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紋節徑算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螺紋節徑算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謝里陽寫的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疲勞強度可靠性設計(第二版) 和姜峰李宏偉的 金屬切削有限元模擬軟體AdvantEdge FEM用戶手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滾珠螺桿 - 上銀科技也說明:採以伸縮式須要在法蘭上加螺紋孔以固定之,如圖4.6。 ... (9) 滾珠螺桿熱處理時於靠近肩部加工的螺紋牙部份有10~20mm長度須保持軟化,以便於 ... 節圓直徑Dm = 41.4mm.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出版社 和機械工業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 盧建余所指導 黃鴻祥的 使用有限元素法於銑牙刀加工不銹鋼之幾何角度優化 (2021),提出螺紋節徑算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有限元素法、銑牙刀、田口法、倒傳遞類神經網路。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陳宏銘所指導 呂治佳的 可重製摺剪造型適應型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自適應型態、摺疊演算、幾何優化、形狀記憶材料的重點而找出了 螺紋節徑算法的解答。

最後網站檢查螺紋有效徑的三線規 - 台灣中澤則補充:TW系列為鋼製製品TWW系列為超硬合金製品TWZ系列為陶瓷製品有效徑的求取方式有效徑E = M-3dm+0.866025p 公式計算出M: 三針的外側測定尺寸p: 螺紋的間距dm: 針徑的平均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螺紋節徑算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疲勞強度可靠性設計(第二版)

為了解決螺紋節徑算法的問題,作者謝里陽 這樣論述: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單行本共20個分冊,涵蓋了機械常規設計的所有內容。各分冊分別為:《機械零部件結構設計與忌》《機械製圖及精度設計》《機械工程材料》《連接件與緊同件》《軸及其連接件設計》《軸承》《機架、導軌及機械振動設計》《彈簧設計》《機構設計》《機械傳動設計》《減速器和變速器》《潤滑和密封設計》《液力傳動設計》《液壓傳動與控制設計》《氣壓傳動與控制設計》《智慧裝備系統設計》《工業業機器人系統設計》《疲勞強度可靠性設計》《逆向設計與數位化設計》《創新設計與綠色設計》。 本書為《疲勞強度可靠性設計》,主要介紹了機械零部件疲勞強度與壽命、疲勞失效影響因素與提高疲勞強度的

措施、高周疲勞強度設計方法、低周疲勞強度設計方法、裂紋擴展壽命估算方法、疲勞試驗與資料處理;機械失效與可靠性、可靠性設計流程、可靠性資料及其統計分佈、故障模式及危害度分析、故障樹分析、機械系統可靠性設計、機構可靠性設計、零件靜強度可靠性設計、零部件疲勞及磨損可靠性設計、可靠性評價、可靠性試驗與資料處理等。本書可作為機械設計人員和有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工具書,也可供髙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使用有限元素法於銑牙刀加工不銹鋼之幾何角度優化

為了解決螺紋節徑算法的問題,作者黃鴻祥 這樣論述:

因應科技的發展趨勢且面對難加工材料的日益增多,其切削刀具的幾何角度更是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以銑牙刀刀具作為研究對象,因在金屬切削的過程中,刀刃的幾何角度較為複雜,較難以數學模型計算的方式來比較不同的刀具幾何角度,因此在傳統的刀具幾何設計中,只能依靠單純的大量實驗方式,既耗時又費力,相較於傳統方式,使用有限元素法進行模擬銑削不但可以節省材料,而且實驗的重複性高,且能準確獲得於切削加工實驗時難以量測的狀態變數,故本研究根據控制變數法配置切削條件與刀具幾何角度,再使用有限元素法建構銑牙刀加工不銹鋼之刀具幾何角度的模型並進行模擬銑削分析,模擬中將刀具銑削分析模型建構為正交切削,但因銑削之切削行為為斜

切削,因有效傾角在斜切削時扮演著與正交切削時的傾角功能一樣,因此模擬中將斜切削模式簡化為正交切削,以有效傾角作為正交切削的傾角並作為最佳化設計準則。模擬後驗證切削條件與刀具幾何對銑削過程的影響並判別模擬的可行性,模擬銑削確定無誤後。最後,以田口法直交表規劃刀具銑削模擬實驗進行分析研究,並以田口法變異數分析找出最佳參數組合,再以倒傳遞類神經網路進行第二階段優化,接著反推研磨角度並研磨刀具,之後進行實際的加工實驗驗證,實驗中以最佳參數組合與最差參數組合進行比對,實驗結果證明最佳參數組合相較於最差參數組合有明顯的改善,故證明使用有限元素法可應用於刀具幾何角度的設計建構且具有可信度。

