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藏 注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蒙藏 注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呂思勉寫的 白話本國史(生詞注音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徐泓所指導 朱冬芝的 明代的四夷館與譯字生 (2020),提出蒙藏 注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四夷館、譯字生、譯字教育、華夷譯語、制度變遷。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文學系 陳妙如所指導 簡意娟的 《經律異相》故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經律異相、情節單元、故事類型、漢譯佛典故事、民間故事的重點而找出了 蒙藏 注音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蒙藏 注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白話本國史(生詞注音版)

為了解決蒙藏 注音的問題,作者呂思勉 這樣論述:

《白話本國史》是呂思勉先生在歷年教學講稿和史學研究的基礎上完成的。內容由緒論和上古、中古、近代和現代四個歷史時期,共八篇構成,在每一篇里又分若干章,詳細敘述了從遠古時代到民國十一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的中國歷史,既有政治史事又有社會經濟、文化現象,而且還敘述了東南亞及中西亞多國、多民族與中國的關系。呂思勉,江蘇常州人。一位文史底蘊深厚、服膺顧炎武治學精神而又深受西方近代史觀影響的史學大師,是史學界公認的舊籍讀得最多的一位學者,二十四史通讀數遍,為學界同人傳為美談。著名歷史學家譚其驤稱他「以史學名家而兼通經、子、集三部」。他一生著作等身,在20世紀的史學界,以一人之力幾乎寫完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迄

今,惟此一部,惟此一人。他不吃自己家養的雞鴨,是「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他稱自己「不善棋而頗好弈」,嘗對弈興濃而忘了辦事;在學生眼里,他是「一個年老的先生,夕陽西下,穿着長衫,有點病態」……一位博學古今的大學者,也是一位朴質恬淡的忠厚長者。 編者說前言序例緒論 第一章 歷史的定義 第二章 中國的歷史 第三章 現在研究史學的方法 第四章 本書的分期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漢族的由來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統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一節 三皇五帝時代社會進化的狀況 第二節 黃帝和蚩尤的戰爭 第三節 堯舜的禪

讓 第四節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時代 第一節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興 第二節 夏殷的興亡 第三節 商朝的事實 第四節 商周的興亡 第五節 西周的事跡 第五章 春秋戰國 第一節 春秋 第二節 戰國 第六章 漢族以外的諸族 第一節 獯鬻 第二節 東胡 第三節 貉 第四節 氏羌 第五節 粵 第六節 濮 第七章 中國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會的政治組織 第一節 古代社會的階級制度 第二節 封建 第三節 官制 第四節 教育和選舉 第五節

兵制 第六節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會的經濟組織 第一節 農業 第二節 工商業和貨幣 第三節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經濟的變遷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節 古代的哲學和宗教 第二節 文字的起源和變遷 第三節 東周以后的學派第二篇中 古史(上) 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體的反動 第一節 豪傑亡秦 第二節 項羽的分封和楚漢的興亡 第三節 漢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爭 第三章 漢初的休養生息 第四章 漢朝的武功 第一節 句奴 第二節 西域 第三節 朝鮮

第四節 閩粵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 前漢的衰亡 第一節 漢武帝的內政 第二節 霍光廢立和前漢的外戚 第六章 社會革命 第七章 后漢的興亡 第一節 光武的中興 第二節 后漢的武功 第三節 后漢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漢時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一節 官制 第二節 教育和選舉 第三節 賦稅 第四節 兵制 第五節 法律 第六節 學術第二篇 中古史(中) 第一章 后漢的滅亡和三國 第一節 后漢的亂源 第二節 漢末的割據和三國的興亡 第二章 兩晉和五胡 第一節 晉初異族的

形勢 第二節 八王之亂 第三節 西晉的滅亡 第四節 胡羯的興亡 第五節 鮮卑的侵入 第六節 東晉內外的相持 第七節 苻秦的盛強 第八節 肥水之戰和北方分裂 第九節 拓跋氏的興起 第十節 宋篡東晉和魏並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第一節 宋齊的治亂 第二節 北魏的盛衰 第三節 東西魏的紛爭和侯景亂梁 第四節 周齊的興亡和隋的統一 第四章 軍閥和異族第二篇 中古史(下) 第一章 隋朝的內政外交 第一節 隋文帝的內治 第二節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節 高車和柔然

