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處理劑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表面處理劑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洛纓,鄧惠文寫的 療癒陷阱:被世界遺棄時,你想如何被接住?【限量作者簽章版+寫字成癮習字箋】 和(美)史蒂文·R.薩瓦特的 阿爾茨海默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所出版 。

逢甲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 梁辰睿所指導 黃冠諭的 應用自開發之程序控制系統於電漿電解氧化製程以探討氧化膜性能提升機制之研究 (2021),提出表面處理劑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多階段程序控制系統、微弧氧化技術(電漿電解氧化技術)、Mn: TiO2光觸媒、表面改質、製程優化。

而第二篇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應用化學系 許世興所指導 邱德瑋的 無電電鍍銅以乙醛酸取代甲醛當作還原劑 (2021),提出因為有 無電電鍍銅、甲醛、乙醛酸的重點而找出了 表面處理劑英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表面處理劑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療癒陷阱:被世界遺棄時,你想如何被接住?【限量作者簽章版+寫字成癮習字箋】

為了解決表面處理劑英文的問題,作者吳洛纓,鄧惠文 這樣論述:

知名精神科醫師鄧惠文╳金獎編劇吳洛纓 以心理視角探討台灣首部心靈宗教犯罪影集《我願意》 從戲劇出入真實人生,直視群體的動力與瘋狂 「每一個願意的背後,都藏著一個不願意。」──鄧惠文     沒說出口的傷痛,   背負內疚的生活,   無人理解的寂寞,   在那些表面平靜、卻舉步維艱的走索人心中,   不相信一點什麼,怎麼活得下去?   而這樣的療癒,又是何時變成了一種陷阱?     ●精神科醫師作家鄧惠文,首度針對「心靈療癒」議題發聲   一齣寫實的群像戲,是讓我們檢視自己,也正視每個人的困難。當失意人們走入心靈成長團體,甚至將之視為浮木、交付身心……若我們從旁走過,是否能真的看見

那失落、渴求?是否願伸出溫暖的手,真正說聲「我了解」?     ●從戲劇到人生,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入「療癒陷阱」的?   人在飛黃騰達時,對靈性和自我探索興趣缺缺,當困境來臨,有某個外力支援,的確好過些,而別人能夠輕易跨越的問題,很可能卡住我們一輩子。這些困境都可能讓我們「願意」投身一個組織,無條件奉獻,甚至被控制。本書透過精神科醫師之眼,溫柔揭開這「願意」的背後、每個人都可能有的心靈缺口。     ●透過心理對話,剝除一層層異色標籤   人都有自我安頓的需求,但每個人要走的路徑極不相同。家庭的崩解、婚姻的消磨、人際關係的失落,還有誰都無法理解的寂寞,書中廣納各式生命議題,從社會文化到深層心理

,爬梳人們步入「療癒陷阱」的背後機制,層層遞進,也讓我們直視內心,更能以此同理旁人,找到出路。     ●交換生命歷練,陪你走一趟尋回自我的旅程   人們確實會「相信一點什麼」,化寄託為生活下去的動力。但當「對未知的好奇」反客為主,成為你我的生命主宰時,又要怎麼自處?一名編劇與精神科醫師在書裡交換生命歷練,共修對於人性的見解,更點出真正的療癒與成長,是要「承擔」與「行動」。     「奔向什麼不重要,只要是往離開現在的方向跑,都值得嘗試。這是絕望之人的最後希望。」鄧惠文醫師說。但願這本無私之書,也能接住每一個需要的走索人。 溫柔推薦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作家

  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張國洋|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為什麼持續有人狂熱投入所謂的「新興宗教」或「心靈成長」組織?這可不是簡單一句「他們很傻」就能標籤解釋的事。──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療癒陷阱》透過編劇吳洛纓和精神科醫師作家鄧惠文的對談,讓我們更能領略故事的精巧,也能夠洞悉人性的複雜……進而投射至自身,或有著類似處境的親友們。──那些電影教我的事/作家   本書內容極有深度,一層一層地帶領我們進入關於社會、自我的深層心理……翻開這本書,或許,你我都會從中找到一部分的自己。──周慕姿/諮

