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意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褒姒意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許暉寫的 身體的媚術:中國歷史上的身體政治學 和野蠻小邦周的 爆料商周:上古史超譯筆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務印書館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褒姒意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身體的媚術:中國歷史上的身體政治學

為了解決褒姒意思的問題,作者許暉 這樣論述:

«訓詁考據 × 歷史人物 × 小說手法:史料之拓展和解讀之深入。   作者博學多才,為文恣意,融正史、野史(如《穆天子傳》《竹書紀年》)以至虛構的文學作品(如《西廂》)於一體,讓人讀來酣暢淋漓。上編側重後宮政治與身體媚術,從身體出發,蕩舟逍遙於歷史的五湖煙波浩渺深處;下編鉤沉敘寫,從嫦娥、娥皇女英到李清照的二十二對男男女女的愛恨情愁,從傳說到歷史,再到文學,是為愛情考古。而從身體與權力,到知識考古學,正是福柯的拿手好戲。 «選取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講述權力與身體的博奕和鬥爭。   捕捉中國歷史的細節,還原其原本的面目,賦予其靈魂和生命。從蛛絲馬跡裡求證、釋疑,從正史、野史和神話傳說裡正本清源

。面對強權,人從利用自己的身體,到剝奪身體的權利和尊嚴,後回歸自己的身體,是對深刻的中西哲學思想的通俗演義,展現身體與社會、自身與身外的複雜關係。   «350多處引經據典,後附白話文解釋和作者視角獨特的解讀。   作者旁徵博引,350多處引文皆出自《史記》《左傳》《漢書》《國語》《古史考》等史學著作,《周禮》《漢官儀》《禮記》《大戴禮》《夏小正》等建制典籍,《九章》《西京雜記》《南村輟耕錄》《風俗通義》《述異記》等文學名篇,《默記》《萬曆野獲編》《茶香室續鈔》《容齋三筆》《太平御覽》等朝野遺聞,並附有白話文解釋和視角獨特的解讀。   «首次整理刊印(南宋至明)古籍中所繪美人圖40余張,其中2

0余張難得一見。   如唐伯虎筆下的嫦娥像,出自《新刊古列女傳》的妲己像,漢畫像石中的西王母像,出自《明刻歷代百美圖》的褒姒像、息媯像、夏姬像、西施像、王昭君像、趙飛燕像、趙合德像、楊貴妃像和花蕊夫人像,改琦所作的的魚玄機像,娥皇和女英像,李清照像等。 許暉 1969年出生,自由作家。主編:《“六十年代”氣質》《中國歷史的後門》。主要著作:《亂世的標本:中國歷史上的亂世人格症》《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這個字,原來是這個意思》《古人原來是這樣說話的》《植物在絲綢的路上穿行》《香料在絲綢的路上浮香》《古人原來是這樣吃飯的》《100個漢語詞彙中的古代風俗史》《100個成語中

的古代生活史》。 上編 身體的媚術 異象 聖誕 自宮 自我閹割的第一刀 潔行 采薇的怨歌 放逐 兩個人的端午 殘身 四刺客:身體媚術的邏輯退卻 後宮 身體美學的第一次淪亡 生降 丈夫不能再辱 金蓮 遠觀與褻玩的精神分析 逼良 林沖夜奔 刺青 國家主義的刺青 苦節 海瑞道窮 下編 愛情考古 奪婚 羿和嫦娥 契約 牽牛和織女 陰謀 舜和娥皇、女英 入贅 禹和塗山氏女嬌 怨婦 履癸(夏桀)和末喜 離間 帝辛(殷紂王)和妲己 信使 周穆王和西王母 復仇 周幽王和褒姒 龜息 息侯和息媯 巫愛 巫臣和夏姬 沉江 範蠡和西施 詛咒 萬喜良和孟薑女 疑情 項羽和虞姬 意淫 呼韓邪單于和王

昭君 誣陷 漢成帝和趙飛燕、趙合德 隱喻 呂布和貂蟬 殉情 喬知之和窈娘 兵變 唐玄宗和楊貴妃 亂棄 元稹和崔鶯鶯 妒忌 李億和魚玄機 流年 孟昶和花蕊夫人 怨恨 趙明誠和李清照   身體之軟與國家之硬 ——許暉的《身體的媚術》 《身體的媚術》有一個副標題:中國歷史上的身體政治學。許暉在封底的文字中如此解釋:“中國歷史上的身體政治學,表現為‘沒有自己的身體’,即身體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呼吸和悲喜的‘肉體’,而是被附加了人身依附、政治權謀和哲學理念的社會化了的身體。簡單來說,身體不是屬己的,而是屬他的。”這裡的“他”指向權力,或曰掌握權力的國家。許暉書中寫到的所有“

身體事件”,都表現出身體與國家之間的糾纏錯結。 顯然,在這場 “軟”與“硬”的歷史悠久的對話中,身體永遠處於下風,而國家始終高高在上,面目威嚴。 御用文人與聖誕異象 關於國家的威嚴與強硬,《詩經·小雅·北山》中有句名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我們應該注意到,這句話並非出自帝王之口,它是第三人稱。如果是第一人稱,就意味著自上而下的要求和宣諭,比如法王路易十四所說的“朕即國家”。第三人稱與之相反,它表達著自下而上的認同與維護。於是,透過《北山》這兩句詩,我們看到了御用文人的身影。 在《身體的媚術》中,許暉考證了御用文人的源頭——王的禦者。禦者白天為王前驅,晚上還要在馬

