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症如何安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躁鬱症如何安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PeteWalker寫的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心靈自由球(暢銷套組) 和蔡緯昱的 DISC識人溝通學2 誰說一定要被喜歡才能被祝福 斷捨離消耗你的人,就能遇到對的人!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柿子文化 和墨刻所出版 。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 文學碩士班-靈性諮商組 胡瑞芝所指導 陳宝穎的 躁鬱症家人的創傷與寬恕: 一個自我敘說個案研究 (2021),提出躁鬱症如何安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我敘說、躁鬱症、心理創傷、寬恕。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陳宇嘉、李茂盛所指導 蔡惠雅的 代理孕母生殖治療過程中社會工作介入之處遇服務--以醫療團隊人員.不孕症患者的觀點為基礎之研究 (1998),提出因為有 代理孕母、社會工作介入、處遇服務、醫療團隊、不孕症、社會支持的重點而找出了 躁鬱症如何安撫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躁鬱症如何安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心靈自由球(暢銷套組)

為了解決躁鬱症如何安撫的問題,作者PeteWalker 這樣論述:

【創傷自救套組】 告別傷痛‧找回自己     心靈自由球   13個實用步驟,幫助你撫平自我的壓力與創傷,管理情緒重現,藉以達到心靈真正的自由。   時時將「心靈自由球」擺置於桌案邊、身旁,隨時觀看,閱覽其上的管理步驟,   尤其在自我感覺不好時。   這是可以迅速自我解決的方案,也是最佳的心靈安撫工具     創傷如何被製造?創傷如何來分解?   當所有的情緒、關係問題都沉重地壓到自己身上時,   該如何讓一顆受傷的心獲得真正的自由?     這本書要特別給——   有過不快樂的童年、與父母關係欠佳、   人際關係經常不良、反覆出現親密關係困難、   或長期以來人生觀黑暗的你!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CPTSD相關議題暢銷Top1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4.8顆星好評支持   ★全面性的分類與說解,直接點破會輕易忽略的心理創傷   ★提供有效可行的恐懼與壓力減輕方案   ★世界衛生組織於2019年首度將CPTSD納入了疾病分類標準中   ★理論教科書之外,值得細細研讀、反覆內省的第二本教科書等級的書     ★這是第一本針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何進行自我療癒的書   你以為自己的不夠好、不被愛、沒價值、不安全、不被傾聽,   就是醫師所診斷的憂鬱症、成癮者、焦慮失眠患者……   但其實,根源是來自你童年所受的傷害:虐待、貶抑、忽視、責打辱罵、沒有愛……   以致你

的「情緒調節」出了問題,讓你——   擁有一顆易破碎的玻璃心、常為了別人的一句話而喪失信心、   覺得事情沒有自己來就很容易失敗、總覺得朋友都不是真心待己、   成為別人眼中的暴躁公主、情緒王子……     ◎不搞錯病症,對症治療才有效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很容易被誤解為一般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甚至被誤診為邊緣性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焦慮症、憂鬱症、解離性障礙,以致採用不當療癒方法措施,造成治標不治本,或是誤診誤治的狀況。   本書是第一本針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何進行自我療癒的書,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多元取向的治療方式(非單一性的治療方式),才是對CPTSD 有效的

療法。同時,也以精闢詳細的說解,讓讀者得以正確地了解並確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非其他的常見錯誤標籤,進一步來幫助當事人更正確地了解自己,並且擺脫種種錯誤標籤和無效治療的自卑感或挫折感。     ◎或許你忘了來自童年的傷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是後天因素所造成,多數是在虐待或忽略的家庭中成長,遭受長期創傷經驗所致,而這創傷經驗,可以發生在語言、情緒、心靈或身體的層面。   孩子因為試圖努力與人親近或得到接納,但最後卻徒勞無功,所以只能在被遺棄所帶來的絕望中受苦。而一些父母更會透過體罰與輕蔑,來加深遺棄性的創傷。   父母的拒絕,放大了孩子的恐懼,再鍍上一層羞恥感,而隨著時

間的進展,就演變成有毒的內在找碴鬼(惡性的自我批判),直到孩子長大後,都還在承擔著父母的拋棄,最終變成自己最糟糕的敵人,落入了CPTSD的深淵。   有太多的人因為忽略了這樣的創傷或情緒,造成了莫名的人際關係障礙、情感關係不協調……   「我為了自己所說所做的每件事而感到懷疑、羞恥,並因此感到痛苦。」   「我知道我對自己很嚴苛,但是如果我不時常督促自己,我會比現在更失敗。」   「人生爛透了,而我甚至更爛!我甚至連挑母親節卡片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到。」   「看看我,沒有什麼嚇得了我,我這麼放鬆,連在椅子上都坐不直了。」   「你以為我會被那虛假的微笑給騙走嗎?」   「我真是個失敗者!我什麼

