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 麥克風 PTT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語音 麥克風 PTT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洪丹寫的 一點一點流光(中西兩翻雙書封設計) 和艾倫.狄波頓的 新聞的騷動:狄波頓的深入報導與慰藉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圓神 和先覺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語音 麥克風 PTT,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點一點流光(中西兩翻雙書封設計)

為了解決語音 麥克風 PTT的問題,作者洪丹 這樣論述:

  這次,他要當一個老實人,和你一起誠實面對自己的不完美,在你耳邊傾訴所有的不堪……   同時,他要當你的引渡人,聆聽你的悲傷,點亮你的心房……   你還記得那則虎姑婆一口吃掉加班的父母的都市傳說嗎?你還記得重聽女神獎勵搞丟鐵斧的樵夫加班時數的故事嗎?你還記得哪一個東西會莫名變長嗎?是鼻子?小矮人?還是工時呢?   PTT鄉民推爆,一位集文學素養以及幽默風趣於一身的詩壇新星──「哭叟詩人」洪丹,將顛覆你對詩的想像!   他關心婚姻平權、關注勞工議題、反思宗教信仰、傾訴情感的得與失,同時也擅長用諧音竊取你的笑容。這次,洪丹不只要當一個說童話故事的人,還要當一名諧音詩情人,帶領大家找到生

活中一點一滴的流光,以及黑夜中那一明一滅的星光。   你可以在充滿光明的童話裡,挖掘出幽微的深意與現實生活的赤裸呈現;你也可以在看似絕望的詩句中,找尋到從石縫中透出的光點與被理解的寬慰。   由流洩光光的入口進入,你將會發現,這個世界不是只有你的內心是如此黑暗無光……   由波光熠熠的入口進入,你將會從此相信,這個世界不會傷害你……   在不知道盡頭是有光還是無光的你,敢走進去嗎?   本書特色   ★PTT鄉民推爆!<勞工童話>作者洪丹首部詩集強力問世!   ★中西兩翻雙書封設計,有「波光熠熠」和「流洩光光」兩面設計,你可以從無光的入口進入,漸入佳境;也能從有光的一側進入,慢慢走至無光

之地…… 名人推薦   ★詩人 徐珮芬、作家 陳茻 專文推薦   ★作家 文字慾、作家 朱宥勳、瘋狂搖滾傳教士 朱頭皮約信、想想論壇作家 江昺崙、詩人 宋尚緯、清大中文系兼任講師 李威寰、《妖怪臺灣》作者 何敬堯、詩人 李豪、《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 祁立峰、寫真的 林季鋼、詩人 林夢媧、作家/譯者 林蔚昀、熊與貓咖啡書房創意總監 林德俊、空職工理事 林馨怡、詩人 段戎、青年詩人 洪崇德、政治/新媒體工作者 苗博雅、作家 神小風、作家 追奇、詩人/臺大中文系副教授 唐捐、詩人 夏夏、詩人 陳令洋、北科大化工系助理教授 崔宏瑋、彰化高中教師/作家 陳育萱、世新大學社發所教授 陳信行、牧師 陳

思豪、詩人 郭哲佑、大學兼任講師 張純昌、作家 盛浩偉、詩人 張詩勤、媽媽詩人 游書珣、基督徒性別平權運動者 喬瑟芬、詩人 寒鴉、作家 溫如生、只要有人社群顧問總監 葉家瑜、詩人 楚影、詩人 銀色快手、沒用的詩人 瞇、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 蔡中岳、詩人 蔡仁偉、臺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鄭仰恩、詩人 潘家欣、詩人 鄭哲涵、作家/教師 歐陽立中、詩人 蔣闊宇、歷史作家 謝金魚、政大中文系兼任講師 謝獻誼、美女詩人 羅毓嘉、詩人 騷夏、justfont 共同創辦人 蘇煒翔 「諧力」推薦 好評推薦   所有信以為真的,那些美麗的欲望,都在詩的諧音裡,一點一點,流光,那些光,不在眼眶打轉,便成心

願。   在洪丹的詩裡,詼諧與寂寞,字與字之間,有時會發現,一個世界。──作家 文字慾   喔   這個是 詩集 耶   那   我也來寫個詩 回敬 好 了   讀一讀讀一讀   洪丹的詩很多我們身邊的事   好像很多講到愛情   那   我來寫個   身邊的愛情事     ###   我知道你是愛我的   因為你隨身攜帶葉克膜   有時我快死了    有時我活蹦亂跳    你都適時將葉克膜插入我的體內   我知道你是愛我的    你說葉克膜可以讓我活比較久可以保鮮我的器官可以賣比較好的價錢   我死了後這筆錢都歸你   你知道我是愛你的   如果是愛家公投人士   由於是主內弟兄姊妹   

我們可以算便宜一點   約為外國人價格的一半   ###   這詩好像也蠻適合放入這本詩集   ###   這詩好像不適合放入這本詩集   ──瘋狂搖滾傳教士 朱頭皮約信   洪丹作為知識(滋事)分子,擅長以諧音笑話,將網路哏拼成了當代社會的預言、欲言與寓言(還是浴鹽?)創造議題,諸如性別平權、勞工議題的同話,或者童話。在一次針心推薦。──想想論壇作家 江昺崙   如果你後悔曾經放蕩卻懷念年少輕狂,如果你想跟同性結婚或與伴侶和解,如果你愛到卡慘死、加班沒加薪,如果你自備環保筷、充滿童情心,如果你是異端基督徒、半路殺出工程師,本書保證讓你笑中帶淚,請一定要看。昺崙,再啦幹!──清大中文系兼

任講師 李威寰   活著就是一齣悲喜劇,被逼妥協,被逼變成活屍,漸漸活得失去知覺。洪丹卻以幽默為矛,狠狠刺穿這世界的假面,讓滴落的淚水滌淨疲憊的心魂。我在詩裡不是讀到行屍走肉的末日,而是有人相陪的黎明。──《妖怪臺灣》作者 何敬堯   「獅潭」早有諧音詩,看似惡趣卻刺入語言延異的繁華密境。詩有可解有不可解,有美刺晦澀或直陳。除了莊諧的逸趣,《一點一點流光》更歪打正著符應《詩經》〈詩大序〉傳統,抒下情而通諷喻。《文心雕龍》的〈諧讔〉一篇,如今成了「諧音」一體,猶如那瘋轉的歌詞:「我以為我會暴富/可是我沒有」,由後視前,令人玩味。──《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 祁立峰   詩歌不總是只能抒情,洪

