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模型代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軍事模型代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麥可‧歐蘇利文寫的 多極世界衝擊:終結全球化,改變世界金融與權力中心的新變局 和田中道昭的 全球科技八巨頭GAFA ╳ BATH:一本書掌握最新產業趨勢,殺出未來活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亞蓋金屬白模型專賣店2023也說明:(10月預購品) 代理版MODEROID 艾爾多拉V 《槍與劍》組裝模型NT$2,000 GUNZE 塑膠 ... 腳鍊、各式項鍊、墜子頭、飾品配件批發;團體客製化飾品、自有品牌代工生產製造。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 和先覺所出版 。

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郁瑞麟所指導 楊中元的 美國川普政府對中國科技戰之研究-以華為公司為例 (2021),提出軍事模型代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華為、5G、科技戰、川普、美中關係。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資源管理及決策研究所 劉培林、李庭閣所指導 陳麒丞的 以系統動態觀點探討八輪甲車維護模式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系統動態學、八輪甲車、妥善率、維護人力、料件籌補的重點而找出了 軍事模型代工的解答。

最後網站馬尼戈特雅柏菲卡模型專賣店- 2023則補充:MRJOE HOBBY 模型專門店盒控爆炸@盒損、瑕疵優惠區動畫作品分類區公仔、景品、可動、動漫周邊鋼彈模型汽機車模型軍事模型各大工具漆料品牌模型製作工具耗材·雅柏菲卡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軍事模型代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多極世界衝擊:終結全球化,改變世界金融與權力中心的新變局

為了解決軍事模型代工的問題,作者麥可‧歐蘇利文 這樣論述:

  亂世,也是多極角力!   臺灣必須正視自己在多極體系中的位置,思考21世紀的生存之道。   瑞士信貸投資長麥可‧歐蘇利文對世界經濟、金融與權力移轉的精闢分析!   在後全球化時代的多極平衡態勢中,提供小國因應策略。   經濟民主連合經濟組召集人/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經濟學博士 吳啟禎 專文導讀   全球化時代留下的爛攤子該如何收拾?   英美主導的跨國資本霸權將於2024年崩盤?   面對動盪的世界,歐蘇利文為我們指出未來的方向!   全球化告終,普世價值破滅,更趨平等的多極世界即將來臨!   未來,我們將面對更多現實考驗,地球公民將更渴望自由。   過去這幾年,政治、經濟、金融和

地緣政治受到一連串衝擊:經濟上成長率和生產力都降低,義大利、美國和英國甚至創下數世紀以來債務紀錄;政治上則有英國脫歐、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歐洲出現許多右翼政黨;金融上股市處於泡沫狀態,而比政府更有力的中央銀行為避免全球金融危機而購入大量資產,但他們很快就要拋售這些資產而造成經濟上的動盪;地緣政治上,國家勢力興衰正以加速度變化著,馬克宏當選總統使法國成為歐洲充滿想法與活力的領導者,同時美國不再是令人懼怕的強國,敘利亞開始使用化學武器、北韓朝日本發射導彈、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以及中國的再度崛起……   麥可‧歐蘇利文認為,許多人忽略了這些新趨勢的深刻意義,他認為這個世界正進入一個轉型階段,過去全球

化所帶來的一致性現象將轉變為多元化發展,新的政治型態與政黨將興起,我們將進入一個「平衡」的階段,英國脫歐和川普當選只是這個「平衡」階段的熱鬧開場。《多極世界衝擊》將結合經濟學、政治學、金融學與地緣政治學的角度,來探討正在形成的多極平衡狀態,這些發展將導致國際典範的轉移。   未來十年左右的趨勢之一,將是地區和國家如何演變,以及這些變化如何推動各國內部的政治變革。歐蘇利文相信,世界將從動盪中逐漸平緩,迎向一個「多極世界」,至於究竟是美國、歐洲、中國三分天下,抑或印度將躋身強極之一,有賴未來發展動向,然而,全球普世價值將不再存在於這新興的「多極世界」。 好評推薦   麥可‧歐蘇利文這本引人入

勝的著作描述了整個世界「天翻地覆」的樣子,詳細描繪21世紀在科技、全球經濟、權力平衡方面的鉅變。他認為英國、美國等地的民主是否能夠突圍復興,是世界能不能像我們所希望的那樣維持穩定、維持生產力、維持和平的關鍵。──尼可拉斯‧伯恩斯,哈佛大學教授,前美國副國務卿   作者提出一套具體的整體預測與實際解決方案……歐蘇利文在《多極世界衝擊》提出的概念新鮮而發人深省。──《柯克斯書評》 作者簡介 麥可‧歐蘇利文(Michael O’Sullivan)   成長於愛爾蘭,並於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完成學士及學位。取得博士學位後,在普林斯頓大學繼續學術研究生涯,並意識到自己不想成為學者,於是回到歐洲

擔任瑞士銀行投資策略師。現任瑞士信貸擔任投資長,定期到各國出差,得以深入了解各國運作狀況。 譯者簡介 李斯毅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美國波士頓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及財經法學碩士,具臺灣證券分析師(CSIA)資格。喜愛閱讀,關心弱勢,譯有《印度之旅》、《判決》、《等星星發亮的男孩》、《對不起,我不正常》等。人生路上處處有貴人相助,充滿感激。未來會繼續努力。   負責範圍:第1-5章。 劉維人   自由譯者,不專業的冷知識宅宅。喜歡英美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桌遊、酒。譯有《超級英雄是這樣煉成的》、《世界上最完美的物件》、《被誤讀的哲學家》、《反民主》、《品味這件事》等。   負

責範圍:第6、7章。 廖崇佑   畢業於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譯有《眞的好奇怪:希臘神話》、《貓咪問題全攻略》、《無法測量的領導藝術》、《別有目的的小意外》、《國家地理精工系列:經典自行車》等書籍, 現為自由譯者兼粉絲頁「賓狗單字」成員。歡迎賜教:[email protected]   負責範圍:第8、9章。 楊文斌   畢業於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口譯組,曾於法律事務所擔任翻譯專員,亦曾從事科技新聞編譯。現為自由譯者,譯有《硬派領導哲學》及《衝突溝通的技術》等書,並與本書譯者廖崇佑共同經營英語學習粉絲頁「賓狗單字」,為臺灣索尼音樂娛樂以及華研國際音樂提供歌詞及文件翻譯服務。

