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諷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景進寫的 異變:中國古代異變思想與異變文學【POD】 和曾永義的 戲曲演進史(一)導論與淵源小戲(精)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灣學生書局 和三民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陳廖安所指導 唐嘉蓮的 宋代經筵講《詩》研究 (2020),提出諷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宋代、宋代儒學、詩經、詩教、經筵、帝王教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賴貴三所指導 廖敏純的 「滑稽」研究——以《史記‧滑稽列傳》為核心 (2019),提出因為有 史記、滑稽列傳、幽默、詼諧、諫說、語言藝術的重點而找出了 諷諫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諷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異變:中國古代異變思想與異變文學【POD】

為了解決諷諫的問題,作者黃景進 這樣論述:

  本書研究三大主題:變文、韓孟詩派、《錦瑟》詩,須要說明的是,這三章主要討論兩種問題:1.懸而未決之問題:如《錦瑟》詩、變文之變等。2.已有定論,但仍可商議:如「姦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韓愈詩歌與佛畫」及《陸渾山火》與密宗壁畫(曼荼羅)」等。   簡言之,這部分是要解決困難的問題,常是在大問題中包含幾個小問題,而小問題又包含幾個更小問題;內容不免跳躍,更有許多交叉重疊之處,形成極複雜的網狀組織。回想起來,大部分題目帶有「謎」的性質,而筆者的寫作,近乎是「解謎」的過程,變化曲折,筆者在寫作過程中常有難以掌握之感。   在完成上述三章之後,才開始寫「緒論」,主要是提供

更高瞻遠矚的背景。上述三章討論問題比較仔細,有如近距離觀看事物,很多細節亦看得清楚;相對的,「緒論」有如遠距觀物,可提供事物背景,較易看清事物的來龍去脈。兩者的區別,可以說是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的差異。  

諷諫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真心喜歡春秋戰國時代,在那個分裂的年代,不論是五分或七分天下,不僅百家爭鳴,即使是弄臣、優人,也能講出大道理,優孟就是如此!
優孟是春秋時代楚國人,他是弄臣也是以演奏音樂、歌唱舞蹈為業的藝人。但雖為地位不高的賣藝者,卻詼諧多智,時常在談笑間諷諫君王。而君王也能在他勸諫後欣然接受,這點非常厲害!也因為如此,司馬遷在《史記‧滑稽列傳》中,便把優孟列入,紀錄他「不流世俗,不爭勢利」的可貴精神,及其「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的非凡諷諫才能。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宋代經筵講《詩》研究

為了解決諷諫的問題,作者唐嘉蓮 這樣論述:

本文選擇以具有帝王教育性質的「經筵」作為觀察視角,探析以「與三代同風」為政治理想的經筵官,藉由記載宗周禮樂文明的《詩經》,要為帝王闡釋什麼樣的《詩》教義理?講筵內容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有否關連?此論題牽涉到「經筵制度」與「講《詩》內容」等面向,分為六章展開論述:第一章為研究動機,釐清本論題之研究意義與目的;第二章為宋代經筵制度,分從宋代經筵制度產生的時代背景、宋代經筵講讀制度,以及宋代經筵講《詩》與《詩經》學發展之關聯來探討;第三章從《詩經》君位天命的觀點,探究經筵官對於帝位成之的想法,以及帝王在面對君位天命時,所應有之作為;第四章觀察經筵官透過《詩》教,對於帝王正心修身的要求,分別從心、性與情

論,修己的工夫,以及帝王所應具有的外在威儀來探究;第五章探析經筵官對於帝王達治天下的期許,從以道齊家、求賢任能、惠恤黎民、抗敵復國等層面,觀察經筵官認為帝王踐履外王之道的具體方式;第六章結論,歸納各章研究的結果,並提出本論文拘限之處,以及未來可再開展之課題。在經筵講《詩》篇目方面,以《國風》篇章最受經筵官重視;在講《詩》主旨上,不論南北宋時期,經筵官對於《詩》旨的掌握,都是從《詩序》切入,顯見《詩序》在宋代《詩經》學的多元發展下,仍有一定影響力;在講《詩》內容方面,仁宗慶曆時期,經筵官多強調「監戒治道」的《詩》教諷諫功能。理學興起後,經筵官將人與天命的對應關係,內修其德的心性修養,平治天下的願