丹藉著挖苦、詼諧、諷刺等等方式,來翻轉我們習以的日常,讓我們意識到他透過詩歌的異識來議事,他是義士抑是一杯義式,有點苦澀卻令人醒腦。在這情理易逝的異世,謝謝他仍在書寫軼事,讓我們的流光,不會一點一點流光。──寫真的 林季鋼   在崩壞前守住支撐自己的骨架,但不要害怕他們一點一點流光。在黑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等待自己的,一點一點流光。──詩人 林夢媧   洪丹像是那個大喊「國王沒有穿衣服!」的小男孩,用他的詩,讓現實的虛偽一點一點流光,餘下生命的歡樂或悲傷,如流光(或鹽水蜂炮)般散落。──作家/譯者 林蔚昀   勞工是我心底最軟的一塊,結果是最軟的那一塊,肉呢!虎姑婆笑瞇瞇的。近年勞基

法兩度修惡,勞工休息時間越來越少,要合理的休息時間能用來愛人與被愛,找尋夢想擁有未來,有一天,期待虎姑婆不會吃掉勞工們的孩子!──空職工理事 林馨怡   要拿一件事情比喻洪丹的詩,我會說像美國流行的「meme」(哏)。諧音笑話、偶爾廢哏,諷喻時事,讓人無言又上癮,不小心一個下午就泡在裡面了。出來的時候身上的水滴還很難乾。──詩人 段戎   對於有光與無光並存的意象,在這本詩集裡面,發揮得淋漓盡致。讀洪丹的詩,很常讀著讀著,嘴邊勾起一抹笑,卻又瞬即在笑裡感受到如刀刺穿的楚痛。這種充滿趣味、調侃、諷刺的生活語彙,在他的精心安排下成為五味雜陳的詩,哭笑不得,十分過癮。──作家 追奇   名門出

了奇葩,出手都是怪招。他鑽進語音、語義、語法的隙縫,取得獨特的原料,織成神奇的斗篷。你看他穿梭於廟堂與廣場之間,以機鋒,以內力,以詼諧,踹翻了那些老大顢頇者的門面,傳達庶民的心聲。這樣的詩是踐履性的,訴說即是行動,好笑所以有力,健步如飛,深情可感,蘊含著「我們這個時代」最火熱的聲音。──詩人/臺大中文系副教授 唐捐   詩人洪丹有如童話中誠實的孩童,大膽拆穿「國王的新衣」,用直率的文字將我們熟悉的寓言故事偷渡成現實的幻境,將現實的荒謬透過詩意的語言讓人得以直視。──詩人 夏夏   諧音哏、政治哏、時事哏都是最難一ㄎ永流傳的笑話,但洪丹傾一本詩集的力量給它們過肩摔,碰!狠狠地摔出一堆詩意,令

人不禁讚嘆:才華就應該這樣浪費,不浪費不足以顯其富有。真想開他紅單!──詩人 陳令洋   過去幾十年的臺灣,一句話就能讓人心肝結球的寫手,多半靠著幾種行當在過活:廣告文案、心靈雞湯、失戀歌詞。從而,雖然受雇者被糟蹋的鬱卒已經成了眾人共享的日常心情,但是,除了工運論述口號之外,還真沒什麼有滋味的字句能簡練表達這種賭爛。苦勞們只好下班後去KTV嘶吼幾條失戀歌來稍稍解氣。二○一六年起的勞基法修法鬥爭中出現的、使用各種媒材的新一代創作者,像寫詩的洪丹,扭轉了這種失語狀態。雖然勞方最終輸了法條,卻贏得了自己的豐富聲音。福氣啦!──世新大學社發所教授 陳信行   這是個比Simon and Garfu

nkel 吟唱時,還要貧瘠的年代。   人們談話著,卻不是言說;人們張開耳朵,卻沒有聆聽;人們寫著歌,卻毫無心神迴響的曲調。莫說攪動驚擾,人們根本不曾覺察到the sound of silence。   因此,誠心分享給你,洪丹,其詩、其心、其了然,《一點一點流光》,一種屬於沉默的聲音。──牧師 陳思豪   洪丹的詩沒有知識分子那種令人望而生畏的視角,詩集裡出現的是「澳門首家線上賭場」「周星馳」「旅蛙」「循利寧」等等,以及種種富時代意義的諧音戲謔,記錄臺灣年輕人的生活姿態。在現代詩彷彿開始「復興」的臺灣,我想我一直在等待這樣的一位詩人,他的詩將成為我們往後的鄉愁。──詩人 郭哲佑   洪

丹把生活中一切好笑的、無聊的微小話語,用詩意打磨、拋光,那留下失去前記憶、回到相遇時場景的溫柔願望,讓我們的不堪竟有著靈光。讀著他的諧音笑話,你會遇見那詫異的轉折背後,一顆悲傷易碎的心。──大學兼任講師 張純昌   笑著笑著就哭了,但哭著哭著又笑了。讀完詩集,讓人對文學再燃起興趣,讓人對追求公義又充滿力量。這既是正義的詩學,也是詩學的正義。──作家 盛浩偉   總有人該挺身而出,將詩端上街頭,被更多人看見。這些詩或許令人發噱,看起來不太正經,但你卻不得不承認,詩就此進入了你的心──洪丹正是這樣一位詩人,一位詩的街頭藝人。──媽媽詩人 游書珣   因為同為支持婚姻平權的基督徒,而認識了洪丹

,相識起就知道他熱切於社會正義,常與陳思豪牧師一起出現在街頭,也常看他以幽默的詩句,寫下自身的情感、對社會的諷刺與期許,讀畢總是笑中帶淚。很榮幸看到他的詩集出版,願這一點流光,流入每個需要的心靈,以微光,照亮孤單的人的。──基督徒性別平權運動者 喬瑟芬   洪丹的詩句中除了笑鬧,更多的是他心底的溫暖,他寫詩、他說諧音笑話,只為了讓你知道,他感受了你的痛苦,也讓你知道,無論生命再多磨難,也有人勉力讓你Don’t失笑頻。──只要有人社群顧問總監 葉家瑜   在很多年前,我就明白洪丹的文字甚好,只是我沒想過,會以推薦的形式與他重逢。命運也者,太多出人意料,或許洪丹正是深知如此—即使惘然雖在,只要