商心理師   生命總有幽暗……洛纓和惠文的對話,不但為劇中的每個人物和故事做出更豐厚的詮釋,也為那一個又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找到可能的答案。──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作者與心理專家的對話,讓我們可以深入理解每個人到底匱乏了什麼,理解他們的焦慮與孤寂感……若更明白人的心理機制,或許能避免自己陷入類似的狀況,也能以此同理,幫助身邊有類似困擾的人。──張國洋/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我不會保證讀者看完後,可以「一夕開悟,清涼解脫」。這書冊和《我願意》的戲劇一樣,都不是心靈雞湯,更不是處方箋,毋寧是一個提供你傾聽與訴說的樹洞。──黃鵬仁/資深媒體人   原本以為的「笨」,其實是一連串傷痛的

連鎖……閱讀兩人的對談,直面內心的脆弱,也跟著劇中人物從錯誤與挫折中,獲得了一些成長。──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應用自開發之程序控制系統於電漿電解氧化製程以探討氧化膜性能提升機制之研究

為了解決表面處理劑英文的問題,作者黃冠諭 這樣論述:

誌謝 I中文摘要 II英文摘要 IV目次 VI圖目次 X表目次 XVIIIChapter.1 前言 11.1 電漿電解氧化技術的發展背景 11.2 研究動機 4Chapter.2 電漿電解氧化處理 52.1 電漿電解氧化(PEO) 52.1.1 電漿電解氧化機制原理 62.1.2 膜層電擊穿機制 112.1.3 電漿電解氧化之電源參數影響 152.1.4 PEO製程的物理/化學反應機制 182.2 PEO氧化膜層特性 252.2.1 膜層的反應與形成機制 252.2.2 PEO處理中常見的基材金屬 292.3 PEO製程常見的電解

質成分 342.4 程序控制法 382.5 應用於Mn摻雜TiO2光催化劑薄膜 402.5.1 揮發性有機汙染物 402.5.2 光催化反應機制 412.5.3 Mott-Schottky方程 442.5.4 二氧化鈦光觸媒 462.5.5 二氧化鈦光觸媒的製備方法 512.5.6 提升二氧化鈦光觸媒光吸收效能之技術 542.6 應用於HA與L乳酸鈣於生醫改質氧化膜層 572.6.1 PEO於生醫改質之發展與應用 572.6.2 PEO生醫改質中常見的金屬植體 582.6.3 氫氧基磷灰石與L-乳酸鈣於生醫改質之用途 592.7 研究目的與實

驗規劃 61Chapter.3 程序控制法於PEO製程之應用 633.1 實驗方法 633.1.1 程序控制系統與設備 633.1.2 實驗設計 643.1.3 Mn: TiO2光催化劑實驗流程設計 683.1.4 以懸浮液搭配程序控制PEO製備TiO2膜層之流程設計 713.1.5 以離子溶液液搭配程序控制PEO製備TiO2膜層之流程設計 743.2 實驗基材選用與藥品準備 773.3 程序控制法於PEO製程基本分析 793.3.1 電源系統監控分析 793.3.2 膜層表面形貌與成分分析 793.3.3 孔徑與孔隙率分析 793.3.4

晶體結構相組成分析 803.3.5 紫外光-可見光吸收光譜分析 813.3.6 載子濃度分析 813.3.7 X射線光電子能譜分析 823.3.8 懸浮微粒之粒徑大小分析 83Chapter.4 多階段程序控制於PEO處理製備摻雜Mn: TiO2光催化劑 844.1 Mn: TiO2光催化劑特性探討 844.1.1 第一步驟製程設計對二氧化鈦膜層影響 844.1.2 不同含浸濃度錳離子對於二氧化鈦特性比較 904.1.3 不同電源模式含錳離子之二氧化鈦特性差異 1034.1.4 含浸法對錳離子含量之影響與離子機制之探討 1144.2 光觸媒催化效能測

試 119Chapter.5 以懸浮液搭配多階段程序控制PEO進行TiO2膜層製備 1215.1 HA於多階段程序控制PEO之影響 1215.1.1 單階段程序控制於PEO膜層特性之探討 1215.1.2 雙階段程序控制於PEO膜層特性之探討 1225.1.3 多階段程序控制於PEO膜層特性之探討 1295.2 HA於增加陽極氧化前處理之影響 1415.2.1 陽極處理膜層之特性探討 1415.2.2 陽極處理-多階段程序控制PEO膜層特性探討 142Chapter.6 以離子溶液搭配多階段程序控制PEO進行TiO2膜層製備 1626.1 電解液A於PE