景等內涵,融攝於講《詩》之中,其目的在於緝熙帝王修齊治平的施為舉措,努力將儒者的理想透過經學、政治付諸實踐。透過宋代經筵講《詩》可見,宋代儒者一方面在與君王共治天下,一方面也共同於推動學術發展的脈絡。

戲曲演進史(一)導論與淵源小戲(精)

為了解決諷諫的問題,作者曾永義 這樣論述:

  曾永義教授《戲曲演進史》包含十編,首尾為〔導論編〕、〔結論編〕互為起結,起為引導讀者進入「戲曲」,結為對「戲曲」全面之觀照;中間八編為:〔淵源小戲編〕、〔宋元明南曲戲文編〕、〔金元明北曲雜劇編〕、〔明清南雜劇編〕、〔明清戲曲背景編〕、〔明清傳奇編〕、〔近現代戲曲編〕、〔偶戲編〕。全書考述戲曲劇種的源生、形成與發展,是兼顧小戲、大戲,南曲、北曲和詞曲系曲牌體之雅、詩讚系板腔體之俗等三大對立系統本身之滋生成長歷程,以及其間之交化蛻變現象。   〔導論編〕與〔淵源小戲編〕合併為第一冊,先探討戲曲關鍵詞之命義、定位,再進入戲曲之源生,以「演故事」者為「戲劇」;以「合歌舞用代言

演故事」者為「戲曲小戲」,則「戲劇」實為「戲曲」之前奏,因就文獻考述先秦至唐代文獻所見之「戲劇」與「戲曲小戲」劇目。以此作為梳理統緒之定錨,往下建構脈絡系統,打破時代之制約而貫穿時代,航向戲曲演進之「長江大河」。

「滑稽」研究——以《史記‧滑稽列傳》為核心

為了解決諷諫的問題,作者廖敏純 這樣論述:

提 要  《史記》人物形象刻畫生動,在〈滑稽列傳〉中尤為彰明,說話藝術是春秋戰國縱橫家賴以生存的本事,能不費一兵一卒,僅以口才就能避免戰爭的發生。而司馬遷(145-86 B.C.E.)在蘇秦(337-284 B.C.E.)、張儀(373-310 B.C.E.)之外,另立〈滑稽列傳〉,足見「滑稽」精神在本質上,仍有異於縱橫家的辯論之術。列傳人物在當時的社會地位低下,司馬遷卻特為其立傳,是對語言藝術化用於諷諫、見於諧趣之稱美,同時也表現了階級平等的觀念。〈滑稽列傳〉:「太史公曰:『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少了縱橫家以「利」為出發點的外交策略,更多的是語言智慧與人際智能的圓融

。  〈滑稽列傳〉中,人物的成功說服或溝通事例,展現出他們能遁辭隱意、譎譬指事,以迂迴而富有智慧的交涉術,化解危機的能力。有別於其它列傳人物的功業彪炳,俳優處於社會下層地位卻仍入史傳,藉由傳中人物角色之言行舉措、人物之動作、神情、情感表達等,以趣味的方式呈現小人物扭轉困境的不凡表現。滑稽題材設定在有意義、有價值的「滑稽」精神辨析,引人發笑的情境固然莞爾,在博君一粲之外,進一步探究在這些趣事的背後,時代因此改變了什麼。  此論文期望透過文本分析比較,在史料的軌跡中溯源,介定「滑稽」一詞的意義、探其語境,並解讀語言文字在時代流變下,所產生的不同意義及影響。滑稽人物精神在今日可視為現代溝通修辭學或為

職場經營管理之智慧,生活中的妙語,不但能化解生活壓力,時至今日也是調節生活壓力的潤滑劑,在列傳寓莊於諧的事例中,可為吾人反思滑稽人物的生命智慧與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