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額稅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資本額稅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TiN寫的 日本買房大哉問:在地專家為你解答投資者最關心的50個疑問 和愛德華‧錢思樂的 金融投機史:揭開貪婪時代九大金融泡沫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想閱文化有限公司 和大牌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丁育群、林元興所指導 章毅的 公有土地實施都市再生資金籌措機制之研究 (2014),提出資本額稅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有土地、都市再生、資金資籌措機制、不動產市場分析、敏感度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黃智聰所指導 王淑芳的 營業人加值型營業稅逃漏金額之決定因素—以內湖科學園區逃漏稅營業人為例 (2010),提出因為有 加值型營業稅、逃漏稅、統一發票的重點而找出了 資本額稅金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資本額稅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日本買房大哉問:在地專家為你解答投資者最關心的50個疑問

為了解決資本額稅金的問題,作者TiN 這樣論述:

  2013年,安倍經濟學射出了三支箭,再加上同年申奧成功,引爆了台灣人對日本房地產的爆買潮。當時,在台灣專營日本不動產買賣的業者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其中也不乏老牌房仲企業加入戰局。時至2022年,日圓大幅度貶值至20年來新低價位,再度引爆了外資瘋搶日本不動產的狂潮。同時,因為疫情封控等因素而急欲出逃的中國富裕階層,不,甚至連中產階級,都眼見機不可失,趁機入市搶日本房。另一方面,因為後疫情時代的通膨以及供需失衡,東京精華區的房價早已突破了90年代泡沫時期的新高點。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究竟日本的不動產還能不能買?應該要怎麼選?投資難度更甚以往!   本書的作者TiN長期居住在東

京,是資深房產投資家,也是位擁有日本不動產經紀人「宅建士」證照的日本房市專家。曾於台灣出版過三本東京不動產投資的相關書籍,這些書籍當時還被機構投資家以及專做日本線的房仲人員視為是入行的基礎教科書。此外,這三本書也幫助了許多當時赴日買房的投資者深入了解市場、閃避掉了許多風險。   後疫情時代,作者再次以尖銳的觀點、在地的視角、並結合最新趨勢,撰寫了《日本買房關鍵字》與《日本買房大哉問》兩書。本書《日本買房大哉問》內容詳細分析在日本購買房屋時,會有哪些稅金需要支付;選屋時,要注意到物件的哪些細節;東京的大輪廓長得怎樣;從泡沫時代至今,日本房市經歷了怎樣的循環...等。同時,本書也詳細介紹買房時,

一定要有的正確心態。   本書總共七大篇,50個問與答。這些都是在日本買房時,非常重要的基本觀念與知識。內容不浮誇、不勸敗、不唱衰、不高談闊論教你如何炒房賺大錢,但告訴你,日本買房不能不懂的知識與不可不知的風險。在你花上千萬日圓赴日買房前,不妨先花個幾百塊台幣購買這兩本書,就當作是日本買房前的「重要事項說明書」。相信這兩本書一定能幫助讀者更加了解日本不動產市場的整體輪廓,買屋決策時,能夠掌握全局、趨吉避凶。也期望各位讀者讀完本書後,能夠買到心中理想屋、投資順利賺大錢!   一、啟蒙篇 ~你以為簡單,但其實不簡單的日本買房Q&A   日圓打七折,就等於房價打七折?什麼時間才是最佳買點

?   日本房子只會折舊?本篇為你破解各種似是而非的迷思!   二、現況篇 ~了解日本房市趨勢,鑑古知今   泡沫時期,日本房市跌得多慘?新一波的房市循環又如何上漲?   疫情對日本房市帶來了怎麼樣的衝擊?本篇以時間序列,帶你遨遊時光!   三、觀念篇 ~買房技巧與投資策略   買房,日本人跟你想得不一樣。把台北那招搬到東京,不一定就適用。   房價會漲會跌?賣屋如何定價?建立正確觀念,才能贏在致勝起跑點!   四、東京篇 ~用在地眼光,帶你探索大街小巷   外國人想買的地方,日本人可能避之唯恐不及。買在哪裡才是上上之選?   作者長居東京超過十年,走遍大街小巷,為你揭開各地區的神秘面紗

