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珍惜我ktv導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請你珍惜我ktv導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黎兒寫的 究極一人行 和黃懷恩的 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白象文化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請你珍惜我ktv導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究極一人行

為了解決請你珍惜我ktv導唱的問題,作者劉黎兒 這樣論述:

每個人真正的故鄉是孤獨; 因為最終的本色就在這裡。 你,做好準備了嗎?     日本與台灣的「一人家庭」比例皆快速上升。旅日作家劉黎兒從各式各樣的「究極一人」身上,清楚見到孤獨的哲學、美學與樂趣。本書不僅僅寫給單身的一個人,也寫給有伴侶的人。所有人原本就是一個人,即使兩個人在一起,也可能是一個人行動。一個人能夠做好自己,享受一個人的時光,才能在兩個人或很多人時也能享受。「獨樂樂」才有「眾樂樂」可言。     一個人主義不是任性的自由主義或利己主義,而是很有格調、擁有自尊且最負責的自我完結主義。從年輕到熟齡,以及要面對自己第二人生的生命意義、健康、旅遊等,都需要這樣的一個人主義,凡事都能覺得一個

人最好,才是人生的究極版本!   各界真情推薦     王美珍/熟齡媒體50+總編輯   汪用和/資深媒體人   李四端/資深媒體人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周品均/唯品風尚集團執行長   詹慶齡/資深媒體人   陳怡蓁/趨勢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鄭弘儀/資深媒體人   鄧惠文/榮格心理分析師、精神科醫師     「究極」是去探究一個人的內外世界,最後就算沒能達到「第一」,至少也達到「唯一」的境界。一人行才能無所不至,才能探究一切,達到巔峰。也就是說,一人行才能「究極」。── 劉黎兒     劉黎兒是第一個全觀日本社會方興未艾的單身家庭現象的作家,她從社會結構、個人意識、消費生活提煉出

系統化的分析。這本《究極一人行》更進階聚焦於一個人的生活哲學及其精彩樂趣,賦予「孤獨」健康明亮的積極想像。── 詹慶齡(資深媒體人)     獨處太可貴(尤其當了兩個調皮小孩的媽後更有此體認),那是極品時間啊,好好珍惜與活用吧!── 汪用和 資深媒體人     當社交距離成了人間往來的屏障,劉黎兒看到的反而是平靜和沈澱。一本從日本出發,但跨足世界每個角落的內省好書。── 李四端 (資深媒體人)     梭羅曾說:「在這裡我總是獨自一人,但我並不寂寞。」相對於寂寞是不愉快的情緒,渴望與他人深刻互動卻不可得,獨處卻可能是較主動的選擇,一種無涉他者的自由意識。長期觀察日本社會的劉黎兒,從各個有趣案例

描述獨處的積極性,暢言獨處非但不等同於寂寞,還可能用來抵禦寂寞,甚至可恣意享受的狀態。既然在日常中,我們或多或少會在人群中感到寂寞(也就是說,我們並不孤單但仍覺孤獨),那麼這本讀來輕快、啟發卻扎實的新作,絕對可以提供各種帶著張力卻指向明亮的練習,關於獨處但一點都不寂寞的種種可能。──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作者簡介   劉黎兒     旅日作家、文化觀察家,忘齡女人;曾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2004年專事寫作,在多家報紙雜誌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日本政經社會議題、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有《私藏東京》《日本職場奇譚集》《最高!極品1人樣》等四十餘冊;小說則有《棋神物語》等;

2011年經歷福島核災後回首關注家鄉台灣高危險核電,重披新聞採訪戰袍,出版廢核相關書籍數冊。最大特點是好奇;最大願望是慢慢咀嚼幸福;最大嗜好是讀書、美食和旅行。 推薦序:共修「一人行」的學分/王美珍 推薦序:獨處的可貴/汪用和 推薦序:一人氣魄,更有魅力/詹慶齡 自序:一個人恰恰好   一人異色 因為一個人,更能嘗試異色 一個人主義不同於個人主義 日光東照宮座猴的孤獨美學 一個人的時間如此重要,美學在這裡 好孤獨是動力,學習與自己開會 龜毛、執著與講究是一個人的特權 製造一個人時間,享受獨處美好 寵物不只是寵物,比家人還要家人 誰說單身者無法信賴 一個人熱中工作的時間永遠不夠 單身才能把興趣