O不同階段製程之膜層特性探討 1626.1.1 電解液A之乳酸鈣於雙階段PEO製程影響 1626.1.2 電解液A之乳酸鈣於三階段PEO製程影響 1706.2 電解液B於PEO不同階段製程之膜層特性探討 1736.2.1 電解液B之乳酸鈣於雙階段PEO製程影響 1736.2.2 電解液B之乳酸鈣於三階段PEO製程影響 182Chapter.7 結論與未來展望 1917.1 結論 1917.2 未來展望 192參考文獻 193

阿爾茨海默病

為了解決表面處理劑英文的問題,作者(美)史蒂文·R.薩瓦特 這樣論述:

隨著老年化社會的到來,癡呆,尤其是老年癡呆,在人們生活中開始變得越來越熟悉。而與此同時,日益低齡化的阿爾茨海默病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這二者都以記憶衰退以及語言、行為、思維的功能失調為主要特徵,但事實上,阿爾茨海默病是癡呆的一種類型,並且引起了很大部分的癡呆。不論是何種類型的癡呆,一旦發生,都會對患者及其家人的身心造成很大傷害。如何去應對這種陌生而又熟悉的疾病,是我們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本書作者一生致力於該領域的研究,在本書中,作者採用了生物-心理-社會學的研究模式,以極為人性化的視角來探究如何讓患者及其家人生活得更好。在此主題下,作者將回答以下問題:癡呆的典型徵兆和症狀是什麼?如何做出診斷?

是否有遺傳因素?目前有哪些藥物可供治療?為什麼理解患者的主觀感受至為重要?為什麼我們需要把患者看成一個人,而不是一個患者?為什麼有時候非藥物手段比藥物手段更有效?患者能否結交新朋友?作為老朋友,如何與患者相處?作為患者的照料夥伴,我們該如何調整自己? 1癡呆1 癡呆是單一疾病嗎?2 確診癡呆意味著這個患者精神錯亂嗎?3 為什麼給癡呆和精神錯亂劃清界限很重要?3 癡呆有哪些明確的症狀?4 為什麼在標準測驗中的表現會跟在日常生活中的不一樣呢?6 被診斷出患有癡呆的人會顯現穩定的缺陷嗎?11 這對照料夥伴意味著什麼?12 為什麼是照料夥伴而不是看護員?13 確診癡呆意味著“漫長的

告別”嗎?21 2阿爾茨海默病的生物學研究25 阿爾茨海默病對腦部有哪些影響?27 有沒有遺傳因素?28 腦部存在斑塊和纏結就意味著一個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嗎?30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腦部產生斑塊的呢?33 阿爾茨海默病是如何被診斷出的?34 有沒有其他生物標誌可以用於阿爾茨海默病診斷?35 有哪些記憶問題是阿爾茨海默病導致的?36 我們有沒有可能把一個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找詞困難的 問題誤認為更嚴重的病理問題?41 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是“記憶喪失”還是有“記憶功能障礙”?43 什麼是內隱記憶?44 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會表現出完整的內隱記憶嗎?46 把同一問題被反復問及

都當成是第一次被問那樣去對待,容易做到嗎?51 瞭解內隱記憶為什麼對每個人都有幫助?52 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腦損傷還會導致別的功能障礙嗎?53 有沒有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有價值的藥物?64 這些藥物是如何起作用的?64 這些藥物對每個患者都有幫助嗎?65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66 可不可以用藥物來應對癡呆的行為精神症狀?67 3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主觀感受69 為什麼去瞭解“被疾病佔據的那個人”很重要?我們應該怎麼做?73 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在診斷過程中有什麼感受?76 一個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有什麼樣的感受?79 是疾病的症狀還是對能力喪失的反應?84 阿爾茨海默病導致的注意力問題是如何影響

一個人的感受的?87 一個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能感受到幸福嗎?92 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還有生活的目標和價值追求嗎?他們有沒有自豪和自尊的感覺?96 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會對他們的某些能力的喪失做出反應並設法避免尷尬嗎?104 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會有幸福體驗感嗎?107 4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社會生活113 人們對於衰老整體上有沒有負面的刻板印象?114 是否連醫護人員也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有負面的刻板印象?116 是什麼導致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在社交場合缺乏安全感?120 我們如何幫助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獲得安全感?128 為什麼積極主動地傾聽和採取意向性立場能幫助患有阿爾茨海默

