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雷帽男臉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貝雷帽男臉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趙柏田寫的 莓苔上的月光:二十世紀南方文人生活側影 和紀德的 地糧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貝雷帽適合什麼頭型? - 雅瑪知識也說明:貝雷帽 適合什麼臉型. 如果你的臉型是: 1、圓形:較長帽冠加上不對稱的帽沿,可以增加臉的長度,而不致使臉看起來太豐滿。 2、橢圓形:適合大帽沿、平帽沿或是有斜度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銳文創 和商周所出版 。

最後網站「帽子臉型」搭配指南!貝雷帽、八角帽、漁夫帽、冷帽則補充:不過,不是所有帽型都適合配戴,不同的帽型對臉型的修飾程度都有所不同,所以要選擇正確帽型才能讓你看起來更瘦,臉更小呀! 貝雷帽. 適合臉型:長臉、圓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貝雷帽男臉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莓苔上的月光:二十世紀南方文人生活側影

為了解決貝雷帽男臉型的問題,作者趙柏田 這樣論述:

  本書以近乎講故事的方式,語調低沉、節奏平緩地講述了十餘位中國現代知識份子生命中許多富有包孕性的時刻。作者以日常生活的視角重新書寫這些人物,其特有的小說筆法更為一個陰暗而又轟轟烈烈的大時代找到了它的疆界和隱形的輪廓;勾勒出一幅讓我們品嚐到南方氣味、體會到歷史血肉的側影。 本書特色   以敘述日常生活的方式,講述十餘位南方文人的其人其事。勾勒出文人的秉性、愛恨,有別於以僵硬筆調述寫的史觀。 作者簡介 趙柏田   中國知名作家,人文學者。1969年生於浙江餘姚。從事中國思想史研究十餘年,主要涉足方向有明清江南文化研究、近代口岸城市現代性研究、日常視野中的現代知識份子研究等。著有《岩中花樹》、《時

光無涯》、《雙重火焰》、《赫德的情人》、《明朝四季》、《萬鏡樓》等十餘種。 序一∕敬文東序二∕柯平 新月的餘燼詩人邵洵美的一生 1、華麗家族2、希臘鼻子3、新月,新月4、異域美人5、「老娘舅」在難中6、奶油老虎與兩點聲明7、去往神仙的宮殿附記:餘燼的餘燼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流水十年沈從文一九二二~一九三一 1、苦悶的北京城2、三人行3、「鄉下人,喝杯甜酒吧」4、上海恩怨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鋒面之舟蔣夢麟和他生活的時代 1、父親的船2、變化年代中的家族史3、新文化的怒潮4、大學風暴5、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革命者應麟德一九二三年的經濟生活應修人短暫一生中的一個切片 1、

玩笑2、一個文藝青年一九二三年的行狀3、上溯一年4、金錢傳5、丁九的死附記一:廢名的話附記二:一個冷酷的人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兩種生活一個現代「文青」的經濟和愛情生活,以柔石為例 一、一個左翼自由撰稿人的經濟生活二、青年趙平復的愛情生活附記:柔弱與堅硬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紅色少年殷夫的親情與愛情 1、紅色戀人之少年2、多餘的話3、一本家世的流水帳4、親情地獄,溫情羅網5、少年血附記一:兄弟附記二:何其不堪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舞,舞,舞穆時英一生中的十一個詞 1、模仿2、香港3、舞廳4、尤物5、女體6、狐步舞7、南北極8、劉(口內)鷗9、穆妹妹10、慈溪11、檔案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生如夏花民國

女子蘇青 1、大屋裡的女孩2、一個新女性的婚姻生活3、十二姻緣空色相4、單身女子公寓5、不穿旗袍的日子附記一:現世中過活附記二:胡蘭成說蘇青附記三:柔弱的心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書生有病陳布雷的悲劇人生 1、金陵王氣黯然收2、一根假辮子3、人生斷崖4、文章與病與經濟之關係(上)5、文章與病與經濟之關係(下)6、父女殊途同歸附記一:被背叛的絕筆附記二:「葬在黑暗裡」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死在繭中翁文灝的晚年 內篇1、非墨磨人人磨人2、一隻忍受著鞭打的陀螺3、去道天涼好個秋4、死於憂患外篇1、一個徹底的經驗主義者2、被一場車禍改變的人生3、「治世之能臣,亂世之飯桶」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說寂寞,誰最寂寞

徐訏在一九五○年後 一、《鬼戀》裡的黑衣女子二、上海情愛故事三、都市裡的遊魂四、滿抽屜的寂寞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愛國者之血被碾碎的巴人 1、一份刪節的自傳2、血的神話的建立和潰敗3、瘋癲:受難的一種形式4、進入歷史的寫作5、生命最後居留的小屋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百年約園張壽鏞的傳奇一生 1、消失的石榴樹2、「茫茫三十年,不堪回首顧」3、日月光華4、當書癡遭遇戰爭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法官和他的另一個角色關於吳經熊的一樁公案 1、一腳踩上了一個好時代?2、一個理想主義者與一個經驗主義者的通信3、從「約翰.吳」到「若望.吳」4、一個天主教徒的安魂之所相關連結.人物小傳 參考徵引文獻原版後記增訂版跋

序 敬文東   《莓苔上的月光:日常視野中的南方文人》以近乎於講故事的方式,語調低沉、節奏平緩地講述了十四個南方文人生命中許多個富有包孕性的時刻。它是一部二○世紀南方文人的微型生活史。書中寫到的有些人至今還大名鼎鼎(比如沈從文、陳布雷),有的人則在我們這個愈來愈浮躁、越來越充滿語言縱欲術的時代差不多快被徹底遺忘了(比如邵洵美、應修人)。   即便是那些至今還大名鼎鼎的人,我們對他們的瞭解也幾乎全部來自道聽塗說,而那些怪模怪樣的道聽塗說差不多都來自於過往的歷史教科書上幾條乾巴巴的、社論性的評介。我們從中看不到他們的血肉,體察不到他們的心跳,感受不到他們的喜怒哀樂,因為我們習見的歷史向來都是「大