金屬切削有限元模擬軟體AdvantEdge FEM用戶手冊

為了解決螺紋節徑算法的問題,作者姜峰李宏偉 這樣論述:

本書主要介紹了金屬切削模擬專用軟體AdvantEdgeFEM的主要功能及其基本原理,包括二維/三維模擬工藝模型及其參數設置、材料模型的建立及其應用、網路參數及其重劃參數設置、模擬結果的後處理等模組。可供相關研究開發人員學習AdvantEdgeFEM軟體使用,或者作為其他切削數值模擬軟體學習的參考書。 姜峰 1981年12月出生,工學博士,現任職華僑大學脆性材料加工技術教育部工程中心,副教授。2000—2004年,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獲學士學位;2007—2008年,作為聯合培養博士赴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材料加

工中心學習一年;2004—2009年,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2010—2012年在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從事博士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精密超精密加工工藝及其工具,2006年開始將AdvantEdge軟體應用於科研工作中。主要學術和兼職工作包括廈門市光電材料加工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現代製造工程》雜誌編委,廈門金鷺特種合金有限公司、福建晶安光電技術公司技術顧問。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專案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1項、福建省產學研合作重大研究專案1項、廈門市產學研科技計畫專案1項,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1項,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專案1項,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專案

2項;主持企業橫向課題20余項;作為核心成員參與重大專項04專項專案1項。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第5位/共10位),福建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第3位/共8位)。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40餘篇,獲授權發明專利20余項。 李宏偉 1975年3月出生。1992—1996年,湖南大學力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96—1999年,青島四方機車車輛廠進行機車車輛強度分析工作;1999—2008年,北京通力有限公司,CAE諮詢部經理,主管Ideas軟體、NX Nastran軟體和Third Wave軟體的銷售和技術服務。2009年創立北京澳森拓維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作為Thir

d Wave Systems軟體在大中國區的總代理,負責Third Wave Systems系列軟體的推廣及銷售。 AdvantEdge FEM引言 //1 第2章 入門—2D模擬 // 8 1.1 打開 AdvantEdge FEM // 8 1.2 確定加工類型 // 8 1.2.1 車削 // 8 1.2.2 銑削 // 9 1.2.3 鋸削 // 9 1.2.4 拉削 // 9 1.3 圖形化使用者介面(GUI) // 10 1.4 選擇單位制 // 10 1.5 設置參數 // 11 第2章 入門—3D模擬 // 12 2.1 打開 AdvantEdge FE

M // 12 2.2 確定加工類型 // 12 2.2.1 車削 // 13 2.2.2 銑削 // 14 2.2.3 鑽孔 // 14 2.2.4 螺旋銑孔 // 14 2.3 圖形化使用者介面(GUI) // 15 2.4 選擇單位 // 18 2.5 設置參數 // 18 第3章 刀具參數—2D模擬 // 19 3.1 標準刀具 // 19 3.2 自訂刀具 // 19 3.2.1 繪製或導入自訂刀具幾何形狀 // 20 3.2.2 編輯自訂刀具幾何形狀 // 20 3.2.3 編輯邊界點 /刀具切削刃鈍圓半徑 // 21 3.2.4 添加 /刪除刀具邊界點 // 21 3.2.5 

設置邊界條件 // 21 3.3 刀具動態特性輸入 // 22 3.3.1 橢圓刀具振動和振動輔助加工 // 22 3.3.2 剛度和阻尼 // 23 3.3.3 垂直速度 // 24 3.4 刀具材料 // 24 3.4.1 標準刀具材料 // 24 3.4.2 刀具塗層 // 24 3.4.3 自訂刀具材料 // 25 3.5 刀具磨損 // 25 3.5.1 標準磨損模型 // 26 3.5.2 自訂磨損模型 // 26 3.5.3 Usui(臼井英治)磨損模型 // 27 3.5.4 使用者定義的磨損模型 // 27 3.6 刀具網格檢視器 // 29 第4章 刀具參數—3D模擬 /