病的人感到安全?136 我怎樣去跟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做朋友?148 友誼對於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來說重要嗎?151 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能夠結交新朋友嗎?153 生活在護理院的患者能跟其他患者建立彼此關愛的關係嗎? 長期住在護理院存在哪些挑戰?157 每個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並長期住在護理院的人都是這樣的嗎?165 為什麼我們不能僅僅採訪護理院的員工,只聽取他們對於患者的看法?167 5心理韌性、自我意識和創造性169 什麼是心理韌性?一個人如何變得具有心理韌性?171 有沒有關於確診患者的心理韌性的研究?172 哈裡斯的研究對於幫助確診患者的重要意義有哪些?175 心理韌性還

包含傷感嗎?177 家人和朋友如何能幫助患者培養心理韌性?179 互助小組有助於形成心理韌性嗎?180 確診患者還能繼續成長改變嗎?184 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是否喪失了自我意識?187 自我意識的三個方面跟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有什麼關聯呢?194 為什麼在日常生活中把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 稱作“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是一種傷害?203 為什麼把散步說成“漫遊”會對心理韌性有負面影響?210 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是否有創造性並且欣賞別人的創造性呢?212 OMA專案對患者自我意識和心理韌性會有積極作用嗎?224 有沒有其他證據表明協作式的工作能減少汙名化?226 患者和照料夥伴對參

加跨代合唱團活動有何反應?228 其他的藝術類項目對患者也有益嗎?230 6照料的類型和精神寄託的作用235 什麼是全面理解?237 照料的方式有哪些?241 什麼是以人為中心的照料方式?242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體現以人為中心的照料方式?243 護理院或長期照料住所能否提供以人為中心的照料服務?251 什麼是以關係為中心的照料方式?258 如何關愛健康的照料夥伴?261 照料夥伴能否保持自尊並避免挫敗感?263 作為照料夥伴,有沒有積極的方面?265 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在生活中有沒有精神寄託的問題?271 7結語275 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還保留著哪些長處?277 我們如何用對所有相關的

人都有效的方式應對上述差異?279 那麼如何加強我們的內部控制源呢?281 這容易做到嗎?282 但是,真正做好所有這些事情的基礎是什麼呢?283 我們為什麼不應該放棄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283 參考文獻291 序   當我穿梭于美國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各分會時,分會會長們和職員們經常問我同一個問題,即我是如何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產生興趣的?這個答案要追溯到數十年以前。在我親愛的姨媽海倫永遠離開我們的那年,我才10歲。這是我人生頭一次經歷至親的離世。當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的父母、祖父母、姨媽和我生活在一起,那時候,我每天都能見到姨媽。姨媽在離世前的3年裡飽受腦損傷的

折磨。開始可能是一次輕度中風導致視力障礙,後來情況不斷惡化,她時常感覺到劇痛,不得不用大劑量藥物來減緩疼痛。當她44歲離開我們的時候,我的心像被掏空了一樣,我深切感受到作家C.S.路易士的真知灼見:“悲傷是我們為愛付出的代價。”在我姨媽離世後的1958年11月,我就立下志願,我這輩子要做一些事情去幫助像我姨媽那樣的人們。   到了1980年,我獲得了神經心理學博士學位,並且作為教職人員在喬治城大學心理系給本科生上了6年的課。在這6年,我幾乎每週都會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院阿爾茨海默病門診部工作一天,對患有各種類型癡呆(包括阿爾茨海默病)的人進行神經心理測驗。在他們參與的一些藥物臨床試驗中,神經

心理測驗結果是對藥效進行評判的重要依據之一。那是我次以專業身份面對面接觸被診斷出患有癡呆的人,他們給我留下了鮮活的印象。我從接受我測驗的人們和他們的照料夥伴那兒學到了很多,並因此去尋找能從他們那兒學到更多的機會——我的意思是向他們學習,而不僅僅是瞭解他們。因為畢竟是這些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或其他類型癡呆,他們能深切體會到疾病給自己帶來的種種變化,而我是不可能體會到的。所以,為了更深入地探尋阿爾茨海默病對患者的影響,我需要有親身感受的“老師”,也就是那些無時無刻不飽受病痛折磨的人們。儘管我在門診部的測驗中學習到了很多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寶貴知識,但其局限性也是很明顯的。,一個人所經受的遠遠比那些測驗