歷史」。歷史的「宏大敘事」在操作技術上是粗線條的,在操作綱領上是總結式和倫理化的,在能否進入歷史之公墓的錄取標準上是捨小取大的。總而言之,它既抽象,又以故意的刪除為癖好。《莓苔上的月光》打破了這些清規戒律,或者說,它打心眼地瞧不起這些清規戒律;它讓我們觸摸到了十四位南方文人的生活內裡,因為它是一部「小歷史」,正如它的作者趙柏田先生在書中所說:「我相信真實的歷史就潛行在這些細枝末節裡。」的確,小歷史的材料是從夾縫中得來的,它的方法是收集事情的剪影,但它的目的是盡可能利用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進不了大歷史的邊角廢料,為一個陰暗而又轟轟烈烈的大時代找到它的側影、它的疆界、它的隱形輪廓,所以它的指向卻是歷

史整體的龐大與神秘。   書中寫到的十四個人,邵洵美、蔣夢麟、陳布雷、翁文灝、沈從文、巴人、蘇青、穆時英、柔石、殷夫、應修人、張壽鏞、吳經熊、徐訏,正好構成了這部小歷史意欲完成的目標的最好解剖標本。乾巴巴的大歷史教科書隱隱約約告訴過我們,他們都不是大人物,他們都是南方文人,他們都處在一個激劇動盪的歲月,他們都有文人的共同特點:軟弱,多愁善感,唯美,時而激進時而頹廢,時而熱血沸騰時而萬念俱焚,就像他們陰霾、多雨、潮濕的南方。他們以文人的身份行走在寧波、湘西、上海、北京甚至美國和歐洲,在那個動盪的年月,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沾染了、分有了那個時代應該具備的內容。在小歷史眼中,他們幾乎就是那個時代的全息

圖;而將全息圖破譯出來,正是小歷史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小歷史能否成立的命脈之所在。   趙柏田在《莓苔上的月光》一書中堪稱完好地實施了這一昂貴而又合乎人情的理念。為了對大歷史的暗中對抗顯得更有力道,他在對許多人的敘述中不惜採用小說筆法;我們看得很清楚,小說筆法在這裡正好構成了破譯全息圖的最佳方式之一──何況那些充滿過多歧義、充滿了太多曖昧和晦澀特性的包孕性時刻,正需要小說筆法才能得到較為詳盡地呈現。在趙柏田偶爾無不虛構的敘述中,一個動盪的大時代曾經長期被大歷史忽略、被大歷史遺忘的側影出現了──這幅側影十分重要,因為它讓我們真正地、有血有肉地看見了一個大時代的邊際。有了這幅側影,意味著我們有了一幅

地圖:那是關於一個時代的地圖。這幅地圖不僅給出了被大歷史遺忘的時代的邊界,也重新搜集了過往的、孤苦無告的事件的細節,從而讓邊界有了淡淡的光暈,就像我們在宣紙上看到的月亮周邊的那些光暈。正是這些光暈充分顯示了大歷史的偏見和無聊,因為我們無法想像,沒有光暈,一件事物究竟會是一副什麼樣子,一個人最後會不會是乾癟的。   我們大致上願意相信,歷史或許確實是一些梟雄級別的人物在歪打正著中設計出來的,但大歷史只願意總結歷史被設計出來所遵從的規律,歪打正著的特性在大歷史的總結中被消除了,並代之以必然性。大歷史不屑於承認支撐歷史存在的那些凡人、那些些微小事的意義與價值。於是我們看到了,大歷史給出的歷史疆域是直

線式的,是整齊化一的,明晰得有如沒有紛爭的國境線。它排除了時代邊界本應具有的光暈,而光暈意味著:歷史並不是清晰的,事件和事件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大歷史所抽象的那樣,完全被同一個革命目標所聯結。光暈同時還意味著,必須把具體的、活生生的個人重新喚起,因為正是生活中的那些單個的人,構成了光暈得以存在的建築材料,儘管那些單個的人不是大人物,可即使是梟雄級別的人,他們在設計歷史時的歪打正著也正是他們渺小的象徵,也應該構成時代之光暈的一部分。   文字技藝十分高超的趙柏田在領會了小歷史就是個人生活史這一精湛含義後,和小說筆法相搭配的,是他特有的江南語調──這或許是因為他是個寧波人。在《莓苔上的月光》中,江南

語調顯然是非社論化的、非道德化的、非板正和非中庸的。和江南的地貌、氣候相一致,江南語調輕柔、溫婉、在頹廢中現出溫情,滋長出對筆下人物的充分理解,並為光暈的最後成型提供了方便。因為江南語調和小說筆法的搭配,使趙柏田沒有機會放過任何一個人物身上的任何一個有用的生活細節,更沒有機會讓全息圖中應該包納的任何一條資訊遺漏出去。江南語調和小說筆法按照一定比例的混合,最終使得一個時代的地圖充滿了陰霾之氣,充滿了悲劇、頹廢與憂傷相雜呈的調子。   但千萬不要以為江南語調和小說筆法是《莓苔上的月光》的全部,恰恰相反,它們不過是解剖工具,而工具的天職,就是必須以它面對的目標為圭臬;目標的戒律,則是必須以解剖材料提

供的資訊為準繩。趙柏田在完成這種名之為「碎影」的小歷史的過程中,處處以史實為依據,讓那些曾經在歷史教科書裡無限乾巴的事情與生活,馬上鮮活起來。他筆下的人物,都戴著他們各自的音容笑貌和時代特徵來到了我們跟前。他們由此成了我們這些活人的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們,這些活人,對那些乾巴巴的歷史規律沒有興趣;我們更願意對那些不清晰的東西懷有好感,因為不清晰就意味著神秘,意味著可能性。   過往的人、物、事曾經遵循過哪些被虛構出來的歷史規律,是不重要的,哪怕它叫必然性或者歷史的車輪;歷史寫作的目的是要讓過往的人、物、事重新活過來。但太多的歷史寫作與此剛好相反:它讓過往的人、物、事再次死去。滑稽的是,它又是以指

名道姓的隆重方式讓它們死去的,活像一個蓄謀已久的儀式。這就是說,它點了張三的名,張三馬上就會咽氣。因為在它那裡,張三不過是論證歷史規律之存在的木乃伊,張三究竟如何走完他或坎坷或順當的旅途則是毫無意義的。《莓苔上的月光》之所以要使用不入「大歷史」法眼的小說筆法與江南語調,就是因為它想從側面偷襲大歷史的命門。我認為它的偷襲是相當成功的;不過,可能是這部從日常生活的基石上構建的小歷史實在太「小」了,所以並沒有出現我們期望中出現的景象:「大歷史」捂著自己的要穴痛得滿地打滾。 從照片來看,邵洵美的臉相有點像時下電視晚會上經常出現的一個長得很帥專唱主旋律歌曲的歌星,一副很討女人喜歡的臉型。最引人

