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憂鬱量表下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貝克憂鬱量表下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史考特.巴瑞.考夫曼寫的 顛峰心態:需求層次理論的全新演繹,掌握自我實現的致勝關鍵 和Judith S. Beck的 認知治療:基礎與進階(第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馬可孛羅 和揚智所出版 。

南華大學 生死學系碩士班 林原賢所指導 王子妤的 寫實射擊遊戲玩家的家庭支持、生活滿意度與憂鬱相關之研究 (2019),提出貝克憂鬱量表下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射擊遊戲、家庭支持、生活滿意度、憂鬱。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醫學大學 護理學研究所 鄭綺教授所指導 張簡英茹的 愛滋病患者憂鬱程度與自我照顧行為相關因素之探討 (2009),提出因為有 愛滋病、憂鬱程度、自我照顧行為的重點而找出了 貝克憂鬱量表下載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貝克憂鬱量表下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顛峰心態:需求層次理論的全新演繹,掌握自我實現的致勝關鍵

為了解決貝克憂鬱量表下載的問題,作者史考特.巴瑞.考夫曼 這樣論述:

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馬斯洛逝世逾50年,最經典「需求層次理論」全新突破 ★亞馬遜網路書店4.7星、權威書評網站Goodreads 4.2星高分好評 ★全球暢銷作家及心理學家同聲肯定! 《恆毅力》作者安琪拉.達克沃斯:「真是一部傑作!可說是馬斯洛2.0。」 《權力世界的叢林法則》作者羅伯.葛林:「個人讀過關於人類潛力最精彩的著作之一。」 《你快樂,所以你成功》作者艾瑪‧賽佩拉:「這是一本注定成為經典的曠世之作。」 成功致勝,從理解人性需求開始 亞伯拉罕.馬斯洛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他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展示了人類在匱乏與成長之間追求成就的基本路徑,成為各方領域爭相引用的分層架構,

包括最廣為人知的「需求金字塔」。然而,以金字塔來演示需求層次,實為出自六〇年代一位管理顧問之手,馬斯洛則從未建構此一金字塔模型。需求金字塔也常招致誤解,以為不同需求的滿足只能層層向上遞進,而忽略了需求整合的重要性。 心理學家史考特.巴瑞.考夫曼奠基於馬斯洛的自我超越理論之上,大膽啟用嶄新的帆船意象重塑需求層次模型,勾勒自我實現的終極藍圖:洞察安全感、成長、超越三大需求,統合安全、連結、自尊、探索、愛、目的等內在力量,每個人都可以發揮潛能,成就自己理想中的樣貌。 《顛峰心態》是有效激勵個人潛能的務實指南,收錄最新心理學研究成果和實用的人格測試,幫助讀者分析自身行為模式,釐清阻礙成長的關鍵因素

,邁向引發心流的「超越者」顛峰境界! ☆作者主持《心理學播客》(The Psychology Podcast)精彩說書:https://bit.ly/2PJK4G4 【精華收錄】 ◆整合安全感、成長及超越3大需求的全新自我實現模型 ◆成為全人的7原則,創造人生中的顛峰時刻 ◆16個評估量表,幫助讀者深度洞察自我特質 ◆20項成長挑戰,從邁向成長到接納完整自我 【各界口碑推薦】 徐慧玲/聆韵企業管理顧問創辦人 游舒帆Gipi/商業思維學院院長 楊士範/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劉軒/知名作家/心理學教育家 安琪拉.達克沃斯/《恆毅力》作者 蘿蕊.葛利布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作者 羅伯.葛林/《權力世界的叢林法則》作者 艾瑪‧賽佩拉/《你快樂,所以你成功》作者 蘇珊.坎恩/《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亞當.格蘭特/《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與《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作者 雪倫.薩爾茲堡/《慈愛:革命性的喜悅藝術》與《靜心冥想的練習》作者 艾蜜莉.艾斯法哈尼.史密斯/《意義:邁向美好而深刻的人生》作者 馬克.曼森/《管他的:愈在意愈不開心!停止被洗腦,活出瀟灑自在的快意人生》作者 大衛.艾波斯坦/《跨能致勝》作者 萊恩.霍利得/《駕馭沉靜》作者 陶德.卡珊登/《允許自己不快樂》作者 阿里.科波洛/喬治華盛頓大學精神病學臨床副教授與馬利蘭

