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炳坤國民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蔡炳坤國民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obertEugeneCushman寫的 土地正義(2冊套書)土地正義+超額徵收 和的 掌故【全套12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北市選情/黃珊珊個性古板決斷能力受基層讚譽蔡炳坤被指官僚 ...也說明: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2022選戰即將登場,民眾黨北市人選大勢已定,台北市長兼任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兩屆首長任期已滿,被視為接班人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秀威資訊所出版 。

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葛惠敏所指導 林秋明的 習近平主政時期維穩政策之研究:以科技維穩為例 (2021),提出蔡炳坤國民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維穩、科技維穩、數位威權體制、社會控制。

而第二篇論文康寧大學 餐飲管理研究所 張世強所指導 彭于展的 台灣宗教素食飲食文化初探以一貫道寶光崇正道場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一貫道、素食、寶光崇正道場的重點而找出了 蔡炳坤國民黨的解答。

最後網站遭控違反內政部「禁跑攤令」 蔡炳坤:是依序的不算群聚 - 鏡週刊則補充: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內政部長徐國勇22日宣布,即日起宗教團體停止辦理繞境、遊行、搶頭香等活動,所有民選公職人員及政府官員禁止跑攤;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蔡炳坤國民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土地正義(2冊套書)土地正義+超額徵收

為了解決蔡炳坤國民黨的問題,作者RobertEugeneCushman 這樣論述:

  徐世榮教授以這套書揭櫫以公民權益為主體的土地正義觀,藉此評析耕者有其田、區段徵收、市地重劃等政策,是否完整符合公共利益和居民權益的比例原則。這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成果,以嚴謹的分析來支撐社會運作,挑戰既有政策的限制,是所有關心土地議題的人必讀之作。   《土地正義: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一段被掩蓋、一再上演的歷史》   你不知道的土地黑歷史,   第一本全方位解剖臺灣的土地政策。   ★從1949年施行的「三七五減租」到今天,為何還有3萬多筆未解除的租約?   ★1953年的「耕者有其田」,總共徵收了14萬多甲土地,為何其中還包含了將近10萬甲「共有出租耕地」?  

 ★為何當年蔣介石要急著推動土地改革?當年接收臺灣的資源委員會究竟是怎樣一個單位?它與現在的中油、台糖和經濟部又有何關係?   ★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我們琅琅上口的「政府德政」,到底影響、改變了臺灣什麼?   ★台糖公司的土地有如「魔戒」,政商名流趨之若鶩,其廣大的土地如何演變而來?   ★何謂土地改革、區段徵收、一般徵收、市地重劃、都市計畫?在這些名詞背後,地方派系與財團究竟在操作著什麼樣的「土地遊戲」?   ★依照《土地徵收條例》規定,幾乎臺灣的每一片土地都可以被「區段徵收」,臺灣現今處處充斥著浮濫徵收案件的起源是什麼?   ★憲法第15條規定: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

予保障。但為何臺灣政府不需經過人民同意,就能強制剝奪人民的財產權、生存權與人性尊嚴?   出身雲林農村的徐世榮教授,秉持「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關懷與社會實踐,在土地政策研究與田野調查的過程中,逐步發現臺灣盤根錯節的土地問題,雖然政權幾度轉換,人民的土地和家園被侵害、強奪的故事,仍不斷上演。   他在本書檢視了臺灣近代以來的土地發展,處處充斥著看不見的「合法掠奪」。從日治時期糖業株式會社半強迫徵收土地,到戰後的土地改革、經年累月遍布全臺的浮濫徵收,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其實都是政權掠奪與炒作土地的工具。   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的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領等政策,不僅削弱地主

階級的力量,更剝奪了數萬小面積土地的所有人賴以生存的工具,導致臺灣的經濟菁英大量流失;而國民黨政權則藉此培植樁腳、扶植地方派系、改組農會,並與財團、特權相結合,以政策法令保護特權和財團,進而控制地方政治。   然而,大多數的掠奪都在看不見的地方進行,如近年爆發的土地徵收抗爭事件,包括苗栗大埔、灣寶、竹北璞玉、二重埔、桃園航空城、彰化二林中科四期等,在在印證了土地政治就是地方政治,而土地炒作是拉攏地方政治勢力最簡單的方式,被犧牲的往往是無辜的弱勢民眾。   土地究竟是什麼?是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所,心之所向、家之所在?還是政治家與財團眼中的龐大利益?被剝奪與被損害的土地所有人,何時才能得到補償與

正義?土地正義如何能達成?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這段歷史之中,不能不關心,因為「看不見」的掠奪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   所以,當我們談論臺灣的土地政策,也就是談論土地的轉型正義!   《超額徵收:都市計畫?或炒作土地、侵害人權?揭開區段徵收的真相》   區段徵收合憲嗎?   ◎源自十九世紀的超額徵收(Excess Condemnation),與台灣區段徵收的狀況非常近似,與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也有很高的相似度。我們必須了解超額徵收在歐洲及美國是如何被實施及被放棄。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仍大肆實施建構於十九世紀、但在二十世紀初已被拋棄的區段徵收制度。   ◎區段徵

收剝奪了憲法對人民基本人權的保障,這個制度的實施是否有其正當性、合理性及合憲性?   ◎「區段徵收」是中華民國特有的「土地徵收」制度,但後來在台灣延用實施下,政府從未依法支付高額價金來進行全區的照價收買。   十年前,苗栗大埔強拆張藥房的事件引發社會廣泛的關注。在那之後,許多類似的區段徵收個案也都引起土地被徵收人的強烈抗爭,如桃園航空城、台北社子島、林口A7、新北八里台北港、淡海新市鎮、竹北台知園區(璞玉計畫)、竹東二三重埔等,這是因為區段徵收剝奪了憲法對人民基本人權的保障。區段徵收的實施顯然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在這個時刻,台灣社會亟需盡快理解何謂區段徵收,並辨明這個制度的實施是否有其正

當性、合理性及合憲性。   如此惡劣的情勢或許有機會隨著羅伯.庫斯曼教授《超額徵收》中譯本的出版而有所改觀。在本書中,庫斯曼教授以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初的美國為例,將土地徵收分為二大類:強制徵收(eminent domain)、超額徵收(excess condemnation),後者又可分為三個類別:殘餘地徵收(或稱附帶徵收、一併徵收)、為了保護某項公共建設而在其周圍所實施的有限度擴張徵收(台灣的法律制度似無此徵收),以及為了賺錢財政目的所實施的獲利徵收(即國內的區段徵收)。當時他為了撰寫這本書,還特地從美國遠至歐洲蒐集資料及進行移地研究,如法國、比利時、英國三個國家的實務經驗,而後在一戰期間

從德國返回美國。本書也敘述美國各州當時所實施的眾多案例及法院的判決,內容詳實豐富,也具有很高的價值。雖然這本書出版於一百多年前的1917年,但書中所討論的主題與台灣區段徵收的狀況非常近似,與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也有很高的相似度。   在台灣,「土地徵收」主要分為「一般徵收」與「區段徵收」,其實施的關鍵都來自「都市計畫」。政府經常以「都市計畫」的手段,強制徵收人民的土地,以致引起抗爭。在國外,「超額徵收」是指政府透過強制徵收來獲取土地,其政策的重點在於政府徵收超過實際所需的土地。對都市規劃者來說,超額徵收是一種掌控都市實體環境發展的手段。在《超額徵收》一書中,庫斯曼教授探討了區段徵收的合憲性,

他特別強調,如果只是為了賺錢財務目的而進行徵收,這絕非徵收的公共目的,這樣的徵收不僅違背了法律公平的保護原則,也牴觸了法律的正當行政程序,而這大抵是為何西方民主國家在二十世紀初都逐漸不再使用區段徵收的主因。   到了二十一世紀,台灣竟然還在大肆實施建構於十九世紀、至今大抵已被拋棄的區段徵收制度。即使超額徵收的廢止在國外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由於政府不斷啟動區段徵收,並將其誤導為土地合作開發事業,以致國人受其蒙蔽而產生誤解。區段徵收的定義為何?又從何而來?在中華民國的法制史中,區段徵收最早出現於1930年所制訂的舊《土地法》中,該法後來於1946年做全面的修訂,成為現行的《土地法》。其中,區段