  負責範圍:第10、11章及謝辭。   導讀 後全球化時代的多極平衡態勢與小國因應策略/吳啟禎   一、平衡 英國脫歐、川普、喧鬧與分裂   二、潮流漸退 經濟方面喘不過氣,政治方面沒了耐性   三、下一步該怎麼走? 似曾相識,重來一次   四、平衡派 人民協定   五、他們做得到嗎? 平等、問責性、責任感   六、當大國還是當強國? 奇德利部長的決斷   七、金融界的西發里亞合約 學著獨立,別再靠央行給的安全感活下去   八、多極世界 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向東移   九、全新的世界秩序 平衡派或利維坦派?   十、漢彌爾頓計畫 漢彌爾頓會怎麼做?   十一、展望未來 從

喧鬧到分裂……未來將會如何?   謝辭 參考書目 注釋   導讀 後全球化時代的多極平衡態勢與小國因應策略 吳啟禎(經濟民主連合經濟組召集人/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經濟學博士)   先說一件我本身經歷過的相關軼事。幾年前國內有家出版社想出一本翻譯書,主題是批判全球化與自由貿易論述,熟識的編輯找我幫忙校對與寫導讀。當時川普已經當選美國總統,我研判全球化已經走到盡頭,建議暫止該書的出版計畫,因為接下來讀者需要的,是針對「後全球化」國際局勢的可能發展分析。   《多極世界衝擊》正是我所深切期盼的一本書!這本書在國外首發約半年時間便在國內問世,我有幸能夠先睹為快。從警覺到趣味到擁抱到尊敬折服

,閱讀過程中我歷經了如鮮明四季般的心理過程。過去為期三、四十年激烈的全球化運動,已經將各種政治、經濟、社會、科技、金融、外交等面向要素全攪和在一起,編織出一個錯綜複雜、混亂難解的時代面貌,超越傳統學院單一學科側重特定領域的知識框架所能理解,因此作者特別花篇幅(第三章)解釋方法論的問題:為什麼大量的學術研究,無法察覺時代已經來到歷史轉折點?為什麼絕大多數的主流經濟學家畢生所鑽研的數學模型,不僅無法代表真實世界的經濟運作,反而成為造成系統失靈與錯誤政策的來源?以及,為什麼跨領域研究與「發展經濟學」(研究國家如何發展的經濟學門,特別重視歷史制度與政治社會面向),是理解現實乃至提出有效解方的較佳知識工

具?   作為一位發展經濟學者,我對於這項論點深有感觸。於是我開始思考,什麼樣的出身背景、學術訓練與工作歷練,可以淬煉出作者麥可‧歐蘇利文(Michael O’Sullivan)於《多極世界衝擊》裡所呈現的知識深廣度與時勢敏感性?我認為他的獨特性是三種特殊身分的結合:首先,歐蘇利文受過英國完整的學術訓練,尤其是古典政治經濟學與歐洲歷史的部分,使其行文處處引古喻今,流露出深厚的人文底蘊與價值關懷。其次是歐蘇利文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後先是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旋即發現志趣不合,轉至歐洲金融業擔任投資策略分析師工作。這項工作讓他不僅得以進入全球化的最暗黑核心:金融領域,同時也讓他必須跨越至當代政治

分析;加上工作所需必須周遊列國,有充分機會體察各地發展實況,掌握全球政經動態。   第三,歐蘇利文是土生土長的愛爾蘭人。如果說英國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地緣因素使得親歐陸或者親美之間的拉扯一直是英國政治的一大張力,那麼愛爾蘭的歷史、地緣與規模更是敏感。島國位於大不列顛島西側,歷史上長期隸屬於英國,直到一九四九年宣布成立共和國退出大英國協。人口高峰在一八四五年發生大饑荒前夕來到八百萬人,饑荒發生時因英國政府處置失當(堅持維持原有的糧食貿易政策),使得愛爾蘭人口因死亡與外移而銳減近四分之一,現今人口仍未能超過五百萬。全球化時代,愛爾蘭採取低稅率政策,吸引許多外資前來駐點,作為插足歐盟市場的根據地,

因此經濟成長一度非常耀眼,但隨後即飽受金融風暴與房地產泡沫化之苦。換言之,祖國的歷史經驗與當代處境讓作者對於地緣政治經濟格外敏銳。   就地緣政治經濟而言,臺灣所處的斷層帶更是高度敏感,夾擊在中美日的戰略博弈之間,因此我們對於《多極世界衝擊》一書的切入點——全球化運動結束,國際局勢進入典範移轉的大變局——已充分領略。事實上從我們自身的經驗出發,或許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全球化歷程與自我終結的機制:由大量臺商西進所打造的兩岸分工生產體系,所服務的主要對象其實是美國消費者,然而後者因此而享受到的低價商品,卻是以工作流失為代價。此結構有兩個特色,首先,最大的受益者是進行外包策略、有效利用全球生產鏈的美國

跨國企業,例如蘋果電腦、Nike、Walmart等。美國電子產業原本在一九八○年代被日本壓制得奄奄一息,但是藉由將硬體產能交給臺灣廠商代工,並且「半強迫」後者外移至中國以進一步壓低成本,因而敗部復活。   在這個策略下的第二項特色呈現在中美貿易數字。美國表面上承受了巨額貿易逆差,但正如商業策士吉爾博伊(George J. Gilboy)在〈中國奇蹟背後的迷思〉(二○○四年發表於《外交事務》期刊)一文中所分析,在龐大的美中貿易赤字底下,最大受益者其實是美國自己的跨國企業。不難理解,以蘋果手機為例,中國是蘋果手機的最終組裝站(感謝臺商),美國光是從中國進口一隻手機便要掛帳貿易赤字數百美元,但中國

只賺取約一美元的工資。此外,中國還因此累積了龐大的美元外匯部位,拉高了自己內部泡沫化風險與總體經濟管理的困難。   然而跨國企業獲利,不等於美國整體利益。如果沒有妥善的分配機制與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經濟體內部不同部門會因為自由貿易與全球化而加劇彼此間的利益衝突。光是在千禧年後的十年間,美國製造業就流失了一千萬個工作機會,本書分析(第二章)也指出,這些工作大多流失到中國去。受到影響最大的區域(東南部幾個州),除了出現工資下降與失業率增加之外,選民投票行為也出現大幅變化。   全球化運動,擴大各國內部的經濟不平等,造成政治動盪,但我非常同意本書作者一個論點是:「不平等與全球化之間的連繫只有一小