注目的特徵是他高挺的鼻子。從同時代人所有的記述來看,這個富家公子顯然也是個美男子。「面白鼻高,希臘典型的美男子」──一文學史家趙景深這樣記載道。而他對自己的「希臘鼻子」也一直很引以為驕傲。一個相士曾這樣說他的鼻子,「準頭豐滿,金甲齊完」;照相士的說法,人的五官中,鼻主財星,邵在四十一歲到五十歲之間將會有大財運。在他結婚前的一幅自畫像上,鼻子奇怪地成為了畫面的中心──顯然在臆想中他把鼻子的尺寸放大了許多──他還在畫的右下角加蓋了一枚私章,內容是一匹馬、他的出生日還有他的一個英文名Sinmay。邵洵美是坐「雨果‧斯汀絲」號郵輪赴歐洲的,因為隨身帶了一架老古董般的牛門牌相機,每到一處都拍些人物和風景

,寄給他在國內的未婚妻。有一張是在龐貝古城的廢墟上,他戴著一頂鴨舌帽,像個站在街角陰影處的小開。還有一張在但丁雕像下的留影,矯情地拿著一本詩集,照片有背面有一行字:「民國十四年手持Paradiss 在Dante像旁攝」。當他考進劍橋的依曼紐學院,立馬寄給他的「茶姐」的是他在學院教室旁的一幀立照。「穿著英式的高級西服,雙手交叉在腹前,很有紳士風度。」 (盛佩玉,《盛氏家族‧邵洵美與我》,人民文學出版社二○○四年,頁六一)半個世紀後,垂老的盛佩玉還能清楚地憶起他當時照片上春風得意的模樣。當他暑期來到巴黎,寄給她的是同住在拉丁區的幾個畫家朋友為他畫的半身素描像。一張是徐悲鴻畫的,一張是張道藩畫的。作

為友誼的紀念,他很喜歡這兩張畫,說以後打算印出來貼在書的封面上。歐遊到了第四個年頭,邵公子像享利‧詹姆斯筆下那個可笑的信使一樣不思家國。異邦頹廢的空氣最適於他慵懶的天性,酒、咖啡、枝形吊燈下的閒談這些於生活並非必須的東西,使生活顯得愈其的可愛,何況還有一幫過從甚密的狗友(他們那個鬆散的組織叫「天狗會」),徐悲鴻、徐志摩、謝壽康、劉海粟、張道藩這些日後在現代中國聲名赫赫的人物。據說在「天狗會」中他和謝壽康、徐悲鴻、張道藩結拜了兄弟,謝是老大,徐是老二,張是老三,邵居末位。然而到了冬天,父親的一封家書把他召回了上海。邵恆在信中描繪了不久前家中的一場大火(這把火燒掉了他留學歐洲的唯一的經濟來源),和

大火後分家的風波,沒有說出的一層意思是他應該撐起門楣了。這樣,他僅差一年沒有得到劍橋的學位證書回到了上海。有什麼最能拴住一個男人的心?還沒等他回來,一場盛大的婚禮就在等著他了。邵、盛兩家的長輩在他還在歸國的輪渡上時就謀劃了婚禮的種種細節。十二月的一天,婚禮在上海路的大光明舞廳開辦,主婚的是新郎的父親邵恆和新娘的四叔父盛恩頤,擔任婚禮司儀的則是有名的震旦大學校長馬相伯。考慮到邵盛兩家的聲望,又考慮到新郎是來自劍橋的文學士,整個儀式是不中不西,新舊合壁的,這邊領了聖餐、脫了西式禮服,馬上又換上了中式的袍子馬褂、鳳冠霞帔,用老式禮節向長輩們一個個的磕頭。他們的結婚照上了最新一期的《上海畫報》封面,底

下還有一行說明文字:留英文學家邵洵美君與盛四公子侄女盛佩玉新婚儷影。那上面,新娘的眼圈是紅腫的。

地糧

為了解決貝雷帽男臉型的問題,作者紀德 這樣論述:

  《地糧》是紀德年輕時,遊歷北非和義大利之後寫作的。作者用第二人稱敘事。內容上除強調愛、充滿豐盛恩典、熱烈謳歌人生外,還鼓吹青年擺脫一切成規,起來反抗。在書中,紀德激勵青年衝破家庭、道德、宗教的枷鎖,他吼叫著:「家庭啊,我恨你們。」也敢膽告白:「十誡,你們使我的靈魂昏然入睡。」「你們用牆壁圍住了能使我解渴的泉水。」這本書一八九七年剛出版時,被視為是一本引誘良家少年出走的書,讀者因此回應平平,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它變成紀德最受歡迎的著作,因為歐洲的年輕一代這時才感受到拋棄世俗外衣、表達真我的迫切需要。   這是一本結合散文、詩、短歌、短句及日記體的創作。從它的形式可以知道,這是一本極端個人風

格的作品。作者用熾熱的靈魂去感應生命的花果,進行自我剖析及對話,充分的表現了作者對於生命的熱烈追求與讚頌。 作者簡介 紀德 (Andre Gide, 1869 ~ 1951 )   是20世紀法國首席文學家之一,也是194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897年出版的《地糧》是他年輕時,遊歷北非和義大利之後,以抒情方式,揉合傳統的短詩、頌歌、旋曲等形式,組成歌吟「解放」(自由)的記錄。文類的劃分,這是一部散文詩集。內容上,強調愛、熱誠,排斥固定的事物:「起程吧!而且別使我們停留在任何固定的處所。」鼓勵人們隨時用新的眼光,接納周遭發生的景象:「讓一切事物在我面前放出虹彩:讓一切美,內燦著我的愛。」整部

《地糧》,地上的糧食,人間的糧食,看似一小段一小段鬆散的斷片,這些飄忽隨想的意象,卻是甘甜可口的清泉,相當有效地滋潤乾渴的心靈。紀德在傳達這樣精神獨白之餘,正好顯示他本人不安定的追求以及獨特的風采。 〈總 序〉尋找大眾的共同閱讀記憶∕曾麗玲 002 〈導 讀〉紀德的精神獨白∕陳維玲 〈專文推薦〉∕謝忠道 〈譯 序〉同幾個紀德對話∕李玉民 002 地糧(反白漸層) 一九二七年版序言∕紀德 引言 5 第一篇 6 第二篇 18 第三篇 28 第四篇 36 第五篇 60 第六篇 71 第七篇 86 第八篇 99 頌歌 105 尾聲 106 新地糧(反白漸層) 第一篇 108 第二