當工作,但得有真本事 一人公司,勝負自負 複數工作,紓解未來不安 結婚是強迫別人一起搭雲霄飛車 黃金單身漢,不婚自有理 AK女子最貼心,拚事業不婚也OK 單身不絕對,有伴也不排斥 婚活APP盛行,不以結婚為前提 任何人都是一個人,有伴侶更要活出自己 單身百百種,人生感受大不同 迎接大獨居時代   一人免活 一個人的更年期,發現新人生 老後不必怕,安全牌早安排 不分老少都從提高免疫力開始愛自己 一個人長夜漫漫好夢多 早起,一人時光更精彩 一人生活不簡單,失敗才能累積經驗 一個人的防疫生活無限充實 後疫情時代的極樂一人時光 天天「免活」,人生更快活 一人晚飯,一人喫茶,一人讀書,一人喝酒 一人燒肉

,幸福感洋溢 掌握要訣,一人自炊無限好 時短美食,自炊更自由 一人罐頭食堂,不出門也享受美味 穿著講究,唯我獨尊 大居家時代,要有好東西相伴 掌握要領,獨居空間更舒適 一個人田舍移住,建造自己的家 一個人才能當快樂搬家狂 二據點生活,雙重感受 懂得Reset才能做大事 腦休才不會惱羞   一人極樂 雙11萬歲,單身購物日也是「一人旅之日」 一人旅的新生活時代 數位排毒一人旅 開發穴場旅,不必人擠人 新時代來臨,開運一人旅 女子海外一人旅,要安全又快樂 男人止步,女人限定 一人泡湯,情趣無限 一人卡拉OK極樂享受 無止盡的一人初體驗 探訪自己的人生,主題無限 一個人可以做的五十件事 自序  

  「你,一個人嗎?」   現階段很多人或許會害羞地回說:「是呀!」   不久之後,我相信台灣社會也會逐漸跟日本人一樣,問話的人會接著說:「一個   人也沒關係!」「一個人也很好!」「一個人真好!」   如果對方沒這麼說,你還可以很神氣地回說:「怎樣?羨慕吧!我可是一個人!」     日本和台灣同樣是儒家社會,也同樣面臨越來越不容易結婚、離婚率越來越高的少子化社會。加上男女壽命有差距,單身戶或是獨居一人越來越多,也因此「一個人」成了領導社會趨勢及消費市場的主力軍。無論是餐廳、旅館、KTV、食品或生活商品等,到處都有專為一個人準備的舒適時間、空間、包裝及價格設定。屬於一個人或是期待一個人上門的「

SOLO安全地帶」越來越多,一個人專用的菜單、一個人的○○專門店、禁止私語讓一個人能沉思的Café等等,日本已經變成對一個人極為友善、越來越周到的社會。     一個人不僅希望找到更多容納他的地方,而且因為是自己一個人才能更講究,兩個人或很多人,往往只是將究!一個人才可能奢華,一個人才有心思去品味許多事物,只有一個人才能有精緻化的社會。一個人的執著雖常被說是「龜毛」,但這才是社會進化的來源與動力,因此一個人是很偉大的!     一個人的家當然也是家,我一直提倡「極品一人家庭」的概念。一個人的時期絕對不是等著結婚的過渡期,也絕對不是暫時的人生。一個人,其實不限於單身戶或獨居者,也可能是有伴侶的人

。所有人原本就是一個人,即使兩個人在一起,也可能是一個人行動,所以一個能做好、享受一個人的人,才能在兩個人或很多人時也很享受。「獨樂樂」才有「眾樂樂」可言,「眾樂樂」很多時候比不上「獨樂樂」,自己一個人有辦法好好玩,就會什麼都好玩,不會動輒陷入欲求不滿,沒事就抱怨,無法獨立自主,成為自己或別人的負擔。     以我自己來說,我跟同為自由業的伴侶相處時間非常多,我們自嘲是擺拉麵攤的夫妻,但是我們各自珍惜屬於自己的世界,珍惜屬於自己的孤獨,也積極地各自行動,才能創造出讓對方或別人覺得有點意思的東西,也才不會彼此厭倦,也才有朋友想繼續跟我玩。我自己一個人時才是真正的我,我一個人哪裡都去,什麼事都想嘗

試,而且一個人更能品味出許多事物的本色,也才能想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想走什麼樣的路。     一個人,日文可以說是「一人樣」,表示至高無上的極品一人,是非常神氣的,各界都想為一人樣量身打造。日文漢字的「一人」,有「一位」「一個人」的意思。一個人主義並非是任性的自由主義或利己主義,反而是很有格調、擁有自尊且最負責的自我完結主義。這不僅僅針對單身的一個人,不僅僅是年輕人,進入熟年而要面對第二人生的生命意義、健康、旅遊等,都需要有這樣的一個人主義,凡事都能覺得一個人最好,才是「最高」的人生!     「究極」是去探究一個人的內外世界,最後就算沒達到「第一」,至少也達到「唯一」的境界。一人行才能無所不

