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故事技巧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說故事技巧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GuillaumeLamarre寫的 引爆故事力:頂尖創意大師開講,打造高效行銷和說故事技巧的21堂課 和李崇建,甘耀明的 【博客來獨家】山羊、老鷹,還有我的帕加尼(Bianco Tsai設計書衣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教師說故事的技巧也說明:在這整個交通安全教學活動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便是老師說故事的能力。 老師一邊操作著〞頑皮豹〞的紙偶,一邊說著自編的故事,例如:「好玩的頑皮豹上學時,坐在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奇光出版 和親子天下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教育學系研究所 高淑清所指導 劉佩榕的 國小子職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 以二年級《孝說》為例 (2021),提出說故事技巧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子職教育、行動研究、教學實踐、課程設計。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狄百彥所指導 林冠吟的 電影中女性瘋狂的表現:從社會禁忌到表演藝術 (2020),提出因為有 電影、女性、瘋狂、禁忌、藝術、精神分析、歇斯底里症、思覺失調症、佛洛伊德、反撥、影像、夢境、傅柯的重點而找出了 說故事技巧的解答。

最後網站如何提升子女圖片描述及說故事技巧. - ppt download則補充:4 說故事的必備條件運用完整句子能明白日常生活中事情的先後次序及因果能明白別人對事情的想法和感受能理解圖畫內容, 形容圖畫的重點和細節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說故事技巧,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引爆故事力:頂尖創意大師開講,打造高效行銷和說故事技巧的21堂課

為了解決說故事技巧的問題,作者GuillaumeLamarre 這樣論述:

賈伯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人,是會說故事的人。」 掌握故事力=吸引注意力=高效行銷, 從廣告、電影、文學、品牌策略到流行文化,經典案例解析+60道實作練習, 本書有如工具箱,幫助你發揮創意,說好故事,打動人心,影響世界。   頂尖廣告大師、創意總監、得獎編劇不藏私親授, 融合說故事技巧和設計思考,打造最有說服力溝通術的完全指南!     ◆本書寫給:從事設計、行銷傳播、廣告創意,以及自行創業人士,如何管理創意點子,吸引更多客戶上門。     ◆本書剖析:故事的力量、說故事的技巧、好故事的5個特點、增進寫作技巧,在演講簡報、品牌行銷、產品企畫、創意管理上都無往不利。     ◆經典案例解析

:Apple、Nike、Uber、GoPro、樂高、紅牛、皮克斯、特斯拉、《紙牌屋》、《絕命毒師》、《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等經典品牌,掌握與世界同步的絕讚故事力。     ◆創意大師心法傳授:廣告大師比爾‧伯恩巴克、大衛‧奧格威、喬治‧路易斯、李‧克勞、大衛‧卓加、小說家阿嘉莎‧克莉絲蒂、劇作家大衛‧馬密、導演希區考克、史蒂芬‧史匹柏等,汲取說故事大師的成功之道。     ◆專業人士現身說法&60道實作練習:精采訪談業界擅長說故事的作家、電影編劇、廣告創意總監、傳播總監、紀錄片導演、漫畫作者,分享創作心法。作者分析理論也具體示範,並設計60道實作練習,增進創造力。     「說故事行

動的起源來自啟發,而不是有意操弄。商業和娛樂之間的界限漸漸模糊,迪士尼、亞馬遜、Netflix,或許還有蘋果公司,這些品牌之間的較量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樂高企業成功的行銷傳播策略,主要基於電影和套裝系列產品,而且顯然引起了他人仿效。請注意,說故事不是新的點金石。它不會每次都把你的企畫案變成黃金。然而,它可以成為奠基石,固有的根本原則,就像姆指姑娘扔的石子一樣,讓你總是能夠找到原來的路。」──本書作者 紀雍‧拉瑪     法國資深藝術指導和創意顧問紀雍‧拉瑪(Guillaume Lamarre),從品牌、廣告、影集、電影、文學、流行文化等汲取實例,以精湛的手法探索說故事的技巧、它對大眾的影響以及

