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框j值怎麼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輪框j值怎麼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邁克爾·J.莫布森寫的 反直覺 和蔡秉叡的 花都的締造:巴黎的關鍵世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g6 輪框j值輪胎規格尺寸與標示 - QRV.CO也說明:不當冤大頭!教你看懂輪胎上的數字密碼! 17代表17吋,R代表的是輻射層輪胎,50代表扁平比,而215則為胎寬。 在相同花紋,相同材質的前提下,輪胎的寬度越大,抓地力表現會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浙江教育 和釀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王文杰所指導 劉柏逸的 我國非銀行支付監理法制之重塑 (2021),提出輪框j值怎麼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非銀行支付、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虛擬通貨、加密資產、金融科技、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支付服務指令、支付服務法、資金結算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沈明室所指導 黃寶家的 中共政權興衰的分析:超穩定結構的觀點 (2020),提出因為有 以黨領軍、一黨專政、超穩定結構、習近平的重點而找出了 輪框j值怎麼看的解答。

最後網站輪胎升級尺寸怎麼選?談胎寬,扁平比與J值的對應關係則補充:由此表可知,凡事有一好沒兩好,降低扁平比對於操控指標更有幫助,但舒適與價格就比較吃力一點,這時候就看你的用車目的與比較在意的項目了。 別忽略輪框J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輪框j值怎麼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反直覺

為了解決輪框j值怎麼看的問題,作者(美)邁克爾·J.莫布森 這樣論述:

為什麼明知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你仍然相信自己會成功?   購物時,選擇A或B,會受到超市播放的音樂的影響嗎?   為什麼你在制訂工作計畫時信心滿滿,卻無法按時完成?   當群體的意見與專家的意見不一致時,我們該聽誰的?   為什麼人們會買漲不買跌?   為什麼人們願意聽信傳聞?   “水逆”到底是因為什麼?   連戰連勝源自實力還是運氣?   “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句話有力地證明聰明人也會犯錯,因為他們的“心智軟體”和普通人的心智軟體具有相同的出廠設置,而設計這個軟體的初衷並不是應對今時今日的許多問題的。因此,我們的大腦經常會憑直覺思考問題,進而做出糟糕的決策。   在《反直覺》一書中,作者莫布森

指出:人們做出糟糕的決策,是因為受到視野狹窄、認知偏差、情境控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更糟的是,很多人對自己受到的影響一無所知。莫布森通過商業、醫療、管理、教育等多個領域的真實案例,運用心理學、神經科學、複雜科學、經濟學原理,深入剖析了人們在做決策過程中是怎樣掉入直覺陷阱的,並且給出了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法——反直覺思考。閱讀《反直覺》,你將獲得僅憑直覺做判斷時不具備的優勢,做出比周圍人更好的決策。 引 言 聰明反被聰明誤 贏家的詛咒 換個思路,讓困難的問題變得簡單 過程還是結果 聰明人常犯的決策錯誤   第1章 考慮外部視角,並非每個問題都獨一無二 為什麼明知成功的概率很小,我

還是認為自己會成功 傳聞並不是科學的證據 為什麼任務往往難以準時完成   第2章 開放選項,避免視野狹窄 注意所有可能的結果 看似合理的結果不一定是對的 不要以貌取人 有限的觀察,不恰當的預測 人們只注意自己想注意的 不恰當的激勵會帶來糟糕的決策   第3章 利用群體智慧做出決策,不盲目依賴專家 計算葡萄酒價值的方程式 專家不可被替代的 3 個領域 資料比專家更瞭解你的喜好 群體智慧更適合解決複雜的問題 利用群體智慧也要有所節制   第4章 擺脫情境的控制,我們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樂觀 無意識影響下的決策 音樂會影響你對酒的選擇嗎 預設選項,助推的作用 我喜歡X,因此我決定支持X 留心你的周圍

拒絕改變是由於慣性的力量   第5章 正確理解複雜系統,部分之和並不能 市場觀點比個人言論更有意義 部分的變動會給整體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明星代言並不一定會帶來預期的效果   第6章 視情況而定,正確應對環境 理論構建的 3 個階段 波音公司的噩夢 秀的人不一定會贏 對因果關係保持警惕 該改變時就要改變   第7章 洞察臨界點,更好地應對相變 洞察臨界點的存在 黑天鵝事件是如何產生的 歸納偏差、還原偏差和糟糕的預測   第8章 均值回歸,運氣與實力同樣重要 理解均值回歸的關鍵 巨大的成功 = 一些實力 很多運氣 持久的實力與短暫的運氣 懲罰與獎賞,哪個更有效 落入光環效應的陷阱 結論 反直覺

思考:做出正確決策的 7 個行動建議 提高識別錯誤的意識 培養同理心,從他人的角度思考決策 認識到實力和運氣的作用 寫決策日誌 創建決策清單 進行事前檢驗 瞭解未知的事情,考慮壞的結果 致謝 注釋 參考文獻 聰明反被聰明誤   2008年12月,發生了兩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第一件事是心理學教授斯蒂芬·格林斯潘(StephenGreenspan)的著作《人類輕信行為大賞:為什麼我們會上當受騙以及如何避免受騙》(AnnalsofGullibility:WhyWeGetDupedandHowtoAvoidIt)出版了。格林斯潘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允許別人利用我們,並討論了為何金融、學

術和法律等領域更容易出現騙局。在該書的結尾,他提出了一些避免上當受騙的有用建議。   第二件事是歷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被曝光。這場由伯納德·麥道夫(BernardMadoff)謀劃的騙局,令那些毫無戒心的投資者蒙受了600多億美元的損失。龐氏騙局是這樣一種欺詐行為:投資經理使用新投資者的資金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由於沒有正當的投資活動,當操縱者找不到更多的新投資者時,騙局就會崩塌。當麥道夫無法滿足因金融危機而感到不安的投資者的贖回要求時,他的騙局就被拆穿了。   聰穎而受人尊敬的斯蒂芬·格林斯潘卻在麥道夫的龐氏騙局中損失了30%的退休積蓄,這頗為諷刺。1寫書教人識破騙局的人卻成了龐氏騙

局的受害者。公平地說,格林斯潘並不認識麥道夫。格林斯潘在一家投資機構進行了投資,該機構將資金轉到了這個騙局中。格林斯潘豁達大方地分享了他的故事,並解釋了他為什麼會被那些看起來好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投資回報所吸引。   如果要用形容詞來描述優秀的決策者,人們通常會選擇“富有智慧”和“聰明”這樣的詞。但歷史上有很多例子表明,由於認知錯誤,聰明的人也會做出糟糕的決策,並造成可怕的後果。來看看下面這些例子。   l1998年夏天,美國的一家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LTCM)損失超過了40億美元,只得由銀行財團出手相救。在此之前,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擁有包括

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內的資深專業人士,在投資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整體而言,這些專業人士組成了世界上最聰明的組織之一,而且他們也是自己基金的大投資者。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的金融模型沒有充分考慮到資產價格的劇烈波動。   l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回地球大氣層時解體墜毀,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工程師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優秀、最聰明的一群人。“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解體是由於在發射過程中一塊隔熱泡沫破裂,破壞了太空梭在重返大氣層時保護自身不受熱的能力。泡沫碎片的問題並不新鮮,但由於過去並沒有發生事故,工程師們就忽視了這個問題。NASA沒有考

慮碎片帶來的風險,而是把沒有問題當作一切正常的證據。   l2008年秋天,冰島最大的3家銀行在幾周內接連破產,貨幣貶值率超過70%,股票市場損失率超過80%。2003年,銀行部門私有化後,大型銀行的資產從約為冰島GDP的1倍增加到GDP的近10倍,這是人類歷史上銀行系統擴張最快的一次。受過良好教育、向來節制的冰島民眾在債務推動下瘋狂消費,導致資產價格攀升。雖然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決策找到合理的理由,但對群體而言,這個國家已經跌入了經濟懸崖。   沒有人一覺醒來就會認為:“我今天會做出糟糕的決策。”然而,我們都會做出糟糕的決策。以客觀的標準來看,犯極其嚴重錯誤的往往是那些非常聰明的人,這的確出