至,才能探究一切,達到巔峰,也就是說,一人行才能「究極」。     正如《孤獨的美食家》所提示的一人食,其他像一人旅、一人工作、一人生活、一人思考等更是無所不在,所以可以說,一人行的大時代來了!因為我們都是極品一人,幾乎所有事都是一個人恰恰好,兩個人還嫌多,而且無法講究細緻。一人行才能究極,才能獨創一個人的美好時光,也讓所有的一個人都抬頭挺胸。大家來共創一個人的究極時代、究極社會吧! 推薦序   共修「一人行」的學分 王美珍(熟齡媒體5 0 + 總編輯)     我熱愛一個人,熱愛到不太好意思說出來的程度。直到看到這本書。     我曾經歷各種「一人行」的生活體驗:一個人出國旅行、一個人泡大

眾湯、一個人浮潛、一個人吃法式餐廳、一個人參加海洋音樂祭、一個人搭摩天輪、一個人唱KTV,甚至一個人去開刀……     其實,我完全不缺朋友,但就是好奇:以一人為單位,會得到什麼樂趣?此外,一個人才真的有行動力,要出發下秒出門便是,不需和誰商量。就心靈的鍛鍊意義上來說,如果什麼事都可以一個人做,那活著的基本單位應該就穩固,沒什麼能被難倒了。     事實上,一個人的生活,不僅是一種生活風格的選擇,而已是台灣社會的必然。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台灣三十歲以上的單身人口已經突破六一○萬人,而且未來只會增加。面對高齡化社會,大家越活越久,老伴一定有一人先走,獨居生活將延長。即便在婚姻當中,也只有自己一個人

能活得好,自我有足夠的安全感與自信,兩個人在一起也才會更好。     因此,每個人此生最重要的學習,不是健康、工作、婚姻、友情、玩樂這些單一面向,而是「一個人如何好好生活」!因為,當一個人能好好生活,就自然能統合了上述所有人生課題的全面性哲學、態度與方法。用一本書,即同時共修所有零星學分,這即是劉黎兒的《究極一人行》的閱讀價值。     在台灣雖然提倡獨處的心靈雞湯並不少見,但以「一個人」為單位的友善實體服務,比起書中描述的日本其實遠遠不足。例如,一般連鎖的KTV,我去唱了才知道:就算是一個人唱,基本低消也要付兩個人的錢,因為店家預設的唱歌人數就是兩人以上。每回一人去歡唱,櫃檯總要再三和我確認

,是否知道這個規定?     即便願意付更多的錢,也還是有價值觀上的困擾。某日下午,我一人去唱歌,該時段空曠無比,給了十人座的大包廂,非常暢快。只是,每唱幾首,就會有服務人員敲門進入:請問今天餐點還OK嗎?或一直來問是否加水?(明明沒喝啊?)事後詢問我明白了,他們之所以頻繁進入,並不是因為服務殷勤,而是想看看:這位怪異女子還好嗎?是否可能在裡面出事?     讓他終止敲門時的是這個畫面:我埋身在點歌電腦前,右手點歌,左手拿麥,嘴中唱著,但同時咬著關東煮的貢丸(真的很餓),口齒不清都還是要飆一下等待已久的副歌,全身上下都很忙。     該服務人員終於放心了──這個人有滿滿的「生之慾」。那麼想唱、

那麼想吃、那麼想把握時間,絲毫不用他擔心。     那已經是十幾年前的往事。現在真慶幸有劉黎兒的《究極一人行》,終於有人清楚說出這樣的人生哲學,並輔以滿滿的真實案例:一個人不是消極的孤獨,反而是非常積極地活!     本書適合三十歲的人,開始強壯心靈;適合四十歲的人,開始為人生下半場作準備;適合五十歲以上的人,直接看務實的生活方法。更適合所有服務業者或找商機的人:KTV不能再明明單人卻收兩個人的錢了啦,生意反而會更好喔(笑)! 一個人主義不同於個人主義 許多人認為單身者因為沒有家庭,比較不負責任,但是許多單身朋友長年對世間這種誤解非常生氣,他們說:「我一個人生活,單身戶也是一個家庭,也要煮飯