!   五、選屋篇 ~這樣條件的房子,就是好屋   怎麼樣的房屋,才是好屋?怎麼樣的物件,盡量少碰?   本篇告訴你挑選個別產品以及觀察社區時的各種訣竅!   六、稅金篇 ~日本買房會碰到的稅金問題,算給你看   日本萬稅萬萬稅,各種持有成本也比你想像中的高出許多。   搞懂複雜的稅金、善用節稅技巧,才是賺錢致富的關鍵!   七、精算篇 ~教你用數字,算出房子值不值得買   真實投報率是多少?量價之間有何關係?投資移民是否可行?   一間房屋是否物超所值?全部舉實際的例子,算給你看! 本書特色   ◎華人圈最專業、詳細的日本置產工具書   ◎稅制・地段・市場趨勢,精準分析!   ◎專

家帶路,教你避開地雷與誤區。   出版過多本東京買房暢銷書籍,且擁有台日多年房地產投資經驗的房市專家TiN,教你錢進日本時,該怎麼趨吉避凶! 專文推薦   官柏志|株式会社LANDHILLS董事長   黃逸群|東京都心不動產董事   廖惠萍|東京房東網集團會長   顏博志|海內外房產專欄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序)

公有土地實施都市再生資金籌措機制之研究

為了解決資本額稅金的問題,作者章毅 這樣論述:

摘要:任何都市都類似人類的生命,具有新陳代謝的過程,在都市內某些地區衰退時,須加以改造,此即「都市更新」,在先進國家,業已將其擴大至經濟發展、社會改造與文化創意,故又稱為「都市再開發」或「都市再生」,也就是從實質環境改善再推展到經濟發展、社會改造與文化創意。台灣地區都市更新之成果寥寥無幾,無法帶動都市之成長與茁壯,幸而各都市內尚有許多公有土地可資利用,若能鼓勵其參與都市再生,必可發生示範作用。台灣地區實施都市更新,約可劃分為探索時期,初創時期,房屋改建時期,以及推廣時期,但仍限於實質環境改善的都市更新。許多先進國家朝向綜合的都市發展,因為都市更新不但可以改善實質環境,且可促進經濟發展,改善都

市環境,並提升社會活動,故我國應順應世界潮流,積極實施都市再生。 公有土地實施都市再生具有三種籌措資金資管道,首先可由市場直接籌措,其次可利用公私合夥或民間融資制度,最後可設法向其他政府基金調度,並申請使用「社會中長期資金」。並依照土地權屬、籌措資金管道及建築物的用途三者關係分析,找出公有土地實施都市再生籌措資金最適當的管道。 本文案例選定原則係以首善之區台北地區為範圍,且已成案或在進行規劃將要進行都市更新基地為優先考慮,並以向金融機構借貸為實施都市再生資金籌措管道,經篩選後選定「南海學園都更案」作為實證分析之案例,透過成本效益分析及進行不動產市場分析,以證實實施都市再生的可行性。

首先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即使不計若干無形利益,僅以有形利益衡量南海學園都市更新案的效益遠超過成本,故值得推行。然後進行不動產市場分析,結果獲知台北都會區的基礎產業日漸壯大,就業機會提升,更兼所得增加,各種不動產的需求亦隨著上升。其次進行可行性分析,本文在集合住宅、觀光旅館以及辦公大樓三種用途中,建議以採取集合住宅最為有利。最後尚須進行財務分析,同時進行「敏感度分析」的結果,發現淨現值以及內部報酬率對房價的變動最為敏感。經過都市再生的財務分析,發現淨現值雖然降到68億元,該案仍值得開發,但根據「敏感度分析」,都市再生所面對的風險較大,需要謹慎。本文對都市再生提出以下的建議: (一)我國的都市更新應