都做不好!你一定對我很厭煩了。」   「我覺得好像要死了,我的背痛大概是腫瘤吧?我這個月瘦了將近一公斤,我就知道我有癌症!我真希望我趕快死了算了。」     ◎來自自身有深度創傷的資深心理治療師建言   本書作者是美國資深心理治療師,也曾有嚴重的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但在這本書裡,他以充滿慈悲和同理心的角度,完整地協助讀者理解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種種複雜層面,尤其是情緒面的惡性循環與死胡同。   這樣完整性、系統性的理解,使得倖存者(從創傷中復原者)能夠更看清自己的狀況、突破盲點,也能更有動機、採用更好的角度來幫助自己。   在同類型的書籍中,被推崇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倖存者的療癒聖經,更在創傷倖存者社群中受到了極高的評價與推薦,同時也是被心理助人工作者所採用的寶貴工具。     ◎你受傷了嗎?——5個常見的創傷症候   1.情緒重現(emotional flashbacks)。症狀是突發的,而且常有一段時間的退化現象,排山倒海地感受到童年受虐或受遺棄時的感覺,包括壓倒性的恐懼、羞恥、孤立、暴怒、哀慟或憂鬱。   2.毒性羞恥(toxic shame)。倖存者壓倒性地覺得自己醜陋、愚蠢、令人厭惡或爛得要命,於是消滅了受創者的自尊。毒性羞恥也可能來自於父母持續的忽略和拒絕。   3.自我拋棄(self-abandonment)。這是指嚴重失去了健康的自我意識。

  4.惡性的內在批判(vicious inner critic,或稱內在找碴鬼)。自我羞辱和責備,感覺自己不夠好。   5.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對社交非常不自在,變得不願向他人尋求支持,並且不得不把「靠自己」當作求生的策略。     ◎明白你受傷的心——4種創傷類型   童年虐待或遺棄的模式、出生排行、基因等差異,會導致受創的孩子偏向4F求生策略中的其中一種(或合併兩種以上),而小時候之所以會這麼做,是為了預防、逃離或改善更多的創傷。   「戰」(fight)類型會發展出一種像是自戀性的防衛反應,突然用有攻擊性的反應去對待威脅。   「逃」(flight)類型會發展出

一種類似強迫症的防衛反應,如逃跑,或象徵式地過度活躍。   「僵」(freeze)類型會發展出一種像是解離的防衛反映,如放棄、麻木、進入解離或崩潰,像是接受注定會受傷一樣的反應。   「討好」(fawn)類型則會發展出類似關係依賴的防衛反應,用取悅或提供幫助的方式,企圖緩和或阻止對方。     ◎13個實用步驟,幫你管理情緒重現   1.對自己說:「我正在經歷情緒重現。」   2.提醒自己:「我感到害怕,但我沒有危險!我現在很安全。」   3.承認自己有界線的權利和需求。   4.安慰鼓勵地對內在小孩說話。   5.破解永恆的想法。   6.提醒自己現在是處於成人的身體中。   7.重回你的身

體。   8.抗拒內在找碴鬼的誇大和災難化。   9.允許自己哀悼。   10.培養安全的關係和尋求支持。   11.學習辨識會引起情緒重現的誘發因子。   12.搞清楚情緒重現的經歷是什麼。   13.對緩慢的復原過程要有耐心。     你必須明白   任何的不對,只因為——   你的身體裡住著一個受傷的孩子   名人推薦&好評     【國內名人強力推薦】   [具名推薦]   呂伯杰  盼心理諮商所所長   李崇建  作家、親子作家、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   周慕姿  心曦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周志建  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陳雅慧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總編輯

  盧蘇偉  世紀領袖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作序推薦]   「兒童時期在養育過程中的關係創傷很困難,因為在受傷的經驗裡混雜著愛與依附的需求,很難像外來的創傷事件一樣,被清楚切割。受創者常常有著想要保護父母,或者需要否認受創的部分。彼得沃克作為一個曾經受創的治療師,深刻地分享了復原的路徑可以如何前進。   這本書讓我非常感動。我相信改變可以透過連結內在與外在的力量發生。」——吳雅雯  李政洋身心診所及開心生活診所駐診精神科醫師、英國藝術治療師與創傷諮商師     「在我的諮商工作中,有機會諮商許多經歷童年創傷的個案:肢體虐待、情緒虐待與疏忽、性侵害、自戀型父母親、或父母親有藥物酒癮問題等