部分,因為不平等現象的發生有許多不同的因素……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其根源來自國家選擇的社會政治政策……」嫻熟經濟分析的人都知道,即使接受自由貿易理論的分析(當然是建立在很多假設之上),全球化能夠為所有參與國家帶來更大經濟利益,然而那個利益在不同國家之間,以及國家內部不同部門之間的分配,已經超越經濟學理分析範圍而進入政治社會領域,沒有任何經濟機制可以說明該如何妥善處理與分配。再者,根據比較利益原則而進行的分工與貿易,所帶來的好處屬短期靜態性質。當貿易條件發生改變時,原本的正面效益極可能變成負面衝擊。這是為什麼作者再三強調,必須找出有助於提升長期生產力的「有機經濟成長配方」。(第六章)   換言之

,全球化異常考驗政府的治理能力與公民社會的品質。作者宣稱「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破滅,也指出「社會民主」國家的表現令人驚豔,我個人同意這些觀察,只可惜作者未能仔細交代這兩者的區別,容我稍作補充說明。所謂的「自由民主」體制,其實必須拆開成「自由市場+政治民主」,也就是這類型民主國家崇尚市場機能至自由放任的程度(又名「自由市場基本教義派」),以英美國家為代表。也正因為如此,歷史上兩次全球化運動,分別由英國與美國為主要推手。問題在於:這兩個國家的強盛都是由製造業所支撐,但是進入全球化階段後,毫無例外地轉向「紳士資本主義」(紳士,意指穿著高尚的銀行家)。背後原因有兩大因素,一是強大製造業席捲全球市場所賺

取的驚人財富,必須委由金融業尋求更多投資機會;二是金融菁英與政治菁英擁有共同階級經驗,檯面下社交關係緊密。二○○八年的全球金融海嘯,始作俑者是華爾街菁英,然而進行紓困的,是政界人士。這種時候,「自由民主」國家平常極力標榜的市場機能至上、財政紀律與小政府原則,就會以金融投資業「大到不能倒」為理由全部拋諸腦後。   紓困銀行之後,緊接著祭出的就是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政策,說穿了就是央行印鈔票塞滿整個銀行體系,同時壓低利率,希望銀行努力將錢給貸放出去,以刺激投資與景氣。為什麼這時候貨幣手段會優先於財政手段?這要感謝央行所享有的「專業獨立」地位,可直接跳過議會民

主的牽制/審議(但如果相信央行可以不受政治干預的朋友,建議看看川普的推特與聯邦準備系統反應)。作者指出QE其實無異於「金融嗎啡」(第七章),藥效不僅短促,更加深不平等,理由是徒然推升了金融資產與不動產的價格(所以讓持有者更富有),而無助於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景氣復甦必須仰賴有效需求,近年來「國際勞工組織」(ILO)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聯合倡議各國政府應該採取「加薪帶動成長」(wage-led growth)策略,用意就是藉由改善分配正義(更多公司利潤轉為工作薪資,而非股東利益)來提振消費力道。   金融資本主義的一大現象就是高階經理人的薪酬高達基層員工的數百倍,以及財富高度集

中於少數人手上,加上金權政治與火旺的遊說產業,構成了「榨取式經濟」型態,而且榨取對象除人類社會,還有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地球暖化的空前危機(作者同意這問題事實上要比本書核心議題來得更緊急重大,其解方建議見第九章)。榨取結構下的多數人生活面對的是工作貧窮、高失業風險與微薄退休金,引發政治反撲,這是美國川普上臺的背景。移民與中國因素很容易被政治人物操弄,其實是代罪羔羊;選民往往被貼上「民粹」的汙名化標籤,擺盪在不同政黨之間,最後對政治與主流政黨失去信任,促成極端政黨出現。   表面上的因果關係是由經濟腐敗蔓延到政治場域,造成選民對民主體制失去信心。然而作者指出,還是有少數例外,尤其是丹麥人與荷蘭人

。無獨有偶,全球化時代中,這兩個國家的勞動體制改革最為成功,打造了所謂的「彈性安全」,在鬆綁過去的勞動保護的同時,逆向地提高了社會團結程度,以「平等式資本主義」(Egalitarian Capitalism)體制獨樹一幟。   在我眼裡,這就是全球化的真相:社會民主國家以平等為核心價值,強調唯有國家積極介入,建構完善的社會福利,方能保障每個人擁有發展機會的自由。作者指出,「幸福的來源之一,是人民擁有穩定的家庭生活……此外,社會必須平等而博愛……用博愛與平等的角度來看,北歐國家與阿爾卑斯國家都因為社會結構與福利制度完善,而在幸福程度上名列前茅。」(第六章)事實上,社會民主國家所厲行的政策傳統,

正是本書作者所極力倡議的「有機經濟成長」:將人類發展當成是經濟成長的中心支柱,致力投資在教育、醫療、科技研發等無形基礎建設,讓制度、法治、人力資本成為國家發展的核心。因為生活安全受到良好保障,所以這類型國家的人民反而最具有創新精神,利用全球化打造出經濟繁榮。   作者主張這些成功發展的小國,應該聯合起來組成正式團體g20,以抗衡由大國聯盟G20所主宰的國際秩序,因為g20在經濟動能與政策革新上領先大國,且面對比如像環境破壞、貪腐、軍事干預等議題時,會有比較公正的立場。(第九章)   喜歡以古喻今的作者,以古羅馬帝國的興衰歷程對國際強權提出警告。古羅馬主宰全球約五百年,迄今無人可比,但之所以

瓦解,是因為「公領域的領袖不再在乎公民德行,不再為國家或人民的公共利益而努力」。   富強的國家未必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或龐大的國內生產總值;反而常有促進人類發展、抵抗經濟衝擊、建立穩定社會之類的能力。一個國家富強或有彈性,表示它能夠理解並減緩外部的衝擊、具備永續成長的經濟框架、擁有促進社會穩定與人類發展的政策方針。國家的實力不只是一套政策,而是一種思維方式或政策文化。   一個貫穿本書分析但作者選擇保持隱晦的主軸是:「決定國家發展成就的核心因素,在於能否形成一個實踐永續價值的道德主體。」上段書中引言,值得所有關心臺灣與人類發展願景的朋友,共同來深入探討。   一、平衡 英國脫歐、川普、