由狹義的實質環境改善擴充至都市再生,(二) 都市再生的目標應效率與公平兼顧,(三)都市再生的執行項目應包括實質環境、社會、經濟的改善以及文化創意,(四)都市再生應採用突破性的方法,其中又包括: (1)納入不動產市場分析以計算自償性,(2)積極推動TIF以廣籌都市更新的財源,(3) 政府基金應修法靈活運用。 本文自認為對我國學術上的貢獻約有以下各點: (1) 將都市更新的定義擴充為都市再生,(2)收集各國實施都市再生及都市復興的執行項目,(3)引進不動產市場分析以計算自償性等,但後學才疏學淺,尚祈各界先進不吝指教。關鍵詞: 公有土地 都市再生 資金資籌措機制 不動產市場分析 敏感度

分析

金融投機史:揭開貪婪時代九大金融泡沫

為了解決資本額稅金的問題,作者愛德華‧錢思樂 這樣論述:

  三百年來,變的是時間,不變的是人性   人性的瘋狂與貪婪,真的能在回首中頓悟嗎?      ◆◆解讀金融投機的首選之作◆◆   《紐約時報書評》《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盛讚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指定必讀書籍      投資,總在瘋狂與理性間徘徊……      本書以十七至二十世紀世界經濟強權的發展為藍圖,檢視金融投機熱潮的宏觀脈絡,兼敘現代的投機事件與社會現象。作者以史家之眼觀照金融投機事件,剖析經濟大國的投機風潮如何湧現,政客又是如何為了自身利益,反過來操弄投機狂熱,引群眾誤入險境、讓國家負傷累累。      只有放眼社會脈絡,才能透析投機行為   投機史不能單純視為經濟事件,而必

須包含社會歷史   以歷史學家之眼,縱觀三百年間九大金融投機事件──      ◎鬱金香狂熱:鬱金香剛出現的時候,被視為財富的象徵;到了17世紀初期,別具異國風情的鬱金香品種,價格開始水漲船高。1624年,一株「永遠的奧古斯都」可賣得1,200佛羅林,相當於購買一幢阿姆斯特丹房子的錢。      ◎倫敦股票經濟熱潮:1690年代的英國,從賣藥郎中、搬運工、紡織工、農民、水手到碼頭管理員,舉國上下都陷入投資狂潮。然而,這時候的股市,卻充滿騙徒──創業家為了謀取利益,成立一間間的詐欺公司,操縱股價……      ◎南海泡沫:在人潮洶湧的交易巷中,我們看見了科學家牛頓的身影──他持有價值7000英鎊

的南海股票。英國國王更是一馬當先搶購南海公司開放認購的股票。然而,讓泡泡不斷膨脹的力量,卻也是戳破泡泡的元兇……      ◎新興市場投資熱:投機者為了在新興市場獲利,要精確掌握泡沫的時機──努力哄抬股價,使出各式各樣的花招、製造一夕致富的故事、付錢請記者寫業配文,以誘騙民眾購買它們……      ◎英國鐵道狂熱:人們被鐵路迷得神魂顛倒,鐵路公司的股利高達10%(是當時利率的四倍)。三個月內,就有五十間新鐵路公司成立。甚至有公司組織「股票委員會」,專門監督股票炒作是否順利。但政府仍持一貫的自由放任態度。這輛高速行駛的鐵路投資列車,終將失速……      ◎美國鍍金時代投機狂潮:美國人拿自己的積

蓄開玩笑,好像他們沒什麼好失去般,此種「不畏失敗」的精神使得他們成為最墮落的賭徒……      ◎經濟大蕭條:為了得到立即的滿足,1920年代的消費者貪婪地揮霍,無線電收音機、電冰箱、汽車和服飾全可透過信用購買,股市毫無節制地成長。但一個過長的美夢,其唯一出路就是毀滅……      ◎垃圾債券狂熱:垃圾債券建立在風險與報酬極度不平衡的基礎上──債券購買者承擔風險,企業併購方卻享受豐碩獲利……      ◎日本泡沫經濟:在土地價格翻漲、政治人物大肆炒股、日幣走強的情況下,人們不斷被洗腦股市不會崩潰,企業大到不會倒。然而,泡泡終會破滅,一連串金融醜聞也接連曝光……      揭開金融泡沫,避開人性

