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澳砲台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蘇澳砲台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戴震宇寫的 圖說‧台灣古城史:烽火三百年的台灣築城歷史與砲台滄桑 和黃育智Tony的 宜蘭自然步道100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砲台山風景區 - 臺灣國際醫療全球資訊網也說明:砲台山 風景區位於蘇花公路旁,海拔約200 公尺,清光緒十五年時,鑒於法軍意圖入侵蘇澳,清廷在此建立二座海防砲台與營房作為防禦,因此得名。除了清軍曾設置砲台外,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朱雀所出版 。

佛光大學 樂活生命文化學系 陳旺城所指導 潘文欽的 宜蘭媽祖信仰重鎮─蘇澳南天宮之研究 (2012),提出蘇澳砲台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南方澳、南天宮、媽祖信仰、祭祀活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陳國彥所指導 陳鸞鳳的 日治時期臺灣地區神社的空間特性研究 (2006),提出因為有 國家神道、神社、都市計畫、都市核心、空間對應模式的重點而找出了 蘇澳砲台山的解答。

最後網站蘇澳新景點砲台山風景區翻新 - 中時新聞網則補充:位於蘇花公路旁的砲台山,清朝末年時為防範法軍入侵,建立砲台、營房防禦而得名,日本殖民時期又留有神社等遺址,但因砲台山風景區設施老舊、受颱風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蘇澳砲台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說‧台灣古城史:烽火三百年的台灣築城歷史與砲台滄桑

為了解決蘇澳砲台山的問題,作者戴震宇 這樣論述:

  歷史上屢遭列強征戰、爭奪的台灣,   全台各地可見的城門與砲台遺蹟   其實隱藏著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想要認識台灣近代史,就從了解城門與砲台開始   本書首先回顧台灣的戰爭歷史,從1624年荷蘭人在台南修築熱蘭遮城(安平古堡)及三十座千斤巨砲起算,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在台灣的南北對峙、明鄭(鄭成功父子)與清軍的殊死戰役、清軍與英法兩國的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以及「台灣民主國」與日本皇軍的乙未戰爭……,記錄著台灣多元歷史的開端、戰火不歇的三百年,列強你爭我奪,一防一攻,僅存的遺蹟及證據就是:台灣的城門與砲台。   書中從基隆紅毛城一路細數,直抵恆春古城,再跨海探訪澎湖

媽宮城,為您娓娓道來這遺留在每一座古城與砲台上,血跡斑斑的台灣近代史。   走訪古城門、舊砲台,體會先人的傳奇與智慧   本書由李乾朗教授審訂,從地理空間之學看城門、砲台史蹟,內容從雞籠紅毛城一路南下,直抵恆春古城,再跨海到澎湖媽宮城,介紹二十餘座古城及近三十座古砲台。   每座城池及砲台均以古地圖呈現相關地理位置,對照現代街道圖;同時根據文獻史料,重繪城牆與砲台復原圖,並搭配老照片與現代照片做實景比對。   閱讀本書,讓你更深入台灣近代發展的核心關鍵,同時領略前人興築城門與砲台的智慧與藝術。   精采內容,精心製作   ●圖文並茂:豐富、珍貴的古地圖、老照片以及精細的城門

砲台復原圖,在文字之外傳達出更多古城與砲台的歷史資訊。   ●深入淺出:作者累積多年的台灣戰爭史及古城研究,用淺顯的筆觸及文字,敘述台灣每個古城的背後故事。   ●特別附錄:台灣戰事與築城大事年表(西元1387年至1998年)。 名人推薦   李乾朗教授審訂與推薦   台灣的古城類型不少,有老百姓自築的土城堡,也有荷蘭人及西班牙人建造的西洋古堡,還有更多清朝政府興建的府城與縣城;甚至到了戰爭頻仍的年代,要塞 砲台佈滿台灣的港口,這些古蹟都使人發思古之幽情。走伊趟台灣三百年來殘存的古城堡,等於閱覽一部台灣史,體會先民與自然抗爭、與入侵者搏鬥的心情,從而 燃起我們疼惜鄉土之熱情。──