喧鬧與分裂 這個世界的結構正在改變,是無可否認的事實。然而我們沒有看出這幾年發生的重大事件會帶來什麼影響——比方說,唐納‧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英國脫離歐盟、墨西哥與義大利產生新政府。這些事件象徵著舊秩序的粉碎,就好像引爆器或共產主義垮臺後日漸變大的破壞錘,準備摧毀這個世界的體系。 《多極世界衝擊》一書闡述我們世界、社會與經濟的重心正如何轉變,以及介紹這些變化所造成的混亂局面,並且提供幫助這個脫序世界打造全新結構的意見。我撰寫這本書的時候,英國、中國、美國和巴西等國家都曾針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各種現行制度的崩壞進行辯論,許多人認為他們的國家偏離了發展之途,還有更多人認為他們前方的道路充滿不確定性。 

我寫這本書是想提供一些框架和想法,以便為政治現況、政策制定與經濟成長注入新生命。這些框架和想法並不是什麼神奇子彈,我只是把關注焦點放在最重要的基本問題上,例如:如何讓社會安定,以及如何透澈思考二十一世紀的重要政治議題,包括無形基礎建設在促進經濟成長的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國際組織的消亡、中央銀行權力的崛起、基因工程的法律問題等。無論你身在中國的上海、智利的聖地牙哥,還是瑞典的斯德哥爾摩,我們所處的世界都早已和以前截然不同。比方說,透過社群媒體進行人際互動,是以前根本不存在的模式。在經濟上,中央銀行以前從來不曾對世界經濟施展如此龐大的影響力。在市場面,美國以往曾經是穩定新興市場的權威者與創造者,無

論透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或者美國財政部的力量,但如今卻變成新興市場反覆波動的挑唆者。正如人們所言:時代已經不同。 人們也能感覺到,世界各國的興衰似乎再度進入循環期,就像過去四百年,我們又開始努力解決基本問題,例如:社會大眾的生活品質、人權的平等,以及民主的推動。因此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學習,以將現今的辯論引導至正確方向。歷史也為危言聳聽的人提供可用的素材,讓他們有憑有據地警告世人:這個世界在不久之後將重返一九三○年代的大蕭條——雖然這聽起來早已是陳腔濫調。

美國川普政府對中國科技戰之研究-以華為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軍事模型代工的問題,作者楊中元 這樣論述:

美國總統川普自2018年起以國家安全為由,陸續對中國發起科技制裁,以採取全政府的遏制戰略,透過行政、立法、司法等機構制定技術、人員、投資等一系列限制措施,並聯合盟國對中國華為公司進行科技圍堵。由於5G通訊技術被稱為下一代工業革命的核心,結合大數據、雲端、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在未來經濟、軍事領域具有革命性影響力。而華為5G在此一領域專利數、市佔率、產業鍵等皆具世界領先優勢,基此,本文檢視美國川普政府運用政治、經濟、法律、外交等手段,對中國華為進行全方位遏制所產生的影響。本文發現在美國川普政府的各項遏制政策中,以「出口管制」及「外交圍堵」政策具有相當成效,「限制人員交流」政策次之,「限制中國對美

國投資」政策再次之。另外,由於美國對華為的制裁,亦導致全球半導體產業走向區域化,鑑此,台灣應及早因應及擬定預備方案,以強化整體半導體產業與多元發展。

全球科技八巨頭GAFA ╳ BATH:一本書掌握最新產業趨勢,殺出未來活路

為了解決軍事模型代工的問題,作者田中道昭 這樣論述:

世界上只有兩種公司……一種和這八巨頭有關,另一種和他們無關。   改寫全球產業規則、牽動世界大局的八家企業──   美國四騎士GAFA: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   中國四巨頭BATH: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華為   史無前例,兩兩分析比較,捉對廝殺……   GAFA和BATH帶來的衝擊,沒有任何個人、公司或國家能置身事外。   無論你是上班族、投資人、創業者或企業主,   要找到未來的生存之道,都必須看懂這八家巨頭的策略布局!   ◆日本Amazon書店經營戰略冠軍書◆   理解世界、討論我們的現在與未來,絕對無法不被GAFA和BATH所牽制,   因

為美中新冷戰時代,全球產業規則正由這八巨頭改寫!   本書獨創「五因子分析」架構,融合《孫子兵法》與現代管理學觀點,   全面分類拆解八巨頭競爭強項:   Amazon vs. 阿里巴巴(電子商務起家)   Apple vs. 華為(製造商起家)   Facebook vs. 騰訊(社群網站起家)   Google vs. 百度(搜尋服務起家)   另結合八張「道、天、地、將、法」戰略剖析圖表,   讓你一書掌握GAFA和BATH迎戰世界的競存之道!   暢銷作家田中道昭,結合「商學院教授 ╳ 上市企業董事 ╳ 行銷顧問」跨領域專業,   以全面性的客觀視角,帶你養成嚴謹的商業思維,鍛

鍊讀懂世界的視野,   站在科技八巨頭的肩膀上,學習他們如何打造優勢、策動未來,並從中為自己和公司找出活路!   ◎好評迴響   作者田中道昭是大學教授,也是上市企業的董事,更是一位專業的行銷顧問,透過他在產業實務與管理理論上的經驗,加上運用中國謀略家孫子的兵法要領所建立的五因子分析架構,所謂的「道、天、地、將、法」,為讀者剖析這八巨頭事業的布局,及可能面臨的風險與挑戰。關心數位經濟發展動向、想掌握網路產業未來趨勢,及想了解中美產業競局的讀者,千萬不要錯過此書!   ——詹文男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博士 各界推薦   陳凝觀 「年代向錢看」主持人   詹文男 資策會產業情