人意料。但聰明的人的確會犯重大、愚蠢、後果嚴重的錯誤。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基斯·斯坦諾維奇(KeithStanovich)認為,我們用來判斷某個人是否聰明的智商測試,並沒有衡量做出高品質決策所需的基本要素。“儘管大多數人會說,理性思考的能力是智力超群的明顯標誌,”他寫道,“但理性思考並不包含在標準的智商測試中。”5思維的靈活性、自省能力和正確校準證據的能力是理性思考的核心,而這些在智商測試中基本上是缺失的。   聰明的人會做出糟糕的決策,因為他們的“心智軟體”和普通人的心智軟體具有相同的出廠設置,而設計這個軟體的初衷並不是應對今時今日的許多問題的。因此,我們的大腦經常希望用預設的方式看待世

界,而更好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則需要一些腦力勞動。比如視覺假像,它是指你感知到的一種圖像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除了心智軟體的問題之外,聰明的人還會因為持有錯誤的信念而做出錯誤的決策。例如,因創造了大偵探福爾摩斯而聞名的亞瑟·柯南·道爾爵士,相信許多形式的唯心論,比如精靈的存在。這些信念阻礙了他進行清晰的思考。要做出好的決策,你必須進行反直覺思考,而這恰恰是我們的大腦不願意做的事。   關注錯誤聽起來可能令人沮喪,但本書介紹的確實是一個關於機會的故事。機會分兩種:第一種是,你可以通過更清晰地思考問題來減少犯錯的次數。斯坦諾維奇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你在聰明的人做出決策前,向他們解釋他們可能會在

某個問題上出錯,經過你的指導,他們能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聰明的人只有在你告訴他們做什麼的時候才會表現得更好!”斯坦諾維奇說道。第二種是,你可以看到並利用他人犯的錯誤。精明的商人都知道,一個人的錯誤就是另一個人的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理性的思考者將獲勝。本書就是要識別這些機會。   我將帶你學習以下三個步驟。   l準備。第一步是心理準備,這一步需要你瞭解錯誤。在每一章中,我都會用各種專業領域中的例子討論一種錯誤,並用學術研究來解釋你犯錯誤的原因。我還研究了這些錯誤為什麼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儘管投資者、商人、醫生、律師、政府官員和其他專業人士的初衷是好的,但他們經常搞砸,而且往往會付出極大的代

價。   l識別。一旦你知道了錯誤的類別,第二步就是根據情境來識別問題或者叫作情境感知。在這一步,你的目標是認識到你所面臨的都是哪些類型的問題,你為什麼會有犯錯誤的風險,以及選擇哪些工具是明智之舉。錯誤的產生通常是由於你面對的複雜現實情況和你用來處理複雜問題的簡化的思維程式不匹配。難點在於通過動腦將表面上看似不同的領域聯繫起來。你將看到,跨多學科的方法會對決策制定產生深刻的啟發。   l應用。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儘量避免你可能犯的潛在錯誤。其目標是建立或完善一套思維工具,以應對生活中的現實情況,就像運動員為比賽培養一整套技能一樣。在使用反直覺的方法時,很多技巧都涉及控制直覺。順便說一

下,我並不是說我可以免受這些認知錯誤的影響,我仍然會陷入我在書中描述的每一個錯誤。我的個人目標是,當自己在決策過程中進入危險地帶時,能夠覺察到危險,並放慢腳步。在恰當的時間找到正確的方法是至關重要的。   贏家的詛咒   像許多金融學講師一樣,我和學生們一起做實驗,向他們展示聰明的人在做決策時是如何掉進陷阱的。在一次實驗中,我向全班同學展示了一罐硬幣,並要求每個人分別對罐內的東西出價。大多數學生的出價低於硬幣的實際價值,但也有一些出價遠遠高於硬幣的實際價值。出價最高的人贏得了這罐硬幣,但得不償失。這就是所謂的“贏家的詛咒”(thewinner’scurse)。這在公司合併和收購中很重要,因為當

公司為了收購一家目標公司而相互競爭時,出價最高的人往往出價過高。這個實驗給了學生們第一手的經驗,給了贏得拍賣的學生雙倍的經驗。6   為了給這些實驗增添趣味性,教師們經常把它變成競賽的形式,並為表現最好的學生頒發獎品。我在哈佛大學參加了一個為期兩天的會議,會議的主題是“投資決策與行為金融學”,其中就有一些這樣的競賽。因為閱讀和教學的緣故,我很熟悉這些實驗。第一次嘗試的時候,我做得並不好,準確率低於平均水準。但後來我研究了這些規則,練習了如何識別問題,並學會了正確處理問題的技巧。   第一個實驗是過度自信的測試。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橋牌冠軍理查·澤克豪澤(RichardZeckhauser)給每個

參與者一張清單,上面列出了10個不常見的事實性問題,例如亞洲象的妊娠期,並詢問大家的猜測結果,以及有九成把握確定這個估值比正確答案高還是低。例如,我可能會根據大象的妊娠期比人類長,推斷它的妊娠期是15個月。我也可能有九成把握認為答案是12~18個月。如果我的能力和我的信心相符,那麼正確答案十有八九會落在這個範圍內。但事實上,大多數人的正確率只有40%~60%,這說明他們過度自信。7儘管我不知道這10個問題的答案,但我知道我可能會在哪裡出錯,所以調整了最初的估計值。我贏了這場比賽,得到了一本書。   第二個實驗展示了純理性的失敗。在這個實驗中,著名的行為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塞勒(R

ichardThaler)讓我們寫下0~100的一個整數,誰寫下的數字最接近小組平均猜測值的2/3,誰就能獲得獎品。在一個純理性的世界裡,所有參與者都會冷靜地進行一番周密的推斷,從而得出本實驗最合理的答案——0。但遊戲真正的挑戰在於,要考慮其他參與者的行為。你可以通過猜測0來獲得智力分,但如果有人選擇的數字大於0,你就無法贏得獎品。順便說一句,獲勝的答案通常是11~13。8我也贏了這場比賽,還得到了一件T恤。   當塞勒把獎品扔給我時,抱怨道:“你不應該得到這個獎品,因為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是的,我確實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這就是重點,也是本書的重點。   換個思路,讓困難的問題變得簡單

  準備和識別是一種新方法,它能讓一個棘手問題變得更簡單。來看看著名經濟學家、電腦科學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發明的一個叫作“搶15”(Sum-to-Fifteen)的遊戲。玩家將編號為1~9的9張紙牌正面朝上放在桌子上,然後2名玩家輪流拿牌,目標是拿到3張紙牌,使牌面上的數字加起來是15。如果你以前從未玩過這個遊戲,那你可以試一試。或者讓你的朋友或同事試一試,仔細觀察他們怎麼玩。   這款遊戲難度適中,因為你必須記住自己和對手不斷變化的數字總和。你必須從進攻的角度思考,拿到3張數字之和等於15的牌,同時又要從防守的角度思考,防止你的對手先於你完成同樣的事情。通常,當一名玩家

在數字上糾結時,他的對手就會獲勝。   現在我使用一個幻方,讓遊戲變得更簡單:   834   159   672   注意,如果你看垂直、水準或對角線上的這些數字,會發現它們的和都是15。突然之間,遊戲變得非常簡單:這是我們童年時期最喜歡的井字遊戲,也被稱為零字遊戲和十字遊戲。一旦你把這場遊戲理解為井字遊戲,獲勝的方法就清楚多了。雙方平局應該是最壞的情況,而輸掉遊戲則十分不應該。   大多數人不會自然而然地將自己頭腦中的想法與現實世界中的棘手情況相匹配。我們的大腦沒有裝備從準備到識別的過程。事實上,典型的決策者花在恰當地思考問題和從經驗中學習上的時間只占25%。大多數人把時間花在收集資訊上,