藉由一點一點地寫詩,終究不勞青鳥探看,進而懂得流光的意義。──詩人 楚影   這是人在窘途的恨情歌,有世態炎涼的喟嘆,也有愛不對人的荒謬離奇,有苦情的內心戲臺詞,有搞笑歡樂的動物性感傷,也有擲不出正確骰子那種徬徨和迷惘,宛如流螢秋光的語字,沿著城市邊緣把黑暗的窗一個一個點亮。──詩人 銀色快手   一點一點流光,剛開始覺得這名字真文藝,後來才想到是一點一點流光。流光很美,流光很悲悽。名字很美,讀了卻忍不住說北七。可是北七,又有一點悲戚。──沒用的詩人 瞇   環境、土地、勞動、正義,那些我上街吶喊的口號變成洪丹的詩,那些我寫的嚴肅聲明稿與投書成了洪丹筆下的詼諧嘲諷與勸世,但,通常沒人聽我

的,所以這個時代需要洪丹這樣的倡議者。──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 蔡中岳   縱使諧音創作在近幾年來流行得有些氾濫了,洪丹卻能在一片機智與詼諧中,摻進一點點別人所鮮有的溫柔。哪怕溫柔是落魄的,看似玩世不恭的他,仍懷抱著對這世界的愛,而且愛得很深很深。──詩人 蔡仁偉   我和洪丹是籃球場上的隊友。在球場上,看他左突右闖,撕裂對手防線;在球場下,他總愛說諧音笑話,頓時有種違和感。是的,在他身上,違和的事還多著呢!他讀中文系,後來去當工程師,本該寫程式的手,不知道為什麼,卻寫出了一本詩集來。你可以把《一點一點流光》當成諧音笑話,或者世道奇聞,但別忘了,他的本質是詩集。洪丹寫盡那些無光之所,讓你

讀著讀著就哭了;但你也從他的文字,看見無光之所的盡頭,彷彿流洩著熠熠波光。這回,你讀著讀著就笑了。相信我,這是一本你絕對不容錯過的「詩悲秀」詩集。──作家/教師 歐陽立中   洪丹的詩作中同時存在兩條音軌,在笑鬧中憂慮著,在悲傷中戲耍著,藉此獲得另種超脫。用拼貼、諧擬與笑鬧來抵擋人世的不堪,反倒展演了後現代情境裡的特殊悲壯,在這喧騰、破碎、表面的社會裡,看似樂天,其實逆向而行。十幾年過去,洪丹又帶我回頭看見李商隱的古典深情,看見身為現代人的快樂,看見當初那位無畏又好笑的少年,縱使早已被時間帶走,回想起來卻一直在那邊。──詩人 蔣闊宇   初讀洪丹處女作,總為幽默雙關的文字及辛辣敏感的取材而

會心一笑。但細讀之際卻見在歪斜作弄背後有著淺淺深深的哀愁,像是作者常用「你/我」對舉敘事;「你」固不必是某人,而「我」亦非必為作者,於是那些傾斜詼諧不如說是一種對平衡的尋索,在每個混亂不堪的時代裡,總有斯人提醒著期許光亮或者如何不那麼晦暗。這份追探之情與後續開展,就請一起試讀《一點一點流光》。──政大中文系兼任講師 謝獻誼   「最快樂的笑,往往最為悲哀。」不知為何讀著這本詩集的時候,腦海裡不斷浮出這句話。詼諧與幽默已經是我們對抗這世界所有惡意的唯一武器了嗎?如果是,洪丹的詩集正好給了我們那樣的勇氣;而如果不是,最為幸運的我們,也還有這些詩。──美女詩人 羅毓嘉   中文系出來不寫詩要幹嘛

?但反正學長最後也是跑去當 Java工程師了。右手寫程式,左手寫詩。感性中見理性,沒選錯行,真是:不誤正業。很推薦這些佯裝成廢文的臉書詩。──justfont 共同創辦人 蘇煒翔   ★好評連連,「針心」推薦!   這是一本特立獨行的詩集,比起散場的電影院、咖啡杯緣的唇印和哭濕的枕頭,我們更常看到的是綺夢、ㄧㄡˇ ㄧˊ和一劍浣春秋。對我來說這是很厲害的事情。──詩人 徐珮芬   我原也以為,世間所有的詩,都是情詩,而洪丹的情詩有生命裡的無聊瑣事,一不小心卻可能是某段青春日子的全部。──作家 陳茻   我在詩裡不是讀到行屍走肉的末日,而是有人相陪的黎明。──《妖怪臺灣》作者 何敬堯  

 詩有可解有不可解,有美刺晦澀或直陳。除了莊諧的逸趣,《一點一點流光》更歪打正著符應《詩經》〈詩大序〉傳統,抒下情而通諷喻。──《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 祁立峰   洪丹藉著挖苦、詼諧、諷刺等等方式,來翻轉我們習以的日常,讓我們意識到他透過詩歌的異識來議事,他是義士抑是一杯義式,有點苦澀卻令人醒腦。──寫真的 林季鋼   這種充滿趣味、調侃、諷刺的生活語彙,在他的精心安排下成為五味雜陳的詩,哭笑不得,十分過癮。──作家 追奇   這樣的詩是踐履性的,訴說即是行動,好笑所以有力,健步如飛,深情可感,蘊含著『我們這個時代』最火熱的聲音。──詩人/臺大中文系副教授 唐捐   詩人洪丹有如童話中

誠實的孩童,大膽拆穿「國王的新衣」,用直率的文字將我們熟悉的寓言故事偷渡成現實的幻境,將現實的荒謬透過詩意的語言讓人得以直視。──詩人 夏夏   在現代詩彷彿開始「復興」的臺灣,我想我一直在等待這樣的一位詩人,他的詩將成為我們往後的鄉愁。──詩人 郭哲佑   讀完詩集,讓人對文學再燃起興趣,讓人對追求公義又充滿力量。這既是正義的詩學,也是詩學的正義。──作家 盛浩偉   相信我,這是一本你絕對不容錯過的「詩悲秀」詩集。──作家/教師 歐陽立中   詼諧與幽默已經是我們對抗這世界所有惡意的唯一武器了嗎?如果是,洪丹的詩集正好給了我們那樣的勇氣;而如果不是,最為幸運的我們,也還有這些詩。─

─美女詩人 羅毓嘉

語音 麥克風 PTT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aircolor #PureAir #真無線藍牙耳機