篇 126 第三篇 134 第四篇 144 紀德年表 紀德的精神獨白∕陳維玲   本書作者安德烈.紀德(一八六九 ~ 一九五一)是法國二十世紀著名的同性戀作家。十一歲喪父,紀德被置於嚴母清教徒式教育的管束之下,釀成了他的叛逆性格。加上之後受象徵主義和尼采超人主義的影響,紀德藐視傳統道德觀念,擺脫家庭與社會的約束,在追求絕對忠實的口號下宣揚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   紀德的文學創作走的是一條探索的道路,旨在發現自我,探索存在的價值和人生的真諦。紀德以其思辨的深邃細膩、文筆的清麗精湛、語言的溫婉和諧,在文學史上佔有突出地位。其創作十分豐富,包含小說、遊記、戲劇、回憶錄。有的作品堪稱法國現代文

學的豐碑。   《地糧》(Les Nourritures terrestres)於一八九七年出版,是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地糧》與安東尼.聖修伯里最後遺作《小王子》及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並列為三部最重要的哲學作品。這是本散文詩集,有人亦稱它為散文詩體小說。紀德其他重要作品如下 : 《背德者》、《田園交響曲》、《窄門》、《如果麥子不死》、《偽幣製造者》。一九四七年,紀德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地糧》是作者年輕時,遊歷北非和義大利之後寫作的。作者用第二人稱敘事。內容上除強調愛、充滿豐盛恩典、熱烈謳歌人生外,還鼓吹青年擺脫一切成規,起來反抗。在書中紀德激勵青年衝破家庭、道德、宗教的枷鎖

,他吼叫著:「家庭啊,我恨你們。」也敢膽告白:「十誡,你們使我的靈魂昏然入睡。」「你們用牆壁圍住了能使我解渴的泉水。」這本書一八九七年剛出版時,被視為是一本引誘良家少年出走的書,讀者因此回應平平,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它變成紀德最受歡迎的著作,因為歐洲的年輕一代這時才感受到拋棄世俗外衣、表達真我的迫切需要。   此書跟作者大部分著作一樣,可以說是紀德的精神獨白,是他一生對文學、藝術、宗教的精神對話。作者主張人性自由的心境和他在著作時所用的心思,都是經深思熟慮的心血結晶。《地糧》是部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作品。作者以詩人般的熱忱與激情,抒情歌唱,通過節奏與象徵,向讀者傳達斯多噶主義;這種斯多噶主義

,如T. S. 艾略特說的,是「個人在這個敵意與冷漠的世界上的一個避風港」。紀德設計了一種道德,用激揚優美的文章做宣揚。   《地糧》是本難理解的作品。因為紀德思想矛盾,決心離經叛道,與舊道德、舊傳統決裂,確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書中主人公決心當異教徒又留戀清教徒的戒律,即是最好的例證。紀德自道:「我是個充滿對話的人;我內心的一切都在爭論,相互辯駁。」「複雜性,我根本不去追尋,它就在我的內心。」(《如果麥子不死》)紀德認為,有多少相互敵對的慾望和思想,共處並存在我們身上,人有什麼權利剝奪這種思想或那種慾念存在呢?要完完全全成為真實的自我,就必須充分表現自身的差異和矛盾,決不可以千方百計地扼殺不

協調的聲音。變化與否定,貫穿紀德的一生。對紀德來說,一個人正是透過自身的矛盾,才表現出坦誠,捨此就難免陷入虛偽當中。   紀德喜愛快樂。《地糧》是追求感官快樂的宣言書。紀德承認他的作品充滿肉慾精神(《紀德談話錄》)。尼采說:上帝死了。紀德就提出人該怎麼辦。歷來人的問題就是上帝的問題,靈與肉分離。 紀德認為上帝的問題變成了人的問題,靈與肉一體;追求肉慾的快樂並不是罪孽:「您憑哪個上帝,憑什麼理想,禁止我按照自己的天性生活呢?」紀德聲稱,人生來就是獨立的,有權力依照自己的慾念行事。他在《地糧》中完成的這種解放,在三十年後發表的《如果麥子不死》中又有迴響。「快樂」是紀德作品中最亮麗的一個詞,幾乎成為

他生活的真諦。快樂、縱慾、生活、福祉、愛……這些在紀德筆下全是同義詞、主題詞,構成紀德作品鮮明的生命線。   《地糧》散發著強烈的反叛意識。紀德一度聲名狼藉,被看作是文學和道德的「顛覆者」,但如今,他作為偉大作家的地位已經毋庸置疑。紀德是稀有的不容易捉摸的作家,他的世界就是一座現代人的迷宮。現在且讓我們進入紀德的迷宮,體驗他為我們經歷的人生吧!   (作者為台大外文系助理教授) 〈推薦專文〉世紀顛覆者——紀德 謝忠道   「我們早認為把他封聖了,供起來膜拜了就完了;然而現在他走了,我們才發現他竟比生前更鮮活。……他始終讓人覺得不安,而且這種不安將會一直下去。」這是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在一九五一年

《現代雜誌》(Les Temps Modernes)上悼念紀德逝世的文章裡對紀德的評語。   文壇奇才、文學顛覆者、非道德者、哲學叛逆者、同性戀捍衛者、雙性戀者、戀童者、搖擺的共產主義者、旅行文學者、前衛雜誌創辦者、殖民政治良心者…… 紀德這位不世出的作家,以上皆是,也皆不是。他的一生複雜多變,他的個性奇詭難測,一如其作品的豐碩多樣,難以歸類。   紀德的父親保羅是文學教授,來自鄉下清貧的胡格諾教徒(huguenot)家庭;母親茱莉葉特則是盧昂紡織富商的新教徒,他是這兩種文化迥異的綜合體,而這兩種文化的衝突矛盾將一直左右拉扯他的生命。他是個多愁善感身體又不好的小孩,十一歲喪父之後,成長環境完全

