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穿越馬路車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行人穿越馬路車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亞倫‧柏狄克寫的 為何時間不等人 和米歇爾.渥克的 灰犀牛:危機就在眼前,為何我們選擇視而不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死亡創新高!全台肇事路段前三名出爐最危險路口在新竹也說明:台灣每年超過3000人遇上交通意外喪命,被扣上「行人地獄」的惡名,而全台 ... 常發生轉彎車禍事故或搶越行人穿越道,而且經常發生未讓車的擦撞事故。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網路與書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中華大學 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碩士班 蘇昭銘所指導 林秀瓊的 穿越馬路交通安全宣導影片之宣導成效探討-以臺中市外埔國小為例 (2012),提出行人穿越馬路車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學童穿越馬路交通安全、影片屬性、存活分析法。

最後網站老翁煞車不及!行人穿越馬路慘遭撞飛昏迷 - 民視新聞則補充:蔡姓老先生說,當時他看到行人穿越馬路時,有緊急煞車,但還是來不及,撞了上去,不但車子擋風 ... 警方到場將人送醫並採證,要釐清車禍發生真正原因。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行人穿越馬路車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為何時間不等人

為了解決行人穿越馬路車禍的問題,作者亞倫‧柏狄克 這樣論述:

  *以精準的洞察力,探究時間的奇特本質,以新穎的視角揭露人類與時間的關係。   *作者從感性的個人時間經驗抒發,並將枯燥乏味的實驗室科學語言,轉化為生動、饒富趣味的叙述,探索時間如何飛逝、為何飛逝。   *解開時間扭曲的祕密。我們的大腦和心靈就如同時光機,擅長把時間感加速減速,標準的時間都是相似的,個人的時間各有各的標準。同理心、極地永晝如何扭曲時間?   *解開時間同步的祕密。大自然時鐘、生理時鐘還是社會時鐘出現時差時,會產生什麼亂象?   *時間猶如語言,了解時間,等於了解人與人、人與自然彼此之間的關係。時間對我們之所重要,因為不管有多長,時間總會有盡頭。   *2016年《出版人週刊》

(Publisher Weekly)編輯選書   2017年史密森尼(Smithsonian)線上雜誌十大最佳科學書籍   40歲時總覺得日子過得比20歲時快,看到別人傷心自己也感覺時間變漫長⋯⋯社會擁抱同步、劃一的標準時間,但我們卻是時間的叛徒,遵循自己的內在時鐘去衡量、去理解世界。   人際關係百百款,到底人與時間的關係是什麼?   連蜂鳥都懂得把握時間採蜜,為什麼我們戴了手表還會遲到?同理心如何扭曲時間?為什麼年紀愈大會覺得時間過得愈快?   本書談時間的本質,我們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時鐘如何影響我們對時間的感知。作者柏狄克化身為時光旅人,展開一段段時間之旅,探索時差、氣候改變、藍

菌、同步翻譯、候鳥遷徙⋯⋯等等,由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交織出的時間之網。   時   時間是社會建構而成。人類尋求劃一標準時間,任何能連上網路的計時工具都在跟全世界的時鐘比較、相互交流溝通,跟上彼此的步調。然而,世界標準時間好像一個未來名詞,完全同步的時間永遠處於一種「即將成為」的狀態。   日   關不掉的生理時鐘。在極地時間變得失去意義,夏季無異於漫長的一日。晝日的光照方式如何影響生物的新陳代謝,微生物和浮游植物的週期?在不見天日與人隔絕的洞穴裡生存,時間不只變慢,連記憶也彷彿消失了。   當下   時間的順序。奧古斯丁主張當下即一切,未來與過去不存在。科學家則說「現在」是一段可量化

的時間長度,我們看到的、聽到的、觸碰到的感覺都以不同的速度抵達,要求大腦依循正確的時間順序進行處理。大腦不斷校準,在我們切換活動、轉換環境時,努力針對現實提出流暢的解讀。   時間飛逝           時間是具有感染力的語言。我們彼此交談,相互體諒時,等於跨進又跨出了彼此的經驗,包括了別人對時間長度的感覺。我們長大成人有個關鍵的面向,就是要懂得如何扭曲自己的時間,跟別人的時間保持一致。   時間這件事沒有真相可言,有時它把我們逼瘋,有時為我們開拓機會,有時讓我們又哭又笑……你跟時間的關係又如何? 名人推薦   洪裕宏(國立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   高涌泉(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

