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嚴後的台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解嚴後的台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松輝,孫松榮寫的 未來的光陰:給台灣新電影四十年的備忘錄 和unknow的 起造國家:史明文物館紀念專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大眾記憶與歷史重述:解嚴後臺灣電影中的殖民經驗再現 ...也說明:論文名稱(中文):, 大眾記憶與歷史重述:解嚴後臺灣電影中的殖民經驗再現(1987-2011) ... 系所名稱: 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號: 9849504. 出版年(民國):, 104.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害喜影音綜藝有限公司 和前衛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臺灣文學研究所 梅家玲所指導 孫中文的 我「聽」故我在:林俊頴家族書寫之研究 (2021),提出解嚴後的台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林俊頴、家族書寫、聲音、聽覺、記憶、閩南語書寫。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台灣與跨文化研究國際博士學位學程 貝格泰所指導 凃秀蓮的 1980年代與2010年代台灣小說核能風險再現之分析及風險教育之課程設計:以大專通識英文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風險感知、核能風險、風險教育、以英文為外語課程設計的重點而找出了 解嚴後的台灣的解答。

最後網站歷史上的今天 宣告解嚴 - 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則補充:又隨著1988年1月蔣經國的逝世,以及1990年3月李登輝當選總統後,台灣民主化進程在90年代有著更為顯著的發展。 有論者認為,蔣經國生前提拔不少台籍菁英,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解嚴後的台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未來的光陰:給台灣新電影四十年的備忘錄

為了解決解嚴後的台灣的問題,作者林松輝,孫松榮 這樣論述:

台灣新電影四十年之際,十四位作者,二十則給未來世代的觀影備忘錄。   台灣新電影——台灣電影史上眾聲喧嘩、光芒四射的時代。這場電影運動一般被認定始於一九八二年的《光陰的故事》,如今四十年過去了,多年來被視為過去式的「故事」仍繼續發揮影響力,而仿若停留在歷史性的「光陰」更超越時空限制,來到此時此刻,迎臨不遠未來。   本書錨定的時空以新電影為起始座標,透過二十篇專文共構另種時間軸,溯及五〇年代如《王哥柳哥遊台灣》,游移八〇年代的《風櫃來的人》與九〇年代的《超級大國民》,延伸至千禧年後的《停車》、《孤味》及《瀑布》等片。空間軸則橫跨台灣、香港、中國、東南亞、法國等地,藉由二十個全新的關鍵字

拋開純粹致敬或緬懷的「新電影已死」,以「超越」新電影為核心概念,且增補過往論述中尚未完整的文化史、社會史、藝術跨界、國際連結面向,乃至缺席的歷史文本。   由十四位作者與四十載光影之間的跨世代對話,提出詮釋「光陰」的關鍵思索,辯證新電影在當代影史中的另類評論潛能,以此作為備忘,回應仍持續生成的「新電影精神」。 本書特色   ★ 第一本改寫、補述與重寫台灣新電影的專書   ★ 以紀念新電影四十年之名,行超越新電影之實的「跨世代」歷史書寫   ★ 二十個關鍵字X新電影研究的新方向 各界好評   「這本書的二十個從前罕被論及的新電影面向及其延伸效應,我讀得津津有味,隨之翻騰起諸多塞在儲藏室

角落的記憶細節」——鴻鴻(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   「這本專書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將學術研究的分析洞見,以評論的篇幅和更為可讀的文字加以呈現」——迷走(《新電影之死》共同編者)   「這本書有很強烈的自覺,並不是把台灣新電影當作憑悼的古蹟,對它的論述,與其說是『回到過去』,毋寧說更是『回到現在』,甚至『回到未來』」——張亦絢(作家、《FA電影欣賞》專欄作者)   「讓新電影的定義開放,使其重新成為思辨的材料,將它看成產生不同連結的接合處,或許這是四十年後重訪這段歷史,能夠重新於已經固化的歷史結構裡,找回一些紛擾、雜音與挑釁。」——張世倫(藝評人、影像史研究者) 專文推薦   詩人、

劇場及電影編導    鴻鴻   《新電影之死》共同編者    迷走   作家、《FA電影欣賞》專欄作者    張亦絢   藝評人、影像史研究者    張世倫 跨世代推薦   攝影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    劉振祥   樂工    林強   紀錄片導演    蕭菊貞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    王君琦   演員    莫子儀   馬來西亞電影人    張吉安   《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    蘇致亨

解嚴後的台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第54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
🔥近十年來最震撼台灣電影,直指人心黑暗的巔峰之作!
🔥註冊即可免費在 #friDay影音 上看電影:http://bit.ly/shui2019 序號:shuiY2B

第56屆金馬獎即將到來,回顧過去幾年,有許多部最佳劇情片得主,都令我們印象深刻,不管是90年代的《滾滾紅塵》、《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亦或是2015的《刺客聶隱娘》。其中最令我們驚豔的,就是在2017年抱走多項金馬大獎,並首次入選人生遺片清單的國片《血觀音》!

