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行走的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辛金順寫的 島.行走之詩 和谷口治郎的 走路的人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合文學 和圓神所出版 。

淡江大學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趙衛民所指導 蘇志明的 現代詩中的前衛歷程與軌跡—以1930至1960年代台灣超現實主義為例 (2020),提出行走的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灣超現實論述、林亨泰、風車詩社、創世紀詩社、楊熾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林建光所指導 黃玲玲的 在時間的流裡 (2018),提出因為有 比喻、符號、象徵、意象、節奏的重點而找出了 行走的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行走的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島.行走之詩

為了解決行走的詩的問題,作者辛金順 這樣論述:

辛金順 獲選2020年金門縣駐縣藝術家   塵埃離散,紛飛   在時光裡,閱讀一冊島嶼   穿插過   無數坑洞的傷   #島‧行走的詩句   踏上這座島嶼,並在料羅灣岸,   擊浪而行,鼓風而歌;   或仰頭看木麻黃上的落日,照出了魯王墓上的黃昏,   以及穿過金黃的麥浪,聽風吹沙沙之曲,   天籟了詩的韻律,而讓每一行詩句,都能貼地而行,   並在潮聲裡感知島嶼生命的脈動,   沿著長長海岸線的延伸,探看了島嶼的形狀和聲音。   #在金門   詩作分六輯:一「料羅灣的濤聲」、二「歷史的漫遊」、三「戰地迴聲」、四「潮汐金門」、五「浯島之歌」、六「古典的部首」(古詩);一首首長長短短

的詩景,敘述了島嶼的身世與環景世界,由今到古,再由古到今,聚落、古蹟、生態、人物,以及歷史一路走來所遺留下的各種足印與意義,由此而顯現了詩在金門的一分感懷與感知,且成為行走於島嶼上的一分真實存在。 本書特色   ★作者獲選為金門縣的駐縣藝術家,2020年春駐縣期間,在親臨實地的感知體驗上,嘗試以詩去探勘歷史走過的足跡,且敞現生活當下的日常情態,內容厚實,緊貼島嶼生命的脈動,正是寫出文學的金門。   ★辛金順為馬華文學旅台代表作家,詩作獲遍國內文學獎。本書收錄現代詩,還有古典詩創作。   ★島不只是名詞,也是動詞,更是形容詞,以及狀聲詞。跳脫一般固定名詞的島嶼,而更具多面向的內涵。冊中詩

作部分與圖片連結,映現出地方詩誌的臨場畫面。  

行走的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花田

「怎麼也不知道
春天 看不見 只有一次
花全開了
開得到處都是

後來就很孤單」──顧城〈麥田〉

赤腳穿過花田
花是有高低的
一直走
直到花把我們淹過

都沒有發現

愛是一種地理誌
一隻新的鳥
向一個新的人啼叫

(你知道嗎那個男人
穿過了整個泰緬)

長出一棵新的樹
上頭有樹屋
大的樹屋可以安一個爐子
小的用來收納貝殼

貝殼裡有種籽
那一年海帶來了漫山的罌粟
男人帶來了旱地、星星
和他的眼睛

(你怎麼即將愛一個男人並跟著
撿拾他的等高線)

他夜裡的那些行走
以及睡眠
他白天裡的那些行走
以及睡眠

他所找到的邊際
河的座椅
那些身體都曾經休息

(以及你的身體
和你的身體開始流竄的小溪)

穿越不停的高地
高地有一對輪子

石頭都重新滾動
愛是行走
如此緊繃

你記得男人的頭髮
他背上的下午
以及他腳背的山頭

──記2020.11.29於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慢島劇團《高地來的男人》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現代詩中的前衛歷程與軌跡—以1930至1960年代台灣超現實主義為例

為了解決行走的詩的問題,作者蘇志明 這樣論述:

論文提要內容: 「超現實主義」現代詩之於台灣文學發展歷程具有不可旁落的存在性與歷史淵源,本文將透過戰前超現實敘事源起與戰後超現實敘事必然,所共同築起之「超現實主義」在台灣,關係著新詩如何走向現代詩因革變遷的時代意義,亦是建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楊熾昌等創立的「風車詩社」,以「對台灣詩壇鼓吹新風」修正台灣「新文學運動」標榜寫實主義單一格式化為職志,所展開一連串隱喻於前衛詩論的文學創作期待,以及在現代詩場域的建構過程中,歷經對於現代主義的理解加以相對應於時空背景的更迭,從「新民族詩型」而至「超現實」所衍生出來不同文學視野的「創世紀詩社」。 本文關注於「台灣超現實論述」之緣起與語言運用的