郊區精神病學會榮譽會長,師從亞伯拉罕.馬斯洛 亞倫.貝克博士/賓州大學精神病學名譽教授、認知療法之父、貝氏憂鬱量表開發者 保羅.布魯姆/耶魯大學布魯克斯與蘇珊娜.拉根心理學教授 達赫.凱爾特納/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教授 【好評讚譽】 這本著作,將馬斯洛的五大需求層次重新詮釋,作者考夫曼透過帆船的意象,整合現代觀點,讓我們對於認識自己、設計理想生活更有方向,極力推薦給對自我成長、心理學有興趣的你。 ——徐慧玲/聆韵企業管理顧問創辦人   史考特.巴瑞.考夫曼博士重新詮釋了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用風帆來取代金字塔架構。寓意不只有趣也很貼切,堪稱經典,如果你對於理解人類需求或動機有感興趣,千萬

不要錯過這本書。 ——游舒帆Gipi/商業思維學院院長   從行為科學研究去看待人本心理學的經典思想,對人性有更堅實的理解。再次沈浸其中,也能夠獲得不少人生的體悟。非常值得一看的經典之作。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真是一部傑作!可說是馬斯洛2.0。任何希望瞭解馬斯洛的自我超越概念的人都必須一讀。這本書既是自傳、論文,也是指南……讓人愛不釋手! ——安琪拉.達克沃斯/《恆毅力》作者   既符合個人經驗又適合大眾,內容深入淺出,完全顛覆一般思維,《顛峰心態》帶我們從嶄新角度認識馬斯洛著名的自我實現模型,瞭解如何實現心之所嚮。 ——蘿蕊.葛利布/《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作者   學有專

精是一個重大目標,但近年來,人們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意志消沉與空虛失落,於是自我超越成為一個重要性更甚以往的目標。史考特.巴瑞.考夫曼彙整累積超過七十五年的相關研究並強調,完全自我實現的唯一方法,其實是超越自我。個人讀過關於人類潛力最精彩的著作之一。 ——羅伯.葛林/《權力世界的叢林法則》作者   在這樣一個注重物質與自我陶醉的時代,考夫曼大膽闡明了我們心中最深層、最懸而未解的需求:連結、意義、愛、超越與自我實現。這是一本注定成為經典的曠世之作。 ——艾瑪.賽佩拉/《你快樂,所以你成功》作者   這是我們都在等待的一本書,堪稱令人歎為觀止的新人性心理學。考夫曼將帶你瞭解如何活得精彩及如何造福他人。

——蘇珊.坎恩/《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身為人本心理學的先驅,馬斯洛經常為後人提及,但很少得到理解。史考特.巴瑞.考夫曼改變了這一點。他出色地根據馬斯洛本人的修訂重現典型金字塔的原貌,依照當代科學更新自我實現的概念。 ——亞當.格蘭特/《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與《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作者   考夫曼探討了亞伯拉罕.馬斯洛一生在人本心理學領域的心血結晶,並透過自身的見解與研究來擴展論述。本書開闢了一條道路,讓我們邁向自我實現、達成我們有可能實現的目標。在這段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自我、他人與所有現實形成了連結。 ——雪倫.薩爾茲堡/《慈愛:革命性的喜悅藝術》與《靜心冥想的練習》

作者   《顛峰心態》是一部內容豐富、寓意深刻且精采絕倫的著作,讀來令人心曠神怡。史考特.巴瑞.考夫曼是人本心理學新一代的領頭羊,可謂當代的亞伯拉罕.馬斯洛。本書透過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更新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帶領讀者展開一段挖掘終極潛能的旅程。 ——艾蜜莉.艾斯法哈尼.史密斯/《意義:邁向美好而深刻的人生》作者   《顛峰心態》出色地透過現代角度演繹一個備受推崇的古典心理學模型,為理論創始人詠唱了一曲動人頌歌。 ——馬克.曼森/《管他的:愈在意愈不開心!停止被洗腦,活出瀟灑自在的快意人生》作者   在這本野心勃勃的著作中,史考特.巴瑞.考夫曼不只挖掘了馬斯洛知名的需求層次中未詳盡論述的元素,