▌建議開啟 4K 畫質 達到高品質觀影享受

◤ 圖文開箱 & 福利 ◢
http://bit.ly/39Hktn3

◤ 新會員再 95 折 ◢
功能是 X 小 我只在乎音質
https://bit.ly/3bH6TCP

之前有不少人在粉專私訊希望我們推薦便宜的好音質真無線藍牙耳機,甚至還說其他功能可以不要有也沒關係,讓我發現原來現在有很多人其實都不在乎耳機的附加功能。

這次開箱的 aircolor Pure Air 就是一副「音質>功能」的真無線,三頻均衡的特性讓它聽什麼曲風都很適合,雖然跟市面上其他品牌比會相對陽春一點,但這副耳機的音質絕對對得起它的價格,更因為相對便宜日常使用掉了也不心疼喔!

|                       |
|你也不用買了!                |
|我們直接送出去回饋大家啦~          |
|詳細辦法都在影片裡,記得仔細看啊!      |
|                       |


::: 章節列表 :::
0:32 外觀造型
1:29 配戴體驗
2:16 藍牙晶片
2:43 單耳連線
3:06 續航充電
3:52 防水等級
4:05 觸控操控
4:31 單體構造
4:53 音質表現
6:15 音質總結
6:44 通話實測
7:20 延遲表現
8:00 最後總結


::: aircolor Pure Air 規格 :::
建議售價:NT$1,490
耳機晶片:原相 PAU1623
藍牙版本:藍牙 5.0
支援協定:SBC / AAC
單體大小:10mm 動圈
阻抗:32Ω
頻率響應:20Hz – 20kHz
傳輸距離:約 10m
電池容量:耳機 43mAh / 充電艙 400mAh
充電類型:Type-C 充電
續航能力:耳機 4 小時 / 充電艙 12 小時
通話規格:左右耳各一顆麥克風
防水係數:IPX5
產品重量:單支耳機 4.2g / 充電艙 31.5g
耳塞:S、M、L 三組矽膠耳塞(耳機上另有一組 M 耳塞)
耳翼:No
語音助理:Yes
單耳使用:Yes
App 支援:No
一對多:No
ANC 主動降噪:No
離耳偵測:No
TWS+ 支援:No
保固登錄:1 年
產品顏色:白 / 黑


--------------------------------------
#aircolor #PureAir #真無線藍牙耳機 #音質 #科技狗

📖 不要錯過:http://bit.ly/2lAHWB4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3cdog/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3c_dog/
📖 官方網站:https://3cdogs.com/
📖 回血賣場:https://shopee.tw/3cdog

▋ 有任何問題都來這邊找我們:[email protected]

新聞的騷動:狄波頓的深入報導與慰藉

為了解決語音 麥克風 PTT的問題,作者艾倫.狄波頓 這樣論述:

  地球上幾乎沒有一個角落能夠避開新聞的不斷轟炸, 新聞的喧鬧紛亂已經滲入了最深的自我當中, 但很少有人引導我們思考新聞的影響力: 新聞不但左右了我們對現實的觀感,也形塑了我們的心靈狀態!   本書乃是一項習作,   試圖把「看新聞」這種隨處可見而且眾所熟悉的習慣,   呈現為一種充滿古怪與危險色彩的活動。   而你,每天都參與其中……   一場飢荒、一座遭到洪水淹沒的城鎮、一個逍遙法外的連續殺人狂、   一個政府的垮台、一位經濟學家對於明年經濟情勢的預測;   這類外在的騷動,正是我們獲致內心平靜所可能需要的東西。   當新聞支配了我們的日常,宛若另類的宗教信仰,我們需要有人幫助

我們因應新聞所造成的影響:包括心中因此出現的羨嫉與恐慌、激動與挫折,以及新聞不斷向我們灌輸,但偶爾不免懷疑自己如果不知道是否會比較好的種種事物。   英倫天才狄波頓由此出發,解析20種典型的新聞報導,用他的生花妙筆與透徹觀察,引導我們產生適切的觀點,使我們體認到──與新聞報導的暗示恰恰相反──其實沒有什麼事情真正算得上是完全新奇、值得訝異,或者恐怖至極。   ◎關於新聞:新聞是政治與社會現實的主要創造者。正如革命人士所深知的,你如果想要改變一個國家的心態,該去的地方絕對不是畫廊、教育部或名小說家的家裡,而是應該把坦克直接開到國家的神經中樞:新聞總部。在已開發經濟體中,新聞的權勢至少相當於以

前的宗教信仰。新聞截稿時間與禱告時間的疊合程度高得令人難以置信:晨禱成了晨間新聞,晚禱則是晚間新聞。   ◎關於新聞的政治性:我們閱聽新聞的時間愈長,愈可能對兩種情緒深感熟悉——也就是恐懼和憤怒。藉著煽起我們的恐懼,新聞殘忍地利用了我們不善於以適切觀點看待事物的弱點。就其本質而言,新聞當然需要觀眾經常感到焦慮、恐懼以及煩惱——但我們卻負有另一項更大的責任,必須努力保持堅毅的韌性。   ◎關於留言區:線上新聞報導附設的留言區,揭露了一般大眾心中存在著一股從來沒有人想像得到的強烈怒火。在這些憤怒背後,我們可以感受到一股令人感動的信念,認為這世界的任何問題基本上都可以解決,只是沒有受到迅速或果斷

的處理,而且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的統治者都是惡棍和白痴——每天都有新的證據能夠證明這一點。   ◎關於犯罪新聞:我們距離災難都只有一線之隔,其他人犯下的罪行並非跟你毫無牽連。這輩子不曾留下犯罪記錄,有一大部分是運氣與良好境遇造成,不足以證明你的性情高潔不可敗壞。   ◎關於八卦新聞:民主的進程包括對於尊嚴與敬重的需求。社會若是習於貶抑其中絕大多數的成員,會對成功獲致名氣的少數人爆發極度尖酸、惡毒而且彷彿具有分裂性人格的抨擊,要化解就必須採取廣泛散布高格調的關注。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何榮幸(《天下雜誌》總主筆)   周偉航(大學教師,筆名人渣文本)   南方朔(評

論家)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張鐵志(《號外》雜誌總編輯兼《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總主筆)   陳玉慧(作家,曾任《聯合報》駐歐特派員)   戴然 (新聞人、知名講師)   (以上按照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英倫才子展示了一場華麗而銳利的媒體識讀教育,為讀者示範如何洞見新聞的本質,而不會迷失在新聞的表象中。 ──《天下雜誌》總主筆何榮幸 作者簡介 艾倫.狄波頓 Alain de Botton   英國最具特色的才子作家、哲學家、製作人。   1969年生於瑞士蘇黎世,在瑞士和英國兩地受教育。通曉法文、德文、拉丁文及英文。現居倫敦。   18歲入劍橋大學歷史系。23歲發表處女