報研究所(MIC)所長/博士   Miula   M觀點平台創辦人   作者簡介 田中道昭   「商學院教授 ╳ 上市企業董事 ╳ 行銷顧問」   畢業於上智大學、芝加哥大學經營研究所MBA,為立教大學商學院(商業設計研究所)教授。專業領域為企業策略、行銷策略與任務整合、領導策略。公認具有敏銳的分析能力,並擁有「大學教授 ╳ 上市企業董事 ╳ 行銷顧問」的獨特定位。   曾擔任三菱東京UFJ銀行投資銀行部門調查人、花旗資產證券部交易員、美國銀行證券公司結構型融資部部長、荷蘭銀行證券公司初級市場本部部長等。於2006年出任Merging Point公司的董事長暨執行長(現職)。以擔任零

售、物流、製造、服務、醫療、看護、金融、證券、保險、科技等行業的顧問所累積的經驗為基礎,定期在雜誌和線上媒體刊載評論,如東洋經濟ONLINE、PRESIDENT ONLINE等,也常擔任電視節目嘉賓和活動與談人。   主要著作包括《亞馬遜2022》《2022年的新世代汽車產業》《以「任務」為武器》《明日的履歷》《全球科技八巨頭 GAFA ╳ BATH:一本書掌握最新產業趨勢,殺出未來活路》等。 譯者簡介 堯嘉寧   臺灣大學法律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社會人類學碩士。英/日文翻譯,譯有《世界銀行與NGOs:中止納瑪達水壩計畫中的倡議型NGO影響力》等。   推薦序

在產業典範轉移的進程中,尋求新定位    詹文男 前言 序章 用「五因子方法」分析高科技企業:最適合掌握整體面貌的方式 對高科技產業的整體面貌感到「好像知道其實又不太清楚」 無法只用現有的模型來分析高科技企業 「五因子方法」:應用《孫子兵法》的策略分析 第一章 Amazon ╳ 阿里巴巴  Amazon經濟圈與阿里巴巴經濟圈的對戰 01 Amazon的企業實際狀況 從電子商務轉向「什麼都賣的公司」 從近年來受到矚目的服務所觀察到的事 「你的任務就是毁掉你原來的業務」 以建構平台來達成市場獨占 02 Amazon的五因子分析 以「道」「天」「地」「將」「法」所做的策略分析 03 解讀Ama

zon持續進步的三個關鍵 ①顧客至上主義、② 對高度化需求的回應、③ 大膽展望 ╳ 高速PDCA 04「行銷四‧○」與Amazon 線上與線下的完全整合 05 阿里巴巴的企業實際狀況 中國新興社會基礎設施的企業 06 阿里巴巴的五因子分析 以「道」「天」「地」「將」「法」所做的策略分析 07 馬雲「神」退休的意義 與中國政府的蜜月期結束了? 08 深入解讀OMO走在前面的阿里巴巴 比Amazon更先一步 第二章 Apple ╳ 華為 平台與硬體製造商如何渡過「衝擊」? 01 Apple的企業實際狀況 製造商 + 平台的建構者 02 Apple的五因子分析以「道」「天」「地」「將」「法」所做的

策略分析 03 Apple的「品牌化」 高級品牌所具有的卓越價值 04 對於重視隱私的強烈堅持 「Apple發展AI的起步較晚」? 05 邁向醫療產業的平台 Apple Watch已經是醫療機器 06 華為的企業實際狀況 單從「華為衝擊」看不到的是? 07 華為的五因子分析 以「道」「天」「地」「將」「法」所做的策略分析 08 與其他公司不同的三個特徵 09 在今後的大型科技企業戰爭中的位置 分析平台商務的階層結構 10 中國風險與「華為衝擊」之後的世界 積極提供情報的意圖 「華為衝擊」從何而來? 第三章 Facebook ╳ 騰訊 社群網站究竟是目的,還是手段? 01 Facebook的企

業實際狀況 企業整體面貌難以掌握 目標是成為讓人無法忽視的行銷平台 02 Facebook的五因子分析 以「道」「天」「地」「將」「法」所做的策略分析 03標榜「駭客之道」的理由 體現經營者的大膽之處 04 作為媒體的Facebook 左右了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嗎? 05 洩漏個資的問題接連發生,對策為何? 從「連結時代」進入「資訊時代」的對應方式 06 騰訊的企業實際狀況 科技類的百貨商場 07 騰訊的五因子分析 以「道」「天」「地」「將」「法」所做的策略分析 08 騰訊的AI策略 投入「AI ╳ 醫療」「AI ╳ 自動駕駛」領域 09 讓騰訊成為平台的「微信小程序」 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的概念

被改變了嗎? 使用頻率和與顧客的接觸成為勝利條件 10 阿里巴巴和騰訊在「新零售」上的戰爭 是「新零售」還是「智慧零售」? 第四章 Google ╳ 百度 從提供搜尋服務開始擴展事業,目標是在社會裡實現AI 01 Google的企業實際狀況 以「搜尋公司」起家,擴大到各種事業 02 Google的五因子分析 以「道」「天」「地」「將」「法」所做的策略分析 03 由「Google揭示的十大信條」定義自身存在價值──強大的泉源 ①04 Google開發能力的祕密「OKR」──強大的泉源 ② 「有助於促進各種組織發展的簡單流程」 05 Google價值觀的象徵「正念」──強大的泉源 ③ 「搜尋內在

自我」 06 百度的企業實際狀況 雖然在中國的搜尋市場中一枝獨秀…… 07 百度的五因子分析 以「道」「天」「地」「將」「法」所做的策略分析 08 以「DuerOS」形成商業生態圈,再邁向智慧城市 概念為「讓人們的生活中加入AI」 漸漸形成大型的商業生態圈 與各地方政府合作建設智慧城市 09 全世界第一間讓自動駕駛汽車上路的公司 受中國政府委以「AI ╳ 自動駕駛」的國家政策 讓自動駕駛巴士從二○一八年開始實際上路 第五章  GAFA ╳ BATH的總體分析與美中的新冷戰 01 以「五因子方法」分析之必要 「任務會定義事業,並帶來創新」   02 由「ROA圖表」所做的分析 直接表現業種或企

業特徵的手法 以ROA圖表對八間公司做整體綜合分析03 八間公司面臨的強大逆風今後將帶來的影響 應對方式也帶來存亡危機? 04 如果美中分裂,世界將走向何方?──新冷戰的本質今後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美中走向兩極分裂之後,世界的樣貌會變成如何? 掌握存亡危機的關鍵 結論  GAFA  ╳  BATH時代所帶來的啟示 重新設定尋求的目標 策略的要義   推薦序 在產業典範轉移的進程中,尋求新定位                                      詹文男   二○一九年阿里巴巴天貓雙十一全球狂歡節,締造了單日交易總額二千六百八十四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一‧一兆元),創下