圈裡刷馬,“伴隨著馬的擾動,禦者不免哀歎自己的身世……禦者在馬圈裡哀鳴的時間久了,言為心聲,歌以詠志,遂誕生了‘馬圈文學’,純粹幹體力活兒的禦者慢慢就轉變成了專事歌詠的‘御用文人’。” 許暉以辛辣的筆觸,將御用文人與自宮者等同而視。自宮者揮刀切去了男根,御用文人閹割掉了自己的精神,身體動作雖然不同,本質卻如一:他們都是“自願的取媚者”。取媚者付出高昂代價,收穫了豐盛的回報。自宮者進入幽深後宮,為帝王管理他的三千佳麗;御用文人走上前臺,為帝王高唱讚歌。 漢儒無疑是御用文人的模範。在漢武帝劉徹的全力支持下,漢儒發起大規模的文本闡釋運動,為先秦殘留文本注入嶄新的內容。在朱大可看來,這種文本闡釋運

動“是一種更機智的湮滅和焚燒”,比秦始皇的“焚書”厲害得多,它“用君王的歷史法則的陰險火焰,去塗抹(修改、編撰和取消)歷史本文中的事實與真理……闡釋大師們秉命而生,說出上古世界的秘密消息。而他們的姿態、聲音和語句,成為他們之後兩千年中所有臨摹者的範本。”(朱大可《中國神話的識讀革命》) 許暉的敘述,首先指向那一系列範本和摹本的開端。在歷代官修史書的堂皇話語中,帝王、聖賢的誕生神話突兀現身,以《本紀》《世家》《載記》之名,放射著令人迷惑的巨大輝光。許暉把它們摘出來,放在了《身體的媚術》一書的開篇,名為《異象:聖誕》。這種安排本身,就是對範本的戲仿,而許暉不加一句評論,僅僅將它們羅列並嚴格對譯成

現代語言的刻意的莊重,使《異象:聖誕》成為一個喬裝打扮的反面的摹本,為整本書奠定了批判和嘲諷的基調。 官修史書熱衷聖誕神話,目的無非是通過增加帝王的魅力,確認帝王的權威,強調帝王統治的合法性。在帝王遼闊的國土上,無數身體俯首稱臣,跪伏於最前排的,就是這些口吐蓮花、筆走龍蛇的知識份子們。他們通過捏造聖誕神話,將帝王塑造成為道德完美、權力無邊的救世主,以此領受帝王的恩賜。而在通向國都的大道上,更多祈求進入國家心臟的身體蜂擁而至。這些已經或者即將被國家徵用的身體,從此淪為權力的工具和媒介。 透過充斥國家歷史的聖誕異象,我們看到了御用文人柔若無骨的身姿,聽到了他們謹慎悅耳的聲音,讀到了他們閃爍其詞

的錦繡文章。他們,有些是自願的,有些是不自願的。自願者“身國合一”,內心充滿歡樂,不自願者將精神從肉體中分裂出來,面帶微笑,內心痛苦。但是,不管自願還是不自願,當他們投身於歌頌國家的唱詩班,誰都難逃“身體媚術”的指責。 “媚”與“臣” 所謂“媚術”,當即獻媚逢迎之術,或與中國古代的房*術絲縷相關。左民安先生解釋,在甲骨文中,“媚”是一個跪著的女人,頭部用一隻大眼睛表示,眼睛上部是兩彎長眉,表示好看。“媚”字的本義是“美好”,由此引申出“喜歡”與“討好”兩層意思。 後宮是身體媚術的起源之地,彙聚了天下女人之美,衣香鬢影,蕩心娛目。然而,作為身體美學的淵藪,後宮同時也是一座小型的戰場。許暉說

:“後宮的鐵律是爭寵、妒忌和因此導致的壽夭。”在《後宮:身體美學的第一次淪亡》和《金蓮:遠觀和褻玩的精神分析》兩篇,許暉極為詳細地描寫了後宮的帝王爭奪戰,以及由此導致的經久不息的身體改造運動。“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和起源于後宮的“三寸金蓮”,堪稱後宮身體媚術之極,而劉邦寵姬戚夫人慘絕人寰的遭際則成為後宮之戰最血腥的場面——它用身體醜學取代了身體美學。“自此之後,在後宮的範疇之內,為了鍛造對天下一人的媚術,對身體美學的戕害,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後宮,徹底完成了它的語義轉換。” 起源于後宮的身體媚術,在帝王的朝堂上被發揚光大。司馬遷在《史記·佞幸列傳》中說:“非獨女以色媚,士宦亦有之。”士宦者