等。在諮商這些個案時,我也理解到提供創傷相關教育非常重要──我一直相信知識就是力量,當我們可以了解創傷如何影響人(尤其是那些童年時期不斷重複的受創事件),就能夠理解到:「這不是我有問題!」   所以,我非常興奮看到彼得.沃克這本談論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的書被翻譯成中文,也很感謝陳思含心理治療師翻譯這本書,讓臺灣人可以閱讀這些創傷心理教育。」——留佩萱  美國諮商教育博士、美國執業心理諮商師     「專業書籍必然會使用大量專門術語,從大眾較熟知的霸凌、憂鬱、羞恥、自尊……到進一步的情緒重現、社交焦慮、發展停滯、正念……甚至冷僻的名詞如EMDR、inner critic、D. W

. Winnicott……不小心處理就可能形成文字沙拉(word salad)堆砌,在本書中則可以看到邏輯而有系統的排列闡釋。   諮商系所的學生或實務工作者往往求知若渴地參加各類研習、督導、案例研討,或是速讀式的翻閱理論與案例,本書是基本的理論教科書之外,值得逐句逐段逐頁細細研讀、反覆內省的第二本教科等級的書。   這本書具備教科書般的準確嚴謹,所有的註釋與粗體字重點也很精采。」——張景然博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諮輔系系主任     「這本書的問世,讓國內的一般大眾與心理專業人員都能受惠。作者除了詳加介紹CPTSD的症狀與來源,幫助我們認識在威脅來臨時4F的反應模式——戰(fight)、逃(

flight)、僵(freeze)與討好(fawn)是如何保護我們度過危機,同時也帶來諸多適應不良的後遺症;同時,更從各個不同心理治療理論取向的觀點與技術,去探討如何協助CPTSD的案主邁向療癒之路。   療癒的路可能很漫長,更會崎嶇顛簸不斷,但終究有撥雲見日的一天。這本書值得專業人員及受苦中的你細細品讀,反覆鑽研。」——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     「人在生活歷程中難免遇到各種事件,而對事件發生後的調適去是會影響生理及心理的健康。受虐兒童即使身體的復原,但更造成心理深遠的影響,甚至表觀基因的改變及社會適應的課題。創傷復原更是現代醫療的顯學,閱讀本書可以幫助了解自我及自我修練。對於創傷復

原在不同教養文化的解讀,或在社會被重視的程度,我們需要持續的學習與進步。——葉國偉醫師  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主任     【國外好評與見證】   「彼得.沃克的書是如此地廣泛充分,以至於讀這本書可比擬為上了一門CPTSD(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課……彼得.沃克的書不是可以快速讀完的書,也不該如此。這是一本可以保留一輩子的書,可以一讀再讀,並且分享給案主、同僚和朋友的書。我自己是心理治療師,我可以很誠實地說,它會幫助我成為更好的治療者,也會幫助我個人在兩個重要的方面繼續成長:當自己有愛且慈悲的朋友,以及加深我與他人真摯且健康的關係。」—戴蘿.伊莉莎白.蓋德尼(Daryl Elizabeth

Gedney),美國科羅拉多州心理治療師     「我代表加拿大的虐待倖存者療癒社團(Survivors of Abuse Recovering;S.O.A.R.)聯絡您。我們希望把您的『情緒重現管理十三步驟』納入我們的資源手冊中。」     「我找回了我自己。我在你的文字中找到了自己,就像你解開了我,踏入我受創的內在自我,在當中漫步,然後寫下你在我裡面發現的內容。我人生中第一次……我已經五十幾歲了……我不覺得自己有缺陷……或瘋了……或『奇怪』……或甚至不值得被愛。」—D. M.     「我在舊金山機場坐著讀你的書(在洗手間裡邊顫抖邊哭),然後鼓起勇氣進行下一段旅程。僅僅知道你就住在這個區

域,就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很奇怪的是,我根本沒有見過你!你的網站和書對我是無價之寶。」—A. R.     「我要非常謝謝你給我的一切幫助(還有我把你的網站分享給其他人,他們也都受你幫助)。你對情緒重現的理解,對我的人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我從被大浪打垮,變成有了衝浪板可以至少衝一些浪;而且就算我摔下來,也知道那不是永遠的。」—來自紐西蘭的J     「謝謝你關於CPTSD和遺棄的一切教育資訊,我終於找到好幾年來試圖向心理治療師解釋的東西了。你的資訊的每個部分,完全都是我經歷的CPTSD和依附性憂鬱。」—A     「我從私人立場和專業立場都要謝謝你。你關於療癒CPTSD的文章令我興奮,也使我得