李乾朗

蘇澳砲台山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宜蘭散步] 海的聖地:找尋宜蘭蘇澳的日治神社–南澳神社、蘇澳金刀比羅神社、蘇澳神社、台泥構內社 | 李長潔
.
因為無法出國旅行,反而形成我開始找尋日治時代神道教、佛教遺跡的契機,剛好也因為金子展也研究的中文譯本《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日治時期的台灣神社田野踏查》(台湾に渡った日本の神々),讓我們有更多的背景資料,得以去理解與詮釋台灣諸神社的誕生、留殘與變容。今天,就去宜蘭的蘇澳一帶,用影像記錄「南澳祠」、「蘇澳金刀比羅神社」、「蘇澳神社」、「台泥構內社」。
.
▓ #國家神道社格制
.
日本神道教是受到國家治理的宗教體系,因此,從古至今由國家神道教社格制架構之,粗略分成「國家管理」(大小官幣神社)與「民間營運」(縣社、鄉社、村社、無格社、社)兩種。今天去的幾個靠近礁溪的神社,全屬於民間營運的神社,主要由地方人士、企業機構因應宗教需求而建制。
.
▓ #南澳山裡的南澳神社
.
從南澳火車站出發到南澳神社,沿路可見相當鮮明的當地部落文化。南澳有一個非常知名的「日治殖民神話」,即「莎韻之鐘」,是一種言論戰略的殖民技術,暫且不談。只消十餘分鐘,便可以抵達南澳神社。當地的車站名為「神社」,但其實是「祠」。祠的地位最低,通常規模不大,許多設施也省略,也無特定神職人員經營。
.
南澳祠於昭和11年設置,祭神為天照大神、開拓三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神社現址為南澳鄉保護區公園,就是一個看起來長滿雜草的長樓梯。觀察階梯的規模與形式,可以想見當年的神社樣貌,階梯底端就是本殿基座,尚可見石砌(影片裡稱之「玉垣」是失手錯誤,應為本殿基座)。公園久未整掃,荒煙漫草。往澳灣望去,可以見到美麗的南澳景色。
.
▓ #宜蘭也有金刀比羅宮
.
相信大家聽到「金刀比羅宮」就會想到日本四國金刀比羅宮爬到嚇死的參道階梯,而礁溪的金刀比羅神社一樣也有長長的階梯,由港口通往神社。所謂「金刀比羅」指的是「金毘羅」,是為日本大物主命、崇德天皇的合體,為守護海路的神明。日治時期的臺灣重要港口,如淡水、基隆、高雄等地,皆設有金刀比羅神社。蘇澳砲台山上的金刀比羅神社,地勢完美,充滿神聖性的地理位置,可以俯視蘇澳市街和蘇澳港區。
.
蘇澳金刀比羅宮的位置,今天改為「天君廟」,我在傍晚時上山,山上廟內毫無人煙,氣氛荒涼。天君廟前還留著神社的石燈籠與石階基座。從廟旁的小徑步上,可以登上砲台山的高處,一片美景展開:由港口延伸至山頂正殿的石階,一盞盞路燈矗立,站在神社跡處,海洋、港口、小鎮構成一個豐富的視覺經驗。
.
▓ #台灣水泥廠構內社
.
來到台灣水泥公司內神社之前,從沒注意到有「構內社」這個指稱。構內社,顧名思義,是指「機構內」的神社,通常為民間團體建設,例如台灣肥料、台灣糖廠等企業都有設置小型簡約的神社。而台灣水泥廠區內的神社也屬「構內社」。對我來說,台泥構內社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
我的爺爺就是台泥蘇澳廠的員工,這一輩子都在台泥工作。據說,我非常年幼之時,就已經來過台泥廠內的宿舍,還在泳池裡玩過水,只是當初可能沒有注意到有這個神社,或是尚是廢墟。昭和17年,台灣化成工業株式會社蘇澳工場建該社,為鋼筋水泥的「校倉造」形式。小神社有點像沖繩當地水泥材質的遙拜所,在廠房一角的小丘下,帶著濃烈的神秘氛圍。
.
▓ #學校中的蘇澳神社
.
趁著最後一點時間,來到蘇澳車站附近的晉安宮,找尋蘇澳神社的遺跡。蘇澳神社原址應該是位於蘇澳國中內。而其中部分的基座、柏犬,移至晉安宮安置。雖然宮廟門口的石獅子看起來還蠻新的,但在門口附近發現了棄置的石燈籠基座。探訪著一天,也累了,就在宮廟旁的海鮮小吃休憩吃飯。
.

