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車 碳排放量計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貨車 碳排放量計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Compton, Eden Francis寫的 Anti-Trust 和Godoroja, Lucy的 A Button a Day: All Buttons Great and Small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 和所出版 。

國立中央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呂俊德所指導 劉飛白的 考量碳排放量及時窗限制的城市物流計劃方法 (2019),提出貨車 碳排放量計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綠色物流、車輛途程問題、時窗、閒置碳排放。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建築系 江維華所指導 翁郁琇的 小型木構造構築過程紀錄與碳足跡探討-以臺灣科技大學永續智慧校園資訊展示中心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碳足跡、固碳、施工紀錄、木構造、榫接、永續發展的重點而找出了 貨車 碳排放量計算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貨車 碳排放量計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Anti-Trust

為了解決貨車 碳排放量計算的問題,作者Compton, Eden Francis 這樣論述:

Inspired by one of America’s most astounding David and Goliath stories. In 1900, at a time when the richest man in the world was John D. Rockefeller, and his company, Standard Oil, controlled 90% of the world’s oil supply, Ida Tarbell, whose father was destroyed by Rockefeller, takes on Standard

Oil and wins, breaking up the world’s biggest monopoly and changing anti-trust laws forever.

考量碳排放量及時窗限制的城市物流計劃方法

為了解決貨車 碳排放量計算的問題,作者劉飛白 這樣論述:

近年來隨著全球暖化的加劇,環保及永續發展的議題持續受到各國政府與企業的重視。儘管城市物流是支持實體經濟以及虛擬經濟的後端基礎,但其中的貨物運輸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甚鉅,如運輸過程中燃料的消耗及溫室氣體的排放等,且貨物運輸造成的交通壅塞及空氣汙染亦會使城市居住品質下降。此外,隨著及時制度(Just-in-time)及電子商務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顧客對於貨物送達時間的要求也越趨嚴格。因此,一個能最小化環境影響並滿足顧客時窗(Time windows)要求的綠色物流(Green logistics)規劃模型是必須的。本研究提出了一個基於車輛途程問題(Vehicle routing problem)的

綠色城市物流模型,規劃目標為在滿足顧客的貨物需求及時窗需求的情況之下,最小化所有送貨車輛的碳排放量。模型中除了考量車輛行駛時所產生的碳排放,更考量了車輛在顧客位置等待時所產生的閒置碳排放,使本研究的規劃模型能適用於運送時需進行溫度控管的貨物上。本研究亦針對此模型提出一個啟發式演算法,並帶入包含100個節點的模擬案例中,與傳統僅以行駛距離、行駛時間作為規劃目標的演算法比較,最後得到本研究的演算法在綠色目標、經濟目標上皆優於傳統演算法的結果。

A Button a Day: All Buttons Great and Small

為了解決貨車 碳排放量計算的問題,作者Godoroja, Lucy 這樣論述:

Full of quirky images and insightful stories, A Button a Day is an exploration of the craftsmanship and peculiar history of buttons. From being regulated by law to revolutionized by emerging technologies, these seemingly simple objects have a complex story.

小型木構造構築過程紀錄與碳足跡探討-以臺灣科技大學永續智慧校園資訊展示中心為例

為了解決貨車 碳排放量計算的問題,作者翁郁琇 這樣論述:

   本研究之目的,透過實地前往日本德島縣森林及製材加工現場調查及完整記錄臺灣本土木構造建築物於臺灣的營建過程,並與日方成熟的木構造技術合作,創造一個綠色永續價值之示範建築,嘗試計算臺灣本土木構造建築物的碳足跡,進行碳排放總量推估,進而瞭解各階段碳排放量高低,診斷出木構造建築營建階段的減碳熱點,藉此引導未來創造低碳建築並提供操作減碳設計的依據。  本構造物,初期規劃並無衛浴空間,但仍預留配水管線。而為了配合臺灣法規及結構計算,在日式的混凝土基礎配筋用量與木構架樑柱斷面尺寸上皆有增加,進而使整體的固碳量提高。個案總碳排放量19,211.8 kg-CO2e減去木料之固碳值14,944.5 kg-

CO2e,可得4,267.3 kg-CO2e之碳排放量,但若不考慮木材船運部分,碳排放量可大幅降低至1,241.9 kg-CO2e之碳排放量。每單位樓地板面積不含船運之碳排放量為 25.1 kg-CO2e/m2,可歸因本案較參考對象有著顯著較高的單位建築面積木材使用量(0.396 m3/m2)。而從減碳的角度來看,主要的影響因子為「基礎工程」中的「預拌混凝土」、「鋼筋,以及「運輸及機具」中的「貨車(港口至基地)」與「海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