,做官之人,帝王之臣,而“臣”字的本義乃是“奴隸”,在甲骨文中,也是用一隻大眼睛來表示,只不過這只眼睛是豎著的,表示它在俯首。包括御用文人在內的群臣跪伏於地,山呼萬歲,與後宮群芳美目流波爭相獻媚的場景遙相呼應,在“天下一人”的帝王看來,本質上並無區別。 “媚”與“臣”,在它們誕生之初,即呈現出驚人的相似性,這使它們擁有了彼此隱喻、替代的廣闊空間。翻閱史書,我們會發現,無論帝王還是他的臣子,都已習慣自如地運用這種隱喻。虞翻被孫權放逐到交州,喟然而歎:“自恨疏節,骨體不媚,犯上獲罪。”(《三國志》裴松之注引《虞翻別傳》)唐太宗李世民喜愛魏征,放聲大笑:“人言征舉動疏慢,我但見其嫵媚耳!”(《新唐

書·魏征傳》) 帝王樂見臣子“嫵媚”,因此高明的帝王力圖掌握一種支配人體的高超技術,以“使人體在變得更有用時也變得更順從,或者因更順從而變得更有用”。(福柯《規訓與懲罰》)這種統治技術與“三寸金蓮”上的裹腳布有著相似的功效。在《金蓮:遠觀和褻玩的精神分析》一篇,許暉寫道:“金蓮僅僅是一雙腳,層層纏裹的結果,女人非但不能淫奔,甚至連走路的功能都弱了,纏得比三寸還要小的女人,甚至走動都要人抱著才行。”喪失行走功能的三寸金蓮,在滿足男性的性期待方面,實際上變得更“有用”,就像“舉動疏慢”的魏征,使李世民擁有了善於納諫的美名因而更加具有帝王魅力一樣有用。 無疑,魏征是幸運者,所謂“喜逢知己之主,竭

盡股肱之力”,已是專制統治下最理想的畫面。只是如此“明主賢臣”的時代,在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大多數時候,如魏征這般不順主上之意、冒險進言者,下場都極慘,比如許暉寫到的伍子胥(被賜死)、屈原(被流放)、司馬遷(遭宮刑)……許暉懷著敬意“撫哭”這些國家的“流亡者”“叛徒”,以及為對抗強權而殘身、犧牲的先秦刺客,使之與蟻群般的取媚者劃清了界限。 一組對照 許暉重點關注的身體事件大略可以分為三類:放逐、殘損、消亡。顯而易見,這三類身體共用一個賓語,即身體,而主語都有兩個:國家和身體的所有者。以國家為主語的身體事件是相對容易評判的,其內涵清晰明瞭:國家對這些身體不滿意,因此施以“規訓與懲罰”。當主語

為身體自身時,身體事件的內涵便具有了多重性。 西元前99年秋天,漢將李陵在前有敵兵、後無援手的極端危險情況下,內心百感交集:當生死關頭國家棄臣于不顧時,臣該如何抉擇?是力戰而死,還是生降匈奴?李陵選擇了後者——這是一種嚴厲的自我放逐,李陵不出意料背上了叛臣的駡名。許暉寫下《生降:丈夫不能再辱》一文,以近40頁的篇幅,細考李陵事件的前因後果,為李陵辯護。此文是全書的華彩樂章,大開大合,痛徹肺腑,但儘管如此,許暉仍然將敘述儘量限定于追索歷史的真實面目,從現實人生的角度,剖析李陵驚心動魄的心路歷程。 作為一個參照,許暉寫到了與李陵有過交集的蘇武。蘇武是一個堅如磐石的愛國者,他被匈奴流放於遙遠寒冷

的北海牧羊,身體遭受極大的痛苦,但始終不改對漢朝的忠貞。那麼,當蘇武與李陵在匈奴的土地上相對而視之時,兩人各自心緒如何?對身負勸降使命的李陵而言,與蘇武的相遇,無異於重溫當日抉擇之苦痛。雖然面對李陵的勸降,蘇武未加一句詈詞,但李陵終究無法避開自我的道德詰問。多年之後,面對漢廷的召喚,李陵拒絕回去,他的回答被許暉用作了此文的標題:“丈夫不能再辱。”這意味著,他認同了李陵抉擇:儘管痛苦縈懷,身負駡名,但人必須捍衛自己的尊嚴。 許暉說:“在背叛和守節的兩極,李陵和蘇武的形象對峙著,又互為補充,形成了中國史上兩種最為極端的人格症。況味難辨——只有這四個字才能形容盡兩人故事和兩種人格症中的複雜意味。”

張承志在評價李陵事件時說:“當他無家可歸,朝廷執行不義的時候,叛變也許是悲壯的正道。”(張承志《杭蓋懷李陵》)雖然國家不義,叛變卻只能“也許”是正道,而且悲壯。 李陵事件的言說困境,蘊含著一種深刻的無奈。 相比之下,嶽飛的遭遇更像一則寓言。嶽飛背上有一枚刺青,“盡忠報國”。《孝經》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還說:“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將不孝列為大亂的根源之一。因此,當岳母把“盡忠報國”四字刺刻于嶽飛背上時,已然違背了儒家的孝道,成為岳飛悲劇人生的鋪墊和隱喻。在《刺青:國家主義的刺青》一篇,許暉說:“這枚令國家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歡呼雀躍的刺青,從