陷阱──   傑出銀行家華伯格曾說:「不斷重演的慘痛歷史告訴我們,過度投機總是終結在嚴重的蕭條與貧困之中。」巴菲特也說:「他們正確觀察到市場經常處於效率,卻錯誤地假定市場永遠處於效率。而此兩者有著天壤之別。」在經濟自由本質與引起道德反感的投機操作之間,該如何拿捏界線?一再重演的金融投機事件,是人性理智的極致挑戰,也是效率市場的嚴峻考驗。其中挖掘不盡的題材,不僅是經濟學家爭論不休的焦點,更是你我需要嚴謹關注,以訓練自己精準判斷市場機會與風險。    媒體前瞻推薦   「書寫這類作品需要厚實的金融背景,並能穿插有趣的歷史軼事。有專業史學訓練,且曾任職於投資銀行的錢思樂,無疑完美地融合了兩者。」─

─Patrick Lane,《經濟學人》記者   「《金融投機史》中描述的事件(它們的本質從未改變),及人類總能讓經濟泡沫衝向巔峰的能力,是凱因斯的名言──『市場保持非理性的狀態,總比你能維持償付能力的時間還久』的最佳演繹!」──Mercenary Trader,《商業內幕》記者   「現代投資人必備的借鑑讀物!……即使對於金融史已有概念的讀者,也能在本書發現嶄新詮釋與資料。……錢思樂將重點事件與多層次、權威性地省思分析交織,寫成本書……用理性、清晰的敘事,為讀者開啟一場金融冒險。」──《柯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在投機行為猖獗、投資習慣啟人疑竇的時代,能讀到一

本著作──有洞見、能聚焦分析那些曾宰制社會的金融投機事件,令人非常開心!」──《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個別投資者如何微妙地陷入瘋狂群眾行為是個必須探討的課題──本書以出色的方式充分討論了。」──《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 作者簡介     愛德華‧錢思樂(Edward Chancellor)   財經、金融史作家。畢業於劍橋大學及牛津大學,主修歷史。曾於波士頓GMO資產管理公司擔任投資策略師。2007年榮得喬治波克新聞獎(George Polk Award),此獎為國際三大新聞獎項之一;2008年也被提名角逐財經新聞界的最

高榮譽──羅布獎(Gerald Loeb Awards)。目前是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發表文章無數。 譯者簡介     李祐寧   畢業於政治大學新聞系,旅居海外,目前從事專職翻譯工作。譯作包含《華爾街孤狼巴魯克:交易市場中戰勝人性的生存哲學》、《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送你一份禮》、《君子雜誌》等。   前 言 徘徊在理性與瘋狂之間──一位歷史學家的金融投機史觀 第1章 泡沫世界──金融投機溯源與鬱金香狂熱 第2章 交易巷內的投機事業──1690年代倫敦的股票經紀熱潮 第3章 南海泡沫──1720年英國的投機騙局 第4章 愚人金──1820年代的新興巿場投資

熱 第5章 富貴快車──1845年動搖國本的鐵道狂熱 第6章 強盜大亨──鍍金時代的投機群像 第7章 新時代的終結──1929年股災與其影響 第8章 牛仔資本主義──從布列頓森林協議到垃圾債券大王米爾肯 第9章 神風資本主義──1980年代日本的泡沫經濟 後 記 迴盪於自由與約束之間──欲經世濟民卻誤盡蒼生的經濟學家   前言 徘徊在理性與瘋狂之間 一位歷史學家的金融投機史觀   「我年輕時,人們叫我賭徒;隨著我操作的規模提高,人們叫我投機者;現在,我是他們口中的銀行家。但我所做的,一直是同一件事。」──英王愛德華七世的私人銀行家   在這個時代,「投機」這個話題已然掀起一股空前的