系教授)   詹宏志(網路家庭國際資訊董事長)   鄭國威(PanSci 泛科學網總編輯)   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亞倫.柏狄克(Alan Burdick)   《紐約客》雜誌專職撰稿人,曾任《時代》雜誌、《發現》雜誌編輯。文章亦散見於GQ和《哈潑時尚》等雜誌。其第一部科普作品《回不去的伊甸園》(Out Of Eden)出版後即入圍國家圖書獎與國家戶外書籍決選。 譯者簡介 姚怡平   台灣苗栗縣人,政大英語系畢業,蒙特瑞國際研究院筆譯碩士,現為自由譯者。主要從事書籍翻譯與軟體在地化,譯作近三十本,包括:《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權力遊戲的極限生存法則》

等。 前言 1 時(The Hours) 時間其實是一種社會現象。這種性質並不是時間附帶而來,而是時間的本質。時間猶如互動的引擎,在單個細胞之間是如此,在人類的集合體之間亦是如此。無論明不明顯,無論早晚,單一的時鐘只有參考周遭的時鐘,才能夠運作。 2 日(The Days) 藍菌分裂時,時鐘會一分為二,繼續滴答作響,連一拍也不錯過。兩個細菌變成四個,變成八個、十六個、數百萬個,全部都一模一樣,全部都有著同樣的時鐘,走著同樣的時間,大家都同步了。 3 當下(The Present) 時間是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流?還是珍珠般的片刻串成的項鍊?當下是一幅開放的畫面,以靜止之姿在流水之上滑動?還

是說,在一連串不停歇的現在,當下只是當中的一個現在;在一卷將盡的現在之上,當下只是單一的畫面? 4 時間流逝(Why Time Flies) 最細微的社會交流(例如瞥視、微笑、皺眉)具備的效力高低,來自於我們彼此間有多少能力讓這些交流同步發生。我們扭曲時間,彼此好騰出時間,而我們體驗到的時間失真現象,多半可當成同理心的指標。我越是能想像出你的身心狀態,你越是能想像出我的身心狀態,那麼我們對於危險、盟友、朋友、有需要的人,就越是能分辨得出來。 誌謝 參考書目 前言   夜裡入睡後,床邊時鐘的聲音有時會吵醒我,近來被吵醒的次數更是多不勝數,令人不快。臥室漆黑一片,朦朧難辨。黑暗的臥室頓時

顯得開闊,我猶如置身戶外,在無垠空茫的天空下;又猶如身處地下,在巨大的洞穴裡。也許,我是在太空中無止境地墜落;也許,我是在做夢;也許,我已離開人間。唯有時鐘仍在運作,規律滴答響著,不慌也不忙。此時,心裡總是興起一種最清晰不過、最不寒而慄的體悟—— 時間只往一個方向前行。   在一切的開端,抑或是早在一切開始之前,沒有時間存在。根據宇宙學者的說法,約一百四十億年前,宇宙在「大爆炸」中誕生,轉瞬膨脹到接近目前的大小。如今,宇宙還是繼續膨脹,膨脹的速度比光速還要快。然而,在宇宙誕生之前,什麼都沒有,沒有質量,沒有物質,沒有能量,沒有重力,沒有動作,沒有變化,沒有時間。   也許你可以想見那種情況

,我卻是無從理解。我的腦袋不願接受那種概念,執意問道:「宇宙的起源在何方?怎麼會有東西從空無之中誕生?」為了方便討論,我暫且認同宇宙在大爆炸前並不存在,可是宇宙應該是在某個東西裡頭爆炸的,對吧?那個東西是什麼呢?在一切的開端之前,在那裡的究竟是什麼?   天文物理學者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曾經表示,提出這種問題,就有如身在南極卻問南方在哪。霍金說:「更早的時間無從解釋。」或許,霍金的話是為了寬慰人心。他話裡的意思似乎是指人類的語言有其侷限。每當我們(或者起碼是霍金以外的人)思考起宇宙,這般的界限即橫亙於眼前。我們透過類比和暗喻來想像宇宙的樣貌,宇宙這個怪異又廣闊的東西

,有如我們熟悉的某樣小東西。宇宙好比是一座大教堂,一個發條裝置,一顆蛋。然而,前述的比擬物終究跟宇宙有所分別;能稱作蛋的,就只有蛋了。前述的類比之所以吸引人,正是因為這些比擬物都是宇宙裡的實體元素。它們作為名詞,確實自我完備——可是內容物畢竟無法容納容器。   時間也是同樣的道理。每當我們談論時間,都是以某種不如時間的物品來比擬。時間有如一串鑰匙,我們會找出時間,失去時間。時間有如金錢,我們會省下時間,花掉時間。時間會緩慢移動,會匍匐前進,會飛翔,會逃離,會流動,會站立不動。時間有時充裕,有時不足。時間沉沉地壓在我們身上。鳴鐘「長」時間或「短」時間響著聲音,這般的形容彷彿鐘聲能用尺規測量似的