所能體現的要豐富得多。第二,到醫院門診部進行神經心理測驗跟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相去甚遠,通常,人們每天大部分時間的所作所為與測驗所涉及的內容無關,當然,醫護人員除外。事實上,人們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日常生活場景裡,所以我如果想深入瞭解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就必須在他們真實的日常生活場景裡去瞭解他們,而不只是在醫院門診部。這些場景包括他們的家,也包括成人日間照料中心。白天,他們可以在成人日間照料中心獲得社交興奮感,下午晚些時候再回家。在這些場景中,我從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和他們的照料夥伴那兒學到了很多,也從跟我志同道合的同事那兒學到了很多。這本書就是受這些經歷的啟發而寫成的。請允許我先舉幾個例子,

用以定下這本書的基調。   實例一   有一次,阿爾茨海默病協會俄亥俄州邁阿密穀分會組織了一次會議,我在會議上向300多位聽眾做了一次演講,這些聽眾包括已確診的人、他們的家庭照料夥伴和一些專業人士。在我的演講結束後的問答階段,有一個人舉手提問:“我可以告訴別人我妻子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嗎?”我回答道:“你有沒有問過你妻子,你這樣做,她有何感受?”他回答道:“沒有,但我妻子就坐在我旁邊。”我看著他妻子說:“夫人,如果你先生那麼做,你會有何感受?”她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我希望他那麼做。我想讓大家知道。”所以我又轉向她丈夫說:“先生,這就是你想要的答案。”   儘管那個答案可能對這位女士來說是正確的,但

對於其他已確診的人來說卻不一定了。但這不是關鍵所在。重要的是,這位先生在問這個問題之前有沒有徵詢過他妻子的意見?她是否知道他在考慮這個問題?如果沒有徵詢,那為什麼沒有呢?如果他問過而且知道她想讓他將她的病情告訴別人,為什麼他不選擇直接相信她的話而要問我的意見?一個好的照料夥伴需要注意很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保持溝通管道暢通,並且無須隱藏自己對阿爾茨海默病診斷結果的真實感受。我們很多人被媒體大肆渲染的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負面理解所左右,這種負面理解所產生的效應對已確診的人和他們的照料夥伴都沒有任何好處。我們有沒有跟已確診的人進行坦誠的交流?我們有沒有讓他也一起積極參與應對?如果我們沒有,為什麼沒有?我

們應該怎樣學著去改進?   實例二   一位女士,同時也是一位母親和祖母,在3至4年前被診斷出疑似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我給她安排的神經心理測驗的後一道題是讓她隨心所欲地寫一個完整的句子。她問我:“你是醫生嗎?”我胸牌上的名字後面跟的是“Ph.D.”。我不想跟她解釋我這個博士跟醫生是兩碼事(儘管共用一個英文單詞),就乾脆說:“是的。”於是她寫了一個句子,“很高興能聽見醫生。”我對這個句子很好奇,因為我們一般面對面交流時不會用這種表達方式。確實,當門診部全體醫療專家討論她的病案時,主治醫師認為她用“聽見”而不是“看見或見到”是典型的錯語症症狀——阿爾茨海默病導致的一種無意識的語言錯亂,她其實是想寫“

很高興能見到醫生”。阿爾茨海默病確實會影響口頭和書面語言能力,所以她犯了主治醫師所說的那種語言錯誤似乎合情合理。但是,在那天的整個測驗過程中,我和她確實有著暖心而投入的交流。   隨後,我跟她的主要照料夥伴(她的成年女兒)進行了交談。我瞭解到她是一位熱心又慈愛的母親,近期剛喪偶。她45年的婚姻關係很緊張,因為她丈夫一直用粗暴的語言虐待她。於是,我馬上想到了她寫的那個句子。有沒有可能她因為在幾十年的婚姻中飽受語言虐待而對別人跟她說話的方式特別敏感?既然我們那天有那麼暖心的交談,也許她真的是想寫“很高興能聽見醫生”。如果是這樣,那麼她用“聽見”這個詞就不是阿爾茨海默病導致的語言錯亂,而是在她人生背