洗衣,也是要撐起來才活得下去!」或是「我的人生我自己承擔,一點也不會麻煩別人,還有比這更負責任的嗎?」 許多單身者表示自己「一個人主義」不同於「個人主義」!是最自我負責,又能好好享受人生的主義!的確,即使已婚的人,其實也應該抱持一個人主義,不要動輒依賴別人,或是怪罪別人,這樣跟伴侶或任何朋友相處才會更圓滿,而且也才能自得其樂。  一個人主義是自己如何過好自己人生的主張,在日本也有《一個人》雜誌,在二○○○年創刊,提倡一個人主義,建議一個人如何享受旅行、文化以及人生,是一本享受自我時間的資訊雜誌,還在二○○八年出版了《一個人主義》,讓三十六位人氣作家提案或敘述自己如何享受五十歲後的第二人生,每個

人貢獻自己的一個人主義,在人生價值、旅遊、健康等議題上做各種提案,讓自己的下半生更豐富充實!  日本人平均壽命再創新高,女性是87.45歳、男性是81.41歳。有活力的人,超過或接近百歲也不足為奇,因此把人生馬拉松的折返點設定是五十歲,也是不錯的想法。即使是有伴侶的人,第二人生也需要一些調整,奉行一個人主義,比至今的生活更有獨立性,更擁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才好,這樣才不會拚了一輩子卻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意思,要身體力行以及精神上發揮一個人主義,才會有足夠的成就感與幸福感!

請你珍惜我ktv導唱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立即前往聽歌:https://RHL.lnk.to/EnFA
.
🎪 2017【有理想世界巡迴演唱會】9/16 台北小巨蛋
📍寬宏售票:https://goo.gl/6jVrHX
📍活動專頁:https://goo.gl/qsCzs3
.
亞洲新天王 樂壇驚嘆浩!
打破華語歌壇主打歌規則
意想不到的創作能量 不以為然的音樂活力
每月主打6連發 華納年度浩計畫
.
首波復古慢搖滾主打《嗯》
唱出李榮浩的年少叛逆
寫出Y世代的另類品味
喚醒18歲的青春記憶
.
9歲開始自學吉他,19歲開始當音樂製作人,李榮浩直到2013年底,才終以平地一聲雷的姿態入圍金曲獎5項大獎,拿下最佳新人獎。圈內人都知道李榮浩現在的成功,其實是台下默默耕耘十年以上的真功夫,他特有的音樂風格,就像樂評有人說過的好像回到以前的樸實好歌,旋律易記但不俗氣,歌詞通俗但不庸俗。獨特創作風格又能敏銳觀察人生百態的李榮浩,卻並沒有因為人氣水漲船高,一首首金曲攻占KTV榜單,從《李白》、《模特》、《喜劇之王》、《不搭》、《不將就》到近期的《滿座》、《不說》就選擇打安全牌,第一首主打歌《嗯》,他挑選了復古的慢搖滾路線,但刻意用節奏感強烈的重拍編曲,讓聽眾們第一次聽都會忍不住發出『嗯』的疑問?這是李榮浩的新歌嗎?但當你仔細聆聽,本質上他還是非常的李式風格,只是多了一點叛逆的味道,沒錯,這一次他寫的就是每個人都可能經歷過的那股叛逆,那個18 歲的青春期!
.
「叛逆是我們與生俱來很寶貴的東西,18歲的人需要,不是18歲的人更需要!」當李榮浩在解釋《嗯》這一首歌曲的創作概念時,提出了這個很有趣的角度,「我自己十幾歲的時候是一個非常叛逆的人,甚麼你想得到的事情都做過,但是叛逆不代表做壞事,也不代表是壞人,應該說當你擁有它的時候,當時還年輕還不懂得叛逆的珍貴,等你年紀大了再回頭去看,才發現18歲的時候並沒有好好珍惜叛逆的時光,但是當你成熟了,也不可能再叛逆一次了…」仔細研究《嗯》的歌詞,也有很值得玩味的細節,就像每一個剛年滿18歲的人,都想透過各種方式和全世界宣告自己成年了,大人不讓我們做的事情,從那一天起,都可以自己作主了!不管是想留另類的髮型,或是奇裝異服的打扮,不管是覺得父母管得太多,還是對很多人事物充滿好奇,而且年輕人常常會有的英雄主義和偶像崇拜心理,也都被李榮浩寫進歌詞!
.
百萬製作打造跨世代18歲成年派對的《嗯》MV
新銳導演林修毅和李榮浩首次合作大搞叛逆
中港台萬人市調叛逆青春期討論話題大集合
.
台灣知名的仙草影像團隊背景出身的新銳導演林修毅,這一次接到唱片公司邀請之後,特地請人針對中港台18歲青少年的相關話題做了一次超級市調,並從這些微博熱搜和網路討論度中,整理了六大青少年最關注的話題,替這些18歲的青少年們唱出他們不被人所了解的叛逆心聲!
.
.