第四節 突厥的起源 第五節 突厥的盛強和隋朝與突厥的交涉 第六節 朝鮮半島三國和中國的關系 第七節 隋唐的興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第一節 唐太宗滅突厥 第二節 藏族的興起 第三節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第四節 唐朝和朝鮮、日本的關系 第五節 從魏晉到唐中國和南洋的關系 第六節 武韋之亂和開元之治 第三章 從魏晉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情形 第一節 官制 第二節 教育和選舉 第三節 兵制 第四節 刑制 第五節 賦稅制度和民生 第六節 學術和宗教 第七節 門閥的興

廢第三篇 近古史(上) 第一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異點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滅亡 第一節 安史之亂 第二節 唐中葉后的外患 第三節 肅代到穆宗時候的藩鎮 第四節 宦官的專橫 第五節 黃巢之亂和唐朝的滅亡 第三章 五代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一節 梁唐晉的爭奪 第二節 契丹的興起和侵入中國 第三節 周世宗的強盛和宋朝的統一 第四章 北宋的積弱 第一節 宋初和遼夏的交涉 第二節 宋初的政策和后來腐敗的情形 第三節 王荊公的變法 第四節 神宗的武功 第五節 元祐紹聖的紛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五章 北宋遼金的興亡 第一節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節 遼朝的滅亡 第三節 北宋的滅亡第三篇 近古史(下) 第一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戰 第一節 南宋初期的戰事 第二節 和議的成就和軍閥的翦除 第三節 海陵的南侵和韓侘冑的北伐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興亡 第一節 蒙古的由來 第二節 蒙古征服漠南北 第三節 金朝的滅亡 第四節 南宋的滅亡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第一節 大食盛強以后西域的形勢 第二節 蒙古的西征 第三節 蒙古和朝鮮日本 第四節 蒙古和南方諸國 第四章 元

朝的衰亡 第一節 汗位繼承的紛爭 第二節 元朝的政治 第三節 元朝的滅亡 第五章 宋遼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會 第一節 官制 第二節 學校選舉 第三節 兵制 第四節 刑制 第五節 租稅制度(上) 第六節 租稅制度(下) 第七節 鈔法 第八節 學術風俗第四篇 近世史(上) 第一章 明朝的對外 第一節 明初的武功 第二節 瓦剌的強盛 第三節 蒙古的再興 第四節 倭寇和豐臣秀吉 第二章 明朝的內治 第一節 宦官的專權 第二節 權臣和黨禍 第三章 清朝的

興起 第一節 清朝的先世 第二節 建州女直的盛衰 第三節 海西女直的南遷 第四節 清太祖的興起 第五節 遼東西的戰爭 第四章 明朝的滅亡 第一節 流寇和北都陷落 第二節 福唐桂三王的滅亡 第三節 鄭氏和三藩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第一節 滿洲內部特殊勢力的消滅 第二節 清朝對待漢人的政策 第三節 順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第一節 種族和宗教的變化 第二節 黃教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 第三節 衛拉特的盛強和清朝征服蒙古 第四節 清朝平定西藏 第五

節 清朝平定衛拉特 第六節 清朝平定回部 第七節 清朝征服廓爾喀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諸族 第一節 湘黔的苗族 第二節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第三節 兩廣的粵族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島 第一節 平緬麓川的滅亡和緬甸建國 第二節 清朝和緬甸的交涉 第三節 黎莫新舊阮的紛爭和清朝討伐新阮 第四節 暹羅的建國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第一節 乾隆時的衰機 第二節 嘉慶時的內亂第四篇 近世史(下) 第一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第一節 西人的東來 第二節 基督教初入中國的情形 第三節

中俄初期的交涉 第四節 西南最初對待外人的情形 第五節 五口通商 第六節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東北的割地 第二章 咸同時的大內亂 第一節 太平軍 第二節 捻軍 第三節 回事 第三章 藩屬的喪失 第一節 英俄的亞洲侵略和伊犁交涉 第二節 安南和緬甸暹羅的喪失 第三節 中日甲午之戰和朝鮮的喪失 第四節 教士保護權的變遷和德據膠州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國的興起 第一節 革新的原動力 第二節 咸同光三朝的朝局 第三節 戊戌政變和庚子之亂 第四節 滿蒙藏的危機(上) 第五節 滿

蒙藏的危機(下) 第六節 清朝的末運 第五章 明清兩代的政治和社會 第一節 官制 第二節 學校選舉 第三節 兵制 第四節 法律 第五節 賦稅制度(上) 第六節 賦稅制度(下) 第七節 幣制的變遷 第八節 學術思想的變遷第五篇 現代史 第一章 從武昌起義到正式政府成立 第一節 武昌起義和各省光復 第二節 臨時政府的成立和北遷 第三節 大借款宋案和贛寧之役 第四節 正式總統的舉出和國會解散 第二章 俄蒙英藏的交涉 第一節 俄蒙交涉 第二節 英藏交涉 第三章 五月