作小說《我談的那場戀愛》大放異彩,暢銷200萬冊;25歲入圍法國費米娜獎;27歲完成驚世之作《擁抱似水年華》;31歲出版《哲學的慰藉》,以古老的歐洲智慧為現代人療傷;33歲帶著滿腹詩書踏上大千世界的旅程,開講《旅行的藝術》;37歲用哲學、美學和心理學的角度,讓《幸福建築》顛覆我們對建築的既定看法,並提出「生活建築」(Living Architecture)計畫,邀請世界知名建築師參與設計,為大眾帶來現代建築的獨特體驗。2009年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任命為榮譽院士。2011年獲選為英國皇家文學學會院士。   狄波頓在作品中探討現代生活的各種面向,並多次參與BBC等媒體的紀錄片拍攝,以極富風格的

精采創作,向大眾指出哲學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近年更參與創辦「人生學校」(www.theschooloflife.com),實踐他理想中的大學:以文化的功能協助一般人得到生活的方向感與人生智慧。   狄波頓才氣橫溢,文章智趣兼備,不僅風靡英倫,全球各國更爭相出版他的作品,目前已有二十多國語言的譯本。書評人康納立(Cressida Connolly)讚嘆狄波頓是「英國文壇的奇葩」,葛雷茲布魯克(Philip Glazebrook)則認為:「這種奇才作家,恐怕連掃帚的傳記都寫得出來,而且這柄掃帚在他筆下絕對是活靈活現的。」知名旅行作家莫里斯(Jan Morris)更說:「我真懷疑狄波頓這

輩子有沒有寫過一句乏味的句子。」   狄波頓在推出本書的同時,也策劃了新聞網站「哲學家郵報」(www.philosophersmail.com/‎),以英國小報《每日郵報》網站的模式來運作,並由「人生學校」的哲學學者們執筆,探究政治時事和名人八卦背後的哲學涵義。   個人網頁:www.alaindebotton.com   狄波頓作品:《哲學的慰藉》《我談的那場戀愛》《愛上浪漫》《吻了再說》《擁抱似水年華》《旅行的藝術》《我愛身分地位》《幸福建築》《機場裡的小旅行》《工作!工作!》《宗教的慰藉》《無聊的魅力》。 譯者簡介 陳信宏   專職譯者,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

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並以《好思辯的印度人》(先覺出版)入圍第33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譯作包括《我愛身分地位》《宗教的慰藉》《如何思考性這件事》《如何不為錢煩惱》《無聊的魅力》(先覺出版)等。 前言 政治 乏味與困惑 些微的希望 恐懼和憤怒 壞蛋與弊端 既成觀念 國際新聞 資訊和想像 細節 攝影 經濟 廣義貨幣供給與烏托邦 投資人新聞 名人 仰慕 嫉妒 成名的渴望 名氣造成的傷害 災難 悲劇 意外 自然 健康新聞 消費 飲食、旅遊、科技…… 文化 結語 個人化 關注內心需求 推薦序  富有哲學和人文關懷厚度的佳作  南方朔         新

聞解讀完  黃哲斌         我們需要好新聞  陳玉慧         我們還能期待怎麼樣的媒體?  張鐵志         大眾應該如何閱讀媒體?  周偉航(人渣文本) 推薦序   富有哲學和人文關懷厚度的佳作 南方朔(作者為評論家)   現在是新聞已成為新宗教的時代。人們無日無夜都被大量的新聞訊息轟炸著。雖然有這麼多新聞,而真正「重要而有意義」的(significant)可能只占了很少的比重,但那些不重要的新聞卻也非毫無意義,它們合理化了我們的無聊、媚俗、對世事的漠不關心,也合理化了人們的偏見和歧視。更嚴重的是,新聞大體上是以一種扁平的方式呈現這個世界的實體,它會壓縮掉人們的

智性與感性縱深。因此,新聞呈現出的世界看起來很熱鬧多姿,但卻貧瘠荒涼,人的惡質一面反而被發揚,積極向上的一面則受到壓抑。   以前,當神權定於一尊的時代,就是人們對人權展開反省批判的時候。當君權定於一尊的時代,也就是人們反省君權的開始。現在是新聞左右了人們的認知與判斷的時代,當然也到了人們反省新聞的時候。據我所知,近年來有些反省力較強的國家,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就會開設新聞解讀的課程,在我的想像裡,學識太低時解讀新聞,可能無法將它拉高到哲學的層次,但一定可以透過青少年沒有偏見的聯想而發現到,原來許多的新聞只不過是在作秀,許多八卦新聞純屬無聊,許多新聞換了一種寫法就會完全不一樣。   關於青少

年解讀新聞,我想到一個自己經歷過的故事。我的小孩在念小學高年級時,有一次看警匪片,他突然笑了起來,並口出驚人之語。他說警匪片的好人其實比較壞,而壞人比較好,因為警匪片裡的好人殺人,都是拿起槍來就亂殺,而壞人抓到了好人,都會講一堆話,不把好人一下子就殺死,所以好人比較壞。由我自己的經驗即可看出青少年看事情,童言童語裡的確有他們的直觀,如果由他們解讀新聞,一定能看出不一樣的東西。     由於受到某些進步國家的啟發,很早以前我即主張,台灣的教育體制也應該開設新聞解讀的課程,這種課程開得太早,可能有難度,但到了大學,學生的綜合智力已逐漸成長,而且大學裡的哲學、文學或其他專業學科的師資已較多,對各種

新聞從事批判性反思,應當有了較好的條件。英國當代主要知識分子及人文主義作家艾倫•狄波頓的新書《新聞的騷動》,相信即是大學新聞解讀的極好入門導讀課本。   長期以來,我們都相信新聞也是資訊,透過新聞報導,人們接收到各種資訊,對世界發生的事才會省知,因此在大眾新聞的時代,人們的知情權始可得到滿足。因此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新聞自由」都是每個國家爭取的目標。人們相信新聞和訊息如果沒有被少數人壟斷,而是可以自由流通,則自由民主就會有保障。縱使到了今日,許多不民主國家還是在管制新聞自由,什麼新聞能報,什麼新聞不能報,都由政府決定。控制新聞是控制政治的前提。   但有了新聞自由後,國

