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爆料網群創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成人教育研究所 蔡培村、謝章富、習賢德、王政彥、楊國德所指導 張天雄的 記者採訪寫作職能轉化學習歷程之研究─新聞戲劇化觀點 (2013),提出記者爆料網群創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小報化、採訪寫作、新聞戲劇化、轉化學習。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記者爆料網群創,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記者採訪寫作職能轉化學習歷程之研究─新聞戲劇化觀點

為了解決記者爆料網群創的問題,作者張天雄 這樣論述:

電視新聞戲劇化手法為報導形式,造成記者工作環境丕變,同時也造成堅持客觀新聞、平衡報導的資深記者們與工作內容的衝突,面對到前所未有的採寫職能轉化學習時機。本研究即針對此現象,以年資有十年以上之平面、電子媒體各八人,共十六位資深記者進行深度訪談,闡述新聞戲劇化採寫模式影響下,記者所面對的採訪寫作職能衝突以及轉化學習歷程,以期建立記者之採寫職能教育對話空間,找到一個可供參考的平衡點。研究界定「新聞戲劇化」是以強調事件衝突面與個人化為敘事手法,目的為造成情緒喚起、觀點衝突以及個人影響三種效果;並以此內涵探索記者企畫、採集、撰寫、檢視、情境、策略等採訪寫作六大技能轉變之基準。研究發現:一、 記者在新聞

戲劇化影響前認為新聞採寫職能是維繫社會公義的武器,並以新聞道德與客觀報導約束採寫工作二、 新聞戲劇化影響之後的記者採寫價值觀轉變成消極的滿足工作所需三、 記者在新聞戲劇化之下,將對新聞道德的堅持轉為對新聞法規的規避四、記者肩負營收責任,在一人多工的龐大量化業績壓力下向戲劇化寫作妥協五、媒體主管主觀判斷介入採寫職能,觸發記者反省新聞寫作價值與信念六、記者面對主管介入後的採寫職能顯得不安,對未來產生悲觀感受七、記者轉化過程中面對同儕被迫離職的陰影與壓力,選擇順從主管命令八、記者轉化學習過程是粗暴的馴服過程,法規教育成為唯一依循方向九、為了一份工作和薪水,是記者接受轉化學習的主因十、記者不斷滿足主管

對採訪寫作的要求,造成兩者間採寫權力的失衡十一、記者失去採集、企畫,與策略能力、僅剩檢視職能以抗衡主管主觀介入十二、記者在撰寫職能上加重「感官」與「情境化」的能力,影響事件的客觀。針對上述現象,研究者提出建議認為,記者必需接受新聞戲劇化的事實,在不損害客觀、真實的新聞核心價值之下,將此手法融入新聞工作之中。另外,記者必需以社群創造與主管對話、溝通的管道,以耐心和實力,讓媒體主管看見更多的採寫可能性;新聞媒體主管也要反思目前唯利是問的政策、敞開心胸與基層對話,以群體之力共同創造媒體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