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形式與內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藝術的形式與內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長青寫的 江湖:台語詩集 和文建會的 朱銘國際學術研討會-當代文化視野中的朱銘(中英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合文學 和行政院文化部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 賴文堅所指導 温永瀚的 新北國中學生美感鑑賞經驗與美感能力相關之研究 (2020),提出藝術的形式與內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美感素養、視覺美感、美感鑑賞經驗、美感能力。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孫祖玉、姚村雄所指導 楊淑雅的 戰爭環境下的藝術作品情感表現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戰爭、情感表現、抽象表現、完形視知覺的重點而找出了 藝術的形式與內容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藝術的形式與內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江湖:台語詩集

為了解決藝術的形式與內容的問題,作者李長青 這樣論述:

天色暗淡落來才知影江湖的長草 發佇恬靜的心裡結合現代主義的技巧寫實主義的精神表現出1990年代以後到現此時台灣社會的多重面腔作者簡介李長青  出生於高雄,成長於台中,是標準的「中南部」人。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雜誌社編輯,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理事,台灣兒童文學學會監事,現為小學教師,笠詩刊編委,台文戰線同仁,並就讀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  作品被翻譯成英、日文,並曾選入國內、外選集多種,如年度詩選、東亞詩書展作品集、國立編譯館「青少年台灣文庫」、新世代詩人大展、《台語詩一世紀》、《2006台語文學選》以及香港《詩網絡》、《中外華文散文詩作家大辭典》、北京《詩

刊》、《詩歌與人》等。  曾獲第三十二屆吳濁流文學獎新詩正獎,二○○四年文建會台灣文學獎新詩首獎,二○○六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新詩首獎,第一、三屆海翁台語文學獎,第二十七、二十八屆聯合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等。  著有詩合集《保險箱裡的星星》(爾雅,二○○三)、詩集《落葉集》(爾雅,二○○五)、詩集《陪你回高雄》(晨星,二○○八)等。

藝術的形式與內容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影像講堂」 是「《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新單元,每月推出一集,每集一個主題,與讀者分享更廣闊的影像世界。

當代攝影書(Photobook)作為⼀種迴返在影像與觀看之間的物件,透過創作者主導以及編輯與視覺、設計師的協助,建⽴⼀連串轉譯至印刷油墨的視覺敘述,將內容與形式組構成⼀個完整的美學經驗,邀請觀者(讀者)在「時間、空間、身體」三者互為主體的運動中與觀念相遇,遂使攝影書與繪畫、雕塑、戲劇以及電影⼀樣成為獨⽴⾃主(autonome)的藝術創作格式;⽽此概念與源⾃1960年代的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的源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此系列分享主題將透過後者的系譜考究與前者參照,規劃了不同創作「類型」與「國別」代表共⼗⼆講,試圖加以釐清攝影書的實踐範疇與當代輪廓。

本集提出兩本作品 :
①「PhotoGrids」, Sol LeWitt, 1977(Harris Press)
https://mcachicago.org/Collection/Items/1977/Sol-Le-Witt-Photo-Grids-1977
②「Then & Now」, Ed Ruscha, 2005(Steidl)
https://steidl.de/Books/Then-Now-0814233344.html

美國是當代攝影書歷史中不可不談的國家,不僅從創作者、研究者、策展人、出版者到機構經營者,都建構起當代攝影書的世界,真正意義上認識攝影書可以作為創作的實踐,而兩位觀念藝術重要的先驅者,更將觀念藝術的想法帶入書本之中。攝影是記錄常規事物的媒介,書籍是日常唾手可得的物品,將藝術的觀念透過攝影的視覺呈現,置放在書籍自身的結構與系統運作之中,由攝影的記錄特性過渡到書籍的翻閱動態。Sol LeWitt 曾說,書籍自身即是作品,而不是其他作品的複製品。

主講/蔡胤勤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鄭宇辰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影像講堂

新北國中學生美感鑑賞經驗與美感能力相關之研究

為了解決藝術的形式與內容的問題,作者温永瀚 這樣論述:

本研究期望探討新北市國中生美感鑑賞經驗與美感能力的現況及相關性。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測量工具為研究者修訂自顏宜君編製之「青少年美感鑑賞經驗量表」與自編「視覺美感能力測驗」,以新北市499名國中生為對象進行施測。自編視覺美感能力測驗部份,本測驗試圖建立一套符合十二年國教美感素養概念之評估工具,測量國中生視覺美感能力之展現,以三選一的圖片選擇題作答,測驗分成「造形」、「色彩」、「質感」三構面,並透過題型設計「視覺辨識」、「形式分析」、「情境運用」的編排,期望以此架構達到安置與預備性功能,輔助現場教師在十二年國教的改革潮流中,能藉此選擇更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與教材。本研究將背景變項、美感鑑賞經驗、美