徵收的定義規定於第212條第2項:「謂於一定區域內之土地,應重新分宗整理,而為全區土地之徵收。」但這個定義很不明確,而且賦予了政府非常大的權力。其立法緣由是為了仿照德國人於中國膠州灣租借區之開發前例:在地方建設開始之前,由政府先行「照價收買」擬建設地區的全部土地,防止私人壟斷土地。但在台灣,政府從未支付高額價金來進行全區的照價收買。   在解嚴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台灣的土地亟待解嚴。《超額徵收》這本書幫我們找尋到區段徵收的根源,找到了區段徵收的身分密碼。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能喚起大眾的共識,督促政府重視憲法對人民基本權利的保障,廢除侵害人權的區段徵收制度。 名人推薦   《土地正義》   

蕭新煌∣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   許雪姬∣中研院臺史所所長   李承嘉∣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兼校長   陳立夫∣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顏愛靜∣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陳東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范 雲∣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黃紹恆∣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兼系主任   張怡敏∣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蔡培慧∣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管中祥∣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詹順貴∣苗栗大埔徵收案環境律師   林子淩∣惜根台灣協會秘書長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王美琇∣自由時報專欄作家   尤美女∣前立法委員/律

師   《超額徵收》   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專文導讀   李承嘉∣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兼校長   林佳和∣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林子淩∣惜根台灣協會秘書長   范 雲∣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胡博硯∣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陳東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陳致曉∣台灣土地正義行動聯盟理事長   黃紹恆∣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兼系主任   黃信勳∣法鼓文理學院環境與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兼心靈環保研究中心主任   黃益中∣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     張怡敏∣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詹順

貴∣苗栗大埔徵收案環境律師   楊貴智∣律師/法律白話文站長   楊淑文∣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管中祥∣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廖麗敏∣中國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兼會計室主任   廖桂賢∣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戴秀雄∣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助理教授   顏愛靜∣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退休/兼任教授   蕭新煌∣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   (依姓氏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土地正義》   「土地、住宅與空間的議題一直都是臺灣社會的核心問題,徐世榮教授鑽研這個研究主題已經有十多年,《土地正義》一書正是他

長久學術心得的累積,內容非常深入與豐富,值得所有的讀者好好閱讀,可以說是臺灣土地課題研究的代表作品。   世榮兄在這本書充分揭櫫一種以公民權益為主體的土地正義觀,藉此評析耕者有其田、區段徵收、市地重劃等政策,是否完整符合公共利益和居民權益的比例原則。他的論點相當有批判性,促使我們過去一直認為是成功的政策背後所隱藏的問題,很有獨到的見解。   一般學者主要會專注在理論論述,但世榮兄是言行合一,對於不合理的土地徵收作為可以說是無役不與,總是衝到第一線,長期投入社會運動,從體制外來維護公眾權益,展現了公共知識分子的典範,令我非常佩服,也是當前學術界少有的實踐型學者。   本書是一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成

果,以嚴謹的分析來支撐社會運作,挑戰既有政策的限制,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關心土地議題的朋友。」──陳東升(臺大社會系教授)   「世榮老師真正做到不以學識服務權勢,而是用以濟弱扶傾,是薩伊德所定義公共知識份子的最佳詮釋者。」──詹順貴(前苗栗大埔區段徵收案自救會律師、環保署副署長)   「一位從研究土地改革歷史,到義無反顧投身捍衛土地正義的行者,再次用心、用行動寫我們自己土地的歷史。」──林子凌(惜根臺灣協會秘書長)   《超額徵收》   「近年來,台灣的土地徵收引發許多爭議,其中尤以區段徵收的爭議最多,並且引發許多街頭抗爭。台灣區段徵收爭議的討論範疇雖然很廣,但卻極少探討區段徵收的本意。

《超額徵收》一書,雖然是1917年的舊書,確正好填補了台灣在這方面的空白。在《超額徵收》一書中特別提出,區段徵收不是完全不能實施,但以區段徵收做為政府財政收入工具,絕對是一種誤謬。目前台灣實施區段徵收的時機很多,其中許多時機與政府財政收入有關,正可藉由本書的論點來檢討台灣的區段徵收。」──李承嘉(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兼校長)   「土地徵收是國家對個人財產權的剝奪,在民主法治與極權專制國家也採行不同方法,國家可否利用區段徵收以遂行其租稅收入之目的,方法與手段是否選擇最小之損害,或有其他更好之替代方案,是否符合憲法第23條之規定等等,都值得我們深思。本書可提供我們思考與判斷上之重要

參考價值。」──楊淑文(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土地徵收是國家取得土地的最後不得已手段,必須基於公益性、必要性、區位不可替代性之原則,依法定程序為之,並給予公平合理的完全補償,否則不得為之。而區段徵收是土地徵收的一種,自當依循上述原則行使,但我政府當局往往將之視為一定區域內土地全部予以徵收整體開發、自籌財源的農地變更使用手段,其實已經逾越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之分際,而有重新檢討之必要。今《超額徵收》一書的出版,不僅讓人瞭解到實施超額徵收的原由,從解決殘餘地問題、增進公共建設效能,到獲得增值利益不等,更警惕我們當須深省現今區段徵收的合憲性,是一本地政、公共政策、法律界學者專家、執行業務公

務員,以及初學者不可或缺的研習專著,謹此特予推薦,值得一讀再讀!」──顏愛靜(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退休/兼任教授)   「上世紀初在歐美即已飽受批判的超額徵收制度,近年來卻因著新自由主義式土地掠奪在全球擴張鞏固,而重現於各國的土地政策。讓這本百年前的鉅著,至今仍振聾發聵,值得我們精讀省思,啟發我們對徵收法制的檢討。」──范雲(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很希望台灣的土地被徵收人及社會弱勢都能認清局勢,我們根本就不是活在一個民主立憲的國家,若以浮濫的土地徵收為例,我們其實是活在一個『以自由民主及愛台灣為名,實質卻是進行土地及人權掠奪』的類社會主義共產國度!這部憲法根本無法保護社會弱勢及

其家園,當權者完全忽視憲法的存在,並恣意掠奪及侵害我們的權益,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排隊等著當那個被掠奪的少數,有許多人排在前面,而且已經很不幸的遭遇到了。」──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用公權力協助權貴財團掠奪平民土地』是台灣炒房炒地國家政策的第一環。想了解當前台灣土地掠奪政策嗎?請看這本批判19世紀歐美國家『超額徵收』的鉅著。21世紀台灣,19世紀人權。早已被文明國家摒棄的這些侵犯人權政策,目前正在台灣以前瞻的『公共利益』為名,大規模、加速發生!別以為『超額徵收』和自己沒關係,每個人都有機會遇到!」──陳致曉∣台灣土地正義行動聯盟理事長   「超額徵收,目的是想要攫取超

額利潤。閱讀本書,就可以知道台灣地方政府為何不顧人民反對、農民抗議,一直樂此不疲。這本《超額徵收》,不僅值得全民閱讀,更是從政者都應該仔細閱讀看,並引以為鑑的好書!」──詹順貴(苗栗大埔徵收案環境律師)   「台灣不當徵收,讓已非少數的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流離、傷心、甚至死亡,而不分黨派的政客們至今仍為所欲為地以『發展』之名為徵收利器,不斷地揮斬人民家園的根基,關心不當徵收及受迫害者,如何援助及自救──就從閱讀此書開始吧!」──林子淩(惜根台灣協會秘書長)   「在全球生態多樣性枯竭、自然資源超限利用、氣候變遷的威脅之下,國土自然保育、永續發展已是國家發展之必須策略。然近年來台灣仍動輒以區段

