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 繞 圈 磨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貓 繞 圈 磨蹭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琬融寫的 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 和施又熙的 光的闇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木馬文化 和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貓 繞 圈 磨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

為了解決貓 繞 圈 磨蹭的問題,作者鄭琬融 這樣論述:

楊牧詩獎得獎作品,評審楊澤:「〈東邊〉是我今年讀到最年輕最棒的詩!」   在尋求淺易的時代逆勢跳一場磕碰作響的幽靈舞     鄭琬融的首部詩集《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收錄六十四首詩作,分為四輯。詩作來自生命中兩個重要時期,一個是在花蓮生活的日子,一個是大學畢業前獨自前往歐洲半年交換的時日。鄭琬融:「詩於我而言就像在泥淖般裡的生活抬頭偶能見之的閃電。有些閃電很亮很響,照穿了部分生命的雲層;有些閃電僅僅只是希望,無可改變什麼,卻點亮了某些瞬間。」     她的詩作想像充沛,她的詞語沒有禁忌,也沒有規則。吳俞萱形容,她飄忽棲居在眾物之間,無法恆久落定,於是她的感知限界沒有憑欄也沒有障蔽,自由遷

徙在尖嘯燒開的水、風的後面、派對動物、同時裂開的果子、蝙蝠吸著天空的血之間,以超人類的幽靈狀態,爬進事物再爬出來,朝向另一個事物的開口。     鄭琬融:「幽靈,或者說鬼,其實也並非絕然都是貶意性的產物。在《攻殼機動隊》裡就常常使用了『ghost』一詞來指涉人或機器的靈魂。其實無論好與壞,我們都必然,且無時無刻都要面對著自身或他人那『看不見的』一面。」   本書特色     ★特選五首詩作:〈99日不見,相遇於荒山〉、〈我在風的後面〉、〈東邊〉、〈黑夜的骨〉、〈螢幕裡的五個女人〉,在內文頁面加QR code,讀者可自行掃瞄上網,即可聆聽作者製作的聲音詩與影像詩。     ★詩作摘錄   我們比

賽誰能讓太陽先燒死/我去了東邊/你說 你要去更東邊/後來我們乾脆繞了地球一整圈/撞見你/我們從未如此年輕過   --〈東邊〉     若你是一池髒水/我要當你的鱷魚   --〈鱷魚〉     我的詩就放在口袋裡/是蛇的孵化處。未成形的子彈。等待/成為世界的鹽      我的詩來自路邊婦人的一瞥/馬路。自己問起話來。和她鐵籃子裡/一尾被綑縛的活魚/牠答:「從未見過如此乾涸的藍色」   --〈我的詩就放在口袋裡〉     我的肺是氣球。我的手可以拉線。我的支氣管會吐煙。我的指甲擅於撕裂。我的腳不會趕路。我的直覺不擅哄騙。我的乳尖已經開花。我的眼睛每天澆花。   --〈他們的詩我們的死〉     衣

物腐爛/屋子和櫃子/鬼子一樣是空的/把燈關起來灌酒/酸軟的蜜黃色/把我的身體流出去   --〈衣物腐爛--記雨季〉     芒花成為白火 河谷間/閃動。一株芒草是一隻/沒了執念的白鬼/磨蹭著到來的秋意   --〈記十月的剽悍--別木瓜溪〉   名人推薦     吳俞萱專文推薦   任明信、李癸雲、馬翊航、陳育虹、楊澤、楊佳嫻 深愛推薦     靜謐而窒息,殘酷而自得。初讀詩的感覺是這樣的,像和著晚霞與鳥屍的氣味,鑲上某種琥珀或孔雀綠那樣幽微又鮮明的顏色,自生活的岩縫中,發出才華的芒光。琬融善於捕捉物景的逝化,揉合情境知覺,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蒙太奇幽室。她也持續地在詩裡翻越生命的邊界,從流電的黃昏

到荒地,從夢裡的黑火直至推開雲霧。是靈與肉身的融通摸索,亦是她自成一格的蘇菲旋轉。——詩人  任明信     詩作乍看是有隔的,深入閱讀後,卻被它的語言說服而吸引,作者用一種荒地或邊緣的角度來看生命,有一種洞悉的深度。——清華大學台文所教授  李癸雲     琬融的詩使人多心,詞語與它們租賃的空間重新簽約,洞口吐露著蜂群,魔女或魔鳥在頂樓遊行。她對於「速度」的離奇掌握,或來自「我」的分裂、換季與產誕,多義的幽靈,如此是形體也是行李,凌厲地穿梭這丁點世界,晦澀大地。我深深喜愛這本詩集,期待未來更多如金屬與蜜的聲響,一如她所說的「謹慎、畏怯、自由」。——作家  馬翊航     《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