在教養嚴厲的母親、保母以及眾多嬸嬸舅媽表姊表妹的女性包圍中長大。   紀德學生時代的表現並不出色,經常被學校退學,最後選擇在自己家裡念哲學。   不久後他就決定以文學表達自己的存在,很快地進入巴黎的文學沙龍裡認識了當時的名作家瑪拉美(Malarm?)、奧斯卡-懷德(Oscar Wild)、詩人(Verlaine)等人。一八九一年,二十二歲的他出版第一本作品《安得烈—華爾特筆記》(Les Cahiers d’Andr? Walter),書中描述一個年輕作家求愛不成的故事,被視為是他向表妹瑪德蘭(要脅)求婚的方式。   一八九二年他因健康的理由,不必服役,在突尼西亞、阿爾及亞、義大利做長達九個月時

間的旅行,並且帶回「復活的秘密」。   這趟旅行讓從小身體健康不佳的他重新發現生命的滋味與喜樂、陽光的歡愉、沙漠的熱愛,以及肉體的享樂——同性戀的情慾經驗。這是他書寫《地糧》一書的背景。而這趟旅行的思索經驗將貫徹紀德整個生命歷程,從此「向虛假封閉的歐洲文學界做憤怒的告別」(一九二七年《地糧》定版序言)。此後他的一生,就不斷地重回北非希臘義大利等地中海地區遊歷,洗滌心靈與創作。   《地糧》第一次發表的年代是一八九七年五月,由Mercure de France出版,可是沒得到多少注意。如果出版後二十年間才賣完初版的一千六百五十本的話,《地糧》卻是二十世紀前半影響整個法國世代的經典名著,其中對自由

、熱情、慾望、感官的追求,百年後讀來,仍舊悍然鮮活,震動人心。   《地糧》出版之際,法國文壇象徵主義風潮正盛,玩弄隱喻指涉的手法越走越歪斜,早已偏離象徵主義的含蓄正途大道。瞭解這個時代背景,或許更有助於我們瞭解為何紀德在書中用的是散文詩體,以及現在看來感情極為豐富洋溢卻力求呈現自然狀態的文藝腔。在這個今日讀來略嫌矯作的作品中,蘊藏的卻是最真誠的心靈記錄。   紀德在他的日記裡曾說自己是:「一個愛玩的小孩裡面藏著一個沉悶的牧師。」他的一生都在尋求內心的平衡。他用出書來要脅表妹瑪德蘭嫁給他,卻同時有著同志愛人。他和另一個女人生女兒,卻到小孩十六歲時才願意正式承認。他四十七歲,卻愛上十七歲的未成年

男童(他還是其監護人!)。他加入共產黨,卻始終沒去領黨證。他受邀去共產蘇聯受到盛大的歡迎和接待,回來後卻和史達林主義決裂。生命裡,他是感官享樂的擁護者;道德上,他是傳統的破壞者;政治上,他被視為右派的叛徒、左派的恥辱,同時又寫書批評歐洲殖民主義的殘暴與不人道……紀德,不論是他的人生還是作品,確實叫人不安。   然而正是這種不安之下,隱隱地,血脈激動。   有的書,需從第一頁次序展讀,有的,最好的閱讀方式則是隨性翻閱。《地糧》該算是後者。   經歷了九十年代世紀末的頹廢,二十一世紀的電腦數位爆炸的時代,百年前一個不到三十歲年輕作者的喃喃自語還能給我們什麼樣的視野思考?   可能是這個:百年前凝視

生命的眼光比現代的你我,更透徹,更深邃,更直擊生命的本質。   (本文作者為旅居巴黎之美食記者、生活作家。) 同幾個紀德對話∕李玉民   從前,一個紀德也見不到(抑或視而不見),現在卻同幾個紀德對話,想想連我自己也感到詫異。   自不待言,我在注重文學的北大西語系念書時,紀德是我們那些老先生避而不談的作家之一,給我的印象他是個異端;在那個唯有革命理想和激情的時期,異端邪說就是大忌,避之猶恐不及,怎還敢去研讀呢?那時我們大量閱讀法國文學原著,現代作家只到羅曼.羅蘭,以後便是碰不得的「資產階級腐朽文學」了。   及至赴法國留學,免不了要接觸紀德、卡繆……等人的作品,但早已打了加量的預防針,自然不會

受到浸染,沒留下一點好印象。就在寫序之時,再翻開當年精裝本的教材,拉加德和米夏爾合編的《法國文選》二十世紀卷,又看到紀德在幽暗書房裡的照片:稜角分明的臉龐有刀刻似的豎紋;直勾勾的眼睛透過鏡片,不知在注視什麼無形的東西;戴著黑色(也許是暗紅色,因是黑白像片)尖頂帽的腦袋裡,也不知裝著什麼鬼念頭;尤其掛在他身邊的那副面具,簡直就是他臉型的複製品。記得當時看紀德的那幅照片,首先我想到的不是什麼著名作家,而是──恕我不敬,現在要加上這句話,但當時本來對他不屑一顧,怎麼想都不過分──一個巫師。   焉知紀德不是個巫師呢?不獨他的相貌酷似,還有他的「符咒」為證。當時看他寫的東西,像看符咒一樣,神祕難解,難

怪教文選的若望.侯先生(現已退休的著名教授,近年還見過面,保持通信關係)只管講解,對我們並不苛求。他選講的幾篇(我在書上做了課堂筆記,一翻閱便知),有《背德者》選段:「我行我素的梅納爾克」和「誘惑」;《梵蒂岡的地窖》選段:「無動機的行為」;以及《偽幣製造者》選段:「私生的長處」。不知為什麼沒有選《地糧》、《如果一粒麥子不死》……選多了定要添亂,僅此幾篇,我便覺得已進入巫師擺的「迷魂陣」中:紀德筆下的人物都那麼怪,讓人無法捉摸,肯定不是什麼善類。   大概是青少年時期所受特定教育的緣故,我在疑惑之年卻毫不疑惑,只求認同,排斥異己;像紀德這樣的「反動」作家(三十年代就寫過反共文章),當然屬排斥之列

。等我過了不惑之年,反倒疑惑起來,從而接觸了不少作家,為《法國二十世紀文學叢書》翻譯了十幾種,包括紀德的《背德者》;這次又為〈名人名家書系〉編選紀德的散文,意外發現竟有這麼多紀德。   這麼說,紀德該是名人名家了。無論政界還是文壇,大凡名人,都標榜自己的一貫性,總扮演天使。但是,紀德不然。他總是變化多端,看他一部部作品,我倒覺得他充當魔鬼的時候多(當初巫師的印象也許不無道理)。這一點他似乎並不隱諱,請看他的自白:   ◎「我是異端中的異端,總受各種離經叛道、深奧隱晦的思想和各種分歧所吸引。一種思想,惟其與眾不同,才引起我的興趣。」(《地糧》)   「異端中的異端」,這是十足的撒旦口吻。我這樣講