廣告運用,帶我們檢視這高效行銷傳播手法的所有寶藏。     本書解析故事的力量和說故事的技巧,它到底是什麼?怎麼開始的?說故事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尤其是在當前數位時代。本書探討故事如何深植在記憶之中:吸引注意力是一回事,保持注意力是另一回事,並研究故事是由什麼材料組成,以期看出有多少效果取決於寫作手法的品質。書中也會穿插專業人士的現身說法和精采訪談,他們從事的領域分屬小說、繪畫、電影、廣告與新聞。此外,貫穿本書的諸多實例能讓我們理解「說故事」這個詞,如今已超越了單純的敘述概念,它是內容傳播和行銷策略的核心,成功的「用戶體驗」正是以它為主體。   本書訴求的對象是所有希望傳達訊息的人。也許是廣

告人、創意人或設計師,他們嘗試為作品增添額外的心靈感受;同時也能滿足想用不同方式發展活動的任何人。本書還為行銷和傳播部門提供支援,將說故事化為實踐,並了解它對策略和業務能產生什麼作用。最後,企業負責人也可以從中獲益,因為從企畫項目的構思到啟動,「說故事」都不失為有效的方法。

說故事技巧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接下來 Wolfpack 將於下方ig連結經營更豐富的內容
IG 連結:https://www.instagram.com/wolfpack_wild/

大衛哥會持續照顧大家,如果您是 app 會員及進階課程會員,請填寫完整以下表單
Google表單:https://forms.gle/DHCcFYS8L45QX2Cz9

國小子職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 以二年級《孝說》為例

為了解決說故事技巧的問題,作者劉佩榕 這樣論述:

研究旨在探討以二年級《孝說》為例,進行國小子職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之困境、因應策略及可行性,看見子職教育推廣與《孝說》關係之新可能性。研究採行動研究法進行《孝說》之課程設計,以109學年度下學期的週二晨光時間進行教學實踐。在行動歷程中,運用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同時採課程設計之焦點團體訪談、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者之個別訪談,錄影、照片之課堂紀錄及學童《好好孝護照》之子職實踐心得,期間於嘗試因應研究行動歷程中所遭遇困境與問題解決時,讓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能省思及專業成長,而所得教案經過兩波行動修正後,為課程可行性評估之依據。再以主題分析法的歸納原則,統整資料得到研究結果有:主題一「

築課之羈絆與籌辦」、主題二「授課之糾結與化解」、主題三「學齡子職學四寶」及主題四《孝說》巧遇「子職」。最後依研究結果,提供子職教育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研究、推廣子職教育學校及家庭教育單位之建議。

【博客來獨家】山羊、老鷹,還有我的帕加尼(Bianco Tsai設計書衣版)

為了解決說故事技巧的問題,作者李崇建,甘耀明 這樣論述:

金鼎獎作家甘耀明X薩提爾推手李崇建 創作二十年來首次攜手打造少年成長小說 即使是平凡魯蛇也能變身高級跑車! 一段歡笑與淚水交織的少年蛻變實錄 為年輕生命找回自信,重拾做夢的自由與勇氣   【博客來獨家.Bianco Tsai設計書衣版】   在散亂一地的考卷中,成績吊車尾的孩子沒有選擇放棄,   而是努力抓住最後的希望,希望能夠達成眾人的期待,   有一天可以搭上屬於自己的「帕加尼」跑車,   與山羊、老鷹,還有同伴好友們一起自在翱翔,   展開探索自我的旅程。   書衣設計/Bianco Tsai   平時做裝幀設計,偶爾畫畫,   作品曾多次入圍OKAPI好設計及獲金蝶獎肯定。  

 國小六年級的張家豪,就像空氣一般沒有存在感,   學業成績吊車尾,也沒有過人的才藝,就連名字和外表都很普通。   然而一直甘於平凡的他,卻在畢業前夕遭逢人生巨變:   他的爸媽協議離婚,而向來看重課業的爸爸選擇帶學霸弟弟離家。   感覺自己被全世界抛棄的家豪,碰上久居深山的外公前來拜訪,   在外公和兩個好友陪伴下,開啟了一段前所未有的體驗──   帶山羊上學成為校園熱門人物、拯救失去飛行能力的老鷹變身大英雄,   就連過去不看好他的鄭老師,這時都發現他的藝術天分,   要他和好學生趙曉雲比賽寫生,角逐代表班上參賽的資格。   這些經歷讓家豪感到自信,覺得自己不再像從前一無是處,   甚