。童年時光逐漸淡去,截止期限日益逼近。當代哲學家喬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與馬克.強生(Mark Johnson)提出一項假想實驗,要人花點時間試著只用時間本身的措辭來稱呼時間,而且什麼暗喻都不能用。此時,你兩手空空,無計可施。雷可夫與強生思考著:「假使我們無法浪費時間,也無法節省時間,那麼對我們而言,時間還是時間嗎?我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聖經所說的太初有道,即是指上帝的話語造出開端,奧古斯丁依循這樣的脈絡,以下面的話鼓勵讀者:「你一出口,就能成事。你的話語能造物。」   時值三九七年,奧古斯丁四十三歲,羅馬帝國已然傾頹,他落腳於北非的港口城希波(Hippo),擔任

主教已長達半生,著作已有數十本,有布道選集、譴責反對者的神學書,當時更是著手撰寫《懺悔錄》,這本傑作奇妙又精彩,要耗時四年方告完成。《懺悔錄》共有十三卷,頭九卷講述重要的人生瑣事,始於幼年時期(他盡力回想揣測),終結在三八六年正式信奉基督教、三八七年母親離世為止。他羅列自己的罪行,有偷竊(他偷摘鄰居的西洋梨)、婚外性行為、占星術、算命、迷信、對戲劇的愛好,還有更多的性事(其實,他一生多半謹守一夫一妻制,先是有伴侶長久相伴,後來聽從長輩的安排娶妻,婚後就忠於妻子一人)。   其餘四卷的內容截然不同,奧古斯丁以深遠的思想,逐一探討記憶、時間、永恆、天地萬物。他曾經輕忽神聖與自然秩序,堅持不懈追尋

神光,對此也坦承不諱。他的推論與內省法影響了後續數百年的哲學家,例如笛卡兒(R. Descartes,他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直接呼應奧古斯丁的「我疑故我在」〔dubito ergo sum〕)、海德格(M. Heidegger)、維根斯坦(L. Wittgenstein)等。奧古斯丁設法闡述創始之初:「提問者若如此問道:『上帝創造天地以前做了什麼?』那麼我會著手回答。可是,對方若以揶揄的語氣說:『祂正在打造地獄,誰要是好奇探問深奧事物,就要關進地獄裡。』這種玩笑話,恕不回應。」   大家有時會說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是世上第一本真實自傳,也就是說,作者本人親自闡述

自己如何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成長改變。我認為《懺悔錄》有如一本閃躲回憶錄。在前面幾卷,上帝敲了門,奧古斯丁卻不願回應。他先是有了私生子;在羅馬研讀修辭學,結交了一群煽動民心的朋友,他把他們稱為「破壞者」;他任性度日,信仰虔誠的母親為此煩心不已。後來,奧古斯丁說這段日子「不過是引人憂心的消遣罷了」。《懺悔錄》證實了我們能把疏疏落落的過去改造成有意義的現在,這是一種非常現代的觀念,凡是熟悉心理治療的人都很清楚。你的回憶是屬於你的,你可以經由回憶,為自己塑造出嶄新的敘事,用以啟發自己、確立自己。奧古斯丁寫道:「從散亂的往日,我收拾起自己,認同感由此而生。」這本自傳有如心靈勵志書籍。《懺悔錄》無所不談,尤

其側重於言語,還有語言穿越時間的彌補能力。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竭盡全力迴避時間。比如說,我剛成年的那段時期,多半不願戴手表。至於我是怎麼決定不戴表的,我並不是很清楚,只依稀記得小野洋子從不戴表,因為她一想到要把時間綁在手腕上就覺得討厭。有道理。當時的我覺得時間是外在的現象,不但強加於人,又令人倍感沉重,於是我主動做出選擇,去除本人身上的時間,把時間拋在後頭。   這種想法最初讓我深感愉快,輕鬆不少,猶如反抗往往會帶來的效用。此外,這也就表示我前往某處,跟某人見面時,並未處於時間之外,反倒是被時間給拋在後頭了。我遲到了。我逃避時間的成效斐然,等到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明白自己其實是在逃避時

間。有了這層體悟之後,另一層體悟隨之而來:「我之所以逃避時間,是因為我背地裡恐懼時間。」我把時間視為外在的現象,彷彿時間是我可以走進又走出的溪流,彷彿時間是我可以迴避的路燈柱,藉此獲得掌控時間的感覺。然而,在內心深處,我察覺到真相——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時間就存在於我的心底,存在於我們的心底。從我醒來的那一刻,到我入睡的那一刻,時間都在。時間遍布於空氣,浸透我們的身心。在人體細胞之間,在每一個活著的片刻之中,時間緩行而過。即便時間早已拋下全部的細胞,就此離去,也還是持續前行不怠。當時的我覺得自己患了病,卻說不出時間來自何方,更說不出時間去向何方。時間繼續前進,不斷流逝。時間好比是人類懼怕的諸般