轉換有前後對應的聯繫關係,建構背後或有(台灣文學論述與文藝政策)雙重連動壓力,呈現出以國族論述為後盾的現代性,與個人化偏離系統的現代主義發生了似無法彌合的裂縫。然而,並不影響詩學的現代化發展,且將隨著時代變遷循環往復於時代對應之必然,不惑於「台灣文學論述」千篇一律的偏頗現象。藉由三十年代楊熾昌與四十年代「銀鈴會」林亨泰等詩人,即光復前的前衛性實驗推衍至光復後現代詩運動的主要銜接者。「超現實主義」思潮的核心思想,以客觀性探求超現實主義是如何對於台灣文壇的實質影響。依循幾個相關的議題來進行察考與論述,且將依如下之所示:「風車」、「銀鈴會」、「超現實主義」、《現代詩》、『現代派』、《創世紀》探究這潮

流軌跡,以求客觀真� �。 文學創作的閱讀觀察不能簡化,這會形成文本論述的偏差,而忽略創作者整體性的創作歷程的檢視,因此「超現實主義」是以何種形式呈現在台灣,對於台灣「超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與既存的「寫實主義」文學之間是如何並行而非取代,其所形成的關鍵性影響與全然一新的文藝思潮,為本文所關切。

走路的人

為了解決行走的詩的問題,作者谷口治郎 這樣論述:

  行走的詩人,漫步的畫家,人生的興味,漫畫的文學   日本國寶級大師進擊歐洲漫畫市場、備受國際推崇之作   走路,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趟小旅行。在短短的時間縫隙裡,讓心獲得自由。   而那些在匆忙間被遺忘忽略的人事物,也在行進之間,重新浮現。   《孤獨的美食家》作者谷口治郎,以自己為藍本,記錄下一趟趟步行中,與心對話的詩意片刻。   沒有多餘對白,只有畫筆魔法師谷口先生細膩筆下,一幕幕緩慢移動著的優美景色。   讓我們感受到生活中隨處可得的美好,不需要萬丈波瀾的精采,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用心就能體會的溫柔。   【特別收錄珠玉短篇】:〈夢的續篇〉〈月夜〉〈東京幻視行〉 各界推薦

  導演‧漫畫家 小莊   漫畫創作者 阮光民   喜歡閒步的作家 王浩一   作家 茂呂美耶   旅行長 工頭堅   《小日子》雜誌發行人 劉冠吟   平日看似無聊的小事,只要深入觀察,或許也能發展成一個故事。我學會了揀選這些小事,並以漫畫的方式將它們呈現出來。   而這學習的成果,就是《走路的人》。──谷口治郎   當「快」不再是唯一定義「速度」的現代,「慢」成了更有溫度的體驗過程。慢步的心,代表細膩地察覺與生活享受。──王浩一   以安靜的語調,細膩的畫風,從平淡的日常中,提煉出生活的況味,懷念谷口治郎,令人深深著迷的大師。──小莊   徐緩的漫步,與人交錯人生因此交疊豐厚

,靜止看風景,自己也成了風景。   每一步俯拾皆是的平凡恬靜,每一刻平凡都是吉光片羽。──阮光民   藉由谷口治郎的筆觸跟畫面,讓人體會,走路就是療癒自我最好的方式之一。生活本身就充滿細節跟學問,端看個人是否願意給出自己的心,慢慢走、慢慢看。──劉冠吟  

在時間的流裡

為了解決行走的詩的問題,作者黃玲玲 這樣論述:

文學反應人生;或者說,文學模仿人生、再現這瞬息萬變的人生。我喜歡和生活談戀愛,讓生活增添詩情畫意。我熱愛寫作,寫作讓我的性靈更加豐美。只要用「詩眼」來看待世界,萬物皆充滿著詩意。任何主題皆可入「詩」。詩是最為凝鍊精美的藝術,它是人們靈魂的哲學與美學的呈現。未來,我仍願用「詩」典藏生命的繁華。我堅信:寫詩,讓我的心更柔軟……生活、時間、與愛情,經常是我創作的主題和一再處理的題材,更是我生命中無法忘懷的牽掛。我循著時間軸不斷回望,以書寫召喚回憶、抗拒遺忘和死亡、且拒絕衰老。藉著書寫,期冀過去的回憶歸於平靜且化為潛意識,讓生命有所反芻與醒悟,且成為往後生活的養分。在時間的流裡迴返記憶,補捉珍貴的瞬

息片刻──這就是文學的永恆與目的。本創作計畫將以「生活」為主題,詩集中的每一首詩都在彰顯生命的意義。冀望透過詩,在時間的流裡,看見生命,看見愛,看見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