至鼓起勇氣研究起名為「帕加尼」的祕密計畫,就為了挽回爸爸的關愛。   然而,他是否可以成功戰勝趙曉雲、成為畫畫比賽的班代表?   他所經歷的這一切是否足夠讓爸爸改觀,對他另眼相待?   已經瀕臨破裂的關係,又該做些什麼才能回到從前呢?   【少年天下】系列介紹   1. 專屬國中生,給10-15歲「輕」少年的閱讀提案。   2. 夠酷而不幼稚,能吸引少年的包裝和題材。   3. 以少年為本位,提供邁向成長的關鍵字。   4. 有深度但無難度,得以思辨的優質文本。 本書特色   特色1  金鼎獎作家甘耀明與薩提爾推手李崇建,以風趣幽默卻發人省思的成長故事,打造首部少年小說。   特色2 

以旱溪、臺中公園等地點為背景,除了搭配走讀課程,亦是獻給這片土地長大的孩子的在地書寫。   特色3  生動且正確寫出山羊和老鷹的習性樣態,以及不同世代間河川地景的變化,是環境教育的極佳作品。 名人推薦   薩提爾教養暢銷作家李儀婷|國立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林玫伶|   嚕嚕頻道創辦人張子韜&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張輝誠|華語首席故事教練許榮哲|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志恆|暢銷奇幻小說作家陳郁如|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黃雅淳|臺中市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蔡淇華|   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羅怡君|臺中市大元國小教師蘇明進(老蘇老師)    共鳴推薦! 各界好評   他

們兩個一個是文學領域裡的千面寫手小說家,文筆的筆鋒千變萬化,寫什麼都傳神入裡。而另一個則是薩提爾模式中的心靈推手,說出口的話宛如神喻,兩個人合作的著作,每一詞句描述都是一場藝術的展演,而想要探討的生命深度,則是一座冰山,令人讚嘆。──薩提爾教養暢銷作家李儀婷   「整齊才是亂的。」當主角的外公望著旱溪,說出這句話時,讀者終於明瞭,當我們用整齊的一把尺,去量所有孩子的童年時,大人才是這個世界的亂源。這是一本有梗丶有趣丶有深度的好看小說!──臺中市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蔡淇華   《山羊、老鷹,還有我的帕加尼》處處藏有黑色幽默的喜感,恰到好處的荒謬點破大人們對孩子言行的不信任、外在標籤加諸給

孩子的扭曲價值觀,這些討人厭的長大瑣事未經過濾刪除,但透過甘耀明老師施展文學特殊濾鏡,能讓我們笑著看穿裸露的事實:別人給自己貼的標籤,必須自己撕除才夠澈底。──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羅怡君   面對生活中發生的任何事,我們可以有各種觀點;你可以視挑戰為良機,也可以自認倒楣。這本少年小說的價值,就是在作者的巧思下,透由男孩的眼光,看見事件的不同風貌。因為視野寬闊了,更能在自己身上發現更多的可能性。──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志恆   這本書的文字讀起來輕鬆有趣,對話讓人莞爾,就是青少年間無厘頭卻真實無比的情境。故事情節帶著輕快的節奏,但是每個輕鬆的橋段,常常又有令人揪心的迴盪,久久不能過去。裡面寫

到關於藝術和野生動物的部分,是我看其他書時時常難以融入的,但兩位老師卻很精確的抓到精髓,而且保持風趣,讓人閱讀起來非常的過癮。──暢銷奇幻小說作家陳郁如   這本書不僅好看又好笑,主人公的創意點子多到爆,一點都不被學校教的刻板知識所拘束。全書語言生動,讓讀者彷彿置身其中,與書中人物一起經歷大大小小的事。我很推薦這本書!──「嚕嚕頻道」創辦人.小六生張子韜   *適合10歲以上閱讀

電影中女性瘋狂的表現:從社會禁忌到表演藝術

為了解決說故事技巧的問題,作者林冠吟 這樣論述:

瘋狂本身即是一項人們避而不談的禁忌,因為我們對它不了解。而女性的瘋狂更是被視為一項不可告人的家族醜聞。令人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我們把瘋狂視為社會禁忌,那麼電影又是如何將隱藏於社會暗處的事物帶到觀眾面前的 ? 被稱之為第七藝術的電影,它不僅挑戰成見,激起社會議題的討論空間,揭示人性的秘密,甚至還有力量影響人們的思維或行為。至於瘋狂,它從被社會忽略,甚至被歧視,到赤裸裸地暴露在大眾面前的這個過程歷時漫長。在過程中,透過醫學與科技的研究與審視則激發出了人們對於瘋狂的新見解。在這篇論文中,「瘋狂」、「瘋子」、「精神錯亂者」、「精神病患」等字眼會多次被重覆提及。對我們而言,這些詞彙的使用僅是按其字面意思

來描繪對心理學與醫學所觀察到的客觀身心狀態,而並不含有現代社會所賦予它的貶義。此研究是以同理的態度,欲以人性為出發點去理解瘋狂這個概念。因此,我們鼓勵讀者擺脫對它既有的負面印象,才能充分理解本論文。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們先一起來看到一樁令人難忘的歷史事件。1895年12月28號,史上第一部公開的電影於巴黎卡普西內斯大道的「大咖啡館」的地下室放映。影片是由盧米埃兄弟所製的《火車進站》。栩栩如生的影像嚇壞了從未看過電影的觀眾。放映在銀幕上的火車是如此的真實,以至於民眾因為害怕被這列巨獸撞到的錯覺而驚慌失措的逃跑。首先透過電影,錄像帶或者是數位媒體來捕捉圖像和聲音,而經過剪接和編輯之後,一個「新的現實

」被創造了。這種逼真的幻覺就像是一場夢。此外,此事件凸顯了人類心理活動與電影之間緊密的關係。法國電影理論家,梅茲,將電影形容為「清醒人的幻想」。看電影就像在做一場公開的夢。電影和無意識 有著特殊的相似性,它也同時模仿現實世界和顯現心智活動。隨後的影片剪輯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電影彷彿讓觀眾可以有意識地做夢。我們從此多了一個新的看世界的角度,對於禁忌話題尤其適用,使當今社會可以正視它,並且使它成為一個論辯的議題。瘋狂即是個鮮明的例子。人類對於不了解的事物總是帶著恐懼。例如,在航海技術發明以前,人們相信過了地平線後就是虛無;同樣的,基於人性的關係,我們會對於言行舉止超出一般常態經驗的人感到害怕,

例如瘋子。在好奇心與對進步的渴望驅使下,我們發明了科學與各式各樣的研究方法,為的就是能更了解我們所身處的世界、社會現象以及人類行為。因此,在一個現象被完整的了解以前,人們仍會感受到恐懼,甚至相信眼不見為淨,不被自己看見的事物則等於不存在。於是,很多人、事、物都像秘密一樣隱藏在社會的陰暗角落,甚至連談論和承認他們的存在都成了禁忌。瘋狂是一個相對敏感的社會議題,它也是會隨著歷史變遷而改變其樣貌。人類歷史發展的每個階段對瘋狂的表現有不同的詮釋,也就是說,每個時代都有其代表性的瘋狂。例如,16世紀的性病患者應當遭拘禁;17世紀的社會判定自殺者有褻瀆上帝之嫌所以也將其監禁;19世紀的歇斯底里症則為當時最

具有代表性的精神疾病。回到瘋狂的概念萌芽的中世紀,當時,瘋子其實是被視為接近上帝的人。瘋狂和文明看似人性中對立的兩端,然而,這只是表像,它們有時又互為表裡。而自文藝復興以來,歐洲社會一直對「理性與非理性」、「理性與瘋狂」的對立感興趣。笛卡兒在他的作品中肯定 :「他們是瘋子,而如果我以他們為榜樣,持著和他們同樣的想法,那我就會和他們一樣精神失常。」 笛卡兒認為,由於他們本身就遵循著不同的規則,所以他和瘋子有著根本上的不同,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從此之後,瘋狂被視為理性的反面。自17世紀,理性獲得社會推崇以來,瘋狂就被視為可恥的。它逐漸成為一個大家都避而遠之的禁忌,因為可恥所以更是刻意地忽略。在啟蒙