感覺自己正在推進工作,同時也會讓上司覺得自己很勤奮。但是沒有情境的資訊沒什麼用。如果你沒有正確地理解決策中涉及的挑戰,那麼這些資料對提高決策的準確性沒有任何幫助,實際上還可能會讓你產生不該有的自信。   10過程還是結果   有3個因素決定決策的結果: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你的行動和你的運氣。你可以讓自己熟悉常見的錯誤,識別所處的情境,並採取看似正確的行動。但是,從定義上就能看出,運氣是你無法控制的,即使它可能決定決策的結果,尤其是在短期內。這一統計事實引出了一個基本問題:你是應該根據做出決策的過程還是決策的結果,來評估決策的品質?   本能的回答是關注結果,因為結果是客觀的,可以將勝利者和失敗

者區分開來。在許多情況下,那些評估決策的人相信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恰好證明瞭過程是好的。雖然這種想法無處不在,但它確實是一種壞習慣。改掉這個習慣能打開一扇大門,讓你對做決策有更深入的瞭解。我們最具挑戰性的決策包含一個不確定的元素,不過那充其量也就是用概率來表示可能的結果。此外,即使資訊不完整,我們也必須做出決策。當一個決策涉及概率時,好的決策可能導致壞的結果,而壞的決策可能導致好的結果,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是如此。例如,假設你正在賭場玩21點,你拿到的牌點數加起來是18。你採取了與標準的21點策略完全相反的做法,要求拿牌。莊家發牌,發到你手裡的牌是一張3。這個過程很糟糕,結果卻令人滿意。標準策略表明

,同樣的牌打100次,平均來說你會輸。   在概率環境中,你最好關注做出決策的過程,而不是結果。21點是一種碰運氣的遊戲。這意味著你應該儘量遵循能反映拿到正確牌的真實概率的那個規則,也就是說當你拿到17點及以上的牌時,不要再要求發牌。但重要的是要記住,由於運氣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好的決策並不能保證獲得好的結果。如果你做出了一個好的決策,但結果卻很糟糕,那就振作起來,撣掉身上的灰塵,準備再來一次。   在評估他人的決策時,你同樣最好關注他們的決策過程,而不是結果。很多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運氣。通常情況下,他們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做到的。但當命運不再眷顧他們時,他們就會輸得一塌糊塗。

同樣,賭技高超的人經歷一段時間手氣不佳後通常是最終的贏家,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個人的手氣會逐漸變得差不多。   11聰明人常犯的決策錯誤   這本書的主要讀者是投資者和商人,儘管這些概念也與其他專業人士相關。這本書既不是常見錯誤的調查報告,也不是對一個宏大主題的理論闡述。例如,大多數作品要麼專注前景理論(prospecttheory)的組成部分,比如損失規避、過度自信、框架效應、錨定效應和確認性偏差(confirmationbias),要麼詳述了一個重要的觀點。12我打算另闢蹊徑,我會將我在投資行業的經驗與我的心理學和科學知識結合起來,從而選擇我認為最有用的概念加以介紹。   本書的每一章都

討論了一個常見的決策錯誤,闡釋了為什麼這個錯誤是嚴重的,並對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了一些思考。具體地說:   l第1章介紹了我們傾向於把每個問題都看作是從未出現過的,而不是仔細考慮借鑒其他人的經驗。這一錯誤能夠解釋為什麼儘管成功收購的先例並不多,但高管們在收購其他公司時卻往往持樂觀態度。   l第2章描述了如何應對由於視野狹窄,導致在特定情境下無法考慮其他選擇的問題。當我們應該考慮盡可能多的可選方案時,我們的大腦卻想減少選項的數量。此外,激勵措施可能會鼓勵人們做出某些對一個人有利而對另一個人不利的選擇。   l第3章表明了我們對專家的盲目依賴。專家們往往瞭解的領域十分有限,只有在這些領域,當自己

的主張和預測遭到質疑時他們能夠做出解釋。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通過使用電腦或利用群體智慧,而不是依靠專家來制定決策模型,以便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l第4章強調了情境在決策中的重要作用。儘管我們十分願意認為自己是客觀的,但周圍人的行為會對我們的決策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這也說明瞭為什麼我們不應該在沒有充分理解他人決策情境的情況下,過早地判斷他人的行為。   l第5章探討了在錯誤的前提下理解複雜系統的陷阱。試圖通過匯總微觀行為來理解宏觀行為的嘗試是失敗的,因為總體大於各部分的總和。你不能通過觀察一隻螞蟻的行為來瞭解整個蟻群。這一章還表明,管理一個複雜系統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是美國政府在應對2007年至20

09年的金融危機時吸取的教訓。   l第6章告誡人們不要根據原因而不是環境來預測系統的因果關係。生活中大多數問題的答案都是“視情況而定”。本章探討了如何思考“視何種情況而定”。   l第7章介紹了相變,在相變中,一個系統的小擾動會導致大的變化。由於相變發生的原因和結果很難確定,所以幾乎不可能預測結果。這就是為什麼沒有人知道下一部熱門電影或歌曲會從哪裡來。   l第8章討論了技能和運氣在結果中的作用,並強調了均值回歸的概念,這個概念經常被誤解。例如,體育記者和商業評論員在報導成功和失敗的案例時,通常會忽略技能和運氣的作用。   l結論部分總結了如何思考書中討論的錯誤的建議。本章還推薦了一些獲得決

策優勢的具體技術,如寫決策日誌,以及將這些想法付諸實踐。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曾指出,他對人們在決策過程中表現出的矛盾情緒感到驚訝。13雖然人們談論改進,但很少有人願意花費時間和金錢去學習,並最終做出改變。在接下來的幾章中,我將介紹一些可以幫助你做出更好決策的概念。我希望你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得到一些樂趣。   我在選擇每一章的主題時,依據了以下三個標準:首先,這些問題必須是常見的。當你消化了其中的一些概念後,你就會發現它們無處不在——無論是在你所面臨的決策中,還是在其他人的決策中。其次,這些概念必須是可識別的。這些主題並不微妙

,你將會看到它們出現在你以前可能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最後,與這些主題相關的錯誤必須是可以預防的。雖然我不能保證你會成功,但我可以幫助你改進做決策的方式。

我國非銀行支付監理法制之重塑

為了解決輪框j值怎麼看的問題,作者劉柏逸 這樣論述:

在後疫情時代的當今,隨著非現金支付工具之使用率日漸提升,我國非銀行支付產業發展確實迎來全新之契機;並隨著2021年7月《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的修正施行,我國非銀行支付法制的發展,更是迎來全新的篇章。然而,若詳觀本次《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之修法內容,或審視我國整體支付法制體系,卻可發現,我國支付法制似乎仍保守在傳統「以銀行為中心」之監理思維與監管架構中,進而造成我國非銀行支付法制在「監理框架」設計上,仍存在著諸多缺陷與困境,亦同時造成非銀行支付業者,仍須面臨諸多不必要的法規或准入障礙。對此,本研究歸咎其原因無非在於,我國立法者或監管者仍無法正確體認到「非銀行支付服務」與「傳統銀行金融業務」

(存款與放款業務)之本質與風險差異,從而導致我國在非銀行支付法制之形塑上,往往是根基於顯不相容的「監理本質」或「監理原則」,甚而無法形成一套具有完整性與系統性的「監理框架」。因此,本研究在支付體系與支付工具的概覽下,先行釐清與劃定「非銀行支付」應有的「本質內涵」與「發展態樣」;進而,透過非銀行支付的各式「金融風險」探討,統整出非銀行支付服務相異於傳統銀行業務的「監理本質」、「監理目標」、「監理原則」,以及具體的「監理面向」;而後,本研究透過歐盟、新家坡、日本非銀行支付法制的剖析與比較,歸納出形塑現代非銀行支付監理法制應有的基本「分析框架」。從而,藉由前述對於非銀行支付「監理本質」與法制「分析框