事物,實際的樣貌總是叫我摸不清,而我那善於逃避時間的技巧,卻領得我離真正的答案越來越遠。   於是有一天(真不願承認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踏上了時間領域的旅程,為的是了解時間,為的是探索奧古斯丁曾經提出的疑問:「時間來自何方?時間經過何物?時間去向何方?」純粹的物理層面與數學層面,向來有宇宙學專家持續不懈地深入探討。至於我有興趣得知的層面,以及科學剛開始揭露的層面,則在於時間如何顯現在活著的生物上,也就是說:細胞與亞細胞的機制如何詮釋時間、訴說時間,而那樣的訴說如何向上滲入我們人類的神經生物學、心理學、意識當中。當我踏進研究時間的領域,訪問諸多學者專家,試圖解答那些長久盤據在我心頭的問題—

—  或許也是你心裡長久的疑問,比如說:「小時候的時間好像過得比較慢,為什麼?」「發生車禍時,體驗到的時間真的會變慢嗎?」「事情太多做不完,比較有生產力;時間很多,反倒一事無成。為什麼?」「電腦裡的時鐘會計算秒、時、日,人體內是不是也有個時鐘像那樣?」「如果人體內有那樣的時鐘,它的彈性有多高?」「我能不能讓時間加速、減緩、停止、倒轉?」「時間如何飛逝?為何飛逝?」   我說不清自己在追尋什麼,也許求的是心靈上的平靜,也許求的是多少想要了解妻子蘇珊(Susan)說的話,她說我是「刻意否認時間的消逝」。在奧古斯丁的眼裡,時間有如一扇窗口,可望見靈魂。現代科學著眼於探究意識的架構與紋理,這概念的困

難度只比時間概念稍低一點(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認為,意識只不過是「無用之物的名稱……純粹的回聲,消失的『靈魂』在哲學的空氣中留下的微弱傳言」)。然而,無論我們是怎麼稱呼意識,我們都對意識的含義有粗淺的認識,都知道意識猶如一股持久不散的自我感,在一片由多個自我構成的大海中移動,依賴他者卻又如此孤獨;意識就是察覺到我多少是屬於我們,我們又屬於某個更宏大、更難理解的事物,而這樣的想法或許也可說是一種深切又普遍的希望;意識是一種反覆出現的想法,在安全過馬路及完成待辦事項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漠視意識的存在,遑論要對抗這世上的真實危機——我的時間(我們的時間)很重要,是因

為時間會結束。   我沉思,幸運的話,就能解決問題。在此應提及,上一本書花了好久才寫完,比我原先的打算或預想的還要久多了。於是,我對自己發誓:「唯有在絕對能準時寫完書的情況下,而且是在合理時間內完成,我才會著手撰寫新書。」《為何時間不等人》這本時間之書其實是要準時寫完的,結果當然沒準時寫完。原本的時間之旅逐漸演變成一種介於消遣與沉迷之間的樂事,陪著我換工作、小孩出生、上幼稚園、上小學、去海邊度假,截止期限與晚餐約會更是一再取消;拜撰寫本書之賜,我親眼見到世上最精確的時鐘,親身體驗極地的白夜,還從極高之處墜落到地心引力的懷抱裡。我的主題安居於此許久,猶如飢腸轆轆的過夜賓客,魅力十足又啟發人心,

極似時間本身。   我才剛動筆,就碰到了一件關於時間的基本事實——時間這件事沒有真相可言。於是,我找了從事各種時間研究的一堆科學家,他們對於自己鑽研的狹窄波段,個個都是侃侃而談,卻也都說不清自己的波段如何構成白光,也說不清白光的樣貌。某位科學家對我說:「你自以為了解當中的狀況,就在這個時候,有另一項實驗改變了一個小層面,突然之間,你又不明白當中的狀況了。」假使科學家能在某件事達成共識,他們肯定會異口同聲表示,沒人能充分了解時間這門課題,可是在人類的生活中,時間無所不在又不可或缺,因此這種知識上的匱乏就顯得出人意料。某位研究人員對我吐露:「我可以想像得到,將來有一天外星人會從外太空來到地球,跟

我們說:『其實啊,時間就是這樣那樣。』我們全都點頭稱是,就好像一直以來事情顯然就是如此。」在我看來,時間其實很像天氣,人人都會談論,卻從來什麼也不做。可是我想坐而言,也想起而行。 時 從十七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世上最精準的時鐘位於英國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台長會依照天體的移動情況,定期重新設定時鐘的時間。此舉有益世界,卻隨即成了台長眼中的問題。約一八三○年起,台長的工作頻遭打斷,門外老是有市民敲門問:「不好意思,請問現在幾點?」 太多人去天文台敲門問時間,最後市民請求台長提供專門的報時服務。一八三六年,台長指派助理約翰.亨利.貝維爾(John Henry Belville)負責報時的工作。每