時代,瘋子被歸類為無法融入社會的一群,因此被監禁在「收容總署」的四堵牆間。這些不被社會承認的分子得等到19世紀後才能從拘禁中解脫出來。從那時起,我們給了他們一個全新的身份,即精神病患者。隨著時間的推移,瘋狂被理性驅逐至如精神病院這樣的社會陰暗角落中。儘管如此,在同時被發明的精神分析理論,終於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瘋狂的運作機制。而女性身上的瘋狂,更是被看作禁忌中的禁忌。在進入現代社會之前,女性的社會地位與男性有很大的不同,她們的社會責任是撫養孩子和照顧家人。如果一個女人無法達到社會的期望,她們就不被接受而被視為異類。由於女性當時在社會上是「隱形的」,所以不符世俗常規的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社會視為

瘋狂。因此,當時的歐洲社會認為,如歇斯底里症 這樣的精神疾病,是一種所有女性身上都可能發生的惡。女性的瘋狂成為社會禁忌話題,而她們隱性的社會地位更使其陷入了命運的深淵。多虧了醫學、心理學的進步以及透過電影的揭露傳達,人們才有機會了解曾經只存在於醫院裡的秘密。電影和心理分析的結合為社會帶來了創新的點子與話題。希區考克的《驚魂記》(1960)與《鳥》(1963)、史丹利·庫柏力克的《鬼店》(1980)、大衛·芬奇的《鬥陣俱樂部》(1999)和《控制》(2014)以及馬丁·史柯西斯的《隔離島》(2010),這些以心裡驚悚為主題的作品都獲得了史無前例的好評。隨著時代的改變,電影中呈現瘋狂的方式也跟著改

變。從怪物的形象,到平凡的人物,瘋狂的樣貌隨著社會對它的認知而演變。即使是以一種微妙和難以察覺的形式表現,瘋狂依然存在。透過銀幕的聲光效果呈現的瘋子的故事,觀眾能夠更有效地與電影中的不同角色和情節(也可能發生在現實世界中)聯繫起來。觀影者對這些故事的情感投入會改變他們對瘋狂的既定認知。至於科學對於精神疾病的研究,一般大眾很難有相關的認識和理解。所以如果我們只看片面的資訊和部分事實,例如電視上的新聞或網路上的視頻,可能不夠準確,且無法完整或明白地了解瘋狂背後的原因。這些信息通常會助長幻想或加深刻板印象。更不用說女性瘋狂的社會心理背景,它可以公開討論的機會甚少。電影能夠以相對客觀和人性化的方式呈現

貼近大眾本身的個人經歷及家庭故事。也正因如此,關於女性瘋狂的故事能更容易被公眾接受,甚至引起觀者的好奇。在這樣的潮流帶動之下,我們對於更多的敏感社會議題則可以抱持開放的態度,展開進一步的討論。因此,這項研究旨在回答這個主要問題:電影如何處理女性的瘋狂這項社會禁忌?在第一章的第一部分,我們將透過米歇爾·傅柯的《古典時代瘋狂史》探索瘋狂史。在本書中,他以線性歷史的方式講述了人們對於瘋狂的觀點和對待瘋子的方式的演變。他指出在中古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瘋狂可以透過藝術、戲劇、和文學的形式在公開場合中自我表達。直到17世紀以後,非理性才正式被排除於公共的場域。從此之後,瘋子就真的被邊緣化了,與流浪漢和逾越

禮法之徒一同被關在「收容總署」。我們現今對於瘋狂的認識就是始於這個「大禁閉」時期 。因此,瘋子總是無法擺脫黑暗、恐怖、暴力的氣息。這與其曾經和矯正犯、褻瀆神者和破壞社會秩序分子被關在同個空間的原因脫離不了關係。直到18世紀末,精神病理學家才建立了完整的治療精神病之專業體系。瘋狂的面貌才由「無能力工作者」和「破壞公共秩序者」轉換為需要被幫助的「病人」。為了能夠清楚的分別瘋狂的各種形象,在第二部分我們將以女性身上出現的歇斯底里症和思覺失調症 為例來做進一步觀察。除了考察這兩種精神疾病的歷史外,我們還加入社會因素對精神疾病的影響進行分析,以便更立體地構建瘋狂的表現與對其認識。第二章將介紹精神分析與電