了十一年來的新紀錄,比起去年二千一百三十五億元人民幣的成績又再成長了約二六%。而此風潮也帶動了台灣網購產業的銷售熱潮,許多市場商家的業績也呈現高度的成長。   事實上不單是網路購物,包括大數據、智慧化、行動網路、雲端運算,以及社交網路等關鍵創新技術應用不斷的進化下,人們的食衣住行育樂和社會各層面,都產生極大的變化。不僅產品及服務的功能被重新定義,更重要的是促成產業典範的轉移與競爭環境的改變!   而在網路典範轉移的進程中,我們觀察到Google、Amazon、Facebook及Apple(簡稱GAFA)等產業生態系逐漸取代DELL、HP、IBM等傳統個人電腦產業鏈,成為當前科技創新與產業發

展的標竿。而中國大陸的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及華為(簡稱BATH),在參考美國這幾個大廠的商業模式後複製到中國大陸,挾其國內廣大市場之助,將GAFA封鎖於其外,在大陸市場深根茁壯,並加以創新,目前已逐漸與GAFA分庭抗禮。     觀察GAFA的發展與布局可以得知,這些公司的策略雄心在於快速完善自家的網路生態體系。雖然,各家的切入方式看似不同,但其核心能耐卻極為相似:   首先,這些公司都有很強的軟體技術與整合能力,協助其建立網路平台與對應的應用服務;以Amazon為例,為了提升顧客的使用經驗,並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及忠誠度,在電子商務應用科技上不斷的推陳出新,而且在使用者介面上讓消費者更方便,

從早期的Amazon Dash、Dash Button,到現在的智慧音箱Echo、Echo Look,甚至無人商店Amazon Go及無人機送貨服務,在在令人驚豔!   消費者也可以透過Amazon語音助理Alexa,使用生態系參與業者開發的應用服務,例如透過Alexa播放音樂、詢問天氣、收聽新聞、建立購物清單、呼叫Uber、訂購披薩等。也就是運用所謂的樂高式組合創新概念,讓所有的應用服務業者的各種技術能如積木一般,很容易的嵌入此一生態系統。所有的廠商在一個共通的平台上,透過有效率的協作,將一塊塊的積木連結與拼湊起來,彼此分工互補,共同組合成更具完整功能的產品與服務,在降低成本之餘,也善用外

部的力量,借力使力。更可貴的是,其不僅降低創新的失敗率與成本,更可因此激盪出多元的商業模式。      其次,GAFA都有一群重度使用者(lead user),例如Google的工程師、Amazon的作家及雲端運算使用者、Facebook的意見領袖、Apple的果粉與藝術工作者。透過這群重度使用者不斷創新產品的規格、功能與型式,並且進行體驗與口碑的創新擴散;再者,GAFA都有很強的巨量資料分析能力,能夠精準預測使用者的未來可能需求,以發展相對應的產品及服務;最後,這些公司都擁有橫跨軟體、硬體、內容、服務、終端與雲端,並且同時服務企業市場與消費市場的持續創新能力。   這幾個要素,促進GAFA

各自的生態體系呈現出正向循環,吸引軟體或服務的第三方開發者,或其他周邊次產業聚集在GAFA的平台上,共同參與創新,甚至與重度使用者對接,大幅縮短創意到創新的流程,引發更多可能的新創商業模式。   而中國大陸的BATH,在吸收GAFA的商業模式精髓之後,因應大陸本土市場的特性做出在地化的改變,開展出另一番有別於GAFA的新風貌,更創造了大陸網路經濟的高潮,也逐漸威脅到GAFA的地位。   就台灣產業的未來發展而言,前述的網路典範轉移造成台灣資訊代工產業面臨的轉型問題,因而更為棘手,一方面要面對過去品牌大廠的轉型需求與壓力,一方面得配合GAFA及BATH等新典範的網路商業模式。雖然,台灣仍然具

有產品製造的群聚優勢,但是由於GAFA與BATH之間的平台式競爭與布局,使得科技產業的競爭核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從產業供應鏈與群聚,轉變為網路生態體系與社群。   亦即未來的科技產品需要更能滿足特定社群的需求,多樣少量的趨勢將更為明顯。而且生態系的競爭壁壘將更為分明,一家代工廠將很難同時對應不同的生態體系,更重要的是融入每個生態系之後的移動障礙會提高。這樣的改變,不僅讓代工轉品牌的發展策略變得更為困難,也讓擅長創造產品功能、遜於定義使用者規格的台灣產業,在對應GAFA(或BATH)生態體系與社群創新需求的時候,顯得力有未逮,甚至找不到有利的定位。如何洞悉GAFA與BATH的策略雄心,找到具

相對優勢的切入點,遂成為產業未來布局的關鍵。   而各位讀者手中的這本《全球科技八巨頭GAFA╳BATH:一本書掌握最新產業趨勢,殺出未來活路》,就是分析這八巨頭未來發展的著作。作者田中道昭是大學教授,也是上市企業的董事,更是一位專業的行銷顧問,透過他在產業實務與管理理論上的經驗,加上運用中國謀略家孫子的兵法要領所建立的五因子分析架構,所謂的「道、天、地、將、法」,為讀者剖析這八巨頭事業的布局,及可能面臨的風險與挑戰。關心數位經濟發展動向、想掌握網路產業未來趨勢,及想了解美中產業競局的讀者,千萬不要錯過此書! (本文作者為現任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博士) 前言 談未來怎麼

少得了GAFA和BATH?   美國和中國的超大型科技(頂尖技術)企業—分別以GAFA(美國的谷歌〔Google〕、蘋果〔Apple〕、臉書〔Facebook〕、亞馬遜〔Amazon〕)和BATH(中國的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騰訊〔Tencent〕、華為〔Huawei〕)為代表—各自的動向都對現今的全球經濟影響甚鉅。其策略和最新技術都會牽動產業的發展,如果哪一間公司發生了「危機事件」,也會引發「○○衝擊」,進而造成全球股價同時下跌⋯⋯幾乎可以說沒有什麼人或國家可以置身事外於這些高科技企業的影響。   美國企業以先驅者之姿在一開始先確保了利益,中國企業緊接其後,以模