此就沉甸甸地壓在嶽飛的背上,在每一處歷史的拐角,痛徹肺腑地提示著他的使命。” 嶽飛的使命就是他的宿命——“報國”必須“盡忠”,而“盡忠”的極致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許暉寫道:“永遠、永恆、永不退色、萬世不易是國家主義烏托邦的終極理想,它渴望把這枚刺青刺進每一個臣民的背上和心中。”通過岳母的行為,我們看到國家完成了這一壯舉,而嶽飛此後的政治生涯,正如他不惜毀傷身體一樣,成為“不斷越界的人生”。當他的越界行為終於超出帝王忍耐的限度時,他被國家徹底放棄。 岳飛面對一日接連而至的十二道金牌時,他的遭遇實際上與面臨著兩難抉擇的李陵有著某種深刻的相似性。李陵要回去,嶽飛要出去,從現實與公理的

角度看,他們都是對的,但國家都予以拒絕。嶽飛能否不顧一切,揮師北上?不能,否則他就是國家的叛徒,像李陵一樣。嶽飛背上的四個大字,成了他一生的夢魘,把他牢牢圈在國家嚴厲目光的審視之下,最終把他推上了國家的祭壇。 苟活于“胡地玄冰”之中的李陵縱然痛苦、寂寞,終究做了一次身體的主人,而身披刺青“慷慨赴死”的嶽飛,不過是國家祭壇上眾多祭品中最顯眼的一道。 兩種改寫 身體事件的複雜之處,不僅在於事件本身,還在於傳播這些事件的角度和策略。伯夷、叔齊的故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伯夷、叔齊兩兄弟是古代隱士的代表,司馬遷將其高置於《史記》七十列傳之首。在他們之後,更多層出不窮的隱士被歷史記載下來——因隱而顯

,道出了隱的秘密。假的隱士,我們可以拎出一大堆,比如高臥東山時刻準備複出的名士謝安,住在終南山裡翹首北望長安的盧藏用。伯夷、叔齊的隱,是“無道則隱”的真隱,他們以周朝不仁不孝得天下為恥,義不食周粟,采薇為食,最後餓死。 在《潔行:采薇的怨歌》一篇,許暉提出,伯夷、叔齊並非死於無食,而是死於不食,不食的原因是“他們的道德優越感出現了巨大的裂隙”——“野有婦人”指責他們說,你們不吃周粟,吃薇菜,可是薇菜不也姓周麼? 但是這個婦人的出現是可疑的,無論《史記·伯夷列傳》還是《莊子·讓王》,都沒有提到她,她的身影似乎最早出現在劉向的《列士傳》中,而劉向是西漢著名的儒學家,生活在司馬遷之後。我推測,這

位發出嚴厲指控的婦人,很可能是漢人添加的。漢人之所以這麼做,正如張承志在《滿山周粟》中所說:“不食周粟的典故,潔則潔矣,卻使聰明的中國人對它感到顧忌。因為它和中國人的歷史,有那麼一股子彆扭。”周革殷命,從此開闢正統的譜系,而伯夷、叔齊竟以之為不義,漢儒如何能接受? 這個半途出現的婦人身後,依稀閃過御用文人的嫵媚面容和國家嚴峻的目光。她的尖銳指控,類同于國家的道德脅迫,讓兩位不合作者變成了被嘲諷的物件。因此,與其說伯夷、叔齊陷入了道德困境,還不如說他們陷入了儒家的改寫和闡釋。 屈原遭遇的是另一種改寫。 被昏昧國家放逐的屈原,懷抱“甯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

的高潔之心,懷石自投汨羅,以決絕的一躍,完成了對國家的無情嘲諷。在《放逐:兩個人的端午》中,許暉說:“和專制國家的意識形態相左,這兩個國家的敵人(只屈原和伍子胥,許暉考證,端午節起源于紀念伍子胥)卻得到了民間的一致懷念,以至於兩千多年來端午的傳統從未中絕。這是一個深刻的提示:端午從來是民間的節日,只要專制尚未*除,它就永遠不可能被官方意識形態所稱許,更不會進入官方節日的譜系。” 但是,端午節終究還是進入了官方節日的譜系,因為國家意識形態改寫了端午節的內涵,“端午節在今天蛻變成了單純的粽子節和龍舟節,核心價值消散了,形式取代了內容。人們在吃粽子的時候,僅僅想起了一個圖騰化的會寫詩的騷客,同時還

在擔心自己吃到的是不是假冒偽劣的黑粽子。” 事實上,國家意識形態改寫的不只是端午節的內涵。在一年一度的浩大紀念活動中,叛國者(伍子胥)和流亡者(屈原)被推入幽暗的角落,一枚枚隱約的刺青在五月五日的人群中露出燦爛的笑容。 結語 《身體的媚術》是一本令人沉痛的書,閱讀的過程,如同在觀賞一部身體戕害大全,場面絢麗、荒誕而殘暴。即便本書的後半部命名為《愛情考古》,寫盡歷史上的妖嬈女子,卻依然充斥著陰謀、仇恨和死亡,仿佛是為前半部《身體的媚術》填漏補缺。我們如同進入了一個國家主義的“無物之陣”,幽閉黑暗,戕害無處不在,令人絕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身體媚術的歷史,就是我們今天面對