架」的歸納,本研究對於我國現行的非銀行支付法制進行通盤的審視與檢討,並總結出我國法制存在著「監理本質」失調、「監理範圍」破碎化、「監理密度」失衡化、「監理措施」僵化等困境與缺陷。最後,基於以上法制困境與缺陷,本研究在正確的「監理本質」理解下,借鑒歐盟、新家坡、日本法制,嘗試為我國提出《銀行法》與非銀行支付法制「監理框架」之重塑芻議,希冀藉帶動我國非銀行支付產業的健全與普惠發展。

花都的締造:巴黎的關鍵世紀

為了解決輪框j值怎麼看的問題,作者蔡秉叡 這樣論述:

班雅明筆下的世界首都、海明威口中的流動盛宴; 啟蒙歐洲最大的城市、自由民主博愛的革命爆發地; 締造巴黎輝煌的關鍵,就在風起雲湧的19世紀──   巴爾札克創作《人間喜劇》宇宙,左拉承先啟後完成《盧貢-馬卡爾家族》系列;《悲慘世界》的街壘、巷戰與復辟王朝,《巴黎聖母院》的鐘樓、信仰與底層社會;路易─拿破崙和奧斯曼的都市改造世紀工程,第三共和的公社大屠殺;拱廊街、瓦斯燈、樂蓬馬歇百貨商場;漫遊者、世博會、艾菲爾鐵塔──沒有一個時代,比19世紀對於今日的巴黎容顏更有決定性。   19世紀時,革命法國(La France révolutionnaire)與藝文法國(La France littér

aire)都形成一個歐洲尺度的霸權,以巴黎為中心,射向歐陸各大都市。同時,殖民法國(La France coloniale)身為亞洲強權,透過傳教、外交、戰爭、萬國博覽會、移民、貿易、文化與知識交流等方式,也與東亞各邦密切連結。若說19世紀是奠定巴黎甚至整個法國現代發展的關鍵世紀,可說毫不為過。   本書主要透過巴爾札克、波特萊爾、雨果、左拉以及印象派畫家等文學藝術工作者的視角,結合城市發展史脈絡,將人物、歷史、遺跡、名勝交織論述,立體呈現19世紀的巴黎城市風采與生活樣貌,不但引領讀者穿越時空見證花都的締造,更試圖向讀者呈現:舉凡今日巴黎所具有的歷史文化之氛圍、都市美景的繚繞,以及美食文化的

誘惑,形形色色代表了法蘭西現代化生活的形象符號,均有賴於19世紀的精心營造,才構築了20世紀以後巴黎的精神與風貌,而所謂的「巴黎經驗」也才成為了現代化城市建設以及社會文化的重要典範。 本書特色   ★透過巴爾札克、波特萊爾、雨果、左拉以及印象派畫家等文學藝術工作者的視角,結合城市發展史脈絡,將人物、歷史、遺跡、名勝交織論述,立體呈現19世紀的巴黎城市風采與生活樣貌!   ★脈絡性、故事性地介紹巴黎遊人如織的名勝景點,書中的「時空遊覽」部分更可方便讀者按圖索驥在巴黎來場深度的文化觀光!   作者簡介 蔡秉叡   現任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與推廣教育中心、正修科技大學推廣教育中心、

高雄醫學大學推廣教育中心樂齡研究苑及國立中山大學產學營運推廣教育處等校兼任講師。   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十九世紀社會文化及印象派藝術,授課領域為「世界文化遺產」、「西方藝術與博物館巡旅」與「近代西方文化與文明」等專題課程,是目前活躍於南部地區各大專院校,佳評如潮的講座型學者,近來屢屢應邀至各級機關學校與圖書館開辦藝文講座課程。著有《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天:梵谷最後的親筆信》、《名偵探與柯南:福爾摩斯藝文事件簿──追捕兇手還得引經據典!?》等書。   臉書專頁:小蔡的睿智歷史交響曲   推薦序 也是東亞人心靈的十九世紀世界首都/魏聰洲 作者序 序章 第一章 語言學家與皇帝

眼中的巴黎 語言學家初抵巴黎 拿破崙的夢想之都 語言學家與皇帝的相逢 方尖碑下的千秋事業 第二章 人間喜劇的巴黎 夜間咖啡的遙想 《人間喜劇》下的巴黎眾生相 文豪的情愛世界 貴族情結的終章 第三章 革命的巴黎 自由領導人民 革命進行曲 第四章 奧斯曼的巴黎 奧斯曼登場 世紀改造工程 第二帝國的輝煌 第五章 公社的巴黎 坐困愁城 曇花一現 公社覆滅 第六章 左拉的巴黎 從普羅旺斯到巴黎 《人間喜劇》的傳承者 《盧貢―馬卡爾家族》與巴黎浮世繪 梵谷與左拉的世界 第七章 信仰的巴黎 教權與王權 邁向政教分離之路 第八章 印象派與世紀末喧鬧、繽紛的巴黎 走進印象派世界 軍官與間諜:德雷福

事件 我控訴 世界博覽會與新世紀的花都 附錄 本書提及巴黎歷史與文化景觀地圖 左拉〈我控訴……!〉(J’accuse...!) 巴黎與本書重要人物年表 參考書目   推薦序 也是東亞人心靈的十九世紀世界首都   這是一個很耀眼的出版企畫,作者將十九世紀的巴黎以「立體寫作法」進行重組,當歷史人物的身影走近時,我們看到其中有政治人物、小說家、學者、畫家、建築師,這時遠景浮現了該年代文學作品的眾角色,有的振臂疾呼,有的侃侃而談,有的溫柔輕語,然後一陣腳步聲取而代之,那是二十一世紀作者疾行在十九世紀的石磚路上。這是一部大河記,一部揉合了田調、史實、記憶、再現(représentation)

、想像的大河記,一部值得歷史學家及人類學家拿來做研究素材的大河記:東亞這小島的知識分子在2020年時是如何遙想那十九世紀的世界首都?   不論能否用英語溝通,每個人都認識英語,講得上幾個字、幾個句子,那是最普世的語言,最具共量性的文化資本尺度,而且,這個尺度的最大值是沒有其他語言比得上。英語之於全世界語言的地位,就如同巴黎之於全世界的城市,無論造訪過與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巴黎,清晰或模糊,彩色或黑白;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巴黎,19世紀的世界首都》一書即揭示:在談巴黎一地的社會史同時,已經談出整體人類現代性的肇始;這個時空形成一種智性的原鄉、一個觀看現代世界的起點,許

多學科肇始於此,東西兩半世界的眾多交流也與它有重大關係。全世界的文人無論操哪個語言、來自哪個角落,都可以透過閒聊它的歷史、美術、文學、哲學、社會科學……,來較量一下彼此的深淺,亦即,對它的認識形成一種最具共量性的文化資本;地球上或有其他的城市也能提供這樣的趣味,但深淺尺度的最大值,終究得將眼光飄向巴黎。希望,我這樣的說法不是一種迷信。   在巴黎的日子裡,學上了法國人講話的風格,留學荷蘭的好友Y感嘆說:「荷蘭是離天堂比較近的地方。」「對,坐Thalys高鐵才三個小時啊。」我笑回;留學西班牙的好友J說:「我住的城市有四個世界文化遺產。」「為什麼要這麼多?我住的城市,一個就夠了,就是整個城市。」