熱潮。外幣危機、股市泡沫與崩盤、金融衍生商品災難、科技創新等時下的財經新聞裡,大多有投機者隱伏其中。美國每天有數百萬名股票散戶參與股市交易。美國於1990年代的經濟榮景,大部分要歸因於大量湧入股市的資金。投資熱潮帶動新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頭,促使舊企業間的購併,也讓企業與投資人願意將獲利用於投資及消費,刺激了經濟成長。經濟榮景的大泡泡在我們眼前吹起來,它的穩定性自然成為眾人的焦點。   投機的兩樣評價      關於投機,眾說紛紜。許多政治人物(包括幾位亞洲政治家)宣稱,全球經濟已成為投機者的俘虜。根據他們的看法,投機者就像寄生蟲,受到貪婪與恐懼的驅使,不斷創造金融危機,再從中獲利;他們是絕

對的個人主義者,更是欲望的奴隸,他們的勝利與挫敗,反映了大眾有限的智識。這些政治家認為,只有獵捕這頭嗜血的猛獸,國家的經濟才能穩妥。另一派(主要為西方經濟學家)則抱持著截然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在本質上,投機是一種無害行為,是資本主義得以順利運作的必要條件。根據此一觀點,投機者如同傳遞資訊的導管,藉由他們,通貨膨脹現象或颶風對咖啡生產的影響等資訊,得以順利地反映在價格上。如果沒有投機者,市場將瓶頸處處,金融危機也會更頻繁。此外,許多新技術(如網際網路)在創始之初,也非常依賴股市投機者的活動。這些經濟學家認為,抑制投機者將讓資本主義失去活力。   何謂投機?      儘管投機一詞總能引起永無止

境的激辯,它的定義卻依舊曖昧不明。到了18世紀晚期,此一詞彙終於有了定義,但內容仍極不精確。沃波爾(Horace Walpole) 在一封日期為1774年5月1日的信件中, 形容下議院議員兼銀行家柯布魯克(GeorgeColebrooke)為「投機行為的殉道者」。當時,柯布魯克企圖壟斷布織品染印所使用的明礬,卻不幸失敗破產。兩年後,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表示,「有時……透過所謂的投機交易」,可以迅速累積財富。然而,亞當.斯密口中的「投機商人」,並非金融操盤者,反而更像是企業家:   (這些人)專門從事非屬常規、既有並為人

熟知的交易。今年,他從事玉米買賣,明年他又成了茶葉商。當他們預見某一交易出現不尋常的獲利機會,就進入市場;在預見該行業的獲利回歸正常水平後,又立刻抽身。   在亞當.斯密眼中,投機者隨時伺機追求短期獲利機會:他們的資金是流動的,而傳統商人的資金或多或少是固定的。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承繼了此一論點,他認為所謂的「企業」,是以「預測某一資產的畢生預期收益」為目標;相反地,「投機」則是「預測市場心理的活動」。   投機與投資      傳統上,投機的定義是從變動的市場價格中獲利的企圖。因此,為了預期的資本獲利而放棄現有收入,自然屬於投機行為。投機為主動,投資則屬被動。

根據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J. A. Schumpeter )的看法,「投機者與投資者的最大不同,在於他們對『交易』企圖的有無,像是從波動的證券價格中獲利的意圖。」      區隔投資與投機的界線是如此模糊,因而有人認為,投機就是失利的投資;而投資則是成功的投機。華爾街的幽默大師施韋德(Fred Schwed)就曾說,釐清投資與投機,就像在「對苦惱的青少年解釋愛情與激情的差異。他知道兩者不同,但差異如此細微,無助於解開他的困惑。」施韋德認為可以從立足點區分兩者:投資者的主要目的為保存資本;投機者則是增加財富。如他所說,「投機是努力讓小錢變大錢(或許不太成功);投資則是努力讓大錢不要變小(比較容

