓詞 致日本政府備忘錄 踏入保衛東亞

戰線,掙脫百年來的桎梏,主席在首都民眾大會致訓 汪委員長發表告將士書 怎樣建設新上海 互相尊重獨立自主,同心協力共存共榮 九、尾聲(1944年) 傾全力於決戰第一,完成興華保亞使命 最後之心情 附錄:汪精衛手跡掃描圖片 庚戌年被逮第一次親筆供辭 庚戌年被逮第二次親筆供辭 致南洋同志書 汪精衛錄中央黨部秘密決議案 汪精衛上中央黨部條陳四點 汪精衛上中央黨部建議 對於僑胞幾句話 舉一個例 汪精衛政治論述書目   引言   汪精衛早歲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中國國民革命,為中華民國建立者之一。中山先生逝世後,汪氏即膺重責,為第一任國民政府主席。一九三二至三五年一段非常時期,汪氏歷任總揆,十

一月,遭政治暗殺,不遂,仍繼續參預政府最高決策,並為國民黨反專制反軍閥的一群人的中心。蘆溝橋事變,中日發生戰爭,汪氏認為中國抗戰無望,因而提倡對日和平,更於太平洋戰爭中與日本合作。一九四四年,舊創復發,赴日就醫,十一月,病逝名古屋。他的一生與民國歷史不可分離,而他的最後一個階段卻最為世人所詬病。究竟當時事實真相如何,詳情仍然有待史家細心的發掘和嚴正的剖析。提起中國現代歷史,就不能夠撇開推翻滿清的革命運動,因此也不能無視於革命黨人中之一的汪精衛。要研究民國成立後到中日戰爭,以至其後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這一段的史實,也就不能無視於一直是國民黨中堅分子之一的汪精衛。他的一生,為功為過,將來自有讜論,其

人其事是不能一筆抹殺的。   有關上述的一段過程,離開現時雖然還不算久遠,但為避免事實湮沒,保存歷史完整,現在着手搜集資料,已經是時候了。   汪氏在他的〈自述〉裡說過,拿生平的演講和論說當做自傳是最真實的。雖然,自己的著述有時未必就是研究他本人的全部資料;不過以他自己的政治論述來追尋他的思路,印證他的事迹,這道路方向是對的。希望這一份年表能成為這宗研究工作的一片基石。(原載何孟恆《汪精衛先生政治論述年表》) 推薦序 汪精衛外孫女出版外公文集 2019.5.27  香港《明報》專欄作家 / 鄭明仁   汪精衛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受爭議的政治人物之一,他1910年刺殺滿清攝政王 載灣失敗

後,被打入死牢寫了「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詩句,成為當時革命最流行的口號。清廷最終免了汪精衛一死,辛亥革命後獲釋,隨孫中山從政,惟汪晚節不保,中日戰爭期間倡議與日敵合作「和平救國」而被唾罵。   兩岸以至外國的學術界對汪精衛這位歷史人物沒有停止過研究,汪的後人也一直在蒐集汪氏資料。汪的外孫女何重嘉花了多年時間整理外公的文獻,最近編輯完成《汪精衛與現代中國》六冊系列叢書,由「台灣時報文化出版社」出版,準備今年7月在香港書展首發。何重嘉說這套書匯集了她外公大量親筆手稿,內容橫跨政治、文學以至私人生活資料,也有身邊至親的回憶。這些一手資料皆來自她父親何孟恆多年來的蒐集、整

理及收藏。叢書裡也有何孟恆的著述,他根據汪精衛未完成的「自傳草稿」按時序記述汪氏一生,補充了一批未刊書信。   何孟恆深得汪精衛信任,汪精衛於越南河內險遭刺殺時,何孟恆正在汪身邊。何孟恆和汪精衛女兒汪文惺於「刺汪案」發生前在河內結婚,兩夫婦於2010年創立「汪精衛紀念託管會」。何重嘉幾年前承繼託管會工作,推動各界對汪精衛研究,今次她花心血出版汪精衛文集,益見其用心良苦,奈何可見將來國共官方都難有空間替其外公平反。 序   許育銘   相當榮幸應汪精衛紀念託管會的邀約,為本書寫一篇序言。本人從事汪精衛研究雖然有一段時間,但是仍覺能力嚴重不足,能見到本書的出版,感到內心一陣期待甚久的喜悅。