還透過最新科學加以更新與延伸。《顛峰心態》可說是美好生活的指南針。 ——大衛.艾波斯坦/《跨能致勝》作者   史考特.巴瑞.考夫曼是我最愛的思想家之一,他從心理學的角度精湛地探究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萊恩.霍利得/《駕馭沉靜》作者   最包羅萬象的著作之一,論述心理學的自我實現指引。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學會用嶄新的精闢角度看待自身行為背後的動機。希望其他讀者也能跟我一樣深獲啟發。 ——陶德.卡珊登/《允許自己不快樂》作者   假使馬斯洛有機會一讀《顛峰心態》,肯定會開心大笑,甚至激動大喊「終於有人懂我了!」過去我們在布蘭迪斯(Brandeis)舉行研討會時,他總說很少人理解他的研究,讓他很

挫折。史考特.巴瑞.考夫曼不只展現出對馬斯洛論點的少見且深刻的理解,更是五十年來第一位讓大家深入認識需求層次核心理念的學者。這本書值得每個喜愛思考的人一讀再讀。 ——阿里.科波洛/喬治華盛頓大學精神病學臨床副教授與馬利蘭郊區精神病學會榮譽會長,師從亞伯拉罕.馬斯洛   自我實現的概念與超越的價值——包含正義、美麗、意義與完整——提供了讓世界更美好的藍圖。這本精采絕倫的鉅作不僅掌握了馬斯洛研究的精髓,也為其灌注了靈感。這本書是心理學的一大進展。 ——亞倫.貝克博士/賓州大學精神病學名譽教授、認知療法之父、貝氏憂鬱量表開發者   在這本睿智、富有創意、令人驚歎與人文底蘊深厚的著作中,史考特.巴瑞.

考夫曼向現代世界呈現了引人深思的需求層次理論,集人本心理學的洞察與先進科學發現於大成。 ——保羅.布魯姆/耶魯大學布魯克斯與蘇珊娜.拉根心理學教授   本書匯集了多個領域的智慧及生活的途徑與原則,引領我們面對這個時代最艱難的挑戰——從更好、更全面與更有助於創造美好世界的全新觀點看待自我。這是一本意義重大且及時的作品。 ——達赫.凱爾特納/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教授 作者簡介史考特.巴瑞.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史考特.巴瑞.考夫曼博士是一位人本心理學家,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賓州大學及紐約大學等學校。他取得耶魯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學位,並以蓋茲劍橋獎學金取得劍橋大學實驗

心理學哲學碩士學位。他為《科學人》雜誌撰寫《美麗心靈》(Beautiful Minds)專欄,並主持《心理學播客》(The Psychology Podcast),該節目至今已累積超過一千萬下載次數。他的文章散見於《大西洋》雜誌及《哈佛商業評論》,著有《絕非天賦》(Ungifted)、《我的混亂,我的自相矛盾,和我的無限創意》(Wired to Create,與凱洛琳.格雷瓜爾〔Carolyn Gregoire〕合著),編有《特殊族群資優教育》(Twice Exceptional)與《劍橋智力手冊》(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Intelligence,為共同編輯)。二

○一五年,獲美國網路媒體《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譽為「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的五十位開創性科學家」(Fifty Groundbreaking Scientists Who Are Changing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之一。譯者簡介張馨方政大阿語系畢,英國愛丁堡翻譯研究碩士。現為自由譯者,作品包括《恨意、精神分析與羅夏克墨漬測驗》、《脂肪的祕密生命》、《俄羅斯方塊:從誕生、版權之爭到風靡全球的故事》等。譯作賜教:[email protected]。 前言 序言:新的需求階層   第一部 安全感 序言 安全 連結 自尊

  第二部 成長 序言 探索 愛 目的   第三部 健康的超越 序言 高峰經驗 Z理論:邁向更高層次的人性   追求更深刻的存有境界 後記:再述「不可思議的可能性與深不可測的奧祕」   鳴謝 附錄I:成為全人的七個原則 附錄II:成長挑戰 附注