作曲Composer:李榮浩
作詞Lyricist:李榮浩

有一種人類 沒有兄弟姐妹
剛走進社會 人得罪一堆
髮型裡的另類 貧窮卻有品味
誰也學不會

不喜歡紋身龍鳳系列
為一個愛的人去流血
也許高尚的人不理解
懷舊熱淚和重口味
少一個都不對

嗯嗯嗯嗯 剛過十八歲
嗯嗯嗯嗯 所以你不配
嗯嗯嗯嗯 剛過十八歲
嗯嗯嗯嗯 嗯嗯嗯嗯嗯

嗯嗯嗯嗯 剛過十八歲
嗯嗯嗯嗯 所以我不配
嗯嗯嗯嗯 剛過十八歲
嗯嗯嗯嗯 嗯嗯嗯嗯嗯

崇拜的人物 是個大人物
他上山打過鼓 下山打過虎
最不害怕吃苦 拒絕一切認輸
從來都不服

不喜歡紋身龍鳳系列
為一個愛的人去流血
也許高尚的人不理解
懷舊熱淚和重口味
少一個都不對

嗯嗯嗯嗯 剛過十八歲
嗯嗯嗯嗯 所以你不配
嗯嗯嗯嗯 剛過十八歲
嗯嗯嗯嗯 嗯嗯嗯嗯嗯

嗯嗯嗯嗯 剛過十八歲
嗯嗯嗯嗯 所以我不配
嗯嗯嗯嗯 剛過十八歲
嗯嗯嗯嗯 嗯嗯嗯嗯嗯


----------
● 更多李榮浩消息:
李榮浩官方臉書FB:https://www.facebook.com/ronghaoli711
李榮浩官方新浪微博:http://tw.weibo.com/leeyoungho
華納音樂官方FB:https://www.facebook.com/WarnerMusicTaiwan
華納音樂官網:http://www.warnermusic.com.tw

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

為了解決請你珍惜我ktv導唱的問題,作者黃懷恩 這樣論述:

在一篇篇與學生交心、衝突又重新感受愛的生命故事中,看見了對信仰的堅持,與對教育的熱情。   ◎繼《因為我相信》深獲好評後,黃懷恩老師再次用文字感動讀者。   ◎作者豐富的成長歷程,加上有笑又有淚的師生故事,交織成堅持相「信」、永保盼「望」、讓「愛」延續的校園青春錄。   ◎作者將學生視為家人,也將此本校園紀錄獻給即將畢業的學生們。     作者前作《因為我相信》曾獲「文化部台灣文學館103年度好書推廣」、「文化部第37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等多項肯定,時隔四年,再次推出全新力作《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     這是一本能感動人心的書   也是一本能激勵教師的書   這是一本能幫助父母

的書   也是一本能改變學生的書   這更是一本用生命所寫的書     當我開始著手寫《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時,開頭與最後的篇章名,早已烙印在我的心底。從〈This is the Land〉訴說馬偕博士的故事開始,將時空拉回淡江創校之先,然後沿著故事線,將畫面一路帶到此時此刻。〈有一天,我們都會說再見〉,是篇章名,也是這本書的終點。   這聲「再見」,不是永別;這聲「再見」,是一份約定。就如同這本書的書名《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每個篇章裡的故事和信念,都是我給每個學生的祝福與期望。身為老師的我或許永遠不知道也看不到,我所做的努力與堅持,究竟改變、幫助了孩子們多少?當下孩子們不知道,我也不

知道,但上帝一定知道。   我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在生命的轉角處,在上帝安排最美好的時刻,我會和我最愛的孩子們「再見」。我相信到那時,他們都已長大,用我所教予他們的信念,活出淡江人「愛與服務」的美好生命。     感謝上帝,讓我有機會能和一群又一群,名為「學生」的家人們相遇,並在他們最青春、最叛逆的歲月,與他們一起學習,陪他們一起長大。後來的「我們」會怎樣呢?我期待著,也祝福著。──黃懷恩     作者簡介 黃懷恩     從來沒有當過POWER老師,但是會做POWER POINT。   沒被選為SUPER老師,但是覺得自己很SUPER。   師鐸獎頒給自己無數次,沒有一次是從別人手