現今對於汪精衛在現代中國的歷史地位問題,其實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在早期的國民黨史觀及共產黨史觀下,強調革命與民族主義的時代,線性化的歷史敍述形成過程中,汪精衛被打成反面歷史人物。但此類的看法,很早就受到西方史學界的質疑,更提出不同的看法,從詞彙的否定性走向中性用法,但是至今仍未形成共識的用法。另一方面,隨着時間的演進,「中華民國在台灣」時期的年數,已經遠遠超過「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的年數。時間慢慢地沖淡歷史記憶,國民黨史觀的合理性也隨著逐漸崩潰,蔣介石所受的批判甚至超過汪精衛,所以現今海峽兩岸對汪精衛評價的差距逐漸變大,用所謂的多元說法,取代未有定性。   恩師蔣永敬先生前不久才過世,本人之所

以從事汪精衛研究受恩師影響甚大。恩師最喜歡將國民黨史中的胡漢民、汪精衛、蔣介石三人做比較,即便他的遺著《多難興邦》一書,也是在談這三個歷史人物在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三六年期間的分分合合,附錄還有一篇簡短中肯的〈汪精衛傳〉,值得一般讀者參考。恩師在書中結論提到,汪精衛的歷史評價,雖然不及蔣、胡,但汪在國難期間,「對日一面交涉、一面抵抗政策,以外交掩護軍事,配合蔣以剿共掃除地方軍人割據,取得對日備戰及建設時機。汪氏之功,不可沒也。」這樣的評價可謂極為客觀,也推翻了一成不變的蓋棺論定,歷史人物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可以作不同的評價。同樣地,同一時期的正反不同的評價或看法,吾人亦皆應納入客觀研究的視野內。  

 周作人曾經說汪氏其精神,臨難不苟,大義所在,勇往弗蹶,正如佛氏之拾身飼餓虎,悲天憫人與生俱來,不惜以一身而救天下,乃今世之「菩薩行」。周氏之言,過譽甚矣,但是代表當時人的另一種看法。追隨汪氏或認同汪氏行動的人,來來往往很多,汪還曾被稱作過「改組派」的精神領袖,而汪氏這領導者的政治基礎正是他所寫的政論為人們所相信的理由。另一方面,吾等從諸多歷史研究或歷史敍述文本中,可以看出一個關於如何論述汪精衛在基本上的盲點,那就是常常以他人或同時代人的論述或批評來觀察汪氏,往往不是從汪氏的自身出發來看待。我們可以簡單地回到自我與他者的問題。如果要從汪氏的自我出發,自然是看其言行,汪氏本人的言說與政論便是最基

本的東西。但是以往關於汪氏的言說與政論並未有系統整理,或取得不易,因此說要貼近汪氏來作觀察,很明顯產生頗大的距離。所以,本書很大的一個貢獻,便是大幅地縮短了現代人認識汪精衛的距離,提供了對汪精衛政治地位形塑過程與汪精衛派系團體追隨者意識型態的討論研究基礎。   本書收集的汪精衛的政論文章,多曾已公開發表,來源來自民國時期當時的出版品如《汪精衛先生文選初集》、《汪精衛言行錄》等等,再加上期刊報紙刊載者,如一般罕見的《中華日報》、《南華日報》等。何孟恆先生及何重嘉女士極為有心,也花費許多的工夫,先收集這些資料再加以整理。其實還有很多散佚不可得,有些政論文章的原稿,甚至還保存在國民黨黨史館等史料收

藏機構,閱覽時還可以看到許多汪氏親筆與修改的痕跡。當然還有許多未曾公開或不允公開的汪氏史料,仍舊靜靜躺在檔案館中,等待在歷史長河中擺渡的機會。   史料本身的背後也常常隱藏許多的故事。例如汪精衛行刺清攝政王一事,是汪精衛成名事蹟之一。當時與汪榮寶、何震彝、翁之潤合稱「江南四公子」之一的楊圻(雲史),是當時在北京享負盛名的學者。曾謂汪精衛的庚戌一役,是心中但有民族兩字,忘一己為何物,如同興漢三傑之一的張子房,「雖一擊不中,而氣包寰宇,天下欽仰,是大勇也。」汪當時抱必死之心,在清廷詢問中,歷述一篇長數千言的供詞,以表明自己的革命意志。但是當時口供並未流出,外界傳誦甚久的是汪在獄中的賦詩:「慷慨歌