家和社會就真的越來越好嗎?根據當代媒體理論的研究,人們已發現,在一個自由民主,有新聞自由的社會,新聞的發達反而產生副作用,舉其大者而言,至少有下列新聞病徵:一、各國內政都陷入瑣碎議題的競爭,政治很熱鬧,但真正重要的問題反倒愈來愈少受到注意。二、當今的新聞,愈來愈注意重大的公共災難,開發中國家的貪腐和流行病毒、天災、名人八卦,這些新聞都麻痺了人們的感覺,甚至這種刺激使我們對別人的痛苦不幸日益無感,也合理化了人們的偏見與自私。三、近代無論每個領域,新聞的重點都在向名人轉移,它拉回了人們對努力成功的判斷,一個名人八卦新聞充斥的社會,將成為努力精神日益降低的社會,也會使社會的羞恥感降低。四、新聞的日益

重要,已使得人們的經濟活動開始事件化和宣傳化,經濟富國裕民的角色開始減少。   一個新聞發達的社會,並不必然會替文明帶來正面刺激,甚至可能會造成人們的「虛假意識」,反而降低了一個社會的人文水準。也正因如此,一個現代社會遂必須對新聞知所警覺,人們對新聞應有批判反省解讀的能力,而新聞工作者則需要在如何選擇及書寫上有新的視野,呈現新聞真實的一面,擴大人群的相互理解;新聞應當具有從個案裡找到人性的感動與啟發等特質,不能只是喧嘩,新聞應有提升人和社會,更深刻的因素存在。   因此,我樂於見到艾倫•狄波頓這本對新聞所做的反省之書。本書很有哲學和人文關懷的厚度,相信它一定會給我們的社會帶來思考新聞的契機

。 推薦序   新聞解讀完 黃哲斌(作者為新聞工作者)   二○一四年四月十一日晚間,一群人包圍北市警中正一分局,一名背著電視台攝影機的男子,沿途撕毀抗議標語,遭民眾包圍,現場幾乎爆發衝突,有位身穿藍色襯衫的年輕人,居中調解,努力還原現場,並呼籲大家拍下影片,上傳網路,事件平和落幕。在此同時,另一家新聞台宣稱撕標語民眾遭毆,因有前述影片為證,網友指責電視台謊報新聞。   兩天後,一家報紙刊出市長參選人P的訪問,標題與內文暗示,參選人P批評抗議民眾是「民粹」,支持衝突事件中的指揮警官。一名訪問現場的第三人,上傳他側錄的語音檔,質疑該則報導刻意誘導發問,並扭曲P的原意,另名網友自發聽打逐字

稿,網友眾怒,群起批評該家報社。   上述兩起真實事件,各自獨立,又互相關聯。它們有幾個共同點:   一、兩者反映了新聞機構或個人,在新聞現場並未扮演中立角色,而是以自身立場介入,試圖影響事件發展。   二、兩者都由非新聞專業人士錄下影像或聲音,上傳網路,供公眾評論。   三、兩者張貼流傳的網路平台,都是台灣最大的BBS站台PTT,透過「鄉民」廣為傳布。   諷刺的是,這些具有新聞性質的影音檔,雖由業餘報導者目擊、記錄、散布,卻補足或修正了專業媒體的報導,甚至更具真實性。   過去幾年,我們不斷目睹類似事件發生,新聞機構的政治立場、商業利益、編輯室生產線,經常是個巨大絞肉機,每天產製一

則又一則懷帶惡意的報導或評論,誘導問話、選擇性引述、報導框架、資訊偏誤,到頭來,讀者或觀眾看到的,往往是記者的意見,而不是受訪者的。   當代的媒體機構,正面臨多重挑戰,一方面,必須面對廣告營收與受眾注意力消退,於是常以無聊、瑣碎的內容,博取觀眾與廣告主的青睞,名人隱私是一種可消費的櫥窗精品、災難疫病是一種好萊塢式的恐懼動員,新聞的意義不斷溶解,功能轉為楚門世界的仿真娛樂。   另一方面,新聞的真實性經常飽受素人挑戰,媒體機構的集體偏見經常被揭露,「鄉民打臉」成為一種再製的網路新聞類型,一種草根平衡報導,一種新聞詮釋權的爭奪戰。現代科技賦予每個人身上配備多個鏡頭或麥克風,手機、相機、錄音筆

、平板電腦,也賦予人人得以採訪與傳播的能力,讓言論市場充滿喧囂、反饋與噪震。   我們的新聞世界,比以往更虛假,也比以往更真實,產製門檻降低,接收門檻變高,真假在倫理的模糊地帶交鋒,解讀判別新聞成為一種資訊能力,有人稱之為「媒體識讀」,或者,你可以稱之為「新聞生產流程的細部分解,以及消費者介入回饋」,或許,這正是艾倫•狄波頓此書希望造成的騷動。 推薦序   我們需要好新聞 陳玉慧(本文作者為作家,曾任《聯合報》駐歐特派員)   狄波頓又寫了一本我想寫的書,他每次都這樣。因為,他是大才子,我不是。但狄波頓從來沒做過特派員,他好整以暇可以仔細以他哲學家般的巧思來評論現今的新聞環境,而我的的確

確擔任過特派員,真槍實彈,幾乎每天都在與新聞為伍。我一直身處新聞現場。我可以乘機說說我的讀後感嗎?狄波頓先生?   曾經擔任廿年歐洲特派員,我經歷太多這樣的日子,每天起床,早餐後,喝起咖啡或茶,一邊讀報紙或瀏覽新聞網頁,然後思索:什麼新聞值得我寫?   或者,什麼新聞值得台灣讀者閱讀?   狄波頓要說的是,新聞已經是宗教,每天的晨間新聞是晨禱,午間新聞是午禱,而晚間新聞又是晚禱,在歐洲,收視率最高的是晚上十一點的電視新聞,因為很多人看過後便可以去睡覺。   對一個特派員而言,什麼新聞值得讀者閱讀,這個決定權不一定完全在我手上,因為報社每天都在同樣的時間裡,開著大小不同的編採會議,有時會

議中已經決定什麼歐洲新聞必登不可,又或者是,什麼台灣新聞過於重要,歐洲新聞根本不會有版面,編採會議決定了歐洲新聞的篇幅,會後同事會同步告知我。   如果不告知我的話,而那天又剛好有點版面的話,是的,那麼我大可書寫一些我認為值得閱讀的新聞。但問題就在這裡,什麼是那樣的新聞?我得花上廿年的時間才知道,不是什麼新聞值得台灣讀者知悉,而是什麼角度和什麼寫法的新聞,才值得台灣讀者閱讀。   狄波頓這一本《新聞的騷動》便是在闡揚及描繪他的「新聞文藝復興」,他的書大大安慰了多年擔任駐外特派員的我。現在我才知道,那些年,我無能發揮我那歐陸的黑色幽默,可能並不是我的問題。因為,台灣正如大部份的西方媒體,新聞