寫實射擊遊戲玩家的家庭支持、生活滿意度與憂鬱相關之研究

為了解決貝克憂鬱量表下載的問題,作者王子妤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寫實射擊遊戲的玩家,在家庭支持、生活滿意度,與憂鬱之間是否有所相關。  研究工具採用「家庭支持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SWLS)」和「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BDI-II)」。使用電子與紙本二種形式發放問卷,樣本回收共計584份,本研究所使用之有效玩家樣本為213份。使用SPSS18.0套裝軟體,進行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做出數據分析,其研究結果如下:一、 寫實射擊遊戲玩家在家庭支持與生活滿意度具顯著正相關,提升家庭支持感受可以同時提高生活滿意的程度。二、 寫實射擊遊戲玩家在家庭支持與憂鬱具顯著負相關,表示家庭支持越高憂鬱越低

;家庭支持越低憂鬱越高。提升家庭支持可以減低憂鬱程度。三、 寫實射擊遊戲玩家在生活滿意度與憂鬱具顯著負相關,表示生活滿意度越高憂鬱越低;生活滿意度越低,憂鬱越高。提升生活滿意度能降低憂鬱。四、 寫實射擊遊戲玩家之家庭支持與生活滿意度具有解釋力,(一)生活滿意度較佳時家庭支持程度亦較佳。(二)家庭支持較佳、經濟狀況較佳、無憂鬱狀態的情況下,生活滿意度亦較佳。五、 寫實射擊遊戲玩家性別比例有所變化,本研究中未滿一年遊戲年資的女性玩家人數明顯增加。六、 寫實射擊遊戲玩家相比於非玩家,比較容易在答題時出現題意理解與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

認知治療:基礎與進階(第二版)

為了解決貝克憂鬱量表下載的問題,作者Judith S. Beck 這樣論述:

  對於想要學習認知行為治療(CBT)的治療師或學生來說,本書是一本結合臨床實務且深具威信的佳作。在本書中,Judith S. Beck對於治療模式的理論、原則與實務運用,為讀者提供了厚實而深入的基礎。透過逐步階段的清楚導引,Beck為我們展示如何成功地運用實證基礎的治療技術,為案主帶來情緒與行為上的改變。本書的第二版,更是結合學界近十五年的豐碩研究成果,以及Beck在臨床實務、教師及督導等角色中持續不斷的個人歷練,在全面徹底的修訂與更新後,再度問世於大眾。   本書在治療技術之運用、協同關係之建立、發展個案概念化、擬定治療計畫與結構化會談歷程等項目上,提供了具體而詳細的說明。第二版更多了衡

鑑與行為活化的篇章及導引。其中理論所涉及的核心治療技巧在本書也有詳盡的介紹;像是自動化思考的辨識、評估與回應;深沉假設與核心信念的修正及調整;行為與經驗層面的介入方法等等。本書也針對各式治療中所可能遇到的疑難問題與復發的預防,有詳細的介紹。   Beck以一位名為「莎莉」的個案縱貫全書各章節,作為實際治療上進行的案例說明。此外,第二版也針對治療者與案主之間的治療關係、如何賦能(empower)案主,以及有效執行家庭作業等部分,有相當幅度的說明;同時也有個案範例的詳盡紀錄,並提供七個可供讀者自由使用的臨床工具。若有其他任何特殊用途,讀者也可從網路下載定型化的格式以便使用(網址:www.guil

ford.com/p/beck4)   本書適合大部分臨床工作者閱讀,不論您是剛入門的新手治療師,還是想要進階學習的資深治療師,堪稱為深具啟發性的經典之著。對於臨床心理、社會工作、精神醫學,以及諮商心理的碩士班學生來說,更是必讀之作。 作者簡介     Judith S. Beck   Judith S. Beck博士為美國貝克認知治療學會(www.beckinstitute.org)的會長,同時也是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醫學院精神科心理治療臨床教授。Beck博士針對專業人員及普羅大眾的相關論述及著作將近上百篇;以認知行為療法作為主題的演