/ 31 4.1 車刀 // 31 4.1.1 斜角車刀 // 32 4.1.2 圓角車刀、外圓車刀、端面車刀 // 32 4.1.3 具有修光刃的車刀片(僅用於圓角車削) // 33 4.2 切槽刀具 // 33 4.2.1 標準切槽刀具 // 34 4.2.2 錐形切槽刀具 // 35 4.3 銑削刀具 // 35 4.3.1 整體圓柱立銑刀 // 36 4.3.2 可轉位銑刀 // 37 4.3.3 適用於其他加工方式的整體銑刀 // 37 4.3.4 適用於其他加工方式的可轉位元銑刀 // 39 4.3.5 鑲嵌式銑刀(玉米銑刀) // 39 4.3.6 跳動 // 40 4.3.7 

不等齒距 // 41 4.4 鑽削刀具 // 42 4.4.1 整體鑽頭 // 43 4.4.2 可轉位鑽頭 // 45 4.5 螺旋銑孔刀具 // 45 4.6 鏜刀 // 46 4.7 攻螺紋刀具 // 47 4.8 鋸切刀具 // 48 4.9 拉刀 // 48 4.10 自訂刀具 // 49 4.10.1 自訂刀具編輯器 // 49 4.10.2 自訂斜角車刀 // 53 4.10.3 自訂圓角車刀、外圓車刀、端面車刀 // 54 4.10.4 自訂鏜刀和可轉位銑刀 // 56 4.11 剛度和阻尼 // 56 4.12 刀具材料 // 57 4.12.1 刀具塗層 // 58 4.1

2.2 刀體材料 // 58 4.13 刀具變形 // 58 第5章 工件參數—2D模擬 // 60 5.1 標準工件 —車削/鋸削/拉削 // 60 5.2 標準工件 —順銑和逆銑 // 61 5.3 工件材料 // 62 5.3.1 標準工件材料 // 62 5.3.2 自訂材料 // 62 5.4 自訂工件 —車削 /拉削 /鋸削 // 62 第6章 工件參數—3D模擬 // 64 6.1 車削工件 // 64 6.1.1 斜角車削工件 // 64 6.1.2 圓角車削工件 // 65 6.1.3 外圓與端面車削 // 65 6.2 切槽工件 // 66 6.3 銑削工件 // 67

6.3.1 側銑工件 // 67 6.3.2 角銑工件 // 68 6.3.3 端面銑工件 // 68 6.3.4 坡走銑工件 // 69 6.3.5 插銑工件 // 69 6.3.6 型腔銑工件 // 70 6.4 鑽削工件 // 70 6.4.1 鑽削標準工件 // 70 6.4.2 帶導向孔的鑽削工件 // 71 6.4.3 斜面鑽孔工件 // 72 6.5 螺旋銑孔工件 // 72 6.6 鏜削工件 // 73 6.7 攻螺紋工件 // 73 6.8 鋸切工件 // 74 6.9 拉削工件 // 74 6.10 高級工件設置選項 // 74 6.10.1 初始網格劃分參數 // 75

6.10.2 自我調整網格劃分參數 // 77 6.11 工件材料 // 77 第7章 外部檔導入—2D模擬 // 78 7.1 DXF刀具檢視器 // 79 7.2 自訂刀具編輯器 // 80 第8章 外部檔導入—3D模擬 // 82 8.1 STL/VRML刀具導入 // 83 8.1.1 輸出 STL/VRML檔 // 83 8.1.2 導入 STL/VRML文件 // 84 8.2 STEP文件導入 // 86 8.2.1 STEP檔組成 // 87 8.2.2 導入 STEP刀具文件 // 87 8.2.3 STEP分析器 // 92 8.2.4 導入 STEP工件文件 //

102 8.2.5 STEP文件在 AdvantEdge FEM中導入準備 // 103 8.2.6 修復導入 STEP檔 // 105 第9章 工藝設置—2D模擬 // 106 9.1 車削 /鋸削 /拉削工藝參數 // 106 9.2 逆銑和順銑工藝參數 // 106 9.3 摩擦 // 107 9.4 冷卻介質建模 // 107 9.4.1 隨溫度變化的對流傳熱係數 // 108 9.4.2 浸入式冷卻介質建模 // 108 9.4.3 排除刀尖附近區域的冷卻介質建模 // 109 9.4.4 刀具強制冷卻介質建模 // 110 9.4.5 工件強制冷卻介質建模 // 110 9.5 