週一早上,貝維爾依照天文台時間,校正自己的懷表,該塊懷表是頗受敬重的約翰阿諾父子鐘表店(John Arnold & Son)專為薩塞克斯公爵製作。接著,貝維爾前往倫敦拜訪客戶,有鐘表製作師、修表匠、銀行人員、市民。這些客戶付了一筆費用,好讓自己的鐘表跟貝維爾的懷表同步,也就是跟天文台的時間同步(後來,貝維爾把懷表的金殼換成銀殼,這樣去到「市裡不太好的區」,就不會引人覬覦)。一八五六年,貝維爾去世,妻子接手工作;一八九二年,貝維爾之妻退休,工作交給女兒羅絲(Ruth),日後人稱「格林威治時間女士」(the Greenwich time lady)。貝維爾小姐使用的是同一塊懷表,她稱之為「阿諾三四

五 」(Arnold 345)。她跟隨父親的腳步,踏上拜訪行程,向客戶通報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即英國官方時間。後來,電報發明,遠地的時鐘幾乎即刻就能跟格林威治時間同步,費用也更為低廉,貝維爾小姐的工作幾乎是過時了。一九四○年左右,貝維爾小姐退休,當時她高齡約八十五,為五十位左右的客戶提供報時服務。

行人穿越馬路車禍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穿越馬路交通安全宣導影片之宣導成效探討-以臺中市外埔國小為例

為了解決行人穿越馬路車禍的問題,作者林秀瓊 這樣論述:

國小學童的交通事故型態主要發生於步行穿越道路時,政府為防制此類事故,因此用心製作許多宣導影片,然由於影片呈現方式十分多元,從交通安全教育角度而言,哪些類型影片的宣導成效較佳?宣導成效又可持續多久?是值得相關單位正視的問題。本研究將交通安全入口網之宣導影片依行為改變技術理論分析後,區分為懲罰原理、逃脫與躲避原理、榜樣學習與示範作用、雙面論證資料等四種屬性影片,以臺中市外埔國小四到六年級之405位學童為受測對象,分組進行不同屬性影片之宣導實驗,透過長達10週之追蹤調查,每週記錄研究對象的認知能力、風險感認能力及行為表現變化,並運用成對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存活分析等統計方法,探究影片屬性

和學生屬性對宣導成效的影響,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1.學童對於行人路權觀念薄弱,對「使用穿越馬路相關設施」認知不足、風險感認不夠,違規類型以「未使用穿越馬路相關設施」居冠。2.雙面論證資料影片和逃脫與躲避原理影片可顯著提升學童認知及風險感認能力,持續效果不超過三週;二者之宣導成效半存活期為四者中最長,分別為22天與20.5天,最佳宣導週期為每三週一次;二者可有效降低發生違規的風險率。3.男生、六年級生的家人指導頻率低,發生多次違規的比例較高;男生、父親教育程度較低者、搭公車及走路通學者發生違規的風險率較高,是應加強輔導的對象。4.外配子女與非雙親家庭子女,家人的指導頻率雖高,但學童曾發生多次違規

的比例卻仍偏高,其家庭成員的交通安全觀念有待提升。最後針對本研究發現之問題與學童穿越馬路交通安全教育實施現況,以課題方式提出可行對策供相關單位參考,希望藉此喚起大眾對交通安全教育的重視並有效提升學童交通安全知能,以降低學童違規穿越馬路行為發生率,維護學童生命安全。

灰犀牛:危機就在眼前,為何我們選擇視而不見?

為了解決行人穿越馬路車禍的問題,作者米歇爾.渥克 這樣論述:

Amazon.com商業理財百大暢銷書 路透社、世界經濟論壇董事長、800-CEO-Read一致推薦閱讀   你可能已經很熟悉什麼是「黑天鵝」,但你知道什麼是「灰犀牛」嗎?   灰犀牛是既存的威脅,顯而易見,卻被視而不見。舉凡金融危機、氣候變遷、重大政策、破壞性創新科技、個人生活上的小問題等,都可能是最後帶來重大後果或影響的灰犀牛。   當兩噸重的灰犀牛朝你衝過來時,如果你選擇原地站立不動,能夠全身而退嗎?   本書作者米歇爾‧渥克曾被遴選為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長期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CNN等知名媒體撰稿,提出重要的趨勢觀察。   在本書,渥克為我