中接過。   最常說的話是「不敢說自己最好,但是應該也有第一。」   還有「上次看到這麼優秀的老師,是在我照鏡子的時候。」   小時候的夢想是當總統,當老師其實是為了累積自己的選票。     科任班的學生叫我「數學王子」。   導師班的學生叫我「老大」。   上個世代的人提到淡江中學,會說李登輝。   這個世代的人提到淡江中學,會說周杰倫。   我努力,讓下個世代的人提到淡江中學,會說黃懷恩。   推薦序 青春是一首勇敢的歌/淡江中學校長 柯賜賢 在相信中看見盼望,在盼望中感受愛/輔仁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林偉人 我們是教會學校――伊是咱的囝仔/淡水文史工作者 蘇文魁 一

場沒有終點的接力賽/正德國中校務主任 游珮琪 自 序 致 後來的我們   This is the Land 尋找淡江魂 謝謝 那些我深愛的背影 記得你是誰 決定「我」是否值得相信的,是「自己」! 我們都曾遇過好老師 那條外公牽著我走過的馬路 家長的作業簿 你為什麼離我那麼遠? 因為真正重要的,是信念 一人一信 傳承「相信」 不回擊的勇氣 愛的破風手 突然好想你 生命旅途中的美好過客 給未來的自己 我愛你們,但,你們愛我嗎? 即使我們一無所有,我們還能給人「溫暖」 教室裡的一場雨 加倍奉還 「笑」園故事集 朝夢想,飛馳達陣吧! 有一天,我們都會說再見   推薦序 ◎青春是一首勇敢的歌 ──

淡江中學校長 柯賜賢     聖詩《上帝做阮代代幫助》的第一段歌詞這麼寫道:「上帝做阮代代幫助,也做將來盼望;互阮閃避大湧風颱,永站安穩所在。」今日的教育環境,已非過往。在這個資訊隨手可得的時代,老師如果沒有兩把,甚至三把刷子,如何讓學生信服?少子化衝擊著各校的招生,順應時局變化的教育政策,考驗著各校的智慧。然而對比今日艱困的教育環境,一八七二年登陸淡水的馬偕博士,當年所面對的挑戰與困境,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使考驗隨著不同時代,或多或少有些不同。但不變的是百年來,扎根埔頂的我們,依然倚靠「上帝做阮代代幫助」。   有人說:「青春是一首勇敢的歌。」身為過來人的我們,都曾大聲唱過。繼《因為我

相信》後,懷恩老師再次用文字感動我們。在那一篇又一篇與孩子們交心、衝突又重新感受愛的生命故事中,我們看見了一位對信仰堅持,對教育充滿熱情的「人師」。   願這本書成為我們共同的勉勵,承擔時代給予的使命,為上帝及台灣教育做美好的見證。   ◎在相信中看見盼望,在盼望中感受愛 ──輔仁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林偉人     堅持相「信」、永保盼「望」、讓「愛」延續,這樣的精神貫穿了整本書。懷恩老師的前一本大作《因為我相信》,闡述如何相信學生,以及如何讓學生相信老師、讓家長相信老師(什麼?沒看過!那還不趕快去買一本來看看,當中有一篇序寫得精妙絕倫、扣人心弦。這本書小孩不看長不大,女生沒看沒氣質,男

生不看XX會爛掉,當然是傷口囉!不然你以為什麼會爛掉?)   延續上本書「相信」的主軸,在本書中,懷恩老師將自己就讀淡江中學的經驗、學生遭遇的問題、班上發生的事件、老師與家長的互動、學長姐對學弟妹的照顧與關愛……,透過一篇篇文情並茂的文章,讓我們看到一個用心的老師,如何秉持「相信」,讓學生真實地經歷「相信」的美好、珍惜每一份「相信」,進而成為值得別人「相信」的人。   在「相信」的基礎下,懷恩老師讓學生了解能代表他們的不是成績、名次、榜單,身為「淡江人」要有「淡江魂」,要有信念、要知感謝、要抱希望。懷恩老師也從不吝於對學生說愛,讓學生感受到愛,來自老師、同學、家長的愛,也讓學生了解「即使我

們一無所有,我們還能給人『溫暖』」,並透過言教及身教,教導學生「愛」的真諦,以及如何傳遞與延續愛。凡此種種的信念與作為,早已超越師鐸獎、SUPER教師、POWER教師這些獎項所能給予的榮耀,大概只有「偉人教師」這種獎項可比擬懷恩老師的付出。   ◎我們是教會學校──伊是咱的囝仔 ──淡水文史工作者 蘇文魁     看懷恩這本書,可以看到一個老師在今日詭譎的校園文化中,要一邊求新求變帶好孩子,還要同時搞定家長,是多麼的累人。在這本書中,可以找到很多的創意和撇步,也有感人的心路歷程和特殊的校園文化,但最重要的,是讓人看見,雖然時代在變,人與人的各種關係也在變,淡江中學在淡水砲台埔頂,還是有不少老師