轉身面向巴黎卻是甜言蜜語:「為什麼妳在天氣這麼糟的時候還是可以美成這樣?」好多次都傻傻望著流下淚來。如果迷信帶來偏見,那愛情是更巨大的偏見,巨大到卡住我的人生十二年。   去年搬回臺灣,我與藝術家太太把家當款一款,居然款出兩個貨櫃來。Emile Guimet數月的日本行帶回來的物件都可以作為吉美博物館(Musée Guimet)的起家底,那我們長居十二年的「後送行李」──其中大都是百年以上的布爾喬亞家具……,好像可以在打狗做些什麼?或許是「復刻」出一個十九世紀藝文沙龍(salon littéraire)?在巴黎的公寓裡,因著一種生活情趣,我們原本即經常更換內部裝飾,為此還得租用倉庫來堆放季節

不對的「過季品」,這些古物或骨董有的是世居那裡的朋友因搬家相贈,有的是我們從事古畫買賣所順道購藏。在整理這些家具之際、在復刻工作籌畫之際,出版界的朋友忽然寄來這本書的稿子,啊,好巧,在同一個城市,有一個人跟我們一樣在時時遠眺著十九世紀的巴黎。   儘管久居巴黎,熟到土生土長巴黎朋友也會驚豔於我的導覽,但作者對於十九世紀巴黎的飽讀詩書仍令我自嘆不如;原來,塞納省省長奧斯曼(Georges Eugène Haussmann)的政界人生是從我語言學校所在的普瓦捷(Poitiers)起步;原來,政治生命一夜起落的Georges Boulanger,勝選之夜時人所在的餐廳就是九年後左拉(Émile Z

ola)振筆寫下〈我控訴……!〉的那間,目前由來自美國的高級時尚名牌所占據著;原來,我們去過很多次的一家米其林星級餐廳,再走幾步就是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辭世的地方,他在那裡「全身水腫使皮膚變得像豬皮,動脈炎還引起了壞疽,腐爛處的繃帶發出陣陣惡臭」;最後,造訪住在聖丹尼門附近的好友K總會和好幾位性工作者在街上擦身而過,原來,1848年民變(insurrection)時這裡被堆了街壘(barricade),當時一位性工作者站到前面去,向政府軍大喊:「膽小鬼們,開槍吧,如果你們有膽量向一個女人的肚皮開槍!」隨即迎來一陣無情的槍響,而另一位性工作者卻無畏地挺身而上……   史

家一般把法國的十九世紀界定在1814到1914年之間:拿破崙退位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或者廣義地往前推至法國大革命。但為何是十九世紀?站在巴黎街頭舉目望去,沒有一個時代比起這段期間對於今日城市容顏更有決定性,不論是一排又一排很雷同的奧斯曼式建築(immeuble haussmannien),或是醒目的觀光景點,多是誕生於此:如拉雪茲神父公墓、兩個凱旋門、旺多姆圓柱(La colonne Vendôme)、聖米歇爾噴泉、瑪德蓮教堂、七月柱、協和廣場的噴泉、聖拉札車站、加尼葉歌劇院、聖心堂、市政廳、大小皇宮、亞歷山大三世橋、艾菲爾鐵塔、春天百貨、拉法葉百貨公司、地鐵新藝術(art nouveau)

入口、奧塞美術館建築等等。從2010年開始,英文的Palace被借用來標示那些無上尊貴的法國旅館,巴黎歷來的十四家即有八家可溯自這年代:Le Meurice、Le Ritz、Hôtel Régina、Le Shangri-La、La Réserve、The Peninsula、Hôtel Lutetia、Hôtel Plaza Athénée;至於一戰之前拜訪巴黎的國王們,大致上會在Le Meurice、Le Ritz、Hôtel de Crillon(源自十八世紀)之一落腳。   十九世紀對於今日法國之重要,又可如歷史學家Jacques Revel所描繪:「法國記憶安穩住進了國族空間(la

mémoire française se loge aisément dans l’espace national)。」這是有其國族與政治上的意義;就國族上,那六角形的國土以國族定義出現,即地理法國與由記憶形成的國族法國在邊界上重疊起來,其實是在這期間形成的集體意識,1887年Ferdinand Buisson所出版的《小學教學與教導字典》(Dictionnaire de pédagogie et d’instruction primaire)可視為一個時代結晶,用以向孩童們灌輸而去。在政治上,被認為啟發了1980年代法國政治史新研究取徑的《法國的右派們》(Les Droites en Fr

ance)一書(第一版在1954年),René Rémond指出今日法國政治結構是延續了那源自法國大革命、而於十九世紀不斷打造出來的summa divisio(深層分裂):左派與右派,二十世紀的右派可細究為反革命右派(如維琪政權)、自由主義右派(如季斯卡派)、凱薩式右派(如戴高樂派),這三系意識形態皆可在十九世紀找到很直接的根源,依序見於波旁正統黨、奧爾良黨、波拿巴黨;意識形態的分裂無法分割這個國族,因為大家擁有同一個十九世紀,各黨各派都是從這個共享的記憶資源庫去發展敵友互動。   法國在廣義的十九世紀被擠入了十幾個體制,短有數月的巴黎公社、百日王朝,長有數十年的第三共和;法國人在帝國制、王

朝制、共和制之間來來回回數次,直到第三次王朝復辟在1879年流產才確定了共和制的鞏固。這不只是法國史中最為縝密的一段年輪,放在歐洲尺度也是如此:十九世紀的法國無疑成了人類政治體制的實驗室。   體制如此多變,不少人主張是因為首都街道紋理易生民變;在1830年七月革命、1832年六月暴動、1848二月革命、1848年六月蜂起、1871年巴黎公社、1968年的五月學工運,石頭與家具往路上一丟,堆出街壘就成為戰鬥舞臺,雙方對峙二邊;後來,塞納省省長奧斯曼重整此紋理,將巴黎多處開腸破肚,以便讓政府軍得以直奔任何動亂處所;1866年流亡比利時的革命家Auguste Blanqui寫下了《武裝奪取的指示

》(Instructions pour une prise d’armes),詳細闡述了巴黎街壘的設置技藝;十九世紀全球大概只有這一都會擁有著一本教導如何民變的「使用手冊」,儘管它的到來已經快要趕不上巴黎的空間變化了。   在巴黎藝術家及作家的手下,每一場民變都孕育出一道道藝文風景,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的畫作《自由領導人民》講的是1830年那場,雨果(Victor Hugo)的《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採用了1832年那場做背景,馬內(Édouard Manet)留下了巴黎公社街壘的石版畫……,這些才子們在這本書被談論與稱頌,然而,他們在當年並非站

在一個主流品味的位子上。   這些人可以被視為十八世紀啟蒙時代文人(homme de lettres)──以百科全書派為代表──的繼承者,但和這些前輩不同,十九世紀的他們不依賴權力中心作為「藝術保護者」,創作也不受到王室訂購與否的影響;事實上,前輩並沒有在十九世紀重現而成為他們的競爭對手,因為在狹義的十九世紀裡,並沒有一位君王或其身邊的人對文化品味的演進產生足夠的影響:Alexis de Tocqueville稱Louis-Philippe國王沒有什麼藝術概念,就算Mathilde Bonaparte及Napoléon-Jérôme Bonaparte積極介入文化圈,也很難描繪出他們的偏好主

導了什麼。舊的藝術機制──法蘭西學院、官方沙龍、法蘭西喜劇院等等―並沒有失去其在品味控制的重要性,只是和政治權力者的個人偏好脫鉤了。十九世紀的主流品味不再是官方藝術(art officiel),而是布爾喬亞品味(goût bourgeois);這是一種墨守常規主義(conformisme),保守且拘泥於道德框架,支持偏好古典題材的學院派,不過,也懂得擁抱現代化帶來的技術新事物。   就此品味可見:法蘭西喜劇院不停地重複上演古典作品,建築形式不停地搜尋古典元素並湊合起來:即後來傳到臺灣的折衷樣式;在文學世界裡,當年最受肯定的也不是大小仲馬、雨果或左拉,而是像Eugène Scribe這樣的劇作