講,在國內、外舉辦的場次不計其數。Beck博士也是貝克青年問卷與人格簡式量表的偕同製作者。 譯者簡介     陳品皓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諮商組畢業。國家高考臨床心理師,教育部部定講師。現任職於臺北市黃偉俐身心科診所、各級學校特約心理師、精神專科醫院,同時也是各大機關團體演講人。長期從事心理衛生健康服務,專長為社交焦慮症及各式焦慮疾患治療、人際關係、心理評估、成人心理治療、親職溝通、情緒管理及兒童行為方案。譯有《社交零壓力:擺脫焦慮,重塑自信》(生智)。 羅愔愔   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畢業。國家高考臨床心理師,NLP專業執行師。現任職於臺北市天晴診所,

臺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身心障礙者職涯輔導心理師,力格運動健護中心心理師。從事心理疾患的衡鑑與治療、職業生涯輔導、壓力因應、運動心理諮商、疾病調適等身心健康相關之促進服務。 曾孟頤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諮商組畢業。國家高考臨床心理師,現任職於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組,從事早期療育、學齡孩童與成人心理復健服務,專長為兒童心理評估、情緒調控課程、人際互動團體、專注力與衝動控制訓練、親職教育諮詢、成人心理衡鑑、成人認知復健與適應性疾患心理復健等。 蔡佳縈   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碩士畢業。具國家高考臨床心理師證照,現任職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

床心理科,從事早期療育、親職教育、兒童與青少年及成人之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 譯序 原推薦序 原序 Chapter 1    緒論 什麼是認知行為治療? 治療的理論基礎 認知行為治療的相關研究 Beck 認知行為療法的發展脈絡與背景 認知治療的基本原則 治療會談的樣貌 認知行為療法的發展 如何使用本書 Chapter 2    治療總回顧 發展治療關係 擬定治療計畫與結構化會談 辨識失功能信念並做出回應 調正向精神 促進案主在兩次會談之間認知與行為的改變(家庭作業) Chapter 3    認知概念化 認知模式 信念 行為與自動化想法的關係 Chapter 4    

評估期 衡鑑會談的目標 衡鑑會談的架構 開始進行評估 衡鑑階段 評估的尾聲 家人的參與 與治療師的概念連結 設定初期的治療目標與建立相關治療計畫 對治療的期望 建立最初的認知概念化與治療計畫 Chapter 5    首次治療會談的架構 首次會談的目標與架構 設定流程 心情檢核 近況取得 討論診斷 問題確認與目標設定 教導案主認知模式的內涵 問題討論或行為活化 會談結束的總結與設定家庭作業 回饋 Chapter 6    行為活化 消極的概念化 乏控制感或愉悅的概念化 利用活動計畫單來檢驗預估的正確性 Chapter 7    第二次與之後的會談:結構與形式 會談的初始階段 會談中期 最

後的摘要與回饋 第三次及之後的會談 Chapter 8    結構化治療會談的問題 治療師的認知 打斷案主 讓案主融入認知行為治療模式 增加案主投入治療的程度 強化治療同盟 心情檢核 簡短地更新近況 連結會談 回顧家庭作業 討論流程項目 設定新的家庭作業 最後摘要 回饋 Chapter 9    辨識自動化想法 自動化想法的特徵 對案主解釋自動化想法 引發自動化想法 教導案主辨識自動化想法 Chapter 10    情緒辨識 辨識情緒中的自動化想法 標定情緒的困難 評估情緒強度 利用情緒強度指引治療 Chapter 11    評估自動化想法 選擇主要的自動化想法 藉由提問以評估自動

化想法 檢核評估期的結果 對自動化想法的評估為何無效進行概念化 使用不同方式協助案主檢視他們的想法 當自動化想法為真 教導案主評估他們的想法 捷徑:不使用提問 Chapter 12    回應自動化想法 回顧治療紀錄 會談間出現新的自動化想法的評估與回應 其他回應自動化想法的方法 Chapter 13    辨別與調整中介信念 認知概念化 調整信念 Chapter 14    辨別與調整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的分類 辨識核心信念 呈現核心信念 教導案主關於核心信念與管控其運作 發展新的核心信念 強化新的核心信念 調整負向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工作表 Chapter 15    其它的認知與行為