在努力傳承這百年老校的核心價值。   懷恩、懷恩的爸爸和我都出自這所學校,當年我們都曾在這裡,如同懷恩寫的歌:「八角塔前的邂逅,紀錄年少輕狂的夢,紅磚道上的笑容,訴說我們的懵懂」。我們傳承了同樣的校園文化,也都有不少的好老師疼愛過我們。我一直記得我的盧姓地理老師,那時,老師都住在學校宿舍,既沒汽車,也沒機車,生活很不方便。老師會找些值得信任且家住淡水的學生當「家臣」,請他們在回家的路上順便幫他買些東西,第二天再帶來學校。我還記得自己曾幫老師買過醬油、醋、魚乾、文具等,有時還要到診所拿藥、相館拿照片。每次老師叫我放學後去找他,我就知道又有事需要我下山去辦。老師通常會先帶我到家裡,然後叫我坐在一

旁等。他總是先脫下襯衫、襪子、兩腿一盤,坐在沙發和我聊天。看著老師大剌剌地整個身體往後仰的樣貌,剛剛課堂上,老師威嚴的形象早已完全消失,簡直比我的老爸更像老爸。   ◎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賽 ──正德國中校務主任 游珮琪     從讀者到成為兩代信班的家長,六年的相處時光,真的不算短,但是我看到懷恩老師始終保持著他的信念和初心,並沒有因為帶班或教學時所遭遇的挑戰、挫折或疲勞而耗盡他的熱情與理想。就如同此書一開始的故事,馬偕博士踏上東方的土地時,並沒有選擇生活和工作品質相對有保障的大城市,反而選擇落腳在一切都要從零開始的北臺灣淡水傳福音、行醫和辦學,只因為他聽見來自上帝的呼召:「This is t

he land!」我相信懷恩老師也擁有著相同的信念,才會選擇回到他的母校淡江中學當老師,即使淡江中學在別人的眼中不是升學名校或貴族私校,在淡江當老師也不會有名師的耀眼光環,但是懷恩老師卻始終相信要用「一流的態度,做一流的努力,當一流的老師!因為一流的人才,到哪裡都是一流!」   多年以來,我始終能從老師身上感受到一股強烈的使命感,更貼切的說法應該稱為「淡江魂」。這股不斷燃燒的淡江魂,牽引著懷恩老師主動接下棒子,帶領著學生和同事,一起去尋找淡江人專屬的歷史、故事與榮耀。除此之外,懷恩老師還自費出版《因為我相信》這本書和《淡江驪歌》專輯,現在又繼續「燒錢」出第二本書,如此不計代價所付出的心血和努

力,無非就是希望他的學生,也是他的學弟妹們,畢業後都能以身為淡江中學的校友為榮,把象徵感謝、堅持、愛與信念的淡江魂,傳遞下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作者序 致 後來的我們     淡江人的淡江記憶,都是從八角塔前的邂逅開始,在一生中最年少輕狂、最青春叛逆的時間相遇。有人用相片留存記憶,而我,用文字。或許少了相片的具體和張力,但仍期待用文字補足那遺漏的情緒和回憶。寫下《因為我相信》這本書,是我生命旅程中,一場「刻意」安排的「意外」。   說「刻意」,是因為我真的花了不少時間,投入許多心力,並在電腦螢幕前,拋妻棄子,宅了無數個夜晚。那份「刻意」,是希望透過自己寫的書,和所記錄的生命故事,讓更多人

認識淡江,這所以上帝之名設立,我從小長大、求學,到結婚生子、成家立業的――「家」。   說「意外」,是因為寫書從來不在我的生涯規劃中,更遑論,此刻完成的《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另一個「意外」,則是在書出版後,所得到的回饋。因著這本書,我有機會認識許多素昧平生的「網友」。他們多數是學生,少部分是家長和老師。藉由網路的無遠弗屆,臉書的四通八達,我常常收到來自台灣各地,和我分享讀後心得的「學生」。是的,他們叫我「老師」。那句最常出現在訊息裡的話就是:「從來沒有被老師您教過,但讀著讀著,彷彿也成為了您的學生一樣,感受到溫暖,感受到愛。」   曾有人問我:「你寫書,是寫給你的學生嗎?」我的答案,是