景下對她當時的感受的一個完美表述。   這連帶出一系列問題:   (1)這個案例是否在告訴我們,其實我們遇到的很多看似不正常的行為不一定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症狀,而是跟患者的人生經歷相匹配的正常行為?   (2)這種並非有意的錯誤理解會不會存在於照料夥伴的意識中,導致照料夥伴對患者產生更負面的印象?   (3)這種錯誤的負面印象會不會對照料夥伴跟患者的交流產生不好的影響,從而加重腦損傷帶來的影響?   (4)這種誤解會不會是由診斷結果直接導致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預料會看到病症,會不會沒問題時也認為有問題?這會不會給患者帶來負面的影響?   (5)依此類推,會不會還有一些正常且完好的心理能力我們沒

有覺察到?如果有,是什麼心理能力?   (6)我們正確地識別和支援這種完好的能力,會不會改善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的體驗和行為,從而讓照料夥伴的努力更見成效?   實例三   他68歲左右,4年前被診斷出疑似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我正準備對他進行一系列神經心理測驗時,他跟我說,“醫生,你得想想辦法幫我們重新找回人生的意義。”儘管他在某些認知方面有嚴重缺陷,而且幾年前就確診了,但他提問題的方式表明他在思考某些重要而且抽象的問題方面是正常的。具體來說,他通過這句話表明他相信:   (1)理解人生的意義很重要,這是活著的理由;   (2)在當下,他在這個方面有所欠缺;   (3)他需要別人説明他再

一次找回人生的意義;   (4)如果能找回人生的意義,他會活得更好一些。   這是健康的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會進行的深度思考,追尋人生的意義在我們的文化裡幾乎對每個人都是很重要的。這個4年前就被診斷出疑似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能思考這個問題,很好地反映了阿爾茨海默病診斷的意義。我們還是用問句來表述。有沒有一種可能,儘管患者在神經心理測驗中表現出在記憶和其他認知能力方面有嚴重問題,但他仍然能像健康的人一樣思考一些複雜而且有重要意義的問題?如果有這種可能,別人該怎樣對待他才恰當?為什麼有些人在某些方面有非常嚴重的功能缺失,如被診斷出疑似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卻仍然擁有其他某些完整的重要認知功能?   實例

四   這位男士80歲出頭。他的經歷就是那種時常聽到的移民故事:懷揣幾塊錢來到美國,終成為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赫赫有名的商界人士。現在,他被診斷出疑似患有阿爾茨海默病,並且在參加一項藥物試驗。同時,他在小微企業管理局做義工,給想創業的年輕人提供建議和答疑。這聽起來有點奇怪,被診斷出疑似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怎麼可能給想創業的年輕人提供建議和答疑呢?但這並非個例。有一天,我花了好幾個小時給他做神經心理測驗。在很多方面,他思維非常敏捷清晰,測驗完成得和健康的人一樣出色。但是在另外一些測驗上,他表現出跟他的診斷結果相符的明顯的缺陷。當測驗環節結束以後,他的妻子問我他在測驗上表現如何。我告訴了她實情,她卻

很惱怒,如她所說,“你怎麼看不出來他只剩下一個空殼了?你居然告訴我他在某些方面表現得還不錯?”諸如此類。她說了一通,然後又去找別的醫生繼續抱怨。   可以肯定的是,這位男士的疑似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結果是對的。他的妻子對此病症的特徵有所瞭解,深受病症及其給他們的共同生活帶來的不便的困擾。反過來說,這也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儘管這位男士在某些方面的功能喪失和缺陷是顯而易見的,但測驗結果確實表明他擁有一些無法否認的能力。他妻子不僅不對此感到高興,反而對測驗的可靠性和真實性產生懷疑。這樣一位每天跟他生活在一起的妻子,懷疑他仍擁有某些認知能力的妻子,時時刻刻都在關注他的缺陷的妻子,在日常生活中會以什麼方