#參考文獻

1. 金子展也(2020)。《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日治時期的台灣神社田野踏查》。野人文化。
2. 蔡錦堂. (2017). 02 植民地期台湾に建てられた社, 祠について.

宜蘭媽祖信仰重鎮─蘇澳南天宮之研究

為了解決蘇澳砲台山的問題,作者潘文欽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以南天宮為主要探討對象,並將焦點落實於歷史、信仰、空間人物以及地方大事等方面去探討,藉由南天宮及其周邊環境,以時間軸的方式由遠至近地呈現出時間對空間的刻畫,分析出南天宮空間文化的變貌與樣貌,並對照現今南天宮的空間體系,探討南天宮各個面向的地方意象。第一章敘述筆者對於研究媽祖信仰與蘇澳南天宮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並針對南方澳地區與媽祖信仰的相關文獻進行探討,接著介紹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首先介紹南方澳的人文與地理環境以及發展沿革,從對南方澳的認識更可以藉此了解南天宮的創建背景。第三章討論南天宮的創建背景、修繕以及擴建的歷史紀錄,並且探討南天宮的歷程發展。在第四章中針對媽祖在地的事蹟以及南天

宮相關的祭祀活動來做探討。第五章裡介紹南天宮與地方發展的關係,從地方仕紳菁英到地方的慶典、觀光作為南天宮與在地生活結合的探討。筆者擬透過本論文的撰寫,以南方澳地區的人文、地理環境與南天宮媽祖信仰的連結探究以使能夠提供一個範例,作為日後對於其他地區的民間廟宇研究參考的方向。

宜蘭自然步道100

為了解決蘇澳砲台山的問題,作者黃育智Tony 這樣論述:

繼好評不斷的《大台北自然步道100》、《桃竹苗自然步道100》步道達人Tony黃育智最新力作,帶你探訪宜蘭自然步道!遠離塵囂,擁抱自然,向東走、往宜蘭出吧!   登高遠眺龜山島、壯闊太平洋  走入太平山徜徉森林浴、享受盎然綠意  展望蘭陽平原,開闊景致盡收眼底  四季風景皆宜人,往東走吧!悠遊蘭陽去~   收錄宜蘭12鄉鎮市100條自然步道,依地理位置分為:「頭城、礁溪」、「壯圍、宜蘭、員山」、「三星、大同」、「五結、羅東、冬山」、「蘇澳、南澳」5大區塊,並以色塊作區隔,讓讀者可以輕鬆找到有興趣的旅行地區及步道。   無論是想走入山林、親近大海、欣賞湖光景致……,皆可一次滿足。   100

條宜蘭自然景觀步道、100張詳盡實用的導覽圖、100個郊外踏青的新選擇,100分的假期,就從這裡開始! 本書特色   ◆收錄100條必走步道:作者精選100條具特色、必造訪、適合大眾悠遊的自然步道,宜蘭知名景點龜山島、石磐瀑布、太平山、梅花湖皆囊括在內,像是可遠眺龜山島美景和壯闊太平洋的觀日台步道、近距離欣賞石磐瀑布景色的林美石磐步道、平緩好走且處處鐵道舊跡的太平山—見晴懷古步道、梅花湖碧波湖色一覽無遺的梅花湖環湖步道等。   ◆步道資訊完整、詳實:每條步道皆附有路程時間、步道路況、交通資訊、附近景點、旅行建議、步道入口GPS衛星定位座標及地圖,是踏上步道之旅不可缺少的導覽手冊。   ◆根據旅