《血觀音》的電影背景設定在90年代解嚴後的台灣,以真實歷史事件為經、棠家三代女性為緯,細緻編織出了一則驚世寓言故事。棠家作為政治白手套,在檯面下為政客與相關利益人士關說、洗錢。每個人各有擅場,周旋在政商之間。但我們卻更驚訝於她們三人之間的情感糾葛,與心狠手辣。

劇本寫實縝密、引人入勝;台詞更是句句犀利、直指人心。在編導楊雅喆的精心佈局之下,處處可見台灣社會與政治人物的彩蛋與隱喻,讓我們度過了刺激燒腦,又明快震撼的兩個小時。

今天的節目我們會分成兩個部分:首先藉由解析棠家三代的經典台詞來分享《血觀音》教會我們的事;再來細數電影中出現的重要彩蛋,相信看完之後你會跟我們一樣,忍不住一直重看這部電影,讚嘆它的細膩之處。

<friDay影音7天免費看片序號>
來這兌換:http://bit.ly/shui2019
序號:shuiY2B
效期:即日起至2019.12.31
注意事項1:每個登入帳號僅限兌換一次
注意事項2:此序號可觀看所有friDay影音影片(單片租借影片除外)以及此YT影評裡的電影

--------------------------------------------------------------------------------
上一支影片《人生遺片清單Vol. 22 冰雪奇緣》 ⇨
https://youtu.be/XgEtxQ8kfx4

【最新院線影評】
《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 ⇨ https://youtu.be/XpdPsKJZZR4
《安眠醫生》 ⇨ https://youtu.be/QC9RvRzQND8
《返校》 ⇨ https://youtu.be/jUg0EVglMX8
《弒婚遊戲》⇨ https://youtu.be/c3TTdqFLoL8
《小丑》⇨ https://youtu.be/H3ILU7ikXx4
《小丑與卓别林》⇨ https://youtu.be/H3ILU7ikXx4

【蒐集其他人生遺片】⇨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UXKAz0LURJaPGN5cXFNxLoUmP09riIjv

【人生遺片清單】
Vol. 22《冰雪奇緣》:艾莎暴走的真正原因 ⇨
https://youtu.be/XgEtxQ8kfx4
Vol. 21《鬼店》:影史最恐怖電影 ⇨
https://youtu.be/9ZMpt3htx5Y
Vol. 19《聲之形》:天氣之子努力超越的神作 ⇨ https://youtu.be/4UBx6HnfJaI

#血觀音
#金馬獎最佳影片
#friDay影音

我「聽」故我在:林俊頴家族書寫之研究

為了解決解嚴後的台灣的問題,作者孫中文 這樣論述:

  本文以「聽」為中心,旨在縱貫剖析林俊頴歷年來的家族書寫,並透過一系列的聲音與聽覺之考察,建構小說家的敘事美學與寫作策略。林俊頴作為中生代作家,自世紀末出版首本小說之後便寫作不輟、付梓多本創作,家族記憶是其一路以來重複書寫的題材,聲音聽覺則是其筆下的敘事策略,兩者合一,遂成就其三十年書寫的特色指標。  首先,本文將逐一梳理林俊頴三十年來的創作,將其作品分作三個十年,側重出現相似情節的家族故事,以釐清家族的記憶片段如何在各個文本之中交纏運作,從而指出各時期之特色與「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其次,本文將透過「聲音」與「聽覺」的角度,論述不斷重複出現的人事時空之意義,以推敲文本後的深沉焦慮與意識形

態,並就意象修辭作出解析,闡釋「聽」如何建構出小說家的故事內容,進而成為其獨特的敘事美學。再者,本文亦試圖勾勒出小說家歷來家族故事寫作策略的軌跡,分析其行文的語言運用,提出其在閩南語書寫上指標性,並一一歸整各個家族故事的敘事規律,指出「聲音」與「聽覺」如何體現在小說家的書寫實踐之上,論述小說家以「聽」為核心的寫作理念。  總綰以上,本文透過「聽」以彰顯林俊頴的創作母題──家族,以「聲音」與「聽覺」建構林俊頴書寫的特色,定位小說家於台灣家族書寫脈絡上的座標,並以此標誌小說家於文學史上的意義,為其提供另一個觀看角度。