不用擔心了,近日為寫序還找到了旁證:傳記文學高手莫洛亞就稱紀德是「聲望極高的神聖的魔鬼。」「神聖的魔鬼」還是魔鬼。   紀德向人宣揚什麼呢?他說道:◎「幸福屬於那些在世上無牽無掛的人,他們總是懷著永恆的熱忱經歷恆久的遊蕩。我憎惡火爐邊、家庭,憎惡可尋求安歇的所有地方,也憎惡持久的感情、愛的忠貞……」這像話嗎?……   「在下就是紀德,有話請講當面,不要在背後嘀咕。」講這話的人年齡不過二十八九,頭戴黑禮帽,身披大斗篷,手持文明棍兒,雖然風塵僕僕,顯見遠遊歸來,但仍不失瀟灑的風度,渾身煥發著青春氣息。不錯,看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濃重的眉毛、光滑的長臉,正是年輕的紀德。   「你怎麼能憎惡家庭?……

」話一出口,我就有點兒後悔:這種詰問擊不中要害。我知道,安德列.紀德出生在富有的新教徒家庭,父親是法學教授,母親本家是盧昂的名門望族;他們在庫沃維爾有莊園,在巴黎有豪華住宅;不幸的是性情快活、富有寬容和啟迪精神的父親過早辭世,只剩下凝重古板、生活簡樸並崇尚道德的母親,家庭教育失去平衡;母親盡責盡職,對兒子嚴加管教,對他的行為、思想,乃至開銷,看什麼書,買什麼布料,都要提出忠告;直到一八九五年母親去世,他才擺脫這種束縛的陰影,實現他母親一直反對的婚姻,與他的表姊瑪德萊娜結合,時年已二十六歲了。   「不錯,我憎恨家庭!那是封閉的窩,關閉的門戶!」紀德平靜地回答,他的齒音很重,在否定時卻含有肯定的

語氣。「家庭這件幸福的衣裳很溫暖,但是人長大了,就緊得難受,應當換掉。生活是多樣的,人自身也是多樣的,這足以向我提供無窮無盡的幸福……「他半瞇著眼,神思彷彿又飛往他遊歷過的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義大利。「◎一旦環境與你相似,或者你變得與環境相似,那麼環境就對你不利了。你必須離開。最危險的,莫過於你的家庭、你的居室和你的過去。你可能知道,我在蜜月旅行中大病一場,身體康復是個奇蹟,可謂再生。我再生為一個新人,來到新的天地。我覺得生命的每一瞬間都有新鮮感,處於持續不斷的興奮驚愕中。我見到含笑的嘴唇就想親吻,見到臉上的血、眼中的淚就想吮吸,見到枝頭伸過來的果實就想啃上一口……」   他聲音宏亮,滔滔不絕

地講下去,正如他告誡納塔納埃的:「◎只要一開口講話,就別再傾聽」;這全是他在《地糧》中講過的。不過,現在面對面,聽他以激動的聲調講出來,我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心想誰沒有熱情四射的時候呢,實在不該以詰難的口吻與紀德對話。我正要婉轉地向他表明這種歉意,忽聽他又說道:   ◎「生命最美好的部分被幽禁了……要行動,就不必考慮這行為是好是壞。要愛,就不必顧忌所愛的是善是惡。……總之,不要明智,要愛……」   我又警覺起來:「要愛」,什麼愛?同性戀嗎?這是世人對他詬病最多的一點。這種事雖古已有之,但我既不知其然,又不知其所以然,實在難以啟齒,不覺低下頭,想個婉轉的說法,抬頭剛要開口,忽見周圍出現好幾個人

,儘管穿戴不同,年齡各異,但是看相貌,個個都好像紀德。他們對我形成包圍之勢,頓時令我緊張起來。我知道紀德的嘴皮賽過刀子,善於諷刺和戲謔,一個都難對付,何況來了五、六個。這個神態肅穆像牧師,那個晃著和尚頭好似老頑童,另一個頗為斯文,顯見是位學者,還有一個頭戴貝雷帽,儼然一個旅行家……不知世上有多少紀德,到齊了沒有?哪個是真、哪個是假?我知己而不知彼,還是少說為佳。這時,牧師卻開了口:   「我是你童年的神聖朋友,你逃離我,不愛造物主而去愛造物,讓你的肉體飽嘗情愛,還執迷不悟,看來,你身上有個惡魔在作怪……」   「早就聽說人本性惡,」老和尚頭搖晃著,顯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我倒希望親身檢驗一下

……」   「須知在風華正茂時,」年輕的紀德插話道:「心靈和肉體最適合戀愛、最有資格去愛,也最有資格得到愛,同時擁抱起來最帶勁,好奇心強而有益,情欲最有價值……」   「肉體的快感、瞬間的歡樂,你這樣狂熱,無非追逐正在流逝的東西……」牧師又說道。   「我們算什麼,」學者模樣的人正色說道:「無非存在於生命的瞬間;任何未來的東西還未降臨,整個過去就在瞬間過去了。我們生命的每一瞬間,根本無法替代。」   「我可不停留在口頭和理論上,」旅行家激動地說:「我就是要做瞬間的情人,明知留戀不住,為什麼不能深情地擁抱呢?……光在書本上讀到海濱沙灘多麼柔軟,我看不夠,還要赤腳去感受。我幾度去非洲旅行,總抓住每

一瞬間的新奇,擁抱一切抓得到的東西,強烈的欲望賦予我支配一切的權利……」   「支配、佔有,不如追求有價值,」和尚頭連連搖著說道:「在我貪欲的嘴唇上,歡樂往往提前兌現,留下即將衰竭的印跡。因此,我愈來愈喜歡焦渴而不是解渴,愈來愈嚮往快樂而不是享樂,愈來愈想無限擴展愛而不是得到滿足。我要告誡年輕人,佔有渴求之物一向虛幻,而每種渴求給我的充實,勝過那種虛幻的佔有……」   「你們總喜歡玩弄字眼兒,」青年紀德搶過話:「什麼支配、佔有、追求,何必分得那麼清楚。我的心毫無防備。一個裸身的孩子,就是我的欲念。鳥兒歌唱,就是我愛情的聲音。什麼肉體歡樂、感官歡樂,別人譴責也不必在乎。反正我的青春一片黑暗,沒有