九日的國恥 第一節 五口通商以來外交上形勢的回顧 第二節 日占青島和二十一條的要求 第四章 帝制復辟和護法 第一節 帝制運動 第二節 對德宣戰和復辟 第三節 護法戰爭和南北議和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變故 第一節 皖直戰爭 第二節 軍政府的絕續和北方下統一令 第三節 贛豫陝的戰事和川湘鄂之爭 第四節 直奉戰爭 第五節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廣州之變 第六節 各省的紛擾 第七節 裁兵廢督和自治的潮流 第六章 最近的蒙藏 第一節 蒙古的取消獨立和再陷 第二節 六年后的英藏交涉

第七章 最近的交涉 第一節 巴黎和會的失敗 第二節 華府會議的參與 第三節 魯案的解決 第四節 共同出兵和中東路 第五節 松黑航權和尼港事件 第六節 中俄的新交涉 第七節 中國和德奧的新交涉 第八節 日本在東北的形勢 第八章 最近的財政 第一節 民國時代的財政情形 第二節 中國的內外債 第三節 新銀行團的復活 第四節 最近的關稅問題

明代的四夷館與譯字生

為了解決蒙藏 注音的問題,作者朱冬芝 這樣論述:

四夷館可以說是在元代譯學基礎下,配合明太宗的野心而設立的學校。它有別於以往漢人王朝的制度,也有別於元代的譯學教育與譯官體系,是一個混合前代譯學,並結合明代學校養士、科舉取士的政策,進而形成的新制度。始於永樂朝廷的四夷館,首先選取監生、舉人擔任譯字生,並依照科舉取士的原則,給予投考科舉、比照正途出身的優典。然而,優典卻引起中葉以來私學譯字的奔競風氣,甚至造成賄選,打擊館生的素質。致使晚明朝廷只能改以嚴格考課,謀求譯字世業化,將譯字生固定於九品序班,以辦事名義安排於內閣、史館、四夷館,擔任謄錄與譯字的工作。館生素質與授官品級,導致四夷館逐漸淪為陰陽、醫學之流,被描述為譯字不彰、無用的機構。官員們

一方面強調四夷館的重要性,一方面又以正途自居,難免輕譯的傳統。由此可見,四夷館的興衰反映了征服王朝底下的多元譯學,在進入漢人王朝之後,隨著明代政局的轉化,逐漸混合並趨近於成熟。選取譯字生的部分,說明了朝廷選材用人制度的轉變,可在另一方面,四夷館館員與館生們所編寫的《華夷譯語》,當中由漢人譯字官員譯寫的漢文,卻刻意沿用元代的蒙人譯寫漢文的直譯口說文體,不但留下元朝的遺風,也透露出明代中國在對域外交流方面,其文字的呈現風格顯然內外有別。透過四夷館制度周邊的人事、底下的譯字生,以及它所採用的譯寫規則,可說明元明文化的交替與明代制度的特色。

《經律異相》故事研究

為了解決蒙藏 注音的問題,作者簡意娟 這樣論述:

佛教類書《經律異相》即南朝僧人釋寶唱,受梁武帝的敕令,蒐羅經、律、論三藏中,闡釋佛教教義的神話、傳說、寓言等故事,按照佛教宇宙觀來分門別類,共五十卷。內容來源於二百七十多種佛經,收錄共七百八十二條記事。最初這些神話、寓言和傳說是流傳於民間的口頭創作,深受百姓的喜愛,內容反應著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價值,因此又稱為故事百科全書。在此,以民間故事角度切入,由情節單元與故事類型進行研究觀察,探其意義與價值。本文共分為七章,依次摘述各章大要: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部分,探討《經律異相》的編輯者、成書過程、入藏情形與現存版本;第三章與第四章部分,以傳統的佛經分類法「十二分教」分類法中的「本

生、因緣」為主題,作情節單元分析。第五章部分,則運用國際通行的「AT分類法」來歸納《經律異相》的故事類型,即運用民間文學中的「情節單元」與「故事類型」的觀念來進行故事的分類與析論;第六章部分,透過前文分類與析論《經律異相》的故事後,則進行綜合探討其中所具的政治、社會、經濟、教育、民俗生活、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價值與影響,凸顯此研究的目的與成果;第七章為完整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