易成功)。」   投機與賭博      要區辨投機與賭博的定義,也有相似的困境。不智的投資稱為投機,粗劣的投機往往被說成賭博。美國金融家巴魯克(Bernard Baruch)曾在一次商業提案中使用了「賭博」一詞,因而被皮爾龐特.摩根(Pierpont Morgan)當面斥責。後來,巴魯克回憶道,「沒有任何一種投資是零風險、不帶任何賭博色彩。」投機與賭博在心理狀態上,幾乎無從分辨:兩者都是對財富的欲望,兩者都有成癮的高風險,兩者都常有欺騙行為,也都仰賴情緒控管才能成功。*   投機者與鍊金術士      儘管每個人對投機的定義不同, 卻都保有幾分原初的哲理;簡單說,投機就是在缺乏穩固的事實基

礎上思考或推論。根據17世紀的定義,投機者是「沉溺於秘密觀察或研究之人」。金融投機者與鍊金術士異曲同工;投機者不斷構思深奧的理論,企圖點紙成金,卻鮮少成功。† 有時,投資者也會尋求占星術或靈媒的幫助。直到今日,紐約還有個占星家基金(Astrologer’s Fund),保證「自然運勢水準的獲利」。      人面對未知,往往會訴諸占星或靈媒。我們稱金融不確定性為「風險」。經濟學家也從風險來區分賭博與投機:賭博是出於消遣而故意製造新風險;投機則因假設資本活動必然存在風險而為。‡ 換句話說,賭徒押注賽馬是創造風險;投機者購買股票,只是移轉既存的風險。一般認為投機的風險高於投資。證券分析師葛拉漢(B

enjamin Graham)認為,投資需要「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如此才能在未預期的不利狀況下保有本金價值。相較於花時間研究並推算潛在獲利的投資行為,資訊不完全或隨興的投資偏屬投機。葛拉漢更說,借錢買股也是投機。資本家面臨的風險幅度介於謹慎投資與輕率賭博之間。投機也落在此兩者間。   歷史學家的觀點      現代經濟學理論認為市場是有效率的(如股價總是能反映公司的內隱價值),投機者不過是企圖善用資金的理性經濟個體,投機史只是枯燥乏味的紀事。效率市場的世界,沒有衝動本能,沒有從眾行為,也沒有貪婪與恐懼,更沒有見風轉舵的投機者與非理性的投機泡沫。然而我認為,從古至今

的投機者活動,遠比經濟學家形容得更有意思、更多樣化且成果斐然。我的看法更近於大文豪狄更斯的朋友麥凱(Charles Mackay)的見解。他是《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的作者,是以文字記述鬱金香狂潮、密西西比陰謀和南海泡沫的第一人。麥凱認為,投機狂熱是社會偶然臣服於幻象與群眾狂熱的體現:「人,和動物一樣,總是集體陷入瘋狂,再一個接著一個,慢慢恢復理智。」   本書寫作焦點      對於投機狂熱的歷史記載,麥凱的文字極其珍貴。此刻的我認為,是時候來重新審視此議題了。但我無意創

作一部詳細的投機史,這樣的作品只會過於龐雜且重複,永遠也寫不完。我將寫作焦點轉為當時的經濟大國(從17世紀的荷蘭到1980年代的日本)如何出現投機風潮,偶而穿插今日的投機事件。我認為只有放眼社會脈絡,才能透析投機行為。因此,投機史不能單純視為經濟事件,而必須包含社會歷史。另外,由於規範市場運作的法令是由政府制定與執行,故而政治人物的行為與態度顯得格外重要。無數的例子顯示,許多政客為了自身利益,反過來刺激投機狂熱。* 此外,我希望能保留幾分麥凱的熱誠,讓讀者體會「(投機)這個主題所引發的興趣,許多小說家望塵莫及……因為看到致富機會而陷入瘋狂、理智瞬間全失的一群人,拒絕相信眼前不過是虛假幻象,有如