的現實,你可以在各種場合發現它的身影:官場、職場、風月場……一個新舊雜陳的“無物之陣”。 有學者認為,魯迅最終找到了反抗“無物之陣”的三種策略:用“真的聲音”彌合語言與真實的裂縫;用看對付被看;用權力對抗權力。作家的權力就是寫作,許暉的策略就是這本《身體的媚術》。  

爆料商周:上古史超譯筆記

為了解決褒姒意思的問題,作者野蠻小邦周 這樣論述:

給臺灣人的商周史 穿越3000年! 商周時代,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國, 是他一輩子奮鬥想回到的黃金年代。 曾經邊緣的「小邦周」,吸取「大邑商」的優點, 結合本土文化和制度,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上古文明的商與周,離臺灣那麼遠,又那麼近。   本書以商周史為本,   結合最新出土史料與考古新發現,   撰成有趣又紮實的異聞錄。   顛覆你的「商周印象」,   邊緣力量才是歷史走向的決定者!   從殷商到周朝的異聞錄,   全新解讀西元前十一世紀到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精神生活。   投映當代政治社會,令人不禁含笑思索。   「談起古文明,大家會興奮地說起埃及、希臘、馬雅等奇事異聞。但同樣是上古文明

的商與周,對多數人而言卻很陌生。遙遠的商朝與周朝,大概除了酒池肉林跟睡覺夢見的周公之外,就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了。但在古書單薄的記載之外,我們何其有幸能從考古專家手上拿到當時人們留下的第一手資料:他們的紀念獎盃、祭禱文書、占卜文字,甚至是打贏官司的判決書。他們留下了憑證,我們看到了歷史。」~~ 野蠻小邦周   本書以商周史為本,結合最新的出土史料與考古新發現,選錄有趣的題材與異聞,寫出一本適合臺灣人閱讀的商周史。作者野蠻小邦周用接地氣的方式闡述截然不同的上古史,讀者評其「論述紮實,卻又淺顯易懂;言談幽默又不失知識之傳遞」,讓人讀得開心又具有滿滿的知識量,是史上最萌的商周史。   搶先爆料~

~   *與神同行、別讓祖先不開心——商人信仰大解密   商朝人拜上帝!上帝與他的歡樂夥伴五介臣和商朝人有著什麼樣的糾葛?而商王又為什麼要拜別人家的祖先,是仁心愛民還是高明的籠絡手段?看商王怎麼用「拜拜」來廣結善緣,凝聚向心力。很熟悉吧?逢選舉必上宮廟拜拜的臺灣政治文化是否也是如此?   *西周也吹厭世風——西周貴族的超前部署   古代人也懂超前部署?讓西周貴族來示範面對國家災難時,如何做好超前部署!金錢應該往哪存?物資應該怎麼屯?還有,不動產要如何處理才完善?就讓周人來教你最安全跳船策略。   *商代也有奇皇后——婦好傳奇   古裝劇看太多,以為皇后只會裝賢慧或內鬥嗎?商代奇皇后——婦好

告訴我們,有實力最重要,認真練武比裝可愛有用,女人撐起的不只半邊天。 名人推薦   開懷推薦~~有梗‧有料‧有意思   宋彥陞|時空偵探、專欄作家   金哲毅│「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專欄作家、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胡川安∣「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創辦人之一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蔡佾霖∣PTT馬雅人(Mayaman) 好評推薦   中研院院士  杜正勝審訂‧推薦   「我可以坦誠告訴讀者,本書作者提供很多新資訊,以具體而有情節的人、事、物為主角試著講生動的故事,不像一般印象中的史書,只是乾巴巴的框架而已……本書寫作多利用出土資料,化繁為簡,行文興

趣,兼帶詼諧,多少可以把時間隧道遠端朦朧的人和遙遠黃土地發生的不相干的事與你連繫在一起,值得一讀。」~~杜正勝教授 作者簡介 野蠻小邦周   從上古穿越來現代的五顆星星,為了想找到回去的方法,目前正苦逼蹲結界讀上古史。   原生於網路,廣受喜愛和分享的商周歷史科普文。   臉書專頁: facebook.com/ XiauBanZhou   野蠻小邦周作者群解密   1.黃庭頎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專長甲骨文、青銅器銘文、簡帛文字、古文字學,可能還有書法。著有《鑄勒功名-春秋青銅禮器銘文的演變與特色》、《穿越吧吉祥話-周朝的漢字劇場》等書。  

 2.謝博霖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專長青銅器銘文、古文字學以及在「野蠻小邦周」粉專中發沒人看的學術梗圖廢文,著有《穿越吧吉祥話-周朝的漢字劇場》。   3.歐陽宣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候選人,研究領域為中國上古史、中國考古學、商周銅器、先秦音樂史。除了研究與寫作之外,也多方嘗試,希望當一個現代鍵盤樂師。   4.蔡佩玲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研究領域為中國上古史、商周考古,同時也是個被歷史學耽誤的妄想家。   5.王詩涵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

