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 士 原 廠 尿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中華科技大學 健康科技研究所在職專班 鍾竺均所指導 張志豪的 利用生物系統改良提升系統減毒效能之研究 (2016),提出賓 士 原 廠 尿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論文。

而第二篇論文逢甲大學 綠色能源科技碩士學位學程 賴奇厚、林秋裕所指導 林伯晏的 低濃度飲料廢水兩相式厭氧醱酵產氫與甲烷之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食品廢水、低濃度、厭氧產氫與產甲烷、固定化菌的重點而找出了 賓 士 原 廠 尿素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賓 士 原 廠 尿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利用生物系統改良提升系統減毒效能之研究

為了解決賓 士 原 廠 尿素的問題,作者張志豪 這樣論述:

台灣部分產業在生產、營運或作業過程常常會排放或逸散一些毒性氣體,部分毒性氣體還兼具臭味之特性,這些逸散物質若未能妥善處理,除直接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也將對環境與生態造成極大之威脅。對於氣體之去除,現行之技術包括:物理吸附法、化學吸收法、氣體氧化法、電極氧化法、焚化法及生物處理技術等。其中物/化處理技術或熱處理技術受限於技術之層次、廣用性、效果與成本,未能實際應用於實場處理。而生物處理對於環境相當友善且處理成本低廉,因此,本研究擬利用改良生物製劑活性、催化礦石與改良生物反應器之硬體構形,來連續去除進氣中之毒氣或臭味。研究結果顯示,在去除氨氣200 ppm而言,以添加500倍之生物製劑效果最適合

,在停留時間20秒下,處理6小時,去除率達95.6%。相對脫氮處理,本系統在除硫處理效果較差,但經過增殖培養後,去除率可顯著提升,但仍無法令人滿意。透過固定化生物製劑、添加催化礦石與使用新製備生物製劑後,系統除硫效能又再度提升至97.5%。操作期間菌數穩定於8.5×106-3.5×107 CFU/mL,而系統pH值約在6.3-7.2,顯示反應過程處於穩定之操作環境,影響本系統之效能,主要為生物製劑活性與組成、氣體停留時間與進氣氣泡孔徑,與光照無顯著關係,若進一步進行菌相分析,發現兩株具有脫臭能力之菌株(Paludibaculum fermentans與Ectothiorhodosinus mo

ngolicum)。目前之結果顯示此改良式之生物反應系統具有應用至實場去除特定毒氣物質之潛力。關鍵詞:生物降解、生物反應器、減毒、催化礦石

低濃度飲料廢水兩相式厭氧醱酵產氫與甲烷之研究

為了解決賓 士 原 廠 尿素的問題,作者林伯晏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基質取自飲料工廠廢水處理廠的調勻池,不添加額外碳源,進行兩相式醱酵產氫產甲烷,廢水濃度低於一般厭氧消化的範圍。利用批次試驗,篩選五種植種污泥,探討兩種氮源(NH4Cl、尿素)對產氫之影響以及兩種溫度(35℃和55℃)對產甲烷之影響。結果顯示,福田厭氧污泥菌種有最大產氫速率(hydrogen production rate,HPR) 0.76 L/L-d,故將其搭配尿素氮源,作為連續式產氫醱酵之條件。中興活性污泥有最大產甲烷速率(methane production rate,MPR)1.68 L/L-d,故將其搭配尿素氮源以35℃培養,作為連續式甲烷醱酵之條件。使用連續攪拌反應槽(c

ontinuous stirred tank reactor,CSTR)產氫,探討水力停留時間(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pH和固定化菌之影響,得知固定化菌在HRT 2 h有最大HPR及產氫率(hydrogen production yield,HY),分別為115±42 mL/L-d和172±65 mL/g COD,此時氫氣濃度為46±14 %,甲烷濃度為3.61±0.9 %。產氫槽串聯甲烷槽操作,探討產氫槽HRT對甲烷化之影響,得知產氫槽HRT 8 h搭配甲烷槽 HRT 24 h時,有最大MPR 72±31 mL/L-d、甲烷產率(methaneyield

,MY) 58±12 mL/g COD、甲烷濃度92±2 %及ORP -479±12 mV,COD去除率與總醣利用率為78 %及97 %,證明兩階段醱酵之高COD去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