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子坑 土石流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貴子坑步道~台北20條親山步道拓印趣 - 陪烏龜散步(Giei)也說明:貴子坑 親山步道步道長4k (海拔約291m) 下青礐步道→打印台→貴子坑步道「水保園區登山口」進「貴子坑側門登山口」出木 ... 可以減少發生土石流的災害.

輔仁大學 景觀設計學系碩士班 王秀娟所指導 蘇子翔的 貴子坑人文地景變遷研究 (2020),提出貴子坑 土石流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北投、窯業、永續地景。

而第二篇論文正修科技大學 營建工程研究所 曾文哲所指導 林良富的 河道整治工法之探討研究-以園頂野溪整治及外六寮排水維護工程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半重力式擋土牆、固床工、跌水消能的重點而找出了 貴子坑 土石流的解答。

最後網站探索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by Jenny Chou) - Udn 部落格則補充: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貴子坑 土石流,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貴子坑人文地景變遷研究

為了解決貴子坑 土石流的問題,作者蘇子翔 這樣論述:

貴子坑為北投一淺山區域,具有兩溪自陽明山國家公園流經,本應具有自然山林生態條件,但溪流於海拔200公尺以降之下游河段,過去曾受到高強度的混凝土工程整治,淺山林地並設置有露營場與水土保持園區等公共建設,早期溪畔自然山林聚落至現今郊山公園化與溪流水泥化的貴子坑地景變遷呈現另一個樣態的北投開發歷史,值得探究。 研究透過歷史文獻與圖像資料的回顧,看見貴子坑過去曾有的山明水秀。日據時期開始的黏土礦開採與日人引進的先進技術,成就台灣陶瓷產業的近代化,但也改變貴子坑的地景樣貌。隨著陶瓷產業的沒落移轉、都市化過程的土地使用劃分,以及嚴重土石流災情而進行的溪流整治,使得貴子坑的發展歷程被逐漸淡忘

。研究探討貴子坑的地景變遷,運用不同年代地圖繪製圖底圖以呈現空間紋理,對比文獻探究其自清代至今的重要地景變化及其中原因。依據發展重要轉折點劃分為四段時期:日據時期以前的農業拓墾(1895以前)、政策影響與窯業啟蒙的日據時期(1895-1945)、窯業頂盛的國民政府來台初期(1946-1976),最後則是1977年因薇拉颱風帶來的災情使工業移出,土地利用轉型的近代都市發展(1977-2020),並就各個時期的土地利用、交通運輸、聚落人口和宗教等三個面向探討其地景變化。 台北城市歷經二十世紀工業發展的快速都市化,二十一世紀必須轉型邁向永續的都市治理。貴子坑在上游的國家公園仍然保有豐富的生態資

源,發展中亦留下獨具的窯業歷史脈絡痕跡,研究認為貴子坑必須藉由生態規劃並復甦人文歷史記憶重新賦予貴子坑永續發展之契機。其中公共工程如三層崎公園、水土保持園區等應再行檢視現有開發使用的適宜性,以引導貴子坑發展朝向台北郊山生態的永續地景。

河道整治工法之探討研究-以園頂野溪整治及外六寮排水維護工程為例

為了解決貴子坑 土石流的問題,作者林良富 這樣論述:

所謂野溪就是流水侵蝕作用下形成的地形型態,但缺少邊坡的保護,強勁的水流都會使野溪的土石流失反而加速坍塌而破壞。台灣山區野溪的特性,坡度陡流水急。水位高低會因雨季的降水有明顯的變化。乾季時野溪乾涸見底,雨季時所降下的豪雨水位會即時漲高,常導致野溪旁的農民生財工具或土地流失。損害民生經濟,至為嚴重。由於台灣野溪水流湍急,故野溪治理工程主結構以半重力式擋土牆或固床工及靜水池來跌水消能,達到平緩水流的流速,而減少沖刷,是目前野溪整治最為理想的工法。有鑑於此,本文將已完工之園頂野溪整治三期工程及外六寮排水維護工程為例,探討野溪及河道整治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所受的影響,作一研究比較,期能使河道工程結構物在

水流的沖刷時,能發揮最大功能,且使民生經濟損害降至最低。關鍵字:半重力式擋土牆、固床工、跌水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