仿者的姿態展開了事業。但是在多數領域,中國的高科技企業不論技術本身,或是為了解決社會課題所做的研究開發上,都足以威脅「正宗」的地位了。   美中貿易戰在二○一八年春季突然浮出檯面。我認為可以把雙方貿易戰的本質看作是「貿易×科技霸權×安全保障」三方面的戰爭。從表面上看來,貿易戰本身可能會比較快結束,不過科技霸權和安全保障的戰線大概就會拉得很長了。這些都將在後文詳述,不過,正因為中國企業在尖端科技上對美國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才會讓這場戰爭突然浮上檯面吧!      將八間企業分類、比較   本書書名已經提出要分析GAFA和BATH代表的八間美國和中國高科技企業,而在實際分析時,我會先依據商業領

域分類,再進行比較,如下:   .Amazon與阿里巴巴(皆從電子商務起家)   .Apple與華為(皆從製造商起家)   .Facebook與騰訊(皆從社群網站起家)   .Google與百度(皆從搜尋服務起家)     分類之後進行比較,是本書的重要特徵之一。透過「比較」(比較的本質是為了分析),我們對於現今最具指標性的美國與中國的八間高科技企業,便能夠有較為深入且全面的理解。必須充分比較八間企業,或是四間、三間、兩兩相較才能夠發現的事情,絕對不在少數。   一定有人當然知道GAFA和BATH的存在,但卻又講不太出來這些公司的主業到底是什麼?擅長什麼?   因此本書在分析時,首先會

淺顯的說明「好像知道、其實又不太清楚」的部分,也就是各企業的基本事業結構,接著便用我獨特的「五因子方法」來解析各企業的經營策略。這個方法是將中國古代的策略書《孫子兵法》當中最重要的要素「五事」:「道」「天」「地」「將」「法」,根據現代管理學的觀點,重新建構、詮釋而成的。我將在〈緒論〉中詳細說明這個方法。   其後的第一章到第四章將綜合探討各企業與各產業的最新動態和今後的發展。   第五章,我會用「ROA」(總資產額報酬率圖表)綜合分析這八間企業,同時分析美中新冷戰。對於一般商業人士而言,美中新冷戰絕對算不上好事,只要牽涉其中應該沒有絕對的贏家。不過如果仔細分析這場戰爭結構,還是可以知道正是

因為過去在國與國、產業與產業、企業與企業、人與人之間一直有連結,所以才會出現分裂的趨勢。本書從此問題意識出發,在分析這八間企業時,也會對政治、經濟、社會、技術四個領域同時展開策略分析(PEST分析)。最後一章將討論GAFA×BATH時代所帶來的啟示。該章的關鍵字是重新設定目標和策略的要義。   藉由八間企業的分析可以讓我們看到什麼?   選擇美國和中國這八間高科技企業進行分析,意義到底何在?我認為具有以下五種意義。   ① 理解「平台的霸權之爭」   這八間企業大部分都被稱為「平台」,在各自的領域擴大自己的經濟圈。所謂的平台原本就是台、底座、根基的意思。「在進行商業和發布資訊的事業中,為

第三者提供基礎平台的產品、服務、系統的企業」就叫做平台。這些企業應該會在今後的商業中承擔最重要的角色,分析這八間企業,在了解全球產業變遷的議題上絕對不可或缺。   ② 掌握「已經創造出先驅者利益的中國勢力動向」   中國的高科技企業從模仿開始起步,但是現在已經可以獨自帶動創新,並創造出新的價值了。中國勢力一方面擁有後進者的利益,但是也創造出先驅者的利益,其後的一連串動向勢必需要高度關注。   ③ 發現「同樣的產業領域為何會出現不同的進化歷程」   如前所述,本書會挑出「從同樣的產業領域出發」的一個美國和一個中國企業,分成同一類。以騰訊為例,騰訊和Facebook同樣從社群網站起家,但是後來

卻發展出許多產業,展現了不可輕忽的存在感,為什麼從同樣產業出發,卻會有不同的成果呢?探討各企業根據什麼基礎而決定展開事業的方向和速度,也具有重大的意義。   ④ 預測「產業、社會、科技、企業應有的未來」   藉由分析這八間企業,我們可以理解其主要產業的動向和近期未來的狀態。不論是電機、電子、通訊、電力、能源、汽車、娛樂⋯⋯現在的主要產業動向都與GAFA、BATH的方向相似,如果想要預測主要產業在近期未來的發展,本書的分析也是絕不可少的過程。   除此之外,甚至也可以讀出社會全體的動向和近期未來的狀態。這八間企業分別在各自的領域中,透過自己的企業與社會問題互相對抗,並且產生了新的價值觀。「要自

由,還是要管制」「要擁有,還是要分享」「要開放,還是要封閉」,在預測這些社會方向和價值觀時,本書的分析也很重要。   當然,還有對理解科技的動向和近期未來的狀態也頗具意義。具體的例子有AI(人工智慧)、物聯網、5G、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等。尤其是在AI這個最重要的科技中,AI語音助理軟體已經進入普及階段,AI也達成了汽車的自動駕駛等,這八間企業的動向堪稱與尖端的科技動向幾乎雷同。   另一個重點便是透過對這八間企業的分析,我們可以理解企業的動向和其近期未來的狀態。各企業的策略和面對的課題,例如他們揭櫫的大膽展望、高速的PDCA(循環式品質管理)、獨占平台的大數據和對隱私權問題的意

識高漲等,勢必對其他所有企業,不論行業、規模為何,都會帶來極大的啟示。   ⑤ 理解「我們的未來」   分析GAFA和BATH的最後一層意義便是可以藉此找出國家和企業的活路。   過去日本堪稱為科技的代名詞。然而隨著「電機、電子立國」走向失敗,汽車產業成了最後堅守的堡壘。不過隨著汽車產業也被捲入不同行業之間的戰爭,整個產業的秩序發生劇烈的變化。因此,如果要找出國家和企業的活路,對這八間企業的分析絕不可少。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觀察美國科技公司所涉入的產業,在制定國際規範的做法上,就會發現這些規範並不是「從一開始存在」。   首先,美國的平台企業會自行定義出要透過事業對抗什麼社會問題,並且針