學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在學校裡主修商周考古與美術史,在學校外研究廚房化學與貓奴成功學。   「潮歷史」書系總序 蔣竹山 爆料商周 推薦序 杜正勝 你的傳統不是你的傳統  作者序 野蠻小邦周 上編 商周人和你想得不一樣 1.與神同行——甲骨文中的商代神明 2.別讓祖先不開心——甲骨文裡的「拜拜」那件事 3.人牲逃走中——關於逃亡者的殷墟卜辭 4.行車不搶快,安全跟著來——卜辭裡的車禍紀錄 5.沙場甜姐兒——婦好的一生與傳奇 6.巨龍襲來——穿梭於古代中國的「虹」龍傳說 7.獎盃的考驗——野蠻小邦周的工藝教室 8.漢字哪有這麼萌——漢字史上最可愛的族徽銘文 9.射一

箭不夠,你不會再射三箭嗎?——作冊般黿與古代射禮的故事 10.一入豪門深似海——西周世家大族的土地協調會 11.尊爵、不凡,唯有公侯伯子男——解密五等爵制度 12.護尊嚴、討公道——西周貴族的糾紛調解 下編 商周邦國群像 13.穿梭陰陽宅——古代中國的墓葬與城址 14.前進盤龍城——商王朝的南向政策 15.天外來客乎?——神祕的三星堆文化 16.沉沙中的南方文明——江西新淦大洋洲商代大墓與吳城文化 17.人面不知何處去?——湖南寧鄉炭河里古城 18.小國崛起——周人與先周文化 19.分贓還是外派?——周初封國的建立 20.遠得要命王國的奠基者——召公與其家族的二三事 21.因為相愛,所以相殺

——周王朝與鄂國的恩仇之路 22.沉沒是今晚的漢江——昭王南征不復之迷 23.跳船啦!——西周晚期的政治危機   作者序 你的傳統不是你的傳統   這不是一本爆料商周雜誌八卦的書。   但這是一本幫助你了解早期中國樣貌的書。   人們很喜歡講「自古以來」,可是所謂的古,到底是多古?戰國邏輯大師墨子曾經吐槽那些儒生:「你說要復古才能成為仁者,但古人的言語,古人的衣服,在他們的年代都是流行語和流行服飾。所以你崇拜的那些古人,自己並不穿古服,也不說古語,那就不符合你說的復古為仁條件,所以你崇拜的古人不是你夢想的仁者,這簡直是笑死人了!」其實現代這種人不少,他們總是喜歡打著傳統、復古的旗幟

,認真說起來,他們真的懂傳統中國文化嗎?   若從專業角度來看,唐宋元明混雜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元素,似乎已經不是那麼「純」的中國了(笑),遑論滿人治理的清朝。但是,秦漢帝國以前的世界,就真的很「中國」嗎?很抱歉,劉邦、項羽皆楚人,而楚王又曾經囂張地說「我蠻夷也。」好像……也不是特別純淨?   我們這本書介紹的商周時代,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國,是他一輩子奮鬥要回到的黃金年代,他寤寐思服的是這個偉大時代的締造者周公。拜考古學的發達所賜,現代人很幸運,比起孔子、司馬遷,能看到更多出土文物。我們不敢說比孔子更了解商周時代,但對於人們愛說的「傳統中國」,我們或許會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三千年前的商周

文化不僅夠久,作為傳統文化的根源也很夠格,更是孔子認證的黃金時代。(古人稱青銅為金,可說名副其實。)可是,黃金時代究竟是什麼模樣?家庭和樂,兄友弟恭,夫妻相敬如賓,人人講禮又文明?   事實上,從很多古籍文獻和出土資料看來,商周文化似乎不像大家以為的那樣美好。商周時代的人們,會煩惱自己得罪哪路神明,要怎麼祭拜才能解決問題。他們也會因為開快車而出車禍,為了搶奪家族財產而大吵一架,甚至為了解決不了的紛爭搞到告上法庭。我們以為的傳統文化奠基者、先賢哲人想恢復的黃金時代,其實好像也跟電視機裡的社會新聞沒差多少嘛?   談起古文明,大家會興奮地說起埃及、希臘、馬雅等等奇事異聞。但同樣是上古文明的商與

周,可能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很陌生的。遙遠的商朝與周朝,大概除了酒池肉林跟睡覺夢見的周公之外,就沒有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了。但在古書單薄的記載之外,我們何其有幸能從考古學家手上拿到當時人們有意或無意間留下的第一手資料,像是他們的紀念獎盃、祭禱文書、占卜文字,甚至是打贏官司的判決書、生活中使用的鍋碗瓢盆。他們留下了憑證,我們看到了歷史。    二○一五年春天,野蠻小邦周誕生了。原本我們只是一群研究古文字與上古史的碩博士生,鑒於這個領域的冷僻,只好組成自救讀書會,相互交換讀書心得與研究訊息。然而,隨著「故事」網站崛起,居然有幸獲得「故事」編輯的邀請,希望我們在上頭發表上古史文章。我們當時既興奮又害怕

,興奮的是,能夠得到最具影響力的人文新媒體平台青睞,害怕的是身為碩博士生的我們是否被認為不務正業,為了避免「真身」曝光,我們為自己取了一個筆名,便是「野蠻小邦周」,幻想著這樣就不會有人發現我們是誰了。   從此,一步江湖無盡期,讀書會走上了歷史普及之路,而這本書就是改寫自野蠻小邦周成立以來發表過的絕大多數文章,也是我們關於「商周歷史」的第一本作品。   本書的上編:「商周人和你想得不一樣」,主要聚焦商周兩個時代的社會生活以及文化傳統。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與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代距離遙遠,大家多半認為這種渺茫的時代沒有必要認識,然而每當社會面臨新的議題或改革時,卻又有不少人以維護傳統文化為名,呼