室》擺出很頹廢的各種姿態,展現出作者的銳氣,作品中經常表現出一種暴力的特徵,另外一些卻是冷中帶熱,這是讓人很激賞的。其中一首〈東邊〉,是我今年讀到最年輕最棒的詩!——詩人    楊澤     琬融的詩特別能寫日常裡的突兀,突兀中又彰顯了生命的荒蕪質地,像地獄長出觸手花,張開來,捕捉全世界像捕捉飛蠅。全書想像充沛,句構可以撫摸到骨頭,在這尋求淺易的時代逆勢跳一場磕碰作響的幽靈舞。——作家  楊佳嫻

光的闇影

為了解決貓 繞 圈 磨蹭的問題,作者施又熙 這樣論述:

  如果在多年後,我們終將能夠凝視時代的闇影,向著光飛去,那麼所有的悲苦與脆弱,是否都可以在書寫之中得到救贖?   身為白色恐怖受難者二代女性的施又熙,繼2017年《向著光飛去》首部曲,以動人的愛情故事勾勒出時代悲劇的扭曲後,再度以《光的闇影》直視白恐加害者後代的內心,以其溫柔之筆剖析人性的脆弱,展開一場受難者後代與加害者後代的深刻對話。   一如《向著光飛去》是臺灣首部由受害者二代女性來書寫的長篇小說,《光的闇影》也開創了以白恐加害者後代為書寫對象的先例。小說中,作者不斷反覆的強調,唯有勇敢的看進陰影,才能溫柔的承接悲劇,並且原諒脆弱。也因為相信終有光明,苦難的路必有

到達盡頭的一天。   這書寫苦難、凝視現實的《向著光飛去》三部曲,終究會在臺灣文學史上留下一個重要的位置。一如又熙姐在《光的闇影》扉頁上所寫的這句:「因為相信光明,這條苦難的路必有盡頭。」我始終深信,臺灣是我們最珍愛的母土,也是光之追尋與凝視的所在。—虎尾科大教授 王文仁   施又熙《向著光飛去》系列小說,最動人的地方,就是寫出了主體(包含個人主體與國家主體)在光與影之中的持續辯證、努力追索。因為,最動人的,永遠都不是「光」本身,而是勇敢與暗影抗鬥的向光靈魂。—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任委員 楊翠   轉型正義的工作不能止於加害者和被害者的咎責與賠償,也不只是法律與制度改革,而是台灣社會必須

互相對話學習、共同嚴肅面對的一場文化反省運動,藉助對過去的反省來建立民主文化。又熙的《光的闇影》適時地豐富我們對相關議題的提問,同時打破長期以來社會對於受害者、加害者,扁平且單一的想像。—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陳俊宏   長期以來我運用口述歷史的方式,獲得許多寶貴的資料,但是對於作為「獄外之囚」的受難者家屬、受難者第二代,所知實在不多。現在應該感謝施又熙不但願意說出她的親身經驗,甚至以文學的方式做了生動的表達。要之,不只受害者(及其二代)需要創傷治療,加害者(及其二代)也需要反省和救贖,才能成就一個健康的社會。—國史館館長 陳儀深   -------------   當有人沾沾自喜的以監控

同學為業獲取大量獎金時,楊怡,一位白色恐怖時期退休特務的孫子,卻懷抱著贖罪的心態面對台灣社會,面對著最愛的爺爺,他過往不可說的秘密是楊怡一生難以擺脫的原罪。   身為劇場舞台設計師,張玟文卻總是畫著殘缺的人體。她的父親曾經是戒嚴時期警總的軍醫,當父親含恨而終,沒有人知道他在那個鬼神不近的地獄做些什麼,這個遺憾卻逼得張玟文走上絕路,幸得戲劇治療師周慕夏相救。   因為一次的催眠治療,李少琪想起自己的軍人父親對自己的耳提面命,不要跟別人說話、放學就要趕快回家,外面的人都不能相信….但他的父親是1947年三月在基隆港屠殺台灣人的人嗎?找不到答案的問題,在年過六旬的李少琪身上留下烙印。   童年

在黨國手段下被刺殺重傷倖存的柳絮,與意外得知自己也是白色恐怖受害者的周慕夏,將要如何面對加害者後代?一心想要贖罪的楊怡,如何面對真相的打擊?當他以為再也難以直視自我的時候,周慕夏告訴他,這條苦難的路一定會有盡頭的……。   但是盡頭在哪裡?面對時代的悲劇,又要如何償還?   作者施又熙繼2017年《向著光飛去》首部曲,以動人的愛情故事勾勒出時代悲劇的扭曲後,再度以《光的闇影》直視白恐加害者後代的內心,藉由其溫柔之筆剖析人性的脆弱,展開一場受難者後代與加害者後代的深刻對話。 名人推薦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王文仁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陳俊宏   國史館館長  陳儀深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委 楊翠   音樂人 蔡振南   ------聯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