徵收浮濫開發,將珍貴的農綠地、人民珍視的家園轉為可炒作之建地,此乃不永續、不生態、不正義之愚蠢作為。藉由對區段徵收制度來源之認識,期待 《超額徵收》為台灣之短視敲一警鐘!」──廖桂賢(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庫斯曼教授的《超額徵收》一書,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借鏡,讓對區段徵收早已習以為的台灣,得以重新思考其正當性與合理性。」──黃信勳(法鼓文理學院環境與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兼心靈環保研究中心主任)

蔡炳坤國民黨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贊助專區
Paypal傳送門: https://paypal.me/HsuehHeng
綠界傳送門: https://p.ecpay.com.tw/706363D
歐付寶傳送門: https://reurl.cc/eENAEm

北市府要抓染疫黑數,急徵5千名萬華義勇軍來抽血啊!還有我們偉大的駐德代表謝志偉竟然槓上柯阿北了,一下子槓郭正亮,一下子槓柯阿北,駐德代表真的好會槓啊~~ft. #台北市政府發言人陳智菡

直播一開始要跟大家講一件熱騰騰的消息,就是呢北市府為了抓染疫黑數,要急徵5千名萬華鄉親抽血進行研究,蘋果即時新聞是這樣說的,為釐清新冠肺炎是否存在許多黑數,台北市政府與北醫、台大公衛學院合作,針對萬華區進行大規模血清抗體研究。北市府今(9/3)天宣布,整個計畫將分成五個梯次,屆時會找5千人抽血進行研究,由於整個過程沒有任何補助費用,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公開喊話,強調這是為了台灣防疫所做的準備,拜託大家能多多幫忙。

28萬人流同時開學的考驗,北市府對於防疫、停補課有哪些標準與措施呢?根據風傳媒報導,大學以外各級學校將在9月1日開學,面對疫情變化,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公布台北市停課標準,1班1人感染就停課,1校2人感染則要看情況決定是否停課,會依實際情形做決定。柯文哲表示,台北市高中、國中、國小、幼稚園共28萬人,一上學就是很龐大的人流,校園的確是在呼吸道傳染病很重要的場所,所以這次開學要嚴陣以待,「它的確是個危險我承認」。

但是在大學的部分,大部分的學校將在9月13號開學,在聯合新聞網的【重磅快評-台北市的大學防疫指引 柯P是在哈囉嗎?】則是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根據日前台北市政府制訂的「大學防疫工作指引」,今後大學教職員進到校園需打完疫苗超過十四天,否則要持有最近三天PCR陰性證明,之後每隔七天都要更新一次。

這項規定有三項盲點,首先教育人員造冊施打疫苗只限高中以下,大學教職員並未被列入,當時雖然高教工會積極爭取,但陳時中一句話:「自行上網預約比較快。」就被否決了。而就算上網預約,在國內疫苗短缺下,並非人人可以預約得到,這就形成疫苗階級歧視,有打疫苗的老師可以開課,沒打疫苗的老師的就無法到校上課。

其次大部分大學都即將在9月13日開學,只剩下不到十天,就算大學教職員現在要去打「剩下」很多的高端疫苗,在疫苗施打超過十四天的規範下,也來不及在13日如期到校上課。

最後沒打疫苗的教職員,今後進入學校都要持有PCR陰性證明,而且每七天就要一次,以現在採檢費用五千元計算,一學期十八周就要九萬元,這對阮囊羞澀的大學教職員來說,無疑是一大筆開銷,請問這筆費用要誰支付?而且打不到疫苗,也不是大學教職員的錯,政府的疫苗不足,但卻要大學教職員受到如此的經濟懲罰。

這項防疫指引最荒唐的就是,學生不用打完疫苗或持有PCR陰性證明就能入校,而身為人師的大學老師卻需要,不知道這種身份差別待遇是從何而來?是大學生百毒不侵,還是新冠病毒只攻擊教職員?

不過最新消息出爐啦,根據蘋果即時新聞報導,九月中旬各大專院校即將開學,北市昨公布市府版開學指引,要求教師入校須接種疫苗或提供檢驗證明,但目前大專院校教師尚未造冊接種,加上篩檢費用昂貴,因此引發反彈,對此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今表示,國內疫苗真的不夠,沒有辦法比照中小學進行,教育部已向市府反映「這樣管制有困難」,而大學為教育部權管,原則上市府尊重,還是希望能趕緊接種疫苗。

談到疫情就要講到昨天的1例死亡校正回歸事件,根據新頭殼的報導是這樣說的,陳時中下午於疫情記者會指出,該名死亡個案早在6月27日死亡,但就診醫院沒有通報,直到家屬向北市府請領慰問金時,回頭查找才發覺遲誤通報。陳時中說,請台北市督導該醫院,以後申報要確實,於確認後,要趕快申報。
北市衛生局下午召開線上疫情記者會,原本還有顯示「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的帳號名稱,但隨後卻無法再見到。面對線上記者頻追問該名死亡個案相關資訊,何時確診、何時通報、過程為何等,衛生局都僅稱,有關各醫療院所執行業務相關工作,衛生局都會盡力督導協助,會跟聯合醫院做釐清、溝通,但都無法完整說明。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而且柯阿北有時候講話真的讓大家心驚驚,在9/1的記者會,柯阿北拋出考慮取消醫院免費PCR採檢服務,並表示已多日沒有不明感染源確診者,可以說疫情幾乎已經消滅掉了,此話一出,讓網友大驚「不要立旗啊!」所以我們要來問問戰狼小姐姐,台北市的疫情真的有這麼樂觀嗎?

然後現在有風聲傳出柯市長將和 #郭董 見面幫台北市民爭取疫苗,真的有這回事嗎?不過首批BNT疫苗來台,這功勞算誰的?我們偉大的駐德代表 #謝志偉 以400公尺接力賽做比喻,但是柯市長一句「事實是棒子掉在地上,老郭只要去撿起來繼續跑,就這樣。」也惹得謝志偉不開心立馬反擊說:柯文哲永遠看不到「鄰國」的錯,柯文哲的問題不在「棒」,而在「捧」,而捧的是「誰」的「啥」?

追加問一下,前幾天高虹安委員到北市府拜訪,被說是因為要選新竹市長所以前去北市府「觀摩市政」,還被民進黨的台北市議員簡舒培說是「台北市政府民眾黨黨部又開張了!」

緊接著我們要來談談五倍券的事情,根據TVBS新聞網的報導,行政院26日公布五倍券規劃方案,總計10部會加碼推出其他振興措施,包括去年的動滋券、藝FUN券等等,今年又新增好食券、地方創生券、國旅券共8大券,有1300萬份,若在加上各縣市自行加碼,好康多多,但台北市長柯文哲就認為,各地搶加碼恐會造成嚴重通膨。

講到振興五倍卷就要來問問八大行業的事情了,當各行各業陸續復業,但是八大行業至今仍不准營業,所以北中南八大行業大串連,要政府還工作權,對於八大行業的工作權,不知道北市府有哪些相關措施呢?