籲相關改革應該謹慎以對。可是,究竟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呢?   是兄友弟恭?夫妻相敬如賓?還是充滿禮樂的和諧社會?我們選擇了神明、拜拜、車禍、女性、家庭紛爭等題材,希望為讀者揭示上古時代人類生活某些樣貌,同時也想透過揭露這些當時人的第一手紀錄,叩問傳統中國文化究竟是什麼。   讀者或許會發現,商周時代雖然有些令人震撼的面向,像是多妻多妾、滅國屠城、權貴政治,甚至不把人當人看的濫殺戰俘人牲用以拜神。但也有很多時候是很可愛、很貼近現代生活的一面。說到底,歷史無非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發生的那些事。人生在世,要生存、競爭、追夢或是成家立業,古人不用嗎?當然要,目標都是一樣的,物質憑藉與手段不同而已。

  本書的下編:「商周邦國群像」,是想為讀者揭示商周兩代的政權是如何崛起覆滅,以及它們與周邊的邦國又是如何往來。過往我們接觸中國史時,其實視角是比較狹隘的,集中在政權更迭的一角。相信很多人只記得商朝推翻了夏朝,周朝又推翻了商朝,好似當時的神州大地上除了夏、商、周三位主演外,其他地方沒有演員一樣。   近來的考古發現卻告訴我們,在紂王與姜子牙鬥法的舞台之外,也有或大或小的聚落存在,包括大家熟悉的三星堆,也有較為陌生的吳城文化、炭河里古城、鄂國等等。這些聚落或政體和商、周彼此交流,互相影響。這讓我們不禁要問,所謂中國的圖景,是否也該有他們的身影?   這張顛覆大家過往所知的歷史地圖是想提醒讀

者,所謂的「中國」或「中國文化」並非單一而線性的。它不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王朝更迭,文化也不是想當然爾的繼承,它是不同政體相互影響下的結果。   如同我們的筆名「野蠻小邦周」所反映的那樣,那個被後世視為禮樂文明起源的周朝,曾經也是被商王朝瞧不起的邊陲野蠻人,甚至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只敢自稱「小邦周」(小小的周國),而將商王朝稱為文明的「大邑商」(大大的商國)。   不過就如我們在歷史課學到的,小小的善良的周國注定要來消滅大大的壞壞的商國。曾經「野蠻」的小邦周,開國後繼承了商的文化與人才,吸收了商的政治制度、藝術審美;並結合本土風俗習慣、社會結構,慢慢走出了自己的路,形塑出周文化,甚至成為

後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   從「小邦周」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被視為野蠻的周人可以打造輝煌的文化,邊緣的周國也可能變成中心,因此,無論商周政體如何強大,文化如何具有影響力,我們都不應該因為聚焦中心,而忽視邊緣。畢竟,沒有邊緣,中心也就難以被突顯。有時候,邊緣反而才是決定歷史走向的那一方。   身在臺灣,我們相對於商周與中國來說,也是一個邊緣。我們如何站在臺灣的視角,觀看與中國的關係或是中國文化的影響?在臺灣社會主體性逐漸為人所重視的今天,或許有人主張切斷中國相關因素是突顯臺灣的好方法,但我們不認為這是一種理想方式,畢竟中國傳統文化仍是形塑臺灣社會價值觀很重要的一部分。相反地,或許唯有認識它

、理解它,甚至思考中國文化在這個社會所扮演的角色與發揮的意義,才有可能建立堅實的自我認識。   而野蠻小邦周想做的,就是書寫一本「給臺灣人的商周史」,期盼能用不同的眼光,重新看待這個我們或許習以為常的中國文化。   本書的完成要感謝非常多人,首先,謝謝遠足文化的李進文總編以及王育涵編輯,沒有你們的協助,本書不可能順利地完成並上市。其次,感謝「故事」網站,沒有「故事」網站就不會有野蠻小邦周,也不會有本書的文章,感謝你們多年來提供平台讓我們有機會被大家看見,希望有機會能再供稿給故事。其三,感謝中央大學中文系胡川安教授,沒有您的提議與提攜,野蠻小邦周大概沒有勇氣把這些文章集結成書,也不會有今天寫

序的機會。最後,感謝多年來支持野蠻小邦周的讀者,無論是在「故事」網站或是臉書粉絲頁平台觀看文章,沒有你們的按讚與回饋,野蠻小邦周是不可能走到今天。 野蠻小邦周 二○二○年三月記於首都邊緣的深坑總部 推薦序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杜正勝教授   歷史有什麼用?   以第一志願考入歷史系的我,在大二那年發出這樣的質疑,後來讀到法國大史家馬克‧布洛赫(Marc Bloch)也被他的兒子問到同一問題,他因此撰寫了《史家的技藝》(Apologie pour l'histoire ou Métier d'historien)作為回答。   二戰期間布洛赫投身抗德,不幸被捕,並在諾曼第登陸前幾天慘遭