肯定,同時也是否定。   是!我是寫給我的學生,因為我希望他們都能知道,他們在我的生命中,占了多麼重要的地位。然而,也不僅僅是寫給我的學生,更是寫給每個願意相信愛與信念如今依舊存在校園內的你。   老實說,這不是一本教人「班級經營」的工具書,充其量,只是一本記載發生在北台灣、淡水河口旁、埔頂山崗上的校園故事。我只是忠實地把那些發生在我和學生們身上的故事,用文字記錄下來罷了。   繼《因為我相信》的揮霍家產後,《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寫完,應該就是我封筆的時候了(否則就要傾家蕩產了)。如果說《因為我相信》是回顧我初任教師的熱血奮鬥史,那麼《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就是一份我對於學生未來的期

望與祝福。   一八七二年,馬偕博士登陸淡水。   一八八二年,淡江中學的前身,牛津學堂(漢名為「理學堂大書院」)落成、開學。   一九一四年,獲得台灣總督府的設校許可。淡水中學校的首任校長,是馬偕博士的獨子――偕叡廉先生。   時光荏苒,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若以時間軸來區分,相較百餘年前,離鄉背井、飄洋過海,篳路藍縷地在這塊土地上傳福音,並致力於醫療與教育的馬偕博士、偕叡廉校長等先輩們,此刻承接埔頂故事,傳承淡江文化的「我們」,不也是先輩們眼中「後來的我們」?如果他們還在,他們會不會對我們說:「『接下來,就是你們的事了』呢?」   五月天《自傳》專輯中,有一首歌是這麼唱的

:   無論是 後來故事 怎麼了   也要讓 後來人生 精彩著   後來的我們 我期待著   是的,感謝上帝,讓我有機會能和一群又一群,名為「學生」的家人們相遇。並在他們最青春、最叛逆的歲月,與他們一起學習,陪他們一起長大。後來的「我們」會怎樣呢?我期待著,也祝福著。   彷若電影《功夫》裡的經典對白,一個流浪漢對小周星馳說:「維護世界和平的任務,就交給你了。」我也想對每個我所愛的孩子們說:「感謝、堅持、愛與信念,就交給你們了。」   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   我們,指的是我,指的是我的學生,和每個即將開始閱讀此書的你。   因為真正重要的,是信念 有一年家長會,

我放了兩段各五秒的音樂給台下的家長們聽。然後請他們用舉手的方式,統計聽過這兩首音樂的人數。第一首播完,台下大約只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家長們表示聽過,其餘的家長則是一臉茫然。再播第二首,才聽到四個音,幾乎全場的家長都已經舉手。第一首音樂,我播的是梁靜茹在二○○○年發行的專輯主打歌〈勇氣〉。當時這首歌紅遍大街小巷,無論是KTV的點播率,或是被廣泛討論的MV情節,都讓梁靜茹的歌唱事業,因著這張專輯而被推向高峰,甚至有很多梁靜茹的粉絲表示,他們是從〈勇氣〉這首歌才開始喜歡上梁靜茹的。一、二十年過去,雖然這首歌至今依然感人動聽,卻也在演藝圈一位又一位的新人、一首又一首的新歌中,淹沒在時間的洪流之中。 

第二首音樂,我播的是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這首寫於貝多芬失聰後,代表貝多芬不向命運低頭的生命之曲,距今已超過兩百多年。經典之所以經典,就是即使過了這麼久的時間,仍能如此廣傳。我不知道再過數百年,還有沒有人聽過梁靜茹?但我猜即使再過數百年,人們還是知道貝多芬。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拿梁靜茹和貝多芬來比較,實在有點不倫不類。畢竟一個是近代華人流行音樂圈的演唱天后,一個則是世界級古典音樂家。然而我真正想突顯的氛圍是:在〈勇氣〉發行與熱銷的數年間,這首歌幾乎是每去KTV必點的「神曲」,彷彿沒唱就跟沒去KTV一樣的Fu(應該沒有太誇張吧?)當然,我相信不會有人去KTV點播〈命運交響曲〉來哼(應該也沒得點),

然後大家陶醉在古典音樂的樂聲中(這畫面太有違和感了)。但是,隨著新人與新歌的不斷出現,所謂的「神曲」也隨之更換。就像我們生命的成長過程一樣,在不同的階段,我們有當下最重視、最在乎的「點」。然而這些「點」,常常隨著我們年歲的增長、是我們的孩子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信念」? 「我的志願」這個全台點播率最高的作文題目,幾乎所有在台灣當過學生的人都寫過。然而我們常常把焦點放在「職業的名稱」,而忘了每份職業的背後,都有它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