對這些問題徹底思考能夠以自家的產品和服務,提供什麼解決對策,且展示給顧客和社會了解,用了自家的新企業和商品,可以解決什麼問題,又會產生什麼新價值。如果在現有的法律和規範框架內難以實現,就必須主動思考是否需要其他的規範,先在業界內確定規範,然後再向政府推動,甚至還需要將觸角伸向其他國家,例如美國現在對自動駕駛的相關規範就是這樣制定出來的。他國企業也必須向美國和中國的高科技企業學習這樣的做法。      認知到以上五種意義之後,讀者可以從以下三個觀點出發,研讀本書。      .以美國和中國這八間高科技企業為基準,進行分析和參考   .與這八間企業有直接競爭關係的企業可以藉此思考對策   .立足於

對這八間企業的分析,精進自己企業的策略   本書也可以當成策略和領導力的「教科書」   我在二○一七年出版了《亞馬遜二○二二:貝佐斯征服全球的策略藍圖》,二○一八年則是《二○二二年的新世代汽車產業》(2022年の次世代自動車產業)。《亞馬遜二○二二》是針對對國家和社會皆帶來重大影響的Amazon,從我的專業「策略與行銷」和「領導策略與任務整合」的觀點,來分析企業戰略,並且預測其近期未來的發展。《二○二二年的新世代汽車產業》則是分析了下一個世代的汽車產業戰爭布局,拆解各大公司的策略,並且解釋相關科技,探討日本的活路何在。除了對書中主題感興趣的讀者之外,這兩本書的讀者還廣及與書中企業有競爭關係

的員工,甚至還有完全不同行業的企業經營者和商業人士。   本書也針對各行各業的讀者和學生而寫,並且選擇以GAFA和BATH為主題,煞費苦心的希望能夠成為「策略與行銷」和「領導策略與任務整合」的教科書。這本書裡分析了美國和中國的八間高科技企業,是一本企業策略和領導力、任務執行的「教科書」,這也是我書寫本書的重要目的之一。   如同我一開始所說,今天要談論未來,絕對少不了GAFA和BATH。如果同時觀察這八間企業,不僅可以產生問題意識,還能重新感受到自己的任務。   本書不僅希望能為各位讀者的學習狀態和每天的工作有所助益,也熱切希望能夠對國家、企業的活路多少有點貢獻。   二○一九年三月

田中道昭 「五因子方法」:應用《孫子兵法》的策略分析 五因子方法是基於中國古代的戰略書《孫子兵法》,可能有人會懷疑「這麼古老的東西,對於分析高科技企業會有幫助嗎」?不過《孫子兵法》的確到現在還經常被應用在軍事戰略和企業策略上,據說在企業界,軟體銀行集團的孫正義會長就深受其影響。 孫子云:「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打仗時,這五個因子就是判斷戰力優劣的關鍵。這種想法亦可直接套用到現代的企業經營策略。因此,本書所提出的五因子方法就是把這「五事」:「道」「天」「地」「將」「法」,根據現代管理學的觀點重新編排。以下分別來看孫子所謂的「道」「天」「地」「將」「法」要如何置換到企業經營的

領域中。 所謂的「道」是指「企業應該如何存在」的宏觀設計。具體來說,包括「任務」「展望」「價值」「策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企業的「任務」。如果要分析一個企業至今為止的發展和預估今後的方向,勢必要了解這個企業的任務,是否在思考公司的存在意義。還要知道企業的任務是否明確、是否反映在產品和服務中,以及從企業高層到一般職員,也就是全體員工是否經常把達成任務這件事放在心上,我們才能夠分辨這個企業的優勢或弱勢。 而卓越的組織一定會具備可以支撐策略的「天」和「地」。 「天」是指因應外部環境變化規畫出來的「動態策略」。要在競爭中搶先一步預測世界的中長期變化,並且有計畫的實現較大的目標。這項企業分析是關注企業「

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順應潮流、快速變化」。而在一般的模型中,則是將SWOT和PEST當成分析外部環境的工具。 

以系統動態觀點探討八輪甲車維護模式之研究

為了解決軍事模型代工的問題,作者陳麒丞 這樣論述:

目次誌謝 i摘要 iiiAbstract iv目次 vi表目次 x圖目次 xii第一章 緒論 1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1.2 研究目的 6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71.4研究方法之引用 91.5研究流程 11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2.1 裝備維護 132.1.1 維護定義 132.1.2 維護體系 162.1.3 妥善率 182.2 維護人力 202.2.1 維護層級 212.2.2 維護人力作業 232.3 料件補給 262.3.1 備料件管理 272.3.2 可修件管理 322.4 供應鏈 332.4.1 供應鏈管理 342.4.2

供應鏈人力管理 382.4.3 供應鏈存貨管理 392.5 系統動態學 422.5.1 系統動態學概念 432.5.2 系統動態學建模程序 472.5.3 系統動態學應用於武器裝備維護相關文獻 492.6 小結 51第三章 質性模式 543.1 系統架構描述 543.2八輪甲車解繳數與妥善狀態之關係 563.3 裝備維護與人員供需之關係 583.4裝備維護與備料件籌補之關係 603.5 八輪甲車維護模式因果回饋環路 63第四章 量化模式 654.1 八輪甲車解繳數與妥善狀態量化分析 654.2裝備維護數量化分析 694.3 維護人力供需量化分析 734.4 備

料件籌補量化分析 754.5 動態流程圖 79第五章 模擬與政策分析 815.1 模型結構驗證 825.1.1 結構範圍適當性驗證 825.1.2 結構合理性驗證 825.1.3 單位一致性驗證 835.2模式行為測試 845.2.1 車輛妥善率歷史值驗證 845.2.2 維護人員數歷史值驗證 855.2.3備料件庫存數歷史值驗證 875.3模擬與政策分析 915.3.1 單一方案模擬與分析 935.3.2 組合方案模擬 1005.3.3 組合方案綜合分析 1065.3.4 混合方案模擬 1075.3.5 混合方案綜合分析 1165.4 小結 117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26.1 結論 1226.2 管理意涵 1236.3建議 1266.4未來研究方向 128參考文獻 130中文文獻 130英文文獻 137網站 147附錄一:領域專家研討大綱 148附錄二:量化模式變數說明表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