最後要來談談最近北市府的人事布局啦,根據NOWnews報導,身兼民眾黨主席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劍指2024的企圖明顯!繼今年7月聘任前總統李登輝辦公室主任王燕軍為台北市政府的市政顧問、8月延攬前高雄市長韓國瑜的親信黃文財加入民眾黨運作後,如今又收編前新北市政府農業局長廖榮清任台北畜產公司的董事長。

地方政壇人士分析,此時正值國民黨主席選舉之際,柯文哲挖廖榮清任台北畜產公司董事長的舉動,也引發政壇高度的關注;尤其廖榮清與黃復興黨部的周錫瑋關係密切,加上又曾任新北市(台北縣)的局處首長、政商人脈亨通,無疑是柯文哲在新北市拓展民眾黨的最佳人選,也可為2024來提前部署。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Facebook傳送門】 https://www.facebook.com/Geekfirm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直播大綱:
00:00 開學了!北市府的防疫措施
10:00 萬華血清研究
22:00 大學教授
27:00 北市府死亡案例校正回歸緣由來
31:00 馬來貘命名大賽
39:00 熊好劵
48:00 柯P擬取消免費PCR採檢服務
56:00 傳聞柯P將與郭董談疫苗?
01:01:00 高虹安赴北市府拜訪柯市長/全國VS.全台
01:13:00 謝志偉槓上柯文哲

習近平主政時期維穩政策之研究:以科技維穩為例

為了解決蔡炳坤國民黨的問題,作者林秋明 這樣論述:

「維穩」乙詞為「維護社會穩定」的簡稱,是中共維護政治安全的法寶之一,自現任領導人習近平就任後,伴隨今日資訊科技的發展和中國大陸經濟勢力的崛起,讓維穩工作如虎添翼,產生更大影響與效能。近年來中共「數位威權體制」統治力量,採取資訊扭曲和輿論操控,專注在國家制度建構、國家與市場關係、國家與社會關係與社會力量崛起與國家的回應,以確保其政治安全與共黨政治利益,該作為不僅一直是引人關注的議題,更是兩岸關係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本文希望藉由習近平主政後「科技維穩」之概念切入觀察。首先探究維穩的緣起與歷任領導人維穩脈絡;之後梳理習近平主政後維穩變革、社會治理、社會控制政策,據以探究其主政後藉由中國大陸科技發展

來支撐維穩策略與實踐,對我國產生的影響。本研究最後述及以上發現對我安全事務產生的影響,並檢視我國政府當前對應,策進未來作法。

掌故【全套12冊】

為了解決蔡炳坤國民黨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本套書為《掌故》雜誌七十期完整復刻精裝版,套書分十二冊,第一冊為《掌故》第一期到第六期、第二冊為《掌故》第七期到第十二期、第三冊為《掌故》第十三期到第十八期、第四冊為《掌故》第十九期到第二十四期、第五冊為《掌故》第二十五期到第三十期、第六冊為《掌故》第三十一期到第三十六期、第七冊為《掌故》第三十七期到第四十二期、第八冊為《掌故》第四十三期到第四十八期、第九冊為《掌故》第四十九期到第五十四期、第十冊為《掌故》第五十五期到第六十期、第十一冊為《掌故》第六十一期到第六十五期、第十二冊為《掌故》第六十六期到第七十期|   《掌故》月刊於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創刊,至一九七七年六月十日終刊。就七十期

《掌故》月刊的內容來看,大概可分為以下十類,分別是:A現代史料、B人物春秋、C祖國神遊、D各地風俗、E奇才異能、F戲劇小品、G文藝史話、H文物書畫、I長篇連載、J其他。其中以「現代史料」、「人物春秋」、「長篇連載」為主,其中「長篇連載」也是以前兩項為寫作對象,   本書有許多文章是一手見證的,如翁照垣的〈「一二八」淞滬血戰史〉(第五期)、鄭修元的〈軍統局內幕〉(第六―八期),而尤其是王覺源的〈留學孫逸仙大學往事〉(第十九、二十期、二十二)和關素質的〈莫斯科孫大東大見聞〉(第四十三至四十八期)是可以對著看的。其中嵇康裔的〈隣笛山陽〉(第十四期)是篇很重要的文章,他寫出作家穆時英的「附逆」或是間

諜之謎。名報人卜少夫認為,穆時英的「附逆」,和胡蘭成的關係最大。《掌故》月刊在香港七〇年代前後的文史雜誌,扮演著一定的角色,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本次在絕版五十年後重新彙齊復刻出版,以供研究。 本書特色   1.《掌故》雜誌原書七十期,今完整復刻,整合為十二冊,穿線精裝,絕版五十年後重新集結出版。另編七十期的總目錄,當中有文章名、作者名、刊登的期數、頁碼等,檢索極為省時便利。   2.《掌故》集中在民國史料的蒐集上,從「人」和「事」兩方面下手,將耆老們的口述或寫作的資料加以整理發表,時空則從民國肇興以迄大陸「文革」初期,可作為研究現代史的珍貴資料。   原發行者簡介 掌故出版社

  岳騫創辦的《掌故》月刊於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創刊,至一九七七年六月十日終刊,出了七十期。岳騫本名何家驊,筆名有:越千、方劍雲、鐵嶺遺民等等。他是安徽渦陽人,一九四九年前後赴臺,在五〇年代回香港。曾任香港中國筆會會長、秘書長。岳騫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兼及論述、報導文學及傳記,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有《中蘇關係史話》、《水滸傳人物散論》、《八年抗戰是誰打的》、《瘟君夢》、《偽滿州國興亡秘史》、《紅潮外史》、《毛澤東出世》、《瘟君前夢》、《瘟君殘夢》、《妖姬恨》、《滿宮春夢》等等。 主編者簡介 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

、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情義與隙末──重看晚清人物》等十數本著作。   《掌故》全套七十期總目錄 |第一期 「九一八」專號| 發刊詞/本刊 「九一八」四十年/編者 抗日民族英雄馬占山/楊潔如 「九一八」事變時關東軍

將領名單/資料室 馬占山部隊遭遇記/高山安吉作 陳嘉驥提供 苗可秀生平事略/孫偉健 「九一八」事變時日本內閣閣員名單/資料室 我所知道的東北義勇軍/黃恆浩 「九一八」時張學良在做甚麼/東北舊侶 馬君武與「哀瀋陽」/畏之 「九一八」事變關東軍司令官佈告/資料室 混世魔王郭堅/石公 韓復榘的一生/正平 李大釗魂斷燕京/古厂 延安點驗共軍記/楊蔚 第八路軍官佐題名錄/資料室 鄭繼成刺殺張宗昌/鐵嶺遺民 禮拜六派的興起和衰落/陳敬之 張勳復辟始末/矢原愉安 馮玉祥將軍傳(一)/簡又文 周恩來評傳導言/嚴靜文 九月十八日事變以前遼吉黑三省駐軍之兵種數量表 費子彬先生八秩雙壽序並頌 編餘漫筆/編者 |第

二期 辛亥革命六十周年專號| 辛亥革命六十年/編者 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成立宣言/資料室 武昌起義三日記/吳醒漢 辛亥革命時獨立將校決死團的一段故實/王振民 時逢佳節悼故人─武昌三烈士/李仲華 辛亥南昌光復及李烈鈞督贛/琴聲 國慶日溯促致辛亥革命成功的國外朋友/所聞 武昌首義一大疑案/史劍非 辛亥首義之地─武漢三鎮/李雁蓀 焦達峰其人其事/孫受天 張彪發跡史/芝翁 陳儀與湯恩伯/徐復觀 武昌首義九角旗的故事/吳琨煌 記共黨總書記向忠發之死/曾托 定時彈炸斃徐老虎/鐵嶺遺民 石友三與高樹勛/正平 一次「○○七」式的經歷/鄭修元 鴛鴦蝴蝶派大師徐枕亞/陳敬之 滿洲國實業、外交大臣張燕卿/天涯客 白狼

真人真事/王天從 不可思議的我見我聞/宋希尚 張勳復辟始末(二)/矢原愉安 馮玉祥將軍傳(二)/簡又文 周恩來評傳(二)/嚴靜文 謙廬隨筆/矢原謙吉遺著 陳炳謙片語拓闢白克路/胡憨珠 編餘漫筆/編者 |第三期| 馮炳南歷經奮鬥成功史/胡憨珠 吳祿貞一死關大計/黃亦孚 吳祿貞壯志未酬/東瀛舊侶 梁鎮英刺殺吳祿貞/段醒豫 第一顆鐵路巨星詹天佑/李寶容 郭松齡倒戈之失敗及其影響/王盛濤 紛擾局面談林長民/文雪 江亢虎一生亂撞/政海閒客 記孫桐萱兄弟/正平 拓殖英雄王同春/莊練 四庫全書及影印本末/李寓 劾顧案始末/岳騫 陳顒菴先生的生平及其讀嶺南人詩絕句(上)/余少颿 青樓才子畢倚虹/陳敬之 周神