家,當年威爾第(Giuseppe Verdi)為了能在巴黎歌劇院演出,還得接受他丟來的劇本,但今日人們幾乎忘卻了他所有的作品;至於畫市裡最為被推崇的大師:Théodore Chassériau、Eugène Devéria、Horace Vernet、William Bouguereau、Ernest Meissonnier、Franz Xavier Winterhalter、Rosa Bonheur、Alexandre Cabanel、Jean-Léon Gérôme,全是服務於布爾喬亞品味的學院派,他們中間也沒有一個能將當年的名望延續到今日;更糟的是,當訂購者過於介入時,還會擦槍走火出ar

t pompier(消防員藝術),這個負面標籤是源自歷史題材畫作經常出現戴著金屬頭盔的人物,這讓人想到消防員。   打頭陣挑戰學院派的是1820及1830年代的浪漫主義,這首先是對古典作品的否定,指那是祖先們才會有感覺的過時作品,其次是強調作品要能表現出新時代的深層感情,主角人物要能召喚激情而不是理性;雨果、德拉克洛瓦、大仲馬皆屬浪漫主義的創作者;歷史學界也受到影響,Jules Michelet在其《法國大革命歷史》(Histoire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1847)一書裡,即以抒情筆調寫下對巴黎人的歌頌。浪漫主義之後是寫實主義及自然主義,從1840年代中葉

開始,庫爾貝、杜米埃、左拉、米勒這些創作者陸續挺身挑釁布爾喬亞品味:世界是怎樣就畫出怎樣、寫出怎樣,不用考慮什麼藝術固有的美學標準。最後,一群被官方沙龍拒絕的畫家們集結起來,從1874年第一次辦展就確定了他們的印象派名號,群眾湧入不是來欣賞叛逆,而是因為畫作內容難以理解到好笑;但不過幾年之後,學院派就要被迫將市場一步步地讓出來了。   從浪漫主義到印象派,這些十九世紀的巴黎叛逆才子集體創造出一個被社會所肯認的新身分,他們的創作不受「藝術保護者」擺布,也不去迎合布爾喬亞的主流品味,他們積極透過作品再現「現下的巴黎社會」而間接地表達了公共意見,不少還直接介入時事議論;同時,儘管無法如同其挑戰對象

在經濟上如此成功,他們已經可以靠著版稅過上舒適生活;那是一個可以靠著才氣化身為公共知識分子,並同時取得階級翻身的時空;今年剛辭世的Pierre Bénichou稱這現象為「一種非宗教的精神權力的降臨(l’avènement d’un pouvoir spiritual laïque)」。這是一個不曾出現在臺灣的現象,一方面是這裡菁英文化消費市場體弱,一方面是因為島上的創作者較為自離於土地,比如,美麗島事件沒有辦法如那一個個巴黎民變刺激出大量文學或視覺創作,而這兩方面或許有因果關係。   十九世紀時,革命法國(La France révolutionnaire)與藝文法國(La France

littéraire)都形成一個歐洲尺度的霸權,以巴黎為震央,射向歐陸各大都市。同時,殖民法國(La France coloniale)身為亞洲強權,透過傳教、外交、戰爭、萬國博覽會、移民、貿易、文化與知識交流等方式,也與東亞各邦密切連結;法帝是印度支那最大的帝國、印度支那則是法帝裡人口最多的殖民地,並且,最迷惑十九世紀巴黎藝文圈的異國情調是和風主義(japonisme),因此下述狀況是很例外的:介於印度支那與日本之間,福爾摩沙與巴黎互動稀薄,僅僅出現在張聰明(Tiunn, Tshong-bîng)、孤拔將軍(Amédée Courbet)、1900年萬國博覽會……幾個例子上。   在臺灣的

清領時代,可能只有一個旅行讓土生土長的臺灣人踏上巴黎,那是馬偕夫人張聰明,她在隨丈夫回鄉省親時於1880年1月24日過路此地,同行的還有他們不滿一歲的長女偕瑪連(Mary Ellen Mackay)。   1884年至1885年法軍侵略越南、中國與臺澎海域,為北臺灣帶來了「西仔反」;領軍的孤拔戰績斐然,於1885年三月底拿下澎湖時被巴黎媒體封為「民族英雄」,但數週旋不幸病逝;遺體於八月時在大量群眾圍觀下抵達巴黎,國葬在傷兵院舉行;法國境內今日有七十條左右的公共道路以孤拔命名,其中一條在巴黎。   在1900年巴黎的萬國博覽會中,日本館展出臺灣地圖,文宣冊子提到臺灣,臺灣總督府派了代表前去,

而臺北茶商公會則由吳文秀(Ngôo, Bûn-siù)代表前去宣傳,他被莊永明稱為「第一個看到巴黎鐵塔的臺灣人」;日本館旁設有一喫茶店,吳帶去的烏龍茶在裡面供應。今日,臺灣人喜愛的奢侈品牌瑪黑兄弟(Mariage Frère)──唉啊,真巧,臺、法兩地的「兄弟茶」都很貴──是一間開設於1854年的茶貿易行與茶沙龍,其仿古風格的logo寫著「中國、錫蘭、印度、福爾摩沙」四國度,說明臺灣茶在此歷史名店的份量;或許,吳當年曾與他們接觸過。   以十九世紀的巴黎為寫作對象,沒有一位臺灣知識分子曾完成過一本如此紮實且主題多元的著作,但我相信,這只是頭一本,之後會有其他人接棒,因為它明顯還騰出許多空間給

後人努力:產業革命與工人運動、大眾文化的萌生、帝國與殖民、國家認同與移民、科學、政教衝突與分離、布爾喬亞、保皇黨與共和黨、博覽會、社會主義……,事實上,就連布爾喬亞藝術也是有部分該平反,這也值得寫,都可延續「立體寫作法」來下筆。在此同時,也請容我鼓吹以同樣的寫作法應用在臺灣上,比如以上世紀末高雄柴山作為寫作標的,讓田野調查的自己、自然主義時期胡長松筆下的杜天勇,與當年柴山自然公園促進運動人物錯身而過。   除了耀眼,這本書還是一個很佛心的出版企畫:跟作者要個google map連結、粉絲專頁連結,它立刻變身為巴黎觀光導覽書;出版於1856年的《十九世紀的巴黎與巴黎人:風俗、藝術與紀念建築》(

Paris et les Parisiens au XIXe siècle: moeurs, arts et monument)一書開頭寫著:「在今日,只要有著巴黎這曼妙的標題,該劇碼、雜誌或書就一定會成功。巴黎是永不止息地引人好奇,什麼也不能滿足,不管它是嚴肅的大部著作、輕鬆的出版物、歷史、年表、研究、記述、圖表、小說,統統都不能。」最引人好奇的事物需要請教最好的導覽,我們手上這本書就是全臺最有深度的巴黎導覽書:不論是心靈、智性或是觀光,作者所下的考據功夫很驚人,所展現的文字能力令人折服,他揉合了嚴肅與輕鬆、歷史研究與文藝作品的想像、過去與現下,這樣的努力與才氣,理應換來這本書的市場成功。

  勸敗:「一種非宗教精神權力的降臨」是如何發生在十九世紀巴黎?讓這美好的事也發生在二十一世紀臺灣,要請您先來支持這本書。 文/魏聰洲(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CRH史學博士) 作者序   「自小,巴黎便占據我心。我就是因為這座偉大的城市才成為法國人。巴黎之所以偉大,尤其是因為其五光十色,無與倫比。巴黎是法蘭西的榮耀,是全世界最高尚的裝飾。」──法國文藝復興作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生活只能在巴黎,換了個地方只是渾渾噩噩度日。」──十八世紀詩人劇作家,路易‧格勒塞(Louis Gresset)   「巴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而我們卻還年輕。這裡沒有一件