蓋世太保殺害,此書因而沒能完成,我們不知道他的兒子是否充分了解歷史之用,也不知道現在的讀者是否滿意布洛赫的辯護或技藝。   我想,也許可以換個問法,歷史該怎麼讀才有用?不同讀法產生不同作用,有的用於當個成功的皇帝,有的藉以成為學者,有的獲得做人的智慧,有的則為增益人生的樂趣。總之,讀懂歷史,甚至讀通歷史,歷史對當事人就會有用了。   然而在問讀者怎麼讀之前,追根究柢還需要問歷史該怎麼寫作?畢竟我們所知道的歷史都是基於史家所撰寫的「歷史」,這才是根源。   繞了這麼個大圈,我不外想提醒本書的讀者在開卷之前先閉目冥思本書要講的「商周」這個時代,你自小到大從不同管道,閱讀的或聽聞的,獲知什麼樣

的「歷史」,或說你腦中會浮現什麼樣的「歷史圖像」,再來檢測自己讀過本書以後,你的「商周圖像」產生什麼變化?有沒有增添新內容?會不會扭轉舊意象?   殷商和西周,這個距離二十一世紀的你至少三三○○到二七○○年的時代,「干卿底事?」從安陽西經洛陽到西安、寶雞,這一片中國黃土地,距離太平洋西沿的臺灣何止數千百公里,又與你何干?一個具有獨立自主思考的讀者應該問自己,也問作者這些問題,而本書給你什麼信息,提供什麼解釋,你是不是尋覓到答案,滿不滿意?應該是評判本書的一項指標。   身為中國古史老兵,對商周時代當然有我的「歷史圖像」,這篇序文不是討論這類課題的地方,但我可以坦誠告訴讀者,本書作者提供很多

新資訊,以具體而有情節的人、事、物為主角試著講生動的故事,不像一般印象中的史書,只是乾巴巴的框架而已,至少讓這段歷史的認識更加豐潤充實。本書寫作多利用出土資料,化繁為簡,行文興趣,兼帶詼諧,多少可以把時間隧道遠端朦朧的人和遙遠黃土地發生的不相干的事與你連繫在一起,值得一讀。雖然沒有豔麗國色妲己、褒姒,作者重建的婦好,巾幗不讓眉鬚的形象,證明零星的考古資料也可以講有趣的故事。   據我所知,「野蠻小邦周」是一些專注於中國古史的年輕人,看來他們沒有明顯的師承,而是自闢門徑的學苑豪傑之士,可謂「雖無文王猶興」,即使因嘗試而有些錯誤,亦無傷大雅。我由衷祝福他們能持氣履恆,開闢一片新田園,也希望讀者不

吝給予鼓勵。   與神同行——甲骨文中的商代神明 地震震不停,強颱一直來,面對無情的天災,你想到的是什麼?是領導人德不配位?還是氣象與板塊呢?毫無疑問,一個受過基礎科學教育的現代人,不會把天災全歸諸於冥冥之中某種事物的。 但在上古時期,人類還無法了解自然變化的原因為何,因此把自然變化全歸因於神的操縱。在商朝時,人們也相信神明控制著大自然種種浩瀚神祕的力量。商人的神明有哪些?是一神還是多神?是否有尊卑上下之別?又有什麼令人敬畏的權能?有沒有流傳到現代民間信仰仍然存在的神明呢?用來尋求鬼神之力並預卜未來的甲骨文中,留下了大量商代神明的材料,以下就來介紹甲骨文中的那些商代神明。 上帝與他的歡樂夥

伴:帝與五介臣 ◎上帝 「你聽過上帝嗎?」 假如有位基督教的傳教士穿越到商代,肯定會心滿意足,因為商朝人幾乎都相信上帝的存在。不過此「上帝」非彼「上帝」,最後恐怕會雞同鴨講,不歡而散吧。 如同今日熟知的玉皇大帝,商朝人相信在天上有一個和人間相仿的朝廷,當中有位坐鎮中心的皇帝。當然,皇帝這稱謂是秦始皇發明的,在此之前,商人稱呼祂為「上帝」或是「帝」。 在古文字裡,有時將「上帝」這兩個字合寫成一個字。 有學者認為,商人所謂的上帝,既是至高神,也是宗祖神,商王因為是上帝的嫡系後代,才有統治天下的權力。到了中、晚期的甲骨文,商王會稱死去的父親為「帝」,這也表明了商王認為自己的血脈是上帝親傳、嫡系、正宗

、尊爵不凡、傲視各族、僅此一家,絕無分號。與周王稱為「天子」──天之長子,是相近的意思。 上帝既然被如此推崇,想必神力相當強大,其威能主要可分成「給你甜頭」跟「給你苦頭」兩種。 第一:給你甜頭 由於是農業社會的大神,人們最看重的當然是上帝降雨的能力。因為風調雨順才能五穀豐收、經濟起飛、讓大邑商超越大邑商。降雨得當,可以讓當時的人們豐衣足食,因此降雨可說是上帝與其他自然神的基本款功能。 「帝令雨。」 這是詢問上帝要不要賞賜雨水的占卜。但只問要不要下雨實在太含糊了,商代巫師的精準度若只有這點程度,對農時並沒有什麼助益。因此,商代占卜者不僅能算,還能算出什麼時候會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