到認同。現在我會是更好的心理治療師,並且自己也更進一步地療癒了。」—D     「你的文章會是我常態發給我的案主的資料。不用說,我覺得這些資訊還有你表達的方式,真是救星!」—L. P.     「你所寫的一切對我造成很大的影響,而且我也在你的網頁中得到很多的療癒。就像你寫的閱讀療法文章所提到的作者——我相信如果我有機會與你見面,你會對我有同理心。此時此刻,這個信念強大地實現了。」—J. S.     「從恐慌症,到分離焦慮,到依附疾患、躁鬱症、廣泛性焦慮……等,我都被診斷過,也貼過標籤。然後我找到了一位治療師,他說我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來自於我爸爸常期的情緒虐待和媽媽的情緒忽略,那時我才真的覺

得有道理。我覺得我在你網站上讀到的一切,是我長期追尋的最後一塊拼圖,這真的給了我很多力量,也解放了我。」—A. M.     「我現在已經走了很久的復原之路,並且最近決定想要回顧和慶祝我的成就。你的文字正是我此時需要的,我覺得真的被看見、了解和欣賞。這真是個禮物!」—P.     「有了心理學的學位、諮商的訓練,以及數十年的治療,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描述了我的內在狀態!」—F. K.     「這幾年我都在用你的書。我人生中第一次能夠做自己,並且感到全面的感覺——我的孩子們因為這個辛苦的工作而開始茁壯。所以,謝謝你。」—N. A.     「我想要表達我的感謝,謝謝你分享關於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

候群的全部資訊,這顯然是網路上最好的資源。」—J. C.     「大約五年前,我發現了你的網路文章,然後我一邊和很棒的治療師處理CPTSD,一邊持續地回去閱讀你的文章。你的文字很紮實、慈悲、直接,我現在發現人生值得再活。還有,我的包包中放著一份情緒重現管理十三步驟。」—P. B.     「光是誤打誤撞看到你的文章,這是,也永遠會是,我人生中歷史性的一天!我在治療中大大浪費了十二年,乘上痛苦。你說得太棒了!我是說,汎.德.寇克(van der Kolk)可以向你學學。我向來厭惡那些嘮叨的心理學,說什麼能夠有名字稱呼它有多讚,有的沒的。但是我翻轉了,知道情緒重現就是它,徹底是個奇蹟。」—M.

    「我讀了你的文章很多很多次,尤其是遺棄性憂鬱的部分,你讓我有希望不要自殺。非常謝謝你花時間在網路上寫這些絕佳的文章,我怎麼謝你都不夠。」—來自北愛爾蘭的T. M.     「我剛看完你的書,它強而有力又溫柔。我現在重新再看一次你的書,並且一邊看一邊用螢光筆畫重點。你的寫作邀請了讀者進入一個溫暖的治療關係。很美、很美的書!謝謝你!」—A. R.     「我要謝謝你在網站上分享你的作品,那正是我需要用來讓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解困的!你的作品洞悉透徹,你的建議可行,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們成功地使我的人生發生需要的溫柔改變。」—L. K.     「我是受CPTSD所苦的人,而你的文章比其他的東西

使我有更深刻的了解,並給了我希望。我很感恩,並希望與他人分享這些知識。請同意我們把你的文章發布在www.ptsdforum.org。」—Anthony     「讀你的文章就像撥雲見日。我沒瘋,我不笨,我也不是永遠地壞掉,我只是有情緒重現,而且那不是我的錯。」—M. L.     「我從來沒有讀過什麼能使我得到這麼多對自己人生經驗的個人體悟和明晰。接受教練、療者、治療師協助好幾年後,我從未能夠明確指出我的內在歷程究竟發生了什麼,我也從來沒有明確地符合任何框框或診斷……直到現在。讀這些文章,並且知道我的掙扎是有道理的,是來自我辛苦的人生(和童年)經驗,讓我鬆了一口氣。知道有辦法正向地處理它,讓我

鬆了更大的一口氣。」—R. T.      「我想,說你的作品可能救了我的命,和我未婚夫的命,而這一點也不為過,因為我們都有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且都差不多要放棄人生了,但你的作品使我們了解我們怎麼了。你的作品真的打開了我的眼睛。」—M. M.     「對我,以及幾千名像我一樣受折磨、掙扎著找到自己的憤怒(快來了!)、自我保護、自我悲傷和成長的人,你是個禮物。我正在重建、重新撫育我自己。」—英國的L. K.     「我剛重讀了你的書,並且幾乎全部都劃重點。我已經從你的網站得到很多收穫,而現在是你的書。接受治療超過三年,我很驚訝自己改變了多少。現在,當我讀到討好型的東西時,我感到震撼,並

且發現我已經不太那麼做了。」—A.     「我找過諮商、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靈性協助,你說得出來的,我都試過了。我有很多自助書籍和網路資源,它們都給了我一些有用的資訊,但是你的文章給我的,比別的都還要多。」—J. T.     「我在諮商教育這一個領域已經做了十二年了,而我可以很誠實地說,我以前從未看過像這樣的資訊和理論。」—C. M.,諮商心理學助理教授     「我覺得必須要寫來感謝你,謝謝你的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文章。讀你的CPTSD文章,第一次使我為了人生旅途至此經歷過的痛苦與失去,發自身體深處哭出真實的眼淚。」—M.