感能力等統計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進行統計處理,研究結果發現:一、新北國中生之美感鑑賞經驗為中等程度。二、新北國中生之美感能力中「形式分析」能力較弱。三、不同性別、額外藝術學習、居家環境美感之新北國中生美感鑑賞經驗有顯著差異。四、不同性別、額外藝術學習、居家環境美感之新北國中生美感能力有顯著差異。五、新北國中生美感鑑賞經驗、美感能力呈低度正相關性。

朱銘國際學術研討會-當代文化視野中的朱銘(中英版)

為了解決藝術的形式與內容的問題,作者文建會 這樣論述:

朱銘秉持「藝術即修行」的理念,自七○年代中期以來,致力在雕塑藝術的形式與內容上,除延續傳統文化符號在現代抽象運動中的價值,也開拓出具個人風格的造型語彙。此外,朱銘對台灣藝術文化亦發使命感,投注畢生心力於一九九九年成立自然與人文融為一體的「朱銘美術館」,作為一處雕塑藝術教育永續經營的基地,不但推廣藝術的社會功能,也驅動了台灣北海岸地區整體藝文生態與社區改造。

戰爭環境下的藝術作品情感表現研究

為了解決藝術的形式與內容的問題,作者楊淑雅 這樣論述:

      本文以探討兩次大戰期間的歐洲時空背景範圍,為其主軸是戰爭環境下的藝術作品情感表現之研究,即藝術家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影響的精神情感,且形成二十世紀現代藝術思潮表現的形式與內容。 為了能更有系統與整體性的進行探討,並從藝術社會學的理論分析,既任何藝術形成之表現,亦是經過社會心理這個重要的中間環節,貫穿藝術與社會、經濟以及政治的互相關係。因而了解,正是由這些社會共同因素的關係,給予藝術家開始表現出人們的情感,和傳達其思想感受。而藝術的實踐是一種人類內心創作慾望的心理活動,即此「情感類型」的角度去了解在藝術創作中尋得情感投射,並歸納整理分類藝術創作中所表現的心理情感。透過藝術的形式,呈現

在藝術作品之中。從人類心理情感擴及到審美概念,藝術的形式與內容形成從可見的形式轉變精神的形式,是現代藝術流派抽象表現的形成,並依藝術家所創作之作品研究意識情感背後的意義。 藝術作品承載著藝術家的情感與內在精神,即藝術形式和社會心理情感的因素相互影響而有以下結果歸納:一、藝術家作品的情感表現有下列四種類型(1)社會時事的情感表現類型;(2)夢與潛意識的情感表現類型;(3)移情與投射的情感表現類型;(4)抽象衝動的情感表現類型。這些類型是以人的情感表現,既由人所經驗的現實生活和心靈狀態,透過藝術的形式,呈現主觀的情感表現在作品中。二、兩次大戰期間的時空背景,藝術家在戰爭環境下作品的各種情感表現有(

1)戰爭下的情感表現;(2)死亡的情感表現;(3)恐懼的情感表現;(4)孤獨的情感表現。面對所產生衝突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及自由的剝奪與生命飽受威脅ii,迫使人們都在邊緣中掙扎,以其感受的情感,經由藝術表現來傳達, 表現不安的時代。三、二十世紀初歐洲相繼興起的藝術思潮,在各種因素與歷史背景條件之作用,影響情感與表現形式風格之關係以下有(1)現代藝術各流派形式風格之表現;(2)現代藝術各流派形式現象;(3)現代藝術新的自由;(4)情感與形式。 既每個時代,作品的形式風格承載著藝術家的情感,且保羅.克利將親身 感受寫下:「世界越可怕,藝術就越抽象」,顯示內心情感的狀態,透過 藝術的手段來呈現形式內容

的表現。四、作品的情感表現,既康丁斯基論藝術的精神性,一條線是一個力量都有它的喜怒哀樂,具有它自己的感染力,形式越抽象它的感染力就越清晰越直接,都能喚起一定的情緒;且阿恩海姆提出完形視知覺理論,作品形式和情感的整體關係,作品的形式結構中,即藝術內在表現亦均衡、秩序、諧調、統一等狀態。形式與情感的生成過程中,不是由其中個單獨的因素所決定而是整體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也意味著藝術的產生。而藝術家創作的心理情感,通過形式達到物我合一的精神性,謂能引發人們情感上的共嗚。因此,完形視知覺的完整之總合,作品形式和情感心理是無法分割和無法缺少的組合, 在這整體得到均衡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