追逐引人誤入險境的鬼火。眼前這幅景象,怎麼會枯燥乏味或毫無意義?」   神風資本主義1980年代日本的泡沫經濟對日本這樣一個由國家主導的經濟體系來說,投機行為就像是與政府作對。投機的本質就是短視近利,尋求最大獲利,然而日本體制宣稱自己為長期主義者,相較於利益,更關注其他層面,如扶植重點產業等。儘管如此,1980年代時,投機風潮依舊蔓延到日本。它的影響深遠,以致在投機潮消退的五年後,日本經濟體系依舊殘破不堪。地產狂熱日本泡沫經濟的起點與重點為地產狂熱。在日本人心中,土地具有特殊意義。對於一個剛從封建奴役制度解放出來的社會而言,土地也代表著地位。日本地產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還有一個:由鼓勵「長

期投資」官員所制定的懲罰性資本利得稅,短期買賣的獲利須繳150%的稅金。財務省抑制土地買賣與製造一個低流動性不動產市場的做法,等於刺激土地投機。部分西方評論家甚至認為高房價其實是日本政府的秘密政策,迫使人民只能儲蓄,從而將這些存款投注在產業設備中。在1956至1986年間,土地價格翻漲五十倍,物價卻只上漲一倍。在此期間,僅有1974年出現地價下跌。日本銀行深信地價不可能再次下跌,決定以土地取代現金流量,做為貸款擔保。1980年代末期,銀行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增加,其中尤以小型公司最為常見。上漲的地價成為推動信貸體系的主力。1987年12月初,來自世界各地中央銀行的代表齊聚在瑞士的巴塞爾,參加國際清

算銀行會議,為銀行資本設立新的國際標準。日本代表在大會上取得一個重大讓步。在日本那錯綜複雜的交叉持股體系下,日本銀行手中握有許多其他公司的股票。大會同意可將一定比例的股票獲利視為日本銀行的資本。根據巴塞爾協議,日本銀行增加信貸(即製造錢)的能力,取決於東京交易所內的股價。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銀行增加房地產貸款,土地與股票(日本公司的價值極度依賴房產價值)的價值將會升高,而上升的股價又將增加銀行交叉持股的價值,讓他們的資本額增長,從而允許銀行進行更多貸款業務。在全世界的中央銀行家認可下,一個循環性的協議誕生了,只要股價持續升高,信貸就能繼續擴張。這是泡沫經濟的致命缺陷。

營業人加值型營業稅逃漏金額之決定因素—以內湖科學園區逃漏稅營業人為例

為了解決資本額稅金的問題,作者王淑芳 這樣論述:

新制營業稅自1986年開始實施以來,就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稅收來源之一。其課稅基礎主要係以銷售貨物或勞務行為的賣價超過買價之加值的部份加以課稅。以理論而言,因具有自動勾稽和自動追補的功用,所以逃漏稅應該不常發生。但實務上逃漏加值型營業稅的情形卻相當嚴重。稽徵機關如何以有限人力去防堵逃漏稅,特別是重大逃漏稅,為目前稽徵機關所需要努力的目標。本研究蒐集自2003年至2010年,查獲內湖科學園區內非免予處罰之違章營業人實證資料,依據負責人性別、負責人是否為本國人、登記資本額、違章年度銷貨金額、違章年度進貨金額、加值率、有無欠稅紀錄、有無違章紀錄、有無代理人記帳、稅籍異動有無復業、是否採按月申報、是否為

單一機構、稅籍資料是否異常及是否為連續留抵三期以上、營所稅採會計師簽證申報及2003年至2010年等23種變數,進行實證研究,希冀能夠增加稅捐稽徵機關更有效用的辦理查緝以及防堵相關重大逃漏稅之功效。透過迴歸模型之實證方法,其結果發現稅籍異動有無為復業情形、稅籍資料為異常情事、是否採按月申報、加值率、欠稅紀錄、2007年及2008年等因素,具有相當之顯著水準,是造成內湖科學園區營業人逃漏加值型營業稅金額多寡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