式對待他呢?如果她僅僅把他當成她眼中的空殼,這會不會影響到他的行動以及他對自身的感受?他會不會感到抑鬱?如果會,他的抑鬱會不會被當成阿爾茨海默病的症狀,而不是對他擁有的那些思考、理解、交流能力沒有被人認可的失望反應?既然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別人欣賞自己的優點而不是老盯著自己的短板,那麼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對於別人不看重自己的正面特質有何感受呢?他們會不會更加沮喪?抑或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是否就意味著患者可以完全忽視別人只把自己定義為有認知缺陷的人,而不會欣賞他積極的、有價值的特質?我們如何能在承認認知缺陷這一現實的前提下發現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還擁有的正常能力甚至長處?   我們如何能同時

支援他們發揮這些長處並應對那些缺陷,以達到既促進這些長處又不否認那些缺陷的存在的目的?阿爾茨海默病到底意味著什麼?阿爾茨海默病有哪些類型?一個人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之前,大腦裡發生了哪些變化?一個人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對他意味著什麼?患者在日常生活場景裡會受到哪些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對於那些需要生活照料和家庭護理的患者來說,這意味著什麼?我將在這本書裡解答這些問題以及很多相關問題。   這本書的總體思路   這本書定位為適合普通大眾閱讀的科普圖書,但這並不意味著書裡包含“每個人都需要知道的所有事情”,因為那遠遠不是這樣一本小書能說清楚的。所以在這本書裡,我從眾多的病例題材裡挑選了一些我認

為每個人都需要知道的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知識。我對題材的挑選是基於我過去36年跟已確診的患者和他們的照料夥伴的交流,以及我在美國、加拿大、歐洲各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跟以這些人和專業人士組成的聽眾交流的心得。   在這本書裡,我採用的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也就是說,我將探討阿爾茨海默病的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這幾方面的內容。生物學方面包括:典型的徵兆和症狀是什麼?腦部哪些區域有損傷?對腦細胞本身以及相互之間的交流有何影響?這些損傷導致的常見的影響有哪些?如何做出診斷?有沒有遺傳因素?有哪些處方藥,這些藥的作用機理是什麼,有效果嗎?一般來說,生物醫學方法大體就涉及這些內容,但對一個人來說,需要

瞭解的內容並不僅限於一次診斷和導致診斷與治療的這些生物學問題。   舉例來說,某人感受到了腦損傷帶來的影響,感受到已經喪失了某些能力並且還有一些能力也在減退。那麼這些能力的喪失對那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呢?他有何反應呢?是大多數人對某些能力的喪失有相似的反應還是因人而異?如果大家有不同的反應,為什麼會不同?人們是如何應對這些能力的喪失的?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從心理學角度探究阿爾茨海默病(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中的心理學部分),以便於我們理解患者的主觀感受。畢竟,如果我們不懂得患者有怎樣的感受,這個世界在他們眼裡是什麼樣的,他們在意的是什麼,那麼我們怎麼可能盡可能幫助他們呢?如

果我們無法盡可能用非藥物手段幫助他們,那麼會不會對照料夥伴也有負面影響?這將帶來哪些情感上和經濟上的損失?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確實對患者的主觀感受非常瞭解,這會不會對照料夥伴和患者雙方都有益處?我們大多數人都希望被別人理解、同情甚至感同身受,並且我們看重那些跟我們分享感受的人。難道我們認為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嗎?   至此,我們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生物學和心理學方面有了大體瞭解,那麼社會學在哪裡發揮作用呢?不可否認,我們都生活在一個社會世界裡,我們大多數時間都得跟人打交道,享受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有些親近,有些是不同程度的熟絡。人際交往是我們生活裡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人際交往真

的有那麼重要嗎?舉一個的例子,監獄中重的懲罰之一是關禁閉(也就是無法跟任何人交流)。在我們跟其他人的交往中,我們一起建立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這些人際關係在我們生活中形成了豐富而且有價值的社會結構。那麼如果我們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我們的社會關係會受到什麼影響呢?通常情況下,患者感到失去了一些社會關係,同時也就失去了在那些社會關係中表達自己的機會。如果他們在別人眼中僅僅是或主要是一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他們會有何感受?別人用這種眼光看待他們,意味著會怎樣對待他們呢?這會對他們的社會關係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對他們內心的心理感受又會有什麼影響?如果別人主要看到他們的眾多屬性裡他們自己不喜歡的一面,比

