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明富,呂冠廷寫的 人本存在:年長者與照顧者藝術治療(全彩) 和的 正念與各類型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洪葉文化 和心理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朱惠瓊所指導 何思穎的 初探成人未婚異性戀伴侶之藝術治療經驗 (2021),提出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伴侶藝術治療、溝通經驗。

而第二篇論文靜宜大學 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 劉鶴群所指導 王雅慧的 社會處方作為老人健康照顧服務提供之可行性探討- 以社區藥局為場域 (2021),提出因為有 社會處方的重點而找出了 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人本存在:年長者與照顧者藝術治療(全彩)

為了解決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的問題,作者吳明富,呂冠廷 這樣論述:

  書內容分成五個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著重在文獻探討和學理論述,包含:年長者與家庭照顧者的失落議題、存在哲學觀與存在心理治療的理論背景,以及人本—存在藝術治療的概念和機制;第三部分呈現了藝術媒材應用於年長者的物理屬性與心理特性,以及高齡團體藝術治療的架構、療效因子和活動規劃,其中包含二十幾個針對社區長者、失能長者和家庭照顧者等所設計且執行過的活動方案;第四部分聚焦在分享臨床案例與實務故事;第五部分則是最後的總結與統整,涵蓋一些與年長者和照顧者工作時,重要的注意事項、現實的困境挑戰和必要的提醒建議。   「當我們跟年長者和其家庭照顧者工作時,除了抱持真誠一致、無條件正向

關懷和同理心的態度,與之建立安全、開放、信任的我-汝關係,協助他們覺察身體、心理與靈性的基本和成長需求外,更要關注生而為人的我們,在面臨他人與自己逐步老化∕成長的過程中,所必須正視的邊界處境和終極關懷--死亡、孤獨、自由與無意義。」--吳明富  

初探成人未婚異性戀伴侶之藝術治療經驗

為了解決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的問題,作者何思穎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伴侶在藝術治療中參與者的溝通經驗與感受,藉由三對成人未婚異性戀伴侶之藝術治療溝通經驗,瞭解伴侶在藝術治療中溝通的想法與感受,期盼未來能應用於臺灣實務工作場域。本研究以對偶分析概念,瞭解伴侶在藝術治療歷程中的溝通互動與影響,招募三對伴侶,年齡介於 20-35 歲之間。研究者擔任藝術治療師的角色,對三對伴侶進行 8 次藝術治療,每周 1 次,每次 1.5 小時,以及藝術治療結束後 1 周內半結構式訪談。訪談資料以現象學的取向,並由對偶分析法進行分析,了解伴侶於其中的互動、想法、感受,以及藝術治療介入後對溝通的影響。本研究發現,伴侶藝術治療介入於成人未婚異性戀伴侶後,對其溝通的影

響與改變有共同經驗與獨特經驗。共同經驗有六項:透過藝術治療解決關係的溝通困境、透過創作欣賞對方、透過創作增進親密感、透過創作增進理解與被理解、藉由某一方的創作深入探討與改變伴侶溝通模式。獨特經驗的部分有五項:從創作感受到對方的包容、從創作覺察到關係持續的意願、藉由創作回顧並增進連結、透過創作降低討論的衝突、發展溫柔待人的模式。本研究根據上述之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伴侶藝術治療未來研究,以及藝術實務工作等提出相關具體建議。

正念與各類型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

為了解決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正念和各類型藝術治療的整合,對臨床工作者和團體帶領者來說,是一種自然且迫切需要的發展。Laury Rappaport博士在這本符合時代潮流的書中,集結了一群優秀的實務工作者。」—Natalie Rogers, Ph.D., REAT著作:《個人中心表達性藝術在療癒和社會改變的應用和創造性連結:療癒的表達性藝術》(Person-Centered Expressive Art for Healing and Social Change and The Creative Connection: Expressive Arts for Healing)   「《正念與各類型

藝術治療》將正念和靜觀的基本概念,以一種實用易懂的方式結合起來,不僅邀請各類型藝術治療師,還有所有從事心理治療及健康照護的專業人員,去培養和應用它的智慧與個案工作,同時也成為一種促進個人身心健康的練習。」—Cathy Malchiodi, Ph.D., ATR-BC, LPAT, LPCC萊斯理大學創傷知情取向和表達性藝術治療學院(Trauma-Informed Practice and Expressive Arts Therapy Institute, and Lesley University)   「Kass 和 Trantham 兩位博士在這本令人印象深刻的書籍最後關於神經科學的那

一章節裡,為臨床工作者、研究人員和任何有興趣認識正念、靜觀、藝術和大腦的人,提供了一個統整性的理解。」—Lawrence Peltz, MD.著作:《成癮復原的正念之路:重新掌握人生的實用指南》(The Mindful Path to Addiction Recovery: A practical Guide to Regaining Control Over Your Life)   這本突破性的著作探索了整合正念和所有的藝術治療,在理論、臨床和訓練上的應用,其中包含尖端的神經科學文獻。由各類型藝術治療和心理學領域的先驅撰寫,他們描述了自己與不同族群工作的經驗:癌症、創傷、慢性疼痛、物質濫

用、嚴重精神疾患、私人開業、青少年和臨床訓練。  

社會處方作為老人健康照顧服務提供之可行性探討- 以社區藥局為場域

為了解決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的問題,作者王雅慧 這樣論述:

關於社區藥局的研究,其所探討的多以用藥安全為主,或研究社區健康照護及機構式照護,較偏重於健康促進部份。在邁入高齡社會後,許多老人在生理上逐漸衰弱,加上多數都患有慢性疾病,那麼除了醫療上的健康照護外,更需要心理層次的關懷,來滿足被重視的安全感。目前在先進國家開始推動所謂的非醫療的介入,主是要將醫療資源從疾病的治療移轉為疾病的預防,在地方先執行「社會處方」計畫。研究者認為社區整體照顧的背後意義,是讓高齡者能在安心有被尊重的環境中生活而不是豪華的設施、昂貴的開銷生活,並且能持續的感受到存在於社會的價值感,也就是讓高齡者有「社會性存在」的生活環境。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想了解社區藥局除了藥事服務的傳統角色

外還有什麼角色與功能,並且是用什麼方式呈現社會處方的樣貌,而社會處方對於高齡者的健康照顧服務及社區藥局的角度來看,分別代表什麼意義。本研究因為研究場域為工作的社區藥局,是研究者本身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人們、物品,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發生的事件,並且因為藥局場域的人事物帶來高齡者的生命經驗,體悟出生活面向及生命經驗對研究者本身的意義與本質。因此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來探究工作場域下和高齡者產生的共鳴對話,並且從互動過程中發現社會處方的存在重要性並且加以發現出可行性的重要。最後研究者將社會處方具體化內容來說明社區藥局的服務場域中,社會處方呈現的樣貌如何形成社會處方的方式。並且建議未來可以利用藥師來開立社會處方

的必要性來落實人性化的非醫療方式來解決社會上高齡者的因應問題,進而加強老人健康照顧服務的面向,更貼近身心靈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