仙的五鬼搬運法/謝厚清 閒話宛西/陳舜德 抗戰期間最轟動的間諜案/司馬亮 南沙紀行/張維一 六十年來的國史整理/周少左 馮玉祥將軍傳(三)/簡又文 辛亥光復樓題壁詩八首/梁寒操等 周恩來評傳(三)/嚴靜文 張勳復辟始末(三)/矢原愉安 謙廬隨筆(二)/矢原謙吉遺著 劉侯武先生小傳/鄭顥 月蘿館隨筆/恬園 編餘漫筆/編者 |第四期 香港淪陷三十周年專號| 香港戰役始末/編者 日軍三十三軍進攻香港部隊區分概要/資料室 日軍香港登陸攻擊之部署/資料室 「香港之戰」大事日誌/資料室 「香港之戰」英、日軍之實力/資料室 「香港之戰」英、日軍之傷亡/資料室 日據時期香港總督磯谷廉介/資料室 日軍香港攻略

作戰經過圖/資料室 協助香港抗戰及率英軍突圍經過總報告/陳策遺稿 策叔突圍詳記/簡又文 徐亨吉人天相/一知 蔡松坡材略冠當世/吳蕤 張作霖學良父子與日本的恩怨/譚逸 戴笠生前死後/筱臣 憶李麥麥(上)/鄭學稼 赤腳大仙丁文江/覺初 九龍歷險記/陶希聖 武功奇絕的郭錦如/蔡策 李涵秋一覺揚州/陳敬之 陳顒菴先生的生平及其讀嶺南人詩絕句(中)/余少颿 馮玉祥將軍傳(四)/簡又文 周恩來評傳(四)/嚴靜文 張勳復辟始末(四)/矢原愉安 謙廬隨筆(三)/矢原謙吉遺著 月蘿館隨筆(二)/恬園 編餘漫筆/編者 |第五期 「一二八」淞滬抗戰四十周年專號| 「一二八」淞滬血戰史/翁照垣 十九路軍全體官佐題名

錄/資料室 第五軍全體官佐題名錄/資料室 日本侵滬陸海空軍實力統計/資料室 淞滬戰役我軍官佐士兵傷亡失蹤統計/資料室 淞滬戰役我方戰區民眾傷亡失蹤統計/資料室 淞滬戰役敵軍官佐士兵傷亡統計/資料室 淞滬戰役始末大事日誌/資料室 抗日英雄翁照垣將軍傳/丘國珍 中華民國開國史話/史述 曾特拳打梁龍記/旁觀者 羅文幹逝世卅周年/筱臣 江一平海隅重逢記/胡憨珠 憶李麥麥(下)/鄭學稼 關於國父的生日/溫德文 陳顒菴先生的生平及其讀嶺南人詩絕句(下)/余少颿 馮玉祥將軍傳(五)/簡又文 周恩來評傳(五)/嚴靜文 容閎─留學生的聖人/李寓 張勳復辟始末(五)/矢原愉安 昆明大觀樓記遊/田雨 謙廬隨筆(四)

/矢原謙吉遺著 月蘿館隨筆(三)/恬園 編餘漫筆/編者 |第六期| 慈禧太后將釣魚台賞給盛宣懷/編者 釣魚台的地理圖說/盛恩頤 由陳毅之死說到三十年前「新四軍事件」(一)/岳騫 我心目中的冰心老師/李素 陳璧君的牢獄生涯/用五 我在蘇聯見到李德全/蘇客 軍統局內幕(上)/鄭修元 長沙歷次會戰的勝敗/胡養之 「長毛狀元」王韜/莊練 香港的沉痛往事/盧幹之 中山先生與頭山滿/張公懋 孫仲瑛的革命詩話(一)/恆齋 一個親眼得見的鬼故事/雪安 厚黑教主李宗吾/何平 永樂大典滄桑/周行 「烤羊全席」與「洗汗澡」/蔡電 張作霖與溥儀的恩怨/天涯客 馮玉祥將軍傳(六)/簡又文 閒話財神/張漢雄 周恩來評傳

(六)/嚴靜文 張勳復辟始末(六)/矢原愉安 太平簫鼓萬家春/范月樵 編餘漫筆/編者 |第七期 「滿洲國」成立四十週年專號| 「滿洲國」的遞嬗/鐵嶺遺民 「滿洲國」的政治制度/關外漢 「滿洲國」的主宰─關東軍/華仁友 「韓青天」與「如此之韓青天」的由來/燕南客 淮上人豪柏文蔚/靜齋 殷汝耕落水前後經過/芝翁 由陳毅之死說到三十年前「新四軍事件」(二)/岳騫 漫談八陣圖/黎凱旋 別動總隊之回憶/筱臣 常德會戰與濱湖形勢/胡養之 軍統局內幕(中)/鄭修元 我和陳友仁博士的交往/吉田東佑 馮玉祥將軍傳(七)/簡又文 「滿洲國」兩惡人/岳騫 周恩來評傳(七)/嚴靜文 張勳復辟始末(七)/矢原愉安 謙

廬隨筆(五)/矢原謙吉遺著 編餘漫筆/編者 |第八期| 青年之神鄒容/吳蕤 「三二九」革命史話與詩篇/桂梅 碧血黃花談趙聲/吳化鵬 吳芝瑛與潘達微俠義千秋/林斌 軍統局內幕(下)/鄭修元 黃花崗之役唯一臺籍烈士羅仲霍/周開慶 太原保衛戰/劉棨琮 太原五百完人史詩三篇/喬家才 台兒莊戰役隨軍記/胡瑋 記濰陽雙忠─張天佐與張髯農/劉仲康 陳獨秀先生的晚年/鄭學稼 四川自貢的鹽井/莊練 馮玉祥將軍傳(八)/簡又文 陳懷民肉彈擊敵/岳騫 孫仲瑛的革命詩話(二)/恆齋 周恩來評傳(八)/嚴靜文 張勳復辟始末(八)/矢原愉安 謙廬隨筆(六)/矢原謙吉遺著 尹奉吉一彈殲羣魔/鐵嶺遺民 香港詩壇/楊南孫等

編餘漫筆/編者 |第九期| 琉球二次亡國痛言/岳騫 琉球是怎樣斷送的/李則芬 琉球主權考/王丕承 革命元勳馮自由/簡又文 張自忠成仁取義/劉棨琮 為張自忠將軍報仇記/馬增福 為琉球人喝采/唐漢 金石論交卅載餘謝冠生與劉師舜/劉己達 民國好官丁春膏(上)/關山月 由陳毅之死說到三十年前「新四軍事件」(三)/岳騫 燕京舊夢(校史與校園)/李素 龔德柏死裏逃生/曾燕萍 香港大學中文系與英人林仰山教授/盧幹之 十八軍梅春華案始末/剡曲老人 介紹「八正道釋義」/道光 抗戰前中日間「成都事件」經過/華生 馮玉祥將軍傳(九)/簡又文 周恩來評傳(九)/嚴靜文 張勳復辟始末(九)/矢原愉安 孫仲瑛的革命詩話

(三)/恆齋 謙廬隨筆(七)/矢原謙吉遺著 香港詩壇/蘇甫等 編餘漫筆/編者 |第十期| 慘烈的衡陽保衛戰/胡養之 衡陽保衛戰的「真相」/華仁友 沈定一的一生/高越天 雲南大理的地理景色/黃偉達 施劍翹忠孝雙全/鐵民 傳奇人物張競生博士/司馬千 瞿秋白臨死哀鳴/高雷 我所認識的瞿秋白/蔡孝乾 多餘的話/瞿秋白 瞿秋白的最後一段日子/楊之華 瞿秋白訪問記/李克長 少年同學江湖老/筱臣 由陳毅之死說到三十年前「新四軍事件」(四)/岳騫 孫仲瑛的革命詩話(四)/恆齋 白蛇傳的另一傳說/伍逢 馮玉祥將軍傳(十)/簡又文 【附錄】「首都革命」與日本關繫之謎 周恩來評傳(十)/嚴靜文 謙廬隨筆(八)/矢