躁鬱症家人的創傷與寬恕: 一個自我敘說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躁鬱症如何安撫的問題,作者陳宝穎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旨趣在於當一個家庭面對家人患躁鬱症時,對整個家庭成員會帶來怎麼樣的變化;在與患者相處時,家屬可能會經歷的生命轉折。以及本研究透過質性研究的自我敘說,主要探究在和患躁鬱症的家人相處中,家屬可能會有的困難和心理需求,以及面對不熟悉的疾病可能會帶來的衝擊。並透過整理自己生命、寬恕和理解的過程,使心理需求被滿足、心裡的創傷得療癒。整理生命的過程中,賦予生命在經歷苦難後新的詮釋。並將其生命故事整理為文字資料以進行研究分析。

DISC識人溝通學2 誰說一定要被喜歡才能被祝福 斷捨離消耗你的人,就能遇到對的人!

為了解決躁鬱症如何安撫的問題,作者蔡緯昱 這樣論述:

開始用DISC性格分析 學會讀人心、解人性,畫出人際關係的安全界線 拒絕情緒勒索、斷捨離消耗你的人 不需要擔心會不會被喜歡、能不能被祝福 做人不會辛苦不再累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擾 明明工作很賣命,但就是得不到升遷和加薪! 怎麼拿捏才能拉近與老闆的距離呢? 後宮甄環傳是防小人,不是防好人! 怎麼樣和同事相處,才能讓好人壞人敵人陌生人都成為你的貴人呢? 為什麼我如此愛我的父母(孩子),他卻感受不到! 怎麼溝通,親子關係才能不再緊張呢? 分明就很相愛,但卻愛互相傷害,該不該分手? 令人煩惱的兩性議題,如何做幸福才會來敲門呢? 職場、親子、兩性一直深受關心的溝通議題 究竟是對方難溝通

,還是你用錯溝通方法? 這些難題都跟人有關,人的問題多數源自於……   「不瞭解他人性格」   「用自己解讀他人」 本書是兩岸知名企業講師蔡緯昱老師 透過《美國DISC性格模式系統》 匯整10年來輔導的成功案例 從案例中人物彙整出D、I、S、C四型人格特質和人際經營法   D型(Dominance)支配型   I型(Influence)影響型   S型(Steady)穩定型   C型(Caution)謹慎型 同時在每一篇主題章節之後 提供該單元的練習題 不僅可以透過「實作」學會溝通 還更有效率洞察他人想法、擬定溝通策略、快速解決問題! 本書特色 ★瞭解「症頭」、用對「藥方」 不過這幾帖藥

方並不太像是西藥,可以快速根治你的症狀,反而會較像是藥性溫和的中藥。在這個求快、求效率的時代裡,我希望不要老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西藥好處是快速見效,但多是治標,而中藥的缺點是需要時間,不過多能治本。現代人遇到的真正問題,不是如何快速成功,而是找不到自己的成功。所以在本書的第一章、第二章裡的每篇都有附加一個「刻意練習」的部分,讓大家可以把觀念轉化為行動。 ★運用DISC人格分析找到自己的成功及失敗基因 第三章開始用DISC 人格特質做為輔助工具,幫助大家找出自己的成功及失敗基因,期中會附有DISC 人格特質基礎工作版測驗的題目,讓大家可以快速瞭解自己的DISC 類型,並學習第四、五章的實作

方法與技巧。 ★馬上就能用的DISC職場、親子、兩性溝通技巧 第四章中,會從職場、父母、伴侶、朋友的人際關係的問題點切入,並透過DISC 人格特質去整理出對應不同類型角色,該有的應對原則與技巧,幫助大家能更具體的將方法落實在生活與工作中。 ★DISC終極心法:斷捨離消耗你的人就能遇見對的人 最後一章會將近兩、三年討論度很高的「斷捨離」與「DISC 人格特質」做結合,教大家如何整理房間、掌握時間、轉化情緒、淡化執著、起身行動的技巧與步驟,讓大家不會只是閱讀,也要動起來,讓自己更好。 各界好評聯手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千萬部落客兩性作家 艾姬 臺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邱垂昱 臺北科技大學

EMBA校友會理事長 呂朝福 中華心希望空間整理顧問協會理事長 何安蒔 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何飛鵬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執行長 林由敏 永達保經高五處經理 陳慧雯 華語首席故事教練 許榮哲 Panasonic臺灣松下多層材料總經理 森谷俊信 TVBS政經話節目主持人 錢怡君