工藝選項 // 111 第10章 工藝設置—3D模擬 // 113 10.1 車削 // 113 10.1.1 斜角車削和圓角車削 // 113 10.1.2 外圓車削和端面車削 // 113 10.2 切槽 // 114 10.3 銑削 // 115 10.3.1 側邊銑削 // 115 10.3.2 角銑 // 115 10.3.3 端面銑 // 116 10.3.4 坡走銑 // 116 10.3.5 插銑 // 117 10.3.6 型腔銑 // 117 10.4 鑽削工藝參數 // 118 10.5 螺旋銑孔 // 119 10.6 鏜削工藝參數 // 120 10.7 攻螺紋工藝

參數 // 121 10.8 鋸切 // 121 10.9 拉削 // 122 10.10 工藝類型窗口 // 123 10.11 摩擦因數 // 123 10.12 冷卻模型 // 124 10.13 工藝選項 // 124 第11章 自訂材料 // 125 11.1 本構模型 // 125 11.1.1 Power Law材料模型(適用於塑性材料) // 125 11.1.2 Drucker Prager材料模型(適用於脆性材料) // 126 11.1.3 用戶自訂 // 127 11.2 熱傳導 // 127 11.3 應變強化 // 127 11.4 熱軟化 // 129 11.5

 應變率 // 130 11.6 彈性 // 131 11.7 損傷 // 132 11.8 熱傳導 // 134 11.9 比熱容 // 135 11.10 線脹係數 // 136 11.11 依賴溫度變化的參數表 // 136 11.12 Drucker Prager材料模型 // 137 11.13 使用者自訂本構模型(僅適用於 2D模擬) // 138 11.13.1 狀態變數初始化 // 139 11.13.2 圖形化使用者介面(GUI) // 139 11.13.3 輸入檔案格式 // 140 11.13.4 Tecplot輸出 // 141 11.13.5 編譯 // 141 1

1.13.6 用戶自訂材料增率公式示例 // 142 11.14 使用者定義的屈服面本構模型 // 150 11.14.1 解決演算法 // 150 11.14.2 實施案例 // 151 11.14.3 材料參數 // 152 11.14.4 屈服面本構模型的設置 // 153 11.14.5 使用者自訂屈服面模型中依賴溫度變化的參數表 // 155 11.15 導入和匯出材料檔 // 156 第12章 模擬選項—2D模擬 // 158 12.1 常規選項 // 158 12.1.1 模擬模式 // 158 12.1.2 切屑折斷 // 159 12.1.3 殘餘應力分析 // 159 1

2.1.4 穩態分析 // 159 12.1.5 模擬約束 // 160 12.1.6 最大節點數 // 160 12.2 網格劃分選項卡 // 160 12.2.1 最小 /最大單元尺寸 // 161 12.2.2 確定最小單元尺寸 // 161 12.2.3 網格細化因數 // 163 12.2.4 網格粗化因數 // 163 12.2.5 殘餘應力分析 // 164 12.3 結果選項 // 164 12.3.1 輸出幀的數量 // 164 12.3.2 定義輸出窗口 // 164 12.3.3 其他輸出選項 // 165 12.4 並行處理 // 165 第13章 模擬選項—3D模擬

 // 167 13.1 常規選項 // 167 13.1.1 模擬模式 // 167 13.1.2 殘餘應力分析 // 168 13.1.3 穩態分析 // 168 13.2 網格劃分選項 // 168 13.3 結果選項 // 170 13.4 並行處理 // 171 第14章 參數影響研究—2D模擬 // 173 第15章 模擬管理 // 175 15.1 保存模擬檔 // 175 15.2 任務監視器 // 176 15.3 許可證監視器 // 179 15.4 浮動的許可證 // 180 15.4.1 提交一個模擬 // 180 15.4.2 提交批次處理任務 // 181 15