技巧 問題解決與技巧訓練 做決定 再聚焦 使用活動計畫單來測量情緒與行為 放鬆與正念 階段性作業 暴露法 角色扮演 使用「餡餅」技巧 自我功能性比較與自我陳述列表    Chapter 16    心像 確認心像 教導案主心像 回應自發性心像 引發心像作為一種治療工具 Chapter 17    家庭作業 設定家庭作業 增加家庭作業堅持度 將困難概念化 回顧家庭作業 Chapter 18    結束治療與預防復發 初期的準備活動 治療過程中的活動 接近結案的準備活動 援助會談 Chapter 19    治療計畫 實現宏觀的治療目標 會談間的治療方案設計 設計治療計畫 規劃個別會談 決

定問題的焦點 針對特殊疾患調整標準治療方案 Chapter 20    治療中的問題 揭開存在的問題 問題概念化 當治療卡住時 亡羊補牢 Chapter 21    邁向認知行為治療師之路 附錄部分 附錄A 認知個案撰寫表 附錄B 認知治療的相關資源 附錄C 認知治療評量表 參考書目 譯序   60、70年代,美國賓州大學助理教授的Aaron T. Beck醫師,以實證研究為基礎發展出認知治療模式,為當時仍以精神分析為主的心理治療潮流,帶來了重大的變革與貢獻。認知治療模式並逐漸在往後的三、四十年間日益成熟茁壯,成為當代心理治療的主流思潮,不僅在臨床應用上獲得大量的研究支持,也造福無

數心理疾患的求助者。如今,認知行為治療不僅已經奠定其在焦慮症、憂鬱症以及恐慌症的療效地位,其它像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強迫症、各類型的畏懼症,以及諸如下背痛、結腸炎、高血壓等許多慢性疾病,認知行為治療模式也被證實同樣有效。   我們這群譯者從事臨床心理衛生工作已有多年,無論是提供個別、團體心理健康服務、督導學生臨床實習或是各類講座授課,認知行為治療的思維與概念都在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也可以說是吾人在實務中應用相當廣泛的一門學科。   目前坊間有關認知行為相關的參考書目琳瑯滿目,常常令許多學生、實習生、新手治療師以及資深工作者目不暇給,而不知道該如何挑選;又或者在面對個案時,往往容易流於形

式與落入工具的僵化使用,而忽略了對個案狀態的理解與同在。而有關認知行為學派看待個案問題的理論觀點、個案概念化的架構與步驟、如何適切運用認知模式的技巧來協助案主、妥善使用相關的架構工具以增進治療效果、評估個案是否適合認知行為治療,以及面對阻抗的個案如何因應等等,都是吾人臨床實務上常見的重要議題。在本書中,上述的問題皆有觀念詳細、條理清楚的介紹及說明。   本書作者Judith Beck博士,不但是Aaron Beck醫師的女兒,同時也是Beck醫師認知行為理論的嫡傳弟子,其理論涵養與實務歷練皆深受同業肯定,無庸置疑。其著作更受Beck醫師的大力推崇與讚賞,堪稱經典中的經典。透過本書的問世,Ju

dith Beck博士希望可以為認知行為療法提供一個清楚而明確的架構,透過實務中真實案例的說明,引導吾人探究並厚實認知行為模式的原理原則與基本概念,完備良好的實務與理論基礎。   本書初版甫問世,便獲得許多讀者的支持與肯定,也成為國內各大專院校相關系所指定的參考用書。在第二版中,作者更是將全世界讀者回饋的精要融入新版的編撰中,以期能夠提供讀者重要的元素及提醒。無論是各相關領域的學生、研究生,或是新手,乃至於資深治療師,本書都相當值得參考閱讀,以持續精進本職學能。 陳品皓、羅愔愔、曾孟頤、蔡佳縈 臨床心理衛生專業工作者 原推薦序   我對於《認知治療:基礎與進階》(Cognitiv

e Therapy: Basics and Beyond)的第一版能獲得如此成功的迴響,感到相當高興。這本書對於認知行為療法在心理治療的領域中提供了新的理解與學習,而我相信對於剛踏入認知行為治療的學生來說,也會受到相當的歡迎。而大量快速的研究與觀點的拓展不斷推動這個領域朝向令人振奮的新方向,我對於本療法能夠融入各種概念結構及為治療病人的努力表示讚賞。   我想要帶著讀者回到認知療法剛發展的那個年代。當我第一次開始用一連串治療程序,也就是我後來所謂的認知療法(現多半稱為「認知行為療法」)來治療病人時,我完全不知道這個與我過去所受的精神分析法完全南轅北側的療法,將會指引我到什麼樣的方向去。根據我