代理孕母生殖治療過程中社會工作介入之處遇服務--以醫療團隊人員.不孕症患者的觀點為基礎之研究

為了解決躁鬱症如何安撫的問題,作者蔡惠雅 這樣論述:

論文摘要 未來代理孕母開放後,外界的言論及看法,也會影響到她們與環境的共處及適應。而且在「代理孕母」人工生殖治療過程中所牽涉到的不是單純的治療技術而已,其涉及的對象是以兩個家庭為關係的主體,及漫長的生育階段。若以生育過程來看,其中會有階段性困難的出現,從代孕申請階段開始;進入「代理孕母」人工生殖治療階段;以及懷孕階段,因十個月懷孕所帶來的變化;還有在產後,對代理孕母情緒方面的安撫及未來孩子、雙方家庭的追蹤等。因為,這些人口群有著其問題的特殊性與一般人的自然生產懷孕過程不同,所以,本著預防的角度,社會工作者應對這樣的特殊人口群有所關懷及適時地給予服務之提供。

研究者本著社會工作「事先預防」的角度,從醫療團隊人員及不孕症患者的觀點,來探討社會工作可以在「代理孕母」人工生殖治療過程中做何種層面的介入及可提供的處遇服務計劃,以用來協助不孕症患者的家庭及代理孕母的家庭。本研究的目的為: 1. 了解不孕症患者的不孕經歷及所受到的壓力。 2. 從醫療團隊人員及不孕症患者的角度來了解其對代理孕母的認知與態度。 3. 本研究依過去醫療團隊人員所使用的處遇方式,研擬出適合「代理孕母」(包含了不孕家庭、代理孕母的家庭)之社會工作處遇模式,做為未來社會工作人員欲提供服務時的參考。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是以醫療團隊人員及不孕症患者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在對象的選取標準上:(1)醫療團隊人員部份:選擇台中地區有不孕症專科門診及社工部門的醫療院所。(2)不孕患者部份:則以有申請代理孕母動機者,或已有找代理孕母經驗者做為研究樣本。 在研究機構的選取,以台中地區主要的大型醫院(中國、中山、仁愛、光田)及中華民國不孕症基金會為選取機構。在研究對象的選取分為兩部份進行,第一部份是負責不孕症專科之醫療團隊人員的觀點,第二部份是不孕症患者的觀點。在負責不孕症專科之醫療團隊人員的部份,其選取標準為:(1)醫師、護理人員、技術人員、社工人員,均以在婦產科服務滿兩年以

上者為主。(2)研究對象名額配置上,則以每個醫院負責不孕症之醫師2名、護理人員2名、技術人員1名、社工人員1名,共計30名。但是,因各醫院配置之人數有所差異,所以,研究者則搭配機構原先配置之人數來選取,原應訪24名,實訪23名,訪問完成率達95.83﹪。而不孕症患者的部份共訪到三位有做代理孕母意願者。共計有二十六位受訪者。 研究者根据研究結果與分析,整理出研究的結論: 本研究的第一個研究目的為:從醫療團隊人員及不孕症患者的角度來探討不孕患者的壓力來源,以及對代理孕母的認知與態度,研究者將研究結論整理如下: 一、 不孕症患者的壓力

(一)不孕症患者的角度 從訪談的三名不孕症患者中發現因為「不孕」而引起的壓力來源有二方面:一為中國傳宗接代觀念所造成之壓力,另一為個人角色任務與角色期待而帶來之壓力。後者又包含婆家態度所形成的壓力、自我期許所帶來之壓力(個人本身對懷孕深切期望造成的壓力和擔憂會影響婚姻幸福所造成之壓力)、及外界所帶來之壓力(朋友關懷帶來的壓力和外界評論所帶來之壓力)。雖然社會變遷的腳步快速,但來自過去的傳統觀念並沒有隨著這個快速變化的步伐而完全改變,所以,仍會有外界耳語的壓力,除此之外,現代社會的女性亦將「懷孕生子」視為自我實現的一個目標,因此,在無法滿足個人需求及外在期待時

,不孕症患者會感受到較大的壓力。 (二)從醫療團隊人員的之角度 從醫療團隊人員的角度來看,其壓力同樣來自於中國傳宗接代觀念所造成的壓力及個人角色任務與角色期待而帶來之壓力,另外的壓力又有:接受治療所帶來的壓力及女性的人格特質較易感受到壓力。在個人角色任務與角色期待而帶來之壓力包含來自個人心理期待、家人對不孕症患者角色期待(來自另一半不配合及老一輩期待的壓力)及外界關懷所帶來的壓力;在接受治療所帶來的壓力含蓋有來自生理治療的不適、接受偏方治療及驗孕時所帶來的壓力;此外女性的人格比較容易焦慮、緊張,其人格特質較易感受到壓力。 醫療團隊人員