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青磷光不滅,夜夜照燕台。」因此在民國成立之後,此口供自然成為罕見的珍貴文獻,但是當時都認為口供散失無存,所以很多不同時期出版的汪精衛文集或言論集都沒有收錄。據林柏生所述,供詞有三份,第一份存於民政部,因為肅親王善耆時任民政部尚書,愛惜其人及供詞,特令民政部抄一附件,收藏於私邸,這份口供相傳字跡極為工整。第二份口供存於法部,輾轉歸檔案保管處,後來又運往南京,形成殘篇斷簡,最後失其所在。第三份存於大內乾清宮,即肅清王與司法大臣紹昌合奏之稿,後來案件移入養心殿,一九一五年醇親王擬修清季史略,案件又移至什剎海的攝政王府,其中包括此案的右

翼技勇隊報告,提督及法部問供,民政部及法部兩部奏摺,連同硃批皆在其內。一九二四年馮玉祥將溥儀從紫禁城驅走後,醇親王府將大部分物件都運至天津,後來再盡數他運,不知去向。   但戲劇性的發展是,後來成為知名藏書家的張伯楨,廣東番禺人,與汪精衛同樣是清末廣東派出的留日學生,因此被認為是與汪氏同年同鄉。張曾參與同盟會活動,後來也寫出許多關於革命活動事蹟的內情,如《同盟會革命史料》、《華興會革命史料》等等。張於一九〇八年回國,受聘為兩廣方言學堂教授。一九一〇年赴北京參加廷試,任法部制勘司主事。因此當辛亥革命發生後,汪氏被清廷釋放出獄,當時在清廷法部工作的張伯楨便成為唯一的迎接者。張伯楨自民國成立直到一

九二八年政府機關遷南京為止,始終名列司法部監獄司第一科長之職。張由於任職法部之便,得以接觸卷宗,便從法部檔案中錄出汪氏的庚戌被逮供詞,收錄於其所編的滄海叢書第一輯,汪的供詞也是自始海內才有傳本。後來張柏楨之子張江裁,同樣也是藏書家,還曾出任汪政權的監察院祕書,更編著《汪精衛先生庚戌蒙難實錄》與《汪精衛先生行實續錄》,而其中有大量原始資料為學界重視,或許正是這樣的淵源。等到一九八三年,非常罕見地,大陸第一歷史檔案館在《歷史檔案》發表清末汪兆銘被捕後的供單及有關史料,此供單則是原存第一歷史檔案館軍機處月折包內,係宣紙墨筆書寫,長約三百一十三點五公分,寬約二十點五公分,是清方之過錄,非汪之親筆。但事

實上汪的供詞分成兩次,本書據張柏楨的滄海叢書,也都將兩次的供詞收錄,提供讀者更完整的資訊,雖然不能說是再度重見天日,但亦是難得之快舉。   在汪精衛的政治生涯中,有兩段時期不為主流或所謂正統所接受,一是二〇年代反蔣運動時期,二是抗戰脫離重慶陣營之後。這兩個時期汪氏的言論主張,想要保存下來自會受到很大的限制。由於汪氏最擅長的便是宣傳,搖筆桿寫文章的功力自同盟會時代開始,便極為厲害。一旦汪氏的政治行動受到打壓,自然地言論主張也會遭到封鎖。因此在這兩個時期之外,如汪蔣合作時期,汪氏的政論文章,可以說隨處可見。相對地,這兩個時期裡關於汪氏的政論文章被封殺的情況很多。一九二九年三月十四日上海的小報《福