事是簡單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其實我多麼渴望在巴黎輕輕鬆鬆地度過一整個星期,沿著塞納河漫步,帶內人上館子享受精緻美食,到盧森堡花園野餐……」──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   對今日世界各國的人們來說,提及花都巴黎不外乎容易讓人聯想到充滿著一切浪漫氛圍的氣息、宏偉秀麗的鐵塔與建築景觀、琳瑯滿目的羅浮宮等藝術陳列,更遑論還有各式各樣美食文化的誘惑。儘管不少親臨過這座城市的旅人,在實際走訪後會產生與先前想像之落差,謂之「巴黎症候群」(Paris Syndrome)的反應,但也無可否認,巴黎的確是一座充滿著豐沛的歷史文化

,兼具藝術與時尚的特色城市。   這座具多元內在的古老城市,數百年來不斷以它姿態萬千的獨特吸引力,「勾引」各國旅人至此朝聖,時至今日每年有高達四千萬人次先後造訪,見證其風華樣貌,更足以證明其風格魅力絲毫不受歲月的流逝而稍減。在這裡漫步,將體驗到無盡的知性優雅;在這裡探索,也將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   然而,這座舉世聞名的浪漫花都、饕客天堂、時尚伸展臺或藝術的寶庫,昔日的面貌是什麼模樣?巴黎之所以成為今日世人所嚮往的城市,又是如何建構起來的?   十七世紀始,巴黎便開展了它的現代化進程,公共交通設施的落實以及街道照明系統在當時便已引領全歐,獲得了「光之城」的稱號。因此早在十七世紀的歐洲便出

版了許多的巴黎旅遊指南和遊記,提供給當時遊客最新、最方便的旅行資訊,這或許就是歷史上最早的旅遊書籍與部落客專頁,足見巴黎早在距今四百年前就已成為了歐洲人旅遊的勝地。   好景不常,到了十八世紀波旁王朝的全盛時期,官方幾乎都將行政中心置於凡爾賽,而對巴黎市政與景觀的建設革新置之不理,推諉延宕,致使這座城市幾乎在一個世紀的時間裡裹足不前,街區擁擠不堪、蜿蜒纏繞、滿是泥濘,房屋破舊腐敗、石灰斑剝脫落,任誰也不會將這樣的城市景象與「花都」之名聯想在一起。   所幸,歷經了法國大革命的動盪洗禮,雄才偉略的拿破崙一世開始對這座停滯多年的城市進行初步的基礎改造工程,儘管滑鐵盧戰爭的挫敗使這項建設事業一度

頓挫,但在其侄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國繼承之後,透過塞納省省長奧斯曼男爵剛毅果決、雷厲風行的施政整頓,巴黎終究澈底擺脫中世紀城市的萎靡樣貌,並藉由十九世紀後半葉所舉辦的幾屆世界博覽會過程中,澈底轉型成為現代化之都。是故,舉凡今日巴黎所具有的歷史文化之氛圍、都市美景的繚繞,以及美食文化的誘惑,形形色色皆代表了法蘭西現代化生活的形象符號,一切均有賴於十九世紀的精心營造,才構築了二十世紀以後巴黎的精神與風貌,而所謂的巴黎經驗也成為了現代化城市建設以及社會文化的重要典範。這也是本書之所以將時間點聚焦於十九世紀巴黎的人文與城市發展史的緣由。   為了完整闡述十九世紀對今日巴黎精神內涵與物質文明的營建過程,

本書採大幅的篇章以文學史和藝術史為立基,透過巴爾札克、雨果、左拉等人之文本,配合諸多印象派畫作的角度,來審視這一個世紀內巴黎完成現代都市性的始末。較為獨特的是,首章之所以選擇透過商博良這麼一位不為臺灣多數民眾所熟知的語言學者作為切入點,正是考量到商博良在十九世紀初的埃及象形文的破解貢獻上,於國際學術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無疑標誌著當時代法國相對歐陸各國無論在學術文化和精神文明方面,皆是獨占鰲頭,首屈一指的領先地位。商博良之所以能夠獲得此一成就與榮耀,除了必須肯定他本人的勤奮不懈,還須考慮到巴黎這座城市所具有的豐厚文化土壤所給予他的精神滋潤,例如法蘭西學會及學術院等機構所提供的資源,因此隨著商博良故

事及其看待巴黎視角的開展,由此接續巴爾札克、雨果和德拉克洛瓦、左拉等人在藝文創作上與這座城市的交融互動,相信這更是以鉅細畢舉的態度來看待這座城市的發展史。   須特別注意的是,儘管今日臺灣關於巴黎旅遊、法國文化賞析以及探討該城市風光之出版品不勝枚舉、數不勝數,但卻往往在奧斯曼的巴黎改造工程以及巴黎公社事件這兩項議題上著墨未深,過於輕忽,甚至對於巴黎公社事件視而不見,簡略避談,殊為遺憾。因此為了使讀者領略巴黎現代化改造過程中所遭遇的險關逆境,筆者也以濃墨重彩描繪了十九世紀奧斯曼對巴黎城市雷霆萬鈞般的改造背景與過程,以及那場可歌可泣、沉雄悲壯的巴黎公社事件之始末,願能略微填補中文出版品現今在這兩

項議題闡述上的闕如。筆者將本書視為一部具大眾史學特質的人文科普性著作,期望在坊間琳瑯滿目的法國時尚、美食或旅遊性書籍等資訊之餘,能夠以不艱澀卻又能豐富而淺出的方式,使臺灣讀者親近法國城市文化與人文藝術,因此在附註的引用和取材方面,盡可能羅列臺灣本地較方便搜尋或上手的資料,藉此拋磚引玉讓更多朋友了解法國城市文化的發展與人文思想的風貌。當然,本書的撰寫也希望藉由巴黎十九世紀的城市文化轉型歷程,為今日正走在風口浪尖關鍵時刻之臺灣提供另一面的參考借鏡,期盼感染更多讀者對於本土藝文與在地生活環境的提振和關注。   此外,緣於筆者長年著力於後印象派藝術家文森‧梵谷的生平研究,並精讀整理其生前所有的信件,

此次透過文學史的角度審視巴黎城市發展的機緣下,意外得到藝術家梵谷與文學家左拉兩人之間存在著眾多不謀而合,甚至可說是殊途同歸的藝術價值觀與生命共識,這是目前國內外眾多的梵谷研究專家與藝術工作者未曾研究討論,屬於尚待開發的研究視野。凡此種種,我也在書中首次與讀者朋友分享。   完成上一部作品透過著名推理文學《福爾摩斯探案》來介紹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歷史文化風貌後,筆者便急不可待地投入《花都的締造:巴黎的關鍵世紀》這本關於探討十九世紀巴黎城市風貌與歷史文化的取材工作。這段時間閱讀並整理多位十九世紀文豪浩如煙海般的作品,花費不少的時間與心力。此外,前人對於巴黎城市史與文化藝術等領域的研究或作品,確實是

汗牛充棟、盈千累萬,因此想要在既有的著述成果上有所突破,唯有朝乾夕惕、孜孜不倦地自我充實,才能期勉自己寫出殷實有益的內容以回饋讀者。為此筆者還抽空利用課餘,多次往返巴黎,漫步於書中各章節所提及的街區與景點,遍覽各大博物館與紀念館的圖文資訊,絲毫不放過任何一個古意的中世紀巷弄或街角,搜尋著歷代前人在這座偉大城市中所留下的無盡蛛絲馬跡,只求盡可能將兩個世紀前的復古氛圍,以及歷史風貌,以時空交錯的方式呈現在讀者朋友的眼前。   「對於巴黎,除了鐵塔、凱旋門和羅浮宮之外,你還能舉出其他幾個著名景點?」這個問題是筆者時常在學校教授「世界文化遺產」的課堂上,尚未開講巴黎主題之前詢問臺下同學的問題。是的,