影之間的淵源。維琪·勒博的《佛洛伊德看電影 :心理分析電影理論》將解釋瘋狂是如何從醫生的診間位移到公共空間成為展示,以及當我們看電影時,我們的無意識活動如何影響我們。夏科對於主要好發在女性身上的歇斯底里症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他利用催眠方法使此精神疾病的症狀在聽命於醫生的指令下,於大眾面前重現。女病人抽搐、癱瘓、變形的身體成為了瘋狂的舞台。至於弗洛伊德,當時作為夏科的實習生,從他的老師那裡汲取靈感,發明了精神分析理論。他對無意識和夢的研究與電影建立了更深一層的聯繫,因為它們的機制都始於慾望。而精神分析和相機鏡頭的相似之處,就是他們都觀察著人類行為。接著我們忍不住好奇的問:為什麼觀眾會害怕銀幕上不存

在的火車? 為什麼我們會被影像感動?作者引入了許多理論,如梅茲和鮑德利的「電影機制理論」和拉岡的「鏡像階段理論」,來解釋無意識在想像空間中的角色。當我們踏入漆黑的房間時,我們將自己置身於一種催眠狀態,並準備接受各種暗示。觀眾被當作一個被催眠的對象,他們接收著電影投映的影像的同時也體驗著幻覺。觀眾自然地會對於他們所看到的,尤其是場景和人物產生「認同作用」。 雖然我們看著銀幕上的「他者」,但它其實反映了我們內心的需求和慾望。銀幕和觀眾心理之間的投射連結因此被確立。掌握了主題的歷史脈絡之後,論文的後半部分將著重於影片分析。在以瘋狂為主題的電影發展的簡史中,我們見證了曾經的禁忌終於進入了可以被說出也得

以被看見的領域。自1920年代以來,各個電影實例顯示了此領域的電影風格以及看待瘋狂的角度不斷變化。電影也展示了精神分析的不同方面。例如,有以精神科醫生研究、神經症病患為主軸的影片,也有結合了精神病學和精神分析的夢境解析的主題。至於觀眾對瘋子的認知,以電影角色為例可以分為兩類:危險人物和受害者。危險人物即由電影中陰險、暴力的罪犯為代表,後者則為社會制度的受害者,因其對大環境的適應不良而最終被推進了瘋狂的絕境。然而我們最終必須承認,即使電影有助於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的認識和同情,但它本身也有可能傳達刻板印象或錯誤信息。在獲得了更多瘋狂相關的知識之後,我們必須要能夠辨別電影中對於精神疾病錯誤的詮釋及其對

於某些病徵的描寫所犯下的謬誤。在不失去看電影的娛樂效果下,我們仍須對其內容保持著理性的觀看態度以及批判性思考。第三章將呼應第一章所研究的兩種精神疾病出現在女性身上的狀況,我們將分析以下兩部電影 :《奧古斯丁》和《反撥》。一部表現歇斯底里,另一部則呈現思覺失調症。第一部電影是由真實人物與歷史事件下去改編的作品。內容講述女主角,奧古斯丁,一位19世紀的歇斯底里病患與她的主治醫生夏科之間所發生的故事。就如親臨真實的醫學實驗現場般,我們不但可以目睹此精神疾病發作時的景象,也可以見證當時的社會樣貌與氛圍。第二部電影的時間設定則為現代。透過導演巧妙設計的說故事技巧,以及特殊的場景安排,我們彷彿能透過鏡頭,

以第一人稱視角觀看與體驗女主角(精神)分裂的世界,和她一同慢慢的墮入思覺失調症混亂以及充滿幻覺的狀態。利用路易斯·賈內梯的《認識電影》中分析影視作品的方法與技巧,我們將以廣義層面和技術層面進行分析。廣義層面包含對於影片中的角色、劇情及故事背景的分析;技術層面涵蓋了對於導演所設計的場面調度、鏡頭拍攝角度、光影的運用還有比喻、暗示、象徵等技巧的解讀。其中,我們將著重於電影中對瘋狂的描繪與呈現。例如,在兩位導演的指導下所重現的歇斯底里和思覺失調症的病徵。此外,我們還將影片中的歷史、環境和社會因素一同帶入分析,以推測主角陷於瘋狂的可能性與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