客觀認為引起不孕患者的壓力來源,與不孕症患者主觀認為的壓力來源不謀而合,因為女性在人格特質上屬於較纖細、敏感,而自己本身與外界都會賦加「懷孕」的期待在女性的身上,如果沒有達成就會破壞原本的平衡關係,而其衍生壓力及痛苦。 本研究在訪談過程中,另外發現有關不孕症患者經歷的結論,包括:不孕症患者知道不孕時反應,因不孕帶來的負面影響,及不孕患者所使用的社會支持系統等。 二、 不孕症患者的經歷 從本研究中,可以將案主在知道自己不孕的事實時的反應分為三個階段:震驚期、矛盾衝突期和適應期。而「不孕」也為患者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如個人情緒上的低落、

鑽牛角尖,更甚是有出現過自殺的念頭,而且會使得原本和諧的家庭起了較多的爭執、衝突,且又在希望另一半能有子嗣的立場,曾閃過離婚的念頭。 在本研究中亦發現當不孕症患者遇到壓力時,最常求助的社會支持系統有非正式支持系統及正式支持系統,協助調適負面的情緒。在非正式支持系統包括:丈夫在情緒、行動上、知識上的支持,婆家的體諒、娘家的支持;而在正式的支持系統方面有社會服務機構、醫護人員。 三、 代理孕母的意涵與爭論 (一) 對代理孕母的看法與態度 1. 醫療團隊人員的角度 在本研究中發現,醫護人員對於代理孕母

的看法及所持的態度上面,有分為「贊成派」與「反對派」。持贊成一方的看法是:站在不孕症患者的立場來看,認為她們確實有其需要性、而且醫療品質也能控制、法律亦有其可規範性。因為,目前的實際狀況是,法令雖未通過,但患者會朝地下化尋找代理孕母,這樣的品質不僅難以控制,更可能會造成法律上的糾紛,所以,若能通過代理孕母法令的話,對問題的減少化可能會較有幫助。 持反對一方的看法是:道德倫理的破壞、情感的難偶割捨、價值觀的混淆、制度面的未健全化、社會正義的不公平、醫療科技的可替代性及多種未預期的問題發生,因此,為了能防患未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加以禁止。 其實不管是贊成或反對,

其所持的態度會因所處的立場、角度而有差異,均都是研究中所不可忽略的意見,但是需顧及到的是,個人所持的態度會不會影響到團隊人員未來與代理孕母或不孕症夫妻相處時的關係,這些受訪結論分為四種方式:贊成且鼓勵;雖贊成,但不鼓勵;不贊成,但不會影響案主的決定;不贊成、且會影響案主的決定。 2. 不孕症患者的角度 從訪談的三名不孕症受訪者中發現她們都一致贊成通過代理孕母法令,因為,不孕症患者認為以技術而言,人工生殖科技是可行的,而現實考量而言,是可透過法律式的規範來預防的。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是要有實際找過代理孕母幫忙,或有做代理孕母念頭的不孕

症患者,三名受訪者想要做代理孕母的動機均因認為想要有個屬於自己血緣的孩子這是唯一的解決方法,雖然法律上仍未通過,但以當事者的心態而言,想要有孩子的渴望是會讓她們想盡辦法來達成,而且不會輕易放棄;而家人對尋找代理孕母的態度亦多表贊成與支持。 在研究中亦發現當她們在尋找代理孕母時,並非隨隨便便就讓人代孕,她們會考量該找什麼樣的對象適合來做代理孕母,有親戚、有朋友,而且會考慮到受委託的代理孕母是有結過婚,目前夫妻雙方的婚姻關係、代孕對象的身體、心理狀況為何,生活習慣是否正常、年紀上是否合適再懷孕、感覺與委託的不孕夫妻是否能契合,且這樣的幫忙代孕是否會為她的生活帶來困擾等條件。

(二) 代理孕母合法化應考量的規範條件 在對法令部份期待上的結論,三名不孕症受訪者同意對代理孕母有「補貼」的回饋,而且要有簽約的法律行動。在本研究中發現,醫護人員對代理孕母未來如果要合法化時應考量到以下的條件:應規定在三等親內、民法配套問題的修改、受委託的代理孕母要做人格上的評估、亦要對代理孕母所處的環境做調查。因為孩子是在代理孕母的身體內成長,所以,代理孕母本身需先有較成熟的人格以利胎教,亦要有較單純的家庭環境,避免徒增日後的困擾及麻煩;而民法上的規定會與代理孕母實際操作時有所衝突,所以,需先有所修訂;期待能在三等親之內,則是避免金錢上的交易及日後情緒割