遊需求規畫數種路線:包括適合全家出遊的路線、溪流水岸路線、湖泊埤塘路線、海岸漫步路線、眺覽海景路線、戀戀溫泉路線、單車逍遙路線、森林浴路線、苗圃植物園區、登山健行路線、歷史人文路線、特殊景觀路線等。   ◆作者推薦的10條熱門步道:作者列出10條熱門步道,讓初次造訪宜蘭步道的讀者,不遺漏這些高人氣地點,還可以快速索引所需的步道資訊。 作者簡介 Tony,本名黃育智。   1961年生,台北市人,一位熱愛山林的文史工作者。Tony從商十餘年,40歲時,走入山林,成立「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網站,長期在北台灣各地旅行、登山、探索古道,已出版《桃竹苗自然步道100》、《大台北自然步道100》等十餘

本相關著作。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網站 www.tonyhuang.idv.tw

日治時期臺灣地區神社的空間特性研究

為了解決蘇澳砲台山的問題,作者陳鸞鳳 這樣論述:

摘要 日本在臺灣的統治過程中,宗教政策以惟一「神道」對臺灣百姓的信仰和民族文化進行改換,「神社」成為推行國家神道場域;包括部落振興運動、社會教化運動、同化、皇民化,都以「神社中心主義」進行。臺灣總督府對「神社」與「社祠」興建和選址,都有法令規範。二戰結束時全臺神社有68處,增加最多的時期在1936 ~1940期間,因日本侵略戰爭展開,和小林躋造(1936.09.02上任)激進的『皇民化政策』,『神社』興建快速增加。小林躋造任內時的「神社」興建,北、中、南都有,花東地區則無;而「社祠」的興建,明顯偏重在正積極開發的臺灣東部,尤其是仍以原住民族為主的「蕃地」,以臺東廳最多。臺灣第一個神社是

明治30年(1897)的「開山神社」,因為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日本殖民政府將其祠廟改建成「開山神社」,想藉此抓住臺灣人民的心,想合理化日人統治臺灣的正當性;並開啟日本神道信仰在臺灣移植的序幕。1901年建立全臺灣最大的「總鎮守—臺灣神社」,成為後來臺灣各地興建神社時遵循的對象,各地神社成為臺灣神社的複製,祭祀國家神道系統的神祇。在1936年「臺灣都市計畫令」公佈前,稱為「市區改正計劃」時期,幾乎都是先有神社建立,「市區改正計畫圖」才將它繪上,只有極少數例外。在1936年「臺灣都市計畫令」公佈以後,神社興建特徵是:(一)神社是都市計畫中一件重大的規劃設計。(二)神社社域規劃,完全不選擇在傳統舊

市區;行政中心會選擇留在舊市區附近,神社則規劃在新市區或市區外的高地上。(三)都市計畫圖裡有神社空間規劃,但後來有些街庄卻來不及建造神社,日本就戰敗投降了。神社位址的空間要素有:(一)、位於都市北方;(二)、神社坐向為『坐北朝南』的最多;(三)位於高處,在都市周圍的小山丘上,或是在較大山丘的中腹地區;(四)神社前方有河川、湖泊,或面臨大海的廣闊水域;(五)、面向市區,和守護都市街庄的意義和目的有關。都市核心為行政中心,而神社為都市的信仰中心,二者同時成為都市的二大地標。這二個核心的空間對應模式有(一)分別位於都市兩端,隔著市街區遙遙相望,一東一西的例子較為常見;(二)『行政中心』位於都市中心,

『神社』位於都市邊緣;(三)行政中心在市區中心地帶,神社則遠離市區,在郊區的山腹、小丘上;(四)單一核心空間模式,亦即行政中心和神社的空間位置相毗鄰;(五)不屬於上述四種模式者。二戰後神社的接收,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設立的相對類似的行政機構進行接管;因此「教育處」就接管日治時期「文教局」的業務與工作(管理的業務包括神社和神社土地)。中央要求各縣市擇一作為忠烈祠外,保留為公園用地或生態園區的超過有30處,作為學校校地的也有14處。關鍵辭:國家神道、神社、都市計畫、都市核心、空間對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