的臨床觀察、系統化的臨床研究以及實驗心得,我推論出在憂慮或焦慮的精神症狀中,其核心議題可能跟某些思考的障礙有關,這些疾病反映出病人在解讀某些特定經驗上的系統性偏差。當我對患者指出他的解釋性偏誤,並且提供了其他可以選擇的思考方式後,我發現這樣的方法可以很快地減輕患者的症狀。而教導患者使用這些認知技巧可以幫助他們持續的進步。這種專注於此時此刻的問題模式,幾乎可以在短短的十至十四週之間完全改善患者的症狀。之後,我們的研究團隊、臨床醫師以及研究人員的研究也都一致支持了這種療法應用在焦慮症、憂鬱症及恐慌症的效用。   在1980年代中期,我可以這麼說,認知療法是一種有系統的心理治療法。它包含了幾個特點

:(1)理論的人格及心理病理模式有實徵的研究支持;(2)治療的理論是由一系列的原則與策略所組成,並且緊密的與心理病理的模式結合;(3)來自臨床研究結果的實徵證據支持本療法的治療效果。

愛滋病患者憂鬱程度與自我照顧行為相關因素之探討

為了解決貝克憂鬱量表下載的問題,作者張簡英茹 這樣論述:

論文名稱:愛滋病患者憂鬱程度與自我照顧行為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所名稱: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研究生姓名:張簡英茹畢業時間: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指導教授:鄭綺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教授本研究旨在探討愛滋病患者的憂鬱程度與自我照顧行為的相關因素。本研究為描述性、相關性研究,以結構式問卷及訪談方式對研究對象進行橫斷式研究。研究對象以北部區域醫院與關愛之家愛滋病人為母群體,共收案121名,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表」、自擬之「自我照顧行為量表」與「貝克憂鬱量表」共三部份,自擬之自我照顧行為量表共15題,分為四大類,經專家效度檢定,取內容重要性CVI達 .86之項目,信度檢定採取內在一致性Chron

bach’s Alpha值為 .70。研究資料以SPSS 17.0統計軟體進行次數、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等描述性統計,推論統計則以獨立t檢定(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 way ANOVA)、皮爾森積差相關值檢定(pearson’s correlation)與Multiple Regression with stepwise進行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一、本研究對象憂鬱程度得分平均值為10.93分(標準差為±8.81分)。二、自我照顧行為量表得分平均值為33.26分(標準差為±4.79分)。三、研究對象之基本屬性與憂鬱程度在統計上均未達顯著差異。 四、「是否使用抗病

毒藥物」與自我照顧行為在統計上有顯著差異(t= -8.01, p= .00)。五、整體自我照顧行為與憂鬱未有顯著相關(r=-.16, p = .08),進一步分析憂鬱與自我照顧行為四大面向的「飲食與運動」項目呈顯著負相關(r= -.19, p= .03)。六、具有中度憂鬱(n=17)以上的研究對象,其「是否服用抗病毒藥物」為預測憂鬱之主要變項,整體解釋達41.7%(F=10.72, p= .05)。七、使用抗病毒藥物是預測自我照顧行為之主要變項,整體解釋力達35%(F=64.25, p= .00),具輕度憂鬱傾向(BDI>19)者(n=47),使用抗病毒藥物與經濟情況(薪水)為預測自我照顧行為

之主要變項(F=21.17, p= .00),整體解釋力達37%。本研究結果可了解愛滋個案的憂鬱程度與自我照顧行為現況與影響因素,提供臨床醫護人員照護愛滋病人參考,及早察覺其憂鬱傾向,給予適切性護理,使個案能與疾病自然共存,進而達到良好自我照顧行為以增進生活品質。關鍵字:愛滋病、憂鬱程度、自我照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