們解釋什麼是灰犀牛。相較於極不可能發生、實際上卻會發生,而且發生後會帶來重大衝擊的黑天鵝事件,灰犀牛是既存的威脅,但我們卻因為種種因素而選擇毫無作為。   在生活中,各處皆可見到灰犀牛的蹤影,例如:   ◆忽略牙醫的提醒——每天搭配使用牙線、每半年洗牙一次,結果換來必須接受口腔外科手術治療的結果。   ◆2008年金融風暴之前,已有許多警訊出現,但投資人仍然樂觀投資房市,結果損失慘重,血本無歸。   無論是企業、政府、產業或個人,都會面臨許多灰犀牛事件,如果毫無防備、毫無作為,下場可能會很慘。渥克在本書提出面對灰犀牛的五階段常見反應,教我們打破迷思、正視問題。章末也有灰犀牛心法,幫助我

們建立正確觀念,日後遇到明顯問題時,才能積極採取行動。   無論是哪種灰犀牛事件,其實都有跡可尋。渥克長年鑽研拉丁美洲經濟,曾在2001年阿根廷債務危機爆發九個月之前,就公開發表警示。本書適合企業及政界各階層的領導人閱讀,有大量實際案例,說明辨識常見且破壞性強的危機的重要性,不僅能幫助我們避免並減少損失,甚至進一步化危機為轉機,創造機會。 好評推薦   比黑天鵝更重要的是灰犀牛,也就是極有可能發生、我們卻往往沒能加以應對的高衝擊性事件。針對如何起而行動、創造競爭優勢,這本書提供了一些簡單的訣竅。──保羅.波曼(Paul Polman),聯合利華執行長   渥克的見解十分正確,我們往往能

夠預料到危機來臨:氣候變遷、恐怖主義、金融危機,卻沒能採取行動,而這本重要的書說明了個中原因。在各種挑戰無可避免愈來愈嚴苛的時代,本書對所有公私部門組織的領導人來說,都是非常值得一讀的好書。──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   渥克對當今社會面臨的各種有待解決、卻經常遭到忽略的挑戰,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評估工具。公務體系若能積極辨識出已在外頭出沒的各種灰犀牛,而不是坐待下一場可預期的危機發生,將能更有效率地為人民服務。──麥斯.貝澤曼(Max Bazerman),哈佛商學院企管講座教授、《覺察力》作者   要是黑天鵝令人感到無助,灰犀牛則讓

我們知道,我們是有能力應變的。在這本獨創性十足的書中,渥克提醒我們,意識到逼近的情勢、應且好好決定如何即時應變,有多麼重要。──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老虎、蛇和牧羊人的背後》作者 作者簡介 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  2009年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2007年古根漢獎得主。曾任紐約世界政策研究所(World Policy Institute)主席、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研究副主席、《國際金融評論》(International Financing Review)拉丁美洲事務

處主任,並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CNN等著名媒體撰稿。現居波士頓。      作者網站:wucker.com   原文書網站:www.thegrayrhino.com 譯者簡介 廖月娟   1966年生,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獲誠品好讀報告2006年度最佳翻譯人、2007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2008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譯作繁多,包括《謝謝你遲到了》、《釣愚》、《旁觀者:管理大師杜拉克回憶錄》、《賈伯斯傳》、《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文明的代價》、《凝視死亡》、《我的焦慮歲月》等數十冊。 序  明顯的危機,也是機會 第

1章 灰犀牛來了 第2章 預測的問題 第3章 否認:為什麼我們看不到灰犀牛? 第4章 不作為:為什麼看到犀牛還不快跑? 第5章 診斷:正確與錯誤的解決之道 第6章 恐慌:犀牛發動攻勢了! 第7章 行動:當頭棒喝之效 第8章 被犀牛踩踏之後: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第9章 地平線上的灰犀牛:前瞻思維 第10章 結論:如何才不會被犀牛踩死 致謝 注解 參考書目 序 明顯的危機,也是機會   2001年3月,我來到布宜諾斯艾利斯,隨即感到山雨欲來風滿樓:很多商家門口掛著「停止營業」的牌子;計程車司機一再用聳動的語言描述國內經濟困頓;阿根廷國內一本重要雜誌封面是戴著食人魔漢尼拔面具的財政部長,讓人

聯想到電影「沉默的羔羊」。封面上寫著:「難道他非得把國家吃下去,才能救亡圖存?」   如果你看過阿根廷的經濟數據,就知道這個國家完了:外債高築、美元出走、外匯存底不斷探底,金融重組也無濟於事。由於阿根廷實行本國貨幣批索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難以靠貨幣貶值來刺激經濟。投資人紛紛拋售阿根廷國債,儘管價格下跌,還能拿回八成。但是你不必看數字,也能得到這樣的結論。   我是鑽研拉丁美洲經濟的財經記者。幾週後,我寫了一篇專文,提議讓阿根廷減債30%,以免阿根廷無力還債,債權人將蒙受更大損失。很多令人尊崇的學者和華爾街金融從業員都讀了這篇文章。隨後,有幾位華爾街的朋友打電話給我,贊同我的提議,只是他