嘗過大地的鹽,也沒嘗過大海的鹽,原以為自己就是大地的鹽,總怕失去自身的鹹味。直到擺脫了從前保護過我、後來又奴役我的東西,我才有了第二個青春期。」   「唉!我真認不出你來了!」牧師連聲嘆惜:「現在你無法無天,不講道德,不顧廉恥,完全否認過去,這是忘恩負義……」   青年紀德登時氣得滿臉通紅,想發作一時又語塞。學者卻微微一笑,朗聲說道:   「朋友,人類珍愛自己的襁褓,可是只有擺脫襁褓,人類才能成長。斷奶的嬰兒推開母親的乳房,並不是忘恩負義,是他不再需要母乳了。朋友,你再也不肯從這傳統的、由人類提供、過濾的奶水中汲取養分了。你已經長出牙齒,能咬食咀嚼了,應當到現實生活中尋求食糧。你勇敢一點兒,赤

裸而挺立,衝破外殼,推開你的保護傘;你只需要自身汁液的供給和陽光的召喚,就能挺直地茁壯。諸位都知道,所有植物都把自己的種子散播到遠處。瞧一瞧,梧桐樹和無花果樹帶翼的種子正在飛翔,它們似乎懂得,靠先人的蔭庇,只能變得愈來愈孱弱、衰退。……」   這回可好,幾個不速之客辯論起來,完全喧賓奪主。我也用不著緊張了,可以從容地觀察他們。紀德的善辯是出了名的,他明確說過:每種推理都有對應的反證,只須找到就行了。看來他深諳此道,他發表了《地糧》之後,又寫了劇本《薩烏爾》,譴責那種追求瞬間和感官的刺激。他在《背德者》中,塑造了一個為了感官享樂而背棄道德的人物;幾年之後,他又在《窄門》中講了個相反的故事:一個女

子為了保持純潔完美的德行,拒絕了塵世的歡樂和人間的幸福。他還向莫洛亞透露一個祕密:「我在辯論中,總是站在對立面呀,要不然我怎麼能辯論呢?」我想何止是辯論,他的每一部新作,大概總是站在對立面,駁斥他的前一部作品吧。不過我覺得,與其說他「善辯」,不如說他「善變」。至少,與他青梅竹馬的表姊,早就看出了這一點,說他有點像「變色龍」,因而拒絕他的求婚,後來心軟才嫁給他,果然是既相愛又不幸的結合。   我眼前的這幾個人,恐怕全是紀德的化身。他們各執一端,煞有介事,彷彿在演戲,演他所說的「傻劇」,也許他們真的在嚴肅地討論人生大課題。不管怎樣,不用我開口,就能同幾個紀德對話,何樂而不為呢?   「你真是反復無

常,」牧師又說道,他掃視了一下所有人,讓我猜不透他是針對哪一個:「上次你又回來對我說,你厭倦了,不想再矇騙自己的心靈,明白只有放棄一切,才能找到上帝。」   「放棄快樂就等於不戰自敗,」到底是年輕人沉不住氣,首先反擊:「當初我太信守諾言了,我再也不信守啦!未來的,不忠實的,我多麼愛你!」   「上帝以各種形式出現,」學者說出來的話,畢竟有一種深思熟慮的分量:「專注一種形式,且戀戀不捨,你就會什麼也看不明白。你關閉的每扇門外,無不站著上帝。要知道,萬物都是上帝的形體……」   「我再重複一遍,親近造物而疏遠造物主,靈魂不可能獲得幸福。」牧師以念經的腔調重複。   「我們追求的難道是幸福嗎?不是,

而是我們心中最新情緒的渲洩!」青年紀德說話的聲氣,的確給人渲洩的力量。   「其實,我們的靈魂如果還有點價值的話,」老和尚頭也說:「就是因為比別的靈魂燃燒得更熾熱……」   「幸福是上天賜的,」旅行家接過話:「我在旅途上所見的、盛開的鮮花、赤身的牧童……無不體現我的幸福,都是我內心春天的回聲……」   「你們所說的歡樂,我都飽嘗了。」牧師說,既像炫耀,又像佈道:「你們所說的激情,我都渲洩過。我受欲望的驅使,到過多少地方,喝過多少清涼的泉水、香甜的牛奶,但是愈飲愈渴,乾渴時時加劇,最後變得十分強烈,真想為這種欲念大哭一場。同樣地,我的肉體也飽嘗了情愛,到頭來一無所獲。如今靜下心來,數點我的幸福資

產,只剩下荒塚的繁花了。如不及時醒悟,真會沉淪下去!」   「沉淪?」老和尚頭笑道:「不要危言聳聽!我就是一頭栽進歡樂的海洋,而且驚訝地發現,自己在這海洋上游個痛快,根本沒有沉淪。正是在這種暢遊中,我才完全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你們知道嗎,我這一生最重要的發現是什麼?」學者彷彿面對來聽他演講的聽眾:「對人來說,快樂不僅是一種天生的需要,而且還是一種道德的義務。我早就覺得,快樂比憂傷更珍稀,更難得,也更美好。因此,我把自己的幸福當成一種使命來承擔,要向周圍傳播快樂,我認為最有效和最可靠的辦法,就是自己當作表率,當個幸福的人。我朝利己主義敲了一記,心中立刻大量湧出快樂之泉,足以供所有人暢飲。

」   學者戛然住口,好像得出結論。一時冷場了,彷彿進入一個新領域,人人都謹慎起來。過了一會兒,還是牧師開了口:   「你把滿足個人的欲望,當成道德的義務,當成使命來承擔,這顯然違背倫理道德。」   「噯!探究倫理道德,在我看來並不聰明,甚至是不可能的,」老和尚頭說道。「只要不是損害他人,不是騎在他人頭上享樂就行了。在一段時間裡,要敢於拋開任何倫理道德,不再抵制欲念。唯有欲望還能讓我獲益,因此我聽憑驅使,其餘的全是空話。」   「完全拋開倫理道德,難道就不怕產生什麼後果嗎?」牧師問道。   「我們等待的,難道只有後果嗎?」青年紀德反問道:「後果、顧慮、妥協、循規蹈矩……全都一腳踢開。最冠冕堂皇