原謙吉遺著 香港詩壇/張方等 編餘漫筆/編者 |第十一期| 日人對侵華往事的歪曲說法與自供/芝翁遺著 「七七」回憶錄/王冷齋 朱執信知行合一/吳相湘 鄧演達和國民黨左派/用五 鄧演達身後是非/曉村 九戰區最後游擊部署/胡養之 讀章太炎先生家書/陳鳳翔 日本侵攻香港時之忠義慈善會/雲煙 清末監國攝政王載灃的一生/高石 燕京舊夢(二)/李素 蹂躪汝城數十年的職業匪犯胡鳳璋/覺初 民國好官丁春膏(下)/關山月 馮玉祥將軍傳(十一)/簡又文 周恩來評傳(十一)/嚴靜文 孫仲瑛的革命詩話(五)/恆齋 張勳復辟始末(十)/矢原愉安 謙廬隨筆(九)/矢原謙吉遺著 香港詩壇/亦園等 編餘漫筆/編者 |第十

二期| 我與蔣經國/劉己達 空軍之神高志航/黃大受 八一四戰績輝煌/李皎 草莽將軍孫殿英的生平/芝翁遺著 八百壯士的謳歌/盧克彰 當代李龍眠─蕭立聲/岳騫 燕京舊夢(三)/李素 曲折離奇的「藏本事件」/劉征鴻 辛亥前的革命書、報/史述 馮玉祥將軍傳(十二)/簡又文 周恩來評傳(十二)/嚴靜文 張勳復辟始末(十一)/矢原愉安 謙廬隨筆(十)/矢原謙吉遺著 香港詩壇/李漁叔 編餘漫筆/編者 |第十三期| 「掌故」的掌故/岳騫 朱執信先生虎門殉難/恆齋 從「九一八」到滿洲國的登場/矢原愉安 從武漢失利到長沙大火/胡養之 袁寒雲才氣橫溢/芝翁遺著 黃浦灘一個傳奇性人物─王曉籟/高石 王國維與羅振玉/

莊練 草上飛/岳騫 憶北平天津雜耍/傅文清 長白山中採猴頭/田雨 憶許世英/龔德柏 篤行實踐的許靜仁夫子/黃伯度 燕京舊夢(四)/李素 陸建章與馮玉祥/關山月 馮玉祥將軍傳(十三)/簡又文 周恩來評傳(十三)/嚴靜文 謙廬隨筆(十一)/矢原謙吉遺著 香港詩壇/王質廬等 編餘漫筆/編者 |第十四期| 從國號、國璽、國旗、國歌、國都看「中華民國」六十年來國家多事/司馬我 武昌首義的三武/芝翁遺著 陳少白先生之高風亮節/恆齊 我與孫殿英共事經過/樂素後人 李抱冰防守馬當內幕/胡養之 現代東方朔─王克明/岳騫 知堂老人的晚年/胡士方 鄰笛山陽/康裔 李烈鈞湖口討袁六十年紀念/史述 翠微峰孤軍抗共殉節

不屈的黃鎮中將軍/鐵民 南昌滕王閣之憶/道南 「生張飛」張瑞貴英雄伉儷/野鶴道人 細說「長征」(一)/龍吟 馮玉祥將軍傳(十四)/簡又文 周恩來評傳(十四)/嚴靜文 燕京舊夢(五)/李素 謙廬隨筆(十二)/矢原謙吉遺著 中華民國與「四大寇」/七九叟冼江 香港詩壇/亦園等 編後話/編者 |第十五期| 國父與我/冼江、劉光業 談談徐志摩 王賡其人其事/關山月 陸小曼與翁瑞午之死/芝翁遺著 我怎樣取得田中奏章/蔡智堪遺著 從「九一八」到滿洲國登場(下)/矢安愉安 孤忠耿耿胡思敬/劉己達 親臨其境話閩變/陳祖康 國術泰斗杜心五 海軍上將楊林莊事略(上)/楊際泰 江山何處悼秋魂/葉以熾 萬里金湯話河西

/塞北 燕京舊夢(六)/李素 細說「長征」(二)/龍吟 馮玉祥將軍傳(十五)/簡又文 周恩來評傳(十五)/嚴靜文 謙廬隨筆(十三)/矢原謙吉遺著 香港詩壇 編餘漫筆/編者 |第十六期| 日本南京大屠殺紀實/資料室輯 西安事變親歷記/萬耀煌 太平洋之戰的台前幕後/司馬我 太平洋戰爭時日人在香港演「捉放」之真相/煙雲 國共在臺最大規模的一次間諜戰/葛天民 李大釗小傳/駿馬 關仁甫百歲冥誕/一佛 胡子靖先生百年祭/筱臣 海軍上將楊樹莊事略(續)/楊際泰 黎烈文貧病而死/湯熙勤 蘇水波的塑形藝術/郭芳政 峨眉的名勝古剎/文鑑 燕京舊夢(七)/李素 細說「長征」(三)/龍吟 周恩來評傳(十六)/嚴靜文

馮玉祥將軍傳(十六)/簡又文 謙廬隨筆(十四)/矢原謙吉遺著 香港詩壇/李長風等 編餘漫筆/編者 |第十七期| 南京大屠殺真相/關山月 汪精衛脫離重慶始末記(上)/用五 一二八淞滬抗日的回憶/徐義衡 一二八的一些紀念品/徐義衡珍藏 抗戰末期的西南大撤退/胡養之 三次北伐縱橫談(上)/譚逸 胡家鳳哀榮錄/劉己達 悼念程野聲神父/盧幹之 福建第一任都督孫道仁/芝翁遺著 中國氣功名家盧世興/文山 水滸遺蹟在杭州/謝吉 徐錫麟刺恩銘始末/資之 周恩來評傳(十七)/嚴靜文 實幹政治家潘宜之/劉道平 細說「長征」(四)/龍吟 折戟沉沙記林彪(一)/岳騫 謙廬隨筆(十五)/矢原謙吉遺著 李思浩貧病死上海

/之公 現代文獻/本刊資料室輯 香港詩壇/李長風等 編餘漫筆/編者 |第十八期| 朝陽坡事件/關山月 汪精衛脫離重慶始末記(中)/用五 三次北伐縱橫談(下)/譚逸 沈鴻烈與山東/劉道平 宋淵源與閩軍/許清瑞 西安事變後殉難的王以哲/王盛濤 人物軼事叢談/天爵 滇中印象記/胡養之 蘇聯在臺間諜案/蕭魚 欣聞「琉球歷代寶案」孤本出版/楊仲揆 談京韻大鼓/汪季蘭 姑姑筵與黃敬臨/李梅 牛年談浙東的牛鬥/黃衫客 畬民的社會習俗/藍天 燕京舊夢(八)/李素 周恩來評傳(十八)/嚴靜文 梁山泊滄桑談/莊練 當代班超楊增新/廣祿 居安思危談地震/陳聯津 細說「長征」(五)/龍吟 折戟沉沙記林彪(二)/岳騫

謙廬隨筆(十六)/矢原謙吉遺著 香港詩壇/凃公遂等 編餘漫筆/編者 |第十九期| 國父老友尢列/吳蕤 嶺南世族數冼家/公普 汪精衛脫離重慶始末記(下)/用五 軍人外交家劉文島/楚三戶 李純之死永成疑案/余非 張學良謀殺常蔭槐/未名 劉戡成仁二十五年/克剛 陳季良其人其事/芝厂 義士劉三/陳敬之 甄壽珊功高被害/張鶴情 在北大時期的張競生/樂素後人 三北虞洽卿外傳(一)/胡憨珠 馮玉祥之死不明不白/關山月 鄭孝胥與溥儀/晚晴樓主 為日軍慘殺之交通部駐香港專家事略─/羅香林輯錄 留學孫逸仙大學往事之一─由廣州到莫斯科/王覺源 氣肅千秋的關廟/劉震慰 周恩來評傳(十九)/嚴靜文 細說「長征」(六