寫法沿襲了那一板一眼的制式新聞規定:五個W(who, where, when, what, why),而且許多記者連五個W都做不到。另外,台灣讀者(包括媒體編輯)對歐洲的欠缺了解,往往是很多新聞的盲點。台灣媒體勢單力薄,如何與大通訊社競敵?說穿了,我們無法競爭,只能延續和申論,或者,在好一點的情況,過濾和篩選,但前提是,寫稿的人也得對歐陸政治社會文化有足夠的熟悉和理解。   讓我舉個例子吧,這譬如說,身為歐洲特派員,我報導了無數次的德國女總理梅克爾,她參加選戰,她在國會發言,她接受訪問,這種種的新聞,甚至包括她宣布那違背她所屬右派的決定,也是一個順從民意的好決定—二○二二年德國全面廢核;但這

些新聞都不如我注意到的一件事:無論她在哪裡,聆聽別人時,她的雙手手指總是會做出一個心型圖案,梅克爾,妳怎麼了?妳的雙手手指被瞬間膠黏住了嗎?其實,這件事說明了梅克爾為了營造自己有多麼努力……畢竟,在德國那樣的父權社會,她已經是全球最有權勢的女人。   我曾經和梅克爾面對面,我詢問她問題時,她便有這樣的手勢,我也曾看過幾十張別人拍攝她的心型手勢相片,我便曾經想寫一篇這樣的報導,卻一直沒寫,是造型和心理專家聯合建議她做出這樣的手勢,女性委婉但堅定,我被那選舉選舉選舉記者會記者會記者會分心了,因為我也會擔心我漏新聞,而在台灣媒體漏發新聞便是記者的大罪。   好吧,我說遠了。我本來只是想禮讚狄波頓

這本《新聞的騷動》。在此無冕王已死的時代,人人都是新聞記者,可以隨時在任何網路社群發布訊息,垃圾新聞因此滿天飛,讀者其實更無知了,人心其實更惶惶了,消息其實更泛濫了,但我們需要這麼悲觀嗎?狄波頓無非要告訴我們,不必這麼悲觀,我們需要新聞,但我們需要更好的新聞,不是人人都可以寫新聞,是極少數充分具有文化和知識,有見地又有遠景,還帶著一點使命感甚至幽默感的人,才能寫好新聞,而這本書說明了書寫及閱讀好新聞的必要性。 推薦序   我們還能期待怎樣的新聞媒體? 張鐵志(《號外》雜誌總編輯兼《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總主筆)   「在當今這個時代,如果有個獨裁者想要鞏固自己的權位,並不需要做出對新聞下達

禁令這種顯而易見的暴政措施。他所需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確保新聞機構持續不斷傳播各種沒頭沒尾的新聞快報,大量轟炸觀眾,也毫不說明事件脈絡,同時新聞議程又不斷改變,也不闡明各項議題之間的相互關聯,而且不時穿插凶殺案與電影明星花邊的聳動報導—這樣就足以弱化大多數人掌握政治現實的能力,並且摧毀他們改革政治情勢的決心。」這是著名作家狄波頓在《新聞的騷動》中的一段──雖然台灣不是一個獨裁體制,但所有台灣人都會感到這段話彷彿正是為這個擱淺的島嶼所寫的。如果一個外星人來到台灣,打開電視新聞十分鐘,你會懷疑這個國家的智力程度,你會覺得此地彷彿真無大事。我們都知道台灣媒體問題的嚴重:八卦化、瑣碎化、娛樂化、黨派

化,但很少去思考台灣媒體的蒼白對整個社會造成的深遠影響:政治的惡質、公民精神的削弱、消費主義的支配,甚至對道德、價值與人性的扭曲。     「從來沒有人循序漸進地引導我們思考新聞媒體的非凡能力:新聞媒體不但能夠影響我們對現實的觀感,也能夠形塑我們的心靈狀態。」這正是狄波頓寫這書的本意。狄波頓指出,我們對政治與政策或者國際新聞缺乏興趣,主要是因為新聞機構沒有讓這些事情和我們產生意義的關聯。他說:「當今這個時代已經不缺可靠的事實。重點不在於我們需要更多事實,而是我們不曉得該怎麼處理我們已經擁有的事實。」這種意義的匱乏首先表現在:「從一則漫長的事件中沒頭沒腦地擷取出一小段發展,又沒有說明這些事情背後

的背景情境,正是許多最重要的新聞事件所受到的報導方式,不論是選舉、預算協商、外交政策的提議或者國家福利制度的變革都是如此。」他舉例,一則敘述剛果民主共和國政府貪腐現象的報導(「剛果民主共和國爆發回扣指控」),個別看來可能令人摸不著頭腦;但這則報導的標題如果能夠揭示這起事件背後的宏觀主題—「西方國家概念與非洲部族觀點的衝突」—我們就能對這麼一項案件獲得更深刻的了解。的確,大部分新聞的處理都缺乏對於事件賦予深刻的意義,或者連結到一個更大社會科學的視野,因此我們只停留在碎片化的訊息,而無法提昇思考的深度。這在台灣媒體尤其嚴重。在《紐約時報》上我們可以得到思想的刺激,但在台灣媒體或許可以挖到內幕,也可

能有很好的調查報導,但很難發現知識與思想上的提昇。     意義的匱乏的第二點在於,新聞應該培養我們「注意到自己以外的人」的能力,從而促成我們和其他人在想像中的接觸、實際上的協助以及相互之間的理解。例如關於國際新聞,有人認為我們內心終究只在乎「我們自己」,但狄波頓卻認為「我們天生的好奇心其實遠比這種觀點所認為的還要強烈得多。一個異國人物的命運絕對有可能讓我們深感著迷,甚至使我們為之流淚。」記者該學習的技巧是,「要求新聞稍稍學習莎士比亞,對普世性的元素也投注些許的注意。」   「新聞報導能夠藉由特定的呈現方式,讓知識的傳遞得以跨越文化與情境的鴻溝,也能夠有助於我們把其他人類同胞的種種經驗視為有