的話,也是最空洞的話。我再也不信那些滿口道德的人了,我要弄清楚,在他們的德行裡隱藏著何等自命不凡,在他們的愛國主義中隱藏著何等私利,在他們的愛情中隱藏著何等肉欲和私念。老實說,我不再把燈籠當作星星,我的天空也不因此就黑暗了;我不再聽憑幽靈牽著鼻子走了。」   「我在肉欲的快感之外,彷彿還尋求另一種更隱祕的快感,」學者又說道:「我倒希望能找到一種學說,或者一個完整有序的思想體系,來解釋縱欲的行為……」   「不是解釋縱欲的行為,而是當作縱欲的庇護所吧?」牧師有點尖刻地說道:「精神的快樂勝過一切快樂;肉體的快感一旦消失,心靈往往感到內疚、懊悔……這話可是你說的,不會否認吧?」   在多方對話中,我

端詳這幾個似曾相識的面孔。牧師模樣的人總持反論,彷彿有意扮演紀德所說的對立面角色;他只差沒戴尖頂帽,否則我就該稱他巫師了;也許他是《田園交響曲》中那個虛偽的牧師。這個年輕人,想必是紀德處女作《安德列.瓦爾德手記》中的主角,書中的安德列與現實生活中的安德列一樣,都在追求自己的表姊,是歌德筆下維特式的浪漫人物。再看這個旅行家,無疑是《背德者》中的米希爾,他將新婚妻子的屍骨丟在阿爾及利亞的坎塔拉,又獨自去遊覽和尋歡作樂了。至於這個學者派頭的人,自然是到處講座、為人作序的「文壇王子」。不要小看這個老和尚頭,他可是風雲人物,經常主持代表大會和群眾集會,應邀赴蘇聯訪問……   「你誤解了我追悔和惋惜的性質

,」學者答道:「我心頭痛悔的是在青年時代無所作為,看重虛構而輕視現實,背離了生活……」   「所以你為了現實,為了生活,就經不住誘惑,背離了道德!」牧師不無諷刺地說道。   「你所說的『誘惑』,正是我所懷戀的,」學者從容答道:「如果說今天我感到懊悔,那不是因為受了幾次誘惑,而是因為抵抗了許多誘惑。後來我再去追求,那種誘惑已經不那麼迷人,對我的思想也不那麼有益了。」   「別人憑哪個上帝,憑什麼理想,禁止我按照自己的天性生活呢?」安德列.瓦爾德不無氣憤地問道:「我相信走的是『自己的』路,相信自己走的是對的。保持這種無限的自信,已然成為我的習慣,如果宣過誓,就可以稱為信仰了。」   「要知道,萬物

來去匆匆,唯有上帝永存。」牧師又好似念經。   「最美的花也最先凋謝,永不凋謝的花沒有芳香。」米希爾唱了一句反經。   「哼!凡是狂熱的宗教,都有自己的信徒,都能激起熾熱的信念。」老和尚頭朗聲說道:「有人會為信仰而死,也會為了信仰殺人!」   「據我所知,有一段時間你信仰共產主義了,挺時髦的嘛!」牧師話裡帶刺。   「我必須說明一點,」老和尚搖頭晃腦,總像模仿表演,十分可笑:「引導我走向共產主義的,並不是馬克思,而是《福音書》……」   他這不是開玩笑。他反覆閱讀過《福音書》,還做了筆記,並寫成一本小冊子:《你也一樣?……》,從基督教義中找到了無政府狀態,認為正是他一直尋求的:不帶宗教的基督教

理想,沒有教條的倫理;同樣地,他在共產主義中看到了沒有家庭、沒有宗教的社會理想。因此,他在三十年代特別受共產黨人的歡迎,但是他為了保全自己的言論自由而拒絕登記入黨。一九三六年,他應蘇維埃邀請到莫斯科訪問,結果大失所望,不但沒有看到自由和活力,反而發現虛假和特權階層。他寫了《從蘇聯歸來》,講了些真話,但是不像羅曼.羅蘭訪蘇日記那樣束之高閣五十年,立刻拿出來發表,撈了個「反共」的名聲。   「我始終讚賞《福音書》中追求快樂的非凡努力,」老和尚頭繼續說道:「書中向我們傳達基督的話,頭一個詞就是『幸福的……』他頭一次顯聖,就是把水變成酒……」   「基督的頭一句話:『幸福是哭泣的人』,這又作何解釋?」

  「肯定不是鼓勵哭泣,而是讓人在快樂中,也要理解悲傷。不要用來世生活來安慰現世生活,藉此幫助我們接受現世的苦難。生活中幾乎所有苦難,責任不在上帝而在人類本身。人一旦明白這一點,就不再甘心忍受這些痛苦了……」   「同代人的種種遊戲,從未引起我的興趣,」學者也說道:「我寫作不圖闡明什麼理論,不圖證明什麼。我希望寫出這樣一本書:年輕人從書中看不到任何思想,只以為看到自己的熱情投射……」   這話不錯。正如莫洛亞說的:紀德特有的性格、他的與眾不同之處以及他的力量,就在於他是「一個晚熟而又不知悔改的青少年,將別的青少年感受到的東西」,「以更加完美的形式表現出來」,因而成為青年的一代宗師。「他沒有帶

來任何學說、任何新思想」,只是「以經久不衰的青春和飽滿的熱情取悅於人」,贏得幾代年輕人的熱愛和尊敬。年輕人在他身上和書中尋找自己,也往往找到自身熱情的投影……   就在我失神的當兒,幾個紀德倏忽消失了,只剩下我在孤燈下對著譯稿和參考書。沒有不散的對話,也沒有完結的對話,正是紀德的一貫做法。有一次,他要看看莫洛亞正在撰寫的《雪萊傳》,莫洛亞說還沒有寫完,紀德就說:「我恰恰愛看沒寫完的東西。一本寫完的書,給我的印象就成了一件死物,再也碰不得了。一本正在寫的書,對我就像活人那樣具有吸引力。」我選紀德的散文,也想給讀者一個完整的印像,一本本書翻閱,總發現有新東西,本來已經超出了出版社規定的字數,羅國林

兄又寄來《秋葉集》,我標出數篇,最後也只譯出一封信和一篇演講。不完整也許更好,能保持幾分活力。   只可惜我沒有抓住對話的機會,以時下流行的方式問紀德:「紀德先生,請問您最喜愛什麼?最討厭什麼?」他很可能回答:「我最喜愛快樂,最討厭扼殺快樂的一切倫理道德。」我們知道,快樂、縱欲、生活、幸福、愛……在紀德筆下這些全是同義詞。他也許回答最喜愛坦白,最討厭虛偽。的確,他一生不懈地與虛偽抗爭,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