)/龍吟 折戟沉沙記林彪(三)/岳騫 謙廬隨筆(十七)/矢原謙吉遺著 編餘漫筆/編者 |第二十期| 太原保衛戰概述/閻錫山遺著 太原會戰經過/史政之 參加昆明戰役的追憶/李灝 朱執信先生虎門殉難補遺/恆齋 曹錕庸人厚福/余非 留學孫逸仙大學往事之二─負笈孫大憶當年/王覺源 朱子橋先生百年祭/筱臣 東方兵略家蔣百里/虞奇 傳奇人物陳景華/吳蕤 三北虞洽卿外傳(二)/胡憨珠 中國傘兵史話/傘兵上士 松花江上話開荒/王漢倬 大冶礦場瑣憶/陳長坤 道教聖地龍虎山/畢新華 東西天目與昭明遺蹟/王杰 徐源泉回憶錄(上)/徐源泉遺著 周恩來評傳(二十)/嚴靜文 細說「長征」(七)/龍吟 折戟沉沙記林彪(四

)/岳騫 謙廬隨筆(十八)/矢原謙吉遺著 香港詩壇/文疊山等 編餘漫筆/編者 (後續以期數表示) |第二十一期| |第二十二期| |第二十三期| |第二十四期| |第二十五期| |第二十六期| |第二十七期| |第二十八期| |第二十九期| |第三十期| |第三十一期| |第三十二期| |第三十三期| |第三十四期| |第三十五期| |第三十六期| |第三十七期| |第三十八期| |第三十九期| |第四十期| |第四十一期| |第四十二期| |第四十三期| |第四十四期| |第四十五期| |第四十六期| |第四十七期| |第四十八期| |第四十九期| |第五十期| |第五十一期| |第五十二

期| |第五十三期| |第五十四期| |第五十五期| |第五十六期| |第五十七期| |第五十八期| |第五十九期| |第六十期| |第六十一期| |第六十二期| |第六十三期| |第六十四期| |第六十五期| |第六十六期| |第六十七期| |第六十八期| |第六十九期| |第七十期| 導讀 岳騫和他的《掌故》月刊   在香港七○年代前後,有關文史掌故的雜誌相繼出現,其中影響較大也較著名的,分別是高伯雨創辦的《大華》雜誌、沈葦窗創辦的《大人》和《大成》雜誌及岳騫創辦的《掌故》月刊。當然在這之前早在一九五七年七月姚立夫就創辦了《春秋》雜誌(一直到今天還存在,已歷經六十三寒暑了。)  

 《大華》在一九六六年三月十五日創刊,原為半月刊,出到第四十期起改為月刊,再到第四十二期(一九六八年二月十日)停刊;兩年後,於一九七○年七月一日又復刊(月刊),稱復刊號一卷一期(但又寫總四十三期,表示延續前四十二期),又出到一九七一年七月的第二卷一期停刊,前後共五十五期。《大人》雜誌,創刊於一九七○年五月十五日,至一九七三年十月十五日停刊(因沈葦窗與出資老闆楊撫生在編務及廣告業務上出現分歧),前後出了四十二期。一個半月後(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一日)沈葦窗繼續創刊《大成》雜誌(自資籌集資金),至一九九五年九月沈葦窗病逝而終刊,出了二百六十二期。   而岳騫創辦的《掌故》月刊於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創刊

,至一九七七年六月十日終刊,出了七十期。岳騫本名何家驊,筆名有:越千、方劍雲、鐵嶺遺民等等。他是安徽渦陽人,一九四九年前後赴臺,在五○年代回香港。曾任香港中國筆會會長、祕書長。岳騫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兼及論述、報導文學及傳記。有《中蘇關係史話》、《水滸傳人物散論》、《八年抗戰是誰打的》、《瘟君夢》、《偽滿州國興亡祕史》、《紅潮外史》、《毛澤東出世》、《瘟君前夢》、《瘟君殘夢》、《妖姬恨》、《滿宮春夢》等等。   岳騫在發刊詞中說道為何要在香港創辦《掌故》月刊:「以今日環境而論,研究中國現代史最理想地區應是香港,寫作有絕對的自由,不受任何方面干預,而材料也可以到四面八方去搜集,不受時空的限制,

如果不能在香港保留一些正確的現代中國史料,後來者要研究民國史就更難了。」他還提到重要的關鍵在於「違難香港人士中,不乏昔日在軍政界居重要地位的人士,許多真正的史實就是他們的親身經歷,而不曾為任何報章雜誌所刊載,若能將耆老們的口述或寫作的資料加以整理發表,他日可供修史者採擇,目前則可作為研究現代史的第一手資料。」   就七十期《掌故》月刊的內容來看,大概可分為以下十類,分別是:A現代史料、B人物春秋、C祖國神遊、D各地風俗、E奇才異能、F戲劇小品、G文藝史話、H文物書畫、I長篇連載、J其他。其中以「現代史料」、「人物春秋」、「長篇連載」為主,其中「長篇連載」也是以前兩項為寫作對象,但篇幅較長的。

由此觀之,確實是集中在民國史料的蒐集上,從「人」和「事」兩方面下手,時空則從民國肇興以迄大陸「文革」初期,六十年間的史事。這其中有許多文章是一手見證的,十分珍貴,如陶希聖的〈九龍歷險記〉(第四期)、翁照垣的〈「一二八」淞滬血戰史〉(第五期)、鄭修元的〈軍統局內幕〉(第六―八期)、萬耀煌的〈西安事變親歷記〉(第十六期)、周開慶的〈重慶行營史話〉(第二十三期)、楊惠敏的〈向四行倉庫守軍獻旗經過〉(第二十七期)、王鐵漢的〈東北軍事史略〉(第三十五期),而尤其是王覺源的〈留學孫逸仙大學往事〉(第十九、二十期、二十二)和關素質的〈莫斯科孫大東大見聞〉(第四十三至四十八期)是可以對著看的。   王覺源字

一士,別署園,湖南長沙人,一九○二年生。曾就讀於湖南長沙大學,並參與五四運動。一九二五年獲國民政府選派,赴蘇聯莫斯科孫逸仙大學留學。他用既寫實又風趣的筆調,生動記錄他的第一手觀察,這不僅是個人回憶錄,更是一個時代最珍貴的見證!而後來寫有《國際共黨研究》的關素質也是留俄的,在一九五五年四月,就針對中共爆發高饒反黨集團事件,做過完整情報分析和政策建議,當時認為這群東北的中共分子,不少都和「托派」有關,可以大加運用,策動為反攻大陸之內應。他甚至親自舉報自己兒子左傾,大義滅親得到蔣經國的嘉獎,才能一路得到蔣經國信任,在國際關係研究所(國研所)做到退休。   而有關寫人物的佔了相當大的篇幅,其中較為珍

貴而屬於名家所寫的文章不少,諸如:徐復觀的〈陳儀與湯恩伯〉(第二期)、丘國珍的〈抗日英雄翁照垣將軍傳〉(第五期)、鄭學稼的〈陳獨秀先生的晚年〉(第八期)、簡又文的〈革命元勳馮自由〉(第九期)、蔡孝乾的〈我所認識的瞿秋白〉(第十期)、龔德柏的〈憶許世英〉(第十三期)、劉毅夫的〈馮庸與馮庸大學〉(第二十三期)、用五(陳克文)的〈憶陳春圃〉(第二十六期)、吳相湘的〈民國以來第一清官──石瑛〉(第三十一期)、張丕介遺著〈粉筆生涯二十年〉(第四十五至四十九期)、王世昭的〈馬君武夏威與我〉(第四十五期)、沈雲龍的〈黃膺白先生之生平與識見〉(第五十一、五十二期)、阮毅成的〈記褚輔成先生〉(第五十九期)。