起造國家:史明文物館紀念專刊

為了解決解嚴後的台灣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史明的肉體雖已幻滅,但他已幻化成台灣民族的精神指標。 ★史明文物館開館紀念專冊 ★收錄日本東京池袋新珍味麵館立體書   史明是台獨革命的實踐家,走過日治時期、兩蔣時期再到解嚴後的台灣,一生為台灣獨立做出重要貢獻,始終堅定「台灣民族主義」與「獨立建國路線」的立場。他留下《台灣人四百年史》作為論述基礎,更長年資助海內外有需要的台獨團體,從行動中總結台灣民族主義的獨立路線,文武並進,他啟蒙過無數政治人物、學者與大眾,不斷重申守護台灣主權不能停留在浪漫情感的階段,如今看來仍極具遠見。   史明過世後,基金會希望能做體制性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人』,要活下去的是人。人之上,才有經濟、社會、法律。

要讓主體的『人』跟『思想』有所發展,要建立的東西就比較簡單,這也是史明回來一直做思想的原因。」因此,基金會開始著手整理史明的文書資料,把過往的錄影帶、論說整理好,讓年輕人可以看看當時的思想。   文物館是一個實體的物件,要怎麼利用,透過一些活動將這個東西發揮到最高的作用,便是這個空間的意義。除了展覽外,也可以是過往史明記憶的延續,在這裡包潤餅、搓湯圓、辦設營隊,創造一種內聚力,成為年輕人討論議題的地方,讓文物館作為「起家厝」,有一個地方可以分析思想與過往資料,有一個所在可以歇腳與思考基金會的未來。   讓我們重新認識史明。而史明文物館創立的目的,便是讓其思想與信念得以重新回到源頭集結,延續

台灣主權運動精神。  

1980年代與2010年代台灣小說核能風險再現之分析及風險教育之課程設計:以大專通識英文為例

為了解決解嚴後的台灣的問題,作者凃秀蓮 這樣論述:

傳統以科學統計數據作為風險評估的方式目前受到極大的挑戰,尤以統計數據的風險評估往往只鎖定在其所認定具體事項與一定的事件規模,但是令人詬病的是這樣的測量風險的方式過於簡化,容易誤判風險規模,進而造成錯誤政策制定。故,本論文意旨提供另一種風險評估的方法—從風險認知理論,了解風險是如何被感知與形塑。就個人風險感知而言,如何詮釋風險比如何計算風險來得重要。風險意識與工業現代化的興起密切相關。台灣因在二戰後快速發展工業現代化,導致內部(本地)社會動態和外部(世界)影響形塑台灣的風險感知。本文欲探討主題之一核能科技具有風險研究指標性,因為核能風險就是發展社會現代性所產生的風險,它是地方性的風險同時也是世

界性的風險。台灣的核能發展與台灣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所面臨的兩岸政治緊張關係與希望藉助核能科技發展提升國家經濟實力並成為現代化國家有關,因此1960年代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系成立正是為了培育本土專業核子工程師。台灣在戒嚴時期將核能發展視為國家重要政策,除了利用核能科技協助經濟發展外,更利用核能科技提升國民對國家認同性,因此挑戰核能科技也是挑戰威權政治。1985年的《廢墟台灣》與1986年的〈天火備忘錄〉這兩部核小說以核災寓言諷刺台灣的威權政治。事隔30年,受到福島核災的衝擊,第三部核能小說—《零地點》明確以小說作為反核運動的媒介。2016年台灣歷經第二次政權和平轉移,核能科技政策也從1950年代積極發

展到2016年蔡政府的推動「2025年非核家園」政策,其轉變受其歷史脈絡影響,然而一般民眾對於複雜的現代風險往往感到無所適從。正因風險小至影響個人風險感知,大至影響政策制定,因此需從教育引導理解風險是如何被形塑與感知,然,風險教育課程涵蓋不同領域的知識素材,而通識課程的核心就是打破學科領域藩籬,整合不同領域知識,故本研究的主題之二以風險教育作為大學通識英文課程之以英文為外語課程設計,以英語作為知識傳達媒介,讓英文語言課程不再只是以去脈絡化的文本教材進行機械式學習模式,而是能將社會文化議題結合於課程設計,使大學通識英文課程更具深度與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