用的資源,使我們不斷從中獲取啟發、警惕、引導與洞見。」這種促進相互理解的作用也表現在如何報導那些「惡人」或者殺人慘案。他相信我們「要把駭人聽聞的恐怖故事(毫無意義地描述令人不忍卒睹的事件)轉變為亞里斯多德所謂的悲劇(從令人憎惡的事件當中形塑出一則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我們對於一個殺害了自己的配偶或子女的人能否產生同情心,有一大部分乃是取決於這個人的故事獲得怎麼樣的講述:我們對這個人得知了哪些資訊,我們對他的動機有怎麼樣的了解,以及這個人的內心世界以多麼深刻的洞見與複雜度呈現在我們眼前。」     回到開頭的引文,關於新聞對民主的影響,真正的民主的確需要擁有足夠知識與資訊的公民的參與,如此才

能介入公共政策、選擇政治代表,並判斷後者是否反映民眾的利益。因此,媒體如何呈現公共議題,如何提供現代公民所需的資訊與價值,將對民主體制所需的公民培育有關鍵影響。     所以狄波頓說的好:「現代世界卻使我們了解到,就削弱人的政治意志而言,有些力量遠比查禁行為更加有害也更加憤世嫉俗:也就是以混亂、零碎,而且時斷時續的方式呈現各種事件,以致大多數的閱聽大眾都無法長期關注最重要的議題,於是絕大多數的民眾便在困惑、乏味以及心思分散的情況下,不再關注政治。」簡言之,這種新聞媒體只會導致民主的空洞化,而這正是台灣的困境。       當然,我們這個時代也出現了新的可能性:網路世界及社交媒體,這不僅強化個人

自我選擇新聞的能力,也徹底改變新聞的生產與傳播的管道。然而,狄波頓對前者有個重要提醒:自己選擇想看的新聞雖然強化了閱聽人自主性,卻可能讓一個人只限縮於自己喜歡看的,導致視野日益狹隘。       社交媒體是本書所沒有提及的,卻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面對的最重要改變。這個機制雖然提供了更多元的資訊、挑戰了傳統主流媒體的霸權,但狄波頓所擔心的混亂和零碎卻可能更嚴重,因此我們當然還是需要好的媒體—他們將不只是客觀與深入的報導與調查(雖然在台灣連要做到都很難),並也能提供意義的連結、脈絡的分析、思考的刺激,並增進人群間的相互理解。 推薦序   大眾應該如何閱讀媒體? 周偉航 (筆名人渣文本,大學教師、

作家)   我的學生泛及各個領域,其中也包括了大傳類科。在傳播類科之外的學生,對台灣現有的媒體充滿了憤慨,其次是憂慮;在大傳領域之內,學生先是充滿了憂慮,其次才是憤慨。        這種有趣的交雜,凸顯出一種責任上的隨意劃分:   一、我不是大傳類科,我可以對新聞廣電內容的品質低落感到憤慨,再因此對國家的未來感到憂心。   二、我是大傳類科,我會對媒體工作環境惡化感到無能為力,又會對理想不能伸張而感到憤怒。   這兩者巧妙的對立與共通之處,凸顯出人對於新聞媒體的「無力感」與「他者感」。不論是否身在業界,我們總是沒有力量,我們總是決策圈外的其他人。這類心態讓我們面對媒體亂象時,往往只淪於

情緒反應,缺乏理性的應對策略。        《新聞的騷動》一書所探討的哲學切入角度,正好突破了上述兩造的盲點。本書以優美的文筆提示了所有人都該驚覺的可怕事實,並提供了解構的脈絡性,其閱讀的過程是場輕鬆卻嚴肅的學習。     作者艾倫•狄波頓要求視聽受眾轉變成為不服從的大眾,以帶有防衛性與比較的視角,分割、重組、再製這些媒體訊息。我們不應以媒體所建構的脈絡來接受資訊,而是將新聞變成自我的收藏品,在閱聽時,也將之破壞與吸納,並對自我產生意義。     最後,你可以從新聞中獲得什麼?應該不再只是情緒,而是一些對你獨有意義的「什麼」。而這只有你親自展開閱讀,才有辦法掌握了。 ◎前言1這種東西不附

任何說明指示,因為這理當是世界上最普通、簡單、顯而易見,並且平凡至極的活動,就像呼吸或眨眼一樣。 經過一段時間的間隔—通常不超過一個晚上(而且經常還短得多;若是特別躁動不安,說不定只熬得過十或十五分鐘)──我們就會停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檢查一下新聞消息。我們暫停自己的人生,以便再次取得一份關鍵資訊,看看這個世界自從我們上次檢視新聞以來,又發生了哪些最重要的成就、災難、犯罪活動、流行疾病,以及感情糾葛。 以下乃是一項習作,試圖把這種隨處可見,而且眾所熟悉的習慣呈現為一種充滿古怪與危險色彩的活動。 2新聞致力於將世界上最不尋常也最重要的事物呈現在我們眼前:例如熱帶地區的降雪、總統的私生子或者連體嬰

。然而,新聞雖然堅決追逐異常現象,卻總是巧妙地迴避將目光投注在自己身上,對其本身在人生中達到的重要地位也總是避而不談。新聞機構雖然竭盡心力報導非凡奇特、腐敗墮落,以及令人震驚的事物,我們卻可能永遠看不到「全球有半數人口天天都著迷於新聞報導」這樣的頭條標題。 哲學家黑格爾認為,新聞一旦取代宗教而成為我們主要的指引來源及權威標準,社會就進入了現代化的階段。在當今的已開發經濟體當中,新聞的權勢至少相當於以前的宗教信仰。新聞截稿時間與禱告時間的疊合程度高得令人難以置信:晨禱成了晨間新聞,晚禱則是晚間新聞。不過,新聞不只是時間表與宗教近似,也要求我們必須抱持猶如面對信仰的那種崇敬態度。在新聞當中,我們也

盼望獲取啟示、得知哪個人是好是壞、找出苦難的原因,並且了解人生在世的道理邏輯。同樣的,我們如果拒絕參與新聞的共同儀式,也可能被人視為異端。 新聞懂得如何隱藏其運作機制,因此相當難以質疑。新聞以自然平緩的語調對我們侃侃而談,毫不提及其充滿前提假設的觀點。新聞沒有揭露的是:這種活動不只是單純報導世界上發生的事情,而是根據其本身高度的特殊關注,不斷在我們的腦海中形塑出新的世界。 3從小,大人就教導我們重視圖像與文字的力量。我們被帶到美術館去,聽著大人以嚴肅的口吻指稱已經死了許久的藝術家所繪製的某些畫作能夠轉變我們的觀點。此外,大人也介紹我們接觸各種可能改變人生的詩作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