們不敢公開說出來,怕被炒魷魚。此時,交易員提到阿根廷的債務違約已不是用「假如」,而是「何時」。但是沒有一個交易員敢勸告客戶壯士斷腕。九個月後,噩夢成真。阿根廷批索狂貶,不願放棄30%債權的銀行,最後賠了70%。   2011年韓國的全球人力論壇以人力資源的挑戰為焦點,請我參加他們11月在首爾舉辦的會議,討論世界是否將面臨新的經濟危機。我告訴他們,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世界還沒恢復,爛攤子仍待收拾。不只是希臘,歐洲還有許多國家面臨財政和貿易失衡的問題,歐元區可能解體,拖累全球經濟。從美國人的觀點來看,歐洲領導人似乎在危機中踟躕,沒能狠下決定,一舉脫困。因此,我在論壇中提到,就全球經濟的重大

問題,我們不免左右為難,難以抉擇:如成長或撙節、長期或短期、財政或貨幣操控、消費或投資、廉價勞工和人力資本、生產貨物或知識。但無論如何,我們仍需做出決定。   希臘政府與私人債權人完成換債之後,阿根廷和希臘的對比讓我開始思索以下問題:這兩者差異何在?希臘和私人債權人的協議是不是所謂的「及時一針」,免得希臘垮了,危及全歐洲?是這些問題埋下了本書的種子。儘管希臘和銀行及避險基金達成協議,得以喘一口氣,依然積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歐盟巨款。這些「官方債權人」就是各國政府,用的還是納稅人的錢(尤其是德國),可不像私人債權人那樣好商量。希臘如不力行改革,國際債權人將拒絕紓困。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

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剛好在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前夕出版《黑天鵝效應》一書,金融市場和政策圈裡有很多人因此注意到黑天鵝或肥尾效應(即稀有事件造成的極端行情)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稀有。然而,分析師和計劃者並沒有專注在明顯、危險而發生率高的事件。在我看來,黑天鵝的後面似乎還有許多很可能會發生的危機,只是常被人忽略。   於是,我開始尋找灰犀牛的案例,發現過去有很多重大危機在事發之初已有明顯的威脅,只是被人忽視,而當今最大的挑戰同樣顯而易見,卻被視而不見。這些危險卻被忽略的證據,比比皆是,如氣候變遷、金融危機、全球政策、重塑整個產業的破壞性創新科技(包括數位科技對媒體

的影響、很多工作、公司因此消失,但同時也孕育出新一代的億萬富翁)以及對個人生活產生重大衝擊的問題等。我們不知有多少次錯過因應威脅的時機:卡崔娜颶風、2008年金融危機、2007年明尼蘇達大橋崩塌、網路駭客、森林大火、水資源短缺等災難。   我為了本書蒐集資料之時,發現很多明顯的危機也是機會。如果意識到威脅時,擬定策略來因應,往往能獲利。例如很多投資人就利用市場翻轉或大家恐慌的時候迅速致富。在破壞性的創新科技出現時,傳統產業往往受到重大威脅,也有人趁勢而起。有時,重新想像如何因應則會開啟我們的想像力。2014年,全球氣候經濟委員會(Global Commission on the Econom

y and Climate)估計,在未來的十五年,由於都市熟齡居民愈來愈多,總計必須花費90兆美元進行城市老舊基礎建設的維護、更新與擴充。該委員會提議,各個城市還必須利用這筆錢,以新科技來增進成長、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公司收益、刺激經濟成長。如此一來,光是在美國,一年就可節省將近4,000億美元。   死亡陷阱   2014年1月,一個下雨的週六,我寫稿累了,正在看推特。突然間,推文此起彼落,說警察出現在我住的公寓附近。街區封鎖,警車、救護車急駛至現場。原來是死亡車禍。9歲大的庫柏.史塔克(Cooper Stock)和父親在家門前的斑馬線等待通行,綠燈亮了,才一起過馬路。沒想到一部計程車衝過

來,撞上這對父子。受了傷的父親,眼睜睜看著兒子在輪下斷氣。   不到一個小時前,兩條街外的一部遊覽車,撞上了74歲的艾力克斯.希爾(Alex Shear)。希爾是知名的美國文物收藏家,被譽為「美國夢的吹笛手」。據說當時希爾闖紅燈,遊覽車司機因視線死角並沒有發現,他被拖行了一段距離,乘客尖叫,司機才停下來。   幾天後,26歲的醫學生莎曼莎.李(Samantha Lee)在百老匯大街和96街交會口穿越馬路時,被救護車撞飛橫躺在馬路上,接著又被疾駛而來的車子輾斃。新聞起先報導,她利用穿越分隔島過馬路,後來監視錄影帶顯示,她走的是行人穿越道。   以衝擊性而言,也許死亡車禍和本書提到的許多重大