捨的問題。 (三) 代理孕母法令通過之後對個人工作崗位的影響與衝擊 從研究中發現,大部份的醫療團隊人員認為代理孕母通過後對他們的工作內容不會有什麼影響,因為原本所持有的醫療技術及工作並不會有特別的更動,所以,沒有什麼影響;而認為會有影響者,是覺得在工作流程上會有業務上的增加,但更有影響的是工作人員自己本身價值觀上的調適。 本研究的第二個研究目的為:從醫療團隊人員及不孕症患者的看法與期待,探討社會工作如何介入『代理孕母』生殖治療過程,期能使『代理孕母』有關的人員有較好的適應,研究者將結論整理如下: (一) 醫療團隊成

員組成與分工 本研究中發現,醫療團隊人員認為要對不孕症患者能有較適切服務的提供,是需要有相關醫療團隊的配合方能達成,而這些成員的組成及分工為:以醫師主導醫療過程、護理人員為醫療上衛教的角色、社會工作者則做串聯、協調、個案管理轉介的角色、諮詢人員提供治療期間的醫療諮詢者、技術人員則著重在胎胚的培植、心理師做代理孕母事前的人格評估角色、營養師提供營養上的諮詢者、律師則是法律上的諮詢者。讓每個角色都能「人盡其才」,發揮其角色功能,就更能掌握病人的生理、心理及周邊的狀態。 (二) 社會工作服務案主時的處遇服務計劃 從研究中發現,醫療團隊人員對

社會工作者介入醫療團隊的看法有: 1.社會工作需具備的條件: 醫護人員認為社會工作介入醫療團隊的基本條件是要具有醫療上的基本訓練才能較快進入狀況,避免因這方面知識的不足造成其在團隊中合作的困境。 2.社會工作者介入的原因 需要社會工作者介入的原因則為,醫療團隊人員的心有餘而力不足,而且因社會工作者在思考上較能周延、縝密,會考慮到病人在心理及社會的問題,能協助案主減輕焦慮、做好適應,也能提供雙方家庭做好調適,並且社會工作者在團隊中也是一個良好合作協調的角色,所以,透過社會工作者可以做到事前預防及整合協調的功能,這也是

團隊中需要社會工作者介入的原因。 3.社會工作介入的時機 在社會工作介入的時機方面有:積極式一開始就介入的方式、消極式出現問題時再介入,以及視案主的情況而定三種。 (三) 在服務對象上,社會工作可介入的層面 從研究中發現,社會工作在服務對象時可介入的層面可分為前置階段、懷孕過程階段、孩子生下後的追蹤階段做階段性的服務提供。 1. 前置階段: 對不孕症患者及受委託的代理孕母,社會工作者可以先做動機上的澄清,且給予事前的再教育,包括:釐清個人的價值觀、對代孕所應具有的知識、法律常

識及過程中應具有的心理準備。 2. 懷孕過程階段: 因代理孕母在國內仍屬一項新興的技術,所以,其在過懷孕過程中容易受到的外界壓力及異樣眼光,在情緒上也會受到較大的影響,所以,社會工作者可以協同不孕症患者、代理孕母及雙方家庭做情緒上的建設及調適。而處理情緒調適的方式可以運用:傾聽、同理的支持、資訊的提供、做同病相憐者的串聯等技巧。在社會工作處理情緒調的方式方面,與不孕症患者對社會工作的需求、期待相同,所以,未來在對不孕症患者提供處遇服務上,更可朝此方向進行。而在不孕症患者目前未找社會工作者協助的原因上發現,其乃是因為「不知道」有社會工作部門而未想過求助,所

以,未來更應加強社會工作功能的宣傳。 3. 追蹤階段: 在追蹤階段方面,主要是做孩子與代理孕母分離情緒的處理,及日後孩子的心理影響之追蹤與親職教育部份。 (四) 在醫療團隊方面,社會工作可介入的層面 本研究中發現,社會工作在醫療團隊中可介入的層面為做醫病之間的溝通、幫助團隊成員思考更周密以及醫療團隊人員的支持者,其實,不僅不孕症患者需要有人關懷,團隊中的成員亦是需要彼此支持、打氣,方能有更好的醫病關係,有更好的醫療品質。 根据本研究第三個研究目的,研究者研擬出適合『代理孕母』之社會工作處遇模式,

如下。 本模式的主要內容是以社會工作在患者不孕階段或代理孕母生殖治療過程時會接觸到的對象為主,且若社會工作介入的時機是在一開始就進入團隊的話,所接觸到的是以不孕症患者本人的心理情緒狀態及周邊人員的服務為考量;但是,一旦進入代理孕母生殖治療過程時,則會有階段性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