如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他們會作何感想?換作是你,你又會怎樣處理?我們能不能跟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做朋友?如果能,該怎麼做?如果一個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能享受友誼,這對阿爾茨海默病的內涵又意味著什麼呢?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與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社會學部分相關。   當你讀完這本書的時候,你會懂得阿爾茨海默病的定義,是什麼導致了阿爾茨海默病,以及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腦部發生了什麼變化。除此之外,你將會看到隱藏在診斷和認知缺陷後面的那個鮮活的人,那個仍然擁有某些認知能力和社會情感的人,那個值得付與關心、尊重、耐心和愛護的人。我希望你在讀完這本書以後對他們的情況有更多瞭解,因此,你也許會開始關心他們,會

理解他們如何艱難應對疾病帶來的認知減退。也就是說,你會看到那個隱藏在診斷標籤後面的人的艱難掙紮,就像著名神經心理學家亞歷山大·魯利亞(Alexander Luria)所說的,“絕境中人的堅韌”,讓生活盡可能地好一些,保留一些表面上的自尊和榮耀,避免給人特別是給他的至親至愛之人增添負擔。也許並非誇張地說,你將看到阿爾茨海默病本身並不能剝奪一個人的尊嚴和人性。你將學到如何識別患者仍擁有的能力,如何順暢地跟患者交流,儘管他們很難用正確完整的句子來表達自己,但你可以明白他們想表達的主旨,並且瞭解如何確認你的猜想的準確性。你將會明白你能盡力幫助的方面也是有限的,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一起生活時要學會接受那些

你必須接受的東西。現實是你不可能把一切都變得好起來。當然你也會明白,你不可能把一切都變得好起來並不意味著你一點都不能改善境況。你將學會設身處地地為患者著想,由此培養你的關愛之心和同情心。   最後,你甚至會發現跟患者一起努力應對困難,其實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高尚的行為,儘管跟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一起生活絕非易事。這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大的挑戰,但我們還是要去看到彼此好的一面,做對彼此來說好的事情,盡努力去應對困難,去傾聽林肯所說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的聲音。我認為我們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相處的方式,反映的是我們自身的人性以及這種人性到底能發展到什麼程度。我關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並在這一

領域努力工作的動力是,我相信人們在遭受重大腦損傷以後精神上仍存在韌性,我也相信人性化的對待和對阿爾茨海默病內涵的清楚認識的價值。因此,我在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交流的過程中才能與他們共度一些美好時刻。美好時刻可以聚少成多,變成美好的一小時甚至美好的一天,對患者和健康的人來說都是如此。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和他們的照料夥伴在和我的交流中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友善、脆弱和大度,這些都是我人生厚重的積澱。我希望這本書和他們的故事也會深深地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電電鍍銅以乙醛酸取代甲醛當作還原劑

為了解決表面處理劑英文的問題,作者邱德瑋 這樣論述:

如今環保法規的嚴格,造成無電電鍍產業上使用的還原劑甲醛受到管制,因此需要尋找替代的還原劑來取代甲醛還原劑,必須對環境無害且不受到環保規範的環境友善藥品。無電電鍍是在不施加電壓的情況下以自身催化氧化還原反應使金屬能夠在材料表面上形成一層金屬薄膜,此表面金屬工藝經常用於市面上經常看到的各個行業裡,例如:在布上進行鍍銅、在汽車塑膠零件上鍍上金屬薄膜增加美觀和在醫療器材上鍍上銅增加抗菌性。 本研究是要將甲醛還原劑用乙醛酸進行代替,乙醛酸為環境友善藥品,並未受到環保法規限制,條件也並未有太大的不同,因此適合用以替代甲醛。比較乙醛酸跟甲醛使用之差異。在實驗中是使用到了硫酸銅、EDTA螯合劑、50

%乙醛酸還原劑、2,2聯吡啶、黃血鹽等安定劑和利用氫氧化鈉進行pH值的調整。本次是以在布上進行無電電鍍銅來進行實驗,將布進行前處理再進行鍍銅,將無電電鍍完之布進行厚度、電阻和密著性測試來表明說鍍上之銅可以達到與使用甲醛還原劑相同的效果,也可以達到所需要的條件,可使用乙醛酸來代替甲醛當作無電電鍍主要的還原劑來使用,廢液處理方式跟原本的方法相同,但不需要額外負擔甲醛的處理費用和空汙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