危機無法相提並論,但是就死者家屬受到的影響來說,等於是世界末日。從個人遭遇的不幸來看灰犀牛,可幫助我們了解人性和政府的缺點會造成何種悲慘的結果。   上述三個行人的喪生凸顯這樣的問題早就存在卻遭忽視:交通設計不良,甚至交流道出口就在中學附近,而且撞死行人的司機只是受到輕微的告誡(以撞死庫柏的計程車司機來說,只是以「未禮讓行人」的罪名被傳喚)。直到發生這一連串怵目驚心的車禍,市政府官員才注意到問題的嚴重性。   在連串悲劇發生之後,當局的做法令人震驚,包括嚴加取締不守交通規則的行人。一名84歲的華人老翁,疑似因為闖紅燈又言語不通,與攔截開罰的警察發生拉扯,被警方打到頭破血流。自1月至2月中旬

,被開罰單的行人增加了八倍,而被開單的駕駛人反而減少。   2014年2月,紐約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根據瑞典的零願景模式(零交通死亡事故)提出了一份42頁的計畫書,希望不再有行人或駕駛喪生。他誓言將嚴格執法,取締違規駕駛。   只是,在他發表這份計畫書的兩天後,記者捕捉到他開車超速的畫面。過了幾天,《紐約郵報》的攝影記者又逮到他過馬路時不守交通規則。這顯示積習難改,就算才剛經歷危機,也很容易忘記。   如果我們拙於辨識威脅,反應不及,該怎麼辦?萬一我們不能改變呢?雖然改變自我不是件易事,我們仍可從了解人性下手。洞悉人性的弱點,我們才知道如何決定,進而拿出行動。近年來

,行為經濟學家研究了許多企業、組織、社群和政府,告訴我們該如何辨識顯而易見的威脅並及時回應。   《灰犀牛》就像一張地圖,讓你了解我們何以無法避開危險,陷入險境。你也可藉由這張地圖的指引,知道如何避免危機,減少損失,進而創造機會。   躲避灰犀牛有幾層意義。除了指面對威脅,把危機化為轉機,也代表避免傷害,把傷害減到最小。及時行動往往可化險為夷,至少可避免危機惡化。即使傷害已經造成,暫時無法回到正常狀態,如果能阻止更多的災禍,也是一大進步。保持現狀,不思求變,往往是死路一條。 第1章 灰犀牛來了 灰犀牛是很可能出現、衝擊力極大的威脅:就像一頭兩噸重、朝向我們衝過來的犀牛,我們不可能看不見

。你會想,這龐然大物應該會讓我們繃緊神經、緊盯著牠。其實,恰恰相反。我們常常一再疏忽了顯而易見而且必然會發生的重大災難。所有掌權者,如企業或組織的執行長,竟然也和我們所有的人一樣,面對突然衝來的灰犀牛和危機,也是呆若木雞。面臨這樣的威脅,他們竟然不堪一擊,無法及時掌握問題,做出回應。 犀牛若是已朝著你的方向衝去,什麼都不做絕對是下下策。但這確實是常見的悲劇。危險很少來自完全的意外。先前,我們已有很多機會可以預防、可以注意警示,想辦法因應,只是我們都錯過了。在威脅當下,人往往難以動彈。有時,我們就是否認問題就在眼前,覺得什麼都不必做。更糟的是,在市場泡沫即將破滅的前夕,我們的所作所為反而是危險的

。想想那些颶風來前不肯撤離的人家、戒不了菸的老菸槍、就算手被剁掉還是要賭的賭鬼等。 今日世界面臨的很多重大問題都是灰犀牛。以氣候變遷為例,科學家已明白表示,二氧化碳濃度超過350ppm對地球不利,但現在環境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超過400ppm。到目前為止,我們在減碳上的努力似乎緩不濟急。海平面的上升不斷帶來極端的天氣和天災:紐約接連在2011年和2012年遭到艾琳和珊迪颶風的侵襲,這兩個颶風都是所謂「百年一遇的風暴」。2013年襲擊菲律賓的海燕颱風更創下史上登陸最強風暴的紀錄。光是在2013年,氣候異常的重大天災共有四十一起,每一次災難發生帶來的損失都超過10億美元。 在英文中,一群犀牛的群是用

「crash」這個字眼。此字原指「衝撞」,因此這個單位詞很妙。上面描述的每一種威脅都有強大的破壞力,不可小覷。所有的威脅相加,就是破天荒的災難了。要區分輕重緩急很不容易。然而在日常的壓力下,就算是小小的問題,我們也可能應付不來,更別提更複雜、艱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