.5 停止和重新啟動任務 // 181 15.5.1 停止一個任務 // 181 15.5.2 重新啟動單任務模擬 // 182 15.5.3 重新啟動批次處理任務 // 182 15.5.4 在 Tecplot中打開當前區域 // 182 15.6 支援 /存檔檔功能 // 183 15.7 轉換成二進位檔案 // 184 第16章 結果分析—Tecplot // 185 16.1 啟動和停止 Tecplot // 185 16.2 AdvantEdge FEM分析結果檔 // 185 16.2.1 雲圖文件 // 185 16.2.2 力文件 // 186 16.3 雲圖繪製 // 18

6 16.3.1 雲圖變數 // 186 16.3.2 雲圖風格 // 187 16.3.3 區域選擇 // 187 16.3.4 雲圖類型 // 187 16.3.5 雲圖圖例和雲圖水準 // 187 16.4 網格圖 // 188 16.5 向量圖 // 188 16.6 XY座標圖 // 188 16.6.1 XY顯示屬性 // 189 16.6.2 曲線擬合 // 189 16.7 動畫 // 189 16.7.1 AdvantEdge FEM快速分析視窗 // 189 16.7.2 動畫菜單 // 190 16.7.3 創建 AVI/RM文件 // 190 16.8 區域選擇 //

190 16.9 列印圖形 // 192 16.9.1 列印到檔或印表機 // 192 16.9.2 列印格式 // 192 16.10 提取資料 // 192 16.10.1 提取一個點的資料 // 192 16.10.2 提取一段折線上的資料 // 192 16.11 使用者定義輸出變數 // 193 16.12 體積平均殘餘應力(僅適用於 3D模擬) // 193 16.13 分析使用者指定單元的刀具應力與溫度歷程 —2D模擬 // 19

可重製摺剪造型適應型態研究

為了解決螺紋節徑算法的問題,作者呂治佳 這樣論述:

  透過文獻研究,歸納自適應性可分為Auto-adaptation自動適應性與Self-adaptation自身適應性兩種。在建築折板系統領域中,摺疊是建築產生適應性的其中一項方法,目前使用參數化軟體Grasshopper的摺疊模擬並沒有固定的標準操作,在模擬不同形態的折疊顯得不便利。對比相關文獻後,發現可重製的形狀記憶材料適合用來執行這種自身適應的需求,在整個可動式折板系統中,將其設定為鉸接材料,可以產生特定的功能性。因此,本研究想系統化模擬摺疊的方法,並以此基礎配合形狀記憶材料,發展出一個可重製的摺疊實體作品。  本研究可分為「切割平摺紙之動態構造模擬」與「實際應用形狀記憶聚合物於自身適

應摺疊構造」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如何系統化切割平摺紙之動態模擬。參考Daniel Piker利用Kangaroo Physic進行摺紙模擬的方法,以既有剛性平摺紙模擬演算為基礎,優化程式架構並額外延伸探討切割摺疊演算,簡化過去需要數十種輸入條件才能完成網格面生成的限制,在模擬不同狀態時無需重新編寫程式架構。第二部分,藉由紙張摺疊測試分析摺疊面的機構組合方式,藉此找出後續成品的摺疊樣態發展方向。思考不同設施與開口尺度對空間使用者感受的影響,同時對於開口的功能及形式做出分析。最後藉由形狀記憶環氧樹脂聚合物SMEP材料,以此為材料成為實體作品。  本研究利用形狀記憶環氧樹脂聚合物SMEP來做出

多種變形,以此來達成使用者的需求產生可重製適應性,以同樣的形態發展出四種不同的可重製狀態。研究總結Grasshopper的摺疊模擬方法,比對其他模擬相關文獻,發現Kangaroo Physic能模擬力學互動,但模擬出的型態只會是近似值,若是追求精確,建議直接使用幾何關係來模擬摺疊;若是要追求效率,推薦使用本研究之方法。此外,本研究方法是直覺化的摺紙演算過程,特別與董泓慶〈自由曲面之摺紙模擬〉的逆向工程之演算法拿來對比相異之處。再者,本研究產生了割縫拉伸摺疊,可以破壞原表面的結構組成;配合形狀記憶材料的使用,可以直接硬化保留較為真實的摺疊型態,使彎摺處能自己產生固定的力量,同時提供彎摺時的自由性

以及硬化時維持形狀所需的強度。從建築適應性而言,認為面對自身適應性Self-adaptation課題時,可以嘗試利用記憶材料來完成,使其成為一種可回收重啟、可重製的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