爾摩斯報》有一小則記事,可以說明這種情況。該記事標題為「字紙簏中之汪精衛宣言」,提到汪精衛、陳公博等國民黨左派中央委員十四人在三月八日聯名發表一關於黨務政治的重要宣言(即本書所收錄的〈關於最近黨務政治宣言〉),此宣言稿有千餘字,於三月十二日由太平洋通信社分送各大報,但由於此宣言抨擊當時的政局與黨務,對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產生方法尤其不滿,結果第二天,沒有一家報紙為之刊載。也因為像類似這樣的情況,後來這兩個時期汪的政論文章公開流傳下來的並不多,尤其是在抗戰汪政權時期的政論文章,更不被國共兩陣營所允許。然而本書則收集許多關於這兩個時期,至今難得一見的政論文章,彌補了時代斷裂,因此本書在重

塑對汪精衛研究的一貫性上也做出具體的貢獻,值得肯定。   以往曾有研究者進行汪精衛研究後,所得出的結論是汪氏是一個權力慾望很重的人,其實這樣的結論過於片面,因為「權力慾」與「責任心」有時難以區分,對政治人物而言或許就是一體兩面的問題,不在其位又如何善盡其責    想要作區分最好還是有所依據,相信本書的出版,定能讓想要瞭解汪精衛真實面目的讀者,透過本書提供的史料,而更具有深入判斷的依據。   ◎許育銘,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日本慶應大學地域研究所訪問研究員等,現為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專攻近現代中日關係史與民國史。著有《汪兆銘與國民政府一九三一~一九三

六年對日問題下的政治變動》等。  

成人中重度腦性麻痺患者之家庭照顧經驗探討

為了解決蒐集搜集公文的問題,作者曾翊庭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為孩童常見的動作發展疾患,然而隨著公共衛生的進步及醫療技術的發展,腦性麻痺者大部分都會長至成人階段,其兒童時期在動作功能、認知或感覺功能上的障礙,至成人階段可能會衍伸在肌肉骨骼變形、疼痛、疲乏等問題,進而造成日常生活自理依賴或活動受限,也可能因為認知或溝通功能上的障礙而影響社會參與,尤其是肢體障礙程度嚴重之腦性麻痺者,粗大動作分類系統(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 III-V級者,家庭照顧者自其幼年時期就投入沉重的照顧工作,至成人階段此族群在功能上的改變可能會導致照顧需求

更加複雜進而影響照顧者之生活品質,然而國內尚沒有關於此族群照顧者之相關研究。研究目的:瞭解成人中重度腦性麻痺者之家庭照顧經驗,作為提供實務工作及後續研究發展之方向參考。方法:使用質性研究之以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為主要研究方法,透過理論取樣四位成人中重度腦性麻痺之主要照顧者參與研究,使用一對一半結構式深入訪談及觀察方式搜集照顧經驗之資料,後續使用紮根理論之開放編碼、主軸編碼及選擇編碼為主要分析方式,並使用三角查證法、參與研究者審核及省思日誌三種方式來提昇研究的嚴謹程度。研究結果:成人中重度腦性麻痺之照顧經驗共有四個核心範疇,包含:先備經驗的塑形、兼顧不同的職能角色、外界資源

的灌注、以及照顧歷程的調整與平衡。整體照顧經驗模式示意為—一朵向日葵花的成長、先備經驗如同種子具有與生俱來特質,每個照護家庭如同孕育花朵的土壤,但腦性麻痺者在發芽成長過程中較多土中石頭限制(成長過程艱辛),照顧者也需同時關注莖葉的長成(其他職能角色),成長過程中受到陽光(同儕支持團體)、雨水(社會福利)、及肥料(照護專業)之灌溉而生長。這些因素對照顧經驗成長的影響是動態且持續的;照顧歷程雖曲折且艱辛,但最終能開花,意指照顧經驗在歷經許多磨難與妥協後,獲得平衡與收穫,照顧者體悟到正向經驗與成就感,然而在面對未來照顧者老化的照顧議題,如同花凋謝之後的去向,對照顧者而言是一個仍未知的未來。結論:成人

中重度腦性麻痺者之家庭照顧經驗是一個多元、動態、個別化且不斷改變的過程,對於照顧者來說需要經過許多的妥協和調整才能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因此無論實務工作、未來相關研究或介入策略的發展都需要更為著重以家庭為中心的思考方式,並且從長期的觀點來思考切實的照護目標及整體服務策略,以使照顧者在腦性麻痺者成長過程中,減少掙扎與負荷,使二者能更享有自主而安適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