  這其中嵇康裔的〈隣笛山陽〉(第十四期)是篇很重要的文章,他寫出作家穆時英的「附逆」或是間諜之謎。名報人卜少夫認為,穆時英的「附逆」,和胡蘭成的關係最大。不管穆時英是真漢奸還是做抗日工作的國民黨中統特工,他正是在香港與汪偽組織接上了線。穆時英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八歲,在他被暗殺後的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內,人們都認為他是一個「漢奸」而罪有應得。因為在一九四○年,日偽政府下的上海風雨飄搖,正是國民黨政府的特工人員與汪偽特務機關之間的「特工戰」愈演愈烈之時,設在租界裏的日偽系統報社也成了國民黨特工人員襲擊的主要目標之一。但是到了二十世紀七○年代初,嵇康裔卻在香港撰文為穆時英辯誣,在〈隣笛山陽〉文章說,穆

時英真正的身份其實「是國民黨中央黨方的工作同志」,他是被軍統誤殺的。嵇康裔自稱是穆時英在中統的上司,穆時英返滬任職於汪偽報界是他親手安排的。如果嵇康裔的回憶屬實的話,那麼,穆時英真正的身份應該是重慶方面臥底的中統特工。他是被軍統所誤殺的特工。從漢奸到間諜,穆時英的身份讓人們議論紛紛卻又各執一詞,成為一宗謎案。   而《掌故》的長篇連載是從第一期就開始,分別刊載簡又文的〈馮玉祥將軍傳〉和嚴靜文(司馬長風)的〈周恩來評傳〉。岳騫在第一期的〈編餘漫筆〉中說:「簡先生是自有太平天國以來研究太平天國史的權威,已是盡人皆知的事,但是,很少人知道簡先生曾經做過馮玉祥的幕僚,兩人相處了一段不算太短的時間,對

於馮玉祥的個性、功業,都有相當了解,由他寫馮玉祥傳,可說是當代最合適的人。」岳騫又說:「其次要介紹嚴靜文先生的周恩來評傳,自從中共乒乓外交推行以來,周恩來已成為世界上鋒頭最健的人物,究竟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家庭背景如何,過去作了一些什麼重要的事,嚴先生源源本本寫出來,讀過之後,對周恩來為人也有一個相當了解。」   而在《掌故》第二期起至第四十七期止,共連載矢原謙吉遺著〈謙廬隨筆〉三十六篇。矢原謙吉(Yahara Kenkichi),一八九二年出生於日本,其家世代為武士,但他則留德習醫。一九二六年學成之後,應山本醫生之聘,到中國北京懸壺濟世。由於他醫術湛深,又宅心仁厚,因此生意門庭若市,聞名遐

邇。當時留居北京的達官貴人及其眷屬有病皆求診於他,因此他遍識西北軍、東北軍、晉軍的大員,甚至前清遺老,以至當時冀察政務委員時代的朝野名流。諸如:馮玉祥、張學良、宋哲元、秦德純、曹汝霖、蕭振瀛、韓復榘、潘復、溥心畬、陳寶琛、梅蘭芳、余叔岩、胡適、周作人、傅斯年、何應欽、孔祥熙、王芸生、王正廷、王克敏、王揖唐等人,或為診病,或頗熟稔,或成良友。矢原醫生又精通漢文,喜結交文士,當時著名的報人如張季鸞、張恨水、管翼賢(北京《實報》創辦人,抗戰期間成為「漢奸」)皆成為其好友,平日文酒宴會,彼此上下古今無所不談,尤其這些資深報人口中都有獨家內幕,因此所述政海祕辛、個人往事,都有足堪記載者,矢原醫生就一一將

這些所見所聞之故事,筆之於書,藏之於篋中,但並未將之示人。抗戰戰爆發後,日軍佔領北京即逼矢原離開,並不准在中國行醫。但他個性剛強,不為勢屈,於是移居德國,以示和窮兵黷武之日本絕決。到希特勒上臺後他再遷居美國,一九五二年病逝於美國。矢原謙吉的這些札記,初無名稱,刊登時由岳騫取名為《謙廬隨筆》(按:此是經過岳騫摘錄的節鈔本,原書名《敵乎?友乎?廿載燕雲關山月》,一九七七年日本久名堂出版線裝中文版),後結集成書。《謙廬隨筆》所敘全憑所見所聞,又其為日人所寫,與書中人物既無恩無怨,自是較為客觀。而其文字簡潔,無散漫脫節之病;而涉筆成趣,皆能出以自然。犖犖諸端,略如上述。可為治近代史者,多一種珍貴的材料

,雖是如掌故筆記,但描繪的栩栩如生,或許更接近歷史的本原吧。   除此而外,長篇連載的還有名報人陳紀瀅的〈胡政之與大公報〉、岳騫的〈折戟沉沙記林彪〉、龍吟的〈細說「長征」〉、適然的〈北望樓雜記〉、張仲仁的〈臨風追憶話萍鄉〉以及岳騫以另外筆名鐵嶺遺民寫的〈洪憲本末〉等,都提供不少的史料,如陳紀瀅的〈胡政之與大公報〉,後來都集結成專書出版了。   總之《掌故》月刊在香港七○年代前後的文史雜誌,也扮演著一定的角色,六年的時間也不算太短,前後出版七十期(有說是七十二期的,是錯誤的說法。)如今要蒐集齊全也非易事,尤其在臺灣,因當年香港雜誌禁止進口,許多圖書館都沒有收藏,即令中研院圖書館也只有零星數十

本,而沒有完整成套的。此次筆者除借用私人收藏外,還託香港友人協助補齊全套的完整復刻。並編成七十期的總目錄,總目錄有文章名、作者名、刊登的期數、頁碼等,檢索極為省時便利。   蔡登山

台灣宗教素食飲食文化初探以一貫道寶光崇正道場為例

為了解決蔡炳坤國民黨的問題,作者彭于展 這樣論述:

本篇研究之目的探討一貫道信徒在成為嚴謹之素食者後,日常生活必然也會遇到相當程度的變化,後期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所影響不僅僅是飲食方式而已,進而其人際關係、社交生活、心靈上的變化等,研究方法是選擇一個一貫道的單位,採質性研究以參與式觀察及深度訪談輔以文獻回顧的方式,訪問四位一貫道的道親,來研究一貫道寶光崇正道場的素食飲食文化推廣情形。以一貫道的素食觀來看,主要是和一貫道的彌勒信仰有關,彌勒祖師初發心就是以不食肉,所以開始修行第一步驟就是從不食肉開始,一貫道也相信因果報應以及四生六道的道理,因此不僅是食的方面,只要牽涉到生命的問題都很謹慎而且也提出了各教經典裡的記載來支持素食觀。 訪談結果顯示一

貫道吃素並非採強迫方式,而是提倡以自願的方式,所以除了發愿清口茹素的道親吃全素(蛋奶素)之外,其他人吃素的程度與習慣都不一樣,甚至有許多道親只是被人拉攏求了道,卻沒有吃素與接近佛堂的,不過基本上為表虔誠與敬意,上佛堂那天都是要吃素的,寶光崇正道場藉由教育的方式使信徒了解素食持齋的真義,故仍有為數不少的信徒發心立愿清口茹素成為清口道親,經訪談了解一貫道道親改變飲食習慣成為素食者後,就會鼓勵立下「清口愿」以期成為終生之素食者。國內雖在素食飲食行為方面的研究不少,但大多是以各大宗教的素食養生飲食為研究對象,針對為研究其飲食文化內涵的對象則非常少,且針對飲食文化推廣的「個人」生活環境變化及心理(靈)層

面的討論進行研究者目前可說是付諸闕如,由於道場飲食文化與修行內涵有著密切的關係,修道是為心靈提升追尋不同的人生境界,飲食是身而為人之基本需求,兩者一是無形,一是有形,卻是緊密結合缺一不可,也相互影響,因此值得探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