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城市文化史的人文科普性質書籍,也涉及了法國十九世紀的文學史、藝術史與建築史,但亦不妨可以試著將本書視為進階版的旅遊書。在書中各個章節裡,筆者特意穿插了不少名為【時空遊覽】的小段落,適時地帶領讀者穿越古今的巴黎,貼近並瀏覽大多數旅遊叢書或小品散文往往略過或輕忽的人文景點。因此,除了那些時常在傳媒影像及旅遊圖片帶給大眾所謂一般性的巴黎景點外,藉由本書,讀者將會知道:巴黎最熱門的文化沙龍在哪裡?全世界的第一張攝影照片是在巴黎哪個地方拍出來的?蕭邦與人賭輸了之後,去哪裡買甜點賠給對方?梵谷當年最常逛的文具店怎麼走?拿破崙喝完咖啡後發現忘記帶錢,只好把他那頂著名的三角帽抵償給店家的咖啡館

在哪裡?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部電影於何處放映?《三劍客》裡的大反派蛇蠍女郎竟然跟雨果住在一起?十九世紀就有人玩真心話大冒險,輸的人要去搥打法國總統?在巴黎的公園裡竟然還可以看到一整排的繁體中文,寫著「感謝臺灣」的字樣,這麼棒的公園在哪裡?……諸多關於歷史人文、藝術文化不可勝數的趣味小故事,筆者會在各個章節段落向讀者娓娓道來。   較為可惜的是,由於專利權以及印刷編排之考量,各章節主題中曾述及的圖像或畫作無法完整以彩圖方式陳列,因此書中各幅畫作均會附上原文名稱,以供讀者上網查詢原圖。另外,筆者也將會在個人的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LTSHC/?ref=book

marks),依序貼出補充的插圖與畫作供讀者朋友參考,希望能略補此一缺憾。   本書的完成,首先感謝鄭伊庭經理的熱情支持,讓拙著在面臨與前出版社的倉促解約窘境下,得以嚴絲合縫順利付梓。謝謝心細縝密的編輯尹懷君小姐以及秀威資訊的諸位夥伴,藉由你們專業審慎的編排校對,使本書的內容更為精實細緻,能與你們一同為臺灣出版與文化事業盡一份心力是我的榮幸。誠摯感謝魏聰洲博士為本書所寫的推薦序,並慷慨地向我提出許多專業性的建議與指正,不管在法語詞彙或是史料詮釋上均惠我良多。蔡幸均小姐以及林綺婕小姐,我兩位最傑出的學生,感謝妳們在我每次遊歐期間與我分享無數寶貴當地的文化資訊,並帶給了我極大的溫暖。最須特別感謝

的是我摯愛的髮妻Gabrielle,在我撰寫本書的過程中與我結縭,是她溫柔寬容的體諒與陪伴,以及在專業的法文語法校對上的協助,讓我在身兼五校教職的忙碌奔波之餘,勉力順利完成這部作品。謹將本作獻給我的妻子以及守護我的家人。   本書如有錯漏舛誤之處,一概由本人負責。如蒙方家糾謬,當於再版時修正。   最後,由衷盼望不管是歷史、藝文,甚或是旅遊愛好者,都能夠喜歡這本書,願書中的無論是傳記部分、歷史典故、圖片畫作亦或是軼聞趣事,皆能帶給每位讀者朋友豐富的體驗想法或輕鬆自在的閱讀感受。「Merci beaucoup(非常感謝)!」祝福大家!   【序章】赫赫炎炎的七月午間,驕陽直射在巴黎上空,

一道刀刃般的金色光芒照亮著洛博街到河岸路的街區。街道兩側皆是三層寥落不堪的樓房,每一層僅有兩扇窗戶排成一列,黑不溜偢的百葉窗、破爛不堪的石板瓦、岌岌可危的灰泥牆面,足以讓行人感受到這個街區陰暗、破舊的歷史。成排樓房那年久失修的頂部,更因幾經風雨,屋簷與橫樑早已彎曲變形,一輛四輪廂型馬車正好由此經過,整排樓房樑木在榫頭卯眼裡咯咯震動,這排單薄的樓房似乎隨時都會禁不起些微的搖晃而轟然傾倒。箱型馬車中的乘客是位身形高大的壯年男子,身著一件深黑色上裝,前襟、後擺與領口上均以銀絲線繡上花草幾何圖紋,配上寬大的黑絲絨長褲,腳蹬方頭銀扣皮鞋。儘管烏黑的頭髮梳得光滑油亮,仍無法遮掩他那微禿過高的髮線。他的雙眸

明亮有神,細長的鷹勾鼻與修剪整齊的鬢角,更顯得出他堅忍剛毅的性格。任何一位見過他的人,無疑都會被他那精力充沛、充滿活力的男子氣概給吸引,更會對其十足的堅毅機智個性所震懾。「嘖!還是一樣的骯髒破敗,如此難堪的街景怎能配上十九世紀帝國的首都?」壯年男子望著車窗外的景物,帶著憤懣不平的態度喃喃說著。巴黎,這座「世界都市之都」的偉大城市,今日除了扮演在世人印象中的浪漫象徵外,更是兼具著古典美與現代感的大都會,清新宜人的塞納河、四通八達的大道、綠意盎然的大小公園,更別說還有別致優雅的咖啡館以及引領時尚的名牌店面,無怪乎海明威認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早在西元前四千五百多年即有人類在巴黎活動,那是它還被稱

為呂特斯(Lutetia)的時代,先後成為了高盧族巴黎西人(Parisii)與羅馬人爭奪的重要據點。六世紀初法蘭克人繼羅馬人之後統治了這座城市,隨著墨洛溫王朝的建立,巴黎遂成為了它永久性的名字。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巴黎的命運幾經波折。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時,巴黎遭到棄守;法國宗教戰爭(1562-1598)則讓巴黎飽受數十年的戰爭摧殘與瘋狂殺戮。1789年七月十四日,法國大革命爆發,除了推倒貴族教權舊式勢力之外,巴黎市區內多所教堂、官邸遭到焚毀,象徵王權的雕像紀念物也被夷平。十九世紀伊始,巴黎多舛的命運仍未結束,先後歷經反法同盟軍隊占領、1830年七月革命與1848年二月革命的內

戰衝擊一再地讓這座城市成為了滿目瘡痍、遍體鱗傷的受害者。

中共政權興衰的分析:超穩定結構的觀點

為了解決輪框j值怎麼看的問題,作者黃寶家 這樣論述:

隨著社會多元趨勢和民主化浪潮,加上網路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導致中國共產黨「以黨領軍」、「一黨專政」體制出現微妙變化。當許多學者先後預測其政權垮台,金融崩潰,經濟崩盤時,卻也反映出中共內部諸多經濟、政治及意識形態等困境,充分說明了中共的整體國家發展,恐已面臨政權是否持續穩定之多重挑戰。但是,何以中國大陸迄今仍屬相對穩定?為什麼中共政權尚能苟全?現階段中共政權崩潰的可能性又是如何?本研究運用「中國超穩定結構」的控制論、系統論的基本觀念,從中共在政治、經濟與意識形態面向切入,首先分析中共歷史所呈現社會內部問題;其次探討國內、外學者近期觀察中共社會內部問題,將預測中共即將崩潰的各層見解,和中共大國崛起

之大力宣傳,作出分項檢視與論證,期能針對中國大陸內部實際情勢,洞悉中共政權在習近平主政下瓶頸。研究顯示,儘管中共政權不會在短期內崩潰,但中共政權已呈現出經濟發展過度誇飾、內部貪官污吏橫行、社會極度不公、民主飽受箝制等問題,構成中共政權維持超穩定結構的最大罩門。關鍵詞:以黨領軍、一黨專政、超穩定結構、習近平