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修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象徵修辭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曉菁寫的 打開古人的內心小劇場:十五篇核心古文,透視古人這樣想、那樣寫的萬千糾結! 和蔡錦圖的 遺珠拾穗:清末民初基督新教聖經選輯(精裝)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橄欖所出版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馬行誼所指導 劉為忠的 修辭場閱讀的理論研究 (2021),提出象徵修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修辭場閱讀、修辭元素、修辭場、修辭信息。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系 楊佳嫻所指導 趙迪飛的 南洋記憶與上海書寫──論黑嬰上海時期小說創作(1932-1937) (2020),提出因為有 黑嬰、新感覺派、南洋、三〇年代上海的重點而找出了 象徵修辭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象徵修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打開古人的內心小劇場:十五篇核心古文,透視古人這樣想、那樣寫的萬千糾結!

為了解決象徵修辭的問題,作者楊曉菁 這樣論述:

一○八課綱經典古文閱讀策略全解析,開啟讀與教的全新視野! 跨域思維 + 閱讀思辨 + 寫作策略,讀出古文素養力!   在現代情境中,古文怎麼讀?如何教?才能接軌現代生活,符合創新思維?本書作者楊曉菁以多年教學經驗,結合古文研究與分析的專業,為現代教與學現場設計出全新的古文閱讀祕笈,帶我們一窺古人寫作時的內心小劇場。   本書以一○八課綱核心古文為本,結合精準而富於創意的分類和小標題,從文本背景開始談起,進入精闢的文本分析,引導閱讀思辨的方向,並提出跨域思維的各種視野,由淺而深,全面提升古文素養力!   本書特色   1、增加邏輯、思辨以及卷卡合一的應答能力,學測應考必讀。   2

、古典風格分析與演繹,拓展視野,培養寫作創意力。   3、良好的串連字、詞、句的結構,提昇文字元素的感知,深化閱讀力。 名家引讀   歐陽宜璋/臺北市高中國文科輔導團社群管理者   吳昌政/臺北市建國中學國文科教師  

修辭場閱讀的理論研究

為了解決象徵修辭的問題,作者劉為忠 這樣論述:

當前的語文閱讀理論,一方面對基於「符號連結」的閱讀方法不能作出很好地解釋,另一方面對輕視「文本符號自身」的閱讀問題缺乏深刻的認識。本論文採用跨學科研究、比較研究等方法,建構了一種指向「文本符號自身」的閱讀理論——修辭場閱讀,以期能對其作出合理回應。什麼是修辭場閱讀?立足於尼采的修辭觀,根據「修辭元素類聚說」,修辭場閱讀是在圍繞內容與形式進行傳統閱讀的基礎上,通過選擇修辭元素、建構修辭場、闡釋修辭信息、最終真正獲得修辭元素的閱讀方法。從保羅·德·曼(Paul de Man)的閱讀觀看,修辭場閱讀實質上是一種指向「文本符號自身」的閱讀。修辭場閱讀包括三大基本要素:修辭元素、修辭場與修辭信息。在修

辭場閱讀中,任何文本符號都是潛在的修辭元素;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修辭元素類聚而成的「場」,就是修辭場;根據修辭場進行修辭闡釋而獲得的信息,就是修辭信息。為何要進行修辭場閱讀?在傳統語文閱讀中,「內容決定論」導致了「重意而輕符」,而「形式決定論」導致了「重技而輕符」。與相關閱讀理論相比,修辭場閱讀立足於皮爾斯的符號觀與解構主義的意義觀,展現了對「文本符號自身」的關注,從而彌補了傳統語文閱讀的不足。如何進行修辭場閱讀?在修辭場閱讀的方法上,可以採用「直觀感覺法」「替換比較法」「理論引導法」來選擇修辭元素;採用「音聚法」「形聚法」「義聚法」來建構修辭場;採用「修辭義素分析法」「同中求異法」「異中求同法」

來闡釋修辭信息。

遺珠拾穗:清末民初基督新教聖經選輯(精裝)

為了解決象徵修辭的問題,作者蔡錦圖 這樣論述:

  本書收錄清末民初基督新教的聖經部分翻譯,輯有十誡、詩篇、雅歌,以及新約書卷。這些著作或以聖經回應時代變局,或以時代語言向非信徒闡述基督教信仰,其中許多部分嘗試以中國傳統詩詞的手法翻譯聖經,深具獨創之文學特色。茲簡介如下:   第一部份收錄和合本出版前的數種十誡翻譯,例如較具影響力的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 1782–1834)和米憐(William Milne, 1785–1822)的《神天聖書》(1823)、普魯士傳教士郭實臘(Karl F. A. Gützlaff, 1803–1851)的《舊遺詔書》(1846),又如美國聖公會傳教

士施約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 1831–1906)的淺文言舊約翻譯(1913)等。除聖經十誡譯文外,本書亦收錄當時對於十誡的專文注釋,如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麥都思(Walter HenryMedhurst, 1796–1857)的《神天之十條誡註明》(1832),此書曾多次於馬六甲、新加坡、上海等地再版,足見其在華人地區的廣大影響。      第二部份收錄英國傳教士湛約翰(John Chalmers, 1822–1899)的《中文韻律詩篇選輯》(1890)和鮑康寧(Frederick William Baller, 1852–1922)的《詩篇精

意》(1908)。前者就其開創性意義而言,前所未有地以傳統的楚辭體翻譯舊約詩篇,為清初聖經翻譯風潮注入一股清新的源流;後者亦重組了詩篇原文的節數與結構,以符應中國的律詩傳統,在行文上則力求通達淺白,讓廣大的華人讀者通過詩篇的信息,洞悉基督信仰的意義。   第三部份收錄許地山(1894–1941)的《雅歌新譯》(1921)和陳夢家(1911–1966)的《歌中之歌》(1932)。前部著作的譯者為民初文學大師,因而於譯文中多採用民初新詩的格式和用語,其翻譯特色可謂獨樹一幟。後者的譯文期許以文學性眼光重新審視此篇希伯來情詩,因此特重此中希伯來民族關於情愛的象徵修辭,以期盼讀者從雅歌「誠實與簡單的敍

述」中,體會情愛的意義與價值。   第四部份收錄嚴復(1854–1921)《馬可所傳福音》(1908)與李啓榮(Calvin Lee,生卒年不詳)的《新譯雅各書》(1928)。前者為民初翻譯巨擘,其譯本為基督新教中第一部由中國人翻譯出版的聖經經卷,並於出版後廣受傳教士、本地教牧和中國學者的好評。後者則曾遠赴美國、以色列等地學習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在此基礎上,其譯文貼近新約希臘文的語法結構、用詞次序和編排,成就了基督新教第一部由中國聖經學者翻譯並獨立出版的聖經經卷。   本書除了附有編者所撰寫之全書導論以及對各部作品編寫之簡介外,亦為每部作品進行重新標點,輔以聖經經文、中國古籍之引文出處和難字

難詞之注解,期帶領讀者一窺清末民初聖經翻譯之風貌。   得獎紀錄   本書通過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學術評審

南洋記憶與上海書寫──論黑嬰上海時期小說創作(1932-1937)

為了解決象徵修辭的問題,作者趙迪飛 這樣論述:

本研究圍繞南洋華僑作家黑嬰上海時期小說創作展開,通過系統性地梳理黑嬰1932-1937年的作品,考察其上海時期的創作軌跡,探查作家在創作中的各種傾向。黑嬰的作品浮現多種文化面向,相互交織,偏向於南洋的現實題材、左翼的革命主題和聲光化電的現代派都市文學,這幾類主題在黑嬰的小說中多有糅合。為考察黑嬰作品的這份複雜性,本研究嘗試將其放回三〇年代的時間軸與上海—南洋的空間場域中進行討論,希望從三〇年代黑嬰的三個已知身份出發:新感覺派、南洋歸僑與愛國青年,並從三個角度的分析中,對作家作品更深度的挖掘,能為重新理解作者本人,甚至新感覺派,亦或是上海僑生群體,提供更多的面向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